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考考點三十六 蘇聯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知識目標一、俄國十月革命 1、二月革命 1917、2 結果:①推翻了沙皇專制統治;②出現兩個政權并存局面:資產階級臨時政府(掌握主要權力)與工人士兵代表蘇維埃 2、十月革命 原因:①資產階級臨時政府依然進行罪惡的帝國主義戰爭;②鎮壓人民 列寧回到彼得格勒:號召革命,推翻資產階級臨時政府的反動統治 概況: 1917、11 彼得格勒 結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工人士兵蘇維埃政府 —— 人民委員會(列寧為主席) 意義:1,人類歷史上首次獲得勝利的社會主義革命。2,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的誕生。3,沉重的打擊了帝國主義的統治,推動了國際社會主義的運動的發展。4,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爭。5,標志著世界現代史的開端。注:十月革命對中國的影響。二、對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 1、政治上 —— 建立蘇聯 1922 年底 組成:最初由俄羅斯、外高加索、烏克蘭和白俄羅斯組成;后擴大到 15 個加盟共和國 2、經濟上 (1)實施新經濟政策 1921 年開始實施 (1929年停止)背景:進入和平時期,戰時共產主義政策過時。內容:農業:用糧食稅代替余糧收集制,農民交稅后可自由處理自己的糧食。 工業:允許私人本國和外國資本家經營某些中小型企業。 商業:取消實物配給制,恢復商品買賣。作用:它的實施提高了生產積極性,促進了國民經濟的恢復,鞏固了工農聯盟,穩定了蘇維埃政權。 (2)有計劃的進行經濟建設 概況: 1928—1937 年 依據是兩個五年計劃 重點是發展重工業 內容:①工業化建設;②農業化集體化 3、法制建設上 概況: 1936 年,頒布新憲法,宣布蘇聯是“工農社會主義國家” 意義:①標志社會主義制度在蘇聯確立;②標志斯大林模式形成 4、成就:(1)完成兩個五年計劃,由落后的農業國變成強大的工業國。工業總產值躍居歐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2)農業集體化基本完成,并初步實現了農業機械化。(3)國防力量加強。(4)1936年,新憲法通過,宣布蘇聯是工農社會主義國家。三、高度集中的經濟政治體制 —— 斯大林模式 (導致蘇聯解體的根本原因)基本特征:采用行政命令管理經濟,國家權力高度集中。形成標志:1936年,新憲法頒布。存在嚴重的弊端:經濟上忽視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的要求,否定市場機制的作用,造成經濟效益低下;經濟計劃統得過死,妨礙了地方和企業積極性的發揮。政治上,權力過于集中,民主法制被體制改革視,權力愈來愈集中到個人手里,最后形成了個人的高度集權。注:中國依照蘇聯的建設道路建設社會主義。備考建議 本考點考查多以選擇題和問答題為主,注意二月革命的成就、十月革命意義;注意蘇聯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和我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探索的對比。 中考考點三十七 凡爾賽 —— 華盛頓體系下的西方世界知識目標一、戰后的“新秩序” 1、巴黎和會 1919、1 巴黎 27 國 原因:協約國為了締結和約,對戰后的世界做出安排 操縱者:法國總理克利孟梭、英國首相勞合·喬治和美國總統威爾遜 實質:帝國主義分贓會議 內容:①與德國簽訂《凡爾賽和約》。 A. 領土:由法國收回阿爾薩斯和洛林。 B. 軍事:禁止德國實行義務兵役制;不許擁有空軍,陸軍人數不得超過 10 萬;萊茵河東岸 50 千米內,德國不得設防。 C. 政治:德國承認并尊重奧地利的獨立。 D. 