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2019年中考歷史歷史復習提綱(新岳麓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2019年中考歷史歷史復習提綱(新岳麓版)

資源簡介

2019年初三畢業會考歷史復習提綱
中國古代史歷史復習提綱
第1課 遠古人類的足跡
1、地球上有人類生存距今大約300萬年前,人類由類人猿進化而來,會不會制造工具是人與動物的根本區別。2、我國境內已知的最早人類是元謀直立人,距今約170萬年,生活在云南省元謀縣。北京直立人,距今約70至20萬年,生活在北京西南周口店。山頂洞人,距今約三萬年,生活在北京西南周口店龍骨山頂部的洞穴3、按血緣關系組成的比較固定的生產生活集體叫氏族。4、使用打制石器的時代叫舊石器時代。
第2 課 原始農業與村落生活
1、河姆渡原始居民:距今約七千年,生活在長江流域浙江余姚,種植水稻,干欄式房屋。半坡原始居民:距今約六千年,生活在黃河流域陜西西安,種植粟和蔬菜,半地穴式房屋。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水稻、粟和蔬菜的國家。2、距今1萬年左右,原始農業漸漸產生。 3、新石器時代(使用磨制石器的時代)有了農業和早期制陶業。
第3課 傳說時代
1、炎帝、黃帝是華夏族的人文始祖:黃河流域的黃帝部落聯合炎帝部落在涿鹿大敗蚩尤,從此結成聯盟,經過長期發展,形成日后的華夏族。華夏族也就是漢族的前身,中華民族的主干部分。中華民族常自豪地稱自己為“炎黃子孫”。2、被稱為人文初祖的黃帝。3、堯、舜、禹時期,用民主推舉部落聯盟首領的辦法叫“禪讓制”。4、舜派禹治水,取得成功。
第4課 夏與商的政治統治
1、約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王朝夏,都城在陽城。此后,啟繼承父位,從此,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公天下”變成了“家天下”。2、商在約公元前1600年由湯建立,公元前1300年,商王盤庚把都城遷到殷,商朝穩定下來。
第5課 西周的封邦建國
1、公元前1046年,渭水流域的周武王聯合其他方國在牧野大敗商紂王的軍隊,建立周朝,定都鎬京,史稱西周,姜尚(姜子牙)就是這時期的人物。2、西周實行分封制。
第6課 西周的衰微
1、西周王室的衰微:周厲王對人民采取殘暴的壓制政策導致公元前841年發生“國人暴動”,西周統治基礎被削弱。這是我國有確切紀年的開始。2、東周的建立: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鎬京,殺死周幽王,西周結束。公元前770年,周平王遷都洛邑,東周開始。
第7課 甲骨文與青銅器
1、甲骨文是殷墟出土的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今天的漢字與它有著一脈相承的關系。2、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從商朝開始。3、商朝的司母戊鼎是目前世界上已發現的最大青銅器。
第8課 大國爭霸
1、東周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階段。2、春秋五霸:說法一:齊桓公(葵丘會盟)、晉文公(城濮之戰、退避三舍)、楚莊王(一鳴驚人、問鼎中原)、吳王闔閭、越王勾踐(臥薪嘗膽)。說法二: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記住說話二)。3、“戰國七雄”:齊、楚、秦、燕、趙、魏、韓、(方位:東南西北上中下)4、著名戰役:桂陵之戰、馬陵之戰(圍魏救趙)、長平之戰(趙軍大敗,東方六國從此再也無力抵御秦軍的進攻、紙上談兵)
第9課 社會經濟的變動
1、鐵農具和牛耕(畜拉犁)在春秋時期開始使用,在戰國時得到推廣。2、秦國都江堰:秦國蜀郡大守李冰父子主持修建,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為富饒的 “天府之國”;此外還有鄭國渠和楚國芍陂。
第10課 變法時代
1、各國的變法運動:原因:舊制度(奴隸制度)已經不能適應社會經濟的急劇變;目的:富國強兵;例子:魏國的李悝變法、楚國吳起變法。2、商鞅變法(各國中最徹底的)(1)時間:公元前356年(2)人物: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開展變法。(3)目的:直接目的:富國強兵;根本目的:確立封建統治,發展封建經濟(4)內容:①獎勵耕織、墾荒;承認土地私有,允許自由買賣 ②獎勵軍功;③編制戶籍,實行什伍連坐法;④推行縣制(秦始皇時期改為郡縣制);⑤統一度量衡。(5)意義:商鞅變法廢除了舊制度,促進了農業生產,提高了軍隊戰斗力,使秦國成為戰國后期最富強的諸侯國,為以后兼并六國、統一中國,打下了堅實基礎(商鞅相孝公,為秦開帝業)。
第11課 百家爭鳴
1、春秋時期的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思想核心:“仁”,“為政以德”;《論語》記錄了孔子言行;教育思想:最早興辦私學、因材施教、謙虛好學、溫故知新、德育。戰國時期儒家代表孟子,思想:仁政治國、輕徭薄賦;統治者要以德服人,爭取民心;人要善養天賦的善良本性。2、春秋時期的老子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思想:①天地“自然無為” 。②一切事物都有對立面,對立的雙方能相互轉化(辯證法)。③順應自然、“無為”治國。戰國時期道家的代表莊子,思想:樂天知命、順應自然、精神自由、無為而治。3、戰國時期的墨子是墨家學派的創始人,思想:“兼愛”、“非攻”;選舉賢能的人治理國家;提倡節儉。4、戰國時期的韓非子是法家學派的創始人,主張改革;提倡法治;提出建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5、春秋時期的孫武著《孫子兵法》“知彼知己,百戰不殆”。戰國時期的孫臏著《孫臏兵法》。
第12課 秦朝的統一
1、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王朝秦朝,都城:咸陽。疆域:東到大海,西到隴西,南到南海,北到長城一帶。
2、秦始皇鞏固統一采取的措施:政治上,創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自稱皇帝,在中央設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在地方推行郡縣制;經濟上,修筑馳道、統一車軌,統一貨幣(圓形方孔錢)、度量衡,文化上,統一文字(小篆) ;思想上,焚書坑儒;對外,修長城,加強對越族的開發。
第13課 秦朝的滅亡
1、秦的暴政①繁重的徭役和賦稅②嚴酷的刑法③秦二世的統治更殘暴。2、陳勝吳廣領導的秦末農民起義,時間:公元前209年,起義地點:大澤鄉,意義: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戰爭,沉重打擊了秦朝的統治,他們的革命首創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萬勞動人民起來反抗殘暴的統治。3、項羽:前207年,巨鹿之戰,大敗秦軍主力(破釜沉舟)。劉邦:前206年,直逼咸陽,秦朝統治者向劉邦投降,秦朝滅亡。4、楚漢之爭:前206年—前202年,垓下之圍(象棋盤上“楚河漢界”)。
第14課 西漢初立
1、西漢建立:公元前202年,劉邦建立漢朝,定都長安。劉邦是漢高祖。2、劉邦采取“無為而治”休養生息的寬松政策。3、“文景之治”:措施①推行輕徭薄賦政策,減輕人民的負擔;②提倡節儉;③廢除連坐法和肉刑(緹縈救父),重視“以德化民”。文帝景帝統治時期,社會比較安定,經濟發展,史稱“文景之治”。4、漢景帝接受晁錯“削藩”建議,導致“七國之亂”。
第15課 新的大一統
漢武帝鞏固大一統的措施:①削弱相權,加強監察制度,強化了中央集權;②頒布“推恩令”(主父偃建議),削奪大批列侯爵位,基本解除了諸侯王國對中央的威脅。③“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董仲舒建議);大興儒學教育,重用儒生為官。儒家學說成為我國2000多年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
第16課 開拓邊疆與對外交流
1、秦長城西起臨洮,東至遼東,秦朝派蒙恬北擊匈奴。漢武帝派衛青、霍去病北擊匈奴。2、漢元帝時,昭君出塞嫁給呼韓邪單于。3、張騫通西域:西域:甘肅玉門關和陽關以西的今新疆地區,稱為西域;②張騫兩次出使西域:公元前138年,目的:聯絡大月氏,夾擊匈奴,沒有達到預期的目的。公元前119年,建立了西漢與西域各國的友好關系。4、西域都護:①時間:公元前60年② 意義:從此,今新疆地區開始隸屬中央政府的管轄,成為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5、絲綢之路(一帶一路:絲綢之路經濟帶、海上絲綢之路):中國的絲和絲織品從長安通過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區,運往中亞、南亞、西亞,再轉運到大秦,形成了著名的絲綢之路,影響:絲綢之路促進了東西方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
第17課 東漢的興衰
1、王莽代漢稱帝,改國號為“新”,王莽統治使社會矛盾更加激化,引發綠林軍赤眉軍起義。2、東漢建立(再度實現全國統一):建立時間:公元25年,都城:洛陽,開國皇帝:光武帝劉秀3、光武帝推行休養生息政策收到明顯成效,出現盛世“光武中興”。4、東漢中后期,由于外戚和宦官互相爭斗,東漢后期政局混亂,豪強大族兼并土地,民不聊生,終于導致184年張角領導的黃巾起義,從根本上動搖了東漢統治,形成了軍閥割據、分裂動亂局面。
第18課 漢代的科技與文化
1、西漢早期已經使用麻紙。東漢蔡倫改進造紙術(蔡侯紙即植物纖維紙)。2、編撰于戰國、定稿于西漢的《黃帝內經》奠定了中醫學的理論基礎。3、東漢張仲景(醫圣)著有《傷寒雜病論》,論述了四診法和辯證治療原則,奠定了中醫臨床醫學的基礎。4、東漢華佗(外科鼻祖)研制“麻沸散”,在世界上最早使用全身麻醉,編成“五禽戲”鍛煉身體。5、司馬遷和《史記》(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西漢史學家;《史記》記述了從黃帝到漢武帝時期3000多年的歷史,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6、佛教于西漢末年沿絲綢之路和海路傳入我國中原地區。道教,我國土生土長的宗教,東漢時在民間興起。
第19課 三國鼎立
1、官渡之戰:公元200年,雙方:袁紹、曹操,結果:曹操勝,為其統一北方奠定了基礎。2、赤壁之戰:公元208年,雙方:曹操、孫劉聯軍,結果:孫劉聯軍勝,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基礎。3、三國鼎立:魏(曹魏)220年曹丕稱帝,定都洛陽;蜀(蜀漢) 221年劉備稱帝,定都成都 ;吳(孫吳),222年孫權稱王229年稱帝,定都建業。4、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公元230年,孫權派衛溫到夷洲,這是目前發現的最早的大陸與臺灣直接往來的文獻記錄。
第20課 北方的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
1、265年,司馬炎廢魏帝自稱皇帝,國號晉,定都洛陽,史稱西晉。280年西晉統一全國。316年匈奴軍隊滅亡西晉。2、北方民族的內遷“五胡”:匈奴、鮮卑、羯、氐、羌。3、386年,鮮卑族拓跋部的首領拓拔圭建立魏國,史稱北魏,439年北魏統一黃河流域。4、為了革除落后習俗,吸收漢族的先進文化,鞏固北魏的統治(目的),孝文帝拓跋宏進行改革,內容:①采用漢制,實行官吏俸祿制,嚴懲貪污;②頒布均田令;③遷都洛陽;④移風易俗:易漢服、改漢姓、說漢話、通婚姻。
意義:北魏孝文帝的改革,緩和了社會矛盾,有利于北方經濟的恢復和發展,促進了北方各族社會的進步,加快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進程,為以后南北方的統一和多民族國家的發展奠定了基礎。5、北朝包括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
