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湘教版道德與法治九下第三單元 融入民族大家庭復習學案一、復習目標1、知道我國是多民族的大家庭,我國民族大家庭的每一個成員都有自己的特色2、理解我國各民族關系是平等團結的關系,了解促進全國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的舉措。3、學會處理各民族之間的關系,自覺維護民族團結。4、明白中學生自覺履行維護民族團結的責任和義務就要做到尊重各民族的風俗習慣,尊重各民族的語言文字,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二、知識結構三、復習題(一)單項選擇題1、著名歌唱家宋祖英在歌曲《愛我中華》中唱道:“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這首歌曲唱出了我國各民族共同的心聲是( )①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有56個民族分布在祖國的四面八方②我國各族人相互團結,互幫互助,共同進步③經過長期的經濟文化等方面的交往,各族人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關系④我國各族人民之所以能和睦團結,全靠漢族人民的不懈努力才促成的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2、2018年春節前夕,連綿的大涼山深處,彝族同胞迎來了尊貴的“親人”。習近平總書記走進彝族同胞家里,關切地掀開床褥、摸摸被子,看看夠不夠厚實;看見掛在房梁上的臘肉,詢問家人的吃穿怎么樣……白色的查爾瓦披在了總書記肩上,“習總書記卡沙沙(彝語:感謝)”、“習總書記子莫格尼(彝語:吉祥如意)”的聲音此起彼伏。總書記的慰問與關懷,令彝族同胞備受鼓舞。如果以此寫一篇新聞報道,你認為下列標題最不恰當的是( )A.中華民族一家親 所看所問暖民心B.民族團結齊奮斗 攜手共筑中國夢C.徹底消除民族差異 推動民族共同發展D.人民情懷彰顯初心 促進民族共同繁榮3、《56個民族兒女寄語十九大》系列短片一周訪問量突破5億人次,成為有效宣傳民族團結的重磅之作。這( )①有利于鞏固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新型民族關系②反映了各族人民實現同步富裕的愿望③是落實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有效方式④有利于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A.①④ B.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4、下列關于堅持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認識,正確的是( )①堅持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也是在維護我國的國家安全②堅持民族區域自治制度,能夠更好地維護我國國家統一③堅持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就是讓各民族自行決定本民族一切內外事務④只要堅持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就能保障平等友善共同繁榮的民族關系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5、2018年,是廣西壯族自治區成立60周年。60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廣西各族人民在黨的領導下,共同當家作主,團結奮斗,經濟建設取得歷史性成就,為我國民族團結進步事業作出了重要頁獻。這些成就得益于( )①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②民族區域高度自治的基本政治制度③全區人民團結奮斗和開拓創新 ④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新型民族關系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6、微信公眾號“新疆共青團”發表的《雙雙清華碩士畢業的90后維吾爾族小夫妻南疆駐村、宣講的心里話》一文爆紅網絡。這對維吾爾族夫妻在參加自治區開展的“訪惠聚”駐村工作中,耳聞目睹了基層發生的可喜變化。這種可喜變化得益于( )①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 ②“一國兩制”的強大生命力③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優越性 ④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和團結奮斗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7、內蒙古自治區成立70多年來,創造了新中國民族工作史上眾多第一和先進經驗,書寫了“最好牧場為航天”“三千孤兒入內蒙”“各族人民建包鋼”“草原英雄小姐妹”等歷史佳話。這反映出( )A.各族人民實現了同步富裕 B.各民族平等團結互助和諧C.各民族之間的差別已經消除 D.各民族生活習俗完全相同8、2018年,廣西壯族自治區、寧夏回族自治區將迎來成立60周年大慶,60年來,兩個自治區各族人民在黨的領導下,共同當家做主,共同團結奮斗,經濟社會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為我國民族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下列觀點正確的是( )①黨和政府髙度重視民族地區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②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各民族共同繁榮是我國在民族問題上的基本政治制度③國家政策和經濟發達地區的支持民族地區穩定繁榮的根本原因④青少年要自覺履行維護民族團結的義務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②③ 9、黨的十九大提出“全面貫徹黨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進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根據材料回答對此認識正確的有( )①民族團結是國家統一的重要保證②民族團結決定著國家的穩定和繁榮③有利于消除民族地區差異,實現民族大融合④黨和政府高度重視民族問題A.