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十一課 尋覓社會的真諦考綱解讀備考導航高考考點重點難點易混易錯點1.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2.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3.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4.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運動5.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運動6.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7.社會發展的實現方式8.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的特點9.人民群眾的概念10.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作用11.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1.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2.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3.人類社會的基本矛盾及其發展規律4.社會發展的總趨勢5.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1.社會存在的決定作用與社會意識的相對獨立性是相互矛盾的。2.人民群眾的整體利益與個人利益總是一致的。3.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相互決定。4.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始終密不可分。5.錯誤的社會意識不是對社會的反映。6.社會意識促進社會存在不斷向前發展。7.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8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與杰出人物的巨大作用是根本對立的9.群眾觀點就是群眾路線。命題聚焦1.從內容上看,近年高考試題中,主要考查社會意識、人民群眾等,在高考中所占比重較大。2.從試題題型上看,有選擇題也有非選擇題。3.從考查方式上看,當前的重大時政為背景材料,考查運用知識分析實際問題的能力。疑難突破疑難1.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1)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含義:社會存在是指社會生活的物質方面,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內容是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社會意識是指社會生活的精神方面,包括政治法律思想、科學、藝術、道德、宗教、哲學、以及風俗習慣等各種不同的社會意識形式。(2)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關系。第一,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是社會存在的反映。社會存在的性質決定社會意識的性質,社會存在的變化決定社會意識的變化。第二,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能動的反作用。社會意識的反作用是一種巨大的精神力量。先進的、革命的、科學的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的發展產生巨大的促進作用;落后的、反動的、不科學的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的發展起著重大的阻礙作用。(3)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這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它有時會落后于社會存在的變化,并阻礙社會存在的發展。二是它先于社會存在而變化發展,這種先進的社會意識能夠預見社會存在的發展趨勢,起著指導社會變革的作用。我們把這種現象叫意識的相對獨立性。所以,那種認為社會存在一變化,社會意識就必定立刻發生變化的觀點是錯誤的,其錯誤的實質在于不懂得社會意識有相對獨立性。重要提示:①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關系問題是物質和意識的關系問題在社會歷史領域的具體表現,是否承認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是劃分歷史唯物主義與歷史唯心主義的標準。②各種各樣的社會意識,包括歪曲虛假的社會意識,無論其主觀色彩多么濃厚,也不管它披上何種神秘的外衣,歸根到底都是對社會存在的反映。疑難2.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1)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物質資料生產方式包括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它決定著社會的性質和面貌,決定著社會形態的變革和更替。其中的生產力包括:生產者、生產工具和生產對象三個方面,而生產關系則包括生產資料歸誰所有、產品分配方式和人與人在生產中的關系三個方面。(2)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辨證關系(即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狀況的規律)辯證關系:一方面,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力是最革命、最活躍的因素,生產力的狀態決定生產關系的性質,生產力的變化發展,遲早要引起生產關系的變革。另一方面,生產關系反作用于生產力。當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發展時,它對生產力的發展起推動作用;當生產關系不適合生產力發展時,它對生產力發展起阻礙作用。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狀況的規律。