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教科版 五年級下冊科學 實驗題總結 素材(共10頁)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教科版 五年級下冊科學 實驗題總結 素材(共10頁)

資源簡介

五年級下冊科學實驗題目
第一單元 沉和浮
實驗名稱:觀察物體的沉浮
課題和頁碼:《物體在水中是沉還是浮》第2面
實驗目的:
1、讓學生根據已有的生活經驗進行猜測,展示他們對沉浮判斷的初始概念。
2、觀察不同物體的沉浮情況,并與預測進行對照,發現問題。
3、引發思維,初步討論哪些因素會影響物體的沉浮。
實驗器材:小石塊、泡沫塊、回形針、蠟燭、帶蓋空瓶、蘋果、橡皮、水槽
實驗步驟:
1、預測七種物體在水中的沉浮并說明理由。
2、依次把七種物體放入水中,觀察記錄。
3、把實驗結果和預測情況進行對比,討論影響沉浮的因素。
現象和結論:
沉的物體有小石塊、回形針、橡皮,浮的物體有泡沫塊、蠟燭、帶蓋空瓶、蘋果。不同物體在水中的沉浮情況不同。
實驗名稱:觀察同種材料構成的物體在水中的沉浮
課題和頁碼:《物體在水中是沉還是浮》第3-4面
實驗目的:
1、知道同種材料構成的物體,改變它的重量和體積,沉浮狀況不改變。
2、學會用切分和疊加物體的方法研究沉浮變化。
實驗器材:橡皮、蘋果、回形針、小木塊、小刀、膠帶、水槽
實驗步驟:
1、把橡皮和蘋果放入水中,觀察沉浮狀態。
2、把橡皮和蘋果分別按1/2、1/4、1/8、更小的要求切小,預測沉浮并說明理由。
3、把回形針和小木塊放入水中,觀察沉浮狀態。
4、把幾個回形針串在一起,把2個小木塊粘在一起,預測沉浮并說明理由。
5、觀察記錄,討論實驗發現。
現象和結論:同種材料構成的物體,改變它的重量和體積,沉浮狀況不改變。
實驗名稱:物體在水中的沉浮規律
課題和頁碼:《沉浮與什么因素有關》第5-6面
實驗目的:
1、學習用控制變量的科學方法探索物體沉浮的原因,用分析的方法研究影響沉浮的因素。
2、知道不同材料構成的物體,如果體積相同,重的物體容易沉;如果重量相同,體積小的物體容易沉。
實驗器材:同體積不同重量的一組物體、同重量不同體積的一組物體、水槽。
實驗步驟:
1、把大小相同,輕重不同的一組物體按輕重順序排列,推測沉浮并說明理由。
2、按輕重順序依次放入水中,觀察記錄。
3、討論、概括實驗結論。
4、把輕重相同,大小不同的一組物體按大小順序排列,推測沉浮并說明理由。
5、按大小順序依次放入水中,觀察記錄。
6、討論、概括實驗結論。
現象和結論:在大小相同的情況下,重的物體容易沉,輕的物體容易浮;在輕重相同的情況下,體積小的物體容易沉,體積大的物體容易浮。(也可以這樣說:不同材料構成的物體,如果體積相同,重的物體容易沉;如果重量相同,體積小的物體容易沉。)
實驗名稱:觀察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課題和頁碼:《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第8面
實驗目的:
1、會用燒杯測量橡皮泥排開的水量。
2、知道改變物體排開的水量,物體在水中的沉浮可能發生改變。
3、在探求原因的過程中,懂得證據的重要性。
實驗器材:橡皮泥、燒杯、水
實驗步驟:
1、在燒杯里放入100毫升的水。
2、把橡皮泥做成實心球形,預測沉浮,再放入水中觀察,記錄沉浮狀態和排開的水量。
3、把同樣體積的橡皮泥做成其他的實心形狀,比如正方體、長方體、圓柱體等,預測沉浮后再實驗觀察,記錄排開的水量。
4、用同樣體積的橡皮泥作成其他的形狀(船形、餃子形、乒乓球形、盒子形等),嘗試讓馬鈴薯浮起來,記錄排開的水量。
5、分析數據,概括實驗結論。
