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人民版選修3:2.1《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形成》素材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人民版選修3:2.1《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形成》素材

資源簡介

專題二 凡爾賽——華盛頓體系下的和平
第一節 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形成
素材
奧匈帝國的形成與解體
?
“奧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奧匈帝國”這一組歷史概念,它們之間有著怎樣的歷史聯系呢?
?
奧地利原是多瑙河上游的一個公國,1414年起稱大公國,成為德意志諸邦中最大的一個公國。1438年,奧地利的阿布勒喜特五世當選為德意志國王,此后德意志長期處于哈布斯堡王朝的統治之下。
?
匈牙利原屬于芬蘭—烏格爾人的一個游牧部落群,共有7個部落,其中馬札爾部落最強。906年,在馬札爾部落酋長阿爾帕德率領下占據了斯洛伐克。10世紀中期,逐漸過渡到定居的農業生活。約于公元1000年,斯蒂芬一世經羅馬教皇加冕稱王,建立王國,此后不斷向外擴張。1526年,大肆向外擴張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在摩哈赤戰役中大敗匈牙利和捷克聯軍,匈牙利滅亡并被瓜分,其西部地區并入哈布斯堡王朝統治下的奧地利。
?
1848年,歐洲爆發了一場空前規模的資產階級民族民主革命。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也爆發革命,反對奧地利的殖民統治。起義大軍頑強地抗擊了奧地利軍隊的多次進攻,并于1849年4月14日正式宣布匈牙利獨立。然而,在沙皇俄國的干涉下,8月13日,匈牙利革命被絞殺,匈牙利又重新淪為奧地利帝國的屬國。
?21世紀教育網
1866年,為了統一德意志,普魯士王朝發動了第二次王朝戰爭──普奧戰爭,結果奧地利戰敗,被排擠出德意志。奧地利統治者為了保持自己在歐洲的大國地位,決定向匈牙利自由主義貴族妥協,提高匈牙利的地位,實現與它的合并。1867年,奧匈二元帝國建立,分別設立獨立的議會和政府,奧地利皇帝兼匈牙利國王。一戰期間,奧匈帝國的統治階級加強了對匈牙利勞動人民的剝削和壓迫,并驅使他們去當炮灰。匈牙利全國滿目瘡痍,民不聊生。1918年10月,匈牙利爆發了“秋玫瑰革命”,推翻了哈布斯堡王朝在匈牙利的統治,贏得了民族獨立,奧匈帝國不復存在。在巴黎和會上,根據協約國與奧地利的和約,在奧匈帝國范圍內,分別成立奧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三個獨立國家。
?
兵役制常識
?
兵役制度經歷了古代、近代的演變,進入20世紀后,便以嶄新的面貌登上歷史舞臺,形成和發展了現代兵役制度,并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形成基本模式。
?
基本上分為征兵制和募兵制兩大類。
?
征兵制也可稱為義務兵役制。其特征為:帶有一定強制性,國家對服役者,在經濟上僅滿足其基本生活需要。而對服役者來說,帶有一定義務性。而義務兵役制又因為形式和范圍不同,分為一般義務兵役制和普遍義務兵役制。一般義務兵役制,在范圍上,沒有以全體適齡公民作為征兵對象,在形式上,沒有絕對的強制性。而普遍義務兵役制,則以全體適齡男性公民(甚至有的國家還包括適齡女性公民)為征兵對象,在形式上,則帶有明顯的強制性。在平時,青年步入社會前,都要接受一定年限的軍事訓練或服役一段時間。而戰時,則要求一定年齡段的公民,都要加入軍隊。接受軍事訓練,服役成為公民必盡的義務。
?
募兵制又可稱為職業兵制。其特征為:從形式上看,主要采取雇傭的方式,國家或征兵者與應征者之間以經濟契約的方式發生關系。應征者往往是以牟取酬金的方式加入軍隊的。而國家則以比較優厚的待遇吸引青年加入軍隊。從范圍上看,沒有固定的范圍限制,常常也沒有固定的時間期限。完全依戰備形勢或戰爭的需要而確定,和平時期一般僅維持最低限度,是和平時期主導的兵役制。
?