這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之一。(3)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關系(上層建筑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的規律)。①含義:內涵:經濟基礎:一定社會生產關系的總和;上層建筑:是指這個社會的政治、法律制度、設施、各種思想觀點、社會意識形態。外延:經濟基礎包括經濟制度和經濟體制,如市場經濟及其所有制關系、分配制度,土地制度;上層建筑包括政治、文化、法律、教育、科技、醫療衛生、社會管理等方方面面的制度和管理體制。②辯證關系:一方面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另一方面,上層建筑反作用于經濟基礎。當上層建筑適合經濟基礎狀況時,它就促進經濟基礎的鞏固和完善;當上層建筑不適合經濟基礎狀況時,它會阻礙經濟基礎的發展和變革。當上層建筑為先進的經濟基礎服務時,它就促進生產力發展,推動社會進步;當它為落后的經濟基礎服務時,則束縛生產力發展,阻礙社會進步。上層建筑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的規律。這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之二。(4)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是貫穿人類社會始終的基本矛盾。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的規律,上層建筑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的規律,是任何社會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規律。疑難3.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一、總趨勢: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上升的,發展的過程是曲折的。 二、實現方式:社會發展是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運動中,在社會基本矛盾的不斷解決中實現的。在階級社會里,社會基本矛盾的解決主要是通過階級斗爭實現的;在社會主義社會,這一矛盾是非對抗性的矛盾,只能通過社會主義的自我發展、自我完善加以解決。提醒:階級斗爭是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而不是“根本動力”;階級斗爭是“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而不是“一切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 三、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的特點及解決:(1)特點: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這一矛盾是非對抗性的矛盾。 (2)實現方式: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的性質(即非對抗性的矛盾),決定了它不是通過一個階級推翻另一個階級的階級斗爭的方式解決,只能通過社會主義的自我發展、自我完善加以解決。 (3)正確認識社會主義的改革:①改革是社會主義的自我完善和發展。②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的發展,使上層建筑適應經濟基礎的發展。③改革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強大動力。疑難4.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1)人民群眾的概念:人民群眾是指一切對社會歷史起推動作用的人們。既包括普通個人,也包括杰出人物。在我國現階段,全體社會主義勞動者、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和擁護祖國統一的愛國者,都屬于人民群眾的范疇(2)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作用 。第一,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人民群眾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第三,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3)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①群眾觀點是指相信人民群眾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一切向人民群眾負責,虛心向人民群眾學習。群眾路線是指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②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的實踐意義: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是我們黨領導中國人民奪取民主革命勝利的重要保證,也是取得社會主義革命勝利并成功地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保證。重要提示:群眾觀點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群眾路線是無產階級政黨的根本的領導方法和工作方法?!叭齻€代表”重要思想,就是根據中國最廣大人民群眾的社會主義實踐代表人民群眾根本利益而作出的新論斷,也是黨的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的新發展。疑難5.理解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①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是對社會存在的反映。有什么樣的社會存在,就有什么樣的社會意識。社會存在的變化發展決定社會意識的變化發展。②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社會意識能夠反作用于社會存在,落后的社會意識對社會的發展起阻礙作用,先進的社會意識對社會發展起積極的推動作用。