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易錯專練23:遺傳與進化易錯點一:不理解遺傳物質的結構層次致錯典例: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人類的遺傳物質主要存在于細胞各個部分B.染色體由蛋白質和DNA組成,其中蛋白質是遺傳物質C.任何人人體體細胞中染色體和基因一定是成對存在的D.人體體細胞中有23對染色體,46個DNA分子,含有數萬對基因跟蹤訓練:[2018·青島]下列關于生物遺傳的敘述,錯誤的是( )A.染色體只存在于細胞核中 B.基因是具有遺傳效應的DNA片段C.DNA只存在于染色體上 D.細胞核控制著生物的發育和遺傳坐標曲線圖的答題技巧1. 看清楚橫坐標和縱坐標的含義和單位,找出縱、橫坐標的關系,再結合教材,聯系與之相應的知識點。2. 找出關鍵的數,即重要的點(起點、轉折點和終點),這些特殊點,各表示了什么生物學意義。3. 揭示各段曲線的變化趨勢及其含義。根據縱、橫坐標的含義可以得出:在一定范圍內,隨“橫坐標量”的增加,“縱坐標量”逐漸增加或減小。超過一定范圍后,隨“橫坐標量”的增加,“縱坐標量”減少或增加,或者達到某種平衡狀態。若為多重變化曲線坐標圖,先分別揭示其變化趨勢,然后對比分析,找出符合題意的曲線或者是結論。4. 分析概念、圖像、數值三者之間的關系。典例:泡菜的制作工藝是我國悠久的飲食文化遺產之一。制作泡菜過程中,應控制亞硝酸鹽在一定濃度范圍內,以免對人體產生危害。興趣小組研究不同濃度食醋對泡白菜中亞硝酸鹽含量的影響,具體做法是:稱取等量白菜4份,每份均加入等量7%鹽水、鮮姜和辣椒,再加入食醋,調節料液的食醋濃度分別為0、0.3%、0.6%、0.9%。重復做3次。從泡菜制作第1天開始,每天測定其亞硝酸鹽含量,測定10天,結果如圖。(1)制作泡菜所利用的細菌是_______________。(2)設置食醋濃度為0的組,目的是________;實驗中添加的材料需取等量,目的是_________。(3)分析曲線,隨泡制時間增加,亞硝酸鹽含量變化趨勢均表現為____________________,并在第__________天均達到最大值。(4)分析比較四條曲線亞硝酸鹽含量的最大值,不同濃度食醋對泡白菜亞硝酸鹽含量的影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結合本實驗,對家庭內制泡白菜提出一條建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坐標柱狀圖的答題技巧1. 看清楚橫坐標和縱坐標的含義和柱狀圖所代表的量的大小,找出縱、橫坐標的關系,再結合教材,聯系與之相應的知識點。2. 找出柱狀圖中的最值,各表示了什么生物學意義。3. 分析圖示各數量不同的可能原因,分析橫縱坐標之間的因果關系。典例:一種昆蟲有正常翅和殘翅兩種類型,自其1900年遷徙到常刮大風的海島上,有人抽樣統計了它們近幾十年來兩種翅形的數量變化(如圖)。請分析回答問題。(1)根據達爾文提出的__________學說,對這種現象的解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該實例說明適合在該海島上生存的有利變異是__________(選填“殘翅”或“正常翅”)。一、選擇題1. 人類對遺傳和變異的認識,從性狀開始,已經深入到基因水平,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人的直發和卷發、長發和短發都是相對性狀B.