第21課 東晉南朝與江南的開發
1、317年西晉皇族司馬睿在南方建立東晉,定都建康。東晉以來,南方依次建立宋、齊、梁、陳四個政權,都城都在建康,合稱“南朝”。2、北方人口的南遷:東漢末年以來至南朝宋初。3、南朝時發明了灌鋼法,是冶鐵技術的一大進步。
第22課 科學技術與士人文化
1、南朝數學家祖沖之著《綴術》,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圓周率的數值計算到小數點以后的第七位數字。2、北朝農學家賈思勰著《齊民要術》,是我國現存的第一部完整的農業科學著作。3、東晉書法家王羲之代表作《蘭亭序》,其字,“飄若浮云,矯若驚龍”,《蘭亭序》有“天下第一行書”的美譽,王羲之被后人稱為是“書圣”。4、東晉畫家顧愷之代表作《女史箴圖》《洛神賦圖》。5、南北朝的山西大同云岡石窟和河南洛陽龍門石窟,是著名的石窟藝術。
第23課 隋朝的興衰與唐朝的建立
1.隋朝的建立:581年,北周楊堅(隋文帝),定都長安,589年滅陳(南朝),統一全國。2、隋朝的制度:(1)科舉制(隋文帝時出現,隋煬帝時增設進士科,科舉制度正式形成)(2)三省六部制:門下?。▽徍耍⒅袝。ㄆ鸩菡睿?、尚書?。▓绦校┤》止っ鞔_,互相合作,提高了行政效率.3、大運河的開鑿:605年主持隋煬帝;(4)識圖:(三點)北通涿郡(北京),南達余杭(杭州),中心在洛陽;(從北至南四段):永濟渠、通濟渠、邗溝、江南河。3、唐朝的建立:618年,李淵(唐高祖),定都長安。
第24課 從貞觀之治到開元盛世
1、貞觀之治:(1)唐太宗年號“貞觀”;(2)政治清明,社會安定,經濟得到發展,人民生活得到改善。
2、“貞觀之治”出現的原因:(1)善于吸取隋亡的教訓;(2)注重減輕百姓負擔、實行休養生息、輕徭薄賦政策;(3)他知人善任,重視納諫;(4)注重發展農業生產3、開元盛世:(1)唐玄宗(李隆基)統治前期,年號“開元”;(2)唐朝的鼎盛時期。、4、唐朝經濟的發展:(1)農業發展的表現:發明工具:曲轅犁、筒車.(2)手工業發展表現:鞏縣的唐三彩(3)長安是國際性大都市)。
第25課 唐代的民族關系與對外交往
唐代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 2、北方各族尊稱唐太宗為天可汗:唐太宗3、吐蕃是藏族的祖先,與唐朝“和同為一家”4、唐蕃友好往來的三件史事:(1)7世紀前期(唐太宗統治時期),文成公主入藏,嫁給松贊干布,增強了漢藏之間經濟文化交流和友好關系;(2)8世紀初(唐中宗統治時期),金城公主入藏,嫁給尺帶珠丹;(3)9世紀初,唐蕃會盟,并修建了會盟碑。5、唐朝實行開放的對外政策:①玄奘西游天竺:帶回大量佛經。②鑒真東渡日本:鑒真東渡日本,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貢獻。
第26課 唐代的社會風尚與文化
1、“胡風盛行”:唐代文華兼收并蓄,域外民族的生活方式等相繼傳入中原。2、唐朝實行開明的宗教政策,使宗教文化呈現多元化的特點。3、唐詩:唐朝是詩歌發展的黃金時期,流傳至今的有5萬多首。(1)李白(盛唐時期):豪放派詩人,人稱“詩仙”,其代表作有《望廬山瀑布》《行路難》等;(2)杜甫(唐朝由盛轉衰時期)的詩歌被稱為“詩史”,杜甫被稱為“詩圣”,其代表作有“三吏”“三別”等;(3)白居易(唐朝走向衰落時期):他的詩歌通俗易懂、明白如話,其代表作有《長恨歌》《琵琶行》等。
第27課 從“安史之亂”到五代十國
唐朝在邊境地區和重要地區設置軍事重鎮,稱為藩鎮,長官叫節度使。其權力是掌管軍 隊、兼管轄區的行政、財政。2、安史之亂:755-763年由安祿山、史思明發動;被唐朝平定,唐朝從此由盛轉衰。3、875年,黃巢在山東率眾起義,轉戰大半個中國,后來進入長安,建立大齊政權。884年,黃巢被殺。4、五代十國:五代(北方政權)——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
第28課 北宋的統治
960年,趙匡胤建立北宋,定都東京(開封);“陳橋兵變,黃袍加身”2、北宋剝奪高級武將的軍權(杯酒釋兵權)3、宋朝實行重文輕武的國策。
第29課 遼、西夏與北宋的并立
916年,契丹族首領耶律阿保機建立遼,在上京稱帝。2、宋遼和戰:(1)戰:1004年秋,遼攻宋,宰相寇準力主抗敵,真宗親征,擊退遼軍;(2)澶淵之盟。1038年,黨項族首領元昊建立西夏,建都興慶府。
第30課 金與南宋的對峙
1115年,女真族首領完顏阿骨打建立金,在會寧稱帝。1125年,金滅遼。2、1127年 “靖康之變”——金滅北宋(主戰派大臣李綱)3、1127年,趙構在應天府(河南商丘)即位建立南宋。4、岳飛抗金:在郾城大敗金兀術(1140年的郾城大捷)
第31課 兩宋時期的經濟和技術(上)
1、發明新農具秧馬;龍骨翻車和筒車推廣;原產于越南的占城稻得到大力推廣;(3)北方的農作物小麥擴種到全國。2、兩宋時景德鎮發展為著名的瓷都。3、在四川地區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北宋),南宋還出現了“會子”“關子”等紙幣;(4)最大的外貿港口:泉州,有“東方第一大港”的美譽,宋朝在廣州設置市舶司,專門管轄對外貿易事務。
第32課 兩宋時期的經濟和技術(下)
經濟重心南移完成時間:南宋(兩宋期間);2、南方經濟發展的原因:(1)唐末五代以來,北方多戰亂,南方相對安定;(2)北方人口大量南遷;(3)江南地區自然條件優越。3、(1)“蘇湖熟,天下足”(南宋諺語),表明太湖流域成為全國糧倉;(2)南方經濟總量超過北方,全國經濟重心已從黃河流域轉移到長江流域。4、印刷術、火藥、指南針的發明和使用:(1)活字印刷術:①北宋時期,平民畢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②隋唐時我國發明了雕版印刷術。③13世紀時,活字印刷術東傳朝鮮、日本,又經阿拉伯西傳至歐洲,對人類文明的傳播和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2)火藥:①火藥是我國古代煉丹的人發明的,唐代已有火藥配方的記載。唐末開始制造使用火藥的武器。宋代,火藥的配方有了重大改進,并在軍事上廣泛使用。②13世紀,火藥傳入阿拉伯地區,然后傳到歐洲,對歐洲的社會變革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鹌鞯某霈F,引起了世界軍事史上的革命,宣告了熱兵器時代的到來。(3)指南針:①前身:早在戰國時期,中國已出現用磁石制造的指南儀器——司南。但是用人造磁鐵制成的指南針直到北宋時期才出現②應用:從宋朝開始,中國的海上交通普遍使用指南針導航。③指南針的傳播:12世紀,指南針經由阿拉伯人傳入歐洲,促進了世界航海事業的發展
第33課 都市繁榮與市井文化的興起
北宋畫家張擇端《清明上河圖》生動反映了東京城內城外和汴河兩岸商販云集、交易繁忙的景象;2、宋代出現的專門的娛樂場所——瓦子3、宋詞:①蘇軾(北宋豪放派詞人),其代表作有《念奴嬌.赤壁懷古》; ②李清照(兩宋之際婉約派詞人),其代表作有《如夢令》;③辛棄疾(南宋詞人),其代表作有《破陣子》。
第34課 蒙古的興起與元朝的建立
13世紀初鐵木真(后尊稱為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各部,1206年建立蒙古汗國。2、1227年蒙古滅夏→1234年蒙古聯宋滅金→1276年蒙古滅南宋。3、元朝的建立:1271年,蒙古族,忽必烈(元世祖),定都大都(北京),1279年統一全國。4、元朝的統治:①設立行省制度(是中國省制的開端),以中書省為全國最高行政機構,地方設立行中書??;②設置澎湖巡檢司,管轄澎湖列島、琉球(今臺灣)及其附屬島嶼。
第35課 元朝的統一局面
1、元朝時形成的新的民族——回回族(信仰伊斯蘭教)2、元朝在中央設宣政院,它標志著西藏地區正式納入中國版圖。3、元朝時馬可·波羅來華。
第36課 元朝的經濟、科技與文化
元朝把新增田地和人口多少作為考核官吏的重要條件。從而促進了農業的恢復與發展。
元朝黃道婆對紡織技術的進步作出了貢獻;③松江成為了全國棉紡織業中心。郭守敬(元朝科學家)①《授時歷》;②主持開鑿了通惠河。(2)元曲——元曲包括雜劇、散曲;關漢卿(《竇娥冤》)、王實甫(《西廂記》)、馬致遠(《天凈沙.秋思》)。
第37課 明朝的建立和明初政治
元朝末年,政治腐敗,于1351年爆發了紅巾軍起義。2、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在應天(南京);
2、明朝強化皇權的措施:(1)在中央:撤中書省,廢丞相(胡惟庸),權分六部,六部直接對皇帝負責(2)在地方:廢行省,設三司,三司互不統屬;(3)建立廠衛特務機構,先后設置了錦衣衛、東廠和西廠,加強對官吏、百姓的監控;(4)設立廷杖制度。樹立皇帝的絕對權威。4、明代的科舉考試分為鄉試、會試、殿試三級,考試內容為“四書五經”,答題格式為八股文,考生必須遵從圣賢之意,考生不得自由發表自己見解。
第38課 鄭和下西洋與明中葉的“倭患”
為了擴大明朝的政治影響,加強與海外各國的聯系;1405—1433年;明成祖派鄭和先后7次下西洋; 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意義:鄭和下西洋世界航海史上的壯舉,擴大了中國同亞非國家的和平交往,發展了中國與亞非各國的經濟文化交流。2、抗倭英雄:戚繼光(九戰九捷)、俞大猷。
第39課 明清易代
1627年陜西饑民暴動,揭開了明末農民起義起義的序幕:領導人:李自成—“闖王”; (3)口號:均田免賦;1644年,建立大順政權;1644年,崇禎帝上吊自殺,明朝滅亡。2、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1616年建立大金政權,史稱“后金”。1636年,皇太極,在盛京稱帝,改國號金為“清”,改女真族名為“滿洲”。3、明朝滅亡后,1644年,明將吳三桂帶領清軍進入山海關,打敗農民軍,占領了北京。同年底,清朝定都北京。
第40課 清朝專制統治的強化
1、雍正皇帝設立軍機處,是我國古代專制皇權極端強化的產物!2、清朝大興文字獄,加強思想文化控制。
第41課 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
1、清朝鞏固邊疆的措施(1)順治帝冊封達賴五世為“達賴喇嘛”;(2)康熙帝冊封班禪五世為“班禪額爾德尼”;(3)1727年,雍正帝設駐藏大臣,并明確規定駐藏大臣與達賴、班禪共同管理西藏事務;(4)乾隆帝確立金瓶掣簽制度。(5)康熙帝平定葛爾丹叛亂,乾隆設烏里雅蘇臺將軍管理漠北地區;(6)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木叛亂,設伊犁將軍管轄新疆地區;(7)1662年,鄭成功從荷蘭手中收復臺灣;(8)1684年設臺灣府,隸屬福建省.2、清朝的疆域:東(太平洋);南(南海諸島);西(蔥嶺);北(西伯利亞);東北(外興安嶺以北、庫頁島一帶);西北(巴爾喀什湖北岸);東南(臺灣及其附屬島嶼釣魚島、赤尾嶼等)。
第42課 經濟發展與國力強盛
玉米、番薯、馬鈴薯、花生、煙草、向日葵等傳入中國,在清代得到推廣。2、明清涌現出了各具特色的商幫:晉商、徽商。
第43課 科技成就與通俗文藝的繁榮
明朝北京城(宮城、皇城、京城);清朝北京城(中央的紫禁城是中國五個世紀里的最高權力中心)(2)明長城(西起嘉峪關,東到鴨綠江)2、(明代)李時珍著《本草綱目》——“東方醫學巨典”(明代)徐光啟著《農政全書》(3)(明末清初)宋應星著《天工開物》——“中國17世紀的百科全書”。3、(1)四大名著:《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記》《紅樓夢》及其作者(2)京劇→“國粹”
第44課 西方的挑戰與清朝中衰
1553年葡萄牙(侵占中國澳門)、西班牙與荷蘭(侵占中國臺灣)、沙俄(侵占中國雅克薩、尼布楚等地)2、1689年,中俄雙方簽訂了《尼布楚條約》。(意義)從法律上肯定了黑龍江、烏蘇里江流域,包括庫頁島在內的廣大地區都是中國的領土。閉關鎖國政策:①限制了中國正常的對外貿易;②也阻擋不了殖民者的擴張。由于清朝逐漸落后于世界潮流,中國的發展已無法跟上工業革命后西方發展的步伐。
八年級歷史復習提綱
第1課 鴉片戰爭
1.19世紀前期,中國的對外貿易處于出超地位,為了改變這種局面,英國進行鴉片走私。1839年6月,林則徐下令將繳獲的全部鴉片在虎門海灘當眾銷毀?;㈤T銷煙打擊了外國侵略者的氣焰,表明了中國人民維護民族尊嚴的決心。2.1840年6月,英國挑起鴉片戰爭;3.《南京條約》是近代中國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內容:《南京條約》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處為通商口岸;英國商人在華進出口貨物應繳納的稅款,中國須同英國商定;割香港島給英國;賠款2100萬銀元。附件中英國獲得了領事裁判權、片面最惠國待遇等特權。4.1844年,清政府被迫簽訂了中美《望廈條約》和中法《黃埔條約》。5、影響:鴉片戰爭破壞了中國的領土完整和主權獨立,使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第2課 第二次鴉片戰爭
