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浙教版中考第一輪復習物理——4、力與運動-學案 牛頓第一定律1.一切物體在沒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時候,總保持__靜止狀態__或__勻速直線運動狀態__。2.牛頓第一定律揭示了力不是__維持物體運動__的原因,而是__改變物體運動狀態__的原因。3.牛頓第一定律是在大量實驗事實的基礎上,通過__推理概括__出來的。 慣性1.物體保持__運動狀態__不變的特性叫做慣性。慣性是物質的一種屬性,與物體是否運動、運動速度的大小、是否受力、受力的大小均無關。慣性的大小取決于__質量__。2.一切物體都具有慣性。3.慣性不是力,在應用慣性解釋有關常見現象時,不能說物體受到慣性的作用,只能說物體由于慣性。 二力平衡1.一個物體在兩個力的作用下,如果保持__靜止__狀態或__勻速直線__運動狀態,就說這兩個力是__彼此平衡__的。2.二力平衡條件:作用在一個物體上的兩個力,如果__大小相等__,__方向相反__,并且作用在__同一條直線__上,那么這兩個力就互相平衡。3.二力平衡的應用:應用二力平衡條件解釋有關問題時,首先要確定物體是否平衡且受到兩個力,其次再利用二力平衡條件,根據已知的一個力的三要素去推知另一個力的三要素。4.根據物體的受力情況,解釋物體運動狀態變化的原因。(1)當物體處于平衡狀態時,可依據__二力平衡__,用已知的力去推斷未知力的大小和方向。也可以根據兩個力是平衡力推斷出物體一定處于平衡狀態,保持原來運動狀態__不變__。(2)當物體運動狀態改變時,物體一定受到__力__的作用,反之當物體受到非平衡力作用時,運動狀態一定發生__改變__。 力和運動的關系 牛頓第一定律【例1】人類對力與運動關系的認識經歷了漫長而曲折的過程,下面是三位不同時代科學家的主要觀點,這三種觀點形成的先后順序是( ) A.①②③ B.③①② C.②③① D.③②①【解析】人類對力與運動關系的認識經歷了漫長而曲折的過程,2 000多年前,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說:“運動是靠力來維持的”。300多年前,意大利科學家伽利略用理想斜面實驗證明運動可以不靠外力維持。牛頓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總結出了牛頓第一定律。所以這三種觀點形成的先后順序是②③①。【答案】C1.關于牛頓第一定律得出的方法正確的是( D )A.由斜面小車實驗探究直接得出B.通過日常生活經驗總結得出C.可以用實驗得到驗證D.在大量實驗事實的基礎上,通過推理抽象概括出來的 慣性【例2】公交駕駛員進行駕駛技能比賽時,可通過“一杯水”來考驗駕駛員的行車技術。將一杯水靜置在公交車的置物臺上(如圖),司機突然剎車時,杯中水有可能發生的情況是( )A.仍保持水平B.將向前溢出C.將向后溢出D.會溢出,但不能確定溢出方向【解析】水與公交車一起向前運動,當司機緊急剎車時,由于慣性,水還要保持原來的運動狀態,從而向前運動且溢出。【答案】B2.在停車場,甲、乙兩輛轎車由于駕駛員的疏忽大意而發生了碰撞,甲車司機感覺背部受到擠壓,乙車司機身體向前傾斜,下列分析判斷正確的是( B )A.甲車靜止,乙車運動,乙車尾撞擊甲車尾B.甲車靜止,乙車運動,乙車頭撞擊甲車尾C.甲車運動,乙車靜止,甲車頭撞擊乙車尾D.甲車運動,乙車靜止,甲車尾撞擊乙車尾3.下列交通提示用語與慣性無關的是( D )A.車輛轉彎,請拉好扶手 B.雨天路滑,請減速慢行C.保持車距 D.靠右行駛【疑難易錯點睛】慣性不是力,慣性的大小與質量有關,與速度無關。 二力平衡的應用【例3】如圖所示,疊放在一起的A、B、C三個石塊處于靜止狀態,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B石塊受到A石塊的重力和壓力的作用B.B石塊受到三個力的作用C.C石塊對B石塊的支持力和A石塊對B石塊的壓力是一對平衡力D.A、B、C三個石塊所受合力不為零【解析】B石塊受到豎直向下的重力、C石塊對B石塊的支持力、A石塊對B石塊的壓力三個力的作用;故A錯誤,B正確;B石塊處于靜止狀態,受到的力是平衡力,即C石塊對B的支持力與B石塊受到豎直向下的重力和A石塊對B石塊的壓力之和是一對平衡力,故C錯誤;A、B、C三個石塊處于靜止狀態所受合力為零,故D錯誤。