轉基因超級小鼠的誕生,說明性狀控制基因C.基因組成相同的個體,性狀表現也一定相同D.近親結婚使后代患遺傳病的可能性增大2. 如圖是與遺傳有關的概念簡圖,圖中的①、②、③依次是( )A.細胞核、基因、性狀 B.基因、細胞核、性狀C.細胞核、性狀、基因 D.基因、性狀、細胞核3. [2018·連云港]下列關于生命起源與生物進化的敘述中,錯誤的是( )A.米勒實驗可證明原始地球環境下無機物能形成簡單的有機物B.科學實驗已證明有機物在原始海洋不斷積累,形成原始生命C.生物的遺傳變異和環境因素的共同作用,導致了生物的進化D.生物進化的歷程是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陸生4. 用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學說觀點判斷,以下敘述正確的是( )A.為了適應污染的環境,樺尺蛾的體色由淺色變成深色B.昆蟲的保護色和食蟲鳥銳利的目光是它們長期相互選擇的結果C.長頸鹿經常努力伸長頸去吃高處的樹葉,因此頸變得很長D.北極熊生活在冰天雪地的環境里,它們的身體就產生了白色變異5. 人的有耳垂、無耳垂性狀是由基因控制的。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有耳垂、無耳垂由相同的基因控制B.控制有耳垂、無耳垂的基因是DNA上的某個片段C.有耳垂的父母生出無耳垂的孩子屬于變異現象D.無耳垂的父母生出無耳垂的孩子屬于遺傳現象6. 如圖表示一種培育生物優良新品種的方法。該方法稱為( )A.雜交育種 B.轉基因技術 C.克隆技術 D.太空育種7. [2018·廣東]下列有關生命起源和生物進化的敘述,錯誤的是 ( )A.生命起源于原始陸地 B.化石是研究進化的重要證據C.人類的祖先是森林古猿 D.生物多樣性是自然選擇的結果8. 有一種沙漠蜥蜴,在體溫28℃時體色灰綠,隨著體溫的升高而逐漸變藍和鮮亮,體溫超過35℃時則呈現艷麗的黃色。這一事實說明( )A.蜥蜴的體色調節體溫B.蜥蜴的體溫能改變體內的基因從而表現出不同的性狀C.蜥蜴表現出來的性狀是基因與環境條件共同作用的結果D.蜥蜴表現出來的性狀是由環境因素引起的9. 真菌使某森林中樹干的顏色由褐色變成灰白色。多年以后,此森林中不同顏色的蛾類最可能的數量變化結果是 ( ) A B C D10.[2018·泰安]一位科學家每年9月都對同一塊草地上的蝸牛進行統計(結果見表)所有的蝸牛都是同一物種,一些蝸牛的貝殼上有條紋,其他沒有條紋。畫眉鳥吃蝸牛。根據表中數據,分析錯誤的是 ( )年份草地覆蓋率(%)貝殼有條紋(只)貝殼無條紋(只)198129472419822635231983633419849734101985964015198687411987986912A.在草地覆蓋率較高的環境中,蝸牛貝殼有條紋是保護色B.用自然選擇理論能合理解釋表格中的數據結果C.研究中僅發現1只貝殼完全為黑色的蝸牛,可能是因為基因突變D.貝殼有條紋是有利變異,貝殼無條紋是不利變異11.如圖所示為一個從未受到破壞的深積巖層的順序,圖中表明其中一層含有物種a化石,而另一層含有物種b化石,據圖示說明( )A.物種a出現在物種b之前B.物種a比物種b復雜、高等C.物種a比物種b簡單、低等D.物種a是由物種b進化而來12.如圖環狀DNA上含抗氨芐青霉素和四環素抗性基因。現將人的生長激素基因由a點切開嫁接到質粒A上形成重組質粒,將重組質粒導入細菌B并獲取“工程菌”進行培養。結果人的生長激素基因及抗氨芐青霉素基因都能成功表達,而四環素抗性基因不能表達。