現象和結論:只改變橡皮泥的形狀不改變排開的水量,橡皮泥在水水中是浮的。改變橡皮泥排開的水量,橡皮泥的沉浮可能發生改變。
實驗名稱:橡皮泥造的船裝載量有多大
課題和頁碼:《造一艘小船》第9面
實驗目的:
1、知道相同體積的橡皮泥,排開的水量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裝載量也隨之增大。
2、探索用橡皮泥造船,不斷改進船的形狀,增大船排開的水量。
3、感受人類創造發明的歷程,激發創造欲望。
實驗器材:橡皮泥、墊圈、水槽
實驗步驟:
1、討論造船方案,怎樣盡可以讓自己的小船載重量大。
2、提供相同體積的橡皮泥,分組實驗。
3、進行組際比賽,記錄各小船的載重量。
4、總結概括載重比賽中的科學原理。
現象和結論:相同體積的橡皮泥,排開的水量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裝載量也隨之增大。
實驗名稱:測量泡沫塑料塊受到的浮力
課題和頁碼:《浮力》第13面
實驗目的:
1、知道上浮的物體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物體浸人水中的體積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2、學會用彈簧秤測量泡沫塑料塊在水中受到的浮力。
3、能運用浮力和重力解釋物體在水中的沉浮狀態。
實驗器材:大塊泡沫塊、水槽、彈簧秤、帶吸盤的小滑輪、細線
實驗步驟:
1、用彈簧秤測量大塊泡沫塊的重量。
2、在燒杯里加入200毫升的水,按書本13面的實驗圖組裝好測量裝置。
3、測出泡沫塊小部分浸入水中時的拉力,計算出這時候泡沫塊受到的浮力大小。
4、測出泡沫塊大部分浸入水中時的拉力,計算出這時候泡沫塊受到的浮力大小。
5、測出泡沫塊全部浸入水中時的拉力,計算出這時候泡沫塊受到的浮力大小。
6、整理分析數據,概括結論。
現象和結論:泡沫塊排開水的體積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或:泡沫塊排開的水量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
實驗名稱:測量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塊受到的浮力
課題和頁碼:《浮力》第14面
實驗目的:
1、知道物體浸人水中的體積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知道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塊,完全浸入水中,它們所受到的浮力不同。
2、懂得數據在分析解釋現象過程中的重要性。
實驗器材:大小不同的泡沫塊、水槽、彈簧秤、帶吸盤的小滑輪、細線
實驗步驟:
1、利用“測量泡沫塑料塊受到的浮力”實驗裝置繼續進行實驗。
2、先測量大泡沫塊完全浸入水中受到拉力的大小,算出此時浮力的大小。
3、測量中泡沫塊完全浸入水中受到拉力的大小,算出此時浮力的大小。
4、測量小泡沫塊完全浸入水中受到拉力的大小,算出此時浮力的大小。
5、分析實驗數據,概括實驗結論。
現象和結論:物體受到的浮力大小與排開的水量有關,物體排開的水量越大,浮力越大。
實驗名稱:下沉的物體受到水的浮力大小
課題和頁碼:《下沉的物體受到水的浮力嗎》第15面
實驗目的:
1、知道下沉物體在水中受到浮力的作用,下沉物體浸人水中的體積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2、能運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畫示意圖,解釋物體在水中下沉的原因。
實驗器材:水槽、彈簧秤、大塊橡皮(或鉤碼)、細線
