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高考歷史試題點評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高考歷史試題點評

資源簡介

9.“視人之國,若視其國;視人之家,若視其家;視人之身,若視其身。”這一主張屬于
A.儒家“仁愛”思想 B.墨家“禮治”思想
C.儒家“仁愛”思想 D.墨家“非攻”思想
10.宋朝形成了“中書主民,樞密院主兵,三司主財,各不相知”的局面。這反映出
A.宰相職權范圍擴大
B.專制皇權達到頂峰
C.君權對相權的制約
D.中央對地方控制加強
11.圖5為一位同學的課堂筆記,記錄
了對某一歷史事件的不同評價。據此,
推斷他學習的內容是
A.太平天國運動 B.義和團運動
C.辛亥革命 D.北伐戰爭
12.清末民間有一首歌謠:破戲臺,爛秀才,小足板子洋煙袋;火車站,德律風(指電話),大足板子畢業生,這反映出當地
①傳統習俗受到沖擊
②文化教育日漸衰落
③生活方式發生變化
④思想觀念有了改變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3.1938年10月毛澤東在中共中央六屆六中全會上所做的政治報告中指出:沒有抽象的馬克思主義,只有具體的馬克思主義。他在這里強調的是
A.少談些抽象主義,多研究就具體的問題
B.馬克思主義必須與中國革命的具體時間相結合
C.必須研究馬克思主義產生的具體歷史條件
D.馬克思主義的立場和方法比基本原理更重要
14.下列橫線反映了我國1953-1958.、1959-1964、1970-1975、1979-1984年四個時期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率的變化。其中與1959-1964年相對應的是
15. 1688年。一群英國貴族說, “改變晚宴規則的時候到了,做在桌前的人們該被換掉了,但不是通過流血的方式”。按照他們的方式,英國
A. 結束了王權專制
B. 君權收歸一會執掌
C. 建立了蠻橫內閣制
D. 下層人民的權利得以保障
16,。下列選項中不能體現繼承與發展關系的是
A. 智者學派思想——人文主義思潮
B. 牛頓經典力學———愛因斯坦相對論
C. 君權神授說——社會契約論
D. 羅斯福新政———二戰后西方國家經濟調整
27.(25分)哥倫布航行到達美洲,開啟了世界歷史的新時代。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問題一:偶然與必然
有人認為,哥倫布是因為“迷路了”,才偶然“發現”了美洲。也有人認為,當時即使沒有各路不,也必然會有別人“發現”美洲。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譚譚你的觀點并說明理由。(8分)
問題二:發現與相遇
15、16世紀以來,人們 通常使用“哥倫布發現美洲”的提法,“發現”的意思是“使所有的人和所有的民族都并入歐洲文明”。1984年,部分拉美學者倡議改稱“美洲發現——兩個文明匯合”。199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主張以“兩個大陸相遇500年”為主題,舉行哥倫布航抵美洲紀念活動。
(2)“發現美洲”的提法是站在什么立場上看待哥倫布遠航美洲的?“兩個文明匯合”和“兩個大陸相遇”提法的合理性是什么?(7分)
問題三:交流與發展
哥倫布 明清時期的中國 世界市場 歷史機遇
結合所學知識,運用以上四個詞語,以“交流與發展”為主題寫一則歷史短文。(10分)
要求: 緊扣主題,觀點合理;
史實準確,史論結合;
條例清晰,合乎邏輯;
字數在120字左右。
29.(35分)我國西南地區自古就與內地聯系密切。如今,這一地區經濟發展迅速,為祖國的繁榮富強做出了重要貢獻。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二 滇緬公路是滇西各族人民用血汗和生命鑄成的抗戰生命線,由漢、獒、白、傣。回等是個民族共同修筑而成。當時,許多青少年學生也自愿奔赴工地筑路。各族人民為滇緬公路付出了巨大犧牲,每公里就有4~6名工人現出生命。
據圖10回答,秦朝在西南地區采取了那些管理措施?這些管理措施具有怎樣的歷史意義?(5分)
根據圖11核材料二,說明抗戰全面爆發后我國公路分布的變化及新建公路在抗戰中的主要作用。在滇緬公路修建中,各族人民表現出怎樣的精神?(6分)
33.(10分)歷史—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閱讀材料
材料一 以詩賦記誦求天下之士,而無學校養成之法;以科名資歷敘朝廷之位,而無官司課試之方。 —王安石《本朝百年無事札子》
材料二 茍不可以為天下國家之用,則不教也,茍可以為天下國家之用者,則無不在于學。
—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書》
據材料一,概括說明當時北宋在人才選用上存在哪些弊端。(4分)
材料二體現了王安石怎樣的教育思想?在這一思想指導下,王安石是如何改革科舉考試的?(6分)
9.B 10.C 11.A 12.D 13.B 14.C
15.A 16.C
27.(25分)
(1)答案一:考生將哥倫布首航的結果作為一個孤立的事件來思考。
觀點:是偶然的。
理由:哥倫布遠航的目的是東方(或印度、中國),結果卻到了美洲。
(若答出其它理由,言之有理即可得分。只答出觀點不闡明理由,不得分。)
答案二:考生能將哥倫布遠航放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思考。
觀點:是必然的。
理由:當時已經具備了“發現”美洲的歷史條件。具體要點:商品經濟的發展;尋金熱;路上商路受阻;傳播天主教;科技條件具備等。( 分)
(若能答出“當時已經具備了‘發現’美洲的歷史條件”,即可得 分。只答出觀點不闡明理由不得分。)
答案三:考生能將偶然因素和必然因素相結合,全面思考問題。
觀點:既有偶然行,也有必然性。
理由:偶然性的理由參見答案一。
必然性的理由參見答案二。
(應明確答出“既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的觀點,若不表明觀點,只列舉理由,本小題最多得 分。)
(2)以歐洲為中心(或“歐洲人的立場”)。
(若從“歐洲是主動的、優越的、先進的,美洲是被動的、落后的”角度回答,也可得分。)
站在全球的角度看待各種文明;尊重各種文明,平等對待各種文明。
(若有不同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給分。)
(3)(10分)
平分標準:
項目
要求
等級
主題觀點
( 分)
史論結合
( 分)
邏輯表達
( 分)