這一事實說明( )A.基因能控制生物的性狀 B.基因是控制生物性狀的基本單位C.基因是有遺傳效應的DNA片段 D.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13.如圖表示幾類哺乳動物的起源情況,對此圖的分析正確的是( )A.現存各類哺乳動物的出現是自然選擇的結果B.原始哺乳動物為適應不同的環境而進化為現存各類哺乳動物C.生物通過定向的變異適應變化的環境D.在現存條件下,原始哺乳動物也可進化為現代哺乳動物 第13題圖 第14題圖14.如圖所示為染色體和DNA的關系示意圖。下列有關敘述錯誤的是( )A.染色體由DNA分子和蛋白質分子組成 B.一條染色體上有多個蛋白質分子C.基因是有遺傳效應的DNA片段 D.一個細胞內染色體與基因數量相等15.[2018·福建]下列有關染色體、蛋白質、DNA、基因關系的示意圖,正確的是( ) A B C D16.[2018·十堰]下列有關生物進化的敘述正確的選項是( )A.“超級細菌”的產生是因為細菌的變異,經自然選擇的結果B.抗生素的使用,導致細菌產生抗藥性變異C.“大熊貓”瀕危是因為它們的后代只有遺傳沒有變異D.晚近的地層中一定沒有低等生物化石17.[2018·杭州]在無菌條件下將鐵皮石斛植株的組織放在含有全面營養成分的培養基上培養,培育出許多與原來的鐵皮石斛基本相同的新個體。上述培育技術( )A.屬轉基因技術,能大幅度改良后代的性狀B.優點是后代能保持親本的優良性狀,且繁殖速度快C.與克隆技術相比,二者產生后代的生殖方式完全不同D.屬組織培養技術,能使后代獲得比親本更優良的性狀18.1862年,法國微生物學家巴斯德設計了曲頸瓶做實驗,證明了肉湯不會產生微生物。以下認識錯誤的是( )A.該實驗需要在適宜的溫度下進行 B.曲頸瓶的彎曲玻璃管是為了隔絕空氣C.肉湯煮沸的目的是殺死其中的微生物D.巴斯德實驗推翻了生命是由非生命物質自然產生的假說19.如圖是米勒模擬原始大氣合成有機物的實驗裝置,有關敘述錯誤的是( )A.裝置中CH4、NH3、H2O、H2四種氣體用于模擬原始地球的大氣B.火花放電模擬閃電C.燒瓶中的沸水模擬了高溫條件下的原始海洋D.該實驗證明了原始海洋中的有機物可能會演變成原始生命 第19題圖 第20題圖20.如圖所示為研究所利用某種新型抗生素對一種致病菌多次用藥實驗的效果曲線圖,下列解釋不符合達爾文自然選擇學說的是 ( )A.由圖中波動的曲線可知,該病菌一直存在抗藥性變異B.抗生素淘汰了不具有抗藥性的病菌個體C.藥物環境誘導該病菌產生抗藥性變異 D.具有抗藥性變異的病菌個體能夠大量繁殖二、非選擇題21.[2018·衢州改編]美國三位遺傳學家利用果蠅作為模式動物(研究材料)發現了控制生物鐘的分子機制,從而獲得201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這已是果蠅第五次幫助科學家們贏得諾貝爾獎。(1)果蠅有圓眼和棒眼,紅眼和白眼等一系列性狀,它們是由__________決定的。(2)果蠅的下列特點,能讓它成為遺傳學研究最佳模式動物的有__________。A.屬于節肢動物中的昆蟲類 B.主要以腐爛的水果和植物體為食C.染色體數目少,只有4對,便于研究 D.繁殖變異速度很快,一年就可以繁殖30代22.達爾文發現加拉巴戈斯群島上的地雀的喙在形態和大小上存在差異,它們分別取食不同類型的食物(見表):喙形態、大小鑿狀尖而長粗而尖細而長取食食物果實仙人掌種子昆蟲(1)達爾文提出了生物進化的__________學說。他認為加拉巴戈斯群島上的地雀的原始祖先在進化過程中,因為變異而使喙形態和大小發生了差異,在激烈的__________中,適應環境的變異類型獲勝,得以繁殖,不適者則被淘汰。