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件40張PPT。主題二社會變遷與文明演進以古代中國與世界各地交往、新航路的開辟、經濟全球化為例,比較不同時期區域之間的相互交流與影響,理解區域聯系日益密切的歷史趨勢歷史與社會人教版 中考復習考綱分析考點25:以古代中國與世界各地交往、新航路的開辟、經濟全球化為例,比較不同時期區域之間的相互交流與影響,理解區域聯系日益密切的歷史趨勢(b)社會八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四課(P60-61),綜合探究三(P68-72);第四單元第二課(P94-95),第三課(P107);社會八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第一課(P3);第六單元第一課(P32-35);綜合探究六(P52-55);綜合探究八(P108-111);社會九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第二課、第三課(P72-81)◆考點分解1. 知道張騫出使西域、絲綢之路、唐朝對外交往、元明對外交流的史實及影響;2. 了解東學西漸與西學東漸的史實及影響3.理解區域聯系日益密切的歷史趨勢。知識回顧一、古代中國與世界各地的交往長安河西走廊新疆地區西亞中亞南亞大秦長安今新疆地區河西走廊西亞南亞大秦中亞根據右圖說出絲綢之路經歷的國家和地區知識回顧一、古代中國與世界各地的交往馬匹、皮毛、瓜果蔬菜、香料、藥材、珠寶、音樂、舞蹈、宗教……絲綢、瓷器、漆器、鐵器、冶鐵技術、蠶種和養蠶技術……絲綢之路 “絲綢之路”是中國和西方貿易往來的重要通道,是溝通東方和西方的橋梁,促進了中外經濟文化的交流。東 方西 方知識回顧一、古代中國與世界各地的交往知識回顧一、古代中國與世界各地的交往 玄奘(602年~664年),唐代著名高僧,法相宗創始人,被尊稱為“三藏法師”,后世俗稱“唐僧”,中國佛教三大翻譯家之一。 玄奘為探究佛教各派學說分歧,于貞觀元年一人西行,歷經艱辛到達印度佛教中心那爛陀寺取真經。前后十七年學遍了當時的大小乘各種學說,共帶回佛舍利150粒、佛像7尊、經論657部,并長期從事翻譯佛經的工作。知識回顧一、古代中國與世界各地的交往 他從涼州玉門關出發,經過今天的土耳其、阿富汗等地區,單獨行走十萬里,歷盡千辛萬苦抵達天竺—— 最初,玄奘在那爛陀寺學習,后來游歷天竺各地,并與當地佛學家辯論,名聲大震。玄奘在天竺學習了近二十年,最終拒絕了天竺的盛情挽留,回到了長安,并同時帶回了657 部佛經,受到唐太宗的熱情迎接 。史載當時“道俗奔迎,傾都罷市”。知識回顧一、古代中國與世界各地的交往攜帶大量佛經回到長安,此后主持譯經工作,為中國佛教的發展作出重大貢獻。大雁塔 玄奘和弟子一邊忙于宣揚佛法,一邊從事梵文經典的翻譯工作。在19 年的時間里,玄奘和弟子共翻譯出75 部經、論著作。玄奘西行影響知識回顧玄奘西行影響根據他的口述,由弟子記錄成書的《大唐西域記》,記載了他游歷過的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山川風物及社會習俗,是中外交流史的珍貴文獻。 玄奘大師留給后人的還有“不至天竺,終不東歸一步”的玄奘精神,被魯迅先生譽為“中國脊梁”。知識回顧一、古代中國與世界各地的交往知識回顧一、古代中國與世界各地的交往 鑒真(688年—763年6月25日),唐朝僧人,俗姓淳于,是日本佛教南山律宗的開山祖師,著名醫學家。曾擔任揚州大明寺主持,應日本留學僧請求先后六次東渡,弘傳佛法,促進了文化的傳播與交流。763年鑒真在唐招提寺圓寂,終年76歲。知識回顧一、古代中國與世界各地的交往 鑒真東渡,前后經歷了12年,六次起程,五次失敗,出生入死,在第五次東渡時因積勞成疾,眼睛發炎,雙目失明,但他從未放棄東渡,終于在他66歲高齡時,搭乘日本 “遣唐使”回國的船只,克服種種艱難險阻到達日本,當他踏上日本的國土時已經看不到日本的美麗景色了,他受到天皇和日本人民的熱烈歡迎。