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人民版選修3:1.3《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影響》素材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人民版選修3:1.3《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影響》素材

資源簡介

專題一 第一次世界大戰
第三節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影響
素材
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的空戰
?
1918年飛機羽毛豐滿。飛機,這個1914年還是戰神的弱不禁風的嬰兒,成效斐然地參加了各階段的作戰。航速每小時160英里、升限達2萬多英尺的作戰飛機投入使用。英國的皇家飛行團于1918年4月1日變成皇家空軍,5月美國陸軍航空隊從通信兵分離出來成一個兵種。夏季,英國人在南錫附近組建起一支所謂“獨立航空隊”。這支航空隊對德國的工業和通信目標投擲了500多噸炸彈,使用的是德哈維蘭式晝間轟炸機和漢德利—佩奇式大型夜間轟炸機;這種夜間轟炸機可持續飛行8小時,攜帶1 700多磅炸彈。另一方面,1918年德國對倫敦的空襲有所減弱,最后一次是在5月份,7架飛機被擊落。但是直到9月份,德國的哥達斯式飛機還在攻擊巴黎。
?
1918年7月19日,英國人也創造了歷史:他們從飛機專用艦“猛烈”號上起飛7架索普威思·卡梅爾式飛機,成功地轟炸了德國在湯登的齊柏林式飛艇基地;這艘飛機專用艦是利用一艘18英寸火炮的戰列巡洋艦體匆忙改裝成的。
?
所有這些后來被稱為“戰略轟炸”(交戰雙方主要國家都進行過這種轟炸)的萌芽狀態的東西,對促使民心士氣的沮喪起了某種作用,增加了曠工的人數,降低了產量,把成千上萬的人送到倫敦地下鐵道掩蔽部中去過夜,同時分散了很大的力量去進行防御,但是,總的說來,對這場戰爭只起到微不足道的次要作用。
?
可是,在地面戰斗中,空軍的介入則更為有效,形式也更加多樣化。1918年的地面戰斗總是伴隨著空戰,或者以空戰為先導;有時幾百架飛機在惡戰中盤旋。轟炸戰線后方、掃射部隊和炮兵陣地、偵察、炮兵彈著觀察以及照像,無一不是飛機應起的作用。在第二次馬恩河戰役和意大利的皮亞韋河戰役中,對橋梁的空襲是阻止德奧軍進攻的主要因素。在巴勒斯坦,飛機在美吉多顯示了如何把失敗轉變成潰敗。
?
戰爭開始時規模微不足道的空軍,后來變得龐大驚人。臨到戰爭結束時,英國約有2 600架飛機在世界各地作戰,法國約有3 857架,德國有2 800架,意大利有800多架,美國陸軍航空兵約有740架(分布在戰線后方各中隊,加上約400架美國海軍飛機),奧匈有600架,比利時約有150架。
?
在美國參戰前一年為法國服務的美國志愿飛行員所組成的小小的拉斐特飛行小隊,壯大成為擁有25萬余人的美國航空部隊。這些飛行員主要用美國制造的一種著名的“詹尼”式(柯蒂斯JN4’s)教練機進行訓練。但是,交付美國遠征軍的飛機中,實際上在美國制造的不到1/5(6 300架中的1 200架),而且所有這些飛機都是外國設計的,包括英國的德哈維蘭4式(臭名昭著的“燃燒的棺材”)、英國的漢德利—佩奇式、意大利的卡普羅尼式、英國的布里斯托式和法國的斯帕式、尼厄波爾式和布雷蓋式。在觀察氣球方面,美國保持較好的記錄,它生產了642枚氣球,而在法國實際使用的只有369枚。
?
這批新的飛行員中產生了他們自己的領袖、他們自己的英雄、他們自己特有的露骨的浪漫主義、他們自己的行話和他們自己的方法與戰術。英國的休·特倫查德少將是英國皇家空軍之父,也許是這場戰爭中最偉大的高級空軍將領。美國的威廉(“比利”)·米切爾準將是位精力充沛的熱忱的空軍信仰者,他的思想和洞察力都遠遠超過他所處的時代。拉烏爾·勒夫貝里、埃迪·里肯巴克、弗蘭克·盧克和其他許多美國飛行員,搖身一變而為空中王牌駕駛員。他們的生命是短促的(他們中的大部分人不帶降落傘飛行),但是從來不是單調乏味的。分配到美軍戰區供美國飛行員使用的2 698架飛機中,停戰時只有大約1 100架仍在飛行。
?
