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2019部編版歷史七年級下冊歸類復習 素材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2019部編版歷史七年級下冊歸類復習 素材

資源簡介

歷史七下歸類復習
一、各朝代措施表
朝代
措   施
效果、影響
隋朝
經濟:發展經濟,編訂戶籍,統一南北幣制和度量衡制度
政治:加強中央集權,提高行政效率
這一系列措施,促進了社會經濟的迅速恢復和發展,使人口數量和墾田面積大幅度增長,隋朝成為疆域遼闊、國力強盛的王朝。
唐朝
唐太宗
用人:廣納賢才,知人善任 (魏征 房謀杜斷 )
政治:①進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確中央機構的職權及決策程序; ②制定法律,減輕刑罰; ③增加科舉考試科目,鼓勵士人報考,進士科逐漸成為最重要的科目; ④嚴格考查各級官吏的政績。
經濟:①減輕人民的勞役負擔 ②鼓勵發展農業生產
唐太宗統治期間,政治比較清明,經濟得到進一步發展,國力增強,文教昌盛,歷史上稱之為“貞觀之治”。
武則天
政治:①打擊敵對官僚貴族;②大力發展科舉制,創立殿試制度,親自面試考生,不拘一格選拔人才,擴大了統治基礎
經濟:繼續推行貞觀以來減輕人民負擔的政策和措施,重視發展生產
她在位期間,社會經濟得以持續發展,人口持續增長,邊疆得到鞏固和開拓。這為后來“開元盛世”局面的出現奠定了基礎。
(政啟開元,治宏貞觀)
唐玄宗
用人:重用賢能 (姚崇  宋璟 )
政治:整頓吏治,裁減冗員
經濟:發展經濟,改革稅制
教育:注重文教,編修經籍
唐玄宗在位的前期,年號為“開元”,當時政治穩定,經濟繁榮,國庫充盈,民眾生活安定,唐朝的國力達到前所未有的強大,進入了鼎盛時期,歷史上稱為“開元盛世”。
北宋
宋太祖強化中央集權
軍事:①解除禁軍將領的兵權,牢牢地控制了軍隊②控制對軍隊的調動,使禁軍將領有握兵之重而無發兵之權③經常調換軍隊將領,定期換防,割斷將領與士兵和地方的聯系,使兵不識將,將不專兵
政治:中央:采取分化事權的辦法,削弱相權 ①宋朝的宰相往往不止一人,在宰相之下又設相當于副宰相的若干人,與宰相共同議政 ②設立多重機構,分割宰相的軍政、財政大權
地方:(一)宋太祖為了加強控制,派文臣擔任各地州縣的長官,陸續取代原來藩鎮手下的爪牙 。(二)為防止知州的權力過大難以控制 。①實施三年一換的制度,頻繁調動州縣長官 ;②在各州府設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權力 ;③下令取消節度使收稅的權力,除各州留一部分用作地方的必要支出外,其余一切稅收由中央掌控,陸續在地方設置轉運使,把地方財賦收歸中央 。
通過上述措施,宋朝把中央集權強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權大大加強。
重文輕武的政策
(1)抑武官升文官 :①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軍政大權 ;②宋太宗繼續采取擬制武將、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統兵的格局逐漸形成 ;③當時的文官擔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職,甚至主持軍務,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將 。④武將受到多方面的牽制,帶兵打仗要按照朝廷預授的“陣圖”行軍布陣,這嚴重束縛了統軍的指揮權。
宋朝的重文輕武,扭轉了五代十國時期尚武輕文的風氣,杜絕了武將跋扈和兵變政移的情況發生,有利于政權的鞏固和社會的安定。