【提示】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1)從根本上說,社會意識隨著社會存在的變化發展而變化發展(社會存在決定作用第一位);(2)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有時會落后于社會存在,有時會先于社會存在而變化發展;(3)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不能說社會意識可以脫離社會存在。這種獨立性是相對的,從根本上說社會意識還是由社會存在決定的。也不能說社會意識有時(或在某些地方、在一定條件下等)可以獨立于社會存在。意識、認識的相對獨立性的理解同此道理。【拓展】歷史唯物主義(唯物史觀)和歷史唯心主義(唯心史觀)的區別:唯物史觀唯心史觀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關系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決定社會存在社會歷史的真正創造者人民群眾偉大人物社會有無自身的客觀規律有自身的物質運動規律無規律可循綜合提升拓展訓練選擇題1.2018年3月,備受矚目的《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簡稱《方案》)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獲表決通過,標志著改革開放40年以來第八次政府機構改革序幕由此拉開。全國政協委員楊偉民表示,“這次改革涉及的范圍之廣,職能調整之深刻,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前所未有的。”新一輪國務院機構改革①是我國新時代發展對上層建筑改革的提出的新要求 ②是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狀況的必然要求③是社會存在的變化發展決定了社會意識的變化發展 ④是超前的社會意識,必然會促進社會存在的發展A. ①③ B. ①② C. ③④ D. ②④2.今年我國繼續深入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簡政放權作為改革的“先手棋”和轉變政府職能的“當頭炮”,極大的激發了市場活力、發展動力和社會創造力。對簡政放權認識正確的是( )①作為生產關系的調整,簡政放權能促進生產力發展 ②簡政放權通過變革上層建筑以適應經濟基礎發展③簡政放權是遵循社會發展規律的價值選擇 ④簡政放權是解決我國基本矛盾的根本途徑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3.在全面建設和諧社會的今天,不尊重知識和人才的現象與好逸惡勞、貪圖享樂、不珍惜勞動成果、揮霍浪費的現象,還時有發生。這主要說明了A. 社會意識的積極作用 B. 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C. 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 D. 社會存在具有客觀物質性4.“懟”音“dui",讀第四聲。該字古已有之,《說文解字》中表述為“懟,怨也”。在當前的網絡語境中,它既保留古代“怨恨”的詞義,也有現代新的意義,比如“相互嘲弄”“開玩笑”“相互批評”“指責’’等,詞義常常比其早期的意義程度輕。對此認識正確的是①人們可以根據自身需要對“懟”的詞義作出不同的解釋②“懟”的詞義變化歸根結底是由社會存在的變化引起的③網絡語境中“懟”的詞義在現實生活中并沒有實際意義④“懟”的詞義豐富表明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的一面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5.在2018年“五一”國際勞動節來臨之際,習近平給中國勞動關系學院勞模本科班學員回信指出,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全社會都應該尊敬勞動模范、弘揚勞模精神,讓誠實勞動、勤勉工作蔚然成風。從唯物史看,這是因為①有目的的意識活動,引領社會歷史發展 ②生產勞動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③社會歷史首先是物質生產發展的歷史 ④生產方式是影響和制約著社會歷史的進程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6.2018年1月2日,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提出“探索宅基地所有權、資格權、使用權三權分置”,以盤活農村閑置土地,順應農村實踐要求和農民愿望,助推鄉村振興。這是繼農用地“三權分置”后農村土地改革的又一重要改革。 從唯物史觀看,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是①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對生產關系改革的必然要求 ②解決社會基本矛盾,激發社會創造活力的舉措③從根本上變革原有制度,促進經濟發展的措施 ④上層建筑必須適應經濟基礎的發展的客觀要求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7.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的《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指出,完善農民閑置宅墓地和閑置農房政策,探索宅基地所有權、資格權、使用權“三權分置”,落實宅基地集體所有權,保障宅基地農戶資格權和農民房屋財產權,適度放活宅基地和農民房屋使用權。上述舉措①是對已經發生深刻變化的農村社會存在的反映 ②對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具有積極意義 ③旨在通過變革農村生產關系進一步推動生產力發展 ④旨在通過上層建筑的變革解決農村基本矛盾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8.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完善農村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分置辦法的意見》提出,將土地承包經營權分為承包權和經營權,實行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并行,不斷健全農村土地產權制度。