知識回顧一、古代中國與世界各地的交往他在日本傳授佛經,還傳播中國的醫藥、文學、書法、建筑、繪畫等,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貢獻。鑒真東渡影響知識回顧一、古代中國與世界各地的交往鑒真東渡影響 位于奈良市的唐招提寺是由中國唐代高僧鑒真和尚親手興建的,是日本佛教律宗的總寺院,這座具有中國盛唐建筑風格的建筑物被確定為日本國寶,最盛時曾有僧徒3000人。鑒真盲目航東海,一片精誠照太清。舍己為人傳道義,唐風洋溢奈良城。 ——郭沫若知識回顧一、古代中國與世界各地的交往知識回顧一、古代中國與世界各地的交往唐太宗時唐玄宗時揚州長安外出引進先進文化天竺日本都促進了中外文化的交流與發展。外出傳播本國精華知識回顧一、古代中國與世界各地的交往知識回顧一、古代中國與世界各地的交往“再無鄭和” 后的中國—— 清順治十三年(1656年)六月發布《禁海令》:“片帆不得下海,片帆不得出洋。”“再無鄭和” 后的世界——知識回顧閱讀材料,概括鄭和下西洋的背景?背景 明朝建立后,農業生產得到恢復和發展,工商業繁榮,國力強盛。 史書記載洪武末年時:“倉廩充積,天下太平”。建文帝時期:“家給人足,外門不闔”。到永樂年間,明王朝統治已臻極盛。一、古代中國與世界各地的交往知識回顧一、古代中國與世界各地的交往范圍 劉家港劉家港占城今加里曼丹島北部今馬來西亞馬六甲一帶今印度科澤科德榜葛剌今孟加拉國和印度西孟加拉邦一帶天方今沙特阿拉伯的麥加慢八撒今肯尼亞蒙巴薩紅 海1405—1433鄭和的船隊先后到達亞洲和非洲30多個國家和地區,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知識回顧意義 鄭和到了東南亞,他和國王乘坐大象接受當地居民載歌載舞的歡迎。鄭和受到非洲黑人的熱烈歡迎,當地居民并把長頸鹿贈送給了鄭和。鄭和到了阿拉伯,把我們國家的絲綢和瓷器送給了當地的人民,傳達了我們的友誼。不僅增進了中國與亞非國家和地歐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來,而且開創了西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的亞非海上交通線,為人類航海事業作出了偉大貢獻。優質絲綢、精美瓷器、上等茶葉和漆器等各類物品,以及大量的金銀貨幣。 有的是用于慷慨送禮,展現大國風度,發展相互之間的友好關系;有的是用于貿易,互通有無,互補互利。裝載物品:物品用途:船隊回國時,一些國家還派出使者隨行。第6次遠航返回時,就有16個國家和地區的使團共1200余人隨船隊來到中國。一、古代中國與世界各地的交往知識回顧一、古代中國與世界各地的交往知識回顧一、古代中國與世界各地的交往知識回顧一、古代中國與世界各地的交往知識回顧二、新航路的開辟 黃金是一切商品中最寶貴的,黃金是財富,誰占有了黃金誰就能獲得他在世上所需要的一切,同時也就取得把靈魂從煉獄中拯救出來,并使靈魂重享天堂之樂的手段。 ——哥倫布原因(1)根本原因:15世紀末,歐洲工商業繁榮,新的社會階層誕生。隨著工商業的發展,西歐社會對金、銀貨幣的需求越來越大,迫切需要黃金、白銀等貴金屬。知識回顧二、新航路的開辟原因(2)主觀原因:《馬可波羅行紀》中關于中國等東方國家遍地黃金的描述在歐洲廣為流傳,歐洲人把對尋找金銀財富的目光投向了東方,出現了一股“尋金熱”。 言過其實的描述使西歐上層社會相信印度和中國是“遍地黃金,香料盈野”的人間天堂,占有通向這些國家的商路,就意味著發財致富。《馬可·波羅行紀》知識回顧二、新航路的開辟原因(3)客觀原因:15世紀,東西方傳統商道被阻斷(被地中海沿岸的意大利人和阿拉伯人操縱),很多西歐人渴望開辟一條通往東方的新航路。1453年,奧斯曼帝國攻占了君士坦丁堡,占領了巴爾干,小亞細亞等地,控制了東西方之間通道,向過往商人征收重稅,造成歐洲市場上東方商品價格猛漲受舊商路阻大西洋沿岸的商人渴望另外開辟一條通往東方的商路,繞過地中海東部,開辟直達東方的新航路知識回顧 最早進行新航路探索的是瀕臨大西洋的兩個歐洲國家,葡萄牙和西班牙,他們無力加入歐洲大陸的爭奪,特別希望獲得海外財富,最熱衷于探尋新航路——二、新航路的開辟條件(1)西班牙和葡萄牙能夠制造適合遠航的大船,并掌握了大量航海知識,擁有一批來自各國的水手。