美國陸軍航空兵飛行員擊毀德國飛機750架,己方損失不足這個數的一半。但是,如同美國地面部隊一樣,他們不是空戰的主力;英法兩國空軍在兵力、經驗和飛機諸方面都超過美國。
?
1918年的空戰達到戰斗的高潮,同樣在技術和能力上也臻于成熟。這一年的上半年,與德國的地面進攻能力相媲美的是優越的驅逐機──信天翁式單座機、福克式三翼機和雙翼機,以及普法爾式飛機。
?
但是,從7月開始,一直到這一年其余時間,協約國強大進攻的全過程,隨著美、英、法、意集中了這場戰爭中最龐大的空中力量進行偵察、照像、掃射和轟炸,德國人在數量上完全被壓倒。協約國有8 000多架作戰飛機在各條戰線飛行,其中在法國飛行的也許不下5 200架。
?
在空中如同在地面一樣,這場多線作戰的消耗戰,是德國無法贏得勝利的戰爭。
?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后果
?
人類創造了一個沙漠,把它叫做和平。
?
《凡爾賽和約》直到1919年6月底才簽訂,那已是西線月牙形戰線上鳥兒重新歌唱9個月以后。德國代表遭受挫敗;威爾遜十四點的某些理想主義的東西最終披上了強權政治的丑陋甲胄。但是,德國已無力抗議,停戰條款就是要它處于這種地位。
?
到1918年12月中旬,協約國軍隊已進抵萊茵河,并占領了彼岸的橋頭堡──英軍位于科隆周圍,美軍占領科布倫茨,法軍占領美茵茨。德國的全部潛艇都已經投降、被禁錮或者被鑿沉了。德國公海艦隊(11艘戰列艦,5艘戰列巡洋艦,8艘輕巡洋艦,49艘驅逐艦)無可奈何地處于停泊在斯卡帕灣英國大艦隊的大炮底下,直至1919年6月被德國水兵鑿沉,數以千計的火炮和機關槍已經交給協約國軍隊。德國人的倔強是徒勞無益的:進一步向德國本土進軍的威脅足以迫使他們屈服。
?
和約強加在歐洲頭上:一些人認為民族自決已失去控制,另一些人則說理想主義已與實用主義相結合;德國人認為太苛刻,而協約國人民則認為太溫和。
?
如同一切用鮮血達成的妥協歷史一樣,這一次妥協──《凡爾賽和約》也是暫時的。
?
和約鼓勵在德國建立民主政府即魏瑪共和國,但是把罪責、賠款和一大堆麻煩加在它的頭上。和約規定了防止德國軍國主義復活的檢查和保證措施,但協約國并沒有執行。1933年1月30日,一名穿褐色襯衣的獨裁者阿道夫·希特勒,這個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勇敢的下士,僭取了比德皇曾經享有的更大的個人權力。和約在帝國的廢墟上建立了新的國家──波蘭和捷克斯洛伐克──但40年以后,它們僅僅是名義上自由的主權國家。和約重畫了巴爾干國家的地圖,但是這些國家由于它們的秘密警察以及它們的專制政治而僅僅在形式上有所改變,實質上依然故我。在把東普魯士與德國分開的波蘭走廊,和約創造了一種對民族統一主義的鼓舞,同時也是對暴亂煽動者的激勵。21世紀教育網
?
當美國摒棄它的總統威爾遜并且拒絕和約建立的國際組織──國際聯盟時,它讓歐洲自作自受。向一種新的美國孤立主義倒退的步伐,于1923年美軍撤出萊茵蘭時加快了;這種新孤立主義的出現,在經濟上是由于繁榮時期,在心理上是由于緩慢地認識到這場戰爭并沒有給民主制度帶來安全。英國軍隊在萊茵蘭一直待到1929年12月,法國部隊比英國部隊還多待了6個月。
?
