資源簡介 歷 史一、命題依據以國家教育部2011年制定頒布的《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11年版)》為依據,結合初中歷史教學實際命題。二、命題原則堅持科學性、基礎性、發(fā)展性、時代性的原則,體現“以學生發(fā)展為本,突出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理念,全面、準確反映初中畢業(yè)生在歷史學習方面所達到的水平。1.科學性 試題內容科學嚴謹,力爭做到知識覆蓋面全、難易比例適中,保證考試內容的信度和效度。2.基礎性注重基本歷史知識,包括對重要的歷史人物、歷史事件和歷史現象,以及重要的歷史概念和歷史發(fā)展的基本線索的考查;注重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進行考查。3.發(fā)展性試題要有助于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和整體素質提高,考試內容要體現全面性,考試結構要多元化,考慮不同應試者的特點,體現差異性,要有利于教學中因材施教,揚長避短,使不同程度學生都能獲得發(fā)展。4.時代性注重歷史與當今時代的聯系,貼近社會和學生生活實際,發(fā)揮歷史教育的社會功能,既源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體現“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并適當滲透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要求。三、命題范圍、內容及比例2019年呼倫貝爾市、興安盟初中學業(yè)水平暨高中招生考試歷史考試說明1.命題范圍:中國古代史(七年級):1.通過都江堰工程感受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創(chuàng)造力。2.通過“絲綢之路”的開通,了解絲綢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3.講述張仲景和華佗的故事。4.知道祖沖之的數學成就。5.知道《本草綱目》《天工開物》《農政全書》等名著,了解明代科技的成就及影響。中國近代史(八年級):6.列舉中英《南京條約》的主要內容,認識鴉片戰(zhàn)爭對中國近代社會的影響。7.了解洋務派為“自強”“求富”而創(chuàng)辦的主要軍事工業(yè)和民用工業(yè),初步認識洋務運動的作用和局限性。8.了解武昌起義和中華民國成立的史實,認識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9.知道五四愛國運動的基本史實,認識五四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10.了解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的史實,認識中國共產黨成立的歷史意義。11.簡述第一次國共合作和北伐戰(zhàn)爭勝利進軍的主要史實。12.知道南昌起義,講述毛澤東、朱德在井岡山會師的故事,認識中國共產黨創(chuàng)建工農紅軍和農村革命根據地的意義。13.知道遵義會議,認識其在中國革命史上的地位。14.知道九一八事變,了解中國局部抗戰(zhàn)的開始;知道西安事變,理解和平解決西安事變的意義。15.簡述七七事變的史實,認識國共第二次合作的實現和全民族抗戰(zhàn)的意義。16.以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等罪行為例,認識日本軍國主義兇惡殘暴的侵略本質。17.了解日本投降的史實;探討抗日戰(zhàn)爭勝利的原因及歷史意義。中國現代史(八年級):18.講述開國大典,認識新中國成立的意義。19.了解“三大改造”,知道中國1956年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20.了解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農村改革和深圳特區(qū)的發(fā)展,認識鄧小平對改革開放所起的重要作用。21.了解中國恢復在聯合國合法席位和中美建交等史實,知道中國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22.了解香港、澳門回歸和海峽兩岸關系改善的史實,認識祖國統(tǒng)一是歷史的必然趨勢。世界近代史(九年級):23.通過華盛頓、《獨立宣言》和1787年憲法,理解美國革命對美國歷史發(fā)展的影響。24.通過珍妮機、蒸汽機、鐵路和現代工廠制度等的出現,初步理解工業(yè)化時代來臨的歷史意義。25.知道《解放黑人奴隸宣言》的主要內容,理解南北戰(zhàn)爭在美國歷史發(fā)展中的作用。世界現代史(九年級):26.知道“三國同盟”和“三國協約”、薩拉熱窩事件、凡爾登戰(zhàn)役等;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的原因,了解世界大戰(zhàn)給人類社會帶來的巨大災難。27.了解《凡爾賽條約》《九國公約》的基本內容,知道戰(zhàn)勝國建立了戰(zhàn)后世界的新秩序。28.知道經濟大危機,了解羅斯福“新政”,理解國家干預政策對西方經濟發(fā)展的影響。29.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的主要進程、《聯合國家宣言》和雅爾塔會議等國際會議,理解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戰(zhàn)爭的艱巨性和勝利原因。30.知道杜魯門主義、德國分裂、“北約”與“華約”,了解美蘇“冷戰(zhàn)”對峙局面的形成。31.初步了解“冷戰(zhàn)”后世界多極化的發(fā)展趨勢。2.試卷內容及比例: 中國史約占60%左右(其中古代史約占10%左右,近現代史約占50%左右),世界近現代史約占40%左右。四、考試形式、試卷結構和難易比例1.考試形式: 歷史試題滿分為60分。與道德與法治合考,共120分。采用閉卷筆答的形式,考試時間為120分鐘。2.題型比例: 單項選擇題:約50% ;非選擇題:約50%。3.試題難易比例: 易、中、難題比例約為6∶3∶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