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歷史選擇題的類型與解題技巧一 . 選擇題題型結構和類型 1. 結構:選擇題一般由題干和選項兩部分組成。題干就是用陳述句或疑問句創設出解題情景和思路, 一般有答題項、主干語和條件限定語幾部分。[例] 1. "我來自周口, 你來自元謀,牽起你毛茸茸的手,愛讓我們直立行走。”這是網絡上頗為流傳的詩句。在下列活動的場景中, 與”來自周口"、能“直立行走”的遠古人類史實相符的是( ) A. 燒烤食物2. 類型:B. 種植水稻 C. 穿著麻布衣服 D. 用圓形方孔銅錢購物(1) 表述型選擇題:也稱肯定型選擇題,其題干中常用"……是“、 ”表現在“、 “反映出“、“標志是"、”開始千"、“內容是“、“性質是“、”特點有”等提示語。 主要考查的是歷史基礎知識的識記及再認、再現能力,這是選擇題中最常見的一種類型。(2) 否定型選擇題:亦稱逆向選擇題,要求選出不符合史實和歷史邏輯關系的選項,其特點是題干部分采用否定式的提示或限制,如用“錯誤"、"不正確"、“沒有“、"不是“、"不包括“、“無關的"、”不屬千”等詞語。(3) 因果型選擇題:即考查歷史事件、歷史現象的原因和結果的選擇題。題干中常常出現的詞語有“原因是"、”主要原因“、“根本原因“、“目的"、 ”是為了 ” 等。(4) 比較型選擇題:把具有可比性的歷史事件或同一歷史現象在不同歷史階段的反映放在一起,讓考生通過分析、比較,歸納出其相同點或不同點。題干中一般都有”相同點” “不同點”“共同“ ”相似”等標志性詞語, 有些題也有反映程度性的詞語, 如“最大的不同點” “最根本的不同” “本質上的相似之處”等。(5) 組合型選擇題:將同一類的事件或現象按一定的關系進行組合。此類選擇題的結構一般由三部分組成:表述關系的題干;根據題干要求列出三組或三組以上的事件或現象, 并以數字序號列出;根據這些數字組合成的備選項。(6)排序型選擇題:是把打亂了順序的事件按一定的要求(時間、空間或邏輯順序) 排列出正確的順序。 最常見的是按發生時間的先后順序排列。(7) 材料型選擇題:材料型選擇題是歷史材料題的擴展和延伸。此類題型的結構特點有兩種形式, 一是在選擇題的題干上引入一些材料(材料可能是文字、圖片、表格), 根據材料創設新情境, 設置備選項。 二是題干中沒有材料, 而是以不同材料作為備選項, 要求根據材料內容與題干要求對比進行選擇。二. 各種類型選擇題的解題技巧1 ? 表述型選擇題:[例] 2. "火藥、 羅盤針、 印刷術——這是預兆資產階級社會到來的三項偉大發明。”這句話反映出(A. 特定條件下科技發明對歷史產生重大影響C. 中國古代文明孕育了西方近代文明B. 三項偉大發明蘊含著資本主義因素D 西方資產階級將利用這些發明進行侵略[例]3. 近年來霧霾天氣頻繁出現,這主要是人們在工業化和城市化建設進程中大量使用機器,碳排放迅速增加造成的結果。 人類歷史上大規模的環境污染開始于( ) A. 蒸汽機的普遍使用 B. 電燈的發明 C. 航天技術的發展 D. 計算機的應用2. 否定型選擇題:[例]4. 下列選項是歷史電影《大秦帝國》中的場景, 明顯不符合史實的是( ) A. 老百姓正使用圓形方孔銅錢買東西 B. 秦始皇向各地頒發書寫著小篆字體的圣旨C. 王宮里的餐桌上擺放著葡萄等水果 D. 秦始皇下令蒙恬率兵出征反擊匈奴[例]5. 下列有關辛亥革命偉大歷史意義的表述, 其中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B. 推翻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C. 使民主共和國的觀念深入人心D. 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破解法]這兩類選擇題一般難度不大, 測試所涉及到的知識點較小, 但需要具備較扎實的基本功。 可以把中考考點和知識點進行必要的梳理, 牢固掌握基礎知識, 提高命中率。 第二類有時還需要注意:@直選法:根據對歷史事實的認識和理解, 直接確定不符合史實和歷史邏輯關系的選項;@排除法:通過排除符合史實和歷史邏輯關系的選項, 選出符合題意的選項;@推理法:若不能確定某個選項時, 可以先假設此選項正確,然后再根據所學知識進行推理,分析其結論是否符合史實和歷史邏輯關系。3. 因果型選擇題:[例]6. 南朝官員陳慶之出事北方, 目睹了洛陽的風貌, 感慨地說, 以前以為長江以北都是落后的“異族“風氣, 現在才知道中原地區禮儀興盛, 人才濟濟, 難以言傳。 出現這種情況的最主要原因是(A 北魏孝文帝改革促進了民族融合C 北方地區經濟發達B 南方人民大量南遷D. 北方少數民族發展迅速[例]7. 1859年, 達爾文發表了《物種起源》 一書, 指出各種生物都是由 一種或幾種原始生物通過自然選擇, 逐步發展演變而來的。 