近代意義的義務兵役制,始于18世紀末法國大革命時期的普遍征兵制和19世紀初普魯士的預備役制度。1793年,法國為了抗擊反法同盟,頒布了征兵法令,宣布“全體人民時刻處于征發狀態”。征集全國18~25歲的未婚公民或無子女的鰥夫參加共和軍,成為近代史上第一次全國性的征兵。在20年后的1813年,普魯士為了抗擊法國拿破侖軍隊的入侵,頒布了《軍事法》。該法規定,20~40歲的男子必須在常備軍服役3年,然后轉入預備軍服預備役。普魯士預備役制度的建立與完善,為后來的普奧戰爭和普法戰爭的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法國普遍征兵制和普魯士預備役制度的成功實踐,奠定了近代普遍兵役制的基礎。
?
進入20世紀后,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參戰國為了保證戰爭的需要,進行了全面的戰爭動員,在參戰的38個國家中,幾乎都實行了普遍義務兵役制。第二次世界大戰,規模更龐大,戰場更遼闊,參戰國更多。交戰雙方在總結第一次世界大戰兵役實踐經驗教訓的基礎上,進一步健全和完善了普遍義務兵役制,并運用于戰爭之中。在20世紀前半期,使它成為占主導的地位的兵役制。
?
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在對戰敗國處理的時候,戰勝國都強令戰敗國廢除義務兵役制或普遍義務兵役制,作為避免其恢復軍力,再度發動戰爭的主要措施。
?
從一戰后對較小戰敗國軍事制裁的情況來看,這些國家實行的兵役制都屬于義務兵役制,但與德國的普遍義務兵役制又都有一定的區別。主要體現在強制性和義務性沒有德國的強,征兵范圍沒有德國那樣廣泛。協約國禁止這些戰敗國實行不同形式的義務兵役制,既有限制它們的軍隊數量,從而控制它們的軍事能力的意圖,又有懲罰這些國家的意圖。21世紀教育網
?
土耳其的凱末爾革命
?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后,奧斯曼土耳其因其歷史上與俄國的恩恩怨怨而加入德奧集團方面作戰。大戰期間土耳其有60萬士兵戰死或被俘,200萬人受傷,國債高達44 800萬金里拉,經濟陷于崩潰。
?[來源:21世紀教育網]
奧斯曼帝國戰敗后,協約國軍隊占領了首都伊斯坦布爾、海峽地區以及安納托利亞的東南部和西南部以及鐵路沿線的重要城鎮,希臘軍隊在英法支持下占領伊茲密爾及其鄰近地區。土耳其面臨被瓜分的民族危機。土耳其各地紛紛成立護權協會等民族主義組織。1919年9月舉行全國性的護權協會,選舉以凱末爾為首的16人代表委員會,民族主義者在議會選舉中獲得多數席位。1920年1月28日,新議會發表了維護土耳其民族獨立和主權的《國民公約》,宣布停戰協定規定的邊界內土耳其人占大多數的地區“構成一個真正的、在法權上不能以任何借口分割的整體”;反對阻礙土耳其政治、司法、財政發展的種種限制等。
?
