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一單元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和鞏固第一課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代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職權)為新中國成立做準備。時間:1949年9月 地點:北平 主要討論成立新中國的問題 內容:(1)通過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起到臨時憲法的作用)(2)選舉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毛澤東當選為國家主席。(3)改北平為北京,作為首都。(4)《義勇軍進行曲》為代國歌。五星紅旗為國旗。采用公元紀年。建立人民英雄紀念碑。意義:初步建立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2新中國成立開國大典,1949年10月1日。毛澤東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閱兵儀式由朱德任總司令,聶榮臻任總指揮。(2)意義:開辟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中國成為獨立自主的國家,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新中國的成立壯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會主義的力量。3西藏和平解放:時間:1951年西藏地方政府派出以阿沛?阿旺晉美為首席代表的代表團,與中央人民政府談判,達成《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關于和平解放西藏辦法的協議》,西藏和平解放 意義:祖國大陸獲得統一,各族人民實現了大團結。第二課抗美援朝 時間:1950年10月,彭德懷為司令員帶領中國人民志愿軍開赴朝鮮。目的:抗美援朝,保家衛國。原因:(1)以美軍為主的“聯合國軍”越過三八線,打到中國邊境鴨綠江邊。 (2)美國飛機入侵中國領空。 (3)美國第七艦隊入侵中國臺灣海峽,阻止人民解放軍解放臺灣。 (4)美國的侵略活動嚴重威脅到了中國安全。 (5)朝鮮民主主義共和國請求中國援助。過程:1950年10月25日,首戰告捷,(10月25日被定為抗美援朝紀念日。)五戰五捷,把麥克阿瑟帶領的美軍趕回到三八線。1953年7月,美國在停戰協定上簽字,中朝人民取得了反侵略戰爭的勝利。英雄:堵槍口的黃繼光;烈火焚身的邱少云。中國人民志愿軍發揚高度的愛國主義、革命英雄主義和國際主義精神,被譽為“最可愛的人”。意義:為我國的經濟建設贏得了一個相對穩定的和平環境,大大提高了我國的國際地位。第三課土地改革《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背景:新解放區農村存在著大量無地和少地的農民。時間:1950年――1952年大陸地區基本完成。內容: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意義:徹底摧毀了封建土地制度,消滅了地主階級,農民成為了土地的主人。使人民政權更加鞏固,大大解放了農村生產力。農業生產獲得迅速恢復和發展,為國家的工業化建設準備了條件。第二單元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與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第四課 工業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會的確立1第一個五年計劃 背景:我國的工業水平低,基礎薄弱。為此我國政府編制了五年計劃。時間:1953-1957年。目的:為了有計劃地進行社會主義建設。任務:(1)集中力量發展重工業,建立國家工業化和國防現代化的初步基礎。 (2)相應發展交通運輸業、輕工業、農業和商業。 (3)相應培養建設人才。成就:一橋(武漢長江大橋)二路(寶成、鷹廈鐵路)三公( 川藏 青藏 新藏公路)四廠(鞍鋼無縫鋼管廠、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沈陽機床廠和飛機制造廠)意義:改變工業落后的面貌,向社會主義工業化邁進。2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最高的權力機關) 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 (1954年9月) 北京召開。內容:(1)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憲法) (2)選毛澤東為國家主席、劉少奇為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委員長。周恩來為國務院總理。意義: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召開,形成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為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奠定了基礎。第五課三大改造 三大改造(國家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1953---1956年 農業社會主義改造:原因:貧苦農民缺乏生產工具、資金,難以抵御自然災害,不能合理地使用耕地,也不能使用先進的機械化農具。影響農業生產的發展,農產品滿足不了國家工業化建設的需要,所以要對農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形式::農業生產合作社。(走集體化和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道路)原則:自愿互利三個階段:農業互助組-------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代表:河南安陽縣 (雞毛飛上天)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形式 手工業生產合作社。 資本主義工商業社會主義改造:1954年國家對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發展為公私合營。在改造中實行贖買政策。 實現了和平過渡,是中國社會主義改造的創舉。結果:1956年底,國家對農業 手工業 工商業完成了社會主義改造。實現了生產資料私有制向公有制的轉變。社會主義制度建立。我國從此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三大改造影響①積極的影響:這是中國歷史上最深刻的社會變革。我國從此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②局限性:在社會主義改造工作的后期,也存在著要求過急、工作過粗、改變過快等缺點。第六課 艱辛探索與建設成就中共八大 主要任務是集中力量把我國從落后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 提出 “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中共八大是良好開端1956年中共八大的決策完全符合國情,把發展經濟放在首位,體現了人民的利益,為建設社會主義指明了方向,也有利于調動全國人民的社會主義建設積極性。所以,中共八大是我國探索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良好開端。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會議由于急于求成,忽視了客觀的經濟規律出現了:大躍進 和人民公社化運動 使我國經濟發生嚴重困難。 大躍進表現:大煉鋼鐵運動、失實的報高產情況。 人民公社化表現:吃大鍋飯政策調整:為了挽回損失,中共中央提出“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于1961年初開始實施。到1965年,國民經濟調整的任務基本完成。失誤原因:①對國情分析不夠,認識不足;②缺乏建設經驗;③對社會主義建設急于求成;④忽視客觀經濟規律。啟示:①經濟建設要遵循客觀經濟規律;②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文化大革命:時間:1966年到1976年。原因:毛澤東認為黨和國家面臨著資本主義復辟的危險,他強調:“以階級斗爭為綱”。發動文化大革命,來防止資本主義復辟。表現:文化大革命給黨,國家和各族人民帶來嚴重的挫折,造成了巨大的損失。啟示 :人世間沒有一帆風順的事業,世界歷史總是在跌宕起伏的曲折過程前進的。文革兩個反革命集團:林彪反革命集團和江青反革命集團(“四人幫”)文革最大冤案:林彪、江青罷免了劉少奇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席職位,并被誣蔑為“叛徒、內奸、工賊”。1969年含冤逝世,劉少奇案因此成了“文革”中最大的冤案。中國的民主和法制遭到了嚴重的踐踏。14文化大革命教訓和啟示:不要搞階級斗爭,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要反對個人崇拜。要健全民主和法制,堅持依法治國等。15建設成就:我國到1956年,大慶油田、勝利油田和大港油田,實現了原油自給。國防尖端技術取得了巨大發展。1967年6月,我國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顆氫彈。