緊扣主題
觀點合理

史實準確
史論結合

條理清晰
合乎邏輯


符合主題
觀點基本合理
只羅列史實
史實基本正確,

條理較清晰
基本符合邏輯


基本符合主題
觀點不夠合理

史實不夠準確

條理不清
缺乏邏輯

寫作思路示例:哥倫布開辟新航路,打破了東西兩半球之間的隔絕狀態,促進了世界各地區之間的交流,世界市場開始形成。而明清時期的中國,沒有順應世界歷史發展的潮流,逐漸走向封閉,喪失了發展的歷史機遇。
29.(35分)
(1)措施:設郡縣(分);修馳道(分)。
意義:加強了對
西南地區的管理(分);鞏固了國家統一
(應從“加強對地方管理”和促進國家統一”兩個角度回答,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2)變化:抗戰前集中在東部地區,抗戰爆發后新修公路主要集中在西南(西部)地區。
主要作用:保證了抗戰時期物資的運輸。(分)
愛國主義精神;民族團結。(分)
(若有不同表述,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與新課程改革同行——2010年高考山東卷歷史試題評析
  2010年高考山東卷歷史部分,秉承前幾年的經驗,在平穩中求創新——厚樸而不失靈動,求新而不舍穩重。與以往相比,今年命題技巧更為成熟,試題更為深刻的詮釋了新課程的內涵,不僅較好地發揮了高考的選拔功能,而且對高中新課程也必將起到積極的導向作用。這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依托主干知識,突出基礎性。   ——歷史基礎知識是實現能力培養、全面提高學生人文素養的基礎和載體。雖然高考試題強調能力立意,但能力不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注重考查考生對“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是高考命題的指導思想之一。   2010年的歷史試題主要涉及了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中國古代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太平天國運動、近代社會變遷、毛澤東思想、新中國的政治經濟建設、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確立、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與發展、近現代科學技術、羅斯福新政與二戰后資本主義的新變化、新航路的開辟、王安石變法、近代中國的民主思想與反對專制的斗爭、美國對外政策與中美關系等。它們均為《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和《山東卷考試說明》所規定的學科主干知識,考查重點突出,學科特點鮮明。   ——2010年山東卷重視基礎性,并非單純考查考生對知識的記憶。在對考生基礎歷史知識的考查中,它以知識為載體,更側重于考查了考生基本的歷史學習方法、歷史思維能力以及在學習過程中逐漸積累起來的基本人文素養。例如:第14題對新中國成立后四個時期經濟增長率變化的考查,它要求考生不但能真正了解新中國成立后各個歷史階段發展的基本特征,而且還要學會能在政治模塊和經濟模塊之間建立起必然的聯系。   ——依托主干知識,強調基礎性,并不代表試題依賴教材,簡單的照搬教材。這里所說的主干知識、基礎知識是指歷史課程的知識,而非單純的教材知識。命題在“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是近年新高考命題和答案制定反映出的一個鮮明特點。例如,第11題對太平天國運動的考查,材料所給出的“阻斷了中國近代化,破壞了中國最先進省份的生產力,提出的政策是歷史的倒退”等信息以及從近代化史觀的角度評價太平天國運動,這些都是當前教材中沒有涉及的。但近代化史觀是新課程標準確定學習內容的依據,現有版本教材的知識體系的構建都體現了近代化史觀,所以,它并沒有超出教材的范疇和考生的認知水平,考生只要結合太平天國運動的進程和《天朝田畝制度》的相關內容,就可以推理得出正確答案。   2. 