1920年4月23日,首屆大國民議會在安卡拉召開,成立了以凱末爾為首的臨時政府,宣布自3月16日起的議定書一律無效,要求蘇俄政府支援土耳其的民族事業。1920年8月10日,巴黎和會通過剝奪土耳其民族生存權利的《色佛爾條約》。1921年7月,希臘十余萬干涉軍在英國支持下,進犯安納托利亞。土耳其革命進入了民族解放戰爭階段。在國民軍取得薩卡里亞戰役的勝利后,實現了民族獨立戰爭的轉折,協約國陣營也發生分化。1921年10月20日,法土兩國簽訂停戰協定,法國正式承認大國民政府,承諾在兩個月內從安納托利亞東南部撤出全部占領軍。意大利也于同年秋天撤出安納托利亞南部,英國改變公開支持希臘的立場,轉向“中立”。1922年8月26日,土軍向希軍發動總反攻。9月18日,最后一批希臘軍隊撤離安納托利亞。同年10月11日,土希兩國簽訂停戰協定,土耳其收復東色雷斯,伊斯坦布爾地區的行政管理權交還土耳其。1923年7月24日,土耳其和英、法、意、希、日等國簽署《洛桑條約》,取得外交上的重大勝利。
?
《洛桑條約》還意味著奧斯曼帝國在經歷了500年盛衰無常的歷史之后終于滅亡了。1922年11月,大國民議會廢除素丹制。1923年10月議會通過建立土耳其共和國的決定,1923年10月29日,以凱末爾為總統的土耳其共和國正式宣告成立。凱末爾當選為共和國總統。
?
在創立了新土耳其之后,凱末爾又致力于創造新土耳其人這一同樣艱巨的任務。1921年,他提出了生存斗爭中的指導原則:就我們這場運動的哲學觀來說,“我們的眼光要轉向西方。我們將把西方的制度移植在亞洲的土壤上。我們將按西方的模式改造我們的學校。亞洲的新口號不再是泛伊斯蘭教主義,而是民族主義。……我們希望成為一個現代化國家,我們的頭腦愿意接受新時代思想,但我們仍得保持自身不變。我們并不希望被看作是一個渴望孤立在道德屏障背后的亞洲民族”。
?
按照這些觀點,凱末爾無情地清除了過去那些陳舊的制度,在變革的巨大洪流中進行了一個又一個的改革。1923年10月,土耳其國家的首都從君士坦丁堡遷移到土耳其安納托利亞高原中心地帶的安卡拉。1924年3月,廢除哈里發制,奧斯曼帝國皇室的所有成員被逐出土耳其。1924年4月,通過設立總統、總理、內閣和大國民議會的憲法;大國民議會每四年一次由選舉產生,選舉方式為間接投票。1925年9月,取締所有的宗教社團和寺院,禁止個人以宗教社團成員的身份生活,禁止穿戴與之有關的服裝或擁有與之有關的頭銜。1925年11月,規定官員和平民必須戴禮帽以代替傳統的土耳其帽。婦女是否戴面紗任其自便,但不鼓勵戴面紗。1926年1月,采用新的民法典、刑法典和商法典,它們分別以瑞士、意大利和德國的體系為藍本。1926年8月,廢除一夫多妻制。1926年9月,強制推行世俗婚禮。1928年11月,推行拉丁字母以代替復雜的阿拉伯字母;首先在報紙上,然后在書籍中實行這一改革。1934年12月,給予婦女以選舉權,并允許她們參加議會。至1938年11月凱末爾去世時,新土耳其已經確立。土耳其較之其他穆斯林國家,已在一個大得多的程度上成為凱末爾所設計的“現代國家”。
?
漢志地區
?
是阿拉伯半島的地理稱謂。阿拉伯半島中部地區被稱之為內志,而阿拉伯半島西部靠近紅海的地區,被稱之為漢志。這里雖是不毛之地,但卻是伊斯蘭教的圣地,兩大圣城──麥加與麥地那都坐落在這一地區。同時它又是溝通歐亞的商業要道。東方的商品要從印度洋運到也門,然后再由阿拉伯商人用駱駝馱著北上,通過漢志地區到達地中海,再在那里轉送到歐洲各地。得天獨厚的交通條件為漢志地區帶來了繁榮,其中麥加和雅特里布城最出名。
?