1.1856年,為了進一步擴大侵略權益,英國法國以“亞羅”號事件和“馬神甫”事件為借口,挑起了第二次鴉片戰爭,美、俄是幫兇。2.1860年,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19世紀下半期,沙俄攫取中國領土達150多萬平方千米,是近代侵占中國領土最多的國家。割讓九龍的一部分給英國的條約是《北京條約》。
第3課 太平天國運動
1.1851年1月,洪秀全率眾兩萬,在廣西桂平金田村起義,建號太平天國,不久,洪秀全在永安建制,分封將領。1853年3月,太平軍攻下南京,改名天京,作為都城,頒布了《天朝田畝制度》,正式建立了與清政府對峙的政權。至1856年,北伐西征以后,太平天國在軍事上達到全盛。但由于天京事變,使太平天國由盛轉衰。2.洪仁?闖傘蹲收?縷?貳?1864年7月,天京陷落,太平天國運動失敗。
第4課 洋務運動
1、19世紀60年代--90年代,主張利用西方先進的技術,強兵富國,維護清王朝的統治。洋務派代表:中央:奕?,在地方以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張之洞等為代表。2、洋務運動的內容:前期以“自強”為口號,創辦軍工企業。(安慶內軍械所、江南制造總局、福州船政局);后期以“求富” 為口號,創辦民用企業。(輪船招商局、開平煤礦、漢陽鐵廠、湖北織布局);改造陸軍,建立新式海軍。(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水師);介紹西方文化,創辦新式學堂。影響:洋務運動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近代化運動,刺激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啟動了中國近代化的進程。3、京師同文館是中國第一所新式學堂。
第5課 甲午中日戰爭與列強瓜分中國的狂潮
1.1894年,甲午中日戰爭爆發。在平壤戰役中左寶貴犧牲;在黃海海戰中,“致遠”艦管帶鄧世昌壯烈殉國;在遼東戰役中,徐邦道犧牲,日軍制造旅順大屠殺;在威海衛戰役中,丁汝昌自殺殉國,北洋海軍全軍覆沒。2.1895年,《馬關條約》簽訂內容:中國割讓遼東半島、臺灣全島及所有附屬各島嶼、澎湖列島給日本;賠償日本軍費2億兩白銀;增開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通商口岸;允許日本在中國通商口岸開設工廠等。影響:大大加深了中國半殖民地化的程度。3.三國干涉還遼事件以后列強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美國提出門戶開放政策。
第6課 戊戌變法
1.公車上書拉開了維新變法運動的序幕。2.1898年光緒帝讓康有為、梁啟超領導戊戌變法 ,內容:鼓勵私人興辦工礦企業,發展農、工、商業;裁撤冗官冗員,允許官民上書言事;廢八股,改試策論,開辦新式學堂;改革財政,編制國家預算;裁減綠營,訓練新式軍隊。3.戊戌變法失敗后,譚嗣同、劉光第、楊銳、林旭、楊深秀及康廣仁被捕殺,史稱“戊戌六君子”。
第7課 抗擊八國聯軍
1.1898年,山東義和拳首領趙三多率眾攻打教堂,揭開了義和團運動的序幕,“扶清滅洋”是他們的口號。2.1900年6月,英、俄、德、美、日、法、意、奧匈等國組成聯軍,在英國海軍司令西摩爾率領下,發動侵華戰爭。在天津保衛戰中,聶世成壯烈殉國。3.1901年《辛丑條約》簽訂,內容:清政府賠償白銀4.5億兩,在北京東交民巷劃定使館區,不允許中國人居住,列強可駐兵;拆除大沽至北京的炮臺,準許各國派兵駐守北京至山海關鐵路沿線要地;清政府保證嚴禁人民參加反帝活動;改總理衙門為外務部,班列六部之前。影響:清政府淪為列強統治中國的工具,中國完全陷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
第8課 革命先行者孫中山
1、興中會于1894年由孫中山在美國檀香山成立,它是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團體,提出“振興中華”宗旨,號召“驅除韃虜,恢復中國,創立合眾政府”。2、宣傳民族民主革命的著作有章炳麟《駁康有為論革命書》、 鄒容《革命書》、陳天華《警世鐘》、《猛回頭》等。3、1905年,中國同盟會在日本東京成立。《民報》是其機關刊物,它是第一個全國規模的、統一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同盟會以“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為綱領,后闡發為“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即三民主義。4、三民主義成為孫中山領導資產階級革命的指導思想。
第9課 辛亥革命
1、1906年,劉道一領導的萍瀏醴起義,是同盟會成立后領導的第一次武裝起義。1907年,秋瑾、徐錫麟安慶起義,失敗被捕,壯烈犧牲。1907年,孫中山、黃興廣西起義。1911年,黃興領導黃花崗起義(廣州起義),后將72具遺骸合葬,史稱“黃花崗七十二烈士”。2.武昌首義(辛亥革命):1911年10月10日,主要力量:傾向革命的湖北新軍,意義:推翻了清朝的反動統治,宣告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的終結。它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極大地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打開了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
第10課 中華民國的創建
1.中華民國的建立:1912年1月1日,定都南京,臨時總統是孫中山,南京臨時政府的成立是孫中山領導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重要成果。2.1912年2月12日,宣統帝下詔退位,統治中國260多年的清王朝結束。3.1912年,《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頒布,它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具有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性質的重要文件,它肯定了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制度和民主自由原則。3、1912年4月,袁世凱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被竊取。
第11課 北洋政府的黑暗統治
1、1912年宋教仁將同盟會等一起改組為國民黨。2.1913年,“宋教仁被殺案”后,袁世凱決定以武力鎮壓國民黨,罷免國民黨人擔任的江西、廣東、安徽三省都督,并派兵南下,孫中山和黃興等號召南方各省起來反袁,發動“二次革命”,失敗。3.1915年12月,袁世凱公開下令恢復帝制,準備在北京于元旦登基。1915年底,孫中山發表《討元檄文》號召維護共和,1915年底,蔡鍔組織護國軍北上,護國戰爭爆發,1916年3月在各種力量的討伐聲中,袁世凱被迫撤銷帝制,不久在絕望中死去。4、軍閥派系:馮國璋、曹錕為首的直系;段祺瑞為首的皖系;張作霖為首的奉系。
第12課 新文化運動
1.1915年9月,陳獨秀在上海創辦《青年雜志》,發表《敬告青年》一文,正式吹響新文化運動的號角,代表有陳獨秀、蔡元培、李大釗、胡適、魯迅,口號是民主與科學(德先生和賽先生),陣地是《新青年》和北京大學。1917年1月,胡適發表《文學改良芻議》,大力提倡白話文;1917年2月,陳獨秀發表《文學革命論》;魯迅的《狂人日記》第一篇白話文小說。新文化運動的影響:是一次偉大的思想解放運動,動搖了封建道德禮教的統治地位,使中國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與科學的洗禮,為五四運動的爆發起了思想宣傳和鋪墊的作用。
第13課 五四運動
1.1919年5月,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的失敗,成立五四運動發生的導火線。2.1919年5月4日,愛國學生在北京天安門前集會,并舉行游行示威。提出“外爭國權,內除國賊”“拒絕在巴黎和會上簽字”“廢除二十一條”“誓死爭回青島”等口號,要求懲辦曹汝霖、章宗祥、陸宗輿三人,經過:第一階段以學生為主;第二階段,陳獨秀起草《北京宣言》6月5日以后,五四運動的中心由北京轉移到上海,工人階級登上歷史舞臺,成為斗爭的主力軍。意義:五四運動是一次徹底的反帝反封的愛國運動。工人階級開始登上政治舞臺,知識分子和青年學生在運動中起了重要作用,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
第14課 中國共產黨誕生
1.中國馬克思主義思想傳播的先驅是李大釗。1920年夏,在共產國際的幫助下,陳獨秀在上海建立了中國第一個共產黨早期組織。2.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后轉到嘉興南湖游船舉行,內容:通過第一個黨綱,黨綱確定黨的名稱是中國共產黨,奮斗目標是推翻資產階級政權,建立無產階級專政,實現共產主義;確定黨的中心工作是領導和組織工人運動;成立中央局,陳獨秀任書記。歷史意義:是中國歷史上開天辟地的大事,自從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面貌煥然一新了。3.1922年7月中共二大在上海召開,重申了黨的最終奮斗目標是建設共產主義。制定黨的最低綱領:打倒軍閥,推翻帝國主義,這是中國共產黨第一次提出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4.1923年2月,京漢鐵路工人舉行大罷工,將第一次工人運動的高潮推向頂峰,號召工人“為自由而戰、為人權而戰”。
第15課 北伐戰爭
1.1923年中共三大召開,正式決定同孫中山領導的國民黨合作,建立革命統一戰線。2、1924年1月,國民黨一大在廣州召開。大會把舊三民主義發展為新三民主義,確定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它的召開標志著國共兩黨合作的正式建立。3.1924年,孫中山在廣州黃埔創辦黃埔軍校。孫中山兼任軍??偫?,蔣介石任校長,周恩來擔任政治部主任。4、1926年,廣州國民政府決定北伐。推翻吳佩孚、孫傳芳,張作霖等北洋軍閥的統治,統一全國。湖南、湖北是北伐戰爭初期的主要戰場。葉挺率獨立團擊潰敵軍,連克汀泗橋和賀勝橋,為其第四軍贏得了“鐵軍”稱號。5.1927年4月,蔣介石在上海發動了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并在南京建立“國民政府”。7月,汪精衛在武漢召開“分共會議”,大肆屠殺共產黨人和工農群眾,轟轟烈烈的國民革命失敗。1928年底,其子張學良發表通告,宣布“服從國民政府,改易旗幟”。至此,南京政府在名義上統一了全國。
第16課 毛澤東開辟井岡山道路