實行“三權”分置并行①是我國調整農村生產關系的表現 ②是黨和國家制定政策堅持以人民群眾的意愿為出發點的表現③符合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規律④是我國對農村社會基本矛盾運動規律由自發到自覺轉變的標志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9.2018年3月,中共中央提出以推進黨和國家機構職能優化協同高效為著力點,改革機構設置,優化職能配置,積極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高效的黨和國家機構職能體系。黨和國家機構改革說明①生產關系必須要適應生產力的發展狀況 ②上層建筑必須要適應經濟基礎的發展狀況③社會基本矛盾的解決只能通過改革來實現 ④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A. ①④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10.“法律是治國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法因時而立,法因時而進。歷史不斷前行,法治只有跟上實踐的腳步,才能發揮引領和推動社會進步的作用?!边@一要求蘊含的哲學道理是 ( )①上層建筑應適應經濟基礎的要求 ②生產關系必須適合生產力狀況③社會意識應隨著社會存在的變化而變化 ④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起引領和促進作用A. ①④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11.“天高云淡,望斷南飛雁。不到長城非好漢,屈指行程二萬。六盤山上高峰,紅旗漫卷西風。今日長纓在手,何時縛住蒼龍?” 這是毛澤東翻越六盤山時的詠懷之作。詩句氣勢博大雄渾,折射出作者宏大的胸襟和抱負。對我們的啟示是①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要走群眾路線 ②正確的價值觀要符合社會發展的規律③樹立堅定的理想信念就可以戰勝一切困難 ④社會發展是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一,要充滿信心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①③12.寧要微詞,不要危機;寧要“不完美”的改革,不要不改革的危機。這是因為 ①改革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 ②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③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是對抗性矛盾 ④改革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強大動力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13.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博鰲亞洲論壇2018年年會開幕式上指出,在新時代,巾國人民將繼續自強不息、自我革新,堅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逢山開路,遇水架橋,敢于向頑瘴痼疾開刀,勇于突破利益固化藩籬,將改革進行到底。堅定改革意識,將改革進行到底是因為①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 ②社會基本矛盾只能通過改革加以解決③改革是社會主義的自我完善和發展 ④改革是社會階層利益關系的根本性變革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14.“讓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不斷增強貧困群眾‘獲得感’”,這是因為①人民群眾創造歷史,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 ②人民群眾是歷史發展和社會進步的主體力量③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發展的根本動力 ④人民群眾的利益是我們工作的最高的價值標準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15.2018年,國家領導人強調,我們要逢山開路,遇水架橋,將改革進行到底。之所以要將改革進行到底,是因為①社會基本矛盾能夠在改革中不斷得到解決 ②改革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強大動力③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 ④我國當前社會基本矛盾是非對抗性的矛盾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16.習近平同志在《之江新語·為民辦實事成于務實》中曾引用《孟子·梁惠王下》的名句:“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毕铝械涔逝c該句名言蘊含哲理相同的是①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豆茏印つ撩瘛?br/>②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亂《老子》③人視水見形,視民知治不?!妒酚洝ひ蟊炯o》④政者,正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論語》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17.“知政失者在草野”,任何政黨的前途和命運最終都取決于人心向背?!叭诵木褪橇α俊?,對此理解正確的是①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具有社會歷史性 ②人民群眾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③正確的價值選擇必須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 ④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18.漫畫《服務百姓故意刁難》啟示我們A. 要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主人翁精神B. 要堅定相信人民群眾自己解放自己C. 以群眾觀點作指導來開展政府部門工作D. 以人民群眾的各種需求作為行動的依據19.下圖漫畫告誡公職人員,在扶貧工作中應該①求真務實,真抓實干 ②敬廉崇儉,反腐治奢 ③以人為本,一心為民 ④打破常規,勇于創新A. ①② B. ①③C. ②④ D. ③④20.“獲得感”名列《咬文嚼字》雜志社評選的 2015 年度十大熱詞榜首?!