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1課:俄國十月革命二月革命:①時間:1917年3月,②性質:資產階級民主革命,③結果:推翻了沙皇的專制統治,建立了資產階級臨時政府。④二月革命后的兩個政權并存的局面:資產階級臨時政府(主要政權)和工人士兵代表蘇維埃。1914年4月列寧回國。——8月確定了武裝起義的方針。十月革命:①時間:1917年11月6日到7日,②結果:推翻了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并建立了第一個工人士兵蘇維埃政府——人民委員會,列寧當選為主席。采取的措施:①建立新型的無產階級政權,②將銀行、鐵路和大工業企業收歸國有,③頒布《土地法令》,沒收地主和寺院的土地分配給農民耕種,④同德國和奧匈帝國議和,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戰。遷都:彼得格勒——莫斯科1920年粉碎了外國武裝干涉和國內的反革命叛亂,取得了國內戰爭的勝利。十月革命的意義: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獲得勝利的社會主義革命,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由此誕生,推到了國際社會主義運動的發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爭。2課:對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列寧對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戰后的主要任務:恢復被戰爭破壞的國民經濟。新經濟政策:①時間:21年3月,②主要內容:允許多種經濟并存,大力發展商品經濟,促進民民經濟的恢復和發展。蘇聯成立:時間:22年底,全稱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最初僅有4個加加盟共和國加入,后來擴大到15個。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24年列寧逝世。第一、二個五年計劃:①時間:28——37年,②領導人:斯大林,③主要成就:蘇聯由一個傳統的農業國變成強盛的工業國,國防力量也大為加強。農業集體化步伐加快。新憲法通過:時間:1936年,意義:宣布蘇聯是“工農社會主義國家”。它的制定標志著蘇聯高度集中的經濟政治體制的形成。這一體制被稱為“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的主要弊端:①優先發展重工業,使農業和輕工業長期處于落后狀態。②在計劃經濟體制下,片面強調產值和產量,造成了產品品種少,質量差。③國家從農民手中拿走的東西太多,損傷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④經濟發展粗放,經濟效益低下,大量消耗和浪費了資源。3課:凡爾賽——華盛頓體系戰后的“新秩序”:巴黎和會:①時間:1919年1月,②參加會議的國家有27個,③主宰和會的三巨頭:勞合喬治(英),克里孟梭(法),威爾遜(美)。④目的:戰勝的協約國集團為締結和約,對戰后世界做出安排。④結果:1919年6月簽定了《凡爾賽和約》。《凡爾賽和約》的內容:①領土方面:法國收回阿爾薩斯和洛林。②軍事方面:禁止德國實行義務兵役制,不許有空軍,陸軍人數不超過10萬人,萊茵河以東50公里內德國不得設防。③政治方面:德國承認并尊重奧地利的獨立。④賠款方面:由協約國設立“賠款委員會”決定德國戰爭賠款的總數。⑤殖民地方面:德國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國瓜分。《凡爾賽和約》有關中國問題的決議:德國在中國山東的全部權益由日本繼承。影響:激起了中國人民的極大憤慨,引發了反帝愛國的五四運動。《凡爾賽和約》和戰勝國同奧地利、匈牙利、土耳其和保加利亞簽定的和約一起構成了凡爾賽體系。作用:確立了帝國主義在歐洲、西亞、非洲統治的新秩序。國際聯盟:成立時間:20年1月,主要控制者:英、法。華盛頓會議:時間:21年到22年,目的:調整帝國主義國家在東亞、太平洋地區的矛盾,主要是日、美矛盾。主要條約:《四國條約》、《五國條約》和《九國公約》。《九國公約》的內容:宣稱尊重中國的主權、獨立與領土完整,遵守各國在中國的“門戶開放”、“機會均等”的原則。影響:實際上為美國在中國的擴張提供了方便。使中國回復到各帝國主義共同支配的局面。華盛頓會議的影響:它是凡爾賽會議的繼續,確立了帝國主義在東亞、太平洋地區的統治秩序。