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八單元 19世紀中后期的近代中國 復習課件(76張PPT)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八單元 19世紀中后期的近代中國 復習課件(76張PPT)

資源簡介

(共76張PPT)
中國近代史
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
1840年
1919年
1949年
鴉片戰爭
五四運動
新中國成立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中國近代史的起止時間和重要標志事件
中國近代的基本線索
1. 西方列強的侵華史(中國的屈辱史)
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法戰爭 →甲午中日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日本全面侵華戰爭,以及相應的政治經濟文化侵略
2. 中國人民的抗爭史和探索史
內容:反帝反封建、爭獨立、求民主
追求現代化
經濟工業化
政治民主化
思想理性化
過程:太平天國運動→戊戌變法→義和團運動→辛亥革命→五四
運動→國民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戰爭→解放戰爭
外國資本主義對中國發動的一次次侵略,中國社會一步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的烽煙
第一課:民族危機與中國人民的英勇抗爭
第八單元 19世紀中后期的近代中國
1、原因與背景:
①19世紀上半期,英國率先完成了工業革命,是世界上最強大的資本主義國家。處心積慮要打開中國市場。——根本原因
②中國的禁煙運動
鴉片戰爭
③使中國的白銀大量外流
導火線
1841-1842
鴉片戰爭形勢圖
1840
戰爭進程
攻廣州(無隙可乘)
攻陷定海
直抵天津
占領香港
進攻吳淞
到達南京
2、鴉片戰爭的經過:
第一階段
第二階段
中國戰敗,被迫簽訂中英《南京條約》
3.結果:中英<<南京條約>>
(1)簽訂時間:
(2)性質:
(3)內容及危害:(割地、賠款、開放通商口岸)
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的喪權辱國條約
①把香港島割讓給英國;
②2100萬銀元;
③開放廣州、上海、廈門、福州、寧波為通商口岸;
④英國進出口貨物應交納的關稅稅率,必須和英國協商。
領土主權破壞
財政更加困難,加重了人民的負擔
領海主權破壞
關稅主權破壞
1842年
中英簽定《南京條約》
4. 影響:
中國開始喪失獨立自主的地位,一步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鴉片戰爭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那些主權開始喪失:
領土主權、領海主權、關稅主權、司法主權
○對中國社會性質的影響:
使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封建社會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第一課:民族危機與中國人民的英勇抗爭
第二次鴉片戰爭

太平天國運動
第八單元 19世紀中后期的近代中國
1、原因:
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
修約要求遭到拒絕
西方列強不滿足既得利益,要求修改條約,擴大侵略權益,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
一、第二次鴉片戰爭
——根本原因
——直接原因
2、經過:
○發動戰爭的是哪兩個國家?
○1858年,清政府被迫與英法等國簽訂了什么條約?有何內容?
○1860年10月,英法聯軍攻陷北京后,在北京犯下了怎樣的滔天罪行?
○1860年10月下旬,英、法兩國迫使清政府簽訂了什么條約?有何內容?
英法聯軍
《天津條約》
火燒圓明園
《北京條約》
項目 《天津條約》(1858) 《北京條約》(1860)
割地 割九龍司地方一區給英國
賠款 英法兩國得到巨額賠款 增加大量賠款
開埠 增開漢口等十口通商;外國軍艦和商船可在長江各口岸自由航行 增開天津為商埠
其他權利 外國公使可以進駐北京 承認《天津條約》繼續有效
3. 結果:被迫簽訂了《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
香港島
九龍司
新界
資料: “有一天,兩個強盜闖進夏宮,一個進行洗劫,另一個放火焚燒;一個勝利者把腰包塞滿,另一個趕緊效法把箱子全部裝得飽鼓鼓的;兩個人手挽手,心滿意足地回到歐洲。……這兩個強盜……”
——雨果《就英法聯軍遠征中國給巴特勒上尉的信》
結合歷史事實回答:
1、文中的“夏宮”、“兩個強盜”指什么?
2、“夏宮”又是在什么時期被洗劫燒毀的呢?
3、兩個強盜為何要對中國再次發動戰爭?
