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專題一 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一節 滑向世界性大戰的深淵素材德、奧、意三國“同盟條約”(1882年5月20日)21世紀教育網?第一條 締約國互相承允彼此和平友好,并不得參加目的在于反對它們之中任何一國的同盟或協定。它們約定,對可能發生的一般性的政治和經濟問題進行交換意見,它們并彼此承允,在它們各自利益的范圍內,給予互相支持。?第二條 如果意大利未有直接挑釁行為而遭受法國進攻,不論其理由為何,其他兩締約國必須以它們的全部軍隊給予被攻擊的一方以援助。如果德國未有直接挑釁行為而遭受法國侵略,意大利也擔負同樣的義務。?第三條 如果締約國一方或兩方未有直接挑釁行為而遭受進攻致與兩個或兩個以上非本條約簽訂國的大國發生戰爭,對所有締約國而言,應立即同時產生履行盟約的理由。?第四條 如果一個非本條約簽字國的大國威脅締約國之一的國家安全,而受威脅的一方因此被迫與其作戰,締約國另外兩方必須對它們的盟國采取善意中立。在此情形下,它們都各自保留權利,在它們認為適當時參加戰爭并與它們的盟國共同作戰。?第五條 如果在以上各款所預見的情況下締約國任何一方的安寧受到威脅,締約國應就為了實行最后合作而應采取的軍事措施及時進行會商。它們約定,今后如果共同參加戰爭,在任何情況下,非經它們之間共同商定,不得訂立停戰協定、和約及條約。21世紀教育網?第六條 締約國相約對本條約的內容及其存在保守秘密。?法、俄“軍事協定”(1894年1月最后批準)?1.如果德國或意大利在德國支持下進攻法國,俄國應使用它的所有的軍隊進攻德國。如果德國或奧地利在德國支持下進攻俄國,法國應用它的所有的軍隊和德國作戰。?2.如果三國同盟或組成三國同盟的國家之一動員了它的軍隊,法國和俄國一經接到這件事情的消息,不需要任何事先的協議,應同時動員它們的全部軍隊,并將這些軍隊調到盡可能靠近邊界的地方。?3.法國用于對付德國的軍隊應為130萬人,俄國用于對付德國的軍隊應為70萬或80萬人。這些軍隊應盡速全部參加戰斗,使德國不得不在東線和西線同時作戰。21世紀教育網?4.兩國陸軍參謀本部應經常彼此合作,以準備和便利上述措施的執行。在和平的時候,它們應將它們所獲知的有關三國同盟的軍隊的情報互相知照。戰時的通訊的辦法應事先加以研究和準備。?5.法國和俄國都不得單獨媾和。?6.本協定的有效期應與三國同盟相同。?英法協約(1904年)?1“關于紐芬蘭和西非及中非的協定”?第一條 法國放棄烏特勒支條約指1713年的烏特勒支條約。──譯者第13條為法國的利益而規定的并經后來的條約所確定和修正的權益。?第二條 法國保留它的公民與英國臣民在平等的地位上在圣約翰角和萊角之間的紐芬蘭北部沿海領水內捕魚的權利。[來源:21世紀教育網]21世紀教育網?第三條 (略──關于英國對法國的補償款項。)?第四條英國政府承認,除前一條所規定的補償款項外,應給予法國一些領土補償,以回答法國放棄它在紐芬蘭島該部分領土上的權益;現在與法國議定下列各條規定:……?第五條 (略──關于法屬塞內岡比亞與英屬岡比亞之間的疆界的修正。)?第六條英國將康那克利在西非的法屬幾內亞。──譯者對面稱為羅斯群島的屬地割讓給法國。?[來源:21世紀教育網]第七條 (略──關于被割讓各地居民的國籍等問題。)?第八條在尼日爾河以東,下述的界線將代替1898年7月14日條約所規定的法、英兩屬地之間的疆界,……?第九條 本協定應予批準,并應于8個月在倫敦互換批準,如果可能,或者提早。?2 “關于埃及和摩洛哥的聲明”?[來源:21世紀教育網]第一條 英國政府聲明,它無意改變埃及的政治地位。?法國政府方面聲明,它不以要求確定英國占領的期限或其他方式妨礙英國在埃及國內的活動,并且它同意附于本協定的土耳其駐埃及總督的命令草稿,其中保障埃及債券人的利益所必要的各種保證,但此項命令公布后,非經1885年“倫敦協定”簽字國家同意,不得作任何修改。……?