16世紀,該地區被土耳其征服,成為奧斯曼帝國的一個省,但由于地區遙遠,對此地統治比較放松,實際上是由埃及總督直接統治。19世紀,隨著英國逐漸控制埃及,英國人也開始侵入漢志地區,蘇伊士運河通航后,英國加強了對這一地區的控制。《色佛爾條約》規定土耳其承認漢志的獨立,實際上是要實現英國對這一地區的獨占。但1924年內志酋長阿卜杜勒·阿齊茲·伊本·沙特統一了內志和漢志兩部分,并于次年自立為國王。1932年9月定國名為沙特阿拉伯王國,但仍受英國的政治控制。
?21世紀教育網
?
?
亞美尼亞
?
中亞內陸國,位于外高加索南部。全境90%多的地區海拔1 000米以上。西接土耳其,南接伊朗交界,北臨格魯吉亞,東臨阿塞拜疆。公元前9~前6世紀,在現亞美尼亞境內建立了奴隸制的烏拉杜國。公元前6~3世紀,阿凱米尼得王朝和塞琉古王朝統治亞美尼亞,建立大亞美尼亞國。公元387年被拜占廷和波斯帝國瓜分。1405年亞美尼亞被奧斯曼和波斯瓜分。1804~1828年,兩次俄伊戰爭以伊朗失敗告終,原被伊朗占領的東亞美尼亞并入俄羅斯。據亞美尼亞方面的史料記載,1915~1923年奧斯曼帝國以信仰基督教的亞美尼亞人是敵人的盟友為名,對土耳其境內的亞美尼亞人實施了慘無人道的種族滅絕政策,導致150萬亞美尼亞人死亡,殘存的亞美尼亞人逃亡到鄰國,其中一部分被美國收容。1918年達什納克楚瓊領導建立亞美尼亞第一共和國。1920年1月29日,亞美尼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成立。1922年3月加入外高加索蘇維埃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同年12月30日作為該聯邦成員加入蘇聯。1936年12月5日,亞美尼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改為直屬蘇聯,成為其加盟共和國之一。1990年8月23日,亞美尼亞最高蘇維埃通過獨立宣言,改國名為“亞美尼亞共和國”。1991年9月21日,亞美尼亞舉行全民公決,正式宣布獨立。
?
印度“非暴力不合作”運動
?
一戰削弱了英國,印度的民族解放運動也出現了新高潮。然而英國殖民當局采取高壓政策,頒布了“羅拉特法案”。為抗議羅拉特法,1919年4月北方城市阿姆利則人民舉行抗議示威,遭到英國殖民當局的血腥鎮壓,打死示威群眾400多人,打傷1 000多人。“阿姆利則慘案”后,國大黨通過了甘地提出的“非暴力不合作計劃”,宣布通過“和平的手段”,取得印度的自治。
?
甘地的“非暴力”思想,受到兩方面因素的影響。一方面,印度是一個有悠久宗教傳統的國家,佛教和印度教的影響十分深廣。這兩種宗教教義繁復,有一點卻是共同的:它們都反對任何暴力,主張以忍讓和和平的方式解決一切爭端。甘地是一個虔誠的教徒,篤信教義。第二方面,甘地受英國式教育,對英國式的民主制度有一種迷信。這就決定了他的“非暴力”信條。[來源:21世紀教育網]
?
“非暴力不合作運動”包括兩部分內容:“非暴力抵抗”和與英國殖民者“不合作”的態度。具體內容有:辭去英國人授予的公職和爵位;不參加殖民政府的任何集會;不接受英國教育,以自設的私立學校代替英國統治者的公立學校;不買英國貨,不穿英式服裝,自己紡紗織布;不買英國公債,不在英國銀行存款,等等。
?
