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你們的悲痛的工作和思想的崇高志向,決不會就那樣徒然消亡……愛情和友誼會穿過陰暗的牢門來到你們的身旁,正象我的自由的歌聲會傳進你們苦役的洞窟一樣。沉重的枷鎖會掉下,陰暗的牢獄會覆亡——自由會在門口歡欣地迎接你們,弟兄們會把利劍交到你們手上。 致西伯利亞的囚徒(節選) 普希金“我憎恨你和你的皇座,專制的暴君和魔王,我帶著殘忍的高興看著你的覆滅,你子孫的死亡。”引入第七單元 工業革命與馬克思主義的誕生第三課 資本主義的擴展俄國農奴制改革改革推動社會進步,增強了俄國的經濟、軍事實力,俄國開始躋身于歐洲強國之列。1.背景:2.目的:3.措施:4.作用:①16世紀中期,俄國盛行農奴制,社會經濟發展遠遠落后于西歐國家。那時的俄國是一個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②17世紀,俄國開始出現手工工場,但是工場里主要使用農奴勞動,工商業發展緩慢。③1689年,羨慕西歐先進科技文化的沙皇彼得一世掌握實權。為了使俄國成為強國。大力推行加強中央集權、擴大軍事力量、發展經濟和推廣學校教育的改革。彼得一世改革 英國的輪船◎俄國落后能說出與下列圖片相關的人物信息嗎?從兩幅圖的比較中你能得出什么認識?國別 人均收入(盧布) 鐵產量(萬噸) 鐵路長度(千米) 制度 俄國 71 26 1606 農奴制和封建專制 英國 323 385 14603 資產階級君主立憲制 法國 150? 108 9160 資產階級共和制 德國 175 40.2 10065 資產階級君主立憲制 19世紀中期俄國與西方經濟比較請結合上表思考: 19世紀中葉俄國社會經濟發展狀況如何?農奴制嚴重障礙了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以上材料說明了什么問題? 俄國 西歐 經濟 工業水平 工業水平低,機器生產未普及;產業結構失衡,農業比重大 工業水平高,機器大工廠生產普及,結構較合理 經濟結構 自然經濟依然存在,商品經濟受阻 自然經濟完全瓦解,商品經濟蓬勃發展 市場 農民購買力低,國內市場狹小 較為廣闊的國外市場;國內民眾購買力較強 什么因素導致俄國的發展滯緩?探究一:農奴制從哪些方面阻礙了俄國資本主義的快速發展?自由勞動力、市場、資金、技術、原料 17世紀末,西歐各國發展迅速,幾乎控制了全球貿易的荷蘭已經輝煌了近百年;通過海外貿易和掠奪積累了大量財富并占有廣闊市場的英國,正在孕育工業革命; 而俄國基本上還是一個閉塞落后的內陸國家。強鄰瑞典和土耳其分別在北方和南方控制著俄國通向西歐的通道。1689年,彼得一世正式執掌大權后,急于控制波羅的海和黑海,打開“通向歐洲的窗戶”。他微服出訪西歐,擴大了視野,進一步了解了國際形勢。 當時俄國只有21個手工工廠,主要使用農奴勞動。中央部門職責不清,效率低下,貪贓枉法盛行。地方“督軍”權力廣泛,往往成為獨霸一方的小沙皇。當時的俄國只有陸軍沒有海軍。文化教育十分落后,即使在首都莫斯科,一百個人中間識字的也不超過三個。閱讀卡彼得一世改革 彼得一世打破過去的貴族世襲制度,根據每個官員的知識水平、才能高低、貢獻大小,選拔和任用官吏。當時規定,對10—15歲的貴族子弟,實行強迫教育,未受教育的以后不準結婚。彼得要求俄國人學習西歐的生活方式,強迫俄國人脫下長袍,換上西歐的短裝。他還強迫俄國男人剪掉長胡子。彼得一世(1672—1725) 即彼得大帝,俄國沙皇。他在位期間,積極向西方學習,興辦工場,振興貿易;改革軍制,建立正規的陸海軍;加強中央集權,同時積極對外擴張,取得波羅的海出海口;營建新都圣彼得堡。他的統治為近代俄國的發展打下了基礎。1697—1698年,彼得一世微服出訪,隨俄國“大使團”訪問了西歐的荷蘭、英國等國家。在荷蘭,彼得一世化名米哈伊洛夫在造船場認真學習造船技術。圖為圣彼得堡的彼得一世學習造船雕像。牛津大學(17世紀) 在英國,彼得一世參觀了科學院、牛津大學,拜訪了牛頓,旁聽了英國議員的辯論。