知識回顧條件(2)中國發明的指南針已傳入歐洲,并普遍應用于航海事業。(3)當時許多人相信地圓學說。(4)西班牙和葡萄牙國王希望從東方直接獲得金銀和香料等商品,非常支持遠洋探險。羅盤針星 盤沙 漏12世紀末至13世紀初,中國人發明的指南針,用于羅盤導航技術,經阿拉伯商人傳到歐洲,大大提高航行效率二、新航路的開辟知識回顧二、新航路的開辟開辟新航路的意義 (1)積極意義——使世界開始走向整體①促進了資本的原始積累,加強了各個大陸間的聯系,為世界市場的形成奠定了基礎。②促進了全球范圍內動植物品種的交流與傳播。(2)消極影響——造成亞、非、拉長期貧困和落后①葡萄牙、西班牙等國對美洲、非洲和亞洲進行殖民擴張,掠奪財富和資源。②野蠻屠殺和奴役當地居民,古老的印加文明被毀滅。③販賣黑奴,給非洲造成慘重的損失。據估計,非洲損失的精壯人口超過一億。影響知識回顧三、經濟全球化新航路開辟后,原本相互隔絕的世界開始從分散走向整體,區域之間的聯系逐漸加強。進入20世紀,特別是90年代以后,資本、原材料和勞動力等方面的國際流動日益頻繁,經濟領域的全球化大大加快。背景(1)科技:科技發展的日新月異發揮了巨大的推動作用。新型交通工具和通信方式的不斷進步,特別是信息技術的發展為經濟全球化提供了技術條件,使各國、各地區的經濟聯系日益密切。(2)經濟:跨國公司的投資和貿易網絡將世界編織成一個整體,成為推動經濟全球化的主要力量。(3)政治:“兩極”對抗結束,世界政治格局多極化趨勢為經濟全球化創造了政治條件。知識回顧三、經濟全球化表現(1)生產經營全球化,如美國生產的棒球手套。(2)消費全球化,如耐克運動產品等。(3)跨國公司,它的出現將世界經濟編織成一個整體,有力地促進著生產、流通和消費的全球化。知識回顧三、經濟全球化影響(1)積極影響①促進了國際貿易迅速發展,國際貿易的增長率超過了世界生產的增長率。國際投資也不斷擴大,貿易額迅猛增長。②極大地改善了人們的生活、無論身居何處,人們都可以方便地購買到來自世界各地的產品。(2)消極影響①以發達國家主導的經濟全球化,往往將發展中國家置于不利地位。②經濟全球化的加速使得發達國家財富不斷積累,一些發展中國家貧困不斷加劇,南北差距繼續擴大。知識回顧三、經濟全球化世界貿易組織(WTO)(1)成立時間:1995年。(2)成立背景:貿易全球化的推動。(3)實質:一個獨立于聯合國的永久性國際組織,負責管理世界經濟和貿易秩序,被稱為“經濟聯合國”。(4)作用:制定并監督所有成員實施全球市場經濟運行規則,是各國談判的場所,也是解決貿易糾紛和爭端的有效機制。(5)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是中國融入世界經濟的重要途徑,它表明了中國接受了世界貿易組織倡導的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原則,與世界經濟全面接軌;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不僅助推了中國自身經濟發展,而且促進了中國與世界其他地區的經貿往來。知識梳理文明的互相影響和區域聯系的日益密切在古代世界,東西方各自獨立的發展著,逐漸形成了東亞儒家文明、南亞佛教文明、西亞和北非伊斯蘭文明、歐洲基督教文明、美洲印第安文明等五大區域文明。這些區域文明之間雖有交往和一定的聯系,但卻不是常態。隨著交通事業的不斷發展,特別是在新航路開辟以后,區域文明之間的交往也在不斷加強,區域之間的聯系日益密切。到今天,經濟全球化趨勢的出現,使得區域之間的聯系愈加密切,世界正日益演化為“地球村”。例1習近平主席在哈薩克斯坦納扎爾巴耶夫大學發表演講,提出了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戰略構想,關于絲綢之路說法正確的是( ) 最初開通于唐朝 B. 起點在洛陽 C. 中轉站是大秦 D. 