(2)生命進化的歷程遵循從單細胞到多細胞,從低等到高等,從簡單到復雜,從水生到陸生的規律,而證明生物進化規律的最有力證據是__________。(3)始祖鳥化石既具有鳥類的特點,又具有爬行類的特點,因此始祖鳥是__________動物向__________動物進化的過渡類型。(4)種子蕨(一種植物)化石既具有種子植物的特點,又具有蕨類植物的特點,因此,種子蕨是__________植物向__________植物進化的過渡類型。23.基因編輯技術又稱基因手術刀,能夠在活細胞中快速、精準地“編輯”任何基因,是目前生物學領域尖端的研究工具。(1)基因編輯技術是通過改變基因來改變生物的__________。(2)科學家可將基因編輯技術應用于__________。A.培育抗病毒的家禽 B.治療人類某些遺傳病 C.培育抗病蟲害的農作物24.準媽媽們通過產前診斷、定期檢查和孕期合理飲食,期待迎來一個健康的寶寶。請回答:(1)產前診斷檢查胎兒脫落細胞中染色體是否異常,可診斷胎兒是否患__________病。(2)嬰兒離開母體后,身上特有的棕色脂肪發揮作用,使他們能快速適應低于母體體溫的新環境,這是人類進化過程中經過__________形成的一種適應性。25.20世紀80年代以來,遺傳學迅速發展帶來的成果,正逐漸顛覆人類對生命的傳統認識,福兮!禍兮!現在,就讓我們一起走近這些遺傳學的新成果。(1)1982年,美國“轉基因超級鼠”實驗的成功,標志著轉基因技術的成熟。如圖12-5所示,呈現了轉基因超級鼠的獲得過程,最終被注入大鼠生長激素基因的受精卵發育成了個體較大的超級鼠。該實驗結果說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996年,克隆羊“多莉”誕生。它的身世與三只母羊有關:A羊提供乳腺細胞核,B羊提供去掉核的卵細胞,C羊提供胚胎發育的場所。而“多莉”長得幾乎與A羊一模一樣。該實驗結果說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2010年5月20日,美國一個研究小組在《科學》雜志上報告,他們成功研制出了一種人造生命,被項目負責人起名為“辛西婭”(意為“人造兒”)。這種“人造生命”的研制方法:用小分子有機物人工合成單細胞生物A的DNA,然后將其植入內部被掏空的單細胞生物B的體內,使之“起死回生”并開始繁殖。根據上述資料分析,該實驗成功的標志是“辛西婭”具有了生命的哪一項基本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你認為“辛西婭”的后代應該與上述哪種單細胞生物更為相像?__________。26.如圖所示為長頸鹿的進化示意圖,據圖回答:甲 乙 丙(1)圖甲說明古代長頸鹿的個體之間存在著__________;圖乙說明環境發生干旱,缺乏青草時,長頸鹿中的__________個體容易獲得食物而生存下來,那么這種變異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的變異,而短頸的變異是__________的變異。(2)圖丙說明__________的個體能生存下來并繁殖后代,而__________的個體逐漸被淘汰。(3)從長頸鹿的進化過程看,自然界中的生物,通過激烈的__________,適者生存下來,不適者被淘汰,這就是__________。易錯專練23:遺傳與進化易錯點一:不理解遺傳物質的結構層次致錯典例: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人類的遺傳物質主要存在于細胞各個部分B.