4課:經濟大危機資本主義的相對穩定時期:1924——1929年。資本主義的經濟危機時期:①時間:29——33年,②導火線:紐約證券交易所的股票暴跌。③國家:美國開始,席卷資本主義世界。④特點:涉及的范圍廣,持續時間長,破壞性特別大。羅斯福新政:①時間:33年,②目的:在資本主義制度內部進行調整,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干預和指導,以消除經濟危機。③中心措施:對工業的調整,實行了《國家工業復興法》。④作用:新政取得了顯著成效,美國經濟緩慢地恢復過來,人民的生活得到改善;資本主義制度得到調整、鞏固與發展;資本主義國家對經濟的宏觀控制與管理得到加強;美國聯邦政府的權力明顯增強。新政在美國和世界資本主義發展史上具有重要意義。5課:法西斯勢力的猖獗德國納粹政權的建立:背景:①29—33年經濟危機的打擊,以希特勒為首的納粹勢力壯大。②納粹黨所進行的欺騙性宣傳活動,贏得了很多中下層人民的信任。③統治階級和大壟斷資本家在政治上和經濟上的支持。建立過程:33年希特勒上臺,集總統、總理大權一身,自稱國家元首(德國法西斯化的標志和世界大戰在歐洲策源地形成的標標志)。措施:①制造國會縱火案,打擊和迫害共產黨和進步人士。②解散工會和其它一切政黨。加強思想控制,③焚毀大量書籍。大肆迫害猶太人。意大利法西斯政權建立:①時間:1922年,②標志:法西斯黨徒向羅馬進軍。③法西斯頭子:墨索里尼。日本法西斯的建立:㈠主力:軍部。㈡2.26兵變:①時間:36年2月26日,②事件:日本軍部內部的少壯派軍官發動兵變。③影響:日本軍部法西斯專政建立起來,標志著世界大戰在亞洲策源地的形成。6課:第二次世界大戰:慕尼黑會議:①召開的時間:38年9月,②參加的國家及首腦:德(希特勒)、意(墨索里尼)、法(達拉第)、英(張伯倫)。③英法的目的:希望犧牲捷克斯洛伐克的利益,求得一世的和平。④內容:規定捷克斯洛伐克必須在10天之內把蘇、臺、德。(這一內容被稱為慕尼黑陰謀)⑤慕尼黑會議是英法綏靖政策的頂峰。綏靖政策:在面臨法西斯侵略威脅時,西方大國希望以犧牲弱小國家的利益來安撫侵略者,為自己求得一時的和平,達到禍水東引。這種政策被稱為綏靖政策。后果:它使法西斯國家得寸進尺,侵略野心日益膨脹,也極大地削弱了反法西斯力量。二戰的全面爆發:時間:39年9月1日,標志:德國閃擊波蘭,英法對德宣戰。主要事件:德軍占領法國在內的西歐——英國遭到猛烈轟炸——丘吉爾上臺,主張強硬政策二戰的擴大:①41年6月,德國對蘇聯發動侵略戰爭。(主要戰役:莫斯科保衛戰)。②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美國在太平洋的海軍基地珍珠港(進一步擴大的標志)。7課: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國際反法西斯聯盟的建立:①建立時間:42年1月,②背景:法西斯國家的大肆侵略,激起了世界人民的廣泛憤怒。美、英、蘇等國為了對付共同的敵人法西斯,逐漸走向了聯合。③參加國家:美、英、蘇、中等26個國家。④會議召開地點:華盛頓。⑤建立的標志:《聯合國家宣言》的簽署。雅爾塔會議:①時間:45年2月,②主要參加國:美(羅斯福),英(丘吉爾),蘇(斯大林)。③目的:協調反法西斯國家的行動,盡快打敗法西斯。④主要決議:打敗德國后對德國進行分區占領,徹底消滅德國法西斯主義。成立聯合國。蘇聯答應在德國投降三個月后參加對日作戰。二戰的轉折點:斯大林格勒保衛戰的勝利。(42年7月——43年2月)。歐洲第二戰場的開辟:時間:44年6月6日。標志:美英盟軍在法國的諾曼底登陸。作用:使德軍陷入了蘇聯紅軍和美英盟軍東西夾擊之中。二戰的勝利:45年4月,蘇聯紅軍攻克柏林,5月8日,德國正式投降,二戰的歐洲戰爭結束。45年9月2日,日本正式簽署投降書。二戰全面結束。二戰的影響:二戰是人類歷史上一場空前的浩劫,幾千萬人失去了生命,無數的財產損失。改變了世界的面貌,影響了世界歷史的發展進程。第8課:美國經濟的發展時間表現(特點)原因五六十年代經濟持續發展,西部和南部繁榮美國是世界上最富強的國家,占據了廣闊的市場;大力發展科技教育,發展新興工業和軍事工業;改善人民生活,創造了有利的經濟發展環境。七八十年代80年代產生危機,經濟地位下降,70年代調整,經濟發展受阻經濟發展弊端顯露;受到危機嚴重的打擊,通貨膨脹,債務沉重。90年代經濟穩定發展,速度名列西方發達國家前列。進入新經濟時代。(特征:信息化和全球化)改革社會經濟;加大發展教育科技事業的力度,促進以信息產業為代表的高新技術的發展;完成傳統產業的改造。第9課:西歐和日本經濟的發展西歐經濟的恢復和繁榮:恢復到戰前水平時間:20世紀50年代初,持續繁榮時間:50年代到70年代后期。原因:美國的大力援助,發揮了高素質勞動力的優勢,采用了最先進的科學技術發展成果,制定恰當的經濟發展政策。