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二課 傳媒的行程 絲綢之路是一條具有歷史意義的國際通道。通過這條古道,把古老的中國文化、印度文化、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和古希臘、古羅馬文化連接起來,促進了東西方文明的交流。?絲綢之路是古往今來東西文化薈萃交流的地方,也是許多著名歷史人物(如張騫、玄奘、馬可波羅等)活動過的地方,留下了無數歷史遺跡和稀世文物。 商業活動四大發明 養蠶絲織技術 絲綢 茶葉 瓷器駿馬 葡萄 佛教 醫藥 西樂 制糖 天文學 數學 金銀器制作技術生活中的文化傳播桐鄉烏鎮 我們是通過什么方式(途徑)獲知這一消息的?主題課堂如閱讀報紙、雜志、書籍等 旅游歸來,介紹異地他鄉風俗人情、奇聞趣事; 闔家團圓,高談闊論各自的所見所聞; 獨居一室,打開電視機收看節目或者在Internet上“沖浪”; 這些都是文化傳播現象,它無處不在、無時不在! 文化傳播方式(途徑)是指人們通過一定的方式傳遞知識、信息、觀念、情感或信仰,以及與此相關的所有社會交往活動。 基本方式:日常交往、商貿旅游、人口遷徙、文化教育等。古代兒童在私塾中學習人們面對面的交流 說一說以下圖片所反映的文化傳播方式。文化教育日常交往(傳統)視頻聊天古人游覽泰山留下的遺跡泉州古港圖日常交往(現代)旅游商貿 結合生活中的文化傳播現象,舉例說一說文化傳播還有哪些方式?如移民(如歐美國家中國城每逢中國農歷春節所舉行的舞獅、舞龍活動)戰爭(如中國的造紙術經由戰爭傳入阿拉伯國家)我國歷史上三次最大規模人口遷徙及其對文化的影響第一次:西晉末年爆發“永嘉之亂”后。北方士族大量南遷江左,它使以黃河流域為中心的中國文化第一次移向長江流域,改變了以前重北輕南的文化格局。第二次:唐天寶十四年“安史之亂”(755年—763年)。文化重心開始南移 —— 黃河流域,經九年戰爭,社會戰火摧殘,破壞不已,使中國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重心,加速向南遷移。 第三次:北宋末年的“靖康之難”至南宋末年。中原人民再次南遷,其結果使南方人口第一次超過北方,最終完成了中國人口、經濟、文化重心從黃河流域向長江流域的轉移,從此中國社會便進入南盛北衰的階段。 文化傳播都需要一定的手段或載體作為媒介,這就是傳媒或媒體。媒介:報紙、雜志、書籍、電視、互聯網、手機文化傳播方式:閱讀報紙、利用電視、互聯網發布新聞,利用手機發短信。 在現代生活中,人們獲得知識有直接來自實踐的,也有間接來自教育的知識。對于同學們的說法,你有何看法?有些在現實中可直接運用有些無法直接運用公式推導可以鍛煉思維、唐詩宋詞可以陶冶情操書本知識和實踐知識都很重要網易頭條新聞:中國作家莫言獲諾貝爾文學獎CCTV-13新聞:《莫言接受白巖松采訪,感謝自己老家》《人民日報》:《莫言獲諾貝爾文學獎——只寫想寫的,他就是他自己》 互 聯 網現場視頻:瑞典學院宣布莫言獲得諾獎電 視報 紙 知識的力量不僅取決于其本身價值的大小,更取決于它是否被傳播,以及傳播的深度和廣度。 ——培根(3)教育先師孔子教育是文化傳播的又一重要途徑!學習各種文化課程,都能獲得不同的文化知識。各國互派留學生和訪問學者,則是一種更為直接的文化傳播方式。主題課堂——傳媒發展的歷程圖7-7、7-8、7-9分別屬于哪個傳播階段?3.文化傳播的意義對人們的生活來說對社會發展來說是引起社會變遷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實行社會改革,推動社會進步的必要條件。豐富人們的文化生活,普及科學文化知識,鍛煉思維,陶冶情操等等 我國的一些古語也描述了我國古代的各種傳媒,請舉例說明。如晨鐘暮鼓【成語故事】洛陽附近龍門石窟始建于北魏孝文帝,在長約一公里山崖上,共雕刻佛像近十萬尊,藝術水平最高的是奉先寺,寺內供奉的是盧舍那佛,高17米。杜甫作《游龍門奉先寺》描寫僧侶的晨鐘暮鼓生活:“天闕象緯逼云臥衣裳冷。欲覺聞晨鐘,令人發深省。” 【典故】朝鐘暮鼓不到耳,明月孤云長掛情?! √啤だ钕逃谩渡街小吩?【釋義】暮:傍晚。佛教規矩,寺里晚上打鼓,早上敲鐘。比喻可以使人警覺醒悟的話。(1)商業活動(2)人口遷徙(3)教育 (4)親朋聚會、外出旅游、各種經濟、政治、文化活動等重要途徑(更為直接) 2、文化傳播的途徑 小結(一)生活中的文化傳播 1、文化傳播含義對社會發展來說對人們的生活來說 4.文化傳播的方式口語、文字、印刷、電子、網絡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