沙皇的抉擇“與其等農民自下而上起來解放自己,不如自上而下來解放農民。” ——亞歷山大二世(1856年) “繼續拖延只會引起更大的災禍,對整個國家,特別是對地主會造成有害的、災難性的后果。” ——1861年亞歷山大二世在國務會議上 “諸位會深信,凡是能夠維護地主利益的措施都已一一地做到了。” ——1861年最后審查改革方案時改革措施 移植西方文明(歐化改革) 軍 事 經 濟 政 治 文化教育 ——按照歐洲方式改革軍隊A、實行征兵制;B、重視發展海軍,建立龐大的軍隊A、鼓勵私人開辦企業B、實行重商主義:保護關稅,進行稅制改革——加強中央集權A、在中央設立最高機關:參政院B、地方設立總督C、廢除世襲特權A、派遣留學生到歐洲學習, 聘請外國人到俄國傳授先進的科技B、發展各種公共事業,建立學校、醫院、科學院等C、推行西方的文明生活方式聽命于沙皇彼得一世改革中的剪須運動 彼得一世改革時期發放的“胡須稅”牌,留胡須者必須交納高額稅金。稅牌上文字為“稅金已付”。彼得一世改革措施之一——剪掉男子胡須1.性質:2.影響:農奴主推行的自上而下的帶有資本主義色彩的封建性改革。局 限 性①改革僅限于學習西方的技術文明和生活方式,并沒有學習西方制度;②手段的過于野蠻和粗暴(鎮壓近衛軍;處死太子);③農民沒有從中得到任何利益;(加重了農民的負擔:征兵和征調勞工)④從長遠看,改革阻礙了資本主義的發展,使得改革后的俄國仍然是一個落后的封建農奴制國家。積 極①取得巨大成效,俄國躋身于歐洲強國的行列,改變了歐洲原有的政治格局;②宣告了強大的俄羅斯帝國的正式誕生;③客觀上促進了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俄羅斯帝國的崛起——影響問題探究:彼得一世的改革有何利弊?注意:彼得一世的改革鞏固的是貴族地主和商人的統治,只是對外擴張創造了條件,并不是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而是沙皇專制王朝推行的封建性改革。實質:強化了農奴制討論:1、如何評價彼得一世?(是“暴君”還是“大帝”?請用史實說明)???? (俄總統普京:“此生我最佩服的人就是彼得大帝。”為什么?) 彼得一世在位期間,順應歷史潮流,仿照西歐實行軍事和經濟改革,增強了國家實力,使俄國跟上了西歐近代化的步伐,奠定了近代俄國強大的基礎,因此彼得一世可以稱為俄國歷史上杰出的封建政治家;其主要局限性:(1)是未能廢除農奴制度(2)侵略擴張也給歐亞人民帶來了災難(3)野蠻、粗暴的手段推進(4 ) 改革加重農奴的負擔 2、閱讀以下材料和課本練習 “解析與探究”,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對彼得一世改革評價。(1)馬克思說:“彼得一世用野蠻制服了俄國的野蠻。”俄國的野蠻:經濟文化落后;彼得一世的野蠻:推行改革手段的野蠻。(2) 斯大林說“這是跳出落后圈子的一種獨特的嘗試”引進西方成果擺脫封閉脫落后的局面(3)普希金說“俄國在斧頭的敲擊聲和大炮的隆隆聲中作為一艘新下水的軍艦進入了歐洲強國的行列。”俄國躋身歐洲強國行 1699年,彼得一世先后同薩克森、丹麥簽訂反瑞典的同盟條約。 1700年,同土耳其簽訂和約。 1700年8月,彼得一世向瑞典宣戰,進攻納瓦爾,開始了長達21年之久的北方戰爭。在列斯納亞、波爾塔瓦、漢古特和克瑯加姆等大戰役中,彼得一世親臨戰場,指揮作戰,獲得勝利。 1721年8月,俄瑞兩國簽定《尼什塔特和約》,俄國獲得芬蘭灣、里加灣等地,取得波羅的海出海口。俄羅斯帝國崛起波爾塔瓦之戰 在列斯納亞、波爾塔瓦、漢古特和克瑯加姆等大戰役中,彼得一世親臨戰場,指揮作戰,獲得勝利。1725年2月8日,彼得一世病逝。彼得一世墓代表彼得大帝的名為“青銅騎馬人”雕塑作于1872年。這位沙皇警覺地注視著圣彼得堡。俄羅斯國徽國徽的中心意思:我們望著不同的方向,卻又有共同的心臟。1.背景:①19世紀中期,俄國的工業有了發展,但由于農奴制的阻礙,仍然與西歐先進國家有很大差距。②越來越多的知識分子批評時政,反對沙皇專制,主張廢除農奴制。③1853年,為了擴大勢力范圍,同時轉移國內矛盾,沙皇俄國發動了克里米亞戰爭。兩年后,英國、法國等國家加入土耳其一方,大敗俄軍。克里米亞戰爭的失敗把俄國的強國形象打得粉碎,讓俄國人深切感受到自己的落后,廢除農奴制勢在必行。