(2)改革和發展科舉制 :(做法)宋朝時大幅度增加科舉取士名額,提高進士地位,進士不僅授官從優,而且升遷迅速
科舉制度的發展,對宋代社會產生了深遠影響,在全國范圍營造了濃厚的讀書風氣,也促進了整個社會文化素養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發達、文化昌盛、人才輩出的文治局面。

阿保機建國后,發展生產,創制文字
國力不斷增強
西夏
元昊仿效唐宋制度,訂立官制、軍制和法律,并鼓勵墾荒,發展農牧經濟,還創立了西夏文字。


模仿中原王朝制度,改革女真部落軍政體制,頒行女真文字,發展生產
女真勢力迅速壯大
蒙古
(1)成吉思汗統一蒙古草原后,建立了軍事、行政和生產相結合的制度,把蒙古人按編制組織起來,平時生產,戰時出征(2)組建了一支有一萬人的護衛部隊(3)建立司法機構(4)創制蒙古文字
忽必烈
忽必烈接受了漢族儒臣提出的“行漢法”、“行仁政”、“不嗜殺”的建議,施行“治國安民”的方略,廣開言路,整頓吏治,注重農桑。
元朝
在中央,由中書省掌管全國的行政事務,下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分管各項政務。元朝把山東、山西和河北稱作“腹里”,直屬于中央的中書省 。設樞密院負責全國的軍事事務,調度全國的軍隊 。設御史臺負責監察事務。
在地方,除了吐蕃、畏兀兒(維吾爾)之外,設置了嶺北、遼陽、河南、陜西、四川、甘肅、云南、江浙、江西、湖廣10個行省。在行省之下,繼承了前代的制度,設置路、府、州、縣。
這一行政區劃與管理制度,被稱為“行省制度”,在歷史上影響深遠。
元朝在澎湖列島設置了澎湖巡檢司,負責管理澎湖和琉球,
這是歷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臺灣地區正式建立的行政機構。
元朝還設置北庭都元帥府等機構管理西域的軍政事務。
加強了對西域的管轄
元朝建立后,對西藏地區行使行政管理權,在這一地區設立宣慰使司都元帥府,由宣政院直接統轄,掌管西藏的軍民各項事務。朝廷還在當地設置地方機構,任命官員征收賦稅,屯駐軍隊,實行充分和有效的管理。
從此,西藏正式成為中央直接管轄下的一個地方行政區。
明朝
1.政治:在地方,朱元璋取消行中書省,設立“三司”,還先后分封諸子為王,駐守各地,監控地方,鞏固皇室。在中央,朱元璋為進一步集中權力,廢除了以往長期存在的丞相制度和中書省,提升六部的職權,并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負責。2.軍事:為分散兵權,朱元璋把原來的大都督府分為中、左、右、前、后五軍都督府,將軍隊調動和武官任命的權力統歸兵部,這樣皇帝就直接掌握了軍政大權。 3.司法:朱元璋設立錦衣衛 ,明成祖成立東廠 。4.思想:八股取士。
使皇權高度集中,君主專制大為加強。
清朝
政治
基本上沿襲中原歷代王朝的做法,進一步加強中央集權,維護政治上的大一統。2.思想:推崇儒家學說,繼承歷代文化傳統。
清朝在政治上和思想上鞏固了自身的統治
臺灣
建制,1684年設立臺灣府,1885年建省。
①加強了中央政府對臺灣的管轄;②鞏固了祖國的東南海防;③臺灣的社會經濟發展也步入了新的歷史時期。
西藏
(1)1653年(順治)賜予“達賴喇嘛”,(2)1713年(康熙)冊封“班禪額爾德尼”,(3)(雍正)1727年 設置駐藏大臣 ,監督西藏地方政務,(4)(乾隆)1793年 頒布《欽定藏內善后章程》,規范了西藏地方行政體制和法規 。
有效地加強了對西藏的管轄
西北
1.平定噶爾丹叛亂(穩定了西北部邊疆地區)2.平定大、小和卓叛亂,3.設置伊犁將軍 ,設置哨所。
加強了對西北地區的管轄
東北
1685年1686年,雅克薩之戰。1689年簽訂《尼布楚條約》
從法律上肯定了黑龍江和烏蘇里江流域包括庫頁島在內的擴大地區,都是中國的領土
農業
十分重視農業生產,大力推行墾荒政策。