但是,有時被說成是門外漢或導師們起草的《凡爾賽和約》是一種事實、一種后果,而不是原因;它并不是這場戰爭帶來的罪惡的淵藪。
?
罪惡的淵藪是這場戰爭本身:它的規模之廣、流血之多以及破壞性之大都是史無前例的。《啟示錄》中的四大瘟神縱橫馳騁于全世界。俄國內戰持續了兩年多,布爾什維主義威脅著俄國(1918年12月~1919年2月),并隨著貝拉·庫恩在匈牙利建立短暫的共產黨政府(1919年3月~8月)而在中歐曇花一現,約瑟夫·畢蘇茨基和他的英勇波蘭人在華沙的大門口阻擋了紅色浪潮(1920年8月14日)。
?
疫病席卷世界:1918~1919年的流行性感冒,使50萬美國人和數百萬其他國家的人喪生。從廢墟中進發出斑疹傷寒、天花和瘟疫。饑荒悄然逼近窮人;腹部腫脹、眼窩深陷的嬰兒圖片使吃得飽的人看了無法入睡。一位叫赫伯特·胡佛的工程師,因組織對比利時、俄國和遭戰爭蹂躪的其他國家的饑餓賑濟和救援而贏得了國際聲譽。在小亞細亞趁機打劫的希臘,與土耳其進行了兩年之久的戰爭,直到一位被稱作穆斯塔法·凱末爾·阿塔圖爾克的將軍即新土耳其之父,在士麥那大破入侵者(1922年9月)才停止。巴勒斯坦的猶太移民和阿拉伯人內部的派別斗爭以及對英、法政策的不滿,增加了中東的緊張局勢,開始了流血沖突,而且至今未嘗稍停。德屬非洲殖民地變成了征服者的戰利品。在西太平洋和遠東,在日本朝陽的照耀下,亞洲屬于亞洲人這種說教的毒種萌芽生根。這一切留下了無窮后患。
?21世紀教育網
大戰的統計數字──按生命和物質損失之巨大是令人驚訝的──為持久而悲慘的后果,為至今仍未結束的苦難,提供了真實的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戰這場特大地震震撼了現代人類的歷史。總計最少有860萬軍人陣亡,或因重傷或疾病致死(某些估計超過1 000萬人)。至少另有2 122萬人受傷。俄、奧、德、法四國損失最為慘重;包括被俘和失蹤在內,人員損失占動員總數的比重,德國較小,占64.9%,奧匈最大,占90%。
?
軍隊傷亡(最近似整數)①
國家
陣亡或因傷因病致死

俄國
1 700 000
4 950 000
德國
1 773 000
4 216 000
法國[來源:21世紀教育網]
1 385 000
4 266 000
英帝國
908 400
2 090 000
奧匈
1 200 000[來源:21世紀教育網]
3 620 000
意大利
650 000
947 000
土耳其21世紀教育網
325 000
400 000
塞爾維亞與門的內哥羅
48 000
143 000
比利時
14 000
44 700
羅馬尼亞
335 700
120 000
保加利亞
87 500
152 400
美國
116 516[來源:21世紀教育網]
234 428
希臘
5 000
21 000
葡萄牙[來源:21世紀教育網]
7 200
13 800
?
① 軍事行動、饑荒、疾病和緊隨大戰而來的內戰以及動亂還造成數以百萬計的平民傷亡,但無精確統計。
?
這場戰爭耗資3 380億美元;美國從此開始有國債,且一直未能消除,費用還在上升。協約國和中立國的商船損失總計高達1 285萬噸(其中被潛艇擊沉的達1 115.3萬噸)。
?
千百萬人無家可歸。
?
這場大戰有許多軍事上的教訓。其中主要的一條,用克里孟梭的名言來說就是“(戰爭)太重要,不能交給將軍們去干”。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一場全民的戰爭:男人和婦女,工業與農莊都被利用來為它服務;它是一場“大工廠”的戰爭,比起最終由北方的工業優勢決定勝負的美國內戰有過之而無不及。“大兵團”起了血腥的作用,但是俄國人最充分地體現了以不充足的工業手段進行戰爭的國家的命運。美國人發現了“工業動員”這個詞的意義;單有大兵團是不夠的,百萬大軍不可能一夜之間就武裝起來。工廠從平時轉入戰時需要有個“周期”,即準備時間。
?