1861年農奴制改革2.時間、人物: 1861年,在經過與貴族的多次討論之后,亞歷山大二世頒布法令,宣布廢除農奴制。①農奴制的廢除有利于資本主義的發展。使俄國從此走上了資本主義發展的道路,推動了俄國的現代化進程,是俄國歷史上的一個重大轉折。②局限性:這次改革留下大量封建殘余。3.內容:①農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地主再也不許買賣農奴和干涉他們的生活。②農奴在獲得解放時,可以得到一塊份地,但必須出錢贖買。4.作用:感知農奴生活政治:受壓迫,沒有人身自由;經濟:受剝削,生活貧困不堪。 結合上述圖片、材料及教材,它們共同反映了俄國農奴制具有什么特點?特點:農奴世代被束縛在地主的土地上,在土地、人身、司法上依附于地主,處于社會最低層,處境惡劣 。 19世紀上半期的俄國報紙上,曾經有出售家奴與閹馬的廣告,有飼養豬犬和吹笛唱歌等專長的農奴竟與馬匹同列。 1801-1860年農民騷動年 代 農民騷動 1801年~1810年 83次 1811年~1820年 124次 1821年~1830年 156次 1831年~1840年 143次 1841年~1850年 351次 1850年~1860年 591次 政治上,農奴制激化了階級矛盾,農奴起義不斷,沉重打擊了沙皇的專制統治。雄厚的資本充足的自由勞動力豐富的資源和原料市場的擴大良好的環境技術知識經濟上,農奴制嚴重阻礙了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資本主義的充分發展需要哪些條件?俄國農奴制的存在導致了俄國哪些條件的缺失?19世紀中葉俄國經濟發展狀況及原因(1)狀況: 已出現機器工廠,但仍處于工場手工業階段,遠遠落后于西歐其它國家(2)原因: 農奴制的嚴重阻礙 (缺乏自由勞動力、工業投資、國內市場)克里米亞戰爭(1853-1856)1.雙方:2.起因:3.戰敗原因: 4.影響:俄國-----英國、法國、土耳其(1)擴大在地中海和西亞等地的勢力,攫取更多的土地 (2)轉移國內矛盾(3)俄國入侵土耳其侵犯了英法在土耳其的利益直接原因:俄國武器裝備落后,彈藥糧食供應不足,作戰準備不充分,軍心不齊;間接原因:戰爭期間國內農民運動高漲,威脅俄國后方,削弱了軍隊戰斗力。根本原因: 落后的農奴制(1)俄國的國際地位一落千丈。(2)進一步加劇了俄國國內的階級矛盾(3)充分暴露了農奴制和沙皇專制的腐朽,推動了俄國農奴制改革軍事上,克里米亞戰爭慘敗,俄國國際地位下降,國內矛盾激化1861年農奴制改革的背景:★ 政治上:農奴制激化了階級矛盾,沉重打 擊了沙皇的專制統治。★ 軍事上:克里米亞戰爭慘敗,推動了俄國 農奴制改革★ 思想上:出現反對農奴制和沙皇專制統治 的新思潮。★ 經濟上:農奴制嚴重阻礙了俄國資本主義 的發展。我會歸納(根本原因)(直接原因) “與其等農民自下而上起來解放自己,不如自上而下來解放農民。” ——亞歷山大二世(1856年) “繼續拖延只會引起更大的災禍,對整個國家,特別是對地主會造成有害的、災難性的后果。” ——1861年亞歷山大二世在國務會議 亞歷山大二世我要改革“解放”的農奴 材料1:現行的農奴領有制不能一成不變,與其等待農奴自下而上地起來解放自己,倒不如從上面來廢除農奴制度,解放農奴為好。 ——亞歷山大二世1856年3月 材料2:繼續拖延只會引起更大的災禍,對整個國家,特別是對地主會造成有害的、災難性的后果。因而宜盡快通過改革方案。 ——亞歷山大二世1857年2月 探究:結合以下材料分析:亞歷山大二世進行改革的目的何在?目的:化解統治危機,增強國力,重振大國威望。分析改革的實質“農民獲得自由時,已被剝奪得一干二凈了。” ——列寧 “諸位會相信。為了保護地主的利益,凡能做的一切都做到了。” (亞歷山大二世說其改革初衷) 在改革中,地主把最好的土地留給自己。農奴得到土地,按當時市價算僅值5億多盧布,而實際付出的卻不少于20億盧布。實質是沙皇政府和地主勾結起來對農民進行的雙重敲詐與掠奪,是在保護地主利益的前提下進行的。