第二條 法國政府聲明,它無意改變摩洛哥的地位。?21世紀教育網英國政府方面承認,法國,特別作為一個其屬地在廣大地面上與摩洛哥相毗連的國家,有權維持摩洛哥國內秩序,并且提供行政、經濟、財務和軍事的改革所必需的援助。?它聲明,它不阻撓法國為此目的而采取的行動,但這樣行動不得侵犯英國由于條約、協定和習慣在摩洛哥享有的權利,包括1901年以來英國船只所享有在摩洛哥口岸之間的沿海貿易的權利。?第三條 英國政府方面尊重法國由于條約、協定和習慣在埃及享有的權利,包括法國船只在埃及口岸之間所已經享有的沿海貿易的權利。?第四條 雙方政府同樣重視在埃及和摩洛哥的商業自由的原則,它們聲明,它們將不容許在這些國家內對于征收關稅或其他捐稅或征收鐵路運輸稅,有任何不平等。?兩國對摩洛哥和埃及的貿易在通過非洲的法、英兩國屬地時享受同等的待遇。……(下略)21世紀教育網?英俄協約(1907年)?1 關于波斯的協定?英國政府與俄國政府彼此約定尊重波斯的完整和獨立,誠心希望維持該國全境的秩序和該國的和平發展,同時始終不渝地確定一切其他國家在商業和工業上的均等利益;考慮到兩國由于地理和經濟性質的理由,對于毗連或鄰近俄國邊界的和毗連或鄰近阿富汗與俾路支邊界的若干波斯省區的和平和秩序的維持,各有特殊的利益;并且希望消除兩國在上述省區內各自利益之間的一切沖突的原因,議定條款如下:?第一條英國承允不為自己索取也不支持英國國民或第三國的國民要求在從卡斯爾意錫林起,經過奕士法汗、也斯得、卡克,到俄國和阿富汗邊界交叉點的波斯邊界為止的一線以外的任何屬于政治或商業性質的租讓權──例如鐵路、銀行、電報、公路、運輸、保險等租讓權,并且不直接或間接反對在這地區內俄國政府所支持的此類租讓權的要求。應該了解,上面所列舉各地當然是包括在英國所承允不索取上述租讓權的地區之內。?第二條俄國方面承允不為自己索取也不支持俄國國民或第三國的國民要求在從阿富汗邊界起,經過加齊克、畢爾將得、克爾曼、于本得爾—阿巴斯為止的一線以外的任何屬于政治或商業性質的租讓權──例如,鐵路、銀行、電報、公路、運輸、保險等租讓權,并且不直接或間接地反對在這地區內不列顛政府所支持的租讓權的要求。應該了解,上面所列舉各地當然是包括在俄國承允不索取上述租讓權的地區之內。?……?2 關于阿富汗的專約?締約雙方以保證雙方在中亞細亞疆界的十分安全和維持該地區的牢固和持久和平為目的,締結下述專約:?第一條英國政府聲明,它沒有改變阿富汗的政治地位的企圖。?英國政府承允,除了為了和平在阿富汗國內運用它的勢力以外,它不在阿富汗國內采取也不鼓勵阿富汗采用威脅俄國的措施。?俄國政府方面聲明,它承認阿富汗系在俄國的勢力范圍以外;它承允,在它與阿富汗的一切政治關系上以英國政府為居間者;并且它承允不派使臣到阿富汗。?……?3 關于西藏的協定?英國政府與俄國政府承允中國對西藏的宗主權,并且注意到英國由于地理位置而對于充分保持西藏的對外交關系的現狀具有特殊的利益議定下述協定:?第一條締約雙方承允尊重西藏的領土完整并不對西藏的內政作任何干涉。?第二條按照承認中國對西藏的宗主權的原則,英國與俄國承允,只可經過中國政府中介與西藏進行交涉。但這項義務并不排除1904年9月7日英國與西藏的專約第五條所規定并經1906年4月27日英國與中國締結的專約所確認的英國商務委員與西藏官廳的直接關系;這項義務也不變更上述1906年專約第一條中所規定英國與中國的義務。?關于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起因?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起因用伍德羅·威爾遜的話來說:“深深植根于整個歷史的陰暗土壤之中。”?如同一切戰爭一樣,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起因淵源于人類的本性,淵源于人類領導者的弱點、自負、唯利是圖和優柔寡斷。?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起因淵源于600年的歷史。自從13世紀中期起,一個分裂成眾多小邦和公國的德意志,成了征服者的閱兵場。