實驗步驟:
1、測量大塊橡皮在空氣中的重力。
2、測量大塊橡皮小部分浸入水中時彈簧秤上的拉力,計算出浮力的大小。
3、測量大塊橡皮大部分浸入水中時彈簧秤上的拉力,計算出浮力的大小。
4、測量大塊橡皮全部浸入水中時彈簧秤上的拉力,計算出浮力的大小。
5、整理分析數據,概括實驗結論。
現象和結論:下沉的物體在水中受到浮力的作用,下沉物體浸入水中的體積(排開的水量)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實驗名稱:馬鈴薯在液體中的沉浮
課題和頁碼:《馬鈴薯在液體中的沉浮》第17面
實驗目的:
1、經歷一個典型的“觀察一發現一推測一驗證”的科學探究活動過程。
2、知道液體的性質可以改變物體的沉浮。
3、懂得確定一種物質的性質,需要有很多的證據。
實驗類別:演示實驗+體驗實驗
實驗器材:清水、鹽水、糖水、味精水各一杯分別標上序號,馬鈴薯,酒精燈,不銹鋼調羹。
實驗步驟:
1、教師演示,把馬鈴薯分別放入清水、鹽水、糖水、味精水中,觀察沉浮。
2、學生猜測馬鈴薯時沉時浮的原因。
3、學生分組選一種液體做滴液加熱實驗,觀察實驗現象。
4、討論分析,概括實驗結論。
現象和結論:馬鈴薯在不同液體中沉浮狀態不同。有許多液體都能讓馬鈴薯浮起來。
實驗名稱:調制一杯使馬鈴薯浮起來的液體(鹽水)
課題和頁碼:《馬鈴薯在液體中的沉浮》第18面
實驗目的:
1、經歷一個典型的“觀察一發現一推測一驗證”的科學探究活動過程。
2、調制液體來探索未知液體的性質。
3、懂得確定一種物質的性質,需要有很多的證據。
實驗器材:鹽、燒杯、馬鈴薯、玻璃棒、不銹鋼調羹
實驗步驟:
1、在燒杯里放入100毫升的水,把馬鈴薯放入觀察沉浮。
2、放入一平勺的鹽,攪拌至溶解,觀察馬鈴薯的沉浮。
3、重復第2個步驟,繼續觀察馬鈴薯的沉浮,直至馬鈴薯浮起來。
4、整理分析數據,概括實驗結論。
現象和結論:在水中加入一定數量的鹽能讓馬鈴薯浮起來。
實驗名稱:測量鉤碼在不同的液體中受到的浮力
課題和頁碼:《探索馬鈴薯沉浮的原因》第19面
實驗目的:
1、知道不同液體對物體的浮力作用大小不同。
2、通過簡單的推測、驗證活動獲得數據,并轉化為證據,培養邏輯思維能力。
實驗器材:彈簧秤、鉤碼、清水、濃鹽水、濃糖水、酒精等
實驗步驟:
1、測出鉤碼在空氣的重力。
2、分別測出鉤碼在清水、濃鹽水、濃糖水、酒精中的重力。
3、計算出鉤碼在清水、濃鹽水、濃糖水、酒精中受到的浮力。
4、整理分析數據,概括實驗結論。
現象和結論:不同液體對物體的浮力作用大小不同。
實驗名稱:比較同體積的馬鈴薯、清水、濃鹽水的輕重
課題和頁碼:《探索馬鈴薯沉浮的原因》第19-20面
實驗目的:
1、知道比同體積的液體重的物體,在液體中下沉,比同體積的液體輕的物體,在液體中上浮。
2、認識到物體的沉浮現象是有規律的,規律是可以被我們認識的。
實驗器材:量筒、馬鈴薯、清水、濃鹽水、天平
實驗步驟:
1、把馬鈴薯放在燒杯里,用天平稱出馬鈴薯的重量。
2、把馬鈴薯放入量筒,利用測排開的水量的方法測出馬鈴薯的體積。
3、向量筒倒入和馬鈴薯相同體積的清水,稱出總重量,然后計算出清水的重量。
4、向量筒倒入和馬鈴薯相同體積的濃鹽水,并稱出總重量,然后計算出濃鹽水的重量。
5、整理分析數據,概括實驗發現。
現象和結論:馬鈴薯比同體積的清水重,而比同體積的濃鹽水輕,這就是造成馬鈴薯沉浮變化的原因。
第二單元 熱
實驗名稱:衣服能給身體增加熱量嗎
推????測:衣服能給身體增加熱量。
實驗材料:字典、毛巾、溫度計
實驗方法:
先測出字典的溫度,然后測出毛巾的溫度,再用毛巾把字典裹起來,過一會兒再測出包裹了毛巾的字典的溫度。將測得數據比較分析。
實驗現象:給字典包裹毛巾前后,字典的溫度不變。
實驗結論:衣服不能給身體增加熱量,但能起到保溫作用,減少熱量的散失。
實驗名稱:熱水為什么在冷水中會上浮呢?