堅持能力立意,強調探究性   山東卷歷史試題延續了前幾年的命題特點,以“命題以能力測試為主導”為指導思想,注重考查考生解讀史學文獻、提煉有效信息的能力,以及是否能靈活運用分析、綜合、比較、歸納等方法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歷史學科的13道試題對能力的考查全面覆蓋了“獲取和解讀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描述和闡釋事物”、“論證和探討問題”等四個層次的考核目標,較好的貫徹了2010年考試大綱的要求。   ——2010年的選擇題以新情景新材料為載體,除了考查考生獲取信息和解讀信息的能力外,主要考查了考生的四種能力。   (1)正確理解歷史概念的能力。如第9題對墨子“兼愛”思想的理解,第13題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解等。它要求考生能準確解讀信息,正確認識事物的本質。   (2)比較分析歷史事物的能力。如第9題墨家“兼愛”思想和儒家“仁愛”思想的對比;第16題“智者學派思想與人文主義思潮”“牛頓經典力學與愛因斯坦相對論”“君權神授說與社會契約論”“羅斯福新政與二戰后西方國家經濟調整”四組歷史概念的對比。通過對比,讓考生準確把握歷史事物的特征。   (3)正確理解歷史發展線索和階段特征的能力。如第10題,它要求考生把握中國古代君主專制制度不斷加強的階段特征和一般規律;第12題通過山西流傳的一則歌謠,反映了近代中國社會的變遷和時代特征;第14題通過四幅曲線圖,反映了新中國成立后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脈絡和階段特征。   (4)創新意識和歷史探究思維能力。如第11、14題,試題給考生的是全新的信息,讓考生結合所學知識,辯證地、歷史地認識歷史現象,對歷史事件做出綜合的描述和正確的闡釋,在探究推理中得出正確結論。   ——對于非選擇題的能力考查,試題充分體現自主探究學習以及鼓勵學生個性發展的教育理念。把考查重點放在系統掌握課程內容的內在聯系上,放在靈活遷移和運用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上,放在從不同的思維角度、多元的思維層次去認識和理解歷史事物上,放在對考生的歷史態度、歷史研究基本方法的考查上。   例如第27題,它是一道學科內綜合題,在整個歷史部分中份量最重,最能體現試題的整體立意。通常這道題的命制思路是“一個主題古今中外一線牽”,它的優點是跨度大,知識覆蓋面廣。但是,這種立意在體現綜合性的同時,也存在以量取勝,面面俱到之嫌。   今年的27題以1492年哥倫布航行到達美洲為主題,“一個歷史事件四面八方立體挖掘”,重點考查考生多層次、多角度、辯證地、創造性地分析和論證問題的能力。三個問題“偶然與必然”“發現與相遇”“交流與發展”環環相扣,層層遞進,更加注重考查考生的歷史觀和整體歷史思維以及綜合運用學科方法分析論證問題的能力。該題的設計實現了由原來的平面考查到現在立體考查的轉變,實現了由原來的知識綜合到現在能力綜合的轉變,這是對傳統題型的創新和超越。   ——在選做題的設計上雖然難度與去年保持了基本一致,但是也加強了對能力的考查。例如第34題,第(1)題讓考生從材料中獲取有效信息,解讀歸納得出結論。第(2)題將近代的民主思想和革命實踐結合起來,讓考生說明這一民主思想在辛亥革命中的具體體現。試題的答案完全擺脫了教材的敘述,避免了考生的死記硬背;并且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鮮明的體現了《近代的民主思想與實踐》這一模塊的主題與特點。   3. 重視創新思維,加強開放性   新課程重視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倡導探究性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學會創造性的分析和解決問題。適應新課程的這一要求,2010年高考山東歷史試題在設計上增強開放性、答案設計上體現多元化,把考查考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探究學習能力作為考查重點,更加重視對考生創新品質的考查。   例如,第11、14題就是給考生提供了一種新的信息,要求考生能從一個新的思維角度,去解決新的問題。第27題第(1)題提供了三種答案,屬于思維層次上的開放。第(3)題要求學生以“交流與發展”為題寫一篇歷史短文,需要考生在所學知識的基礎上,對原有知識進行重新整合、分析,最后形成自己的認識,其實質就是對歷史探究能力的一種考查。