“鐵血”宰相俾斯麥(奧托·愛德華·利奧波德·馮·俾斯麥—申豪森親王)與所謂歐洲“調解人”和“和平維護者”相反,乃是19世紀最為精明強悍的政治家之一。俾斯麥差不多是在單槍匹馬的情況下,憑借一種善擇時機的敏銳和罕見的外交手腕,加強了普魯士的力量,并且通過一系列的政變和小規模的戰爭,把一群松散的、兄弟鬩墻的、軟弱無力的德意志小邦改造成為一個統一的德意志帝國:歐洲最強大的國家。?但是,德國的興起意味著法國的衰落。在那以前,法國這個歐洲大陸上的頭號政治大國,在1870~1871年的幾個月戰爭中遭受了慘重失敗。拿破侖三世被推翻,法蘭西帝國變成了共和國,它不得不將阿爾薩斯—洛林割讓給德國,并付出巨額賠款。從此種下了曠日持久的痛苦的種子。民族統一主義,或曰復仇戰爭已露端倪。普法戰爭中使法國蒙受屈辱的老毛奇警告說:“我們在半年之中用利劍贏得的東西,必須在今后半個世紀用它來捍衛。”?俾斯麥對法國復仇精神的政治回答是三國同盟:德國、奧匈帝國和新近聯合起來并獲得獨立的意大利。俄國(它同奧匈的關系受到多種沖突點的困擾)傾向于法國,從而結成了兩國聯盟。因此,甚至在鐵血宰相沒落和垮臺以前,戰線就已劃定,不共戴天的死對頭們已經各就各位。?主持現代德國誕生的俾斯麥,于1890年威廉二世(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的德皇)登基后不久就下臺了。德國這艘航船缺少一個堅強的掌舵人。俾斯麥倡導的許多政策如今被濫肆推行,再也顯示不出昔日的精明或判斷力。?俾斯麥早就開創了德國的殖民大業,并早在1884年就著手建立德國的海外帝國。但是,他下臺后,爭奪海外領地和財富的斗爭,加上作為海洋和海軍強國的德國的迅速崛起,對英格蘭那個“日不落”帝國和它的遠洋海軍優勢造成了威脅。英、法兩國協約逐漸變成了英、法、俄三國協約。雙方都擺好了陣勢。?德國對英國這個頭號貿易和海洋國家霸權的挑戰,英國和其他列強對這種經濟—軍事—心理威脅的反應,都屬于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主要原因。威廉二世和德國其他領導人深受美國制海權的偉大倡導者艾爾費雷德·塞耶·馬漢海軍少將學說的影響。海外殖民地和海外貿易必須發展商船和軍艦,從而危及幾個世紀以來英國的海上霸權。隨著德國輸出品通過全球貿易干線涌向各地,各國先后建立起保護性關稅壁壘,以對付這一激烈的競爭。?恐懼和挫折往往產生一種輿論上的變態心理,形成威脅和反威脅的惡性循環。1914年前很久就有如同海軍參謀長費希爾勛爵之流的英國人,他們認為為了英國的安全,德國艦隊應該被“哥本哈根”(意即消滅,如同納爾遜在哥本哈根消滅丹麥艦隊那樣)。另一方面,用德皇的話說,德國感到他們處于刺刀的包圍之中,于是用人們所謂的“憤怒的沙文主義”來作出反應。?“當(在會議桌上)發生爭論時,德國總是在開口前把一支左輪手槍擺在桌面上,結果使別的國家望而生畏,聯合起來對付它。”?間諜活動和陰謀詭計(1893~1898年法國著名的德雷福斯案件暴露了某些內幕)進一步煽動了公眾輿論。?除這些因素外,還有另外一個因素:古老歐洲各國帝王們的腐朽。民族主義和民族自決的強烈欲望,早在1914年大炮發言之前很久就熊熊燃燒起來了。在俄國,沙皇的專制統治受到此伏彼起的未遂革命的挑戰,這些革命大部分是社會性的,其中有些是少數民族煽動的。混亂、專制、中世紀的土耳其,只保留著昔日素丹們光榮的外表,而不是實體。奧匈帝國這個種族大雜燴,僅僅依靠妥協和讓步的別針和補釘攥撮在一起,以弗朗茨·約瑟夫皇帝這個舊制度的垂垂老翁為其象征。帝國受到少數民族的攻擊,特別是受到塞爾維亞人的攻擊。這些民族團結在泛斯拉夫主義周圍,得到俄國支持的鼓勵,他們把兩次巴爾干戰爭(1912年反對土耳其和1913年反對保加利亞的戰爭)的勝利者大塞爾維亞,視為民族救星。與此相反,維也納卻打算以犧牲塞爾維亞來實現帝國的擴張。當時的巴爾干各國,如同現在一樣被強烈的民族仇恨搞得四分五裂,一次又一次的沖突使之變得百孔千瘡,人們不祥地稱之為“歐洲火藥桶”。這樣,在某種意義上,民族主義──俾斯麥激發起來、并迎合了各地德語民族自豪感的日耳曼民族主義以及同沙皇制度一樣古老的斯拉夫民族主義,是各種原因中的主要原因。?