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人民版高中歷史必修三核心知識點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人民版高中歷史必修三核心知識點

資源簡介

第一單元 中國古代思想
“百家爭鳴”和儒學思想的形成
“百家爭鳴”局面的出現
1、“百家爭鳴”局面的出現的原因:
經濟上:鐵犁牛耕普及,井田制逐漸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漸確立,經濟迅速發展,為學術文化的繁榮提供了物質條件。
政治上:王室衰微,禮崩樂壞,分封、宗法制逐漸瓦解,社會大變革和各國紛爭的局面促成了思想自由的社會環境。群雄爭霸急需人才
階級關系上:士階層崛起,新興地主階級崛起,“士”階層地位提高,獲得更高的政治地位和權利
思想文化上:私學興起,從 “學在官府”到“學在民間”
根本原因:生產力的發展
直接原因:社會處于變革時代(社會大變革帶來思想大解放),學者們從不同的立場出發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
2、意義: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奠定了中國思想文化發展的基礎,中國傳統文化體系基本形成。
早期儒學(孔孟荀)
1、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春秋末期魯國人,被譽為“至圣”。他的思想主要記錄在《論語》之中
(1)思想核心——“仁”和“禮”
仁是解決人際關系的學說,“仁者愛人”,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禮?!翱思簭投Y”,要求人們的行為符合“禮”的準則。禮指西周的等級名分制度,即周禮。實際是維護奴隸社會的等級秩序
(2)政治思想:為政以德。主張以德治民,體現了民本思想。
(3)教育思想:
有教無類。招收學生不分貴賤;因材施教,針對學生之間的差異,采取不同的方法啟發誘導。
創立私學,打破了“學在官府”、“禮不下庶人”的嚴格等級限制,擴大了教育的社會基礎。
編譯六經(《詩》、《書》、《禮》、《易》、《春秋》、《樂》)。
(4)哲學思想:對鬼神敬而遠之
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和荀子
孟子的思想:孟子名軻,戰國時期鄒國人,被尊為亞圣。
政治思想(核心):仁政
君民關系:將孔子的民本思想發展為“民貴君輕”思想。(“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倫理觀:人性本善。先義后利的義利觀
荀子的思想:
荀子,名況,戰國時期趙國人,繼承發展了孔子的思想,是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代表作《荀子》
政治思想:仁義、王道、禮法并施。
君民關系:君舟民水
倫理觀:性惡論,人性本惡
人與自然的關系:制天命而用之(尊重客觀規律,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自然界的運行有自己的規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即“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
4、孟、荀思想的特點:
吸收了法家和道家的思想,改造了儒學,使儒家思想更能適應社會的需要。戰國后期,儒學發展成為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道家、法家、墨家
1、道家學派創始人: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春秋楚國人,代表作《道德經》(《老子》)
世界觀:“道”世界萬物的本原
政治思想:無為而治,小國寡民;
樸素的辯證法思想:事物具有相反的方面轉化的規律。正反、美丑、難易、福禍、有無相互轉化
影響:老子是中國哲學史上第一個探討宇宙本原的哲學家。
(2)莊子(戰國)
“齊物”,萬物齊一,任何事物在本質上都是相同的,沒有區別。
逍遙的人生態度,對事物的變化采取旁觀、超然的態度。
自然觀:天與人“不相勝”,人必須順應自然。
法家代表人物:戰國時期的韓非子、李斯、商鞅、李悝、吳起。
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韓非子思想主張:
以法治國,厲行賞罰;主張法術勢三者結合;加強中央集權和君主專制;主張改革,“師今”不“師古”(“事異則備變”“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意義:適應建立中央集權政治體制的需要,西漢以后與儒家思想互為表里(外儒內法),成為中國古代社會統治思想的理論基礎。
墨家:創始人墨子,戰國時期魯國人,代表了下層勞動群眾,特別是手工業者的利益。與儒家并稱為“顯學”
主張“兼愛”(意為無差別的,消除親疏之別的愛,而儒家的“仁愛”是有等級的愛);宣揚“非攻”,反對不義的兼并戰爭;反對厚葬,提倡“節用”,反對奢侈浪費主張節用;主張“尚賢”,反對任人唯親。
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漢代思想的大一統
(一)漢初奉行黃老之學(道家學派之一)—“無為而治”
背景:秦末戰爭社會經濟破壞嚴重。為了適應休養生息政策的需要。西漢統治者以黃老思想作為指導思想。
影響:使漢初社會迅速恢復了元氣。
(二)董仲舒創立新儒學
董仲舒代表作《春秋繁露》