染色體由蛋白質和DNA組成,其中蛋白質是遺傳物質C.任何人人體體細胞中染色體和基因一定是成對存在的D.人體體細胞中有23對染色體,46個DNA分子,含有數萬對基因【錯解】選A、B或C【析錯】選D 人類的遺傳物質主要在細胞核中,能傳遞遺傳信息。染色體由蛋白質和DNA組成,其中DNA是遺傳物質。先天愚型患者的染色體是47條,一般是21號染色體由2條變為3條,不成對,故在生物的體細胞中染色體和基因一般都是成對存在的,也有不成對的。人的體細胞中有23對染色體,包含46個(23對)DNA分子。一條染色體上包含一個DNA分子。一個DNA分子上包含有多個基因。【正解】選D跟蹤訓練:[2018·青島]下列關于生物遺傳的敘述,錯誤的是( C )A.染色體只存在于細胞核中 B.基因是具有遺傳效應的DNA片段C.DNA只存在于染色體上 D.細胞核控制著生物的發育和遺傳坐標曲線圖的答題技巧1. 看清楚橫坐標和縱坐標的含義和單位,找出縱、橫坐標的關系,再結合教材,聯系與之相應的知識點。2. 找出關鍵的數,即重要的點(起點、轉折點和終點),這些特殊點,各表示了什么生物學意義。3. 揭示各段曲線的變化趨勢及其含義。根據縱、橫坐標的含義可以得出:在一定范圍內,隨“橫坐標量”的增加,“縱坐標量”逐漸增加或減小。超過一定范圍后,隨“橫坐標量”的增加,“縱坐標量”減少或增加,或者達到某種平衡狀態。若為多重變化曲線坐標圖,先分別揭示其變化趨勢,然后對比分析,找出符合題意的曲線或者是結論。4. 分析概念、圖像、數值三者之間的關系。典例:泡菜的制作工藝是我國悠久的飲食文化遺產之一。制作泡菜過程中,應控制亞硝酸鹽在一定濃度范圍內,以免對人體產生危害。興趣小組研究不同濃度食醋對泡白菜中亞硝酸鹽含量的影響,具體做法是:稱取等量白菜4份,每份均加入等量7%鹽水、鮮姜和辣椒,再加入食醋,調節料液的食醋濃度分別為0、0.3%、0.6%、0.9%。重復做3次。從泡菜制作第1天開始,每天測定其亞硝酸鹽含量,測定10天,結果如圖。(1)制作泡菜所利用的細菌是__乳酸桿菌(乳酸菌)__。(2)設置食醋濃度為0的組,目的是__設置對照__;實驗中添加的材料需取等量,目的是__控制無關變量__。(3)分析曲線,隨泡制時間增加,亞硝酸鹽含量變化趨勢均表現為__先上升后下降__,并在第__3__天均達到最大值。(4)分析比較四條曲線亞硝酸鹽含量的最大值,不同濃度食醋對泡白菜亞硝酸鹽含量的影響是__食醋能抑制泡白菜中亞硝酸鹽的產生;三組食醋濃度中,0.6%抑制作用最強,食醋濃度過高或過低,抑制作用均下降__。(5)結合本實驗,對家庭內制泡白菜提出一條建議:__制作泡白菜時可適當加醋__。坐標柱狀圖的答題技巧1. 看清楚橫坐標和縱坐標的含義和柱狀圖所代表的量的大小,找出縱、橫坐標的關系,再結合教材,聯系與之相應的知識點。2. 找出柱狀圖中的最值,各表示了什么生物學意義。3. 分析圖示各數量不同的可能原因,分析橫縱坐標之間的因果關系。典例:一種昆蟲有正常翅和殘翅兩種類型,自其1900年遷徙到常刮大風的海島上,有人抽樣統計了它們近幾十年來兩種翅形的數量變化(如圖)。請分析回答問題。(1)根據達爾文提出的__自然選擇__學說,對這種現象的解釋是:__海島上經常刮大風,正常翅昆蟲易被吹到海水里,因而生存和繁殖的機會較少;而殘翅昆蟲不易被吹到海里,生存和繁殖的機會較多__。(2)該實例說明適合在該海島上生存的有利變異是__殘翅__(選填“殘翅”或“正常翅”)。一、選擇題1. 人類對遺傳和變異的認識,從性狀開始,已經深入到基因水平,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D )A.