圓明園、英法聯軍
1860年10月(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
條約名稱 地理范圍 面 積
《璦琿條約》
《北京條約》 《北京條約》 《勘分西北界約記》 《改訂條約》 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
外興安嶺以南,黑龍江以北
烏蘇里江以東,包括庫頁島在內
西北地區
共計
150多萬平方公里
相當于15個浙江省的面積
3、影響:
第二次鴉片戰爭的慘敗,使中國喪失了更多的領土和主權,外國侵略勢力開始擴大到沿海各省,并深入到長江中下游地區。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進一步加深。
從東南沿海深入內地
廣州
廈門
福州
寧波
上海








二、太平天國運動
1、背景:
外國列強的入侵,使中國的社會危機日益加深,人民反抗清政府的斗爭持續不斷,太平天國運動是其中規模最大的一次。
人民負擔加重
反抗清朝統治的斗爭風起云涌
(階級矛盾激化)
外國列強的入侵(如賠款)
其中規模最大的一次是第二次鴉片戰爭前后爆發的太平天國運動。
洪秀全
(1814.1~1864.6)
太平天國農民起義領袖,廣東花縣(今花都)人。出身農家,曾受聘為塾師。三次考秀才未取,絕望于科舉功名。
2、經過:
◇開始:
1851年金田起義
1851年,洪秀全在廣西金田舉行起義,建號太平天國,起義軍稱“太平軍”
◇定都:
1853年,太平軍攻克南京,改南京為天京,定為都城,正式建立與清政府對峙的政權。
1853年定都天京
3. 頒布綱領性文件:
1853年,太平天國頒布綱領性文件《天朝田畝制度》
凡分田,照人口,不論男婦,算其家人口多寡,人多則多分,人寡則寡分,雜以九等。凡16歲以上者,無論男女,均分田;15歲以下者減半;如一家六人,分三人好田,分三人丑田,好丑各一半。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此處不足,則遷彼處,彼處不足,則遷此處。凡天下田,豐荒相通,此處荒,則移彼豐處,以賑此荒處。彼處荒,則移此豐處,以賑彼荒處。務使天下共享天父上主皇上帝大福,有田同耕,有飯同食,有衣同穿,有錢同使,無處不均勻,無人不飽暖也。
———《天朝田畝制度》
評價:
它反映了農民獲得土地的強烈愿望,但具有絕對平均主義思想,嚴重脫離實際,在當時的環境下無法真正實施。
太平天國運動是中國幾千年來農民斗爭的最高峰
4.太平天國運動的失敗:
由于統治者的腐敗和內訌,以及中外勢力的聯合鎮壓,太平天國運動于1864年以失敗告終。
1864年7月,天京的陷落標志著太平天國運動的失敗。
5.太平天國運動的性質:
閱讀P92“閱讀卡”和三則資料回答:
根據上述資料,說說太平天國運動與古代農民起義的區別。
太平天國在反封建的同時,又擔負起反侵略的歷史任務。具體表現有:太平天國否認不平等條約,禁止販賣鴉片,斷然拒絕洋人平分中國的無理要求,痛擊洋槍隊。
反封建反侵略的農民革命運動
6.意義:
太平天國運動沉重打擊了清政府的腐朽統治;它對外國入侵者的抵抗,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阻止中國完全淪為殖民地的積極作用。
太平天國運動
甲午戰爭與殖民列強瓜分中國的狂潮
第八單元 19世紀中后期的近代中國
第一課:民族危機與中國人民的英勇抗爭
甲午中日戰爭
(1894---1895年)
材料1:19世紀末,對于日本即將發動的對大清的戰爭列強各打著自己的算盤:
美國希望日本成為其侵略中國和朝鮮的助手;
英國企圖利用日本牽制俄國在遠東發展勢力;
德法想乘機在中國奪取新的侵略權益;
俄國采取不干涉政策。
材料1反映了西方列強對日本發動侵華戰爭持什么態度
(2)歐美列強:默許或支持日本侵略。
1、背景:
(1)日本:明治維新后,日本強大起來,出臺“大陸政策”,侵華野心蓄謀已久。
材料2: 1894年3月,日本外相陸奧宗光密令駐朝公使:“促成中日沖突,實為當前之急務,為實行此事,可采取任何手段. ”
(3)清政府:腐敗懦弱
材料2日本所需的“中日沖突”是什么?
(4)導火線:1894年朝鮮爆發起義
根本原因
(有利的國際環境)
(提供契機)
1894.7.25
1894.9.15
1895.2.2
1894.9.17
黃海海戰
豐島
平壤
旅順
威海衛
1894.11
2.過程
3.結果:
清朝戰敗,被迫簽訂《馬關條約》。
1895年4月17日,李鴻章和伊藤博文簽訂《馬關條約》時的情形。
VS
慈禧:哪管國家興亡 , 生日非過不可。“萬壽無疆普天同慶;三軍敗績割地求和。”
明治天皇:以餓肚皮的精神,一天只吃一餐飯,鼓動著他的臣民為戰艦捐出口袋里的最后一個銅板。
中國為何敗?