針對中央集權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統”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主張;(注意: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禁錮了人們的思想,不利于學術文化的自由發展)
針對加強君權需要,提出“君權神授”的政治思想和相應的儒家道德觀點——“天人合一”和“天人感應”(有助于限制君權,防止暴政);
針對為人處世標準,提出“三綱五?!保ň秊槌季V、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五常:仁義禮智信)。
目的:維護統治,思想文化專制
董仲舒的新儒學思想特點:
董仲舒把道家和、法家、陰陽五行家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而形成具有時代特色的新儒學體系。具體表現:外儒內法,兼采各家之長;儒學獨尊,思想專制;宣揚天人感應,帶有神學傾向。
董仲舒的新儒學思想作用:
使儒家思想成為正統思想;
有利于鞏固中央集權和國家統一;
限制君主的權力,有利于君主實行“仁政”。
建立起以儒學思想為核心的教育選官制度
(三)漢武帝使儒學成為正統思想的措施
1、思想方面: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學思想。
2、政治方面:起用儒學家參與國家大政,儒家學說成為政府選拔人才的標準。
3、教育方面:利用國家的力量興辦教育、提倡儒學。
儒家經典成為國家規定的教科書,定《詩》《書》《禮》《易》《春秋》為“五經”。
興辦太學;③令全國郡國設置學校,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統
宋明理學
宋明理學分為程朱理學和陸王心學
背景
魏晉南北朝時期,戰亂頻繁,佛道盛行,儒學出現危機,儒學正統地位受到嚴重挑戰。
唐宋時期開始出現“三教合一”的趨勢
唐朝儒學家(韓愈為代表)提出復興儒學,北宋時,儒家融合了佛道思想來解釋儒家義理,形成了以理為核心的新儒學體系——“理學”。
程朱理學(客觀唯心主義)
程朱理學的代表人物:程顥、程頤、朱熹(二程北宋、朱熹南宋,朱熹是理學的集大成者)
程朱理學思想:
世界觀:“理”是世界的本原,先有理后有物;(理學的核心思想)理體現在社會上是儒家倫理道德(三綱五常),體現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認識論:格物致知。通過接觸世間萬事萬物,在體會到各種知識的基礎上加深對先天存在的“理”的體驗。
朱熹個人思想:
“存天理,滅人欲”;天理:封建倫理道德規范和等級制度;人欲:反抗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提出“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學之真。
代表作:《四書章句集注》
陸王心學(主觀唯心主義)
陸王心學的代表人物:陸九淵(南宋);王陽明(明朝)
陸九淵的“心學”主張:
認為“心”作為宇宙萬物的本原,“心即理也”;
強調“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認為天地萬物都在心中;
認識論:發明本心(窮理不必外求,反省內心即得天理)
心學的集大成者王陽明的主張:
(1)“心外無物,心外無事,心外無理”;
(2)思想核心:“致良知”。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人天生具有良知,因此天理就在自己心中,不必外求
(3)“知行合一”。
理學的影響:
1、適應了統治者的政治需要,南宋以后成為官方哲學;2、扼殺人們的自然欲求,嚴重的束縛了人的思想和生活;3、注重個人修養,對中國人道德素養的提高有積極作用;4、元朝將《四書章句集注》作為科舉考試的內容
四、明清之際活躍的儒家思想——
一、出現原因:
經濟:商品經濟發展,資本主義萌芽出現
政治:君主專制統治空前加強,封建社會危機日益加深
思想:文化專制,八股取士,思想僵化
外交:閉關鎖國,西學東漸
內容:
(一)李贄——我國反封建思想的先驅,反傳統,反權威,反教條
1、挑戰孔子及儒家思想的正統地位,認為不能以孔子是非論是非。
2、批判程朱理學“存天理,滅人欲”思想,抨擊道學偽善,提出“穿衣吃飯,即是人倫物理”,強調個性發展,主張男女平等
(二)黃宗羲——反對君主專制,號梨洲先生,代表作《明夷待訪錄》
1、思想主張:
批判君主專制是天下之大害;(“天下為主,君為客”、“天下之治亂,不在一姓之興亡,而在萬民之憂樂;”)
廢除“一家之法”,建立“天下之法”
提出限制君權的措施:言論自由、自下而上設立監督機構,“是非決于學校”
主張工商皆本
2、評價:抨擊了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對近代民主革命家反專制斗爭起了積極推動作用。
(三)顧炎武——經世致用,亭林先生,代表作:《日知錄》、《天下郡國利病書》
思想主張:1、求學應務實,應關乎國計民生,致力于社會變革,主張經世致用;“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影響:開清代考據學先河
王夫之——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號船山先生,代表作《船山遺書》
思想主張:
唯物論:世界是物質的,一切事物都是客觀存在的實體,發展了古代樸素的唯物思想。
政治思想:循天下之公,批判“孤秦”“陋宋”
影響:王夫之的唯物辯證法思想,啟示了近代人們的思維方法,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三大思想家共同思想主張:工商皆本(經濟);批判封建君主專制(政治);經世致用(學術)
注意:明清之際的進步思想是對儒家思想的批判繼承,不是否定儒家思想

