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三課 第二框 《青春有格》出題人:王曉日審核人: 史曉川姓名: 班級: 1 教學分析【學習目標】1、怎樣做到“行己有恥”?2、怎樣做到“止于至善”?2 教學過程 預 習 案 第二課時 青春有格一、行己有恥1、我們要知廉恥,_________;有所為,有所不為。2、“行己有恥”要求我們:①需要我們有_________之心,不斷提高辨別“______”的能力。②樹立______________,觸碰道德底線的事情不做,違反法律的事情堅決不做。③需要我們磨礪意志,拒絕________________,不斷增強____________。二、止于至善3、“止于至善”是人的一種精神境界,我們應該有自己的______,有我們的“ 至善”追求;是一種“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實踐過程,是一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精神狀態。每個人都可以從_________,“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______________________4、在生活中尋找“_________”,將他們作為榜樣。好的榜樣昭示著_____________的基本態度,激發我們對____________和人生理想的思考,給予我們_____________的力量。5、“止于至善”,要求我們養成________的習慣,檢視自身的不足,不盲目自責,積極_________,通過自省和_________,端正自己的行為。6、怎樣做到“行己有恥”?7、怎樣做到“止于至善”?探究與分享在社會生活中,存在很多規則,這些規則讓我們的生活安全而富有意義。例如:不傷害別人;不說謊,不欺騙;遵紀守法;相互尊重;信守承諾……1、你認為還有哪些規則需要遵守?2、有人認為,只要不被發現,說謊、欺騙也是可以的。你如何看待這一觀點?為什么?限 時 練一、選擇題(在下列各題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意的。)1.盧梭在年輕的時候偷了主人家一條漂亮的絲巾,卻反過來誣陷女仆偷竊。他將這件事記錄在自傳作品《懺悔錄》中,以誠實、坦率的態度進行了深刻的反省,表達了內心的不安。這表明,羞恥之心A.在行動之前,審查愿望 B.在行動之中,監督調節C.在行動之后,改正錯誤 D.在行動之后,反思效果與影響2.“行己有恥”需要我們磨礪意志,拒絕不良誘惑,不斷增強自控力。下列增強自控力的合理建議是( )①每天堅持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②認真記錄一些自己平時不關注的事情③嘗試不做某些事情,糾正自己的行為④拒絕一切娛樂活動,專注提高學習成績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3.孔子說:“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孔子的學生曾子終生力行“自省”這一主張,做到“吾日三省吾身”?!白允 本褪峭ㄟ^自我意識來省察自己言行的過程,其目的正如朱熹所說:“日省其身,有則改之,無則加勉。”這些告訴我們,自省有利于①檢視自己的不足 ②看到他人的缺點 ③端正自己的行為 ④國家富強民主文明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4.“君子慎獨,立德向善”,這是回族世家伍氏一門代代恪守的祖訓。600多年來,伍氏家族開枝散葉,繁衍生息,留下了“博士官六代”、中國第一位回族探花等家族佳話。解讀伍氏祖訓,追求“止于至善”的精神境界,我們應①從小事做起,積少成多,積善成德?、陴B成自我省察的習慣,積極調整自己 ③立志做大事,不管小禮節 ④放棄自我追求,一心只為社會作貢獻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②③二、材料分析題:5.實踐探究題材料一:孫某是一名中學生,他家境一般,向往過富裕的生活,幻想一夜暴富。為了盡早實現暴富的夢想,他伙同社會閑散人員敲詐勒索家境富裕的同學,最終因違反校規、違反法律,受到了相應的處罰。孫某的行為符合“行已有恥”這一要求嗎?為什么?(2)“行已有恥”是青春探索的底線,固守這一底線我們中學生應該怎樣要求自己?材料二:“止于至善”是人的一種精神境界。當代我國一些大學如廈門大學、華東理工大學等均將“止于至善”作為校訓,號召學生不斷向“止于至善”這一精神境界靠近。(3)有同學說:為不斷向“止于至善”這一精神境界靠近我們需要為自己尋找一個好的榜樣,在日常生活中不斷向榜樣學習。請談談這位同學這樣說的理由。(4)除了向榜樣學習外,為靠近“止于至善”這一精神境界,日常生活中我們還應該怎樣做?第三課 第二框 《青春有格》1.D2.A3.B4.A5.(1)符合題意。觀點正確,言之有理即可。例答:不符合孫某的行為違反了道德和法律的要求,有違“知廉恥,懂榮辱;有所為,有所不為“這一要求 (2)符合題意,自之有理,寫出兩點即可。例答:我們要有知恥之心,并不斷提高辨別“恥”的能力:②我們要樹立底線意識,觸碰道德底線的事情不做,違反法律的事情堅決不做;我們磨礪意志,拒絕不良誘感,不斷增強自控力 (3)符合題意,言之有理即可。例答:好的榜樣昭示著做人,做事的基本態度,激發我們對人生道路和人生理想的思考,給予我們自我完善的力量 (4)符合題意,言之有理,寫出兩點即可。例答: 養成做小事做好事的習慣,從身邊點滴小事做起,積少成多,積善成德;養成自我省察的習慣,通過自省和慎獨。檢視自身的不足,瑞正自己的行為。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