現代交通和信息(鐵路、公路網的萌芽,尤其是電報和印刷機)的出現,不僅遠沒有實現四海之內皆兄弟,反而加深了分歧,唱出變革的“莎琳”譯者注:據希臘神話,傳說中半人半鳥的海妖莎琳,常用歌聲誘惑過往的航海者而使航船觸礁沉沒。之歌。?但是若人們接受托爾斯泰的歷史宿命論,人類和各民族只不過是由宇宙力量上演的一出戲劇中的活木偶,那么,現在回顧起來,1914~1918年的悲劇是不可避免的。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半個世紀中,歐洲的人口幾乎翻了一番,軍備開支則增加了4倍。德國一馬當先;它的人口通過自然增長和民族融合,上升到7 000萬人,超過法國或者英國的人口,它的生鐵產量到90年代初已經超過英國。到1914年,它出口到英國的產品超過它從英國進口的產品,并且德國正在全世界加緊排擠倫敦享有的商業和金融霸權,而這種霸權到當時為止仍是堅不可摧的。1870年以后,一個新的、虎虎有生氣的、野心勃勃的大國在歐洲的心臟地區日益壯大,并且向現代秩序發出挑戰,這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首要原因之一。?E·M·豪斯上校于1914年5月在他從柏林給伍德羅·威爾遜總統的一封信中指出:“形勢極不正常,軍國主義猖獗。”?21世紀教育網但是,人是難免要犯錯誤的。正是人(敵對雙方的領導人)以人的過失和人的美德,以誤置的力量或者軟弱退縮,促成了這場災難。?21世紀教育網德國,它產生過眾多杰出的但發展不平衡的人才,如今處于威廉二世的統治下。此人“害怕任何暴力思想”,但信任他的軍事顧問勝過信任他的外交官;崇拜權力,開口就放大炮,傲慢、浮夸而且自負。這位反復無常、難以捉摸的統治者,他可以“當著群臣的面”給保加利亞國王的屁股一巴掌,他可以“像小鳥唱歌一樣自然地”撒謊,或者在“餐前小吃與烤肉的間歇口若懸河而且毫無錯亂地背誦所有亞述國王的名字”。德皇的一支胳膊因在出生時受傷而萎縮,這給他終身留下了心理和生理上的創傷。可以說,一位助產師的失誤給歷史打下了可怕的烙印。?奧皇弗朗茨·約瑟夫,像機器一樣的斯巴達式的八旬老翁,睡行軍床,洗冷水浴,早上四點半鐘起床工作,80高齡還在陸軍野外演習場上快馬加鞭,縱橫馳騁,而且會說帝國的所有語言。他是一位勤奮工作、無微不至的主子,但又是鼠目寸光、冷漠寡情的人。?不久前才擺脫四分五裂局面并且力圖分一杯羹的意大利,處于維克托·伊曼紐爾三世統治之下;無論是對他的王冠還是他在歷史上的地位,他都缺乏自信。?俄國的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威廉二世稱他為“尼基”)金玉其外的美髯掩蓋著他那靦腆而且優柔寡斷的性格。這位皇上在他的朝廷里竟容忍一個叫拉斯普京的邪惡僧侶,據說他曾試圖奸污沙皇的小女兒。?21世紀教育網在法國,右派部長、共和國總統雷蒙德·普安卡雷,出生于淪喪的洛林省,他那強硬的外表掩藏著內在的易變性。在隨后那場浩劫中名聲顯赫的喬治·克里孟梭談到普安卡雷和左派領袖阿里斯蒂德·布里昂兩人時,曾說過:“普安卡雷什么都知道,但什么都不懂。布里昂什么都不知道,但什么都懂。”普安卡雷1913年上臺時,比利時駐法大使寫道,新總統和他的同僚們“是民族主義、軍國主義和沙文主義政策的制定者和支持者……。”?英國外交大臣格雷勛爵(即福洛頓的子爵愛德華·格雷爵士)曾為兩位和藹可親的、能干的主子愛德華七世和他的兒子喬治五世供職,是個喜歡大自然勝過喜歡人類的人。他的悄悄外交,使他在10年歐洲事務中成為名列前茅的要人。正是他鑄成了三國聯盟。然而,他的偉大至少必須部分地與他的失敗等量齊觀:他建造的整個大廈在1914年的一個夏日化為灰燼。?上述這些人就是1914年歐洲列強的政治家和領導人。他們之中的每個人都是各有千秋、不同凡響的,在某些方面可以說是才氣橫溢,但是沒有一個夠得上是他們那個時代的巨人。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