賠款:由協約國設立“賠款委員會”,決定德國戰爭賠款的總數。 E. 殖民地:德國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國瓜分。 ② 1919—1920 年,與德國的盟國奧地利、匈牙利、土耳其、保加利亞簽訂和約 結果:由對德的《凡爾賽和約》和對奧、匈、土、保的和約構成的凡爾賽體系,構建了帝國主義在歐洲、西亞和非洲統治的新秩序 ——“凡爾賽體系”。2、國際聯盟的建立 1920 、 1 依據:巴黎和會的規定;總部:日內瓦;操縱者:英法(美國未加入) 3、華盛頓會議 —— 對亞太地區的“安排” 1921—1922 年 華盛頓 9 國 (1)原因:一戰后,帝國主義在亞太地區的矛盾十分尖銳(日美矛盾最突出) (2)倡議者:美國 操縱者:美、英、日 (3)內容:①英、法、美、日簽訂《四國條約》;②美、英、日、法、意簽訂《五國條約》規定了五國主力艦的噸位比;③簽訂了關于中國問題的《九國公約》 《九國公約》的主要內容:尊重中國的主權與獨立及領土和行政完整;建立并維護各國在中國的商務實業“機會均等”原則;不得在中國謀求有損于其他國家公民的特權。核心內容是確立在華“門戶開放”、“機會均等”的原則。影響:它打破了日本對中國的獨占,從而使中國回復到幾個帝國主義國家共同支配的局面。(4)結果:由華盛頓會議內容構成的華盛頓體系,建立了帝國主義在遠東和太平洋地區的統治秩序——“華盛頓體系”。二、經濟大危機 1、“繁榮”及其崩潰 (1)“繁榮”: 1924—1929 年,資本主義世界處于相對穩定時期,孕育著嚴重的危機 (2) 1929—1933 年的經濟危機:①從美國開始,席卷整個資本主義世界;②特點:范圍廣、時間長、破壞性大 (3)經濟危機的影響:嚴重的經濟危機引起政治危機,資本主義世界各國的工農運動高漲,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爭奪及帝國主義與殖民地半殖民地之間的矛盾更趨激烈和尖銳。2、羅斯福新政 (1)目的:在資本主義制度內部進行調整,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干預和指導,復蘇經濟。(2)內容:1、中心措施:通過《國家工業復興法》對工業調整,防止出現盲目競爭引起生產過剩。加強了政府對工業生產的調節和控制。2、金融業:改革銀行制度,恢復銀行信用。(開始)3、農業:整頓農業。政府限制主要農產品的生產,銷毀過剩的農產品,由政府給農場主補償。4、其他:興建公共工程。增加就業機會,提高生產和消費能力。(3)意義:新政增強了國家對社會經濟的調控能力;重振了美國經濟,穩定了社會秩序;維護了美國的資產階級民主制度。注:新政不可能消除經濟危機,(因為資本主義制度的存在,經濟危機根源于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三、法西斯勢力的猖獗 1、納粹政權的建立 原因:①1929—1933年的經濟危機激化了德國社會矛盾;②納粹黨的欺騙宣傳贏得人民支持 標志:1933年希特勒上臺 影響:納粹政權的建立標志著世界大戰的歐洲策源地形成 反動舉措:①制造“國會縱火案”,迫害共產黨和進步人士;②解散一切工會,取締別的政黨;③加強思想控制,焚毀進步書籍;④推行種族滅絕政策,瘋狂迫害猶太人 2、意大利、日本法西斯政權的建立 意大利: 1922 年 墨索里尼 (最早建立的法西斯政權) 日本: 1936 年 軍部為核心 標志世界大戰的亞洲策源地形成 (1939年西班牙佛朗哥政權)備考建議 本考點考查歷來是中考考查的重點,選擇、材料和問答等題型都有可能成為命題呈現方式,注意巴黎和會和中國五四運動的聯系;華盛頓會議簽訂的《九國公約》對中國造成的影響,可和一戰期間及其以后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展情況相聯系,復習時應予以重視。 中考考點三十八 第二次世界大戰知識目標一、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 1、慕尼黑陰謀 1938、9 德、意、英、法 原因:德國法西斯對外擴張;英法的姑息縱容。內容:簽訂慕尼黑協定,強行將捷克斯洛伐克的蘇臺德地區割讓給德國。