1970年4月,成功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1973年,我國在世界上首次培育成功秈型雜交水稻代表人物有:石油工人“鐵人”王進喜,黨的好干部焦裕祿,解放軍好戰士雷鋒。(艱苦奮斗、愛國奉獻、愛崗敬業等。)第三單元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第7課偉大的歷史轉折一、十一屆三中全會1.背景:1978年 ,思想界展開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性質:是一場深刻的思想解放運動。結論:只有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意義:為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奠定思想基礎。12月,鄧小平作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講話,為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基本的指導思想。2.召開:1978年底,在北京召開。3.內容:①思想上:沖破長期以來“左”傾錯誤的重要束縛,重新確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②政治上:停止使用“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口號,作出把黨和國家的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③組織上:形成了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4.意義:①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②開啟了我國改革開放的歷史新時期。二、撥亂反正1.平反冤假錯案。(1980年,為劉少奇恢復名譽)2. 1981年,中共十一屆六中全會召開,通過了《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意義:標志著中國共產黨在指導思想上的所撥亂反正勝利結束。第8課 經濟體制改革一、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1.改革先從農村開始。目的: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促進農村經濟發展。2.進程:①嘗試:1978年安徽鳳陽小崗村實行分田到戶,自負盈虧。②逐步擴大:措施: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作用:激發農民勞動熱情,帶來農村生產力的大解放,農業生產和農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③深化:隨著農業生產向專業化、商品化、社會化發展,農村鄉鎮企業也迅速發展起來,為農民致富和實現現代化開辟了一條新路。二、城市經濟體制改革1.1984年,改革從農村轉向以城市為重點的經濟體制改革。改革內容:①所有制形式:以公有制經濟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②管理體制:實行政企分開,逐步擴大企業的生產經營自主權,實行經營責任制。③分配方式:實行以按勞分配為主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改革的中心環節:增強企業活力4.意義:調動企業、職工的積極性,增強企業活力。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1.時間和會議:1992年黨的十四大提出要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2.內容:要使市場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2.意義:把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和市場經濟結合起來,有利于實現經濟的協調發展和穩定高速增長,對現代化建設有巨大推動作用,使中國的經濟實力明顯增強。第9課 對外開放1.1980年,中央決定興辦深圳、珠海、汕頭、廈門4個經濟特區。實行特殊的經濟政策和經濟管理體制。深圳成為經濟特區的代表、對外開放的“窗口”和“一夜崛起之城”。2.設立經濟特區對引進外資、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推動國內的進一步改革,擴大對外經濟交流,發展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3.(1)1984年,開放了14個沿海城市。(2)1985年,把長三角、珠三角和閩南三角地區開辟為沿海經濟開放區。(3)1988年增設海南島經濟特區。(4)1990年,設立上海浦東開發區。(浦東成為令世人矚目的國際經濟、金融和貿易中心之一)(5)1992年,相繼開放沿江城市、陸地邊境城市等和內地省會、自治區首府。4.形成了“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內地”的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對外開放格局。5.2001年12月,中國成為世界貿易組織的成員。意義:為我國參與經濟全球化開辟了新途徑,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開拓了新空間。第10課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1.1982年,鄧小平在中共十二大上提出“從中國的實際出發,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1978年,鄧小平第二代領導集體)2.1987年,鄧小平為中共十三大闡明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提出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即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礎原則,堅持改革開放。3.1992年,鄧小平的南方談話,進一步解放了人們的思想。4.鄧小平是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鄧小平最重要的思想和政治遺產,是他帶領全黨和人民開創的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是他創立的鄧小平理論。5.1992年召開的中共十四大,提出必須要用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武裝全黨。確定鄧小平理論的指導地位。(提出要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6.1997年中共十五大,把鄧小平理論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7.2002年中共十六大,確立“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8.2007年中共十七大,科學發展觀被寫進黨章。9.2012年中共十八大,確立科學發展觀為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確定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全面深化改革開始的目標。十八屆一中全會選舉習近平為中共中央總書記。10.2017年中共十九大,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中國共產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第11課 為實現中國夢而努力奮斗1.習近平提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2.中國夢基本內涵是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3.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年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00年時,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4.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的“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是新形勢下中共治國理政的總方略,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了理論指導和行動指南。新發展理念: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5.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綜合國力不斷躍上新臺階。6.深入實施“一帶一路”建設,籌建和成立亞洲基礎設施銀行,加快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推進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綜合國力的持續增強,使中國在實現國家重大發展目標、主辦國際盛會、應付突發事件、戰勝自然災害等方面具備了雄厚的物質基礎和精神力量。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