使農業生產很快得到恢復,并有了較大的發展,為清朝前期的興盛奠定了基礎。
強化君主專制
1.設立軍機處
君主專制進一步強化
2.制造文字獄(目的:從思想領域嚴密控制知識分子)
造成了社會恐怖,摧殘了人才,禁錮了人們的思想言論,嚴重阻礙了思想、學術的發展和進步
3.文化專制政策(編纂書籍,禁書毀書)乾隆近20年
目的:清朝統治者為了維護集權統治
經濟
閉關鎖國政策
清朝的閉關鎖國政策推行了近兩百年,對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動曾起到過一定的自衛作用。但是,當時的西方國家正先后進行資產階級革命和工業革命,跨入生產力迅速發展的時期,而清廷仍然故步自封,閉關自守,導致國家的閉塞,使中國錯失了向西方學習先進的科學知識和生產技術的機會,中國逐漸落伍于世界歷史的發展進程。
二、朝代表
朝 代
建立時間
建國王
滅亡時間
末代王
都 城
都城今名
隋朝
581
楊堅(隋文帝)
618
隋煬帝
長安
陜西西安
唐朝
618
李淵
907
長安
五代十國
北宋
960
趙匡胤(宋太祖)
1127
宋徽宗、宋欽宗
東京
河南開封

10世紀初
耶律阿保機
上京
今內蒙古巴林左旗南
西夏
11世紀前
元昊
興慶
今寧夏銀川

1115
阿骨打 (金太祖 )
遷燕京,改中都
今北京
南宋
1127
趙構 (宋高宗 )
1276
臨安
今浙江杭州
(蒙古)
1206
鐵木真(成吉思汗
元朝
1271
忽必烈
大都
今北京
明朝
1368
朱元璋(明太祖)
1644.4
崇禎
應天府(遷北京)
今江蘇南京
清朝
后金
1616
努爾哈赤
北京
滿清
1636
皇太極
三、科技建筑
名 稱
人物
傳播
地位、影響
造紙術
西漢發明
東漢改進
蔡倫
世界各國的造紙術大都是從中國輾轉流傳過去的
造紙術的發明,是中國對世界文明的偉大貢獻之一 。
印刷術
隋唐發明雕版印刷
北宋發明活字印刷
畢昇
13世紀時,活字印刷術傳入朝鮮,之后傳到日本及東南亞地區,又經絲綢之路傳到波斯,后來經過蒙古人的西征等途徑傳人歐洲。
活字印刷術對人類文明的發展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指南針
戰國“司南” 宋代指南工具羅盤
北宋末年使用于海船
乘坐中國海船的阿拉伯商人將指南針傳到阿拉伯國家,后來又傳到歐洲。
大大促進了世界遠洋航海技術的發展。
火藥
唐朝發明
唐末運用于軍事,宋元廣泛應用于戰爭
中國的火藥和煙火在13世紀傳入阿拉伯地區,14世紀初又經阿拉伯人傳到歐洲。
中國發明的火藥和火器傳入歐洲后,對歐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戰方式產生巨大影響,推動了歐洲社會的變革。
《本草綱目》
搜集和整理了800多種醫藥書籍,經過27年持續不斷的努力,編寫出《本草綱目》這部規模空前的藥物學著作
李時珍
17世紀傳入日本和朝鮮,以后又陸續被翻譯成拉丁文、法文、俄文、德文、英文等多種文字。
總結了我國古代醫藥學成就,豐富了我國醫藥學寶庫,在世界醫藥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天工開物》
把各生產部門分為18類,還繪有120多幅插圖,對我國古代的農業和手工業生產技術進行了全面的總結,記述了中國在當時世界上具有先進水平的科學技術。
宋應星
這部書后來傳到國外,被譯成日文、法文、德文、英文等多種文字
被譽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
《農政全書》
全面總結我國古代農業生產的先進經驗、技術革新和作者關于農學的創新研究成果
徐光啟
是明代末年一部重要的農業科學巨著
明長城
目的:為了防御北方蒙古貴族南擾。
起止:東起鴨綠江邊、西至嘉峪關,總長萬余里
結構:以城墻為主體,多用磚石砌成
功能:軍事防御
我們今天所看到的長城,主要是明代修筑的,長城成為各民族交往的紐帶
