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專題三 第二次世界大戰第四節 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轉折素材保羅斯(1890—1957)?德國陸軍元帥。1910年開始服役,曾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戰后在柏林工業大學受訓,后到國防軍第二兵團司令部服役。希特勒上臺后,被委任為裝甲兵司令部參謀長。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后,任第十集團軍(后改稱第六集團軍)參謀長,參加了波蘭戰役和西歐戰役。1940年,被選至德國陸軍參謀總部,后任副總參謀長,掌管了“巴巴羅薩”計劃的大部分制訂工作。1942年1月,晉升為上將,出任德國在東線最大的集團軍-第六集團軍司令。同年7月,參加德國夏季攻勢,負責攻占斯大林格勒。11月蘇聯紅軍發動反攻,第六集團軍被包圍。在彈盡糧絕的狀態中,多次請求希特勒準許第六集團軍投降,但均遭拒絕。1月30日,希特勒晉升保羅斯為陸軍元帥,暗示保羅斯繼續抵抗,直至自殺。但保羅斯隨即率第六集團軍司令部向蘇軍投降,被關押于蘇軍戰俘營。1946年曾在紐倫堡國際軍事法庭作證。1957年病死于德累斯頓。?斯大林(1879—1953)?蘇聯共產黨和蘇聯政府領導人,國際共產主義活動家。出生于格魯吉亞。1898年加入俄國社會民主工黨,支持布爾什維克。1912年被選為中央委員,負責創辦《真理報》。1917年7~8月間,在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布)第六次代表大會上,做了中央委員會的政治工作報告和關于政治形勢的報告。作為軍事革命總部成員積極參與組織和領導彼得格勒武裝起義。在全俄蘇維埃第二次代表大會上當選為全俄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并擔任民族事務人民委員、國家監察部人民委員等職。1918~1920年國內戰爭和反對外國武裝干涉期間,參與領導組織察里津、彼得格勒保衛戰,以及粉碎鄧尼金軍隊的斗爭。1922年當選為俄共(布)總書記。1924年列寧逝世后,斯大林作為蘇聯黨和國家的領導人,領導了蘇聯的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運動,為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作出貢獻。但他容忍和鼓勵對自己的個人崇拜,把很多持不同意見的人作為“右傾機會主義”進行批判。提出隨著社會主義陣地不斷鞏固、蘇維埃國家向前發展,國內階級斗爭將越來越尖銳的錯誤論點,導致30年代中期大規模的肅反運動,錯捕錯殺大批黨政軍干部和無辜公民,嚴重破壞社會主義法制。1936年,斯大林在蘇維埃八大上宣布蘇聯已基本實現社會主義。1941年被任命為蘇聯人民委員會主席(1946年起改稱蘇聯部長會議主席)。1924年斯大林當選為共產國際委員會委員和執委會主席團成員。共產國際中后期的一些錯誤,同斯大林的指導思想有密切聯系。30年代法西斯德國成為歐洲戰爭策源地后,斯大林在軍事和外交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防止侵略的措施。但在蘇德戰爭爆發前缺乏足夠的警惕。在經歷嚴重挫折和付出重大代價之后,蘇聯終于打敗法西斯德國,并參加對日作戰,奪取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完全勝利。1943年獲蘇聯元帥軍銜,1945年獲蘇聯大元帥軍銜。戰爭后期,斯大林在德黑蘭會議、雅爾塔會議和波茨坦會議上同美、英等國達成有利于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協定,在涉及處理其他國家事務時,表現出某種大國沙文主義傾向。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斯大林領導蘇聯人民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對各國人民反對帝國主義、殖民主義和保衛世界和平的斗爭,對鞏固和發展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團結,作出了有益的貢獻。斯大林對蘇聯的革命和建設事業,對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發展有不可磨滅的貢獻,同時,也犯有若干嚴重的錯誤。?朱可夫(1896—1974)?蘇聯元帥,蘇軍統帥。1915年入伍,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1918年參加紅軍。1919年加入俄共(布)。國內戰爭結束后,歷任騎兵團長、旅長、騎兵監助理、騎兵師長、駐西班牙軍事顧問、騎兵軍長、駐華軍事顧問、軍區副司令、司令。1941年任副國防人民委員兼總參謀長。蘇德戰爭期間,任最高統帥部大本營成員和代表、戰時最高副統帥、第一副國防人民委員、列寧格勒方面軍、西方面軍司令,多次參與制定戰略計劃,指揮莫斯科、斯大林格勒、庫爾斯克、白俄羅斯、柏林等一系列重要戰役,曾代表蘇軍接受德軍投降。戰后,任駐德集群總司令兼蘇占區最高軍事行政長官、武裝力量部副部長兼陸軍總司令、國防部部長。作風果斷,具有組織指揮大兵團作戰的豐富經驗,善于在主要突擊方向上集中大量兵力,擅長使用坦克兵團,穿插迂回,分割合圍。四次榮膺蘇聯英雄稱號,獲列寧勛章6枚。著有回憶錄《回憶與思考》。?美軍首次空襲日本本土?為報復日軍對珍珠港的偷襲,1942年1月,美軍制定了空襲日本本土的計劃:美國的B—25遠程轟炸機從航空母艦起飛,對日本本土進行轟炸后,直接飛到中國機場降落。指揮官為美國著名飛行員杜立德。4月18日,美國航空母艦特混艦隊在航行中被日本巡邏艇發現,轟炸機被迫從距東京1 200千米的海域提前起飛。16架美國B—25米切爾式轟炸機4小時后飛抵日本上空,對東京、大阪、名古屋、神戶等城市進行轟炸,然后按計劃飛向中國浙江省降落。因聯絡不善,機上人員被迫強行著陸或跳傘降落,64人被中國軍隊和群眾救助,3人在迫降時死去,3人被日軍俘虜,另有3人因飛機迫降于海參崴被蘇聯扣留。這次空襲行動是自日俄戰爭以來日本本土遭到的第一次襲擊,美軍士氣為之一振,日本軍部大為震驚。為徹底消除美國航空母艦的威脅,日軍采取了進攻中途島的行動。?[來源:21世紀教育網]蒙哥馬利(1887—1976)?英國陸軍元帥。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盟軍指揮官之一。北愛爾蘭人血統。曾在倫敦圣保羅軍校和皇家軍事學院受教育。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嶄露頭角。戰后留任軍官,以干練和堅強著稱。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任師長,在法國戰場作戰。從敦刻爾克撤退后,他在英格蘭東南地區任司令官。1942年8月去北非,任英國第八集團軍司令官。他遏止了德軍的攻勢,并在阿拉曼戰役后把隆美爾趕出埃及。1943年5月迫使德軍在突尼斯投降。盟軍能夠順利地攻入西西里,主要歸功于他。1943年參加攻占西西里和登陸意大利。1944年6月6日參與指揮盟軍實施諾曼底登陸,并在法國作戰。他晉升陸軍元帥后,率領英國和加拿大軍團橫掃法國北部、比利時、荷蘭和德國。1945年5月4日在呂訥堡荒原接受德國北方軍的投降。1946年封子爵。1946~1948年任帝國總參謀長。1948~1951年任西歐聯盟主席。1951~1958年任北大西洋公約組織軍隊副司令。著有《回憶錄》和《通向領導的道路》。21世紀教育網21世紀教育網21世紀教育網[來源:21世紀教育網][來源:21世紀教育網]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