①測出冷水加熱前后重量是否以生變化——重量沒有改變
②觀察冷水加熱前后體積是否發生變化——體積增大了。
結論:給冷水加熱的過程中,水的重量沒有改變,水的體積增大了,它在水中排開的水量也相應增大了,那它受到的浮力就大于它的重力,于是就浮在水面上了。
實驗名稱:空氣是否會熱脹冷縮
推??????測:空氣也有熱脹冷縮的現象。
材????料:平底燒瓶、皮塞、玻璃管、水、彩筆
實驗方法:把空氣裝進瓶子里,在玻璃管里裝一滴有顏色的水,使瓶子受熱或受冷,觀察玻璃管中小液珠是否變化。
實驗現象:瓶子受熱時,空氣膨脹,小液珠上升;瓶子受冷時,空氣收縮,小液珠下降。
實驗結論:空氣也具有熱脹冷縮的性質。空氣的體積變化比水更加明顯。
實驗名稱:金屬會熱脹冷縮嗎?
推??????測:金屬(固體)也具有熱脹冷縮的性質。
材????料:銅球、鐵環、酒精燈、水
實驗方法:①加熱前讓銅球通過鐵環;
②給銅球加熱后讓它穿過鐵環;
③銅球在水中冷卻,再讓它通過鐵環。
實驗現象:加熱前銅球能通過鐵環;加熱后銅球不能通過鐵環;銅球冷卻后,又能通過鐵環了。
實驗結論:金屬銅具有熱脹冷縮的性質。
實驗名稱:銅、鋁、鋼的傳熱性能相同嗎?
推????測:銅、鋁、鋼的傳熱性能不相同。
實驗材料:三根相同粗細、長短的銅絲、鋼絲、鋁絲、酒精燈、火柴、鐵架臺、蠟燭
實驗方法:
①將銅絲、鋼絲、鋁絲固定在鐵架上;
②在銅絲、鋼絲、鋁絲相同的位置上,分別用蠟粘三根火柴;
③用酒精燈給銅絲、鋼絲、鋁絲同時加熱;
④觀察記錄現象。
實驗現象:銅絲上的火柴先掉下來,鋁絲上的火柴接著掉下來,鋼絲上的火柴最后掉下來。
實驗結論:銅、鋁、鋼的傳熱性能不同。銅絲最快、其次是鋁,最后是鋼。

第三單元 時間的測量
滴漏實驗
實驗:測量記錄流10毫升、50毫升、300毫升分別需要多少時間?
1、實驗準備:一個鐵架臺、一個漏杯、一個量筒、裝300毫升水的燒杯、電子表,實驗記錄單,毛巾一塊。
2、把一個透明塑料飲料瓶去掉底部,倒過來盛水,在瓶蓋上扎一個小孔,讓水可以從小孔中緩慢流出。
3、在瓶子里裝300毫升的水,下面用量筒接住從瓶子中漏出的水。
4、觀察記錄從瓶中漏出100毫升的水需要的時間,重復兩次。
5、觀察記錄量筒的水積聚到10毫升、50毫升和漏完全部300毫升時,分別需要的時間。
6、分析實驗數據,概括實驗結論:從瓶中漏出100毫升的水需要的時間基本相同。量筒的水積聚到50毫升的時間比積聚到10毫升所需的時間的5倍還要多。漏完300毫升的水的時間比漏完100毫升水的時間的3倍還要多。水滴漏的速度是不均勻的,會越來越慢。
制作一個滴漏
1、實驗準備:兩個塑料瓶、鬧鐘、尺子
2、在三分之一處將兩個塑料瓶分別割開
3、在瓶蓋上扎一個孔,確定合適的滴水速度
4、畫刻度,用鬧鐘計時,在底部塑料瓶上標出水流出或接水1分鐘和5分鐘時的水位刻度。
5、然后,依水位老推算時間,分別標出1分鐘~10分鐘的時間刻度。
制作一個單擺
實驗材料:鐵架臺、棉線、鏍帽
實驗步驟:
1、用線的一端栓住螺帽,另一端在鐵架臺的支棒上(A、同一重物和同一擺長;B、擺長一樣和重物的輕重不一樣;C、擺長不一樣,重物輕重一樣)。?