張騫是功臣典精例題【解析】】本題考查的是絲綢之路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絲綢之路,是指西漢時,由張騫出使西域開辟的,以長安(今西安)為起點,經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區,到中亞、西亞,再轉運到歐洲的大秦,成為聯結中西方貿易的陸上通道。因為由這條路西運的貨物中以絲綢制品的影響最大,故得此名。故選D。D例2中華文明與西方文明交流的過程中出現過“東學西漸”為主到“西學東漸”為主再到如今東西文化雙向交流頻繁的演變趨勢。下列史實能體現“西學東漸”現象的有( )?①魏源主張“師夷長技以制夷”②?利瑪竇來華傳播宗教和科學技術?③玄奘西行天竺取經,傳播佛教④孫中山提出“三民主義”領導辛亥革命典精例題【解析】本題考查的是西學東漸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西學東漸,是指從明朝末年(15,16世紀左右新航路開辟后)到近代的西方學術思想向中國傳播的歷史過程,其雖然亦可以泛指自上古以來一直到當代的各種西方事物傳入中國,但通常而言是指在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民初兩個時期之中,歐洲及美國等地學術思想的傳入。玄奘西行到達天竺,即現在的印度及周邊地區,與近現代西方文明無關,所以③不符合題意。故選擇C。C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例3“跳出國界,走向世界,哪里有市場,哪里生產成本低,就在哪里生產經營”這種現象實際上的表現是( ) 世界經濟全球化 B. 政治格局多極化 C. 外交多邊化 D. 發展中國家在競爭中處于有地位典精例題【解析】依據所學知識可知,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后,兩極格局終結,和平與發展成為兩大主題。各國日益密切的聯系,促進了世界經濟全球化。“跳出國界,走向世界,哪里有市場,哪里生產成本低,就在哪里生產經營”這種現象實際上的表現是世界經濟全球化,故選B。B謝謝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中小學教育資源網站 有大把高質量資料?一線教師?一線教研員?歡迎加入21世紀教育網教師合作團隊!!月薪過萬不是夢!!詳情請看: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第十九課 社會進步的動力和歷史發展的趨勢(二)考點25以古代中國與世界各地交往、新航路的開辟、經濟全球化為例,比較不同時期區域之間的相互交流與影響,理解區域聯系日益密切的歷史趨勢同步練習選擇題1.唐代李頎有詩曰,“……年年戰骨埋荒外,空見蒲桃入漢家。”與詩句內容相關的是( )A. 玄奘西行 B. 鑒真東渡 C. 諸侯爭霸 D. 絲綢之路2.唐朝時對外交往頻繁,中印交往的重要史實是( ) A. 玄奘西游 B. 鑒真東渡 C. 鄭和下西洋 D. 張騫出使西域3. 中埃關系源遠流長,文化交往由來已久。早在古絲綢之路繁榮時期,中埃文化交流就伴隨著商貿往來逐漸形成和發展( ) A. 西域都護府的設立,標志著絲綢之路的開通 B. 絲綢之路只運輸絲綢而得名C. 《馬可波羅行紀》描述他如何到中國時提到絲綢之路 D. 馬球游戲就是從唐朝經絲綢之路傳到波斯的4. “遣唐使”、“玄奘西行”、“鑒真東渡”等客觀史實,反映出唐朝的時代特征是( )A. 經濟繁榮 B. 政治清明 C. 對外開放 D. 交通發達5. 從若干歷史事件中提煉歷史主題是一項重要的學習技能。下圖中四個歷史事件的主題是( )A. 東學西漸 B. 西學東漸C. 中華明長期處于世界文明的前列 D. 中華文明和世界文明是相互影響的6. 在研究歷史過程中,由于立場不同,對歷史事件的解釋往往也會產生差異。如果站在美洲土著人立場上對哥倫布和發現美洲新大陸進行評價,其觀點最有可能是( )A.