人的直發和卷發、長發和短發都是相對性狀B.轉基因超級小鼠的誕生,說明性狀控制基因C.基因組成相同的個體,性狀表現也一定相同D.近親結婚使后代患遺傳病的可能性增大2. 如圖是與遺傳有關的概念簡圖,圖中的①、②、③依次是( A )A.細胞核、基因、性狀 B.基因、細胞核、性狀C.細胞核、性狀、基因 D.基因、性狀、細胞核3. [2018·連云港]下列關于生命起源與生物進化的敘述中,錯誤的是( B )A.米勒實驗可證明原始地球環境下無機物能形成簡單的有機物B.科學實驗已證明有機物在原始海洋不斷積累,形成原始生命C.生物的遺傳變異和環境因素的共同作用,導致了生物的進化D.生物進化的歷程是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陸生4. 用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學說觀點判斷,以下敘述正確的是( B )A.為了適應污染的環境,樺尺蛾的體色由淺色變成深色B.昆蟲的保護色和食蟲鳥銳利的目光是它們長期相互選擇的結果C.長頸鹿經常努力伸長頸去吃高處的樹葉,因此頸變得很長D.北極熊生活在冰天雪地的環境里,它們的身體就產生了白色變異5. 人的有耳垂、無耳垂性狀是由基因控制的。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 )A.有耳垂、無耳垂由相同的基因控制B.控制有耳垂、無耳垂的基因是DNA上的某個片段C.有耳垂的父母生出無耳垂的孩子屬于變異現象D.無耳垂的父母生出無耳垂的孩子屬于遺傳現象6. 如圖表示一種培育生物優良新品種的方法。該方法稱為( B )A.雜交育種 B.轉基因技術 C.克隆技術 D.太空育種7. [2018·廣東]下列有關生命起源和生物進化的敘述,錯誤的是 ( A )A.生命起源于原始陸地 B.化石是研究進化的重要證據C.人類的祖先是森林古猿 D.生物多樣性是自然選擇的結果8. 有一種沙漠蜥蜴,在體溫28℃時體色灰綠,隨著體溫的升高而逐漸變藍和鮮亮,體溫超過35℃時則呈現艷麗的黃色。這一事實說明( C )A.蜥蜴的體色調節體溫B.蜥蜴的體溫能改變體內的基因從而表現出不同的性狀C.蜥蜴表現出來的性狀是基因與環境條件共同作用的結果D.蜥蜴表現出來的性狀是由環境因素引起的9. 真菌使某森林中樹干的顏色由褐色變成灰白色。多年以后,此森林中不同顏色的蛾類最可能的數量變化結果是 ( D ) A B C D10.[2018·泰安]一位科學家每年9月都對同一塊草地上的蝸牛進行統計(結果見表)所有的蝸牛都是同一物種,一些蝸牛的貝殼上有條紋,其他沒有條紋。畫眉鳥吃蝸牛。根據表中數據,分析錯誤的是 ( D )年份草地覆蓋率(%)貝殼有條紋(只)貝殼無條紋(只)198129472419822635231983633419849734101985964015198687411987986912A.在草地覆蓋率較高的環境中,蝸牛貝殼有條紋是保護色B.用自然選擇理論能合理解釋表格中的數據結果C.研究中僅發現1只貝殼完全為黑色的蝸牛,可能是因為基因突變D.貝殼有條紋是有利變異,貝殼無條紋是不利變異11.如圖所示為一個從未受到破壞的深積巖層的順序,圖中表明其中一層含有物種a化石,而另一層含有物種b化石,據圖示說明( B )A.物種a出現在物種b之前B.物種a比物種b復雜、高等C.物種a比物種b簡單、低等D.物種a是由物種b進化而來12.如圖環狀DNA上含抗氨芐青霉素和四環素抗性基因。