1.1927年8月1日,南昌起義在周恩來、賀龍、葉挺、朱德、 劉伯承等領導下爆發,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第一槍。2.1927年8月7日,八七會議在漢口召開。通過了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總方針,決定在秋收時節發動武裝起義。會上毛澤東提出了“政權是由槍桿子中取得”的著名論斷。1927年9月,毛澤東在湘贛邊界舉行秋收起義。1927年10月,毛澤東在井岡山地區創建了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井岡山根據地。到1930年,全國各地創建了大小十幾塊革命根據地。其中,以中央根據地面積最大。1928年4月,朱德、陳毅與毛澤東在井岡山會師。會師后,合編為中國工農革命紅軍第四軍,朱德任軍長,毛澤東任黨代表。意義:南昌起義、秋收起義等是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武裝斗爭、創建革命軍隊的開始,拉開了中國革命從城市轉人農村、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的序幕。1929年12月,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第九次會議,即古田會議召開,確立了“思想建黨、政治建軍”的建黨建軍原則。1931年冬,中華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江西瑞金召開,宣布成立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定都瑞金,毛澤東當選為臨時中央政府主席。
第17課 中國工農紅軍長征
1.由于中共中央和中央紅軍因第五次反“圍剿”失利,1934年10月,中共中央率領中央紅軍從江西瑞金和福建長汀出發,開始長征。紅軍渡過金沙江,跳出了敵人的重重包圍。2.1935年10月.中央紅軍與陜北紅軍在陜甘革命根據地的吳起鎮會師;1936年10月,紅二、紅四方面軍與紅一方面軍在甘肅會寧會師,宣告長征勝利結束。3.1935年1月,遵義會議召開。內容:集中全力糾正博古等人在軍事上和組織上“左”的錯誤,肯定了毛澤東的正確軍事主張,選舉毛澤東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了博古、李德的軍事最高指揮權。意義:會議確立了以毛澤東為代表的馬克思主義的正確路線在中共中央的領導地位,在極其危急的時刻,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革命,成為中國共產黨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這次會議是中國共產黨從幼年走向成熟的標志.4.長征意義:粉碎國民黨反動派消滅紅軍的企圖,保存了黨和紅軍的基干力量,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紅軍長征播下了革命種子,鑄就了長征精神,打開了中國革命的新局面。
第18課 從九一八事變到西安事變
1.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日軍占領東北三省,成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起點,揭開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序幕。1932年,日本扶植清朝末代皇帝溥儀,在長春建立偽滿洲國。2.東北民眾與未撤走的東北軍愛國官兵組織抗日義勇軍,抵抗日軍;中國共產黨派楊靖宇等人在東北組織游擊隊,開展抗日游擊戰爭,1936年,中國共產黨開始領導東北抗日聯軍,與日軍戰斗。中國人民的局部抗戰開始了。3.1935年,日本策動所謂“華北自治運動”。國民黨對日采取不抵抗的妥協政策,中華民族面臨亡國滅種的危險。4.1935年12月9日,一二·九運動爆發,促進了全國抗日救亡運動新高潮的到來。5.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楊虎城在西安扣押蔣介石,實行“兵諫”,西安事變發生。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揭開了國共兩黨由內戰到聯合抗日的序幕,成為扭轉時局的關鍵。從此,十年內戰基本結束,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
第19課 七七事變與全民族杭戰
1.1937年7月7日,日軍以士兵失蹤為借口,炮轟我軍防地,中國守軍奮起反擊。這就是“七七事變”,又稱“盧溝橋事變”。七七事變標志著中國全民族抗戰的開始。日本全面侵華的開始。在保衛北平的戰斗中趙登禹,佟麟閣壯烈殉國。2.根據兩黨協議,中國工農紅軍主力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朱德任總指揮,彭德懷任副總指揮;南方八省的游擊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新編第四軍,葉挺任軍長。1937年9月,國民黨發表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國共合作宣言,蔣介石承認史國共產黨的合法地位。意義:標志著以國共合作為主體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建立,全民族抗戰的局面開始形成。3.1937年8月13日淞滬會戰爆發。淞滬會戰打破了日本3個月滅亡中國的迷夢,激發了全國人民的斗志。4.1937年12月13日,日軍攻陷南京。國民政府遷往重慶,將其作為戰時的陪都。南京大屠殺日軍共屠殺中國軍民達30萬人以上。
第20課 正面戰場的杭戰
1.1938年3月,李宗仁指揮臺兒莊戰役,這是是抗戰以來中國正面戰場取得的最大的一場勝仗。2.1938年6月,武漢會戰歷時4個月,日本企圖迅速滅亡中國的的既定戰略徹底破滅。武漢、廣州失陷后,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3.1941年12月,中國軍隊獲得第三次長沙會戰勝利。4.1944年初,日軍向國民黨正面戰場發動了大規模的豫湘桂戰役,國民黨軍隊一潰千里。
第21課 敵后戰場的杭戰
1.1937年9月,八路軍115師在師長林彪率領下,取得平型關大捷,這是全國抗戰以來中國軍隊取得的第一個勝利,粉碎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2.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成為敵后戰場的戰略總后方和指揮中樞。根據地軍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展開群眾性的人民游擊戰爭.如地道戰、地雷戰、夜襲戰、麻雀戰等。3.1940年下半年,彭德懷指揮百團大戰,有力打擊了日軍的侵略氣焰,提高了共產黨和八路軍的威望。
第22課 抗日戰爭的勝利
1.汪精衛公開叛國投敵,并于1940年在南京建立偽國民政府。2.國民黨頑固派制造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中國共產黨在敵后抗日根據地掀起了大生產運動,打破日偽軍的封鎖。3.棗宜會戰中張自忠上將壯烈殉國;八路軍副參謀長左權將軍血灑疆場。4.1945年4月,中共七大在延安召開。內容:大會總結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民主革命曲折發展的歷史經驗,制定了黨的政治路線;選舉產生了中央領導機關,毛澤東在七屆一中全會上當選為中共中央主席;大會確立毛澤東思想為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并寫人黨章。意義:為爭取抗日戰爭的最后勝利準備了條件,并為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指明了戰后的奮斗方向。5.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國先后向日本廣島、長崎各投下一枚原子彈;蘇聯政府對日宣戰并出兵東北;毛澤東發表《對日寇的最后一戰》的聲明。6.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被迫宣布無條件投降。9月2日,日本政府正式簽署投降書,中國抗日戰爭取得了最后勝利,10月25日,臺灣回到祖國懷抱。7.抗日戰爭勝利的原因與偉大意義,勝利原因:中國人民巨大的民族覺醒、空前的民族團結和英勇的民族抗爭,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的決定性因素;中國共產黨在全民族抗戰中發揮了中流砒柱的作用;世界上一切愛好和平與正義的國家和人民的支持。歷史意義:它是中國近代以來反抗外敵人侵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它促進了中華民族的覺醒,為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實現徹底的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奠定了重要基礎。對世界反法西斯的戰爭的勝利、維護世界和平做出了巨大貢獻。中國的國際地位得到提高。
第23課 內戰爆發
1.1945年8月,毛澤東在周恩來等陪同下,前往重慶談,10月10日,國共簽署《政府與中共代表會談紀要》,即“雙十協定”。2.1946年6月,蔣介石全力圍攻中原解放區,發動了全面內戰。國民黨重點進攻的目標是陜北解放區與山東解放區。彭德懷率西北野戰軍取得青化砭、沙家店等戰役,粉碎了國民黨軍隊對陜北的重點進攻。華東野戰軍在山東孟良崮消滅掉國民黨王牌主力整編七十四師,打退了敵人對山東解放區的重點進攻。
第24課 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
1.1947年,中國共產黨頒布《中國土地法大綱》,土改總路線:依靠貧雇農,團結中農,有步驟地、有分別地消滅封建性剝削的土地制度,發展農業生產。2.1947年夏,劉伯承、鄧小平率領晉冀魯豫解放軍主力,強渡黃河,千里挺進大別山,揭開了人民解放軍戰略進攻的序幕。3.1948年秋,人民解放軍進入戰略決戰階段,先后發動了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注意《三大戰役地圖》)。三大戰役共殲敵154萬余人,基本上被消滅了國民黨軍隊的主力,奠定了人民解放戰爭在全國勝利的基礎。3.1949年4月,解放軍百萬雄師橫渡長江,占領南京,結束了國民黨在大陸的統治。
第25課 經濟和社會生活的變化
1.19世紀六七十年代,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甲午中日戰爭后,外國人在華開礦辦廠刺激了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西方列強忙于歐洲戰事,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出現了“短暫的春天”。其中發展最快的是紡織業和面粉業。2.狀元實業家張謇創辦大生紗廠,帶動了中國人走上“實業救國”道路。還有榮氏兄弟、盧作孚、侯德榜等著名企業家。
第26課 教育文化事業的發展
1、洋務運動時期,洋務派興辦了京師同文館、福州船政學堂等一批新式學校。甲午戰爭后,清政府先后在天津創辦北洋西學堂,在上海創辦南洋公學。2、百日維新期間,清政府創辦京師大學堂(后稱北京大學)。1902年清政府廢除八股文,1905年清政府停止科舉考試。3、1872年外國人在上海創辦的《申報》,是近代中國存在時間最長的中文報紙。天津的《大公報》、上海的《新聞報》和延安的《解放日服》,是民國時期的著名報紙。上海的《東方雜志》、陳獨秀創辦的《新青年》和鄒韜奮主辦的《生活》周刊,是民國時期影響較大的刊物。4、1897年在上海創辦的商務印書館,是近代中國人創辦的第一個也是規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機構。中國共產黨在解放區創辦的新華書店,成為出版發行進步書刊的重要陣地。5、魯迅的白話小說《狂人日記》成為一篇討伐封建主義的檄文;《阿Q正傳》是批判國民性問題的經典之作。郭沫若的《女神》,茅盾的《子夜》,曹禺的《雷雨》,巴金的《家》.老舍的《駱駝祥子》;趙樹理《小二黑結婚》《李有才板話》,丁玲《太陽照在桑干河上》,周立波《暴風驟雨》。齊白石擅繪花鳥草蟲,畫法上工筆、寫意兼長,造詣頗深;徐悲鴻的《田橫五百士》《愚公移山》等鴻篇巨作,在中國畫技法和意境上開辟了新時代。聶耳的《義勇軍進行曲》《畢業歌》等名曲;田漢作詞的《義勇軍進行曲》,后來被定為國歌;冼星海代表作《黃河大合唱》。1905年的《定軍山》是中國自己拍攝的第一部無聲電影;1931年拍攝的《歌女紅牡丹》是第一部有聲電影
八年級下冊歷史復習提綱
第1課 中國人民站起來了