同時,試題答案在制定上原則性和靈活性相統一,給考生發揮個性特長留有充分余地,有利于開拓考生的思維,培養創新意識。   4. 重視對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考查   高中新課程的核心理念就是以人為本,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促進個性的健康發展。基于這一理念,新課程在強調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的同時,也提出了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目標。高考試題不可能象中學教學那樣長效發揮在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的教育功能,但是通過命題可以滲透這方面的教育,起到一種引領的作用。   在紙筆測試的環境下,將情感態度價值觀這一教育培養目標轉化為考試測量目標確實不太容易,但并非像有些人認為的那樣一無所成。有學者將情感教育目標劃分為“接受(注意)”“順應”“愛好”“信奉”“性格化”五個層次,結合認知領域、技能領域的測量目標,其前三者是完全可以在試題中得以體現和進行測量的。   如選擇題第9題,通過對墨子“兼愛”思想的考查,引導考生加深對歷史上以人為本、善待生命、關注人類命運的人文主義精神的理解,熱愛和繼承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激發對祖國歷史與文化的自豪感,樹立為人類和平與進步事業做貢獻的人生理想。非選擇題第27題,通過對哥倫布遠航美洲和新航路開辟的史實與史觀的考查,引導考生“認識人類社會發展的統一性和多樣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區、各國、各民族的文化傳統,汲取人類創造的優秀文明成果,進一步形成開放的世界意識”;第29題,通過滇緬公路修建中各族人民抗日救亡的愛國主義和民族團結精神的展現,引導考生培育民族精神和愛國主義情感。   5.關注時代與社會,體現史學的人文性。   以史為鑒,可知興替。史學是一門人文學科,具有不可替代的人文教育、思想引導、決策參考和社會改造等功能。同時,歷史是已經發生的客觀存在,但歷史學卻是一門不斷發展的科學。2010年的歷史試題充分關注人類歷史發展進程中的重大社會問題,適度關注時代主題與社會熱點,做到了學科特點和時代特征有機結合,科學性與人文性相得益彰。   例如,高中歷史新課程標準所指出,學生通過歷史學習應該“認識人類社會發展的統一性和多樣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區、各國、各民族的文化傳統,汲取人類創造的優秀文明成果,進一步形成開放的世界意識。” 第27題圍繞哥倫布“發現美洲”的系列問題,就是以此為創意高度來設計的。它通過“偶然與必然”“發現與相遇”“交流與發展”三個問題,意圖使考生牢固樹立全球史觀和文明多元發生、多樣發展的觀念,正確認識文明多樣性,平等對待各種文明,正確認識人類交往和文明交流對于歷史發展的重要意義。第29題以西南地區秦朝和抗戰時期的相關史實,體現了“國家統一”與“民族獨立”這一永恒主題,也謳歌了“民族團結”和“為了抗日救亡,勇于犧牲”的愛國主義精神。進入21世紀,國際間競爭日趨激烈。“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強弱從根本上取決于國民素質的高低,而國民素質的不斷提高有賴于基礎教育的持續發展。基礎教育改革已成為世界潮流。”第33題,通過王安石變法歷史場景以及王安石教育思想的呈現,凸顯了人才選用和教育改革這一歷史發展和時代進步的主題。中美關系在當前國際關系中占有主導性的地位,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增強和世界地位的提高,中美關系的發展對世界的影響將更為重大和深遠。第35題以美國軍費增減為切入點,涉及了美國外交政策和中美關系的變化,反映了對當代國際關系格局及其走向的關注與重視。   通過這些例子可以看出,今年的試題具有鮮明的時代性,卻并沒有刻意追求時政熱點。試題所涉及的社會熱點和現實問題,都是在中國以及世界歷史發展中,對人類社會的發展進步產生了重大影響、與人民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重大社會現實問題,既具有全局性,也具有長效性。