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件27張PPT。2010高考研討(33)平度市第四中學10年山東卷33題特點研究10年山東卷33.歷史—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閱讀材料材料一 以詩賦記誦求天下之士,而無學校養成之法;以科名資歷敘朝廷之位,而無官司課試之方。 —王安石《本朝百年無事札子》材料二 茍不可以為天下國家之用,則不教也,茍可以為天下國家之用者,則無不在于學。 —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書》據材料一,概括說明當時北宋在人才選用上存在哪些弊端。(4分)材料二體現了王安石怎樣的教育思想?在這一思想指導下,王安石是如何改革科舉考試的?(6分)解析:本題旨在考查王安石變法的背景和措施。第(1)問通過材料一中“以詩賦記誦求天下之士”可以看出北宋的科舉考試重詩賦記誦;“以科名資歷敘朝廷之位”可以看出官吏的任用重科名資歷;第(2)問“茍不可以為天下國家之用,則不教也”可以看出王安石改革中注重實用為主,改革措施根據教材知識作答,較為簡單。答案(1)人才選拔重詩賦記誦,官吏任用重科名資歷(2)注重實用 改革科舉考試內容,廢除詩賦取士,注重經義策論。明顯的基礎性、主干性歷史基礎知識是實現能力培養、全面提高學生人文素養的基礎和載體。雖然高考試題強調能力立意,但能力不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注重考查考生對“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是高考命題的指導思想之一。2010年山東省高考歷史命題組命制的13道題目考查的都是課標要求的基礎知識和主干知識,沒有偏、難、怪的題目。如33題考查王安石變法的背景和措施等相關內容。時代性、人文性 進入21世紀,國際間競爭日趨激烈。“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強弱從根本上取決于國民素質的高低,而國民素質的不斷提高有賴于基礎教育的持續發展。目前基礎教育改革已成為世界潮流。”第33題,通過王安石變法歷史場景以及王安石教育思想的呈現,凸顯了人才選用和教育改革這一歷史發展和時代進步的主題。 試題具有鮮明的時代性,卻并沒有刻意追求時政熱點。巧妙實現了歷史與現實的有機契合,體現了人文學科的社會功能。濃厚的學術性命題跟蹤學術研究,吸納學術研究成果,是2010年山東高考命題的最大特色。如第11題對太平天國運動的評價、第27題哥倫布航行到美洲、第29題抗日戰爭滇緬公路修建原因和作用、第33題北宋王安石改革科舉制、第35題對朝鮮戰爭和美蘇爭霸戰略的考查都體現了對學術熱點的考查,這些熱點問題在近兩年的《歷史教學》(中學版)中都有專文論述。抗日戰爭滇緬公路有吉林教育學院陸靜教授在《從抗日戰爭的試題反思教學》(《歷史教學》2010年第4期)一文中對抗戰中后期情況作了專門論述,33題關于北宋王安石改革科舉制有《歷史教學》主編任世江先生曾在《“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專題目標與內容選擇》中對北宋科舉制的成熟和地位進行了強調。依綱不依本,重視新情境和新材料的創設和運用。 2010年山東卷歷史試題均不拘泥于教材知識點的具體表述,而是超越和突破教材,從嶄新的角度和視角重新整合知識,由“新材料”來創設“新情境”。既使得卷面活潑生動,又突出了對考生史論結合、論從史出等學科能力的考查 。材料平實、典型,具有權威性。如33題材料來源主要有《本朝百年無事札子》、《上仁宗皇帝言事書》,具有很強的歷史感。 濃郁的思想性 突出思想性、發揮史學的教化功能是社會主義國家高考命題的突出特色,這一特色在2010年山東高考命題中得到了體現。 第33題王安石變革科舉思想對于當今社會的教育改革有借鑒意義.高考題的思想性正是史學功能的正常發揮,這一特性是由歷史學科特點所決定。它對于中學教學重視知識能力,輕視思想教育的做法不能不說是又一次糾偏,個中深刻意義,我們應該好好體會。