1、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次會議,1949,北平:會議內容:①通過了《共同綱領》?!豆餐V領》起了臨時憲法的作用。②選舉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毛澤東當選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朱德、劉少奇、宋慶齡、李濟琛、張瀾、高崗當選為副主席。③會議決定新中國的名稱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確定了首都(北平→北京)、國旗(五星紅旗)、國歌。 這次會議為新中國成立做了重要準備。2、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開國大典):⑴1949年10月1日下午,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舉行第一次會議,宣告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會議決定以《共同綱領》為政府施政方針,任命周恩來為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總理兼外交部長,朱德為人民解放軍總司令。⑵開國大典:毛澤東在天安門城樓上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開國大典標志著新中國的誕生。3、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歷史意義: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標志著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結束了中國百年來任人宰割的屈辱歷史,國家贏得了獨立,人民當家作了主人,中國從此進入了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新時期。新中國的成立是20世紀世界的偉大事件之一,它沉重地打擊了帝國主義,壯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會主義的力量,鼓舞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爭取解放的斗爭。4、西藏的和平解放:1951年5月,中央人民政府代表與西藏地方政府代表團在北京簽訂《關于和平解放西藏辦法的協議》,西藏和平解放。至此,祖國大陸全部獲得解放(除臺灣和一些海島及香港澳門外)。
第2課 抗美援朝
1、目的:抗美援朝,保家衛國。2、1950年10月,以彭德懷為司令員的中國人民志愿軍越過鴨綠江,抗美援朝。英雄人物:①上甘嶺戰役用胸膛堵敵人機槍口,用生命掩護部隊完成收復高地的黃繼光;②為了不暴露目標,被烈火燒死的邱少云。③營救落水朝鮮少年犧牲的羅盛教。(志愿軍被譽為“最可愛的人)。3、結果:抗美援朝戰爭取得勝利(標志:1953年7月中朝和美國在板門店簽署《朝鮮停戰協定》)。4、意義: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維護了亞洲和世界和平,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威望,為新中國的建設創造了有利的外部環境。
第3課 土地改革(封建土地制度的廢除)與國民經濟的恢復
1、土地改革: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決定在新解放區進行土地改革。①時間:1950年冬-1953年春。②土地改革的基本目的,即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土地所有制(都是私有制)。解放農村生產力,發展農業生產,為新中國的工業化開辟道路。③土改總政策是:依靠貧農、雇農,團結中農,中立富農,有步驟、有分別地消滅封建剝削制度,發展農業生產。④意義:土地改革徹底摧毀了中國2000多年來的封建土地制度;農民成為土地的主人,在政治、經濟上翻了身,生產積極性大大提高;農業生產得到迅速發展;進一步鞏固了新中國的政權。2、到1952年底,工農業生產超過歷史最高水平,國民經濟得到全面恢復和初步發展。
第4課 社會主義工業化的起步
1、“一五”計劃的實施:時間:1953年---1957年?;救蝿帐羌兄饕α堪l展重工業,建立國家工業化和國防現代化的初步基礎。成就:獨立的工業體系已初步建成,工業布局也有所改善。①武漢長江大橋(毛澤東有詩: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②寶成鐵路、鷹廈鐵路、集二鐵路。③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生產出“解放”牌汽車,沈陽飛機制造廠試制成功第一架噴氣式飛機,沈陽第一機床廠建成投產)、④川藏、青藏、新藏公路建成通車。⑤以鞍山鋼鐵公司為中心的東北工業基地基本形成。⑥克拉瑪依油田。(5)通過“一五”計劃,我國開始改變工業落后的面貌,為社會主義工業化奠定了基礎。
第5課 三大改造與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
1、1953年,黨和國家開始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是通過農業生產合作社和手工業生產合作社的形式,引導農民和手工業者走集體化和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道路。2、1954年起,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逐步發展為企業的公私合營。在改造過程中,國家對資本家占有的生產資料實行贖買政策。1956年,基本上實現了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改造,這被稱為“我國和社會主義歷史上最光輝的勝利之一”。3、到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完成,實現了生產資料私有制向公有制的轉變,社會主義經濟成為國家的主體經濟成分,標志著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基本建立,這是中國歷史上最深刻的社會變革。中國從此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第6課 新中國的政治制度建設
1、(1)1954年9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大會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這是我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 ⑵第一屆全國人大選舉毛澤東為國家主席、劉少奇為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經毛澤東提名,決定任命周恩來為國務院總理。(2)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召開,標志著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基本形成。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最高權力機關。2、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1956年,中國共產黨提出“長期共存、互相監督”的方針。標志著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發展到了一個新階段。3、在少數民族聚居區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這是我們的國策。
第7課 獨立自主的新中國外交
1、獨立平等的外交關系:新中國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建國的第一年里,新中國就與蘇聯,印度等17個國家正式建立了外交關系。2、和平共處五項原則:①1954年,周恩來總理應邀訪問印度和緬甸,并分別同兩國總理發表聲明,共同倡導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作為處理國際關系的準則。②內容: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③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是我國獨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完整體現,標志著中國外交政策的成熟。3、步入國際舞臺:①1954年.周恩來率中國代表團出席了日內瓦國際會議,這是中國政府首次以五大國之一的身份在世界外交舞臺亮相,并對會議做出了積極貢獻,大大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威望。②1955年4月,亞非29個獨立國家的政府首腦在印度尼西亞的萬隆舉行國際會議。周恩來總理率中國代表團參加會議,并提出了“求同存異”的方針,促進了會議的圓滿成功。亞非會議增進了中國與亞非各國的了解和友誼。會后,我國與更多的亞非國家建立了外交關系。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的艱辛探索
1、1956年,中共“八大”指出黨和人民的主要任務是集中力量把我國盡快地從落后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鞍舜蟆焙螅袊_始全面的大規模的社會主義建設。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會議提出“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2、以片面追求建設的高速度為目標、以大煉鋼鐵為中心的“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是我國建設中的兩大失誤。3、為克服困難局面,中共中央提出了“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到1965年國民經濟逐步得到恢復和發展。4、由于毛澤東認為黨和國家面臨著資本主義復辟的危險,1966年夏,“文化大革命”全面發動起來。5、最大冤案:劉少奇冤案。6、1971年9月13日?!熬乓蝗录?,林彪反革命集團被粉碎。7、1976年10月,“四人幫”被粉碎,標志著“文化大革命”結束。
建設成就與科技進步
1、錢學森,鄧稼先(被譽為“兩彈元勛”)。1960年11月,我國成功發射了自制的第一枚近程導彈“東風一號”。1964年10月16日15時整,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1970年4月,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2、1972年,屠呦呦等提煉出青蒿素,2015年屠呦呦獲諾貝爾生理醫學獎。1976年,袁隆平培育出“秈型雜交水稻”,被西方世界稱為“東方魔稻”,袁隆平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
第10課 艱苦創業與一心奉獻的時代精神
1、社會主義建設中的模范人物“鐵人”王進喜;解放軍好戰士雷鋒;黨的好干部焦裕祿。
第11課 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1、1971年10月25日,第26屆聯大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一切合法權利。2、1972年2月美國總統尼克松訪問中國,雙方在上海發表《中美聯合公報》,美國承認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中美關系改善。1978年12月,中美雙方發表《建交公報》,美國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1979年1月1日,中美正式建交。3、1976年,被非洲人民譽為“自由之路”的東非大動脈--坦贊鐵路勝利通車。1972年9月,日本首相田中角榮訪華,中日建立外交關系。
