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安徽省初中學業水平考試綱要對比分析(歷史篇)一、編寫說明有所變化,如下(紅字部分為增加內容,藍字為表述變化)2019年表述 2018年表述 1.依據《課程標準》 確定考試內容與要求。 《課程標準》 反映了國家對義務教育階段歷史課程的教育宗旨、 目標和要求, 是歷史教學和考試命題的依據和準繩??疾榉秶恰墩n程標準》 中“ 課程內容” 所規定的六個學習板塊, 命題不拘泥于某一版本教科書的具體表述。 2.以立德樹人為根本, 注重三維目標的考查。 以唯物史觀為指導,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有機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容和要求, 大力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 注重學生家國情懷的培養; 貫徹《課程標準》 中關于“ 知識與能力, 過程與方法, 情感、 態度與價值觀” 三維目標的要求, 注重考查學生的探究能力、 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 3.體現新課程理念, 滲透歷史學科核心素養。 注重考試評價對初中歷史課程改革的導向作用, 滲透歷史學科核心素養, 體現新課程理念。 試題的設計以歷史問題為出發點, 運用新材料、 創設新情境, 貼近學生的學習水平、 生活經驗和社會現實, 體現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 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4.遵循科學性和有效性的原則。 試卷力求結構合理、 題量適中、 題意明確、難易適當, 能夠真實反映學生的歷史學業水平, 避免偏、 難、 怪、 深的試題, 適度命制開放性和探究性試題。 1.依據《課程標準》 確定考試內容與要求。 《課程標準》 反映了國家對義務教育階段歷史課程的教育宗旨、 目標和要求, 是歷史教學和考試命題的依據和準繩。 由于教材只是實現《課程標準》 的途徑和形式, 因此, 命題的依據是《課程標準》 , 而不是某一版本的歷史教材。 《課程標準》 中“內容標準” 規定的六個歷史學習板塊屬于考查范圍。 2.注重“三維目標” , 側重能力考查。 認真貫徹《課程標準》 中關于“知識與能力, 過程與方法, 情感、 態度與價值觀” 三維目標的要求, 以唯物史觀為指導, 對人類歷史發展進行科學的闡釋, 將正確的思想導向和價值判斷融入對歷史的敘述和評判中, 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有機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容和要求; 切實有效地把考查歷史知識與考查學生學習能力、 學習方法和學習過程以及情感、 態度與價值觀結合起來, 注重考查學生探究性學習能力; 注重考查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注重考試對初中歷史課程改革的導向作用。 3.遵循新課程理念設計試題。 歷史學科學業考試試題的設計既要以歷史問題為出發點, 又要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和社會現實, 體現育人為本的教育理念, 發揮歷史學科的教育功能。 學業考試的試卷力求結構合理、 題量適中、 題意明確、難易適當、 目標有效, 能夠真實反映出學生的歷史學業水平, 杜絕繁、 難、 偏、舊的試題, 適度增加開放性和探究性試題。二、考試性質與目標(1)考試性質沒有變化(2)考試 目標沒有變化三、考試內容和要求具體變化如下: 中國古代史 增加 刪除 調整 識記 炎帝、黃帝 識記 堯、 舜、 禹的傳說, 了解傳說和史實的區別 理解 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變化; 商鞅變法使秦國逐漸強大起來 理解 化石是研究人類起源的主要證據;考古發現是了解史前社會歷史的重要依據 理解 如何計算歷史年代 識記 青銅工藝的成就, 甲骨文, 都江堰工程 識記 春秋爭霸和戰國七雄 識記 秦統一中國, 秦的暴政和陳勝、 吳廣起義, 秦朝的滅亡和西漢的建立, 佛教的傳入和道教的產生 識記 秦兼并六國, 張騫通西域 理解 秦代的中央集權制度和統一措施及影響;“文景之治” ; 漢武帝鞏固“大一統” 王朝; “絲綢之路” 的開通和作用 識記 祖沖之的數學成就, 書法藝術, 北方農業技術的成熟 理解 通過北魏孝文帝改革, 初步理解民族交往、 交流、 交融對中華民族發展的意義 識記 隋朝的統一, 科舉取士制度的創建和大運河的開通, 隋朝滅亡的原因, “安史之亂” 識記 武則天, “貞觀之治” 與“開元盛世” 理解 以文成公主入藏、鑒真東渡、 玄奘西行等史實為例, 說明唐代民族和睦與中外文化交流的發展; 通過經濟繁榮、 開放的社會風氣和唐詩的盛行,了解盛唐的社會氣象 識記 西藏在元代正式納入中國版圖, 宋元時期的商業貿易、 都市生活, 元曲 識記 漢字的演變, 《史記》 和《資治通鑒》 , 唐詩、宋詞, 古代書法、 繪畫等方面的主要成就 識記 北宋的建立, 金滅遼及北宋, 岳飛抗金和南宋偏安, 成吉思汗的崛起, 元朝的統一 理解 宋朝重文輕武的特點 識記 明朝建立,清朝在臺灣的建制,冊封達賴和班禪與設置駐藏大臣, 西北邊疆的鞏固, 清代文學藝術的成就與特色 理解 通過皇權的強化和“ 八股取士” , 初步理解皇帝專權的弊端; 通過清朝經濟發展和人口增長的史實, 了解清朝前期的興盛; 了解中國開始落后于世界的潮流 中國近代史 增加 刪除 調整(表述變化) 識記 林則徐虎門銷煙, 太平天國運動的興衰, 俄國通過不平等條約割占中國北方大片領土 識記 義和團運動 理解 洋務運動的作用和局限性 識記 孫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動, 