現將人的生長激素基因由a點切開嫁接到質粒A上形成重組質粒,將重組質粒導入細菌B并獲取“工程菌”進行培養。結果人的生長激素基因及抗氨芐青霉素基因都能成功表達,而四環素抗性基因不能表達。這一事實說明( B )A.基因能控制生物的性狀 B.基因是控制生物性狀的基本單位C.基因是有遺傳效應的DNA片段 D.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13.如圖表示幾類哺乳動物的起源情況,對此圖的分析正確的是( A )A.現存各類哺乳動物的出現是自然選擇的結果B.原始哺乳動物為適應不同的環境而進化為現存各類哺乳動物C.生物通過定向的變異適應變化的環境D.在現存條件下,原始哺乳動物也可進化為現代哺乳動物 第13題圖 第14題圖14.如圖所示為染色體和DNA的關系示意圖。下列有關敘述錯誤的是( D )A.染色體由DNA分子和蛋白質分子組成 B.一條染色體上有多個蛋白質分子C.基因是有遺傳效應的DNA片段 D.一個細胞內染色體與基因數量相等15.[2018·福建]下列有關染色體、蛋白質、DNA、基因關系的示意圖,正確的是( D ) A B C D16.[2018·十堰]下列有關生物進化的敘述正確的選項是( A )A.“超級細菌”的產生是因為細菌的變異,經自然選擇的結果B.抗生素的使用,導致細菌產生抗藥性變異C.“大熊貓”瀕危是因為它們的后代只有遺傳沒有變異D.晚近的地層中一定沒有低等生物化石17.[2018·杭州]在無菌條件下將鐵皮石斛植株的組織放在含有全面營養成分的培養基上培養,培育出許多與原來的鐵皮石斛基本相同的新個體。上述培育技術( B )A.屬轉基因技術,能大幅度改良后代的性狀B.優點是后代能保持親本的優良性狀,且繁殖速度快C.與克隆技術相比,二者產生后代的生殖方式完全不同D.屬組織培養技術,能使后代獲得比親本更優良的性狀18.1862年,法國微生物學家巴斯德設計了曲頸瓶做實驗,證明了肉湯不會產生微生物。以下認識錯誤的是( B )A.該實驗需要在適宜的溫度下進行B.曲頸瓶的彎曲玻璃管是為了隔絕空氣C.肉湯煮沸的目的是殺死其中的微生物D.巴斯德實驗推翻了生命是由非生命物質自然產生的假說19.如圖是米勒模擬原始大氣合成有機物的實驗裝置,有關敘述錯誤的是( D )A.裝置中CH4、NH3、H2O、H2四種氣體用于模擬原始地球的大氣B.火花放電模擬閃電C.燒瓶中的沸水模擬了高溫條件下的原始海洋D.該實驗證明了原始海洋中的有機物可能會演變成原始生命 第19題圖 第20題圖20.如圖所示為研究所利用某種新型抗生素對一種致病菌多次用藥實驗的效果曲線圖,下列解釋不符合達爾文自然選擇學說的是 ( C )A.由圖中波動的曲線可知,該病菌一直存在抗藥性變異B.抗生素淘汰了不具有抗藥性的病菌個體C.藥物環境誘導該病菌產生抗藥性變異D.具有抗藥性變異的病菌個體能夠大量繁殖二、非選擇題21.[2018·衢州改編]美國三位遺傳學家利用果蠅作為模式動物(研究材料)發現了控制生物鐘的分子機制,從而獲得201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這已是果蠅第五次幫助科學家們贏得諾貝爾獎。(1)果蠅有圓眼和棒眼,紅眼和白眼等一系列性狀,它們是由__基因__決定的。(2)果蠅的下列特點,能讓它成為遺傳學研究最佳模式動物的有__CD__。A.屬于節肢動物中的昆蟲類 B.主要以腐爛的水果和植物體為食C.染色體數目少,只有4對,便于研究D.繁殖變異速度很快,一年就可以繁殖30代22.達爾文發現加拉巴戈斯群島上的地雀的喙在形態和大小上存在差異,它們分別取食不同類型的食物(見表):喙形態、大小鑿狀尖而長粗而尖細而長取食食物果實仙人掌種子昆蟲(1)達爾文提出了生物進化的__自然選擇__學說。