“非暴力不合作運動”在1930年的“食鹽進軍”中達到了高潮。這一年,英國殖民當局制定和頒布了食鹽專營法,壟斷食鹽生產,任意抬高鹽稅和鹽價,引起了當地人民強烈不滿。甘地號召印度人民用海水煮鹽,自制食鹽,以此抵制當局的食鹽專營法。此時已是60歲出頭的甘地身體力行,帶領一群人,從印度北部阿默達巴德城修道院出發,步行向南,到海邊煮鹽。一路上,日曬風吹,蚊叮蟲咬,甘地卻毫不介意,沿路向群眾宣傳,發表演說。經過24天的徒步旅行,到達海邊時他的隊伍已有上千人。甘地和他的信徒們在海邊堅持了三個星期。每天清晨,他們先在海邊祈禱,然后,打來海水、蒸煮、分餾、過濾、沉淀。勞動是艱苦的,對于由于多次進行絕食斗爭而疾病纏身,此時已是60歲開外的甘地來說更不輕松。但他自始至終參加勞動,直到被捕入獄。
?
印度各報對甘地的“食鹽進軍”進行了廣泛報道。沿海各地紛紛響應甘地的號召,自制食鹽。與此同時,全國各地都開展了反對英國殖民統治者的斗爭,罷工、罷課、游行示威,請愿運動一浪高過一浪。殖民當局十分驚恐,他們逮捕了甘地和國大黨其他領導人,并下令取締國大黨。甘地被捕的消息傳開,猶如在油鍋里加進了水,頓時舉國沸騰。數萬名自愿者要求與甘地一同坐牢。當局逮捕了6萬多人,更加激怒了人民。不久,各地爆發了武裝起義,有的地方宣布獨立,建立自治政權。印度的民族獨立運動正脫離“非暴力”的軌道,走向暴力革命。
?
英國殖民當局嚇壞了,他們想起甘地的“非暴力”主張,便改變了策略。1931年1月,殖民當局釋放了甘地,撤銷了取締國大黨的禁令。隨后,與甘地達成了協議:甘地改變不合作態度,停止不合作運動,而當局則釋放政治犯,允許沿海人民煮鹽。這就是《甘地—艾爾文協定》。
?
《甘地—艾爾文協定》只滿足了印度人民的部分要求,印度依然沒有獲得獨立。這與甘地為之奮斗的印度獨立的目標相去甚遠。因此,以后他又發動了幾次“個人不合作運動”,繼續為印度獨立而奮斗。他多次被捕入獄,多次絕食祈禱。在他和其他一些志士的努力下,印度民族獨立的運動依然進行著。21世紀教育網
?
“非暴力不合作”運動,沉重地打擊了英國的殖民統治,增強了印度人民的民族感和民族獨立的要求。從國際關系的角度看,對帝國主義殖民體系下的新秩序,是一個巨大的沖擊。[來源:21世紀教育網]
?
圣雄甘地的中國情結
?
圣雄甘地是印度民族獨立運動的著名領導人。在領導印度民族獨立運動的同時,圣雄甘地對中國人民當時的反對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的民族獨立運動寄予同情與支持。
?
《新印度時報》曾發表的文章披露,圣雄甘地十分敬佩中國悠久文明的輝煌歷史,對中國人民有著深厚的情誼。圣雄甘地后來在領導印度民族獨立運動斗爭的同時,也非常同情、支持當時中國人民進行的反對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的民族獨立斗爭。1915年圣雄甘地回到印度時,正值印度和中國處于反對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壓迫,爭取民族獨立解放的時期。因此,他十分關注中國人民進行的民族獨立斗爭,曾說中國和印度是同舟共濟、患難與共的同路人。1939年,他委派尼赫魯到中國進行訪問,了解中國反帝、反殖、爭取民族獨立解放的斗爭情況。后來,尼赫魯和中國方面有關人員經常向圣雄甘地通報中國的有關情況。
?