矮@得感”本來表示獲取某種利益后所產生的 滿足感。2018 年習總書記強調,要科學統籌各項改革任務,推出一批能叫得響、立得住、群眾認可的硬招實招,把 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來,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該詞由此迅速流行。“獲得感”引起了強烈的社會 共鳴是因為它①改變了衡量事物價值的標準 ②揭示了物質比意識更重要的道理③道出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心聲 ④符合了社會和諧發展的客觀要求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21.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18年是馬克思誕辰20。周年。兩個世紀過去了,人類社會發生了巨大而深刻的變化,但馬克思的名字依然在世界各地受到人們的尊敬,馬克思的學說依然閃爍著耀眼的真理光芒!馬克思主義不僅深刻改變了世界,也深刻改變了中國。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使中華民族實現了從東亞病夫到站起來的偉大飛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改革開放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使中華民族實現了從站起來到富起來的偉大飛躍;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新時代中國具體實際結合起來,使中華民族迎來了從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結合上述材料,從社會意識的相對獨立性的角度,談談你對“馬克思主義深刻改變了中國”的認識。22.改革開放以來,刺激消費、擴大內需的需要側政策對促進我國經濟增長起到重要作用。當前,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經濟下行壓力加劇,消費品供需面臨結構性失衡,“供給跟不上需求”的矛盾逐漸成為影響經濟增長的重要障礙。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重大創新,是適應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后綜合國力競爭新形勢的主動選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社會生產力水平,落實好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結合材料,運用唯物史觀的有關知識,論證“供給側改革”改革的必要性。23.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黨的十九大勝利閉幕了,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回顧過去5年以來的工作時說,脫貧攻堅戰取得決定性進展,六千多萬貧困人口穩定脫貧,貧困發生率從百分之十點二下降到百分之四以下。中國共產黨創新提出的精準扶貧政策,以每年減貧1300萬人以上的成就,書寫了人類反貧困斗爭史上“最偉大的故事”,贏得了國際社會的高度贊譽。十九大報告提出,重點攻克深度貧困地區脫貧任務,確保到二〇二〇年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做到脫真貧、真脫貧。結合材料,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知識說明我國為什么十分重視貧困人口的脫貧問題?24.《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是中央電視臺出品的一部大型美貪文化紀錄片。該片講述了人與美食背后的溫情故事。為了更好的展現中國博大精深的飲食文化,節目攝制組足跡遍布全國20多個省、市、自治區,包括香港、臺灣地區,拍攝地點多達115處,調研采訪人物300多人,拍攝美食達400多種。在創作上,該紀錄片共設共8集,主題分別是:“器具”、“宴席”、“廚人”、“小吃”、“點心”、“食養”、“時節”、“融合”,節目內容深入百姓的日常生活,從群眾視角出發,由百姓自己講述屬于自己的“美食故事”,贏得了社會的普遍關注。結合材料一,運用“社會歷史主體”的相關知識,分析電視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的創作和傳播過程第十一課 尋覓社會的真諦參考答案拓展訓練1.A【解析】新一輪國務院機構改革是我國新時代發展對上層建筑改革的提出的新要求,體現了社會存在的變化發展決定了社會意識的變化發展,①③項符合題意;國務院機構改革屬于上層建筑的調整,不屬于生產關系的調整,②項與題意不符;正確社會意識能夠促進社會存在的發展,超前的社會意識不一定會促進社會存在的發展,④項說法錯誤;正確選項為A。【點睛】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辯證關系:生產關系的總和構成社會的經濟基礎(基本經濟制度)。上層建筑是建立在經濟基礎之上的社會政治、法律制度和設施,及各種思想觀點和社會意識形態。①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② 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具有反作用。當上層建筑適合經濟基礎狀況時,它會促進經濟基礎的鞏固和完善;當上層建筑不適合經濟基礎狀況時,它會阻礙經濟基礎的發展和變革。當上層建筑為先進經濟基礎服務時,它會促進生產力的發展,推動社會進步;當它為落后的經濟基礎服務時,則束縛生產力的發展,阻礙社會前進。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運動,就是上層建筑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的規律。2.B【解析】簡政放權作為改革的“先手棋”和轉變政府職能的“當頭炮”,是通過變革上層建筑以適應經濟基礎發展,是遵循社會發展規律的價值選擇,②③項符合題意;簡政放權是變革上層建筑,而不是調整生產關系,①項說法錯誤;大力發展生產力是解決我國基本矛盾的根本途徑,④項說法錯誤;正確選項為B。3.C【解析】材料強調,在全面建設和諧社會的今天,我國還存在著與之不相適應的思想認識,這說明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社會意識與社會存在具有不完全同步性,故C符合題意;材料沒體現社會意識的積極作用,故A不符合題意;材料體現的是社會意識落后于社會存在,沒體現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故B不符合題意;材料強調的是社會意識與社會存在具有不完全同步性,沒體現社會存在具有客觀物質性,故D不符合題意。