影響:標志綏靖政策達到頂峰;助長了法西斯侵略氣焰;消弱了反法西斯力量。2、爆發和擴大 1,1939年9月1日 ,德國突襲波蘭,英法對德宣戰,二戰全面爆發。2,1941年,德國入侵蘇聯,二戰擴大。3,1941年12月,日本偷襲美國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二戰進一步擴大。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 1、世界反法西斯聯盟的建立 1942年1月,26 個國家在華盛頓簽署《聯合國家宣言》,世界反法西斯聯盟的建立,成為反法西斯戰爭取得勝利的決定性因素之一。2、雅爾塔會議 1945年初 蘇、美、英 原因:為了協調行動,盡快打敗法西斯 內容:①會議制定了最后擊敗德國的計劃,決定戰后德國由蘇、美、英等國分區占領;②蘇聯在歐戰結束后三個月內參加對日作戰;③組建聯合國。3、最后的勝利 (1)斯大林格勒戰役: 1942、7—1943、2,第二次世界大戰轉折點 (2)諾曼底登陸:1944年6月,美英盟軍開辟第二戰場,使法西斯德國陷入盟軍的兩面夾擊之中。(3)柏林戰役:1945、5、8,德國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歐洲戰爭結束。(4)日本投降:1945、8、15,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 三、二戰的深遠影響1、二戰爭是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損失最慘重的一次戰爭。2、二戰是一場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它摧毀了法西斯勢力,削弱了除美國以外的其他帝國主義國家,有利于民族解放運動和社會主義運動的發展。大戰期間先進科學技術的出現,為戰后新科技革命興起奠定了基礎。戰爭教育了世界人民,追求和平、反對戰爭成為世界人民的普遍愿望。備考建議 本考點經常以選擇題的形式考查,注意本單元中的幾個標志性的事件,如二戰爆發的標志、擴大的表現、太平洋戰爭爆發的標志、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標志、二戰轉折點標志等;注意雅爾塔會議的內容以及二戰與中國抗日戰爭的聯系。 中考考點三十九 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發展變化知識目標一,戰后美國經濟的發展(1)戰后至20世紀五六十年代1、原因:大力開拓市場,獲取高額利潤。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發展國家壟斷資本主義。2、特點:美國經濟高速發展,呈現繁榮景象。3、表現:確立美元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的中心地位,獲取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霸權。(1944年,布雷頓森林體系)(2)70年代初至80年代初1、原因:經濟發展過程中的弊端日益暴露。1973年,石油危機引發嚴重經濟危機。發展速度放慢,黃金外匯儲量下降。2、特點:美國經濟地位下降,美國政府調整經濟政策。3、表現: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由世界上最大的債權國變成債務國,經濟霸主地位動搖。(3)八九十年代1、原因:里根上臺,采取對內振興經濟,對外重整國威的措施。克林頓上臺后,適應新形勢,調整經濟政策、注重高科技。2、特點:美國經濟復蘇并持續穩定、高速發展。3、表現:經濟高速增長,進入知識經濟時代。 二、西歐和日本經濟大發展 1、戰后西歐經濟的恢復和發展條件:西歐工業基礎雄厚,勞動者技術素質高;各國政府不同程度地實行干預經濟和社會福利政策;加上美國馬歇爾計劃的實施,大量“美援”涌入西歐。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動。經濟發展最快的是德國。