五、儒家思想發展的歷程:
1、春秋時期孔子創立儒學,但其思想不受統治者重視。
2、戰國時期,孟子和荀子吸收了百家思想,改造了儒學,使儒家思想更能適應社會的需要。戰國時期成為顯學。
3、秦始皇焚書坑儒,儒學遭受沉重打擊。
4、漢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使儒學成為正統思想。
5、魏晉南北朝時期,出現三教并立的局面儒學面臨危機,
6、宋明時期,儒學吸收佛道思想,形成以理為核心的新儒學體系——理學,儒學更加理論化和思辨化。
7、明清之際,異端思想家對傳統儒學的批判和繼承,促使我國傳統文化重新煥發了生機。
8、新文化運動時期,把斗爭矛頭指向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傳統道德,宣傳資產階級的新文化、新道德,都嚴重動搖了封建思想的統治地位。
第二單元 古代希臘的人文思想和哲學家
一、古代人文主義
自然哲學(春秋時期)
自然哲學是古希臘最早的哲學,標志著西方人的精神覺醒
自然哲學關注的重點是自然界,主張用自己的頭腦而不是宗教來解釋自然
泰勒斯是第一位自然哲學家,被稱為西方哲學之父,認為萬物都是由水組成的.(樸素的唯物主義)
(二)智者學派——(公元前5世紀)
背景:①古希臘工商業發展,平民地位提高,個人主義得到發展。②民主政治發展到頂峰。③解決社會實際問題的需要
2、關注的重點是人和人類社會而不是自然界,是人文主義的最初體現
3、代表人物:普羅泰格拉
思想主張:“人是萬物的尺度”,強調人的價值;
強調自由,認為一切制度、法律和道德都是人的產物。
評價:
積極影響:肯定人的價值和尊嚴,否定神的權威,推動了人文主義的發展
消極影響:過于強調個人的主觀感受,容易導致極端個人主義和主觀隨意性;否定了法律和道德對人行為的約束力,影響社會秩序和社會公德;具有相對主義和詭辯的色彩
(三)蘇格拉底(公元前5世紀)
產生背景:①智者學派重視人的作用,追求功利,忽視道德。②雅典社會道德淪喪,民主政治遭遇危機。
思想主張:①倡導“有思想的人是萬物的尺度”。②提出“知識即美德”。道德必須以知識為基礎③“認識你自己”;④反對過激民主
意義:開始了對人性本身的研究,使哲學真正成為一門研究“人”的學問。
(四)亞里士多德(戰國 公元前4世紀)
代表思想:①真理高于一切。(“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②創立了三段論、邏輯學
2、意義:使哲學真正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
二、歐洲文藝復興(14-17世紀)
(一)原因:
天主教會腐敗墮落,神學統治阻礙社會發展
歐洲資本主義萌芽剛剛興起,工商市鎮興起,新興資產階級力量弱小
意大利保留著大量古希臘,古羅馬文化
實質:披著復興古希臘、古羅馬文化的外衣發動的資產階級反封建的思想文化運動。
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的內涵:肯定人性,反對神性,肯定人的價值,肯定個性解放,反對神學統治,反對禁欲主義,追求現世幸福。
代表成就
地位 代表人物 代表作
文學三杰(前三杰) 薄伽丘 《十日談》
但丁 《神曲》
彼得拉克(人文主義之父)
美術三杰(三杰) 以宗教題材為主,弘揚人性之美 達·芬奇 《最后的晚餐》、《蒙娜麗莎》
米開朗琪羅 《大衛》《摩西》
拉斐爾 《西斯廷圣母》
傳播 16世紀英國戲劇家莎士比亞, 《哈姆雷特》《奧賽羅》