2011年山東卷33題命題趨勢研究2007年33.(10分)[ 歷史──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王安石變法在歷史上產生了重大影響,人們對此卻評價不一。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今介甫為政……士吏兵農工商僧道無一人得襲故而守常者,紛紛擾撫,莫安其居……──司馬光《家傳集》??? 材料二? 司馬光:“治天下譬如居室,蔽則修之,非大壞別不更造也。”──(宋史)??? 材料三? 宋大傅荊國王文公安石,適應于時代之。其良法美意往往傳諸今日莫之能?度……──梁啟超《王安石評傳》???? (1)王安石針對“士、兵、農、商”的改革措施有哪些(每項各舉—條)?(4分)????? (2)結合王安石變法的相關知識,談談你對材料二、三中“非大壞則不更造”,和“適應于時代”的理解。(6分)2008年33、(10分)【歷史--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閱讀材料,回答問題。公元前6世紀初,雅典城郊有個叫克里埃尼圖斯的青年。他出身平民,家庭貧困,不具備擔任官職的財產資格。后來,克里埃尼圖斯開辦公工作坊,生產葡萄酒并銷往市場。5年后,他的年總收入達到了280麥斗,躋身于第三等級。(1)按梭倫立法,躋身第三等級的克里埃尼圖斯能享受什么政治權利?(2分)如果生活在秦國,依據商鞅之法,他可以通過哪些途徑提高自己的社會政治地位?(4分)(2)梭倫改革和商鞅變法都在不同程度上剝奪了貴族特權,在此過程中,兩者采取的策略有何不同?(4分)2009年33.(10分)【歷史--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維新派的目標正是我們的目標,他們的計劃好倒是好,就是有些不切實際和操之過急。然而,距今大約三十年以前,絕大多數局外人不也是這樣評論日本的明治維新,而明治維新不是掃除了日本的舊秩序嗎?不打破雞蛋就不可能做成煎雞蛋卷。——《泰晤士報》主編姬樂爾致該報駐北京記者莫理循的信(1898年11月25日) (1)材料中“不打破雞蛋就不可能做成煎雞蛋卷”的含義是什么?(2分)戊戌變法未能“打破雞蛋”的根本原因是什么?(4分) (2)為了“打破雞蛋”,明治政府在政治方面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4分)10年全國卷43題改革題43.材料一 乾元元年(758),鹽鐵鑄錢使第五琦初變鹽法,就山海井灶近利之地,置鹽院。游民業鹽者為亭戶,免雜徭。盜鬻者論以法。及琦為諸州榷鹽鐵使,盡榷天下鹽,斗加時價百錢而出之,為錢一百一十。 ——《新唐書)材料二 劉晏改革榷鹽法,調整官營與私商、鹽戶的關系。在產鹽鄉“因舊監置吏”,收亭戶之鹽,轉賣給商人經銷。其余州縣不設鹽官,在較遠州縣設置“常平鹽”,“官收厚利而人不知責”。劉晏改革是以官商分利代替官方專利,促進了鹽業的發展,大大增加了鹽稅收入。劉晏始榷鹽時,鹽利年收入40萬緡,其后,達600萬緡,“天下之賦,鹽利過半”。 ——摘編自白壽彝總主編《中國通史》(1)根據材料一、二,指出第五琦和劉晏所推行的榷鹽法的不同之處。(8分)(2)根據材料二,說明劉晏改革榷鹽法的意義。(7分)基礎性、主干性 07年王安石變法(改革措施及評價)08年梭倫改革、商鞅變法09年明治維新、戊戌變法10年王安石變法 (人才改革背景、科舉改革內容)“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是高考命題的指導思想之一。所以,《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和《山東卷考試說明》所規定的學科主干知識、基礎知識,將仍是高考的重中之重。材料的新穎性、原始性由于我省的歷史課本有4種版本,為真正體現高考的公平公正原則,2011年高考命題將會繼續通過新材料,創設情景,提出新問題,考查不同版本的共同點,而不拘泥于一個版本的史實,以達到求同存異、公平公正。命題思路將會發展為“從課標中找方向,從史料中取素材,從素材中尋意義”。