沙皇政府實行的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性質:【材料】“與其等農民自下而上起來解放自己,不如自上而下來解放農民”。 ——亞歷山大二世(1856年)主要內容:農民在法律上是自由人;地主不得買賣農民或干涉他們的生活;農民交納一定的贖金,可以得到一塊份地和宅園地。1861年改革作用:1、廢除了農奴制,促進了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加快了俄國工業化的歷史進程。2、俄國開始從農奴制時代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歷史發展階段(資本主義社會)。3、但這次改革很不徹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農奴制殘余。②掠奪性“解放”后的農奴被剝奪得一干二凈③欺騙性改革后的農民為生計重新受盤剝評價1861年農奴制改革進步性①廣大農奴獲得人身自由,擴大了自由勞動力的來源,有利于工業革命的發展;②農民獲得自由和土地,提高農民生產積極性,促進了俄國農業和社會經濟發展③農奴制的廢除,動搖了俄國落后的封建生產關系,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 使俄國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近代化)。局限性①不徹底性A、保留大量封建殘余B、農民基本被束縛在土地上1861年農奴解放時的歡呼農奴盛行國遭殃 ,亞歷山大二世慌 1861廢奴法令出,農奴自由地錢贖。 記憶歌謠改革是強國之路。改革是社會發展的動力。適時的改革推動社會發展。改革要順應歷史潮流。改革要維護廣大人民的利益。我們要堅持改革不動搖,支持、擁護改革。感悟 彼得一世改革 1861年改革 時間 領導者 內容 性質 影響 課堂小結彼得一世加強中央集權、擴大軍事力量、發展經濟和推廣學校教育。1689年自上而下的帶有資本主義色彩的封建性改革。推動社會進步,增強了俄國的經濟、軍事實力,俄國開始躋身于歐洲強國之列。1861年亞歷山大二世“解放”農奴;贖買份地。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廢除了封建農奴制,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使俄國走上了資本主義發展的道路。保留大量封建殘余當堂訓練題1、下圖是俄羅斯為紀念某一重大事件150周年,于2011年2月1日發行的紀念幣,圖案左側為一名農夫在田間賣力耕作的情景,右側為一支成45度角放置的鵝毛筆,下方為沙皇亞歷山大二世簽名。這一重大歷史事件 A. 俄國農奴制改革 B. 俄國十月革命 C. 赫魯曉夫改革 D. 戈爾巴喬夫改革2、俄國1861年改革有利于資本主義的發展,主要是因為A.維護了國家的統一 B.開辟了海外市場 C.提供了自由勞動力 D.擺脫了殖民統治3、2011年是俄國農奴制改革150周年。這場改革對俄國歷史產生了重大影響,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A.使俄國走上了資本主義的發展道路 B.改革并不徹底,保留了大量封建殘余C.是俄國歷史的重大轉折 D.所有的農奴無償分得了土地4、“農民獲得‘自由’的時候,已經被剝奪得一干二凈。”這個評價是針對A. 日本明治維新 B.俄國1861年改革 C.中國戊戌變法 D.美國內戰5、1861年的俄國農奴制改革成為俄國歷史上的一個重大轉折點。這個“轉折”是指 A. 俄國的社會性質發生變化 B. 俄國封建勢力被徹底清除C. 俄國農民免費獲得“份地” D. 俄國廢除了沙皇專制制度6、19世紀60年代美俄兩國都要解決國內的重大問題,其相同的歷史任務是 A.使國家走上資本主義發展道路B.為工業資本主義發展消除障礙C.避免國家分裂 D.反抗殖民壓迫7、各國向資本主義過渡的方式各不相同,俄國實現這種轉變是通過 A.資產階級革命 B.資產階級改革 C.推翻殖民統治 D.國家統一運動8、史學界普遍認為:1861年改革是俄國歷史上的重要轉折點。