(三)歷史影響
積極方面:
在思想方面:沖破神學束縛,解放了思想,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影響了宗教改革和啟蒙思想
在自然科學方面:人文主義提倡科學實驗、注重實踐,催生了近代自然科學。
局限性:
對人文主義的過度推崇,造成個人私欲的膨脹和社會混亂。僅限于上流社會和知識階層,沒有發動人民群眾。
三、歐洲宗教改革(16世紀)
宗教改革的背景
1、思想文化:文藝復興解放了人的思想。2、經濟: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根本原因)3、政治:天主教會的墮落和殘暴激化社會矛盾5、導火索:教皇兜售贖罪券

(二)宗教改革的性質
性質:新興資產階級反對天主教會的社會思想改革運動。
(三)過程
馬丁·路德宗教改革(德國):
經過 開始:1517年《關于贖罪券的功效》(《九十五條論綱》)揭開了宗教改革的序幕。
內容 思想核心是“因信稱義”。 信仰的唯一依據是《圣經》每個人都有閱讀和解釋《圣經》的權力 簡化宗教儀式

(四)宗教改革的意義:宗教改革運動繼承并發展了文藝復興人文精神。
經濟上有利于資本主義發展;沉重打擊了天主教會和封建勢力;為歐洲的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宗教改革開辟了道路;
促進了人文主義的發展,解放了人們的思想;使科學研究擺脫了神學的束縛。
四、啟蒙運動(17、18世紀)
背景
經濟:17、18世紀西歐資本主義發展迅速,新興資產階級力量日益壯大(根本原因)
政治:封建專制制度嚴重阻礙了資本主義的發展
科學:自然科學的發展(伽利略、牛頓),為人們提供了思想武器
思想: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解放了人們的思想
(二)性質與核心思想
1、性質:17-18世紀,資產階級反封建的思想解放運動。
2、核心思想:理性主義
比人文主義更徹底更鮮明:拋棄了宗教的外衣,斗爭目標更鮮明,提出政治構想
(三)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張
時間 國家 思想家 思想主張 代表作 共同主張
高潮 18世紀 法國 伏爾泰(法國啟蒙運動的領袖) 主張君主立憲制或開明專制,宣揚天賦人權,人人生而平等,人民享有言論、出版、選舉等自由權利 《哲學通訊》 都批判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和宗教神學,反王權反教權反特權,都主張實行民主政治(或開明政治) 主張法治,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3、都主張天賦人權、自由平等
高潮 18世紀 擴展 法國 德國 孟德斯鳩 提出“三權分立”學說,成為資本主義民主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則 《論法的精神》
盧梭(最激進的民主主義者) 1社會契約論2、人類不平等的根源在于財產私有制3、提出人民主權(主權在民)4、主張民主共和制 《社會契約論》
康德 人非工具,尊重他人 《純粹理性批判》

意義
1、成為反對封建專制統治的有力思想武器;2、深刻影響推動了美、法等國的革命3、啟蒙思想傳入中國,影響促進了中國的思想解放和革命的發展
(五)人文主義的發展歷程
1、起源:智者學派
2、復興: 文藝復興(反對禁欲主義,追求現世幸福,不反對教會權威)
3、發展:宗教改革(反對教會權威)
4、成熟:啟蒙運動(強調理性,反對君主專制)
注意: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和啟蒙運動都沒有反對宗教本身,他們反對的是天主教會,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是披著宗教的外衣,而啟蒙運動則是徹底拋棄宗教外衣。
人民主權(主權在民):國家的主權屬于全體人民
天賦人權:平等權、生命權、自由權等權利人類與生俱來的自然權利
社會契約:人民按照一定的協議或契約結成國家
第三單元 古代中國的科術與文學
科技成就 四大發明 造紙術:西漢出現紙;東漢蔡倫改進造紙術,人稱“蔡侯紙”;造紙術是書寫材料的偉大革命,促進了歐洲文化發展。
印刷術:隋唐之際出現了雕版印刷術(《金剛經》最早);宋代畢昇發明活字印刷術;推動了文藝復興運動和宗教改革。
火藥:古代煉丹家發明了火藥;唐末火藥開始用于軍事;宋代在軍事上廣泛使用火藥;推動了歐洲火藥武器的發展,促進了封建制度的瓦解
指南針:戰國發明司南,;北宋時,發明指南針并應用于航海。促進了新航路的開辟
數學 《九章算術》:成書于東漢,采用十進制計數法,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應用數學著作;標志著中國古代以計算為中心的數學形成了完整的體系。南北朝時期祖沖之將圓周率精確到小數點后七位。
天文學 戰國時《甘石星經》是最早的天文學專著。
農學 歷法:元朝郭守敬《授時歷》; 農書: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是我國現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統的古代農業科學著作。元朝王禎的《農書》、“近代科學先驅”明朝徐光啟的《農政全書》。
醫學 《黃帝內經》:編于戰國,成于西漢,是中醫學的奠基之作;現存較早的醫書 “醫圣”東漢張仲景《傷寒雜病論》成為中醫臨床學的經典 明朝李時珍《本草綱目》,被譽為“東方醫學巨典”
書畫與戲曲藝術 漢字書法 商朝出現的甲骨文是最早的漢字,已形成完整體系。
甲骨文(商周)、金文(商周)、大篆(秦國)、小篆(秦朝)、隸書(漢朝)、楷行草(魏晉) 書法:魏晉前自發階段;魏晉后自覺階段;趨勢:由繁到簡,由規范到不規范 楷書:重視規范法度;代表: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顏筋柳骨) 草書:審美價值高,把書法寫意性發揮到極致;代表:張旭、懷素 行書:追求個性,忽略法度;代表:“書圣”王羲之、宋四家、趙孟頫
中國畫 魏晉:凸顯個性的文人畫,東晉顧愷之《女史箴圖》《洛神賦圖》,繪畫理論:以形寫神 隋唐:雍容華貴,展子虔《游春圖》閻立本《步輦圖》吳道子《送子天王圖》 宋代:宮廷畫活躍階段,畫學興起;風俗畫成為亮點(《清明上河圖》) 元明清:文人畫強調表現個性、借物抒情、神韻意趣。代表:揚州八怪
戲曲 春秋戰國時期出現戲曲;元雜劇標志戲曲走向成熟;明朝出現昆曲,被譽為“百戲之祖”。
京劇的形成:乾隆年間徽班進京;道光年間,“徽漢合流”;同光年間,走向成熟,出現“同光十三絕”
文學成就 《詩經》 儒家經典五經之一,第一部詩歌總集,收錄了西周至春秋中期的三百多首詩歌,奠定了古典文學現實主義的基礎
楚辭與漢賦 戰國時期流傳于楚國的詩歌體裁,具有浪漫主義風格;“騷體”與詩經合稱“風騷”,成為中國古代詩歌的兩大源頭。代表人物:屈原《楚辭》 漢賦:漢朝文學家以楚辭為基礎,辭藻華麗,表現出大一統時代恢弘的文化氣度
唐詩 代表詩人:初唐:王勃,盛唐:岑參、李白、杜甫(詩歌反映了安史之亂) 中唐:白居易
宋詞 宋代商業的發展,城市的繁榮,市民階層的擴大。宋詞代表:婉約派和豪放派
元曲 散曲與元雜劇一起合稱元曲;興起原因:元朝商品經濟發展,城市經濟繁榮,市民階級擴大;知識分子地位低下,難以致仕,借曲抒情。代表人物:元曲四大家
明清小說 政治上君主專制發展到頂峰;經濟上商品經濟繁榮,資本主義萌芽出現,市民階層的擴大;代表:《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記》《紅樓夢》《儒林外傳》《聊齋志異》 “三言二拍”