2、將第一種拉到不同高度,將第二種和第三種都拉到同樣高度。
3、利用螺帽和線做一個擺并固定在鐵架臺上。
4、讓擺自由擺動,記錄每隔10秒擺動的次數。
5、整理記錄有關數據,進行分析。
6、結論:單擺的這個特性就是等時性。利用這個特性,人類發明了擺鐘,大大提高了計時的精確度。(1)同一個擺,拉起越高,擺幅大,擺速快。(2)擺繩的長度一定,拉起的高度一定,重物重的擺幅大,擺速快。?(3)重物一定,拉起的高度一定,擺繩長的擺幅大,擺速慢。
擺的快慢與哪些因素有關
改變擺錘重量的實驗:
1、實驗準備:計時表(小組)、鐵架臺、重中輕鏍帽
2、把細繩固定在掛鉤上,下端掛1個螺帽,讓擺小幅度自由擺動。
3、測出用1個螺帽做擺錘的擺在15秒內擺動的次數,重復3次。
4、測出用2個螺帽做擺錘的擺在15秒內擺動的次數,重復3次。
5、測出用3個螺帽做擺錘的擺在15秒內擺動的次數,重復3次。
6、得出結論:擺的快慢和擺錘的重量無關。
改變擺繩長度的實驗:
1、實驗準備:計時表(小組)、鐵架臺、長中短棉線
2、準備兩個擺,擺繩長度一樣,擺錘長度不一樣。
3、測出擺繩長是15厘米的擺在15秒內擺動的次數,重復3次。
4、測出擺繩長是30厘米的擺在15秒內擺動的次數,重復3次。
5、結論:擺的擺動快慢與擺繩的長度有關,同一個擺,擺繩越長擺動越慢,擺繩越短擺動越快。
制作一個計時一分鐘的簡易擺鐘
1、實驗準備:擺錘、垂體、齒輪操縱器、齒輪
2、用長木條做一個擺,然后測出15秒內擺動的次數,重復3次。
3、在長木條的最下端固定一塊金屬圓片,然后測出固定住金屬圓片的擺15秒內擺動的次數。
4、在長木條的中段固定一塊金屬圓片,然后測出固定住金屬圓片的擺15秒內擺動的次數。
5、在長木條的最上端固定一塊金屬圓片,然后測出固定住金屬圓片的擺15秒內擺動的次數。
6、分析實驗數據,概括實驗發現:加金屬圓片會影響擺擺動的速度。金屬圓片在最下端時擺擺動的速度最慢。
制作一個一分鐘計時器
實驗器材:卡紙制作的齒輪操縱器、指針、鐘面、擺錘、線等。
實驗步驟:
1、用我們制作好的每分鐘正好擺動30次的擺錘,組裝一個齒輪操縱器。
2、在齒輪中間安裝一個指針和鐘面,標出時間刻度。
3、輕輕撥動擺錘,看看“擺鐘”能否自由地運轉起來。
4、調整好每個部件的位置,使它們能協調運作。
5、現象和結論:機械擺鐘是擺錘與齒輪操縱器聯合工作的。擺鐘的幾個部件主要是:齒輪操縱器、擺錘、垂體、齒輪。
第四單元? 地球的運動
實驗名稱:晝夜交替的模擬實驗
課題和頁碼:《晝夜交替現象》第73-74面
實驗目的:
1、晝夜交替現象有多種可能的解釋。
2、晝夜現象與地球和太陽的相對圓周運動有關。
3、提出地球產生晝夜現象的多種假說,并且進行驗證,根據實驗的情況修正自己的解釋。
實驗器材:手電筒、乒乓球等
實驗步驟:
1、提出晝夜交替的各種假說。(a地球不動,太陽圍著地球轉。b太陽不動,地球圍著太陽轉。c地球自轉。d地球圍著太陽轉,同時地球自轉。……)
2、討論晝夜交替的模擬實驗方案。(用手電筒模擬太陽,用乒乓球模擬地球,在乒乓球上選一個點作為我們的觀察點。)
3、模擬假說a:乒乓球不動,手電筒圍繞著乒乓球轉動。
4、模擬假說b:手電筒不動,乒乓球圍繞著手電筒轉動。
5、模擬假說c:手電筒不動,乒乓球自己轉動。
6、模擬假說d:手電筒不動,乒乓球自己轉動的同時圍繞手電筒轉動。
7、畫出實驗的示意圖來,用箭頭線表示手電筒和乒乓球的運動方式和方向。
