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浙教版中考第一輪復習物理——2、機械運動-學案 機械運動運動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現象,物理學里把__位置的變化__叫做機械運動。 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1.參照物:一個物體是運動還是靜止,要以另外的物體作為__標準__,在研究物體的運動時,被選作__標準__的物體叫做參照物。2.參照物的選擇:(1)任何物體都可作參照物,應根據__需要__選擇合適的參照物。(2)研究地面上物體的運動情況時,通常選__地面__為參照物。(3)選擇不同的參照物來觀察同一個物體結論可能不同。(4)被研究的物體本身不能選作參照物,因為以此研究對象為參照物,研究對象永遠都是靜止的。(5)參照物一旦被選定,我們就假定該物體是靜止的。3.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沒有絕對靜止的物體,同一個物體是運動還是靜止取決于所選的__參照物__,這就是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4.相對靜止的條件:運動的物體如果運動的__快慢__、__方向__相同,那么這些物體相對靜止。 運動的快慢1.勻速直線運動是最簡單的機械運動,是指物體沿著__直線快慢不變__的運動。2.比較物體運動快慢的方法:①比較相同時間內通過的__路程__;②比較通過相同的路程所需的__時間__。3.速度:物體__通過的路程與時間的比值__。速度是表示物體__運動快慢__的量。對于做勻速直線運動的物體,速度的大小不隨運動時間的改變而改變,也不隨路程的改變而改變,且速度是一個定值。4.速度的單位是米/秒、千米/時。1米/秒=__3.6__千米/時。5.速度公式:v=,根據公式可推出:__s=vt,t=__。 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例1】如圖小球相對于水平桌面靜止。小紅通過觀察作出如下判斷,正確的是( )A.窗外另一列車相對她不動,則她坐的車一定是對地靜止的B.窗外另一列車相對她向東行駛,則她坐的車一定對地向西行駛C.小球突然“自動”向東滾動,則她坐的車一定向西啟動D.小球突然“自動”滾動,則她坐的車運動狀態一定發生了變化【解析】A窗外另一列車相對她不動,可能兩車運動狀態相同,A錯誤;B窗外另一列車相對她向東行駛,則她坐的車可能對地向西行駛,另一輛車靜止不動;或她的車靜止不動,而另一輛車向東運動;C小球突然“自動”向東滾動,則她坐的車可能向西啟動,也可能向東減速,C錯誤;D小球突然“自動”滾動,則她坐的車運動狀態一定發生了變化,D正確。故選D。【答案】D1.在平直軌道上勻速行駛的火車內,放在小桌上的茶杯相對于下列哪個物體是運動的( C )A.這列火車的車廂 B.坐在車廂椅子上的乘客C.從旁邊走過的列車員 D.關著的車門【疑難易錯點睛】應用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解題時,通常把題目分成三個部分,即:研究對象,參照物和物體運動情況,根據已知的兩個條件來判定出答案。 速度的簡單計算【例2】在一次爆破中,用一根1 m長的導火線引爆炸彈,導火線以0.5 cm/s的速度燃燒,點火者點著導火線以后,以4 m/s的速度跑開,他能不能在爆炸前跑到爆炸地點600 m以外的安全地區?【解析】解法1:求出導火線從開始燃燒到燃燒完這段時間內,點火者跑開的距離,把這個距離與安全距離相比較。設導火線燃燒完所需時間為t1,因為v1=,所以t1===200 s。設在t1這段時間內點火者能跑開的距離為s,則s=v2t1=4 m/s×200 s=800 m,因為800 m>600 m,所以點火者能在爆炸前跑到安全區。解法2:把導火線燃燒完所需的時間和點火者跑到安全區所需的時間加以比較。設導火線燃燒完所需時間為t1,因為v1=,所以t1===200 s。設點火者跑到安全區所需時間為t2,因為v2=,所以t2===150 s,因為150 s<200 s,所以點火者能在爆炸前跑到安全區。解法3:求出點火者跑到安全區所需時間,再算出這段時間內可燃燒多長的導火線,把這個長度與1 m相比較。設點火者跑到安全區所需時間為t2,因為v2=,所以t2===150 s,設t2這段時間內,導火線燒掉的長度s=v1t2=0.5 cm/s×150 s=75 cm,因為75 cm<100 cm,所以點火者能在爆炸前跑到安全區。