第四單元 近代以來世界的科學發展歷程
自然科學的重大成就
近代天文學的奠基人——哥白尼(16世紀)提出日心說,動搖了宗教神學的理論基礎
2、近代科學之父——伽利略:(16世紀)
成就 ①開創了以實驗事實為根據并具有嚴密邏輯體系的近代科學 ②為牛頓力學的創立奠定基礎 ③天文學:自制望遠鏡觀察天體,證明了哥白尼“日心說”(標志近代天文學的確立)的正確性。

3、牛頓:(17世紀)
標志 1687年發表《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提出物體運動三大定律和萬有引力定律。
意義 創立經典力學體系(物體運動三大定律和萬有引力定律),標志著近代科學的正式形成。為工業革命和啟蒙運動奠定了科學基礎。

4、達爾文:(19世紀)
主要內容 1859年達爾文發表《物種起源》標志著生物進化論的誕生。1863年赫胥黎發表《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進化論逐漸被科學界接受
歷史意義 從根本上否定了“神創論”;“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思想推動了中國的思想啟蒙

(二)現代科學技術(現代物理學的兩大支柱——相對論和量子理論)
愛因斯坦和相對論
產生時間 20世紀初,1905年狹義相對論和1916年廣義相對論
意義 相對論否定了經典力學的絕對時空(不是全盤否定牛頓力學),揭示了時間和空間的本質屬性

2、量子理論(量子力學:研究微觀粒子運動規律的物理學)
誕生標志 1900年,德國物理學家普朗克提出量子假說。后來玻爾提出原子的量子理論,愛因斯坦提出光的量子理論,20世紀30年代量子力學最終確立
影響 量子論與相對論一起構成了現代物理學的基礎,并彌補了經典力學在高速運動(相對論)和微觀世界(量子力學)方面的不足。

3、現代信息技術
互聯網的誕生 1946年,世界上第一臺計算機誕生。 20世紀60年代,互聯網產生。 20世紀90年代以來,互聯網進一步發展為全球信息網,譯為萬維網。

第五單元近代中國的思想解放潮流
(一)近代早期思想解放潮流
1、地主階級抵抗派:林則徐——近代開眼看世界第一人,《四洲志》
魏源:——師夷長技以制夷,《海國圖志》
2、歷史影響:
進步性:開創了向西方學習的先河。
局限性:局限于著書立說,未付諸實踐;只學技術,不學制度
地主階級洋務派——洋務運動 19世紀60-90年代
1、背景:二鴉后,清政府內憂外患,內有太平天國,外有列強經濟侵略加劇。
2、實質:地主階級利用西方技術維護清朝的統治,是師夷長技以制夷思想的具體實踐。
3、代表人物:中央是奕?,地方是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等;
4、口號:“自強”和“求富”。
5、洋務派與頑固派的論戰(體用之爭)
分歧:對待西方的態度:學不學西方。相同之處:同為地主階級;維護清王朝的統治。
6、指導思想:中體西用。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張之洞提出,中學指中國的綱常名教,倫理道德,西學指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
7、具體實踐:
軍事工業 (自強) 時間 十九世紀六十年代起
目的 自強(借鑒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
企業 曾國藩——安慶內軍械所(中國第一家軍用企業) 李鴻章——江南制造總局(上海) 左宗棠——福州船政局(福州) 崇厚——天津機器制造局(天津)
性質 帶有資本主義因素的封建性質企業。表現:官辦,封建衙門式管理
民用工業 (求富) 時間 十九世紀七十年代起
目的 求富,為軍事工業籌集資金
企業 李鴻章——輪船招商局(上海) 李鴻章——開平煤礦(中國第一個使用機械開采的煤礦) 張之洞——漢陽鐵廠(湖北) 張之洞——湖北織布局(湖北)
性質 帶有封建因素的資本主義性質企業。表現:官督商辦和官商合辦,仍屬于官僚資本
發展教育 成就 創辦京師同文館等一批新式學堂,培養翻譯、軍事和科技人才,派留學生出國深造,開近代教育先河。