8、分析和歸納。
實驗名稱:擺的方向的研究
課題和頁碼:《證明地球在自轉》第77面
實驗目的:
1、知道擺具有保持擺動方向不變的特點。
2、通過擺的實驗探究,了解擺的特點,并借此理解“傅科擺”的原理。
實驗器材:擺、圓形底盤
實驗步驟:
1、用鐵架臺做支架,掛上一個擺。
2、將鐵架臺和擺一起放到一個圓底盤上。
3、讓擺前后來回擺動起來,然后緩慢而平穩地轉動圓底盤,觀察擺擺動的方向是否發生變化。
4、再做一次圓底盤轉動的實驗。
5、記錄實驗現象。交流和討論,概括實驗結論。
現象和結論:擺具有保持擺動方向不變的特點
實驗名稱:誰先迎來黎明(模擬實驗)
課題和頁碼:《誰先迎來黎明》第79-80面
實驗目的:
1、知道天體的東升西落是因地球自轉而發生的現象。地球的自轉方向決定了不同地區迎來黎明的時間不同,東邊早西邊晚。
2、通過生活經驗和體驗活動,理解相對運動,并用來解釋太陽等天體的視運動。.根據天體視運動的方向推導地球自轉的方向。
實驗器材:代表不同地區與太陽的紙片等
實驗步驟:
1、觀察地球儀或地圖上北京和烏魯木齊兩個城市,并確認它們的位置關系。
2、小組的同學手拉手面朝外圍成一個圓圈模擬“地球”。
3、其中一個同學身上貼上寫有“北京”和“東”的紙片,代表“北京”;在他右手邊的一個同學身上貼上“烏魯木齊”和“西”的紙片,代表“烏魯木齊”。
4、一個同學站在圈外舉一個紅色紙片,代表“太陽”。
5、大家按照由西向東的方向( 即逆時針方向)慢慢轉動,看看“北京”和“烏魯木齊”誰會先見到“太陽”。然后大家再按照由東向西的方向(即順時針方向)慢慢轉動,看看又是誰先看到太陽。
6、總結實驗發現。
現象和結論:地球自轉方向不同,迎來黎明的時間也就不同。按逆時針的方向轉動,北京將先迎來黎明,按順時針方向轉動烏魯木齊將先迎來黎明。
實驗名稱:認識時差
課題和頁碼:《誰先迎來黎明》第80-81面
實驗目的:
1、知道地球的自轉方向決定了不同地區迎來黎明的時間不同,東邊早西邊晚。
2、知道不同地區所處的經度差決定了地區之間的時差。
實驗器材:世界時區圖
實驗步驟:
1、觀看世界時區圖,說說發現什么。
2、教師介紹時區的知識:人們以地球經線為標準,將地球分為24個時區。將通過英國倫敦格林尼治天文臺的經線,定為0度經線。從0度經線向東180度屬東經,向西180度屬西經。經線每隔15度為一個時區,相鄰兩個時區的時間就相差1小時。
3、由于地球自轉的方向是自西向東(或順時針),也就意味著越是東邊的時區,就越先迎來黎明。
4、看時區圖,計算北京和烏魯木齊、北京和巴黎、北京和紐約的時間相差幾小時。
結論:北京和烏魯木齊的時差是2小時,北京和巴黎時差是7小時、北京和紐約的時差是13小時。
實驗名稱:對北極星“不動”的解釋
課題和頁碼:《北極星不動的秘密》第82-83面
實驗目的:
1、結合地球運動的特點,合理解釋北極星為何“不動”。
2、從北極星在天空中的位置可推測出地軸是傾斜的。
實驗器材:籃球、代表人與北極星的紙片
實驗步驟:
1、用籃球來代表地球,在球上貼幾個小紙片,分別代表居住在地球上的“人”
2、在一面墻上貼一顆星,代表天空中的“北極星”。
3、讓球自轉起來并把轉動的中心點對準墻上的星。
4、交流觀察到的現象,概括實驗結論。
現象和結論:能看到“北極星”不動,而其他星圍繞著“北極星”旋轉。
實驗名稱:模擬地球公轉實驗
課題和頁碼:《地球在公轉嗎》第84-85面