第12課 偉大的歷史轉折
1、1978年,中共中央召開的工作會議中,鄧小平作的《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講話,實際成為十一屆三中全會的主題報告。 2、1978年12月底,十一屆三中全會在北京召開。內容:①全會批判了“兩個凡是”的錯誤方針,重新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②停止使用“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口號,作出了把黨和國家的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的決策;提出了改革開放的總方針;③形成了以鄧小平為核心的第二代領導集體。意義:十一屆三中全會是建國以來黨的歷史上的偉大轉折,標志著我國進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3、我國經濟體制改革首先從農村開始。1978年12月,安徽鳳陽小崗村分田包產到戶,后來這種模式被完善為: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第13課 改革的不斷深化
1、城市經濟體制的改革是從擴大企業自主權開始的。1984年,黨中央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為經濟體制的全面改革奠定了理論基礎,1985年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全面展開,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重點是國有企業改革。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個體經濟、民營經濟蓬勃興起。2、1992年初,鄧小平南方談話,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3、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明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
第14課 對外開放的新局面
1、1980年,國家首先在廣東、福建設立了深圳、珠海、汕頭、廈門四個經濟特區(深圳尤為典型)。1988年海南省建立,海南島建成經濟特區。2、1984年,黨中央、國務院進一步開放天津、上海、大連等14個沿海港口城市。1985年起,又相繼在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閩南三角區、環渤海地區開辟經濟開放區。20世紀90年代,以上海浦東開發開放為龍頭,進一步開放長江沿岸城市,開放逐漸向內地推進。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形成了“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內地”這樣一個多層次、有重點、點線面相結合的全方位對外開放新格局。5、2001年世貿組織多哈會議批準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
第15課 國計民生的改善
1、1997年我國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七位。1978-2000年,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取得巨大成就,如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工程,銀河巨型計算機,大亞灣核電站,秦山核電站等等。
第16課 “一國兩制”與香港、澳門回歸祖國
1、1984年,鄧小平正式提出用“一國兩制”解決臺灣和香港問題。“一國兩制”基本方針是一個中國和兩制并存,即在一個中國的前提下,大陸實行社會主義制度,臺灣、香港和澳門長期實行資本主義制度,并高度自治。2、1997年7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一國兩制”構想首先在香港問題的解決上得到成功運用。3、1999年12月20日,中國對澳門恢復行使主權。
推進祖國和平統一的歷史進程
1、1992年,“海協會”(大陸“海峽兩岸關系協會”的簡稱)和“?;鶗保ㄅ_灣“海峽兩岸基金會”的簡稱)達成“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努力謀求國家的統一”的共識,即“九二共識”。2、1995年,江澤民提出了發展兩岸關系建設性的八項主張。3、2005年4月,胡錦濤在北京與來訪的中國國民黨主席連戰舉行會談,這是60年來國共兩黨最高領導人的首次正式會談。4、2005年3月,全國人大通過《反國家分裂法》以立法的形式把反對和遏制“臺獨”、維護祖國統一上升為國家意志。5、2008年,兩岸達成空運直航、海運直航和郵政合作等協議。直接通郵、通航、通商變成現實。
第18課 新時期的外交
1、1997年,中俄兩國首腦在克里姆林宮簽署聯合聲明,確立了面向21世紀的平等信任的“戰略合作伙伴關系”。2、2001年6月,中國與俄羅斯等六國元首在上海舉行首次會議,簽署《上海合作組織成立宣言》。上海合作組織的成立,是新時期我國實行睦鄰友好政策的突出表現。3、2001年,中國在上海成功舉辦亞太經合組織(APEC)第九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4、2000年10月,中非合作論壇在北京召開,45個非洲國家參加了論壇。
第19課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1、1997年2月19日,鄧小平逝世。同年召開的中共“十五大”通過的黨章明確規定鄧小平理論是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2、2002年,中共“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將“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作為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列入黨章。3、2006年10月,中共十六大六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到2020年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美好目標。4、2007年10月,中共十七大將科學發展觀列入黨章,并明確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是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在內的科學理論體系”。5、2012年11月,中共十八大將科學發展觀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6、2017年10月,中共十九大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
第20課 綜合國力的大大增強
1、2010年我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2、2003年10月,“神舟”五號載人航天飛船成功發射,楊利偉成為太空中第一位中國訪客。3、“神舟”飛天,“嫦娥”奔月,成為新時期我國綜合國力不斷增強的重要標志。4、高速技術是我國在高科技領域取得的又一重大突破。5、1949年4月23日,人民海軍成立。1949年11月11日,人民空軍成立。2015年12月31日,火箭軍組建。6、2012年9月,“遼寧”號航空母艦正式交付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成為中國第一艘現代航母。
新起點與新挑戰
1、1999年,中央作出實施西部大開發的戰略決策。2、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3、2008年,第29屆奧林匹克運動會在北京成功舉辦。2010年,第41屆世博會在上海獲得圓滿成功。4、2016年9月,二十國集團(G20)領導人第十一次峰會在杭州圓滿舉行,5、2017年5月,首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在北京舉行。(“一帶”是指絲綢之路經濟帶。絲綢之路是西漢時張騫開辟的。“一路”是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孔子學院逐步遍及全球。6、和平與發展是當今世界的時代主題。
九年級歷史復習提綱
第1課 古代埃及
1、埃及是“尼羅河的贈禮”,埃及創立了象形文字。3、約公元前3100年,埃及出現了世界歷史上最早的統一國家,確立了最早的君主專制制度。在古埃及,國王被稱為法老,掌握國家一切大權。4、金字塔是法老的陵墓;金字塔是古埃及人民勞動和智慧的結晶,是當時社會結構的真實寫照。
第2課古代兩河流域
1、前3500—前3100年,蘇美爾人在兩河流域南部建立了20多個國家,發明了楔形文字。2、前2000年左右,阿摩利人侵入兩河流域,建立了古巴比倫王國。3、前1792年,漢謨拉比即位, 《漢謨拉比法典》(實質:代表奴隸主階級的利益)是歷史上已知最早的較為完備的成文法典。
第3課 古代印度
1、約公元前2200年,印度河流域的居民創造出南亞次大陸最早的文明。2、大約700年之后,雅利安人侵入,建立新的國家,逐步確立了古代世界最森嚴、最復雜的等級制度——“種姓制”:①劃分:社會成員按血統、職業和膚色分成四個等級: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3、佛教誕生于公元前6—前5世紀的印度,創始人是喬答摩·悉達多,被尊稱為釋迦牟尼和佛陀。
第4課希臘城邦與亞歷山大帝國
1、公元前8世紀,希臘大多數國家的君主統治被推翻,取而代之的是以城市為中心、公民集體參政執政的國家稱為城邦。最著名的城邦是雅典和斯巴達。2、前6世紀,雅典創立民主制(伯里克利黨政時達到頂峰),特點是人民主權、輪番而治。國家的主要政權機關是公民大會(最高權力機構)、民眾法庭、五百人議事會。實質:雅典民主實際是建立在奴隸制基礎上的男性公民的統治,是奴隸主階級的民主。3、亞歷山大帝國興起于公元前4世紀,地跨歐亞非三洲,首都巴比倫。東方(亞非)文明屬大河文明;西方(古希臘)文明屬海洋文明
第5課 從共和國到大帝國
羅馬城邦:約公元前753年,羅馬城邦誕生,起初實行君主制,首位國王羅慕洛絲。公元前509年,羅馬建立貴族共和國。國家的權力掌握在由奴隸主貴族組成的元老院手里。2、公元前3世紀中期發生布匿戰爭,公元前2世紀中葉,羅馬稱霸地中海。3、公元前27年,屋大維結束共和制,成為羅馬帝國的第一任皇帝(元首)。395年,羅馬帝國分裂,476年,西羅馬帝國被日耳曼人滅亡,西歐奴隸社會終結。4、基督教創立于公元1世紀左右的巴勒斯坦、小亞細亞,創始人是耶穌,其經典是《圣經》,相關節日:圣誕節、受難節、復活節、感恩節。
第6課 古代希臘羅馬文化
1、現代歐美國家字母文字源自古希臘文和拉丁文。古希臘文和拉丁文深刻影響歐美人觀念。拉丁字母還成為許多國家文字的注音字母,包括中國的漢字。2、古希臘涌現出的哲學巨匠有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等。希臘最早的史詩是《荷馬史詩》;古希臘雕塑藝術為古代世界雕塑藝術之最,代表是宙斯雕像。古希臘羅馬建筑藝術的代表有帕特農神廟、古羅馬萬神廟、君士坦丁凱旋門。羅馬的儒略·凱撒制定新歷法-《儒略歷》,奠定今天公歷的基礎。
第7課 法蘭克王國
1、法蘭克王國的開國君主是克洛維。486年,克洛維建立墨洛溫王朝。2、751年,宮相丕平自立為王,開啟了法蘭克王國的加洛林王朝。3、丕平之子查理于800年稱帝,史稱查理大帝。843年,查理曼帝國一分為三,構成了現代德國、法國、意大利三國的雛形。4、8世紀中葉,在丕平支持下,羅馬主教區發展成擁有自己領土的“教皇國”,具備了獨立政治實體的性質,教權與王權爭斗千年,最終以王權的勝利告終。
第8課 西歐的鄉村與城市