圣雄甘地還一直為他未能實現訪問中國的夙愿而遺憾。1920年,他同時收到了訪問美國和中國的邀請。他毫不猶豫地拒絕了訪問美國的邀請。他說,他不愿意訪問視金錢為上帝的美國,那里的一些人還不懂得真理、非暴力和道德良知的真正含義。與此相反,他十分希望能訪問中國。但遺憾的是,就在他動身準備前往中國訪問時,突然接到來自中國的通知說,鑒于當時國內混亂、動蕩不安的嚴峻形勢,建議他暫時推遲訪問。1927年,圣雄甘地再次接到訪問中國的邀請,但因故又未能如愿。事隔多年后,他在寫給中國一位領導人的信中說,他為沒能到中國訪問而感到非常遺憾。21世紀教育網
?
集體安全
?
集體安全(collective security)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后產生的一種安全模式,所謂集體安全,指的是“一種特殊的國際體系,在其中的每一個國家都承認其他國家的安全就是所有國家的安全,他們同意并且愿意對侵略者做出集體反應。”由此可見,集體安全指的是若干國家共同努力以預防或制止戰爭的一種方式。在集體安全模式下安全是不可分割的,不只是個別國家而是所有國家的共同的事情,每一個國家都像一個大家庭中的成員一樣關注和捍衛其他所有國家(成員)的安危。簡而言之,在集體安全體系下,侵略進攻任何一個國家即被視為侵犯所有國家,它將受到其他所有成員集體的反對和懲罰。無論是歷史上曇花一現的國聯,還是仍在發揮巨大影響力的聯合國,都是集體安全原則的產物。
?
集體安全是伴隨理想主義的興起產生的,理想主義的代表人物美國總統威爾遜提議建立國聯,用“集體安全”的設計來反對戰爭和侵略,維護世界和平與安全。《國際聯盟盟約》第11條明確宣告:“任何戰爭或戰爭威脅,不論立即影響任何聯盟會員國與否,茲特宣告其為與聯盟全體有關之事,聯盟應采取其認為明智有效之然后行動,借以確保國際和平。”第16條更具體規定:“聯盟會員國如有不顧本盟約……而從事戰爭者,則據此事實即應視為對所有聯盟其他會員國有戰爭行為。”因此國聯是“集體安全”的第一次實踐和嘗試。
?
委任統治制度
?
國際聯盟盟約第二十二條的主要內容為:21世紀教育網
?
(1)“在前敵領地,那些居民尚不足于今世特別困難狀況下實行自治”的地區實行委任統治原則,委任統治制度的目的是要保證將居住在該地區內“人民之福利及發展視作文明之神圣任務”。
?
(2)國聯按各先進國的能力、意愿來授予它們統治的資格,受任國此后承擔管理的任務,受法律制裁。
?
(3)按照委任統治地區的社會發展、領土范圍、經濟狀況來規定受任國對當地管理的程度。21世紀教育網
?
(4)前奧斯曼帝國屬地為第一類,即后來所稱的甲類委任統治地。受任國僅提供“行政之指導及幫助,待到能自立之時為止”。第二類包括德屬中非、西非地區,即后來的乙類委任統治地。受任國要根據當地發展程度負責地方行政,此外還要承擔使當地人民信仰自由、禁止各種弊端、地區非軍事化和保證國聯其他成員國在當地的貿易機會均等的義務。西南非洲及南太平洋島嶼因居民稀少、幅員狹小等因素被劃為第三種,即原來的丙類委任統治地。這類地區可“受治于受任統治國法律之下,作為其領土之一部分”。
?
(5)受任國每年應將委任統治地的情況制成年度報告送交國聯行政院。行政院專門設立一個下屬常設委員會,專門接受并審查各受任國遞交的年度報告,并就有關問題向行政院陳述意見。
?
委任統治制度的確立和實施,標志著帝國主義在民族解放運動高漲的壓力下,改變了原有的殖民主義統治形式,建立了隱蔽的統治形式。
?