【答案】B4.直升機沿豎直方向勻速升空時,在豎直方向上受到升力F、重力G和阻力f,下面關于這三個力的關系式正確的是( C )A.F>G+f B.FC.F=G+f D.F=G-f5.如圖,一物塊放在粗糙的水平地面上,在斜向上的拉力F的作用下向右做勻速直線運動。以下說法正確的是( A )A.在水平方向上,物體受到地面的摩擦力和拉力F沿水平方向的分力B.在水平方向上,物體受到拉力F與地面的摩擦力是一對平衡力C.在豎直方向上,物體只受到地面的支持力和拉力F沿豎直方向的分力D.在豎直方向上,物體受到的重力與地面的支持力是一對平衡力【疑難易錯點睛】二力平衡條件之一是作用在同一物體上,兩個力大小相等的條件是物體處于平衡狀態。 力和運動的關系【例4】下列有關運動和力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A.力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B.物體受到平衡力作用,它一定是靜止的C.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D.物體運動的速度越大,受到的力也越大【解析】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而不是維持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故A錯誤,C正確;物體受到平衡力作用時,總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故B錯誤;物體受到的力越大,速度改變的越快,速度不一定大,故D錯誤。【答案】C6.關于運動和力,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 )A.排球運動員用力擊球時,手對球的作用力與球對手的作用力大小相等B.下沉的物體不受浮力C.汽車急剎車時,人會向前“沖”,是因為慣性突然消失D.人推木箱沒有推動,是因為人對木箱的推力小于地面對木箱的摩擦力7.如圖所示,水平向右運動的物體受到大小為10 N、方向水平向左的拉力作用,物體停止后拉力保持不變,在運動過程中,物體受到的摩擦力方向__向左__;停止后物體受到的摩擦力方向__向右__、大小為__10__N。【疑難易錯點睛】物體處于靜止和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時,可能不受力,若受力一定受平衡力。 實驗突破實驗一:阻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一、命題題眼突破1.實驗目的:探究阻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2.實驗結論:一切物體在沒有受到力的作用時,總保持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3.實驗題眼突破①斜面的作用(使小車運動到斜面底端時具有一定的速度)。②用小車代替木塊的好處(在其他條件相同時,小車受到的摩擦力比木塊小得多)。③實驗時每次使小車從斜面的同一高度由靜止自由下滑(使小車每次到達水平面時的速度都相同,方便觀察實驗效果)。④使小車受到不同的阻力(通過改變接觸面的粗糙程度來改變阻力的大小)。⑤使小車從斜面下滑后沿水平面運動(保證小車在豎直方向上受力平衡,水平方向上只受摩擦力)。⑥小車運動到斜面底端后能繼續運動的原因(小車具有慣性)。⑦轉換法的應用(通過小車在水平面上運動的距離來判斷阻力的大小,阻力越小,速度減小得越慢,小車運動得越遠)。⑧實驗推理(當物體不受任何阻力時,物體的速度將不會減慢,永遠做勻速直線運動)。