2、歐共體的形成 原因:①二戰后美蘇兩極格局形成,西歐國家迫切需要加強西歐各國間的合作,提高西歐的國際地位。 ②西歐經濟的恢復和發展的需要。(經濟因素為主)聯合:①1967年,歐洲共同體正式形成;②1993 年11月,歐洲聯盟建立。(性質:歐洲國家政治、經濟一體化的聯盟。)作用:它極大地促進了歐洲區域一體化進程,提高了歐盟各國的競爭力。現在,歐盟已成為世界多極化格局中重要的一極,在國際舞臺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③1999年,歐元正式啟動。3、日本的崛起 原因:戰后初推行民主化改革;推行非軍事化國策;美國的扶持;重視科學技術和教育的發展,引進外國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實行國家干預經濟的方針,推行嚴格的科學管理制度。結果:20世紀60年代末,成為僅次于美國的第二號資本主義大國;1987年,成為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經濟大國。謀求政治大國地位 問題:日本經濟存在著嚴重的對外依賴性。容易受經濟危機的沖擊。備考建議 本考點為命題的熱點、重點,戰后美國、西歐和日本經濟大高速發展以及出現的危機與調整對我國社會主義建設有很大的借鑒意義,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這三個國家經濟發展的共同之處都是改革生產技術、大力發展教育和科學技術等。試題呈現方式多樣,要高度予以關注。 中考考點四十 社會主義國家的改革與演變知識目標一、蘇聯的改革與解體 1、赫魯曉夫改革 (1)背景: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弊端日益暴露,阻礙社會發展 (2)時間: 1953—1964 年 (3)結果:沒有從根本上改變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改革失敗 2、蘇聯解體 (1)起因:戈爾巴喬夫的改革 (2)概況:①一黨制轉變為多黨制;②各加盟共和國分離傾向加強;③八·一九事件后,分裂進一步加快;④ 1991 年蘇聯解體 二、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的改革與演變 1、概況:(1)匈牙利改革:①背景:匈牙利事件;②概況: 1956 年,卡達爾;③措施:對政治經濟體制進行了局部改革和調整;④結果:取得一定成就, 80 年代又出現困難 (2)捷克斯洛伐克改革: 1968 年 后被蘇聯鎮壓 (3)局限性:沒有從根本上改革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后出現嚴重的經濟困難 2、東歐劇變:(1)原因:經濟困難導致嚴重的社會危機;蘇聯放松對東歐的控制 (2)時間、實質: 1989 年,東歐各國社會制度發生變化 (3)概況:南斯拉夫一分為五,捷克斯洛伐克一分為二,兩個德國合并 備考建議 本考點可作為一般性掌握,即使考查也以選擇題為試題呈現方式,不會出大題,復習時注意與前邊所學的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相聯系,并注意蘇聯解體的起因、解體時間、東歐劇變的原因及劇變時間即可。 中考考點四十一 亞非拉國家的獨立與振興知識目標 一、亞非拉國家的獨立1、亞洲民族獨立運動中國、朝鮮、越南北部等相繼走上社會主義道路。1947年英國公布《蒙巴頓方案》,印巴分治,1950年,印度共和國成立;1956年巴基斯坦伊斯蘭共和國獨立。印度獨立后經濟發展的成就:推行國營經濟和私營經濟共同發展的政策,優先發展重工業,建立了比較齊全的工業體系;大力發展糧食生產,實現了糧食自給有余;重視教育和科學技術,在核工業和航天技術上也取得顯著成就。1998年,印度國民生產總值居世界第11位。經濟發展的阻礙因素:人口膨脹,環境惡化,民族和宗教矛盾復雜,官僚體制僵化,基礎設施落后。2、非洲獨立運動1952年,納賽爾領導“自由軍官組織”發動武裝起義,應被迫承認埃及獨立;1956年,埃及宣布將蘇伊士運河收歸國有;1960年,非洲17個國家獨立,故稱非洲獨立年。