北京城
在元大都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明成祖從1406年開始進行營建,歷時15年,1420年基本建成,1421年正式遷都北京。北京城有宮城、皇城、內城和外城。宮城即紫禁城,占地面積72萬平方米,是北京城的核心。北京城平面呈“凸”字形,中軸線對稱展開。
紫禁城是當時世界上最宏大、最輝煌的皇家建筑群
四、隋唐宋元明清文化
朝代
名稱
杰出代表
特點、內容、思想
代表作
評價、地位
唐朝

李白
飄逸灑脫,充滿想象力和感染力,具有濃郁的浪漫情懷
“詩仙”
杜甫
淳樸厚重
“詩史” “詩圣”
白居易
平易近人,通俗易懂
書法
顏真卿
端正勁美,雄渾敦厚
《顏氏家廟碑》
柳公權
方折峻麗,筆力勁健
歐陽詢

《九成宮醴泉碑銘》
繪畫
閻立本
人物畫,人物形態各異,神形兼備
《步輦圖》
吳道子
落筆雄勁,風格奔放
《送子天王圖》
宋代

蘇軾
豪邁而飄逸
李清照
委婉、細膩、清秀
辛棄疾
豪放,詞境變得更為雄奇闊大
史學名著
司馬光
(編年體通史)
《資治通鑒》
元朝

關漢卿
《竇娥冤》
“元曲四大家”: 關漢卿、馬致遠、鄭光祖、白樸
明朝
小說
羅貫中
(章回小說開山之作)
《三國演義》
影響:深受廣大民眾的喜愛,對文學藝術創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施耐庵
(官逼民反)
《水滸傳》
吳承恩
浪漫主義色彩的神話小說,抒發了鏟除邪惡勢力的愿望
《西游記》
戲劇
湯顯祖
通過杜麗娘和柳夢梅神奇的愛情故事,有力地批判了吃人的封建禮教
《牡丹亭》
清朝
小說
曹雪芹
封建社會走向衰亡 ,反抗傳統禮教、追求個性解放 ,抗爭的精神
《紅樓夢》
世界文化寶庫中不可多得的文學名著
戲劇
洪昇
《長生殿》
昆曲的傳世之作
孔尚任
《樓花扇》
五、唐宋明清經濟
朝代
農業
手工業
商業
經濟重心
唐朝
生產工具曲轅犁和筒車
絲織工藝蜀錦
陶瓷業青瓷、白瓷、唐三彩
著名都市長安 ,既是當時中國政治、經濟和文化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國際性的大都會。
唐朝中后期開始經濟重心南移,
宋代
糧食作物水稻,越南傳入的占城稻,水稻產量躍居糧食作物首位,出現了“蘇湖熟,天下足”或“蘇常熟,天下足”。
經濟作物茶葉和棉花。
紡織業、制瓷業、造船業的成就尤為突出。宋朝是中國瓷器史上的輝煌時代,瓷都景德鎮,制瓷業中心江南地區,名窯河北定窯、河南汝窯等;廣州、泉州、明州的造船業,都有很高的水平。
著名大都市開封和杭州,海外貿易超過了前代,廣州、泉州是聞名世界的大商港,在主要港口設立市舶司,加以管理,北宋前期,四川地區出現“交子”
經濟重心南移,到南宋時最后完成。
明朝
明代引進了原產于南美洲的玉米、甘薯、馬鈴薯、花生和向日葵等
蘇州是明代的絲織業中心。景德鎮是全國的制瓷中心,所產的青花瓷器,造型多樣,花紋優美,暢銷海內外。
北京和南京是全國性的商貿城市,出現了有名的商幫,如山西的晉商、安徽的徽商。
清朝
順治、康熙、雍正、乾隆諸位帝王,都十分重視農業生產,大力推行墾荒政策。耕地面積擴大,到乾隆末年,全國的耕地面積比明朝鼎盛時期增加了近3億畝。在糧食種植方面,推廣玉米、甘薯等高產作物。有利于社會的穩定和繁榮,也對手工業和城鎮商品經濟的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
清朝前期,手工業都有很大的發展,尤其是絲織、棉織、印染、制瓷等方面,當時已出現了比較成熟的手工業工場,如江寧著名的機戶李扁擔、李東陽等,都各自擁有織機五六百張;佛山鎮經營棉織業的手工工場達2500家,織工超過50000人。
清朝前期形成了由農村集市、城鎮市場、區域性市場和全國性市場組成的商業網。吳江縣的盛澤鎮,出現 “舟楫塞港,街道肩摩”的景象;湖北的漢口鎮成為“人煙數十里,賈戶數千家”的都會。乾隆時期的蘇州,據記載已擁有“十萬煙火”,財富“甲于天下”,有的地段“地值寸金”。