二、實例剖析【例5】劉偉同學為了探究“運動和力的關系”,設計了如圖所示的斜面實驗。,甲) ,乙),丙)(1)為了使小車在滑到水平面時的初速度相同,在實驗中劉偉讓小車從同一斜面的同一高度由靜止開始滑下,劉偉采用的研究問題的方法是____。 (2)從甲、乙、丙三次實驗小車所停位置情況看, ____圖中小車所受阻力最大。(3)劉偉從實驗推理可知,若水平面絕對光滑,則運動的小車會在水平面上做____ 運動。(4)牛頓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總結出牛頓第一定律,它的內容是:____。【解析】(1)讓小車每次從斜面的同一高度由靜止開始滑下,這樣做是為了使小車到達水平面時的機械能相同,速度相同;采用的方法是控制變量法; (2)在這三次實驗中,小車在毛巾表面上運動的距離最短,這是因為毛巾表面最粗糙,小車在該表面受到的阻力最大; (3)若水平面絕對光滑,小車在水平方向上不受力的作用,小車的運動狀態將不發生改變,小車將保持原來的速度進行勻速直線運動; (4)牛頓第一定律的內容是:一切物體在沒有受到力的作用時,總保持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改變這種運動狀態,這就是牛頓第一定律,也叫慣性定律。 【答案】(1)控制變量法;(2)甲;(3)勻速直線;(4)一切物體在沒有受到力的作用時,總保持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改變這種運動狀態。8.在探究“阻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的實驗中,在水平桌面上鋪上粗糙程度不同的物體(如毛巾、棉布、木板等),讓小車自斜面頂端由靜止開始滑下,觀察同一小車從同一斜面的同一高度滑下后,在不同表面上運動的距離,如圖所示。,毛巾表面) ,棉布表面),木板表面)(1)結論:平面越光滑,小車運動的距離越遠,這說明小車受到的阻力越__小__,速度減小得越__慢__。(2)推理:如果運動物體不受力,它將永遠做__勻速直線運動__。實驗二:探究二力平衡條件一、命題題眼突破1.實驗目的:探究二力平衡需滿足哪些條件。2.實驗結論:二力平衡的條件:同時作用在一個物體上的兩個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作用在同一條直線上。3.實驗題眼突破(1)選擇小車,而不選擇木塊的原因(減小摩擦力對該實驗造成的影響)。(2)將小車換成硬紙片的好處(減小摩擦力對該實驗造成的影響)。(3)定滑輪的作用(改變力的方向)。(4)若選擇卡片作為研究對象,即實驗過程中不考慮卡片自身重力的影響。(5)應該選擇靜止狀態的物體研究(因為勻速直線運動狀態不好控制)。(6)研究力的大小關系的方法(托盤里放相同的砝碼或小車兩邊掛相同的鉤碼)。(7)將卡片扭轉一定角度后再放手的目的(探究兩個力是否作用在同一直線上)。(8)控制變量法的應用①探究平衡的兩個力是否在同一直線上,必須保持研究物兩端所受力相同,扭轉研究物的角度,判斷物體是否處于平衡狀態。②探究平衡的兩個力是否大小相同,必須保持兩個力在同一直線上,且兩端托盤里的砝碼質量不相等或兩端鉤碼的數目不相同,判斷物體是否處于平衡狀態。二、實驗剖析【例6】在“探究二力平衡的條件”活動中。甲 (1)如果物體只受到兩個力的作用,且處于____ 狀態,說明這兩個力是相互平衡的。由此,小明提出,能否利用如圖甲所示的實驗裝置來探究二力平衡的條件。 (2)小華認為,若采用小明的方案,必須測出物體所受的____和____的大小來進行比較。研究發現,在小明的方案中,只能根據相互作用的關系直接測出____的大小,在未知二力平衡條件的前提下,另一個力無法直接測量,所以這一方案無法實施下去。(3)為此,兩位同學不斷改進并先后設計了三個實驗方案,如圖乙所示,請你判斷出他們改進的先后順序:____(用字母表示),這樣的改進是為了減小 ____ 對實驗的影響。,乙),丙)(4)如圖丙,是最終確認的實驗方案。此方案中,由于____,故卡片的重力可忽略不計。