這種進化論觀點對當時世界產生的影響是(A. 沉重地打擊了宗教“神創論“學說 B. 有力地推動了物理學的發展C. 極大地促進了文化藝術的繁榮 D. 使人類進入網絡時代[破解法]考查歷史事件和歷史現象的原因和結果的選擇題。 此類題的基本結構大致有兩種表現形式: 一是題干列出了某一歷史結果, 備選項中列出原因, 在試題中常出現的標志性詞語有“原因是“ “目的” “是為了”等, 而在考查原因時又多進行細化, 如考查“根本原因” “直接原因” “歷史原因” “主觀原因”等;另 一種是題干列出的是歷史原因, 備選項列出的是結果, 試題中常出現的標志性詞語有“影響” “結果”等。 解題時需注意:一是要正確理解有關概念的含義, 如原因方面要區別客觀原因和主觀原因、 主要原因及次要原因、 直接原因及間接原因、 歷史原因及根本原因等。二是要注意歷史事件之間的內在聯系, 全面分析和把握影響歷史發展的各種因素。三是在做題時要準確把握題干與備選項之間的邏輯關系, 弄清二者之間誰是因誰是果。四是解答此類題的基本方法主要有: G)采取時間順序的方法判斷因果關系,在前者一定是因。@運用基本理論的推理得出答案, 如客觀存在決定主觀意識, 那么客觀存在就是因, 主觀意識是果。4. 比較型選擇題:[例]8. 《馬關條約》與《南京條約》相比最大的不同之處在于( ) A. 割地 B. 開設工廠 C. 賠款 D. 劃使館界[例]9. 俄國1861年改革和日本明治維新的共同點不包括( ) A. 改革不徹底, 保留了大量封建殘余 B. 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C. 都挽救了民族危機 D. 都是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改革[破解法]在做比較型選擇題時要注意區分需要比較的各個事件的共性和個性。 解答比較型選擇題最常用的是排除法。5. 組合型選擇題:[例]10. 中國近代史上, 國共兩黨曾兩次攜手合作, 這兩次合作分別是在(@北伐戰爭時期 @十年內戰時期@抗日戰爭時期@解放戰爭時期A. G)(2) 8. G)@ C. (2)@ D. @@[例]11. 1868年,日本某官員說過:“過去的西洋文明是外國人引進的, 從今以后我們要用自己的手將西洋文明帶入國內。”下列屬千“用自己的手將西洋文明帶入國內"的舉措有( ) @確立君主立憲制 @實行三權分立 @鼓勵發展近代工業 @學習歐美生活方式A. (1)(2)@ B. CD@@ C. (1)(2)@ D. (2)@@[破解法]@肯定篩選法(選基法)是根據試題要求分析各個選項, 先確定一個或兩個正確的選項, 這樣就可以排除不包含此選項的組合, 然后一一篩選, 最后得出正確答案;@否定篩選法(排除法)即確定一個或兩個不符合題意的選項, 排除包含這些選項的組合,得出正確答案。6. 排序型選擇題:[例]12. 近代歷史上, 一個個不平等條約記錄了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屈辱歷程。其中下列內容出現的先后順序是( ) O割讓香港島 @保證嚴禁人民參加反帝活動 @允許外國在中國開設工廠A. G)@(2) B. @(l)G) C. G)(l)@ D. (l)@G)[例] 13. 新中國的外交充滿艱辛, 也閃耀著智慧。下列事件發生的先后順序是( ) @周恩來在萬隆會議上提出“求同存異"@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中美正式建交 @中美關系開始正常化A. Q)@@G) B. G)Q)@@ C. @@G)Q) D. Q)@@G)[破解法]@首位判斷法, 即找出發生最早的一件史實, 然后看選項中以這一史實序號為首的選項, 就可以迅速地選出答案。@首尾結合法, 按時空延展順序找出最早發生的一件史實和最晚發生的一件史實, 根據其序號即可選定正確答案。@中間判斷法:如果首尾相同按中間的先后順序去判斷, 也能很快確定正確選項。7. 材料型選擇題:[例] 14. 費正清在《中國:傳統與革命》中稱:“在中國近代史上, 沒有哪一段插曲比鴉片戰爭為譴責'帝國主義侵略'提供了更多的機會, 它成為中國人對西方武力入侵和在此以后幾乎整整一個世紀使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地位的不滿情緒的內容。 除了從這一角度看鴉片戰爭外,還有必要將其放到近代歷史的主要趨勢之中去觀察"。在該“趨勢"背景下,費正清認為( )A. 鴉片戰爭是西方工業文明的擴張 B. 侵略者是歷史發展過程中的進步者C. 鴉片戰爭阻礙了中國現代化歷程 D. 鴉片戰爭是近代中華民族災難開端[例] 15. 在1888年9月12日的德國報紙上, 有這樣一段描述: “星期六下午, 人們懷著驚奇的目光看到一輛三輪馬車在街上行走, 前邊沒有馬, 也沒有轅桿, 車上只有一個男人, 馬車在自己行走, 大街上的人們都驚奇萬分。