1、蠻族統治者通常以土地來分賜部下,逐級封賜,直到最低一級貴族—騎士,這就形成了封建等級關系和莊園制度。莊園中的主要勞動者是農奴。以莊園為基礎,西歐確立了相對穩定的封建制度和封建秩序。在西歐封建社會中,農奴和領主構成了兩大基本對立階級。2、西歐于11世紀城市重新興起,城市一般建在領主和教會的土地之上,所以常受到領主和教會的盤剝;城市壯大后,通過和平或暴力擺脫他們的嚴格控制,代表城市有意大利威尼斯、熱那亞。3、巴黎大學成立于12世紀中葉。牛津大學創辦于1168年,是英國最古老的大學。與其齊名的劍橋大學,創辦于1209年。世界上第一所大學是意大利的博洛尼亞大學,創立于1088年,被譽為“歐洲的大學之母”。
第9課 拜占庭帝國與查士丁尼法典
1、 拜占庭帝國在9-11世紀是帝國繁盛期,首都君士坦丁堡是西亞與歐洲最大城市。查士丁尼一世在位期間,拜占庭帝國成為一個橫跨歐、亞、非三洲的帝國。1453年,奧斯曼帝國的軍隊攻陷君士坦丁堡,拜占庭帝國滅亡。2、查士丁尼是最后一位試圖復興古羅馬帝國的皇帝,他主持編纂《查士丁尼法典》,是不同時期羅馬統治者制定與頒布的法律、法規、命令的匯編,是羅馬法的集大成者,對現代法律體系影響至深。羅馬第一部成文法典:《十二銅表法》
第10課 阿拉伯帝國與阿拉伯—伊斯蘭文化
1、七世紀,穆罕默德在阿拉伯創立伊斯蘭教,其經典是《古蘭經》。2、630年,穆罕默德率領“穆斯林”展開統一戰爭,首先奪取中心城市麥加。631年,穆罕默德基本統一了阿拉伯半島。到8世紀中期,阿拉伯國家成為橫跨亞、非、歐的洲際大帝國,伊斯蘭教也隨之廣泛傳播,帝國形成了政教合一的君主專制政體。1258年,阿拉伯帝國被西侵的蒙古軍隊滅亡。3、阿拉伯帝國奉行比較開明的文化政策,鼓勵吸收東西方文明的優秀成果,進而創造出獨特的阿拉伯文化。阿拉伯人改進印度人從“0”到“9”十個數字符號,被歐洲人稱為阿拉伯數字。阿拉伯文學的代表作是《一千零一夜》又名《天方夜譚》
第11課 古代日本
日本舊石器時代的人類遺跡可追溯至大約3萬年前,之后日本循序漸進的經歷了新石器時代,引進了大陸的農業文化,在公元前3世紀至公元3世紀之間形成一些小國,進入文明社會。2、3世紀時,以本州島奈良地區為中心的大和國興起,其君主被稱作“大王”。大和國在4世紀末至5世紀初逐步吞并其他小國,首次實現了日本的政治統一。“部民制”是大和國奴隸制社會的時代特征。3、646年孝德天皇效仿中國隋唐經濟和政治制度,按照中國儒家思想力推改革。內容:廢除部民制,實行班田收受法和租庸調制,建立中央集權制;影響:大化改新是日本從奴隸制社會轉變為中央集權的封建社會的標志。4、8世紀時,日本班田制逐漸被莊園制取代。為保護莊園、擴張勢力,大莊園主建立由武士組成的私人武裝集團(武士集團)。5、幕府:天皇和地方豪強勢力爭斗時,雙方都需武士的支持,因此武士發展成為重要的政治力量。12世紀末,武士集團控制了中央政權,天皇成為虛君,日本自此進入近700年的幕府統治時期。
第12課 文藝復興
1、14一15世紀,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首先在意大利萌生。2、人文主義者借助希臘羅馬的古典文化,開展以現實的人為中心、反對教會禁欲主義的文化運動,史稱“文藝復興”。3、意大利但丁是文藝復興的先驅,其代表作《神曲》,沖擊教會的傳統觀念,強調人的價值和現實生活的意義。表現了人文主義的精神。4、達?芬奇被稱作“文藝復興時期最完美的代表人物”,達?芬奇創作的肖像畫《蒙娜麗莎》,不同于中古時期以神為題材的傳統,呼喚著人性的覺醒,他的另一部作品是《最后的晚餐》。5、15—16世紀,文藝復興從意大利擴展到西歐。莎士比亞被譽為“時代的靈魂”。其作品刻畫人物內心世界,提升人性的高尚與尊嚴。代表作有:《哈姆雷特》、《威尼斯商人》。6、文藝復興的性質意義:是一場資產階級的思想解放運動,沖破了封建教會的精神束縛,煥發人們的創新精神,促進資本主義的發展。
第13課 新航路的開辟與早期殖民掠奪
1、1487年,葡萄牙人迪亞士發現了非洲南端的好望角;1492年,哥倫布開辟了通往美洲的航路;1497年,達·迦馬到達印度,開辟了東西方的航路;1519年,麥哲倫船隊第一次完成環球航行。2、新航路開辟影響:新航路開辟為西歐的殖民掠奪打通了道路,有利于歐洲資本主義的發展。打破各大洲相對孤立的狀態,世界日益成為一個相互影響、聯系緊密的整體。3、西班牙、葡萄牙最早進行殖民掠奪。4、英國先后打敗西班牙“無敵艦隊”、荷蘭,18世紀中期,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國。5、罪惡的“三角貿易”由葡萄牙發起;路線:歐洲(槍彈、商品)-→非洲(黑人)-→美洲(金銀、原料)-→歐洲。
第14課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
1、手工工場和租地農場最先在意大利出現,新航路開辟后,歐洲的主要商道和貿易中心轉移到大西洋沿岸。2、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的導火線:1639年蘇格蘭人民起義;1640年新議會召開,標志英國資產階級革命開始;革命中,克倫威爾率領議會軍取得馬斯頓荒原、納西比戰役的勝利,1649年議會處死查理一世并廢除君主制,宣布成立共和國。3、1688年,光榮革命標志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結束。4、為了限制國王權力,1689年,議會頒布《權利法案》,確立了議會高于王權的原則,具有憲法性質,標志英國開始確立君主立憲制。5、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歷史意義:資產階級和新貴族在人民群眾的支持和推動下,推翻了封建君主專制,國王逐漸成為統而不治虛君。為英國資本主義的迅速發展掃清了道路。對歐洲和北美產生重要影響,開辟了世界資產階級革命時代。
第15課 美國的獨立
1、17世紀初,英國開始在北美大西洋沿岸建立13個殖民地,部分地區形成自治制度。2、美國獨立戰爭的導火線是波士頓傾茶事件,1775年,萊克星頓的槍聲標志著美國獨立戰爭的爆發。3、1776年,大陸會議發表《獨立宣言》標志美國誕生;《獨立宣言》第一次以國家名義宣布,人民的權利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它是世界上第一個人權宣言。體現了平等、民主、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思想。4、戰爭轉折點是1777年的薩拉托加戰役,1781年約克鎮戰役英軍投降,1783 年英國承認美國的獨立。5、1787年美國聯邦憲法制定,它是近代世界歷史上第一部成文憲法。6、1789年,華盛頓當選為美國第一任總統。7、美國獨立戰爭的意義:是一次爭取獨立的資產階級革命。通過這場戰爭,美國贏得了國家的獨立,建立了民主共和制,促進了資本主義發展。也激勵了歐洲和拉丁美洲的革命運動。
法國大革命和拿破侖帝
1、法國大革命的導火線是1789年三級會議的召開,大革命開始的標志: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獄。2、1789年制憲會議頒布《人權宣言》,其核心是人權和法治,它否定了封建專制和封建等級制度。是法國大革命的綱領性文件。3、1799年11月,拿破侖發動政變,建立起軍事獨裁的政權;1804年,拿破侖加冕稱帝,建立拿破侖帝國,史稱法蘭西第一帝國;拿破侖頒布《民法典》,確立資本主義社會的立法規范。4、法國大革命歷史意義:為資本主義發展開辟了道路,民主共和的思想逐漸深入人心,最終確立共和體制;沉重打擊了歐洲封建勢力;有力地推動了歐洲資產階級革命及拉丁美洲民族解放運動。
第一次工業革命
1765年,英國織布工哈格里夫斯發明珍妮機,揭開了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序幕。2、1782年,瓦特制成改良蒸汽機。人類由此進入“蒸汽時代”。1814年英國人斯蒂芬孫(蒸汽機車之父)發明火車。1825年“旅行者”號蒸汽機車試車成功。1807年美國人富爾敦制成第一艘汽船。3、現代工廠制度最早出現在工業革命期間。4、1840年前后,英國的大機器生產已基本取代了工場手工業,工業革命基本完成。英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工業國家。60-80年代,法、美、德、俄等國也先后完成了工業革命。人類進入“工業時代”。5、工業革命的影響:①使生產力獲得驚人發展,社會面貌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為資本主義戰勝封建制度,擴大世界市場奠定了物質基礎。其他國家和地區不斷感受到新技術、新方法、新觀念的有力沖擊,不發達地區所受到的掠奪和剝削也日益加重。②引起了社會關系的重大變革,產生了工業資產階級和工業無產階級,兩大階級的矛盾和斗爭日益尖銳。③工業革命使歐、美資本主義國家成為強大的工業國。這些國家加緊對亞、非、拉地區的殖民擴張,掠奪原料,傾銷商品,加深了當地的貧窮落后。④環境污染、交通事故等問題。啟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堅持科教興國戰略;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報效祖國。
第18課 馬克思主義的誕生
1、空想社會主義的代表有法國的圣西門、傅里葉,英國的歐文等。2、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地汲取德國古典哲學、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和法、空想社會主義學說等思想成果,創建了科學社會主義。3、1847年,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政黨——共產主義者同盟成立,馬克思、恩格斯為其起草的綱領《共產黨宣言》于1848年發表,它的的發表,標志著馬克思主義的誕生。4、1871年世界上第一個工人政權——巴黎公社成立,存在了72天。5、《國際歌》的詞作者是鮑狄埃,曲作者是狄蓋特。6、1836年開始,英國工人階級提出了《人民憲章》,憲章運動最終失敗,但它標志著無階級已經作為一個獨立的階級力量登上了政治舞臺。
第19課 殖民地的反抗斗爭
1、拉丁美洲主要是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地。玻利瓦爾被譽為“南美的解放者”。今天的玻利維亞就是用玻利瓦爾的名字命名的。被阿根廷、智利、秘魯共尊祖國之父的是圣馬丁2、印度民族大起義中杰出的女英雄是章西女王。
第20課 俄國的改革
1、14世紀前后,莫斯科大公國是以莫斯科城為中心發展起來的一個強大的政權;16世紀末,沙皇專制統治的俄羅斯統一國家基本形成;2、為了學習西方的先進科學技術,改變俄國的落后狀況,彼得一世改革,內容:軍事方面:按照歐洲強國的模式重新編制和訓練陸軍,并開始組建海軍;經濟方面:注重扶植發展工場手工業,鼓勵本國商人和外國企業主投資建設手工工場。文化教育:引進西歐的文化教育體系,推行西方的文明生活方式,對上層社會的風俗進行了改造。影響:改革后的俄國實力大增,資本主義經濟得到初步發展,開始躋身歐洲強國之列,同時,農奴制也得到一定的鞏固。1721年,彼得一世將俄國國號正式改為俄羅斯帝國,它也被稱為“彼得大帝”。3、廢除農奴制于1861年由沙皇亞歷山大二世執行,目的:擺脫日益嚴重的農奴制危機,影響:廢除農奴制是沙皇政府推行的帶有資本主義性質的改革。它使俄國走上了資本主義工業發展道路。但這次改革不徹底,遺留了大量的封建殘余。
第21課 美國內戰
美國獨立戰爭后,南方盛行奴隸制種植園經濟,北方發展資本主義工商業經濟,并興起廢奴運動。南北兩種經濟制度之間的矛盾焦點是奴隸制的廢存。2、1860年,林肯當選總統。1861年,南方的一些州聯合起來,宣布脫離聯邦,戰爭爆發。為扭轉戰局,林肯政府頒布《解放黑人奴隸宣言》和《宅地法》。1863年葛底斯堡戰役,北軍獲勝,掌握了戰爭的主動權,1865年,南方軍隊投降。意義:維護了國家的統一,基本廢除了奴隸制,為美國資本主義經濟的迅速發展開辟了道路。
第22課 日本明治維新
1、19世紀中期的日本處于德川幕府的統治下。實行閉關鎖國政策,遠遠落后于世界。1853年,美國將軍佩里率領艦隊首次打開日本大門,日本面臨淪為殖民地的危機。2、面對內憂外患的嚴峻形勢,中下級武士、商人、資本家、新興地主等改革力量組成倒幕派,得到一些大名的支持,開展武裝倒幕活動。1867年,睦仁登基,這就是歷史上的明治天皇。倒幕派以天皇的名義討伐幕府,經過一年多的內戰,幕府勢力被徹底消滅。1869年,明治政府遷都東京。3、明治維新(1868年)內容:政治: “廢藩置縣”,加強中央集權;經濟: 承認土地私有,推行“殖產興業”,鼓勵發展近代工業;社會生活:提倡“文明開化”,學習西方的生活方式、科學技術、文化教育、思想風尚等;軍事: 改革軍制,建立新式軍隊。是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影響:明治維新使日本擺脫了淪為殖民地的民族危機,走上了資本主義的發展道路,逐漸躋身世界強國行列。為其他落后國家提供了重要的經驗。改革后的日本仍保留專制主義、軍國主義等封建殘余,后來使日本迅速走上對外擴張的道路。