六、歷史事件表
時間
事件
地點
人物
581
建立隋朝
長安
楊堅(隋文帝)
589
滅陳統一全國
楊堅(隋文帝)
605年起
開鑿大運河
隋煬帝
1856年10月-1860年10月
第二次鴉片戰爭
(英法聯軍)
考試選拔人才
楊堅(隋文帝)
科舉制的創立
隋煬帝
618
隋朝滅亡
618
唐朝建立
長安
李淵
626
繼位
李世民(唐太宗)
754
鑒真東渡到了日本
日本
鑒真
貞觀初年
玄奘西行
天竺
玄奘
755-763
安史之亂
安祿山、史思明
907
唐朝滅亡、后梁建立
朱溫
960
北宋建立
開封
趙匡胤(宋太祖)
10世紀初
遼建立
上京
耶律阿保機
11世紀前期
西夏建立
興慶
元昊
“澶淵之盟”
宋真宗
1115
金建立
阿骨打(金太祖)
1125
金滅遼
1127
金滅北宋
1127
南宋建立
臨安
趙構(宋高宗)
岳飛遇害
趙構(宋高宗),秦檜
1206
蒙古建立
鐵木真(成吉思汗)
1227
蒙古滅西夏
1234
蒙古滅金
1260
忽必烈繼位
忽必烈
1271
元建立
大都(1272)
忽必烈
1276
南宋滅亡
1279
元統一全國
1368
明朝建立
應天府
朱元璋(明太祖)
1405-1433
鄭和下西洋
鄭和
1561
戚繼光抗倭,臺州九戰九捷
戚繼光
1406-1420
擴建北京城
明成祖
1421
遷都北京
明成祖
1644
建立大順政權
西安
李自成
1644.4
明朝滅亡
崇禎
1616
建立后金
努爾哈赤
1635
改族名為滿州
皇太極
1636
改國號為清
北京
皇太極
1662.2
荷蘭投降,收復臺灣
鄭成功
1684
設置臺灣府
1885
臺灣正式建省
1653
順治賜予“達賴喇嘛”
1713
康熙冊封“班禪額爾德尼”
1727
設置駐藏大臣
1793
頒布《欽定藏內善后章程》
康熙時
平定噶爾丹叛亂
乾隆時
平定大小和卓
康熙時
設立南書房
雍正時
設立軍機處
乾隆時
撤銷議政王大臣會議
康熙雍正乾隆三朝
制造“文字獄”
乾隆時
禁書毀書近20年
乾隆以后
貪風更盛,日益腐敗
嘉慶以后
出現財政危機
順治時
頒布“禁海令”
1757
開放“廣州十三行”
乾隆晚期
《紅樓夢》排印面世
七、國內外交往
朝代
時間
人物
名稱
內容、意義
唐朝
唐太宗時
文成公主
松贊干布
唐蕃和親
唐蕃和親促進了吐蕃經濟和社會的發展。
民族交融
唐太宗發兵,先后擊敗東、西突厥,加強了對西域的統治。少數民族人士擔任重要官職,少數民族政權與唐王朝保持著友好而密切的聯系,唐太宗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各族首領尊奉唐太宗為各族的“天可漢”。唐玄宗封渤海國首領為渤海君王,封回紇首領為懷仁可汗,封南詔首領為云南王。唐朝還先后設置安西都護府和北庭都護府,管轄西域的天山南北地區。
遣唐使
他們把唐朝先進的制度、天文歷法、文字、典籍、書法藝術、建筑技術等傳回日本,對日本社會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754
鑒真
鑒真東渡
他在日本傳授佛經,還傳播中國的醫藥、文學、書法、建筑、繪畫等 ,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貞觀初年
玄奘
玄奘西行
經過4年到達天竺,在佛學最高學府那爛陀寺游學,《大唐西域記》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貴文獻
宋元
1.古代著名的陸上絲綢之路,在宋元時期成為通往西方的交通要道。2.宋代的海路形成了多條航線,可通往日本、高麗、東南亞、印度、阿拉伯等國家和地區,遠至波斯灣及東非海岸.元朝時,海上絲綢之路進入鼎盛時期。宋元時,中國與阿拉伯、波斯以及東非之間有大量的商船定期往返。宋代時與中國有貿易關系的國家和地區有五六十個,元代時達到140多個。陸路和海路交通的暢通,使中外經濟、文化和科技的交流進一步發展起來。