“請你猜猜車上的男人可能是(A. 史蒂芬孫 B. 愛迪生 C. 萊特兄弟 D. 卡爾· 本茨[例] 16. "這是一個奇妙的國家,它要么考問世界,要么拷打世界。當它用思想來考問世界時,它是偉大的;當它用戰爭來拷打世界時,便有了上個世紀的兩次世界大戰。”這個國家是(A. 俄國 B. 日本 C. 英國 D. 德國[破解法]解答此類題目, 一要注意認真閱讀材料, 在閱讀時要根據題意抓住關鍵詞語, 提取有效信息。 二要聯系教材及相關歷史知識, 進行知識遷移。三 . 選擇題訓練中要注意的問題一歷史選擇中盡量多地運用排除法排除法, 顧名思義, 就是在做選擇題的過程中將不符合題干意思的選項排除掉, 剩下的就是正確答案。 在答題過程中, 首先, 要準確理解題干意思, 這是運用排除法的前提條件。 當面對一道選擇題的時候, 第一步就是要明確題干的意思, 只有準確理解了題干的意思, 才能知道要排除哪些選項, 做到有的放矢, 使排除更加有針對性。第一:排"錯“法:即按照題目要求排除錯誤的選項, 這里的"錯”是指表述錯誤的選項,可以分成兩種情況: 一是指與題干意思不符合的選項, 但選項本身表達的觀點沒有錯誤, 而是指在題干設定的情景下不符合題干意思而言的錯誤。 這類選擇題的設問往往是針對某一歷史亭件, 要求選出關于這一歷史亭件說法正確的選項, 反過來只要排除說法錯誤的選項, 剩下的也就是正確答案了。[例] 17. 幾次工業革命共同意義: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推動了世界經濟的迅速增長, 進一 步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 提高了人們生活的質量。 下列的發明創造搭配正確的—項是( )A. 美國——瓦特——改良蒸汽機 B. 美國——史蒂芬孫——火車C. 德國一一卡爾· 本茨--三輪汽車 D. 英國一一愛迪生一一有線電話第二:排“正“法:即按照題干要求排除說法正確的選項, 這里的“正”是指說法正確的選項, 這主要是針對要求選出說法錯誤、 不正確、 不準確或不符合事實一項的選擇題。 要做好這類題目首先要仔細審題, 切忌粗心大意。 因為在這類題目中, 說法正確的選項反倒是不符合題干要求的, 是"錯誤"的選項。[例] 18. "蘇湖熟, 天下足"、景德鎮興起為瓷都、 臨安的商業超過東京, 反映的是中國古代( )A. 經濟重心的南移 B. 手工業的進步 C. 商業的繁榮 D. 農業的發展第三:排“它“法:這里的"它“是指與題干意思無關的選項, 也可以說是干擾性選項。 排“它“法, 即排除與題干意思不相關的選項, 但這類選項本身說法是正確的, 只是與題干的要求無關, 通俗地說就是風馬牛不相及。 往往這類選項的干擾性比較強, 考生也容易出錯。[例] 19. 1882年4月19日達爾文因病逝世,人們為了表達對他的敬仰,把他葬在牛頓的墓旁。這主要是因為( ) A達爾文和牛頓都是文藝復興的先驅B達爾文和牛頓一樣對近代自然科學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C達爾文發展了牛頓的經典力學D. 達爾文進化論的影響遠遠超過了牛頓經典力學以上三種排除法并不是專門針對哪一類選擇題的, 在實際的解題過程中, 往往要把這三種方法結合起來, 靈活運用, 不斷總結和積累經驗, 從而提高排除法的有效性, 提高排除的準確率, 最終提高解答選擇題的速度和正確率。第四:排除不符史實的答案。 這類題列舉的選項中, 一般含有“全部、 都、 各、 一直”等字樣的絕對表述, 象這樣的答案一般是錯誤, 在做此類題的時候要特別注意。 這既反映對課本知識的縱覽分析能力, 又考查對課本一 些知識點的系統掌握情況。 不僅知識在課本, 能力在課本, 答案也在課本。 只要知識點掌握得牢固, 卡準題干時間段, 凡不符合史實肯定是不對的。 如“科舉制在我國封建社會一直起積極作用“這樣的表述都是錯誤的。[例]20. 科學革命一般是指通行的科學理論體系的急劇轉變, 即科學史家庫恩所講的范式轉換。 照此定義,17世紀的科學革命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科學革命, 它也被稱為牛頓革命。 對此認識最準確的一項是( ) A. 17世紀之前沒有科學成果和科學的研究方法B科學革命關鍵環節由牛頓完成, 發現萬有引力定律, 發表《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 新的科學體系建立C沒有科學家的發現, 就沒有現代人類的發明D. 17世紀只有牛頓對科學作出了巨大貢獻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