長期以來,對委任統治制度的評價褒貶不一。有些人稱它是“國際法和國際政策的一個新起點”。某些史學著作將該體系視作協約國之間瓜分前敵領地的“妥協的成果”,是“很有利于受任國而不利于委任地居民的利益的一種監督體系”。列寧則更尖銳地指出:委任統治制度是委托帝國主義對殖民地實行“盜竊和搶劫的權利”。總之,委任統治制度作為一個歷史事實,標志著一戰后帝國主義殖民統治總政策的一種新動向,即國際化地解決殖民地統治問題。過去那種由幾個帝國主義國家私下瓜分、直接兼并殖民地的方式,逐漸由在國際性組織監督下、按國際法貌似公正地解決列強糾紛,以避免更大國際沖突的方式所取代。然而,列強之間的固有矛盾并未因委任統治制度的建立而消除。到30年代,以德、意、日為首的軸心國提出了新的法西斯殖民理論:德國渴望爭得“生存空間”;意大利計劃建立“大帝國”;日本則致力于“共榮圈”的實現。法西斯國家為了擴張領土,打的都是“反殖民主義”的口號。
?
1922年限制海軍軍備力量條約
?
第一章限制海軍軍備總則
?
第二條
?
簽約各國可以根據本條約第二章第一部分規定的內容保持各自現有的主力艦。本條約開始生效后,未規定予以保留的簽約各國的主力艦,無論是否建成,均需按本條約第二章第二部分的規定予以廢棄。……
?
第三條
?
按照第二條的規定,簽約各國需放棄各自的主力艦建造計劃,不能建造或獲得新的主力艦,第二條中特別規定的,在總噸位水平內替換原有軍艦的情況除外。按照第二章第三部分被替換掉的主力艦,需按第二章第二部分之規定方法予以廢棄。
?
第四條
?
簽約各國的主力艦噸位,不能超過本條所規定的水平:美國,525 000噸(533 400 公噸);大英帝國,525 000噸(533 400 公噸);法蘭西,175 000噸(177 800公噸);意大利,175 000噸(177 800公噸);日本,315 000噸(320 040公噸)。
?
第五條
?
各簽約國不得建造、獲取、或為本條約其他簽約國建造超過35 000噸(35 560公噸)的主力艦。
?
第七條
?
各簽約國的航空母艦噸位不得超過以下標準:美國,135 000噸(137 160公噸);英國,135 000噸(137 160公噸);法國,60 000噸(60 960公噸);意大利,60 000噸(60 960公噸);日本,81 000噸(82 296公噸)。
?[來源:21世紀教育網]
第九條
?
各簽約國不得建造、獲取、或為本條約其他簽約國建造超過27 000噸(27 432公噸)的航空母艦。……對于噸位超過27 000噸(27 432公噸)的航空母艦,結合本章第十條的要求,其所載艦炮的數量,如果艦炮口徑超過6英寸(152毫米),那么所有艦炮的總數[防空火炮和口徑不超過5英寸(127毫米)的艦炮除外],不能超過8門。
?
第十九條
?
美國、英國和日本同意在下文提到的各自領地上之海軍軍事基地和設防區域里,本條約簽約時的現狀。美國現在和以后可能擁有的太平洋海島,除了(a)美國本土、阿拉斯加和巴拿馬運河區的近海島嶼,不包括阿留申群島,和(b)夏威夷群島;(2)香港以及英國現在和以后可能擁有的,東經110度以東的太平洋海島,除了(a)加拿大近海島嶼,(b)澳大利亞聯邦及其屬地,以及(c)新西蘭;(3)日本擁有的太平洋島嶼,即:千島群島,小笠原群島,南鳥島,琉球群島,臺灣和佩斯卡多列爾群島,太平洋日本委任統治領地,以及日本以后可能擁有的太平洋島嶼。上文所規定的地域,不得建設新的設防工事和海軍基地;不得擴建、增強上述地區的軍事設施和海軍維護修理設施,上述地區的岸防工事不得增加或擴建。本限制不包括以上地區軍備武器的正常更換以及和平時期海軍和其他軍用設施的日常維護修理。
?
第二章條約的執行規則、術語解釋(略)
?
第三章綜合條文
?
第二十一條
?