洋務運動的影響:
積極:開啟了近代化的第一步,將“師夷長技以制夷思想”付諸實踐
局限:只局限于學習西方科學技術,沒能觸及封建制度
(三)早期維新思想
時間 19世紀60、70年代
代表人物 王韜、薛福成、鄭觀應
思想主張 興辦學校,培養人才
發展工商業,與外國進行商戰
改良政治,實行君主立憲
作用 為資產階級維新運動作了理論準備
局限 沒有形成完整的理論體系,也沒有付諸實踐

(四)資產階級維新派——維新思想
維新思潮 康有為 著作:《新學偽經考》和《孔子改制考》 《新學偽經考》:將封建統治者奉為儒學正統的古文經典斥為偽書。從根本上動搖了封建統治者恪守祖訓、反對變法的理論基礎。 《孔子改制考》:宣稱孔子是托古改制、主張變革的先師 特點:“托古改制”,把西方資本主義政治學說同傳統的儒家思想結合。借助儒學的外衣,否定君主專制統治,宣傳維新變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評價:體現了康有為高超的政治智慧和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和妥協性 核心思想: 實行君主立憲,進行維新變法,發展資本主義經濟與文化
梁啟超 《時務報》(上海)主筆,發表《變法通議》,宣揚民權思想
譚嗣同 發表《仁學》 “沖決君主之落網”
嚴復 翻譯赫胥黎《天演論》,宣揚進化論“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理論。

(五)資產階級激進派——新文化運動(1915-1923)
背景:
經濟基礎:一戰期間民族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
階級基礎:民族資產階級隊伍壯大,強烈要求實現民主政治,發展資本主義經濟;
思想基礎:西方啟蒙思想進一步傳入,辛亥革命傳播的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直接原因:袁世凱為復辟帝制,掀起復古尊孔逆流。
運動興起:
興起標志:1915年陳獨秀在上海創辦《青年雜志》(第二卷改名為《新青年》)
代表人物:資產階級激進派,陳獨秀、李大釗、胡適、魯迅等
運動中心:北京大學
學術方針:北大校長蔡元培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核心思想:民主和科學
3、主要內容:
基本內容 代表人物和主要觀點
前期1915-1919 提倡民主與科學,反對專制與愚昧 陳獨秀、李大釗
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 魯迅:在《狂人日記》中指出封建禮教吃人的本質。
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 胡適:發表《文學改良芻議》,提出用白話文取代文言文。 陳獨秀:發表《文學革命論》,文學要平易、新鮮、通俗 魯迅:《狂人日記》成為文學革命的典范
后期1919-1923 宣傳馬克思主義 李大釗與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 原因: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 概況:李大釗是舉起社會主義大旗的第一人;歌頌十月革命,發表(1918)《庶民的勝利》、《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1919)《我的馬克思主義觀》,宣傳馬克思主義,其中《我的馬克思主義觀》第一次系統的介紹了馬克思主義。


4、性質:
一場資產階級激進派領導的的反封建的思想啟蒙運動和文學革命。
評價:
積極:
沉重打擊了專制主義;
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領域的延續;是一次偉大的思想啟蒙運動和文學革命
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創造了有利的條件,推動了五四運動的發生。
促進自然科學的發展,文化平民化,推進國民素質的提高
局限性:
沒有同群眾運動相結合;
對西方文化全面肯定,對傳統文化片面否定(打倒孔家店)
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中國思想文化的特點:
各種思潮空前活躍;
思想啟蒙與救亡相結合;
社會思潮與政治變革相互促進。
(六)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
背景
二十世紀隨著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中國無產階級隊伍壯大。
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勝利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主義。
新文化運動促進思想解放,為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奠定了思想基礎。
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
馬克思主義對中國歷史發展的重大意義
馬克思主義的傳播與新文化運動的發展相互促進,促進了思想解放和愛國運動的開展。
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礎;
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相結合,產生了毛澤東思想,為中國民主革命提供了強大的思想武器,指導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勝利,締造了新中國,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發展了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
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相結合,產生了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思想,為中國特色的現代化建設指明了方向。
第六單元 20世紀以來中國重大思想理論成果
三民主義
(一)同盟會——中國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政黨
時間:1905年
地點:日本東京
政治綱領: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舊三民主義)
主要領導人:孫中山、黃興
機關刊物:《民報》
意義:中國革命運動有了統一的領導核心,標志著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名稱 政綱 基本內容 局限性
民族主義 驅除韃虜,恢復中華 反對滿洲貴族的統治,推翻清朝統治,建立民族的國家 沒有明確提出反對帝國主義
民權主義(核心) 創立民國 推翻君主專制政體,建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國民一律平等 并不反對封建制度
民生主義 平均地權 核定全國地價,現有地價歸原主所有,革命后所增長的地價歸國家所有 土地綱領不徹底,沒有從根本上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沒有滿足農民土地要求