得出這一認識的主要依據是A.改革使俄國擺脫了民族危機 B.改革使農奴無償獲得了土地C.改革有利于資本主義的發展 D.改革廢除了沙皇統治9、19世紀中期,美國和俄國都出現了影響本國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的問題。請回答:(本題共6分,每問2分)(1)19世紀中期,影響美國、俄國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的最主要因素分別是什么?(2)兩國解決這些問題的方式各是什么?(3)問題的解決對兩國產生的相同影響是什么? 美國:黑人奴隸制的存在;(1分)俄國:農奴制的存在。(1分)美國:黑人奴隸制的存在;(1分)俄國:農奴制的存在。(1分)美國:內戰(或南北戰爭、資產階級革命);(1分)俄國:1861年改革(或廢除農奴制、亞歷山大二世改革)。(1分)促進了兩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2分)其他答案只要和題意相符均可給分。俄國改革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通過學習本課,使學生了解俄國1861年改革及其歷史意義。過程與方法:通過引導學生思考和探究“俄國1861年改革的進步性和局限性”,培養學生辯證地分析問題和全面地評價歷史事件的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習本課,使學生認識到這次改革的資產階級性質,認識到它在本國歷史上產生的重大影響,從而理解改革對社會進步起到了巨大推動作用。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俄國1861年改革及其歷史意義。列夫·托爾斯泰及其代表作。教學難點:通過引導學生探究“俄國1861年改革的進步性和局限性” 教學方法:講解法,討論法,圖片輔助法。教學媒體 圖片:俄國農奴,克里米亞戰爭,亞歷山大二世,托爾斯泰,《戰爭與和平》等。教學結構與過程[導入]當英、法、美三國先后通過資產階級革命或民族解放戰爭走上資本主義發展道路的時候,俄國發生了哪些大事?這些大事對它的歷史發展又產生了哪些重要的影響呢?我們今天的課題是:俄國農奴制改革。[板書]第15課 俄國農奴制改革一、牛車拉載的俄國[教師引導]19世紀中期,工業革命也波及到遙遠而落后的俄國,從而帶動了生產力的發展。1804年,俄國有1200家手工工場,到50年代末發展到2800家。30年代末,俄國開始了工業革命。1858年,僅莫斯科一省就有蒸汽機158架。隨著工業的發展,工人人數也不斷增加。在1861年改革前,共有工人86萬名。同時,工業中自由雇傭勞動也逐漸超過農奴勞動。自由雇傭工人在全部工人中的比例,1804年為48%,1860年上升到87%。這段材料說明了哪些問題?[學生回答]……[教師講解]隨著國力的加強,俄國對外擴張領土的野心也日益強烈。請同學們閱讀教材第一目的小字部分,了解克里米亞戰爭。[學生看書]1853年,俄國為同英法爭奪巴爾干半島而進行了克里米亞戰爭。在長達三年的戰爭中,盡管俄國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并擁有本土作戰的優勢,最終卻一敗涂地,被迫退出一部分侵占的土地。全俄國都為這次慘敗所震驚。他們發現,英法等西歐國家在經濟、軍事力量上已經遠遠領先于俄國。而俄國自身落后的原因就在于腐朽的農奴制度。那么,農奴制怎樣阻礙了它的發展呢?[學生回答]……[教師小結]農奴制的嚴重阻礙表現在:一、是農奴沒有自由,使資本主義工業缺乏大量自由勞動力;二、是在沉重的封建剝削下,農奴無力購買工業品,影響國內市場的擴大。[教師過渡]物極必反,廣大農奴不堪忍受地主和封建國家日益沉重的剝削,時常發動起義。再加上軍事上的失敗(指克里米亞戰爭等),俄國面臨嚴重危機,如果聽之任之,后果不堪設想。怎么辦?[學生回答]變。[教師點評]不錯。但有其他辦法嗎?[學生回答]戰爭。[教師引導]這種辦法統治階級同意嗎?[學生回答]不同意。[教師引導]對。