歐共體的成立:時間:20世紀60年代。(1993年改名為歐洲聯盟,簡稱為歐盟)成員:法國和聯邦德國等12個國家。作用:成員國之間資源共享、優勢互補,有利于經濟的發展。歐盟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對成員國經濟的發展和國際地位的提高發揮了重要作用。日本的崛起時期:表現:20世紀70年代初,成為第二號資本主義經濟大國,在重要生產領域,名列世界前列。原因:美國對日本進行了社會改革,推行非軍事化政策;美國大力扶持日本;朝鮮戰爭爆發刺激日本經濟的發展;引進最新科技,發展教育;適當的經濟政策。危機時期:1974到1975年世界經濟危機使日本經濟發展速度減緩。恢復和發展時期:80年代中期后,“科技立國”政策促進經濟發展,。64年,日本東京舉辦了奧運會。70年代始,日本積極謀求政治大國的地位:加大軍費開支,引起亞洲鄰國的關注和不安。第10課:蘇聯的改革與解體赫魯曉夫改革:赫魯曉夫上臺后,針對斯大林時期存在的一些弊端,在經濟、政治方面進行了一些改革。結果:在一定程度上沖擊了斯大林模式,但并未根本改變蘇聯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后來矛盾日益突出。蘇聯的解體:戈爾巴喬夫改革:過程:1985年, 戈爾巴喬夫上臺后,首先把經濟改革作為重點,但未取得成果。 爾巴喬夫又把改革重點轉到政治方面。結果:蘇聯政治體制劇變,一黨制轉變為多黨制,國家的權力分散。各加盟共和國脫離蘇聯的趨勢隨之加強。八一九事件:1991年8月19日,一些蘇聯領導人組成“國家緊急狀態委員會”,發動了政變。試圖“使國家和社會盡快擺脫危機”,但很快失敗。影響:使戈爾巴喬夫實際失去了領導國家的威望和能力,葉利欽控制全局。它以維護蘇聯為初衷,卻直接導致蘇聯解體,成為蘇聯加速解體的催化劑。獨聯體的成立標志著蘇聯的解體。解體時間:1991年底。(1922——1991年)第11課: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的改革與演變東歐改革:背景:二戰后,東歐社會主義國家大都照搬斯大林模式,走了不少彎路。它們先后進行了改革。主要事件:匈牙利改革:背景:1956年發生了匈牙利事件。內容:政治上:改善黨的領導,發揚社會主義民主,健全法制,穩定政治局勢。經濟上:針對國民經濟比例嚴重失調的現象,降低積累率,放慢重工業的發展速度,優先發展農業和輕工業;高速農業政策,廢除農產品的義務交售制,提高農產品的收購價格,國家取消對合作社和國營農場的指令計劃,改用價格、稅收等經濟手段進行調節;在工業方面也進行了管理體制的改革。捷克斯洛伐克改革:1968年被蘇聯鎮壓。東歐劇變:背景:80年代,東歐各國出現日益嚴重的經濟危機,導致了嚴重的社會危機,蘇聯放松了對東歐國家的控制。過程:從1989年開始,東歐國家執政黨改變,社會制度隨之發生變化。南斯拉夫一分為五,捷克斯洛伐克一分為二,兩德統一。第12課:亞非拉的奮起亞非國家的獨立和振興:印巴分治和獨立:1947年英國被迫同意印度獨立,但決定把印度化為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國家,實現印巴分治。后來,印、巴分別建國。印度獨立后,工農業和科技有顯著發展。新加坡和韓國成為現代化國家。非洲的民族獨立浪潮:二戰結束后,帝國主義在非洲殖民體系一步步走向瓦解。埃及獨立運動:1952年,納賽爾領導革命,贏得了獨立。1956年收回蘇伊士運河。“非洲獨立年”:1960年,非洲有17個國家獨立。1990年3月,納米比亞的獨立,標志著歐洲殖民者入侵非洲五個世紀的歷史結束,帝國主義在非洲的殖民體系的最終崩潰。拉美人民捍衛民族主權的斗爭:古巴革命:1959年,古巴爆發革命(領導人卡斯特羅),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1999年,巴拿馬人民贏得收回運河主權斗爭的勝利。第13課:動蕩的中東地區戰火頻仍的中東:產生的原因:一戰后,英國獲得了對巴勒斯坦地區的“委任統治權”,支持猶太復國主義運動,各地猶太人陸續遷往巴勒斯坦。以巴分治:1948年聯合國通過“以巴分治”方案,建立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兩個國家。英國結束在該地的“委任統治”。戰爭的爆發:從以色列建國到1973年,共發生了四次中東戰爭。中東地區錯綜復雜的矛盾:中東地區的地理位置、戰略位置和石油資源,使其成為各個時期列強的必爭之地。歷史、宗教、種族等因素,水資源的爭奪以及耶路撒冷的主權和歸屬問題使中東地區矛盾極其復雜化。巴以沖突是中東問題的關鍵。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