影響:是比較完整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綱領,推動了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發展,建立了中國第一個資產階級共和國,頒布了第一部資產階級民主憲法——《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二)國共合作的形成——國民黨一大的召開:
時間地點:1924年 廣州
會議內容:
1、把舊三民主義思想發展成新三民主義,明確反帝反封建。
2、核心: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
3、允許共產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
意義:標志著國共兩黨合作的實現,促進國民大革命的發展。
(三)新舊三民主義比較
內容 舊三民主義 新三民主義
民族主義 反對民族壓迫,反對滿洲貴族專制統治 反對帝國主義,中國各民族一律平等
民權主義 推翻君主專制政體,建立資產階級立憲政體,限于自由、平等、博愛的空洞口號 給予一切反帝反封的個人和團體一切的平等的權利
民生主義 平均地權(核定地價,漲價歸公) 平均地權(耕者有其田)節制資本(禁止私人資本操縱國計民生)

注意:三民主義是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的指導思想,新三民主義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指導思想
二、毛澤東的主要活動和毛澤東思想的形成過程
時期 文章 主要思想
1924-1927,國民大革命時期(萌芽) 《中國社會各階級分析》、《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 堅持無產階級對民主革命的領導權和依靠農民進行革命斗爭
1927-1937,國共十年對峙時期(土地革命時期)(形成) 《井岡山的斗爭》 《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么能 夠存在?》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提出“工農武裝割據”理論和農村包圍城市的革命思想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理論
1937-1945抗日戰爭時期(走向成熟) 《新民主主義論》(1940)(成熟標志)中共七大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 《論聯合政府》(1945) 《《新民主主義論》指出中國革命分兩步走,第一步是新民主主義革命(1919-1949),建立新民主主義國家(1949-1956),第二步是社會主義革命(1949-1956),建立社會主義國家(1956至今)
1946-1949,解放戰爭時期(發展) 《論人民民主專政》(1949) 豐富并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國家學說,為新中國的建立做了政治理論準備,論述了新中國的國家性質(人民民主專政的新民主主義國家)
社會主義建設時期 (1956至今) 《論十大關系》(1956) 《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的矛盾》(1957) 創造性地提出兩類矛盾學說和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理論。是中國共產黨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道路的重大成果,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關于社會主義建設的理論

注意:毛澤東思想是中國共產黨的集體智慧,不是毛澤東一個人的思想,文革時期所犯的錯誤,不是毛澤東思想
三、鄧小平理論
1、1982年中共十二大鄧小平提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2、1987年中共十三大鄧小平提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和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
3、1992年鄧小平南方談話提出社會主義的本質問題,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
4、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
5、1997年中共十五大寫入黨章,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
四、三個代表
1、21世紀初江澤民提出“三個代表”重要思想
2、2002年中共十六大“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被寫入黨章,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
五、科學發展觀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自行補充)
第七單元 中國現代思想、科技、教育、文藝
一、 中國現代科技成就
類別 時間 重大成就 作用和意義
兩彈一星 (原子彈、導彈和人造地球衛星) 1958 第一座原子反應堆建成 中國進入原子能時代
1964年 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打破了美蘇的核壟斷,提高了國防能力
1967年 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
1964年 發射第一顆中近程運載火箭 中國從此擁有導彈與原子彈兩彈結合的戰略核導彈
1966年 導彈核武器試驗成功
1970年 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 標志著中國開始進入航天時代
載人航天 2003年 “神舟5號”飛船發射成功 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
農業技術 1973年 袁隆平培育出世界上第一個雜交水稻品種南優2號 是世界上首次育成雜交水稻,對解決中國和世界糧食緊缺問題發揮了重要作用,
計算機 1983年 “銀河—I”號計算機研制成功 我國首次研制每秒運算上億次的計算機
生物技術 1965年 人工合成結晶牛胰島素 是中國首次合成也是世界上第一個蛋白質的全合成