試題巧妙實現了歷史與現實的有機契合,體現了人文學科的社會功能,使試題具有濃郁的時代氣息,起到了引導學生開闊視野、關心國家大事和人類命運的效果。   除了考查內容的時代性以外,試題的設計也注意反映學科發展的新成果、新趨勢,凸顯新的史學研究范式,社會史觀、全球史觀、近代化史觀等在試題中也均有體現。   6. 將新的評價觀念引入了今年高考試題。   新課程改革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為理念,建立了全新的評價體系。這一評價體系強調對學生的過程性評價,重視發掘和培養學生的優點和潛能。而傳統的高考作為選拔性考試,其對考生的評價通常是終結性的,是基于甄別和淘汰的一種命題方式,而考試成績也只有單純的一個功能——區分優劣。   在新課程改革和素質教育的背景下,高考應該適時進行改革。2010年山東卷歷史試題在這方面作了有益的嘗試。如第27題第(1)小題,根據考生的思維層次,給出了三種賦分辦法。   答案一:考生將哥倫布首航的結果作為一個孤立的事件來思考。   觀點:是偶然的。   理由:哥倫布遠航的目的地是東方(或印度、中國),結果卻到了美洲。(3分)   答案二:考生能將哥倫布遠航放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思考。   觀點:是必然的。   理由:當時已經具備了“發現”美洲的歷史條件。具體要點:商品經濟發展;尋金熱;陸上商路受阻;傳播天主教;科技條件具備等。(5分)   答案三:考生能將偶然因素和必然因素相結合,全面思考問題。   觀點:既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2分)   理由:偶然性的理由參見答案一 (3分)   必然性的理由參見答案二 (3分)   這樣就使每個能力層次的考生都會“有話可說”,展示自己的能力。同時,考試的分數不再僅僅是高考錄取的一個依據,一個冷冰冰的數據。考生可根據答題的情況,對自己的認知、思維水平有一個客觀明確的認識,為以后的學習和成長提供有益的參考。   以前考生的分差主要表現在作答知識點的多少上,考生答4個要點可能得8分,答出2各要點就是4分,帶有明顯的知識立意,采點給分的傾向。而該題3分、5分和8分的賦分標準,是按照思維層次來賦分的,淡化了知識,突出了能力考查。同時,也有效的區分了不同水平的考生,實現了高考遴選優秀人才的目標。   7. 依綱不依本,重視新情境和新材料的創設和運用。   情境是試題的三個基本要素之一,它是實現試題立意的材料和介質。新課程改革以后的高考命題重視新情境新材料的創設和應用,不但搭建了一個測試考生能力的平臺,而且在教材多樣化的局面下,引用新材料、創設新情境就成了當前解決多版本問題的最佳方法。   2010年山東卷歷史試題均不拘泥于教材知識點的具體表述,而是超越和突破教材,從嶄新的角度和視角重新整合知識,由“新材料”來創設“新情境”。既使得卷面活潑生動,又突出了對考生史論結合、論從史出等學科能力的考查。今年試題所選取的材料,具有以下幾個特點:(1)試題材料來源廣泛,既有文字資料,也有圖片資料,包括名人著述、學生筆記、歷史地圖、圖片、表格等,形式多樣,內容豐富。(2)材料的選取不單純求新求奇,材料平實、典型,具有權威性。如材料來源主要有《墨子》、《續資治通鑒長編》、《本朝百年無事札子》、《上仁宗皇帝言事書》和譚嗣同的《仁學》等,具有很強的歷史感。(3)材料信息豐富符合題意,同時文字簡潔,減少了考生的閱讀量,更有利考生能力的發揮。
  從整體上來看今年的試題,雖然還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比如,與去年相比在知識點的覆蓋面上有所降低,但是瑕不掩瑜。2010年的高考試題在穩定中創新,在有效實現選拔功能的同時,也必將對以后的高中歷史教學起到積極的引導作用。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汕尾市| 长白| 同德县| 宽甸| 重庆市| 登封市| 峨山| 陇南市| 永济市| 永年县| 望奎县| 天长市| 横山县| 湛江市| 佳木斯市| 平定县| 三原县| 黎川县| 密云县| 龙门县| 枞阳县| 崇仁县| 眉山市| 万盛区| 揭东县| 甘洛县| 永兴县| 南陵县| 平利县| 扬中市| 江源县| 工布江达县| 平昌县| 苏尼特右旗| 新巴尔虎右旗| 阿勒泰市| 阳江市| 湘潭市| 神农架林区| 三原县| 普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