在本條約有效期限內,任何簽約國如果受其國家所面臨環境之影響,出于國家安全角度的考慮而要求增加海軍軍力,則其余簽約國應舉行會晤以討論修改條約相關條文的問題,并在相互協商的基礎上制訂本條約修正案。考慮到未來工業技術和科學的發展,合眾國在征求本條約其他簽約國意見后,將在本條約簽訂生效八年后,召開簽約國全體會議,考慮各方面變化,作出修改,使本約適應此時之形勢。
?
第二十二條
?
無論何時,本條約任何簽約國之一如果處于戰爭狀態,且該戰爭的進程業已影響到作為該國國家安全保證的海軍軍力,則該國可以在通知本條約其他簽約國之后,在戰爭期間暫時終止執行本條約,但條約第一章第十三和第十七條除外。該國需向其他簽約國提出按照當時的緊急狀態需要擱置履行本條約的通知。其余簽約國需要進行磋商,對條約中涉及自身的條款的變動和修改取得一致意見。如果這樣的磋商未能取得一致意見,則任何一簽約國,在通知其他簽約國后,根據本國利益需要,亦可宣告在戰爭持續期間暫時終止執行本條約。但條約第一章第十三和第十七條除外。在停止執行條約期間,各簽約國應及時進行會晤和磋商,就該條約中有何項內容需做出修改進行協商。
?
第二十三條
?
本條約有效期到1936年12月31日為止。如果在條約有效期滿前兩年之內,沒有任何簽約國通知其他各方,要求最終終止本條約,則本條約有效期滿之后仍然有效,直到任何一簽約國提出聲明廢止該條約的意愿滿兩年為止。此時該條約將被視作經過所有簽約國同意而廢止。……21世紀教育網
?
前述全權代表出于彼此信任,特簽署此條約。
?
公元1922年2月6日簽訂于哥倫比亞特區華盛頓城。
?
有關“二十一條”的規定
?
第一號共四條:要求承認日本繼承德國在山東的一切權益,山東省不得讓與或租給他國,準許日本修建自煙臺(或龍口)連接膠濟路的鐵路。當然,日本的目的是向山東省進行經濟擴張,同時,還意味著要把戰略要沖的山東省作為日本的勢力范圍,為瓜分中國作準備。
?
第二號共七條:要求承認日本在南滿和內蒙古東部的特殊權利,日本人有居住往來、經營礦等項特權。旅順、大連的租借期限及南滿、安奉兩鐵路期限,均延長至99年。當然,日本的目的是把我國東北和內蒙古變成它的殖民地。
?
第三號共兩條:要求把漢冶萍公司改為中日合辦,中國不得自行處理,附近礦山不準公司以外之人開采。實際上,是要由日本一手操縱和控制中國當時這個最大的鐵礦山和煉鐵企業。
?
第四號一條:要求所有中國沿海港灣、島嶼概不租借或讓給他國。就是說,只能由日本一國獨占,否則,日本就要干涉。
?
第五號共七條:要求中國政府聘用日本人為政治、軍事、財政等顧問。中日合辦警政和兵工廠。武昌至南昌、南昌至杭州、南昌至潮州之間各鐵路的建筑權讓與日本。日本在福建省有開礦、建筑海港、船廠及筑路的優先權。日本人在中國有傳教之權,等等。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东辽县| 永川市| 昌吉市| 延吉市| 五台县| 新巴尔虎左旗| 潍坊市| 景谷| 南城县| 额尔古纳市| 吉木乃县| 平潭县| 遂平县| 仁化县| 清丰县| 赣榆县| 宁德市| 隆回县| 新昌县| 斗六市| 内黄县| 嘉善县| 开江县| 廊坊市| 罗江县| 杭锦后旗| 宝丰县| 八宿县| 南昌市| 黄梅县| 宜州市| 易门县| 左贡县| 吐鲁番市| 昌黎县| 澄城县| 淅川县| 清水河县| 临安市| 梓潼县| 临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