20世紀90年代前期,納米比亞獨立,南非廢除種族隔離制度,歐洲殖民者奴役非洲約500年的歷史結束。1994年,黑人曼德拉當選為南非歷史上第一位黑人,人歐洲殖民者推行的種族隔離制度最終結束。3、拉美人民捍衛國家主權的斗爭 20世紀六七十年代,巴拿馬人民展開收回運河主權的斗爭,1977年,美、巴簽訂《巴拿馬運河條約》,1999年12月31日,巴拿馬收回運河區主權。二、中東地區的矛盾和沖突1、戰火頻仍的中東 (1)英國支持猶太復國主義運動 概況: 1948 年以色列建立,阿拉伯人與猶太人矛盾尖銳起來 (2)四次中東戰爭: 1948—1973 年 (3)1990年,海灣戰爭2、中東地區錯綜復雜的矛盾 (1)原因:①地理位置和戰略位置極為重要,世界列強爭奪豐富的石油資源; ②歷史矛盾、宗教矛盾、種族矛盾的存在。③巴以沖突成為中東問題的關鍵。(2)中東和平進程一波三折:阿拉法特、拉賓和佩雷斯為中東和平的努力 三、亞非拉國家的振興1、拉美巴西、墨西克邁入新興工業國家行列,阿根廷、智利、委內瑞拉上升為中等收入國家。2、亞洲經濟迅速發展中國:走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 ,現代化建設突飛猛進。新加坡、韓國: 發展成為新型工業國家。印度:通過發展經濟和科技,走上民族振興的道路,取得顯著成就。西亞:石油工業迅速發展。亞洲四小龍:中國臺灣、香港地區,新加坡,韓國 備考建議 本考點試題呈現方式多是選擇題和簡答題,復習時注意印巴分治以印巴沖突的根源、埃及獨立領導人及收回蘇伊士運河、非洲獨立年、納米比亞獨立的意義、古巴走上社會主義道路、中東動蕩原因即為和平努力的代表人物等。 中考考點四十二 戰后世界格局的演變知識目標一、冷戰中的對峙 1、冷戰政策 (1)含義:美國采取除戰爭以外的一切手段,遏制共產主義,穩定資本主義。這種政策被稱為“冷戰”政策。冷戰的重點在歐洲。(2)內容:①政治上:推出杜魯門主義, 1947 年 遏制共產主義、干涉別國內政、加緊控制其它國家的政策,標志美蘇戰時同盟關系正式破裂、美蘇冷戰開始;②經濟上:實施援助西歐的馬歇爾計劃;③軍事上:1949年,建立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2、兩極格局的形成:1955年,標志是蘇聯組織成立華沙條約組織 3、美蘇爭霸 (1) 20 世紀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中期:①實力對比:蘇聯經濟、軍事實力遠不及美國;②領導人:赫魯曉夫、肯尼迪;③蘇聯意圖:企圖與美國共同主宰世界;④重要事件:古巴導彈危機, 1962 年,危機的解決表明戰略優勢在美國 (2)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①特點:蘇攻美守,美蘇爭霸達到高潮;②對策:美國實行戰略收縮,結束越戰,尼克松訪華,中美關系正常化;蘇聯采取積極進攻戰略,如 1972 年 12 月出兵阿富汗 (3)80 年代:①蘇聯對策:戈爾巴喬夫提出以軍備控制為核心的全球緩和戰略;原因:經濟困難;事件: 1989 年從阿富汗撤軍。②美國對策:實現有限的緩和;原因:因擴充軍備而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債務國;經濟遇到西、日本的激烈競爭 (4)影響:給世界和平帶來巨大影響,由于雙方勢均力敵,使世界維持相對穩定局面。4、冷戰結束: 1991 年蘇聯解體,也標志著兩極格局結束 二、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極化趨勢 1、趨勢:世界進入新舊交替的時期,目前出現一超多強的局面,長遠來看向多極化發展。“一超多強”:“一超”指的是美國,制定了全球戰略,干涉別國內政,部署導彈防御系統;“多強”指的是歐盟、日本、中國和俄羅斯等,牽制美國稱霸世界、促進世界格局多極化2、特點:走向多極化。動蕩和緊張:原因: 美國推行霸權主義,對人類進步和安全構成威脅,一些地區和國家固有的矛盾,民族矛盾、宗教紛爭不斷。表現:科索沃戰爭。