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三單元 明清帝國的繁盛與近代前夜的危機一、時段:1368——1840年(472年歷史)。明朝與清朝前期(鴉片戰爭前)。二、特點為什么以“繁盛”與“危機”來概括?以往,我們常常用“封建主義的衰落”來說明。從社會發展史角度,往往以社會制度的變化來定性的。本次課程標準是從中國文明史角度來分析的,意在全面展現中國文明發展的全貌。從“繁盛”“危機”兩個方面說明這個時期中國歷史的總體特點,實際上也是想說明:統一多民族國家在鞏固同時,又出現了衰退的跡象。從文明的發展而言,它有一個不斷積累的過程,到了明清時期,由于積累越來越多,所以達到了“繁盛”時期。從社會發展而言,文明的發展中也可能出現“危機”。所謂“危機”是指這個社會已潛伏著很多危險的因素。任何社會都會產生危機。因此,明清時期的危機早就存在,尤其是在與西方各國相比較時,面臨著西方的工業文明和資本主義的挑戰,中國落后的農業文明,緩慢發展的生產技術,閉關鎖國的錯誤政策,缺乏活力的統治機制,更顯現了它的落后,于是,這種潛在的危險也就釀成了社會的全面危機。三、教學重點。第18課 明清帝國的專制統治21世紀教育網21世紀教育網本課有三個子目,它們分別是:“明清帝國的更替”“皇權高度膨脹”“八股取士與文字獄”。第一目“明清帝國的更替”主要講述的是這一時期朝代的更替,第二目、第三目分別從政治和思想角度來說明明朝和清初專制統治強化的情況。其中以皇權高度膨脹為重點。明清帝國的更替這一子目在教材中以小字內容出現,作為過渡,它突出了教材的特點:以中華文明史為主線,不過多追求歷史知識的系統性和完整性。關于明朝專制主義問題。21世紀教育網第19課 明清抗擊外國侵略的英勇斗爭本課有三個子目:“戚繼光抗倭”“鄭成功收復臺灣”“雅克薩之戰”。這三個子目都是重點。這些斗爭是保衛國家主權和民族利益的正義斗爭,鞏固了我國多民族封建國家的統一,在中國人民反對外國侵略的斗爭史上寫下光輝的篇章。關于戚繼光抗倭的性質:“倭寇”是由日本武士、商人、海盜勾結一些中國的奸商組成的。因此,性質是反抗外國侵略的斗爭,是正義的民族自衛戰爭。明朝中后期,年輕將領戚繼光受命抗倭。未說是民族英雄。倭患既包括海寇商人反抗明朝政府的海禁,又包含日本的倭患。但王直等海寇騷擾具有典型海盜的特性,對于他們的活動不宜估計過高。認為倭寇大多數不是日本人而是中國人,是以海上私商貿易集團為主體,聯合其他各階層人民反對明王朝海禁政策的斗爭,是中國的內部斗爭,若他們能成功,可能對中國以至世界產生重大影響。關于鄭成功的不同看法。21世紀教育網第20課 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本課有三個子目,第一子目是“平定準葛爾部、回部貴族叛亂”,第二子目是“駐藏大臣與將軍、參贊”,第三子目是“多倫會盟與避暑山莊”。這三個子目都是本課的重點。三個子目從不同側面敘述了清初加強對邊疆地區管轄和維護國家統一的措施,說明了清初民族政策的特點:剛柔并濟。“多倫會盟與避暑山莊”這一子目的設置,突出了教材的新意,緊扣新課標,有助于突出學生的主體性。[來源:21世紀教育網]關于對清朝民族政策的不同評價問題。第21課 大一統氣派與中華民族的象征本課兩個子目:“明清皇宮”“雄偉的長城”,兩個子目都是重點,并通過它們體會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與創造力。關于明清皇宮,指導學生課前收集故宮的門票、簡介,課堂中安排學生對故宮中的重要建筑進行介紹并播放有關資料片。有條件的話可以帶領學生實地參觀,更能體會大一統國家的雄偉氣派和博大精深。關于長城作用的新提法。第22課 科學技術與世俗文學課程標準:知道李時珍和《本草綱目》等名醫名著。知道《天工開物》等重要著作。以明清小說為例,了解中國古代的文學成就。本課包括“李時珍和《本草綱目》”“宋應星和《天工開物》”“明清小說”三個子目,課程標準它們只做最基本的要求,即識記層次要求。本課的難點是如何理解這一時期中國科技的繁榮,以及對進行中外科技發展情況的比較。每課一得介紹了中國傳統科技與西方近代科技的區別。第23課 從鄭和下西洋到閉關鎖國課程標準:概述鄭和下西洋的史實。簡述“閉關鎖國”的主要表現,分析其歷史影響。本課的兩個子目“鄭和下西洋”和“閉關政策”在課程標準中都有涉及,尤其是“閉關政策”,屬于知識與能力要求的最高層次——應用層次要求。