【答案】點火者能在爆炸前跑到安全區。2.環衛工人駕駛著灑水車以9 km/h的速度在市區道路上行駛,進行路面灑水工作,通過2.25 km道路所用的時間為__0.25__h。灑水車1 s行駛的路程是__2.5__m。3.某艘船在靜水中的速度為6 m/s,現在它在水流速度為2 m/s的河中逆流行駛,在經過一座橋時掉落了一只空木箱,經過了2分鐘船上的人才發現,馬上調頭去尋找漂走的木箱,從此處到追上木箱,船行駛的路程至少為__960__m。【疑難易錯點睛】用v=解題,要注意對應性和統一性。 速度圖像【例3】甲、乙兩輛小車都在做勻速直線運動,它們的s-t圖像如圖所示,由圖比較甲、乙兩輛小車運動的快慢,可判斷運動較快的是____車。甲車的速度大小為____m/s。乙車在20 s內通過的路程為____m。【解析】根據圖像反映的物理意義可知:當t=0時,甲車、乙車的路程都是0,當t=4 s時,甲車行程是4 m,乙車行程是1 m,由速度公式可以求得。(1)由圖像看出:當t=0時,甲車、乙車的路程都是0,當t=4 s時,甲車行程是4 m,乙車行程是1 m,由v=知,v甲===1 m/s,v乙===0.25 m/s,故甲車快,甲車的速度為:1 m/s。(2)乙車行駛20秒時,由s=vt=0.25 m/s×20 s=5 m。【答案】甲;1;54.甲、乙兩同學沿平直路面步行,他們運動的路程隨時間變化的規律如圖所示,下面說法中錯誤的是( D )A.甲同學比乙同學晚出發4 sB.4~8 s內,甲、乙兩同學都做勻速直線運動C.0~8 s內,甲、乙兩同學通過的路程相等D.8 s末甲、乙兩同學速度相等5.龜和兔在路程為s0的一段平直賽道上進行賽跑競技比賽,它們賽跑的路程——時間圖像如圖所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D )A.在完成s0賽段的比賽中,龜和兔都做勻速直線運動B.在完成s0賽段的比賽中,龜比兔先到達比賽的終點C.在完成s0賽段的比賽中,兔總是比龜跑得快D.在完成s0賽段的比賽中,兔比龜的平均速度大 與速度相關的課外實驗【例4】如圖,是一個水滴下落過程的示意圖,水滴通過AB和BC所用時間均為0.1 s。水滴由A位置下落到C位置運動的距離是____cm,則這個過程中水滴下落的平均速度是____m/s。該水滴下落過程是____(選填“勻速直線”或“變速直線”)運動。【解析】首先確定刻度尺的分度值,然后讀出水滴由A位置下落到C位置運動的距離;已知時間和路程,利用v=計算平均速度;物體在相等的時間內通過的路程都相等,物體做勻速運動;物體在相等的時間內通過的路程不相等,物體做變速運動。由圖可知,刻度尺的分度值為1 cm,則水滴由A位置下落到C位置運動的距離為s=20.0 cm=0.2 m;則這個過程中水滴下落的平均速度是v===1 m/s;水滴通過AB和BC所用時間相等,路程不相等,所以該水滴下落過程是變速直線運動。【答案】20.0;1;變速直線6.科學探究源于觀察和問題,拓展性小組同學觀察到下列現象:跳傘運動員在未打開降落傘時下落很快,打開降落傘后下落的速度會減小;“瓢潑大雨”以很快速度降落到地面,而“毛毛細雨”則緩慢地飄落到地面。【查閱資料】物體從高空下落時,速度越來越大,所受阻力也越來越大,當阻力增大到與重力相等時,將以某一速度做勻速直線運動,這個速度被稱為物體下落的收尾速度。【提出問題】物體從高空下落時的收尾速度與什么因素有關?【建立猜想】①可能與物體的橫截面積有關;②可能與物體的__質量(形狀、重力等合理即可)__有關。【設計方案】同學們經議論后認為,可以用小球作為理想化模型來代替生活中的不規則物體作為研究對象進行探究,于是同學們決定取5個不同的小球進行實驗,在相同環境條件下,分別從同一高度(足夠高)由靜止下落,來探究小球從高空下落時的收尾速度與哪些因素有關。【獲取證據】相關測量數據見表:小球編號 1 2 3 4 5小球質量m(g) 2 5 5 5 45小球半徑r(m) 0.05 0.05 0.10 0.25 0.15小球的收尾 速度v(m/s) 16 40 10 1.6 ?【得出結論】(1)比較1、2號小球的相關實驗數據,可以得到的結論是__該實驗環境下,半徑相同的小球從高空落下時的收尾速度與質量成正比__。【拓展應用】(2)根據表中數據,推測5號小球的收尾速度v=__40__m/s。(3)請你結合上述探究,解釋“跳傘運動員打開降落傘后比打開降落傘前收尾速度小”的原因是__打開后,降落傘的橫截面積增大__。7.圖甲是測量平均速度的實驗,圖乙是某老師的改進實驗:將一小塊含鐵小重物(涂黑部分)密封在灌滿水的長直玻璃管內。