故選C。4.C【解析】“懟”字詞義的變化歸根結底是由社會存在的變化引起的,“懟”的詞義豐富表明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的一面,②④項符合題意;人們可以根據“懟”字的傳統詞義和社會發展的客觀實際對“懟”的詞義作出不同的解釋,而不能根據自身需要對“懟”的詞義作出不同的解釋,①項說法錯誤;網絡語境中“懟”的詞義是現實生活中的能動反映,在現實生活中有其實際意義,③項說法錯誤;正確選項為C。5.C【解析】有目的的意識活動不一定都是先進的科學的,先進的科學的意識活動才能引領社會歷史發展,故①錯誤;社會歷史首先是物質生產發展的歷史,生產勞動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而人民群眾是勞動的主體,因此,要尊敬勞動模范、弘揚勞模精神,讓誠實勞動、勤勉工作蔚然成風,故②③正確;材料強調的是勞動的重要性,沒體現生產方式,故④不符合題意。故選C。6.A【解析】從唯物史觀看,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對生產關系改革的必然要求,是解決社會基本矛盾,激發社會創造活力的舉措,有利于促進農村社會生產力的發展,①②項符合題意;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是對對原有制度的辯證否定,并不是從根本上變革原有制度,③項說法錯誤;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不涉及上層建筑與經濟基礎的關系,④項與題意不符;正確選項為A。7.C【解析】此題考查社會發展規律的有關知識,考查學生分析解讀材料的能力。題中舉措旨在通過調整農村生產關系進一步推動生產力發展,這對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具有積極意義,②③符合題意;社會意識是社會存在的反映,但題中舉措不屬于社會意識的范疇,排除①;題中的三權分置是調整生產關系,而不是調整上層建筑,排除④。故選C。8.A【解析】此題考查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有關知識,考查學生分析解讀材料的能力。農村土地產權制度屬于生產關系,因此,實行“三權”分置并行是我國調整農村生產關系的表現,符合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規律,①③符合題意;黨和國家制定政策,要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而不是堅持以人民群眾的意愿為出發點,排除②;實行“三權”分置并行并不是我國對農村社會基本矛盾運動規律由自發到自覺轉變的標志,排除④。故選A。9.D【解析】黨和國家機構改革說明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上層建筑必須要適應經濟基礎的發展狀況,要積極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高效的黨和國家機構職能體系,②④項符合題意;機構改革不涉及生產關系與生產力的關系,①項與題意不符;在我國社會主義社會,社會基本矛盾的解決要通過改革來實現,在階級社會,則通過階級斗爭去實現,③項說法錯誤;正確選項為D。10.B【解析】此題考查社會發展的規律。本題需要學生準確把握題干主旨,結合教材所學,選出答案。題干中,法因時而立,法因時而進。歷史不斷前行,法治只有跟上實踐的腳步,才能發揮引領和推動社會進步的作用,這體現了上層建筑應適應經濟基礎的要求,社會意識應隨著社會存在的變化而變化,故①③正確;法律制度的改革是為了上層建筑適應經濟基礎,而不是生產關系必須適合生產力狀況,②不符合題意,排除;先進的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起促進作用,故④表述錯誤,排除。故選B。11.C【解析】本題考查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的知識、社會發展的總趨勢。詩句氣勢博大雄渾,折射出作者宏大的胸襟和抱負,是基于正確的價值觀,②正確且符合題意;“六盤山上高峰,紅旗漫卷西風”表明社會發展的前進性,“今日長纓在手,何時縛住蒼龍?”表明社會發展的曲折性,④正確且符合題意;①正確但不符合題意,排除;③說法太絕對,說法錯誤;故本題答案選C。12.B【解析】寧要微詞,不要危機;寧要“不完美”的改革,不要不改革的危機。這是因為改革是社會主義的自我完善和發展,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的發展,使上層建筑適應經濟基礎的發展,改革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強大動力,②④適合題意;①中的決定力量說法錯誤,排除;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這一矛盾是非對抗性的矛盾,可以通過社會主義的自我發展、自我完善加以解決,③錯誤;故本題答案選B。13.B【解析】在階級社會,社會基本矛盾的解決主要是通過階級斗爭實現的,在社會主義社會,社會基本矛盾的解決主要通過改革來實現的,故②錯誤;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不是社會階層利益關系的根本性變革,故④錯誤;進入新時代,針對現實中的頑瘴痼疾、利益固化藩籬,要將改革進行到底,這說明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故①正確;材料強調改革主要是割除我國經濟政治體制中的頑瘴痼疾,突破利益固化藩籬,這說明改革是社會主義的自我完善和發展,故③正確。故選B。14.D【解析】人民群眾創造歷史,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主力軍,①項錯誤;社會基本矛盾運動是社會歷史發展的根本動力,③項錯誤;②④項符合題意;正確選項為D。【點睛】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的主體,是歷史的創造者。要求我們要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發點。)