實驗目的:
1、恒星的周年視差證明地球確實在圍繞太陽公轉。其他的證據也可以證明這一點。
2、在模擬實驗中,觀察并做出恰當描述,結合模擬實驗進行推理。
3、意識到對科學現象的解釋需要得到證據的支持和從已知出發進行推理。
實驗器材:操場、代表太陽等星球的木竿
實驗步驟:
1、在操場上畫一個圓圈,圓圈中心放一個紅色的圓紙片,代表太陽。
2、把兩根木竿分別立在離圓圈遠近不同的地方。
3、在木竿的頂端分別貼上兩個藍色的圓紙片,代表遠近不同的兩顆星。
4、在遠處的星上,橫著掛上一個木尺,并在木尺上每隔10厘米豎著貼上一個木條。
5、同學在圓圈上背對著紅色圓點轉動一周,表示“地球”圍著“太陽”公轉一周。
6、站在A、B兩點,仔細觀察兩顆星,并分別記下1號星相對于2號星的位置。
7、再做一次,把兩根木竿立在離我們更遠一些的地方,仍然在A、B兩點觀察兩顆星的位置。
8、討論交流。概括實驗結論。
實驗名稱:四季成因的模擬實驗
課題和頁碼:《為什么一年有四季》第86-87面
實驗目的:
1、知道四季的形成與地球的公轉、地軸的傾斜有關。
2、在模擬實驗中,將地球儀上桿影的長度變化,并結合古人的觀察結果,作為判斷地球季節的依據。
實驗器材:電燈、地球儀、小標桿
實驗步驟:
1、把四個地球儀擺成一圈,在圈中放一盞燈當作太陽。
2、在公轉軌道上確定A、B、C、D四個方位。
3、調整地軸傾斜指向北方。
4、在北半球同一地點上都立上一根標桿,標桿正對太陽,觀察地球儀上標桿的影長。
5、討論:如果地軸不是傾斜的,還能看到這樣的現象嗎?
6、分析觀察記錄,概括實驗結論。
現象和結論:地球公轉至不同位置,地球上各地的太陽高度不同,從而有了四季的變化。
實驗名稱:極晝和極夜的解釋
課題和頁碼:《極晝和極夜的解釋》第89面
實驗目的:
1、知道極晝和極夜現象與地球公轉、自轉和地軸傾斜有關。地軸傾斜角度的大小可以影響極晝極夜發生的地區范圍。
2、用模擬實驗、直觀演示、示意圖等多種方式來解釋極晝和極夜現象。
實驗器材:地球儀、手電筒、中間挖孔的兩面色彩不一的紙板、紙張等。
實驗步驟:
1、模擬實驗。(用手電筒正對著地球儀照射,分別讓地球儀北極、南極傾向手電筒。)
2、直觀模型演示。(用一個紙板表示白晝和黑夜的分界線。在紙板中間剪一個和地球儀大小差不多的圓,在紙的一面涂上黃色,另一面涂上黑色。把地球儀傾斜插進豎直在桌面的紙板中,讓北極圈處在黃色紙板一面。)
3、如果地軸傾斜度更大會怎樣,學生做實驗或簡單推理。
4、總結實驗結果
現象和結論:地軸的傾斜造成北極和南極出現極晝和極夜現象。地軸傾斜角度的大小可以影響極晝極夜發生的地區范圍。
備注:地軸傾斜度大約是23度。



PAGE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乌审旗| 紫金县| 海南省| 凯里市| 治多县| 北流市| 井冈山市| 宁安市| 土默特右旗| 剑阁县| 富锦市| 马边| 梅河口市| 松江区| 萍乡市| 上蔡县| 绥芬河市| 万年县| 辽宁省| 贵港市| 上高县| 府谷县| 建水县| 鱼台县| 大冶市| 礼泉县| 新沂市| 屏山县| 阿图什市| 靖江市| 右玉县| 庆元县| 铁力市| 嵊泗县| 南雄市| 临澧县| 虎林市| 雷山县| 南靖县| 镇原县| 武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