國家的計劃可謂洋洋大觀,但其執行則是很不得力的:向美國工廠訂購了2.3萬輛坦克,到戰爭結束前只完成26輛;美軍作戰使用的2 251門火炮中,僅有130門是美國制造的;美軍在法國消耗的885萬發炮彈中,208 327發是美國制造的。工業動員的這個教訓,在下一次世界大戰中對美國將大有裨益。
?
英國和整個協約國的高級戰爭計劃與指導機構,在逆境中從混亂和各行其是發展到協作和多國共同努力,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陸海軍將領們也許不能同歷史上的偉大統帥相提并論,但也有某些人算得上出類拔萃,如艾倫比、莫德和弗朗歇·德斯佩雷;缺乏想像力、固執且感覺遲鈍,但在不多的偉大時刻,在經受考驗時堅定不移的海格;以少量兵力屢成大功的利曼·馮·贊德爾斯;極盛時期的魯登道夫、霍夫曼;俄國的勃魯希洛夫;塞爾維亞的普特尼克;新式滲透戰術的大師胡蒂爾;霞飛和福煦;羅杰·凱斯爵士,希佩爾和西姆斯海軍將軍;在規模小的部隊方面還有土耳其的穆斯塔法·凱末爾和東非的萊托—福爾貝克──所有這些人以及其他某些人,都應當受到格外的禮贊。
?[來源:21世紀教育網]
但是,集中體現在西線的消耗戰和僵局的痛苦,公道地說不能怪罪將軍們。他們生活在戰爭史上火力(即機關槍和火炮)大大超過機動力的時期。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以機關槍為基礎的地面防御暫時強于進攻,盡管如同德國人一再顯示的那樣,精心準備和戰術上的足智多謀可能意味著進攻的損失比防御小。胡蒂爾的滲透戰術找到了實施突破的鑰匙(這種戰術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以嶄新的形式成為德軍閃擊戰的基礎)。
?
但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軍隊基本上是用騾馬牽引的,無論是飛機還是坦克都沒有在數量和能力方面充分地發展到可利用突破口擴大戰果的程度。
?
在海上,正當裝備著裝甲和巨炮的戰列艦臻于完善的時代,潛艇和飛機給歷史投下一道長長的陰影。戰勝國也許直到1917年無限制潛艇戰使英國遭到失敗的威脅(盡管是暫時的)之前,并沒有充分認識到海上力量的極大重要性。與此相對應的是封鎖圈的致命緊縮(這種緊縮是緩慢而無情的,對于德國具有毀滅性)──它是協約國克敵制勝的主要因素;沒有這個因素,這場戰爭就不會勝利。英國重新吸取了它的海軍歷史上的教訓:海戰雖然在武器裝備方面耗資巨大,但在人員傷亡方面卻是相對便宜的。可惜對整個一代英國青年來說,這種認識為時已晚。與殺人盈野的西線相比,海上的傷亡是微不足道的:英國海上傷亡總計39 940人(亡33 527人),加上商船隊死亡14 661人。德國在海戰中死亡2.5萬人、傷3萬人、被俘1.2萬人。
?
就技術方面而言,第一次世界大戰是科學與工業相結合為戰爭服務從而產生的潘朵拉罪惡之盒的預演。飛機,特別是用于現在人們所知的“戰略轟炸”即對大后方的戰爭的飛機,在1914~1918年還是一個次要因素。整個戰爭期間有48艘飛艇(可駕駛的)空襲英國,炸死556人;同期飛機進行了59次空襲,炸死857名英國人。約720名德國平民死于協約國類似的空襲。毒氣的大量使用造成91 198人死亡,1 205 655人受傷。而現在的毒氣與當年的相比是威力更大的武器。坦克、飛機、車輛、導彈和核動力艦艇把當今核時代能夠擁有的無限火力同機動能力結合起來。今天,戰爭是真正的總體戰:各國人民的戰爭,各個國家的戰爭,大實驗室、大工廠、大兵團的戰爭。[來源:21世紀教育網]21世紀教育網[來源:21世紀教育網]
?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政治后果至今猶存。按斯彭格勒悲觀的說法,這次大戰顯然標志著“西方衰落”的開始;它肯定地刺激了西半球(美國、加拿大)和遠東(日本)的世界權力中心以犧牲西歐而成長起來。
?