關于鄭和下西洋:(1)對于下西洋的背景、過程、規模,沒有什么變化。(2)對下西洋的作用與意義也基本上與通常提法一致。(3)對于它的目的與前提法有所不同:“主要是宣揚國威和到西洋取寶,不計經濟效益。”并說“隨著明朝國力衰退,遠洋航海的壯舉也最終被當成弊政而遭廢止。”21世紀教育網鄭和下西洋遍訪亞非30多個國家和地區,確實是我國航海史上的壯觀之舉,也是當時世界上規模最大的一次航海史上的一個壯舉,比歐洲遠航早半個世紀。但是,它沒有為國內經濟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明政府的貿易原則是“厚往薄來”,即高價收購外來貨,低價出售中國貨,且大量輸入香料、珍寶等高檔消費品,與國計民生無關。其目的是為了顯示中國強大,滿足自我虛驕的心理,加深以我為中心的觀念。所以,新教材在肯定它的影響同時,特別指出了它的弊病。21世紀教育網對于閉關政策,教材介紹了統治者實行閉關政策的原因、表現,以及閉關政策的影響,教學中可以利用“材料閱讀”,同隋唐時期進行對比。關于“閉關鎖國”政策。關于課文“清朝在和西方各國的交往中基本采取了閉關政策”的幾點說明:(1)自漢朝至明初,中國一直處在世界文化發展前列,在對外關系上也一直處于開放的心態。21世紀教育網21世紀教育網(2)實際上自明末以來就出現這一傾向,清初更一反常態,采取“閉關鎖國”政策。(3)官方文書上并沒有這樣明確的言辭,而其實際做法就是處處與世隔絕,主觀上中斷了中國與世界各國的聯系。(4)原因:①中國自給自足經濟的影響,不需要外國商品。②封建統治固步自封,驕傲自大,團關自守。21世紀教育網③擔心反清力量北上。④外來殖民者武裝訛詐,海盜,威脅清統治。⑤害怕內外勾結,共謀反清生事。(5)主要表現在:限制對外貿易,限制國產貨物出口;減少通商口岸數量;禁止教外國人漢語;盲目自大;排斥西學;監視外商等方面。(6)后果與影響:書中肯定它有防御西方殖民勢力的一面,尤其指出它的嚴重后果:造成國人閉目塞聽,社會保守、中國停滯不前,遠離世界發展潮流。導致航海衰退;喪失貿易自主權;拉大與外界差距;21世紀教育網“每課一得”介紹了歷史上華僑的情況,有條件的地區可以組織同學進行社會調查、訪談等活動。第24課 近代前夜的盛世與危機本課內容在課程標準的內容標準部分沒有直接對應,但在對中國古代史的整體說明是如此概括明清時期特點的:“明清時期,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得到發展和鞏固,經濟和文化取得了一定成就。同時專制統治不斷強化,對外閉關鎖國,社會危機日益嚴重。”本節教材包括三個子目,“明清經濟發展”“近代化因素萌發的趨向”“西方列強擠壓下的危機”。第一個子目敘述了明清時期,尤其是康乾盛世,中國手工業、商業以及對外貿易的發展,其水平超越前代,形成我國封建經濟又一個,也是最后一個高峰。第二個子目講述了明中葉以后,中國社會在經濟、社會、文化等方面的一系列變化,封建社會中出現了向近代文明,也就是工業文明演進的趨勢。“列強擠壓下的危機”把西方主要國家向近代工業國家轉化和康乾盛世中國統治者閉關鎖國、重農抑商、加強專制統治做了對比。什么是危機?危機就是危險,就是潛在的矛盾爆發的危險因素或導致社會落后的危險因素。從廣義上說,任何時代都有危機。而明清時期,中國社會的危機是說社會各方面潛在這樣的危險,如生產技術進步緩慢、土地短缺、人口壓力、民族矛盾、統治制度缺乏活力、閉關鎖國、文化落后等。其中有一些是當時看不出來的,而一旦與西方資本主義接觸后,就立刻表現為社會問題。因此,所謂“社會危機”其實是在中西對比的意義上說的,因為這個時候中國這個傳統的封建的、農耕文明為主的國家已經面臨著西方資本主義的挑戰了,中國仍在自己的軌道上安步行進,這本身就是落后的表現,就是社會落后的危機。本課難點:“近代化因素萌發的趨向”出現了一系列對于七年級學生較難理解概念,如近代化、人身依附關系、經營手段、農耕文明、工業文明、股份制等。第25課 設計2008年奧運圣火傳遞路線21世紀教育網設計思路:本課是中國古代史的總結,在教材中又補充了大量有關世界文明古國的圖片,這就要求從古今中外時空的結合上,來設計2008年奧運圣火傳遞路線,目的是把古代史的學習和當今生活中的熱門話題結合起來,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想象的能力。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