①④ B.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0、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進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共同團結奮斗 ,共同繁榮發展,下列符合這精神實質的是( )A.堅持民族平等、團結、共同繁榮的原則B.在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實行民族自治C.支持鼓勵少數族 地區群眾信仰宗教D.保障少數民族地區享有高度的自治權11、吐魯番是湖南對口援疆地區,與長沙同為“一帶一路”重要節點城市,長沙市與吐魯番市簽約締結為友好城市。長沙與吐魯番加強合作,有利于( )①實現優勢互補,互利共贏 ②深度對接和融入“一帶一路”建設③維護民族團結,促進共同繁榮 ④消除兩地差距,實現同步富裕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12、鹽城援藏教師廖某在朋友圈曬出一組他和藏族學生共同慶祝藏歷新年的照片(依照法律規定,民族自治地方除全國性節假日外,還可以享受民表傳統的節假日)。由廖老師的行為可透射出下列信息( )①公民享有最基本的政治權利 ②我國民族關系平等團結互助和諧③公民有履行民族團結的義務 ④少數民族自治地方依法行使自治權A.①④B.②③C.①②③D.②③④13、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下列有利于維護民族團結的戰略或決策( )①我國政府投資興建青藏鐵路 ②國家對少數民族地區提供各種支援③實施西部大開發的戰略 ④實施科教興國和人才強國戰略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14、某市某學校開展民族團結宣傳教育活動。同學們通過活動認識到:團結穩定是福,分裂動亂是禍,我們各民族要像石榴籽那樣緊緊抱在一起。因此( )①國家安寧和民族團結需要我們共同去維護②一言一行都要遵從漢族的風俗習慣③各族人民要平等相處,不做傷害民族感情的事④維護民族團結是全體公民的共同責任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15、維護民族團結是每個公民的責任和義務,也是我們青少年的責任和義務。應做到( )①尊重各民族的語言文字 ②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③只尊重少數民族的生活習慣 ④尊重各民族的風俗習慣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二)非選擇題16、內蒙古自治區成立70年來,自治區黨委、政府在中央支持下,率領全區2500多萬各族人民,堅持協調、創新、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譜寫了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的北疆樂章。(1)內蒙古自治區實現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得益于我國實行的哪一項基本政治制度?(2)除內蒙古自治區外,請再寫出我國的一個自治區的名稱。(3)在日常生活中,你打算如何與蒙古族等少數民族同胞和睦相處?寫出兩點做法。17、材料一:1991年以來,中國政府先后制訂了20多個民族區域自治條例和一批單行條例,對民族地區教育事業的發展實行扶助政策,加強對民族傳統文化的保護。材料二:中國民族地區通常指民族八省(區),包括內蒙古自治區、寧夏回族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西藏自治區和廣西壯族自治區五大少數民族自治區和少數民族分布集中的貴州、云南和青海三省。目前民族地區是中國深度貧困的集中地帶。截止到2016年,民族八省(區)共有農村貧困人口1411萬人,占全國農村貧困總人口的32.5%;2016年民族八省(區)有402萬人脫貧,脫貧人口占全國脫貧人口的33%。2016年民族地區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較快,達9577元人民幣,比2015年增長7.4%(按可比價格),與全國平均水平的相對差距進一步縮小,但與全國貧困發生率相比,民族地區仍高出4.9個百分點。(1)材料反映出我國民族關系如何?(2)少數民族地區為什么能夠取得輝煌成就?18、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西藏自治區都位于我國的西部邊陲,是我國少數民族的主要聚居區之一。隨著近年來我國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新疆和西藏地區的發展十分迅速。為了進一步了解新疆和西藏,關注這些地區少數民族的發展。某校八年級一班召開了一次以“關注少數民族的發展”為主題的主題班會。請你完成下列任務: (1)請你為本次班會設計一個醒目的題目?(2)班會過程中,如果請你列舉從古至今新疆和西藏地區與內地密切聯系、共謀發展的事例,你準備列舉哪些?(3)同學們推舉你為代表,就加快新疆和西藏少數民族地區的發展獻言獻策。參考答案1.B2.C3.A4.A5.C6.C7.B8.B9.A10.A11.A12.D12.C14.B15.D16.(1)民族區域自治制度。(2)寧夏回族自治區、西藏自治區、廣西壯族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3)尊重少數民族的宗教信仰,尊重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尊重少數民族的語言文字等。17.(1)平等、團結、互助的民族關系。(2)少數民族地區取得成就的原因主要有:①實施了民族區域自治政策,使生產關系的變革適應了生產力的發展要求,極大地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②我國實施了西部大開發戰略。③各族人民的團結奮斗、開拓進取。④黨中央和全國各族人民的大力支持和幫助。18.(1)“手足情深,共同繁榮”、“關注少數民族發展,實現共同富裕”。(2)唐朝文成公主入藏、絲綢之路的開辟、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興建青藏鐵路等。(4)①加快西部大開發步伐,增加對西藏和新疆地區的投入。②鼓勵東部地區在資金、技術等方面對西部地區的援助。③堅持民族團結,堅決反對各種分裂破壞活動。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