第23課 第二次工業革命
1、1831年法拉第發現電磁感應現象,為人類利用電能提供科學依據。1866年,德國的西門子研制出世界上第一臺實用性發電機;1873年,比利時的格拉姆發明實用性電動機。以電氣發明為標志的第二次工業革命開始了。美國科學家愛迪生一生近2000項發明,被稱為“發明大王”。隨著電力的開發、各種電器的發明和應用,人類進入了“電氣時代”。2、1876年,德國人奧托制造出煤氣內燃機。汽油和柴油內燃機先后問世,開辟了交通領域的新紀元。1885年,德國人卡爾 ·本茨(汽車之父)發明三輪汽車;1886年,德國人戴姆勒制成四輪汽車;美國人福特(汽車大王)建成標準化汽車流水裝配線。1903年,美國萊特兄弟發明汽油機驅動的飛機,宣告人類航空時代的到來。3、第二次工業革命帶來的世界變化:催生了一系列新的工業部門,大大發展了社會生產力;第二次工業革命世界完全聯為一個整體。推動經濟迅速發展;歐美國家先行展開工業化,成為世界的發達地區。為了搶占更多的海外市場,歐美列強對世界其他地區的爭奪也更加激烈,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地區被卷入其中;城市化的進程加快,同時也產生了一系列社會及經濟問題。為此歐美國家進行社會政治改革,加強社會保障;第二次工業革命引起環境變化,光化學污染成為主要空氣污染現象。
第24課近代科學與文化
1787年,牛頓出版《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建立了完整的經典力學體系,實現了物理學史上的第一次大飛躍。牛頓經典力學推動工業革命的發展,也是歐洲啟蒙思想的科學基礎。19世紀中期,英國生物學家達爾文出版《物種起源》,提出生物進化論。2、巴爾扎克(“現實主義大師”)的《人間喜劇》揭露19世紀前半期法國資本主義社會的罪惡,被譽為“資本主義社會的百科全書”。3、樂圣貝多芬(為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兩大樂派架起橋梁),對交響樂的發展和創新,開創交響樂的新形式,賦予器樂反映社會重大題材,代表作有《命運交響曲》、《英雄交響曲》。
第25課 第一次世界大戰
1、一戰爆發的根本原因:帝國主義國家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2、帝國主義兩大軍事集團的形成:同盟國(德國、奧匈帝國、意大利,1882年最終形成)和協約國(英國、法國、俄國,1907年最終形成)3、目的:爭奪殖民地和世界霸權4、性質:非正義的帝國主義掠奪戰爭5、導火線:1914年6月的薩拉熱窩事件6、爆發:1914年7月,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宣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7、大戰概況:(1)歐洲戰場是一戰的主戰場。歐洲戰場形成了西、東、南三條戰線,西線是關鍵。(2)1916年德法之間的凡爾登戰役具有決定性意義,被稱為“凡爾登絞肉機”。(3)1917年4月,美國參加協約國作戰,戰爭的局勢發生重大轉變。8、結束:1918年11月,德國投降,一戰以同盟國的失敗而告終。9、一戰的影響:①一戰給人類帶來了深重災難,人員傷亡眾多,財產損失巨大。②大戰摧垮了德國、奧匈帝國、沙俄和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削弱了英法等帝國主義國家;③推動了資本主義國家的無產階級運動和亞非拉的民族解放運動蓬勃發展。④在大戰中出現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俄。
第26課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
1、俄國外強中干,沙皇實行“饑餓輸出政策”,人民生活困苦。2、①1898年俄國社會民主工黨誕生②1903年社會民主工黨第二次代表大會召開,標志著列寧主義的形成。3、1917年3月,俄國二月革命發生,推翻了沙皇專制統治。4、1917年11月7日,列寧領導的俄國十月革命發生(又稱彼得格勒武裝起義),推翻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彼得格勒武裝起義,成立了蘇維埃政府——人民委員會(列寧為主席),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誕生。意義:俄國十月革命是世界上第一個獲得勝利的社會主義革命,它改變了俄國的歷史進程,使俄國走上了社會主義發展道路。十月革命影響了世界歷史發展進程,改變了資本主義一統天下的局面,推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在全世界的傳播,向各國人民展示了一條嶄新的尋求解放的道路。激勵著各國無產階級的斗爭,鼓舞了被壓迫民族的解放斗爭。是世界現代史的開端。
第27課 凡爾賽—華盛頓體系
1、1919年1月,巴黎和會召開,最后簽訂《凡爾賽和約》主要內容有:①把戰爭的責任全部推給德國,重新劃分德國疆界,使德國喪失1/8的本土;②殖民地方面:德國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國瓜分;③軍事方面:限制德國軍備,廢除普遍義務兵役制,禁止生產坦克、裝甲車等重型武器;④賠款:德國須支付大量賠款?!斗矤栙惡图s》連同協約國同奧地利、保加利亞、匈牙利和土耳其簽訂的和約,構成“凡爾賽體系”。凡爾賽體系---確立了帝國主義在歐洲、西亞和非洲統治的新秩序。2、1921—1922年華盛頓會議召開,簽訂《九國公約》內容:名義上尊重中國的主權與獨立及領土完整;實際上罔顧中國權益,強調建立并維護各國在全中國的商務實業“機會均等”原則;不得利用中國的狀況謀取有損于其他國家公民的特權。影響:《九國公約》它打破了日本對中國的獨占,使中國回復到幾個帝國主義國家共同支配的局面。在華盛頓會議上美、英、日、法簽訂了《四國條約》;美、英、法、日、意簽訂了《五國海軍條約》。華盛頓體系確立了帝國主義列強在遠東、太平洋地區的統治秩序。3、由凡爾賽體系和華盛頓體系構成的帝國主義國際關系新格局,史稱“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國際聯盟是該體系重要組成部分。實質:帝國主義重新分割世界維護戰勝國利益和維持戰后和平的工具。
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
1、為了平定國內武裝叛亂和戰勝協約國的武裝干涉,1918年開始實施“戰時共產主義政策”。2、
1921年春開始,新經濟政策的實行,內容:①農業方面,用糧食稅代替余糧收集制,農民交稅后可自由處理自己的糧食。②工業方面,允許本國和外國資本家經營某些中小企業。③商業方面,取消實物配給制,恢復商品買賣。效果:1925年底,工農業生產已基本恢復到戰前水平。作用:人民生活得到改善,大大提高了勞動者的生產積極性。蘇維埃政權得到鞏固。新經濟政策是蘇俄發展中的重大轉折,是從國情出發對如何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一次有益探索。3、1922年底,成立了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簡稱“蘇聯”。1924年列寧逝世。
第29課 印度與土耳其的民族民主運動
1、1920年,甘地領導了印度第一次非暴力不合作運動:首先,放棄英國人授予的各種官銜、爵位和榮譽;第二,罷課、罷職,以手工紡紗抵制洋布;第三,拒絕納稅1930年第二次非暴力不合作運動:開端是向“食鹽進軍”,以抗鹽稅作為全面抗稅斗爭的開始。1940—1942第三、第四次不合作運動:提出了“英國退出印度”的要求2、1947年根據蒙巴頓方案印度獲得獨立。3、土耳其20世紀初淪為“西亞病夫”,1920年以凱末爾為主席的國民政府成立,革命有了統一的領導機構,1922年革命取得勝利,將外國侵略軍趕出了國土。評價:土耳其革命是一場民族獨立的斗爭,也是一次現代化的改革;使土耳其走上了民族復興的道路,凱末爾被稱為土耳其國父
第30課 經濟大危機和羅斯福新政
1、1929—1933年經濟危機首先從美國發生,其特點:①持續時間長;②波及范圍廣;③破壞性大2、羅斯福新政(1933年開始):目的:力圖用國家干預經濟的辦法,使經濟盡快復蘇。內容:①改革銀行制度,恢復銀行信用;②整頓農業。限制主要農產品的生產,銷毀過剩的農產品,由政府給農場主補償;③中心措施:調整工業,是通過《工業復興法》,防止出現因盲目競爭引起的生產過剩,加強了政府對工業生產的調節與控制。④以工代賑:由政府興建大型公共工程,增加就業機會,提高生產和消費能力;政府還創立全國性的養老金制度和失業保險體制。(“新”的地方):國家干預經濟。評價:①是通過國家對經濟的調節和干預挽救資本主義制度的大膽改革②新政使人民生活得到改善,民主制度得到鞏固,經濟危機得到緩解③新政開創的國家大規模干預經濟的方式后來被西方國家普遍采用,對西方經濟產生了重大影響。
德國、意大利和日本的侵略擴張
1、1922年10月,法西斯黨徒墨索里尼在意大利建立法西斯專政。2、1933年希特勒出任德國總理,納粹黨掌握了國家大權。1934年希特勒又集總統和總理大權于一身,稱為國家元首。希特勒①制造“國會縱火案”,取締納粹黨以外的所有政黨。②推行國民經濟軍事化,大肆擴軍備戰③推行種族滅絕政策,瘋狂迫害、屠殺猶太人,有大約600萬猶太人被屠殺。嚴密控制思想和文化教育;④撕毀《凡爾賽和約》,實行普遍義務兵役制,進軍萊茵非軍事區。德國成為歐洲戰爭的策源地。3、1931年日本發動侵略中國的九一八事變,九一八事變是中國抗日戰爭的起點,揭開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序幕。1936年,軍部法西斯掌握了政權,將稱霸東亞,向南方海洋發展確定為根本國策,日本成為亞洲戰爭的策源地。1937年發動全面侵華戰爭,中國的抗日戰爭成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4、1937年德國、意大利、日本形成了法西斯的軸心國集團。5、英美法的綏靖政策對法西斯的侵略實行妥協、退讓的政策,1938年的慕尼黑會議是綏靖政策達到頂峰的標志。
第32課 大戰的全面爆發和擴大
1、1939年9月1日,德軍突襲波蘭,英法被迫對德宣戰,二戰全面爆發。2、1941年6月22日,德軍突襲蘇聯,戰爭規模擴大,莫斯科保衛戰蘇軍取得勝利,使德軍遭受了開戰以來的第一次重大打擊,它的勝利粉碎了德軍不可戰勝的神話,3、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美國在太平洋上最大的軍事基地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第二次世界大戰進一步擴大。
第33課 大戰的轉折與結束
1、1942年1月 美中蘇英等26國在華盛頓召開會議,發表《聯合國家宣言》,世界反法西斯聯盟的建立。2、1942年7月-1943年2月,蘇軍取得的勝利斯大林格勒戰役的勝利。斯大林格勒戰役成為蘇德戰爭乃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1942年—1943年,美軍在太平洋戰場上取得中途島海戰和瓜島戰役擊敗日軍,成為太平洋戰爭的轉折點。1942年10月底11月初,英軍在北非戰場上取得阿拉曼戰役的勝利,使德、意法西斯喪失了在北非戰場的主動權。1943年9月,意大利投降。3、1943年11月,中美英三國通過《開羅宣言》,聲明:日本所竊取的中國領土,如東北、臺灣和澎湖列島等必須歸還中國。1944?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安溪县| 兰坪| 津南区| 邯郸县| 普陀区| 望江县| 惠水县| 包头市| 宜宾县| 屏山县| 怀化市| 扶绥县| 什邡市| 夏邑县| 睢宁县| 沙湾县| 仲巴县| 于都县| 若羌县| 缙云县| 当雄县| 互助| 明光市| 丹江口市| 镇巴县| 牙克石市| 安阳县| 望江县| 安阳市| 乐平市| 郑州市| 永丰县| 江永县| 郎溪县| 黑河市| 哈密市| 湘西| 武城县| 水富县| SHOW| 铜鼓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