他們唯恐天下大亂。中國有句古話說的特別好:變則通,通則久。[板書]二、農奴制的廢除[教師過渡]19世紀中期,俄國國內階級矛盾激烈,廢除農奴制勢在必行。但對于廢除的方式,存在著革命和改良的兩種可能。為了阻止革命的發生,1861年2月19日(公歷3月3日),沙皇亞歷山大二世正式簽署改革法令和關于廢除農奴制度的特別宣言。[教師提問]俄國1861年改革的主要內容是什么?如何解決農奴制問題?我們一起看投影![投影顯示]為了阻止革命的發生,1861年2月19日(公歷3月3日),亞歷山大二世正式簽署改革法令和關于廢除農奴制度的特別宣言。主要內容有:(1)宣布農奴有人身自由,包括有權離開土地,有權擁有財產,有權以自己的名義進行訴訟、立約等活動。地主不能買賣或交換農奴,不能禁止農奴結婚,也不能干涉農奴的家庭生活。但在農奴和地主訂立贖地契約之前,農奴對地主還負有“臨時義務”,還須繼續受地主的奴役和支配。(2)農奴在獲得“解放”時,可得到一塊份地,但必須出錢贖買。農奴必須先付贖金的1/5~1/4,其余由政府從國庫撥款付給地主,農奴在以后49年內,每年附加利息以“贖地費”的形式償還國家。但授予農奴的份地,在法律上仍是地主的財產,農奴只有“永久使用”權。從上述內容可以看出,1861年改革實際上是一次對農奴的大掠奪。農奴在改革中分到的土地,按1861年的土地市價計算,僅值五億多盧布,這樣,獲得“解放”的農奴又在“工役制”或“對分制”的形式下,重新受到地主的盤剝。這些剝削方式都是農奴制的殘余。[教師導學]同學們,看完后可以展開討論。[學生討論]……[教師總結]主要內容有兩個。一是農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二是農奴在獲得“解放”時,可得到一塊份地,但必須出錢贖買。這樣解決了“農奴制”問題。[教師提問]我們如何評價俄國廢除農奴制?請繼續討論。[教師點評]其歷史意義分為兩個方面:進步性和局限性。[投影顯示]1861年改革,是以沙皇為首的統治者為克服農奴制危機,鞏固自己的統治,而被迫實行的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第一,19世紀中期,在歐洲工業革命的影響下,俄國資本主義工業有了一定發展,但受到農奴制的嚴重阻礙;農奴沒有人身自由,工廠中缺乏必要的勞動力、國內缺乏廣闊的市場。第二,殘酷的封建剝削激起廣大農奴的反抗,農奴暴動接連不斷,動搖了沙皇和貴族地主的統治;在這樣的情況下,統治者意識到,廢除農奴制勢在必行,而且“這件事自上而下進行比自下而上要好得多”,于是被迫實行改革。第三,改革的主要內容客觀上為資本主義發展創造了條件。農奴獲得“自由”,為工廠提供了大量自由勞動力;農奴獲得份地時支付的巨額贖金,轉化為資本主義生產急需的資本。因此,1861年改革加快了俄國發展資本主義的步伐,成為俄國歷史上一個重大轉折點。[教師講解]“進步性”我們通過前面學習已經有了充分認識。有關“局限性”的理解,可從改革的目的、改革的實施者,去探究其產生的原因。通過分析思考,可以了解到:(1)改革的目的是為了擺脫農奴制危機,鞏固貴族地主統治;(2)改革是由代表貴族地主利益的沙皇實施的;(3)改革的前提是維護地主利益。這樣,改革存在局限性就不難理解了。[板書]三、“俄國革命的鏡子”[教師導學]請同學們閱讀教材第三目知識,說一說誰是“俄國革命的鏡子”。[學生回答]俄國的列夫·托爾斯泰。[教師引導]他有哪些代表作?[學生回答]《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復活》等。[學生回答]《戰爭與和平》。[教師提問]哪位同學能概括出《戰爭與和平》描述了什么內容?[學生回答]……[教師小結]通過對重大歷史事件中俄國家庭道德關系的描寫,藝術地再現了俄國的社會生活,深刻地揭露了19世紀后期到20世紀初俄國社會的基本矛盾。4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俄國農奴制改革.flv 俄國改革.pptx 俄國改革教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