明朝
1405-1433
鄭和
鄭和下西洋
鄭和的船隊先后到達亞洲和非洲的30多個國家和地區,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鄭和的遠航,時間之長,規模之大,堪稱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壯舉。
不僅增進了中國與亞非國家和地區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來,而且開創了西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的亞非海上交通網,為人類的航海事業作出了偉大貢獻。
清朝
閉關鎖國
表現:順治時期,頒布“禁海令”;臺灣建制后,開放寧波、漳州等地,作為對外通商口岸;1757年,只開放“廣州十三行”。
影響:清朝的閉關鎖國政策推行了近兩百年,對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動曾起到過一定的自衛作用。但是,當時的西方國家正先后進行資產階級革命和工業革命,跨入生產力迅速發展的時期,而清廷仍然故步自封,閉關自守,導致國家的閉塞,使中國錯失了向西方學習先進的科學知識和生產技術的機會,中國逐漸落伍于世界歷史的發展進程。
八、國內外沖突
時間
雙方
結果
內容、影響、意義
755-763
李隆基、李亨

安祿山、史思明
平定內亂
持續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亂,對社會經濟造成極大的破壞,尤其是北方地區遭到浩劫。唐朝的國勢從此由盛轉衰,各種矛盾越來越尖銳。唐朝的中央權力衰微,安史舊將和內地節度使權勢加大,逐漸形成藩鎮割據的局面。
北宋
遼-北宋
打退遼軍,簽訂“澶淵之盟”
遼與宋議和,遼軍撤回,宋朝給遼歲幣。此后很長時間,遼宋之間保持著和平局面
遼-西夏
宋敗
訂立了宋夏和約,元昊向宋稱臣,宋給西夏歲幣。議和后,宋夏邊界貿易興旺。
1115
金-遼
金滅遼
1127
金-北宋
金滅北宋
南宋
南宋-金
宋金對峙
南宋向金稱臣,并給金歲幣,雙方以淮水至大散關一線劃定分界線,
1227
蒙古-西夏
蒙古滅西夏
1234
蒙古-金
蒙古滅金
1276
1279
元-南宋
元滅南宋
1279年,元軍攻滅南宋殘部,完成了全國的統一,結束了我國歷史上較長時期的分裂割據局面,為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
明(1561)
戚繼光-倭寇
倭患基本解除
評價:戚繼光領導的抗倭戰爭是一場反侵略的戰爭,他是我國歷史上一位偉大的民族英雄。
明(1553)
葡萄牙攫取在澳門的居住權
清(1662.2)
鄭成功-荷蘭
收復臺灣
意義:被荷蘭侵略者占據了38年的臺灣,重新回到祖國的懷抱。
評價:鄭成功是我國歷史上的民族英雄。
1685,1686
1689
中國-俄國
簽訂《尼布楚條約》
從法律上肯定了黑龍江和烏蘇里江流域包括庫頁島在內的擴大地區,都是中國的領土
1771
土爾扈特部回歸祖國
原因:因不堪忍受沙皇俄國的控制和壓迫
意義:土爾扈特部回歸祖國,為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譜寫了光輝的篇章
民族交融,祖國統一
時間
人物
事件
意義
公元前356年
商鞅
商鞅變法
使秦國的國力大為增強,提高了軍隊的戰斗力,一躍成為最強盛的諸侯國,為以后秦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
前221年
嬴政(秦始皇)
秦滅六國