他認為加拉巴戈斯群島上的地雀的原始祖先在進化過程中,因為變異而使喙形態和大小發生了差異,在激烈的__生存斗爭__中,適應環境的變異類型獲勝,得以繁殖,不適者則被淘汰。(2)生命進化的歷程遵循從單細胞到多細胞,從低等到高等,從簡單到復雜,從水生到陸生的規律,而證明生物進化規律的最有力證據是__化石__。(3)始祖鳥化石既具有鳥類的特點,又具有爬行類的特點,因此始祖鳥是__爬行__動物向__鳥類__動物進化的過渡類型。(4)種子蕨(一種植物)化石既具有種子植物的特點,又具有蕨類植物的特點,因此,種子蕨是__蕨類__植物向__種子__植物進化的過渡類型。23.基因編輯技術又稱基因手術刀,能夠在活細胞中快速、精準地“編輯”任何基因,是目前生物學領域尖端的研究工具。(1)基因編輯技術是通過改變基因來改變生物的__性狀(特征)__。(2)科學家可將基因編輯技術應用于__ABC__。A.培育抗病毒的家禽 B.治療人類某些遺傳病 C.培育抗病蟲害的農作物24.準媽媽們通過產前診斷、定期檢查和孕期合理飲食,期待迎來一個健康的寶寶。請回答:(1)產前診斷檢查胎兒脫落細胞中染色體是否異常,可診斷胎兒是否患__遺傳__病。(2)嬰兒離開母體后,身上特有的棕色脂肪發揮作用,使他們能快速適應低于母體體溫的新環境,這是人類進化過程中經過__自然選擇__形成的一種適應性。25.20世紀80年代以來,遺傳學迅速發展帶來的成果,正逐漸顛覆人類對生命的傳統認識,福兮!禍兮!現在,就讓我們一起走近這些遺傳學的新成果。(1)1982年,美國“轉基因超級鼠”實驗的成功,標志著轉基因技術的成熟。如圖12-5所示,呈現了轉基因超級鼠的獲得過程,最終被注入大鼠生長激素基因的受精卵發育成了個體較大的超級鼠。該實驗結果說明:__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狀__。(2)1996年,克隆羊“多莉”誕生。它的身世與三只母羊有關:A羊提供乳腺細胞核,B羊提供去掉核的卵細胞,C羊提供胚胎發育的場所。而“多莉”長得幾乎與A羊一模一樣。該實驗結果說明:__遺傳物質存在于細胞核中__。(3)2010年5月20日,美國一個研究小組在《科學》雜志上報告,他們成功研制出了一種人造生命,被項目負責人起名為“辛西婭”(意為“人造兒”)。這種“人造生命”的研制方法:用小分子有機物人工合成單細胞生物A的DNA,然后將其植入內部被掏空的單細胞生物B的體內,使之“起死回生”并開始繁殖。根據上述資料分析,該實驗成功的標志是“辛西婭”具有了生命的哪一項基本特征?__繁殖__。你認為“辛西婭”的后代應該與上述哪種單細胞生物更為相像?__A__。26.如圖所示為長頸鹿的進化示意圖,據圖回答:甲 乙 丙(1)圖甲說明古代長頸鹿的個體之間存在著__差異__;圖乙說明環境發生干旱,缺乏青草時,長頸鹿中的__長頸__個體容易獲得食物而生存下來,那么這種變異就是__對生物生存有利__的變異,而短頸的變異是__對生物生存不利__的變異。(2)圖丙說明__長頸__的個體能生存下來并繁殖后代,而__短頸__的個體逐漸被淘汰。(3)從長頸鹿的進化過程看,自然界中的生物,通過激烈的__生存斗爭__,適者生存下來,不適者被淘汰,這就是__自然選擇__。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易錯專練23:遺傳與進化 原卷.doc 易錯專練23:遺傳與進化 解析卷.doc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