15.A【解析】社會發展是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運動中,在社會基本矛盾的不斷解決中實現的,在社會主義社會,這一矛盾是非對抗性的矛盾,可以通過社會主義的自我發展、自我完善加以解決,而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自我發展,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強大動力,因此,我們要將改革進行到底,故①②正確;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主要包括社會意識與社會存在具有不完全同步性和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反作用,可見,材料沒體現,故③不符合題意;④選項與題干構不成因果關系,故④不符合題意。故選A。【點睛】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 一、總趨勢: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上升的,發展的過程是曲折的。 二、實現方式:社會發展是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運動中,在社會基本矛盾的不斷解決中實現的。在階級社會里,社會基本矛盾的解決主要是通過階級斗爭實現的;在社會主義社會,這一矛盾是非對抗性的矛盾,只能通過社會主義的自我發展、自我完善加以解決。提醒:階級斗爭是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而不是“根本動力”;階級斗爭是“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而不是“一切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 三、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的特點及解決:(1)特點: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這一矛盾是非對抗性的矛盾。 (2)實現方式: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的性質(即非對抗性的矛盾),決定了它不是通過一個階級推翻另一個階級的階級斗爭的方式解決,只能通過社會主義的自我發展、自我完善加以解決。 (3)正確認識社會主義的改革:①改革是社會主義的自我完善和發展。②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的發展,使上層建筑適應經濟基礎的發展。③改革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強大動力。16.B【解析】本題考查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皹访裰畼氛?,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強調要把人民群眾的利益放在首位,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強調要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①正確且符合題意;“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亂”意思是:做事情要在它尚未發生以前就處理妥當,治理國政要在禍未產生前就早做準備,強調事先做好準備,防患未然,②與題意不符,排除;“人視水見形,視民知治不”也強調要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③正確且符合題意;“政者,正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啟示政府工作人員要樹立正確的價值觀,④與題意不符,排除。故本題答案選B。17.D【解析】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社會歷史的主體,我們要樹立群眾觀點,堅持群眾路線,自覺站在人民的立場上,把人民的利益作為最高的價值標準?!爸д咴诓菀啊?,任何政黨的前途和命運最終都取決于人心向背?!叭诵木褪橇α俊?,這是強調人民群眾的重要性,③④適合題意;①材料沒有體現,排除;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②錯誤;故本題答案選D。18.C【解析】漫畫中百姓請了九次假也沒辦成居住證,說明有些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沒有真正樹立為人民服務的思想,這啟示我們以群眾觀點作指導來開展政府部門工作,故C符合題意;選項AB與漫畫主旨不符,不選;D錯誤,人民群眾需求有些是合理的,還有不合理的,因此,不可能滿足人民群眾的各種需求。故本題答案為C。【點睛】漫畫類選擇題的解答技巧1.題型特點漫畫類選擇題是利用漫畫生動形象的特點對某種錯誤的思想或行為進行辛辣的諷刺和批判,從而給人以啟迪和教育。這類選擇題的命題方式一般是給出一幅或一組漫畫,有的還采用圖文結合的形式,題干以簡單的文字提出問題,要求從備選項中作出選擇。2.解答技巧對策一:審漫畫。一看漫畫中的人和物,把握人、物的表面特征及神態形象;二看各個人和物之間的相互聯系,通過聯系了解漫畫尤其是組合漫畫中事情的來龍去脈、變化過程和發展趨勢,把握漫畫直接反映的表面意思;三是看漫畫中的文字,漫畫中的文字是漫畫的點睛之筆,是準確理解漫畫的關鍵點和切入點。漫畫中的文字對解讀漫畫起著提示、引導、補充、說明、深化的作用,特別是標示漫畫名稱的文字更是對漫畫意圖和主旨的直接點化;四是看漫畫中的人、物與文字的聯系,從整體上把握漫畫的寓意。寓意是借助畫面反映出來的,是隱藏在漫畫背后的內在的、本質的、深層次的道理,它是漫畫的中心和意圖所在。漫畫寓意要靠人的理性思維去把握,必須對漫畫進行分析和綜合,實現從現象到本質、從表意到寓意的飛躍。對策二:審題干。漫畫型選擇題的題干一般較為簡單,其作用一般有二:一是指明漫畫的名稱或對漫畫內容給予提示和說明。二是指出選擇要求,要求不同,對題肢的取舍標準就不同。如“漫畫表明”“漫畫能反映的是”“漫畫不能反映的是”“從政治學(經濟學)角度看漫畫”“漫畫體現的哲學道理”等,由于用語不同,表達的意思就不同,甚至截然相反。因此,審讀選擇要求必須格外謹慎、嚴格區分,以明確選擇的條件、范圍、角度、指向等。對策三:審題肢。弄懂每個題肢的含義、內容、正誤、角度以及題肢間的聯系,以便為選擇正確題肢打下基礎。對策四:審聯系作選擇。在審清漫畫、題干和題肢的基礎上,把題干和題肢聯系起來進行綜合分析判斷,以便從備選題肢中選出正確的題肢。其一,漫畫表達的是對某種現象的肯定、褒揚和提倡,選擇要求是“漫畫的啟示是”“符合漫畫意思的是”等,在這種情況下只有正確題肢才有可能入選,錯誤題肢肯定不選;其二,漫畫表達的是對某種現象的諷刺、挖苦和否定,選擇要求是“漫畫所反映的是”等,在這種情況下題肢觀點正確與否都有可能入選,關鍵是看題肢是否符合題意和選擇要求。19.B【解析】此題考查群眾觀的有關知識,考查學生分析解讀材料的能力,數字脫貧是弄虛作假的體現,因此,題中漫畫告誡公職人員,在扶貧工作中應該求真務實,真抓實干,要以人為本,一心為民,①③符合題意;漫畫并非是強調反腐,也不涉及創新,排除②④。