當長直玻璃管豎直后,迅速移去玻璃管頂端的小磁鐵,小重物開始下落,分別測得小重物到達15 cm,30 cm,45 cm處所用的時間,實驗數據如表:,甲) ,乙) 距離/cm 時間/s 實驗次數 15 30 451 1.00 1.92 2.822 0.99 1.94 2.803 0.98 1.90 2.78(1)分析表中數據(不考慮實驗誤差),從最高處下落到玻璃管底部的過程中小重物__不是__(選填“是”或“不是”)做勻速直線運動。(2)為求小重物在第一次實驗時整個下落過程的平均速度,某同學采用了下列兩種計算方法:方法1:v==……方法2:v==[++]÷3……以上兩次計算方法正確的是__方法一__。(3)在甲實驗中,要使鉛筆在桌面上滾動的平均速度變大,可采取的方法有__增大紙板與桌面的夾角__(寫出一點即可)。(4)與甲實驗相比,乙實驗具有能保證物體做直線運動、便于觀察實驗過程等優點,但還有繼續改進之處,你的改進建議是__增大玻璃管的長度__(寫出一點即可)。【疑難易錯點睛】“速度的測量”類實驗,要注意實驗方法的綜合應用。鞏固提高1.兩列火車如圖所示,西子號列車上的乘客看到和諧號列車正在向東行駛,如果以地面為參照物,則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B )A.若西子號向東行駛,則和諧號一定靜止B.若西子號向東行駛,則和諧號一定也向東行駛C.若西子號靜止,則和諧號可能向西行駛D.若兩車都向西行駛,則西子號行駛得較慢2.小李每天堅持用“微信運動”來統計當天行走的步數,如圖為她在6月12日的步行情況。按照正常成年人的身體指標和通常的步伐及頻率,可以估測出( C )A.小李的質量大約為500 kgB.小李步行的平均速度大約為10 m/sC.當天小李走過的路程大約為3 000 mD.步行后小李心跳一次的時間大約為4 s3.一輛汽車在平直的公路上行駛了120 km的路程,前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為60 km/h,后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為40 km/h,則汽車行駛這120 km( C )A.所用時間為2.4 h B.所用時間為2.6 hC.平均速度為48 km/h D.平均速度為50 km/h4.蒙內(蒙巴薩——內羅畢)鐵路是我國用中國技術,按中國標準幫肯尼亞修建的標軌鐵路,今年5月31日正式通車運行。列車從蒙巴薩出發,以120 km/h的速度運行4 h后到達內羅畢,鐵路全程約 __480__ km,行駛的過程中,以列車為參照物,路旁的建筑物是__運動__(選填“運動”或“靜止”)的。5.一個物體沿一條直線運動,其路程s和時間t的關系圖像如圖所示。根據圖像,利用你所學的知識分析:物體在t=1.5 s時的運動速度為__10__ m/s,物體在t=2.01 s時的運動速度為__10__ m/s,物體在0~2.5 s內運動的路程為 __25__ m。6.2013年4月,寧波市14個路段啟用“綠波帶”設置。設置“綠波帶”能使按綠波速度行駛的車輛一路綠燈通過。曾有記者在早高峰時段駕車通過世紀大廈,在實施綠波的12 km路段用時10 min,比實施前減少了5 min,該車的平均速度提高了__24__km/h。從節能減排角度分析,設置“綠波帶”的好處是__節約了燃油,減少了尾氣的排放,保護了環境__。7.張剛同學在完成“測量物體運動的平均速度” 后,還想用如圖所示實驗裝置探究從斜面下滑物體運動的快慢與哪些因素有關。他對小車下滑快慢的因素進行如下猜想: 猜想一,與斜面的高度有關;猜想二,與斜面的長度有關。“測量物體運動的平均速度”實驗的原理是__v=__ 。為了驗證猜想一,他設計的方案是將小車分別從斜面上不同高度處由靜止釋放,測出下滑時間。通過測量,發現每次下滑的時間不同,于是得出猜想一是正確的。請對張剛這一探究作出評價,指出他存在的問題是:__沒有控制斜面長度相同__。8.小明一家雙休日駕車外出郊游,汽車以60 km/h的平均速度行駛0.4 h才到達旅游景點。傍晚他們沿原路返回,從景點到家用了30 min。求:(1)從小明家到旅游景點的路程。(2)小明一家從景點回家的平均速度。解:(1)s1=v1t1=60 km/h×0.4 h=24 km;(2)s2=s1=24 km,t2=30 min=0.5 h,v2===48 km/h。答:(1)從小明家到旅游景點的路程為24 km;(2)小明一家從景點回家的平均速度為48 km/h。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