1999 年 3—6 月,以美國為首的北約對南聯盟狂轟濫炸,(多極化趨勢是長期的、曲折的,聯合國的主導地位受到威脅 )和平與緩和:國際裁軍和軍備控制取得一定進展。阿拉伯半島南北開始對話,關系緩和。注:和平與發展是當今世界兩大主題。三、世界經濟的“全球化” (1)世界經濟的區域集團化1、原因: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在世界范圍內形成了巨大的生產力各個地區的國家為了增強實力,提高自己在國際經濟競爭中的地位,積極推動區域經濟合作。美國對世界經濟控制能力的削弱,也加速了區域集團化的發展。2,區域集團化表現:歐洲聯盟,北美自由貿易區,亞太經濟合作組織。(2)世界經濟的全球化1、原因:國際形勢趨于緩和,和平與發展成為世界的發展趨勢;各國經濟聯日益密切 2、表現:國際投資和國際貿易迅速增長;跨國公司影響增大;生產活動全球化趨勢加快; 1995 年 1 月世界貿易組織成立 全球經濟體系的三大支柱:世界貿易組織、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世界經濟全球化過程中,跨國公司起著主要作用。3、影響:促進了經濟的發展;使發展中國家處于不利地位;對中國既是挑戰又是機遇 4,可持續發展戰略:1992年由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提出。5,中國與經濟全球化: 面臨著機遇和挑戰。2001年加入世貿組織。備考建議 本考點為命題的熱點,試題呈現方式多樣,復習時應注意冷戰政策的含義和內容、兩極格局形成的標志、美蘇爭霸的概況、一超多強的局勢和經濟全球化的原因及表現。 中考考點四十三 世界現代科學技術與文化知識目標一、第三次科技革命 1、興起 (1)領域: 20 世紀四五十年代,人類在原子能、電子技術、航天技術、生物工程、海洋工程、新材料技術等領域取得重大突破,標志新的科學技術革命的到來。 (2)核心:電子計算機的廣泛使用,標志人類進入信息化時代 (3)生物工程的發展:①基礎:生物學、遺傳學、細胞學和微生物學等;②核心:基因工程 2、特點和影響 (1)特點:與前兩次工業革命相比,最突出的是技術革命群體化、科技社會化、發展進程高速化。(2)影響:1、推動了生產力和世界經濟的發展,使人類社會由工業社會進入信息社會,知識經濟到來;2、促進了社會經濟結構的變化,產生了一大批新興產業,第三產業迅速發展起來;3、推動了社會生活的現代化,改變著人類的衣食住行等;4,進一步擴大國家之間的經濟差距,國際經濟格局得到調整。許多國家把發展科學技術作為增強綜合國力和提高民族競爭力的重要決策。5,給各國經濟發展帶來了機會,也帶來了競爭。6,出現了經濟的區域集團化和經濟一體化趨勢。7、也帶來了環境污染、軍備競爭,需要人類共同解決。二、現代文學和美術 現代音樂和電影 文學 作品 作者 國籍 《美國的悲劇》 德萊塞 美國 《約翰·克利斯朵夫》 羅曼·羅蘭 法國 《等待戈多》 貝克特 法國 《靜靜的頓河》 肖洛霍夫 蘇聯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尼·奧斯特洛夫斯基 蘇聯 美術 《格爾尼卡》 畢加索 西班牙 《記憶的永恒》 達利 西班牙 音樂 爵士樂 起源于非洲音樂 19 世紀末 20 世紀初在美國南部發展起來,很快風行美國 流傳到世界許多國家 不僅影響了其他流行音樂的形式,也影響了古典音樂的創作 搖滾樂 起源于美國 60 年代風靡西方,成為一種獨具魅力的流行音樂 電影 誕生 1895年12月28日,路易盧米埃爾在巴黎大咖啡館首次把影片放映在銀幕上供許多人觀看,這一天被視為電影誕生日。 發展 從無聲到有聲,由黑白到彩色,由單一銀幕到多種銀幕 好萊塢 作為美國電影的代名詞的好萊塢,匯集了著名的電影制片公司、名導演和名演員,擁有世界一流的電影制作技術和拍攝場地,攝制出許多聞名世界的影片。 是世界最著名的影城。奧斯卡獎是世界最有名的電影獎。備考建議 本考點的第三次科技革命為考查重點,其他為一般性內容,不必關注。對于第三次科技革命,復習時應注意其含義、核心及其特點影響,試題呈現方式多是選擇題和問答題。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