故選B。20.D【解析】“獲得感”引起了強烈的社會共鳴是因為它做出了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遵循了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自覺的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③④適合題意;衡量事物價值的標準沒有改變,排除①;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對物質具有能動作用,但不能說哪個更重要,②錯誤;故本題答案選D。21.①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并能先于社會存在而變化發展。盡管人類社會發生了巨大而深刻的變化,但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依然得以傳承,至今仍閃爍著耀眼的真理光芒;不斷豐富發展的馬克思主義,始終保持了自身的先進性。②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能動的反作用。先進的社會意識可以正確地預見社會發展的方向和趨勢,對社會發展起積極的推動作用。馬克思主義指導著不同時代中國的具體實踐,促進了中國不斷發展進步。【解析】本題要求考生結合上述材料,從社會意識的相對獨立性的角度,談談對“馬克思主義深刻改變了中國”的認識,本題的知識范圍是從社會意識的相對獨立性的角度,問題指向是談談你對“馬克思主義深刻改變了中國”的認識,屬于認識類主觀題,具體解答本題考生可結合上述材料從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并能先于社會存在而變化發展;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能動的反作用等角度來談談對“馬克思主義深刻改變了中國”的認識。①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是對社會存在的反映。供給側改革的決策,是從現實客觀需要作出的。②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反作用于經濟基礎。進行供給側改革,有利于解放生產關系,進一步促進生產力的發展。③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要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進行供給側改革,有利于堅持人民的主體地位,維護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④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進行供給側改革,能夠為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強大動力。【解析】本題屬于原因類簡答題。設問限定了答題的知識范圍,要求運用唯物史觀的知識論證“供給側改革”改革的必要性??忌治鰰r要明確知識范圍,唯物史觀即歷史唯物主義,包括社會觀和價值觀,理論結合材料,從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關系,人民群眾在社會歷史中的地位和作用,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等方面分析說明。23.①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反作用。我國有較多的貧困人口這一社會存在決定了我國十分重視解決貧困人口的脫貧問題。②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推動了社會歷史的進步和發展,我們黨必須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③價值觀對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導向作用,我們要堅持正確的價值觀。④重視貧困人口的脫貧問題是黨和政府遵循社會發展規律,自覺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把群眾利益作為最高價值選擇的體現。【解析】此題考查學生對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辯證關系、人民群眾是歷史的主體、價值觀的導向作用及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的理解和運用,考查學生調動知識分析問題的能力。解答本題的關鍵是審題,設問的知識限定范圍是歷史唯物主義知識,設問的方向是“說明我國為什么十分重視貧困人口的脫貧問題”,屬于原因類解答題。其次分析材料,把握材料的關鍵信息,并且把理論和材料有機結合起來。學生可以依據材料信息聯系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反作用、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價值觀對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導向作用、遵循社會發展規律,自覺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把群眾利益作為最高價值選擇等知識作答。24.(1)人是社會歷史的主體,是精神財富的創造者,百姓的日常生活是《舌尖上的中國》創作素材的源泉,由百姓自己講述屬于自己的“美食故事”是人民群眾直接創造的精神財富。(2)要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文藝作品要從群眾視角出發,講述百姓故事,才能贏得了社會的普遍關注。【解析】本題要求結合材料一,運用“社會歷史主體”的相關知識,分析電視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的創作和傳播過程。要認真閱讀材料,要看到《舌尖上的中國》的創作素材來自于百姓生活,是由百姓自己講述屬于自己的“美食故事”??蛇\用“社會歷史主體”的相關知識,從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的主體,是精神財富的創造者,要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等方面,分析該電視紀錄片的創作和傳播過程。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