英雄,傳播歐洲文明 B.強盜,帶來深重災難C.強盜。促進了資本主義發展 D.英雄,促進了文明的融合7. 習近平主席指出,21世紀是海洋世紀,只有著力打造“向海經濟”,才能寫好“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新篇章。以下史實,能論證“向海則興”的是 ( )A.鑒真東渡 B.新航路開辟 C.戚繼光抗倭 D.兩河流域文明興起8. 15世紀末,西歐航海家開始探索連通世界的新航路。新航路的開辟( )①使世界開始走向整體 ②證明了地圓學說的正確性③使美洲物種傳播到世界 ④讓地中海成為世界商業中心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9. “世界到底怎么了?”在2017年1月17日世界經濟論壇年會開幕式主旨演講中,習近平主席的提問發人深省。國外媒體發出“全球經濟界的領導者們好像被陰暗的悲觀主義情緒籠罩一樣”的感慨。在近一個小時的演講中,習主席緊扣時代命題,彰顯中國智慧,強調要堅定不移推進經濟全球化,引導好經濟全球化走向,牢固樹立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共促全球發展。習主席的發言說明了( ) A. 我國在經濟全球化中發揮著主導性作用B. 我國堅持在互利共贏基礎上走和平發展道路C. 加強與發展達國家的合作是我國外交政策的基本準則D. 我國要進一步提高對外開放規模10.“跳出國界,走向世界,哪里有市場,哪里生產成本低,就在哪里生產經營”這種現象實際上的表現是( ) A. 世界經濟全球化 B. 政治格局多極化 C. 外交多邊化 D. 發展中國家在競爭中處于有地位二.材料題11.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一支從長安出發的和平使團,開始打通東方通往西方的道路。15世紀初的明代,一位中國著名航海家(從劉家港出發)……這些開拓事業之所以名垂青史,是因為使用的不是戰馬和長矛,而是駝隊和善意;依靠的不是堅船和利炮,而是寶船和友誼。——摘編自習近平在2017年“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上的演講材料二:古絲綢之路綿亙萬里,延續千年,積淀了以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為核心的絲路精神。這是人類文明的寶貴遺產。——摘自習近平《攜手推進“一帶一路”建設》(1)寫出材料一中“開拓事業”的史實,并說明它們名垂青史的共同原因。(2)列舉新航路開辟前,中外文化通過絲綢之路“互學互鑒”的兩例史實。從中我們可以得到哪些啟示?參考答案1.D 2.A 3.C 4.C 5.D 6.B 7. B 8.A 9.B 10.A11. (1)史實:張騫出使西域;鄭和下西洋。原因:這些開拓事業通過和平的方式,傳遞友誼,造福各國人民;促進了東西方之間經濟文化的交流與發展;促進了世界不同文明之間的相互交往和影響。(答出任 意兩點即可) (2)史實:玄獎西行;馬可波羅來華;鄭和下西洋;馬球游戲從波斯傳入中國;四大發明外 傳等。(答出其中兩點即可) 啟示:繼續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加強中外文化的交流學習等。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第十九課 社會進步的動力和歷史發展的趨勢(二)考點25以古代中國與世界各地交往、新航路的開辟、經濟全球化為例,比較不同時期區域之間的相互交流與影響,理解區域聯系日益密切的歷史趨勢.ppt 第十九課 社會進步的動力和歷史發展的趨勢(二)考點25以古代中國與世界各地交往、新航路的開辟、經濟全球化為例,比較不同時期區域之間的相互交流與影響,理解區域聯系日益密切的歷史趨勢同步練習.doc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