雙百方針——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1956年提出文學藝術上“百花齊放”,學術上“百家爭鳴”的雙百方針,文藝領域呈現生氣勃勃的繁盛景象
1957年因極左思想,“雙百”方針遭到破壞,文革十年,百花凋零,只有八大樣板戲流行。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恢復雙百方針,科學文化領域換發新的生機,八十年代出現“傷痕文學”、“反思文學”
三、 現代中國的教育發展
1、建國初,確定社會主義的教育方向。
2、全面建設時期
制定德、智、體全面發展的教育方針
發展全日制學校教育,建立半工半讀學校教育。
3、1966年夏廢止高考制度,1977年恢復高考
4、80年代:提出教育“三個面向”(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面向現代化);1986年制定《義務教育法》;
5、90年代:實施高等教育“211工程”計劃;實施科教興國戰略。
6、2001年,中國完成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和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戰略目標
第八單元 19世紀以來的世界文學藝術的發展
(一)文學
浪漫主義文學
時間 18世紀后半葉至19世紀中葉
產生背景 法國大革命后,知識分子對啟蒙運動宣揚的理性王國感到失望。
作品特點 挖掘人性,塑造鮮明的人物形象;想象力豐富,注重描寫人物內心情感世界。 憧憬美好未來,追尋理想世界
代表作 國別 作家 作品
法國 雨果 《巴黎圣母院》、《悲慘世界》
英國 雪萊 《西風頌》
拜倫 《唐璜》(諷刺現代社會積弊的百科全書)《恰爾德·哈羅德游記》
德意志 海涅 《德國,一個冬天的童話》

現實主義文學:
時間 19世紀中葉
產生背景 工業革命在西歐開展以后,資本主義經濟迅速發展,資本主義制度所固有的矛盾和弊病逐漸暴露。
作品特點 關注社會問題,典型再現社會風貌,揭示社會矛盾,批判現實社會。
代表作 國別 作家 作品
法國 巴爾扎克 《人間喜劇》(資本主義社會的百科全書)
英國 狄更斯 《大衛.科波菲爾》《雙城記》
俄國 列夫.托爾斯泰(俄國革命的鏡子) 《安娜.卡列琳娜》、《戰爭與和平》
美國 馬克.吐溫 《哈克.貝恩歷險記》

現代主義文學:
產生背景 20世紀以來,工業化進程加快,社會環境動蕩復雜(兩次世界大戰和1929—1933年經濟危機)。
作品特點 強調個人的主觀感受和表現自我,手法怪誕,渲染苦悶、迷惘、虛無情緒和變態心理等創傷,表現手法與傳統背離。
代表作 國別 作家 作品
美國 海明威 《老人與海》
法國 貝克特(荒誕派戲?。?《等待戈多》

4、20世紀蘇聯和亞非拉美的文學:
蘇聯文學 時間 20世紀上半期
成就 高爾基的小說《母親》,革命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之作;

(二)美術
時間 背景 特征 代表作
浪漫主義美術 19世紀前半期 法國大革命后,知識分子對啟蒙運動宣揚的理性王國感到失望。 注重人的感情,不重視細節描繪;強調色彩的運用 法國:德拉克洛瓦《自由引導人民》
現實主義美術 19世紀中期 工業革命后資本主義制度固有的矛盾和弊病逐漸暴露。 注重表現現實 法國:米勒《拾穗者》 俄羅斯:列賓《伏爾加河上的纖夫》
印象畫派 19世紀60年代起 社會經濟的發展及光學研究獲得新成就 注重用光和色彩來描繪世界;追求強烈的個人感受,根據自己眼睛的觀察和感受,來表現微妙的色彩變化 法國:莫奈《日出.印象》 荷蘭:梵高《向日葵》 塞尚:《埃斯泰克的海灣》
現代主義美術 20世紀以來 兩次世界大戰給人們的心靈造成了極大的創傷。 工業化帶來的快節奏生活加劇了人們的緊張感。 反對理性的壓制和傳統的束縛,重視內心的自我感受和自我表現,采用夸張、變形與抽象的表現手法,大膽運用新材料 西班牙:畢加索《格爾尼卡》

(三)、音樂:18-19世紀之交,德國貝多芬把古典主義音樂發展到新的高峰,又開創了浪漫主義音樂先河,代表作“九部交響曲”;印象派音樂代表人物德彪西
(四)影視藝術的產生與發展
1895年法國盧米埃爾兄弟發明電影,1927年全是無聲電影,被稱為“默片時代”,卓別林是這一時代的代表人物。美國人格里菲斯對電影制作和攝影技術進行重大改革,被稱為“現代電影之父””電影界的莎士比亞“
1925年英國人貝爾德發明電視。
(
1
)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星子县| 东阳市| 大港区| 高淳县| 酒泉市| 郁南县| 荥阳市| 静安区| 华亭县| 全椒县| 威信县| 河间市| 池州市| 海原县| 金寨县| 衡东县| 阳信县| 咸丰县| 双牌县| 义马市| 丘北县| 云龙县| 思茅市| 西昌市| 南丰县| 秦皇岛市| 迁安市| 班戈县| 滕州市| 轮台县| 吉首市| 黄骅市| 临清市| 临夏县| 杨浦区| 彰武县| 涞水县| 景洪市| 金堂县| 神农架林区| 安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