【解析】(1)如果物體只受到兩個力的作用,且處于靜止狀態,說明這兩個力是相互平衡的; (2)若采用小明的方案,必須測出物體所受的重力和拉力的大小來進行比較。研究發現,在小明的方案中,只能根據相互作用的關系直接測出拉力的大小,在未知二力平衡條件的前提下,另一個力無法直接測量,所以這一方案無法實施下去;(3)兩位同學改進實驗是為了減小摩擦力對實驗的影響,所以他們改進的先后順序是:BAC;(4)圖丙是最終確認的實驗方案。此方案中,由于卡片的重力遠小于鉤碼的重力,故卡片的重力可忽略不計。【答案】(1)靜止;(2)重力;拉力;拉力;(3)BAC;摩擦力;(4)卡片的重力遠小于鉤碼的重力9.如圖是小華同學探究二力平衡條件時的實驗情景。(1)小華將系于小卡片(重力可忽略不計)兩端的細線分別跨過左右支架上的滑輪,在線的兩端掛上鉤碼,使作用在小卡片上的兩個拉力方向__相反__,并通過調整__鉤碼個數__來改變拉力的大小。(2)當小卡片平衡時,小華將小卡片轉過一個角度,松手后小卡片__不能__(選填“能”或“不能”)平衡。設計此實驗步驟的目的是為了探究 __不在同一直線上的兩個力能否平衡__。(3)為了驗證只有作用在同一物體上的兩個力才能平衡,在如圖所示情況下,小華下一步的操作是:__用剪刀將小卡片從中間剪開,觀察小卡片能否平衡__。鞏固提高1.如圖是用力F把木塊靜止壓在墻面上的示意圖,以下受力分析的說法( D )①手對木塊的壓力和墻對木塊的彈力是一對平衡力;②手對木塊的壓力和木塊的重力是一對平衡力;③木塊受到的摩擦力和木塊的重力是一對平衡力;④手對木塊的壓力和木塊對手的彈力是一對平衡力。A.只有②正確B.只有④正確C.只有③④正確D.只有①③正確2.如圖是足球運動員踢足球時的情景,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B )A.足球在空中飛行過程中,只受到空氣阻力的作用B.足球在空中飛行過程中,運動狀態一定發生改變C.腳踢球使球飛出去,說明力是物體運動的原因D.足球在空中飛行過程中,若它所受的力全部消失,它一定沿水平方向做勻速直線運動3.小明學習了慣性的知識之后,在探究跳遠成績是否與地球自轉有關的研究中,他查了相關資料,發現地球由西向東自轉,赤道附近的速度約為460 m/s,濱州市城區地面的自轉速度約為370 m/s。關于跳遠成績與地球自轉關系的分析中正確的是( D )A.因為人有慣性,地球沒有慣性,所以向東跳成績更好B.因為人的慣性小,地球的慣性大,所以向西跳成績更好C.因為跳起后,地球會向東自轉一段距離,所以向西跳更有利于提高成績D.因為人和地球都有慣性,且自轉速度相同,無論向哪跳對成績都沒有影響4.今年中國男足在陜西舉行的世界杯亞洲區預選賽中,2比0擊敗卡塔爾隊,奇跡般地晉級12強。球員爭頂后頂出的球在上升過程中受到 __非平衡力__(選填“平衡力”或“非平衡力”)作用,足球最后會落回地面是因為受 __重力__ 的作用。5.如圖所示,在水平桌面上一本靜止的書上豎直放置一塊橡皮, 當書突然向右運動時,橡皮將會__向左傾倒__;如果書表面絕對光滑,上述現象中橡皮將會__保持靜止__。(均選填“向右傾倒”“向左傾倒”或“保持靜止”)6.在“探究二力平衡條件的實驗”中,小紅與小明的實驗裝置分別如圖甲、乙所示。,甲) ,乙)(1)實驗中應讓研究對象處于__靜止__ 狀態。(2)小明的實驗方案與小紅的相比 ( A )A.有效地克服了研究對象與支承面之間的摩擦力對實驗的影響B.有效地克服了研究對象與支承面之間的支持力對實驗的影響C.有效地克服了二力不在一條直線上的弊端D.有效地減小了研究對象的質量對實驗的影響(3)圖乙所示實驗中,小卡片的質量要盡可能__小__。在小卡片靜止時,小明將小卡片順時針轉一個角度,松手后小卡片將會__旋轉__(選填“旋轉”或“翻轉”),此現象說明二力平衡時兩個力必須__在同一直線上__。(4)小明利用彈簧測力計代替圖中的鉤碼進行了探究,發現兩個力的大小還有較小的差距。你認為形成差距的原因是__繩與滑輪之間的摩擦__(答出一條即可)。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