從而培養學生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并且幾年的高考都注意材料的原創性如司馬光《家傳集》梁啟超《王安石評傳》《新唐書》《泰晤士報》主編姬樂爾致該報駐北京記者莫理循的信(1898年11月25日)等等,利于學生近距離觸摸歷史,并從中汲取智慧。史鑒意義以史為鑒,可知興替。史學是一門人文學科,具有不可替代的人文教育、思想引導、決策參考和社會改造等功能。 所以對于歷史知識的考查,尤其是對改革史的考查更具有現實意義,成功的改革給現實以經驗,失敗的改革給現實以教訓。因此能給現實以借鑒的角度更容易在試題中出現。如07年山東卷33題結合王安石變法的相關知識,談談你對材料二、三中“非大壞則不更造”,和“適應于時代”的理解。08年山東卷33題如果生活在秦國,依據商鞅之法,他可以通過哪些途徑提高自己的社會政治地位?(4分)09年山東卷33題戊戌變法未能“打破雞蛋”的根本原因是什么?10年全國卷43題根據材料二,說明劉晏改革榷鹽法的意義。 尤其10年山東卷33題對于王安石變法人才改革的背景和科舉考試的改革的考察,更是對當今基礎教育改革以借鑒。2011年高考歷史備考策略1、認真學習教改理論,進一步轉變教學觀念 用課程觀取代教材觀:舊高考強調的是教材觀,即依綱靠本,新高考強調的是課程觀,動用各種課程資源來教學和命題。 找到不同版本的共同之處:依照課程標準,將所須掌握的內容,從不同的版本中列出來,“一標多本”,求同存異。2、落實基礎知識,強化基本技能歷史命題指導思想是以能力測試為主導,考查考生對所學課程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而這又都以基礎知識為本源。沒有基礎知識,能力的考查和培養就成為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建議以岳麓版教材為主,兼顧人教版教材,求同存異,重視對主干知識、重點知識的掌握,由此展開知識遷移轉換與發散性思維。3、歸納知識體系,針對考點精講多練在進行系統復習過程中,幫助學生建立知識體系,使知識系統化、條理化、網絡化,有助于學生鞏固知識并逐步形成歷史學科思維能力。同時,要針對考點進行適度聯系,將不同改革的相似點加以比較分析。教師最好做到精講多練,講重點,要突破每個考點的核心問題,配練習,要有針對性的進行測試、反饋。這樣,學生就可以打好基礎,提高能力,以不變應萬變,取得高考的良好成績。關于未來教師自主命題進行訓練問題,注意兩點:⑴、緊貼今年的考試形式,尤其是在選擇題的選用上;⑵、配套材料的選用上,不再強調每題必寫,可適當給學生選擇一些難度適中,有一定引導性的題,題海戰術要暫時退出歷史舞臺。認真分析四年來的山東卷高考試題、山東各地市模擬試題、周圍兄弟學校的月考試題一般都是經過精選組織和命制的,要善于利用、充分利用,發揮最大效果。同時注意加強學法指導,做到舉一反三,加強答題技巧的指導,尤其是應用。4、適度關注社會熱點問題、現實問題盡管近幾年的高考沒有刻意追求時政熱點,但是卻體現了歷史與現實的有機契合,體現了人文學科的社會功能,使試題具有濃郁的時代氣息,起到了引導學生開闊視野、關心國家大事和人類命運的效果。 所以在復習時除了注意歷史知識的時代性以外,教學中也應適當關注學科發展的新成果、新趨勢,尤其注意新的史學研究范式,社會史觀、全球史觀、近代化史觀、文明史觀等的教學設計。 5、精心設置教學情景,構建和諧探究課堂 新高考的趨勢要求教學改革要貼近生活,因此教學過程要重視歷史與現實的聯系,要重視歷史對未來的借鑒作用。在教學過程中,適當運用多媒體教學技術,多設置生動活潑的教學情景,能起到增加容量、激發思維,活躍氣氛、推動探究的良好效果。課堂上,教師不妨多提一些有深度的問題,讓學生課外多開展一些研究性學習。 高考試題增設的選修部分內容體現了選擇性原則,有利于學生個性發展。歷史選修一、二、三各設計一道10分的問題,供學生選做。由于選修部分在高考試題中所占比重不大,歷史部分只占15%左右,而且不跨教材,難度不大,因此必須正確處理好必修與選修的關系。6、處理好必修與選修的關系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