這場大屠殺使英國付出昂貴的代價:它一度擴大了帝國的疆域,但卻削弱了控制它的實力。英國征服土耳其主要是依靠印度的人力,但是英國對古老土耳其帝國殘存部分的主權只不過是歷史長河中的短暫插曲。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印度的獨立,英國再也沒有足夠的力量來維持它在中東的地位了,從而創造了一個爭相彌補的權力真空。同樣,英國也無力保持它的海上優勢了,美國和另一個潛在對手日本向它挑戰,并且最終超過了它。
?
從俄國革命的種子里長出一個大帝國,它借助另一次世界大戰徐徐登上世界列強的寶座;這個帝國比英國所知的任何帝國都更為強大。
?
對于疲憊不堪、慘遭破壞但仍然沉浸在偉大和光榮的神秘氣氛中的法國,第一次世界大戰只不過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序幕,是以最終失敗之前的不牢靠的勝利宣告結束的一個篇章。
?
對于遭受損害但很少是有形的損害的美國,第一次世界大戰意味著全球勢力和影響的開端,這在不斷變化著的歷史舞臺上是一個核心因素,沒有人能說出這個因素起作用的時間將有多長。
?
從實際的意義講,第一次世界大戰和1939~1945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戰,都是至今仍在繼續的一種過程──人類歷史長河中大劇變的篇章或插曲。湯因比曾把20世紀稱為“動亂時代”;薩拉熱窩的火種仍在我們這個世界上燃燒。在工業革命和政治革命之上,如今又增加了經濟、社會和科學革命,而且了無止境。
?
國王和君主的日子,除了禮儀性的國家元首之外,已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宣告結束。但是“結束戰爭的戰爭”既沒有結束戰爭也沒有結束暴政;它并沒有帶來“美好的世界”;獨裁者、煽動家和極端主義者──這一切從人類這個迷人的大雜燴里繁衍滋生出來──過去統治著蕓蕓眾生,如今仍舊統治著他們。1918年失敗的德國,不久就好了傷疤忘了疼,重新選擇了專制和征服。結果是重蹈覆轍,而且一次比一次輸得更慘。
?
整整4年,德國在陸地、海洋和空中同世界五大洲打仗,公然作對。它的軍隊支撐著它那搖搖欲墜的同盟,成功地介入每一個戰區,駐守在被它征服的每一塊領土上,并且使敵方遭到比己方大一倍以上的傷亡。為了打破德軍的力量和科學,為了制止它的狂暴,必須動員世界上所有的大國到戰場上來反對它。壓倒多數的人口,無限的資源,難以估量的犧牲,海上封鎖,在50個月中都未能戰勝它。在這場斗爭中小國被踐踏;一個龐大的帝國被打得支離破碎,面目全非;直到把刀劍從那可怕的手中奪取過來之前,近2 000萬人已被消滅或者流灑了他們的鮮血。肯定地說,德國人啊,歷史已經受夠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宿州市| 扶余县| 贵州省| 东台市| 达拉特旗| 奉化市| 乌鲁木齐市| 额尔古纳市| 桃园县| 安福县| 永泰县| 万荣县| 寿宁县| 绥芬河市| 池州市| 和林格尔县| 达拉特旗| 筠连县| 巢湖市| 开平市| 安义县| 溆浦县| 昭苏县| 海林市| 惠州市| 汉源县| 武邑县| 清苑县| 清丰县| 天门市| 东乡县| 阳曲县| 盈江县| 湘乡市| 卢龙县| 万山特区| 陵川县| 开阳县| 英吉沙县| 蛟河市| 从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