武昌起義和中華民國成立, 袁世凱獨裁統治和復辟帝制 識記 黃埔軍校的創建, 理解 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 理解 中國共產黨創建工農紅軍和農村革命根據地的意義; 遵義會議在中國革命史上地位; 紅軍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 識記 第一次國共合作和北伐戰爭, 南京國民政府成立, 南昌起義, 井岡山會師, 中國工農紅軍長征 識記 中共中央轉戰陜北, 解放區的土地改革 運用 探討抗日戰爭勝利的原因及歷史意義 理解 中國共產黨為爭取和平民主做出的努力, 國民黨實行獨裁、 發動內戰的本質 識記 輪船、 火車、 電報、 照相和電影等在中國的出現 侯德榜 魏源 運用 簡析國民黨南京政權覆亡和人民解放戰爭迅速勝利的主要原因 中國現代 史 識記 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正義性 識記 西藏和平解放 識記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和政治協商會議制度 識記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理解 “文化大革命”的嚴重危害及主要教訓 理解 三大改造完成的歷史意義 識記 農村改革和深圳特區的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與完善,中國共產黨第十六次代表大會以來我國取得的新成就 理解 改革對于中國發展的重大意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體系的重要性;中國堅持科學發展觀、實現社會和諧的重要性。 理解 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變化 識記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萬隆會議 理解 以我國參與“亞太經合組織”的活動史實,說明我國在國際事務中發揮的作用 世界古代史 增加 刪除 調整(表述變化) 識記 種姓制度和佛教的創立;法蘭克王國,西歐莊園生活,《查士丁尼法典》; 理解 亞歷山大帝國對東西方文化交流的作用; 理解 西歐封建等級制度的特點和羅馬教廷的地位; 識記 伯利克里時代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狀況,羅馬共和國的興衰; 識記 希臘城邦和雅典民主,羅馬城邦和羅馬帝國,希臘羅馬古典文化的成就;阿拉伯帝國在文化上的貢獻; 理解 基督教在歐洲中世紀歷史發展中的作用;西歐中世紀的城市既是工商業者的聚集地,也是一個相對自治的共同體; 拜占廷帝國的衰落 阿基米德的主要成就 世界近代史 增加 減少 調整(表述變化) 識記 1787年憲法;玻利瓦爾領導的反殖斗爭、印度民族大起義、彼得一世改革;巴爾扎克和貝多芬等人的成就; 理解 工業化時代來臨的歷史意義; 識記 瓦特改進蒸汽機;憲章運動,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活動和《共產黨宣言》的發表;莎士比亞和托爾斯泰的主要作品; 理解 殖民擴張和掠奪是英國最早成為資本主義工業強國的重要條件之一;資本原始積累的野蠻性和殘酷性;伏爾泰等人的基本主張;思想解放宇社會進步的關系; 運用 結合華盛頓、拿破侖的主要活動,評價資產階級政治家的歷史作用 以凡爾登戰役為例 識記 《向日葵》與《英雄交響曲》 世界現代史 增加 減少 調整(表述變化) 理解 戰勝國建立的戰后世界新秩序;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成就和主要問題;聯合國和世界貿易組織的宗旨和作用; 運用 探究現代人類社會的發展及面臨的挑戰 識記 戈爾巴喬夫改革與蘇聯解體; 理解 戰后美國經濟發展的主要特點;概述世界經濟全球化加速發展的趨向,理解世界各國相互依存、相互競爭的復雜性;以計算機網絡技術、生物工程技術等為例,概述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點; 識記 杜魯門主義、德國分裂、“北約”與“華約”,歐洲聯合的趨勢和日本經濟的發展,蘇聯解體和東歐劇變,戰后殖民體系的崩潰和亞非拉國家為捍衛國家主權、發展經濟所進行的斗爭; 理解 國家干預政策對西方經濟的影響;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戰爭的艱巨性和勝利原因; 運用 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原因;四、例證性試題除例8、11、13沒有變化,其他均換了其他例題,其中例2、3、7分別為2017年安徽中考第2、3、10題,例10為2017年安徽中考第14題,例15為2017年安徽中考第17題探究題。五、考試形式和試卷結構(一)考試形式保持不變。歷史與思品同場開關考試,考試時間共120分,,試卷分值共150分,其中歷史占70分。(二)考試結構1.內容分布有變化。中國古代史內容的考查增加3-4分,中國近現代史內容的考查減少約3-4分,世界史的分值占比不變(世界古代史內容不再單列占比)。對比如下:知識結構 2019年 2018年中國古代史 約占25% 約17.5分 約占20% 約14分中國近現代史 約占35% 約24.5分 約占40% 約28分世界史 約占40% 約28分 約占40%(含世界古代史約占5%) 約28分(含世界古代史約占3.5分)2.試題類型有重大變化,刪除組合列舉題,把相應分值分配到選擇題中。主要題型有:選擇題(四選一單選)、非選題(包括辨析改錯題、材料解析題、活動與探究)。3.難度要求沒有變化。試題難度比例:較容易題、中等難題和較難題的比例為7:2: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