秦的統一,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長期征戰混亂的局面,建立起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
前138,前119
張騫
張騫通西域
促進了漢朝與西域之間的相互了解和往來
前60年
設置西域都護
標志著西域開始正式歸屬中央政權
公元25年
劉秀(光武帝)
光武中興
允許北方少數民族內遷,緩和民族矛盾。
230
衛溫
孫權派將達夷州
加強了臺灣與內地的聯系
晉惠帝時
八王之亂
逃往南方的人以十萬計,形成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人口遷徙高潮。
東漢、魏、晉時期
北方游牧民族的內遷
西晉時,山西,陜西內遷的各民族人口,已經占當時總人口的一半
西晉末年
北民南下
江南地區的開發
農業、手工業發展,商業繁榮
孝文帝
北魏孝文帝改革
措施:①規定官員在朝廷中必須使用漢語,禁用鮮卑語;②以漢服代替鮮卑服;③改鮮卑族姓為漢姓;④鼓勵鮮卑貴族與漢族貴族聯姻;
意義:促進了民族交融,也增強了北魏的實力
北朝以后
北方地區的民族交融
為中華民族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豐富了中華民族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為隋唐時期多民族國家的繁榮與發展奠定了基礎。
589年
楊堅(隋文帝)
隋朝的統一
隋的統一,結束了長期分裂的局面,順應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歷史發展大趨勢。
唐朝時期
雜居、通婚、封王
民族之間的交融進一步發展
宋代
北宋的統一
結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據局面
宋真宗
“澶淵之盟”
此后很長時間,遼宋之間保持著和平局面
宋夏議和
宋夏邊界貿易興旺。
元朝
1279年
元朝統一全國
元滅南宋,完成了全國的統一,結束了我國歷史上較長時期的分裂割據局面,為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
元朝民族融合
元朝境內大規模的人口流動,促進了各民族經濟、文化的發展與融合。
設置澎湖巡檢司
這是歷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臺灣地區正式建立的行政機構。
設置北庭都元帥府
加強了對西域的管轄
設立宣慰使司都元帥府,由宣政院直接統轄,
西藏正式成為中央直接管轄下的一個地方行政區域。
明朝
長城同時成為各民族交往的紐帶。
1684
設置臺灣府
①加強了中央政府對臺灣的管轄;②鞏固了祖國的東南海防;③臺灣的社會經濟發展也步入了新的歷史時期。
1727年
設置駐藏大臣
有效地加強了對西藏的管轄
設置伊犁將軍
加強了對西北地區的管轄
1771年
渥巴錫
土爾扈特部回歸祖國
土爾扈特部回歸祖國,為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譜寫了光輝的篇章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图木舒克市| 扶沟县| 榆社县| 乐都县| 雷波县| 武鸣县| 喜德县| 朝阳县| 台中市| 丹凤县| 苏尼特右旗| 白沙| 松江区| 云浮市| 石狮市| 兰考县| 锡林浩特市| 炎陵县| 赤峰市| 黑龙江省| 平原县| 广平县| 西充县| 肇源县| 泾川县| 临安市| 景泰县| 固始县| 称多县| 休宁县| 南阳市| 安塞县| 邢台市| 海宁市| 鄂托克旗| 佛山市| 宜兴市| 巩留县| 福建省| 裕民县| 六盘水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