內因:統治腐朽,制度落后(根);清政府避戰求和政策(重);未能充分動員民眾;官兵臨陣脫逃;武器裝備落后;武器裝備落后
外因:日本蓄謀已久,且制度先進;西方列強對日本的支持.
條約內容 危害
①割地 中國把遼東半島、臺灣及其附屬島嶼、澎湖列島割讓給日本 進一步破壞領土主權
②開埠 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通商口岸 侵略勢力從沿海擴展到內地
③設廠 允許日本在中國通商口岸設立工廠 經濟侵略方式由商品輸出為主轉變為資本輸出為主
④賠款 賠償日本軍費白銀2億兩 給中國人民帶來沉重的負擔
《中日馬關條約》(1895年)
李鴻章————————————伊藤博文
中英《南京條約》
①割讓香港島;
②賠銀2100萬元;
③五口通商 (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
④協定關稅。
中日《馬關條約》
①割讓遼東半島、 臺灣、澎湖列島;
②賠銀二億兩;
③增開口岸 (重慶、沙市、蘇州、杭州)
④在華設廠。
④經濟侵略加劇;
⑤受控制程度加深。
①割地面積增加;
②賠款數額倍增;
③侵略深入內地;
探究:對比下列兩個條約,你有何看法?
《馬關條約》是《南京條約》以來最嚴重的不平等條約,大大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日本傾盡國力打贏這場戰爭。結合材料和課本P94說說這場戰爭對日本、對中國的影響各是什么?
①日本獲得了巨大的政治經濟利益;
②促進了經濟的發展和國力的增強;
③刺激了日本的軍國主義傾向。
①中國損失慘重,掠奪不堪負擔,更難發展; ②在遠東的地位一落千丈;③大大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④客觀上刺激了中華民族的真正覺醒.
材料:日本在甲午戰爭中花費:6097萬日元。
日本在甲午戰爭中攫得賠款:35836萬日元。
1894—1904年:日本公司總數從2844家增到8895
家,公司股本總額從24500萬日元增至92100萬日元。
沉沉酣睡我中華,
  哪知愛國即愛家;
  國民知醒宜今醒,
  莫待土分裂似瓜。
找一找:
  哪些國家在中國有勢力范圍
  它們的勢力范圍分別在哪里
列強瓜分中國的狂潮:經濟侵略
課文圖8-13
列強瓜分中國的狂潮
國別 割占和強迫租借的地區 勢力范圍
德國 強迫租借膠州灣 山東
俄國 強迫租借旅順和大連 長城以北和新疆
法國 強迫租借廣州灣 廣東、廣西和云南
英國 強迫租借“新界” 長江流域、云南、廣東兩省
日本 割占臺灣和澎湖列島 福建
  美國提出“門戶開放”政策。從此以后,美國在中國的侵略勢力一天天膨脹起來。
第八單元 19世紀中后期的近代中國
第二課:洋務運動與近代民族工業的發展
時間
主要代表 人物
旗號
主 要 措 施
19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
奕 、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
“自強”“求富”
創辦新式軍事工業,訓練新式海陸軍
興辦各種新式民用企業
創辦新式學校,選送留學生
洋務運動
1867年 天津機器局
  (崇厚)
洋務派創辦的新式軍事工業
1866年 福州船政局
  (左宗棠)
1861年 安慶軍械所 (曾國藩)
1865年 江南制造總局 (李鴻章)
1877年 開平煤礦 (李鴻章)
洋務派創辦的近代民用企業
1890年 漢陽鐵廠
(張之洞)
1872年 輪船招商局(李鴻章)
赴美留學幼童
京師同文館于1862年設立
—最早的官辦新式學堂
詹天佑
成功之處(積極影響):
大量西方科技和機器的引進促進了中國近代工業的產生和發展。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國的經濟侵略,瓦解了傳統的自然經濟;洋務運動也培養了一批對西方事務認識較為深刻的人才,對日后改革大有幫助。
是中國近代化的開端
洋務運動的評價
  所辦企業管理還比較落后,工人缺乏積極性,效率低,產品質量得不到保證,存在比較嚴重的貪污腐敗現象;沒有涉及政治上的改革;沒有使中國真正富強起來……
不足之處(局限性):
 沒有涉及政治上的改革;沒有使中國真正富強起來
甲午戰爭中北洋艦隊全軍覆沒宣告了洋務運動的破產。
洋務運動的評價
性質:一次失敗的地主階級的自救運動。
李鴻章
  閱讀上列材料,結合課文中的閱讀卡“馬車鐵路”、資料1、資料2,探究洋務運動的失敗原因。
  我辦了一輩子事,練兵也,海軍也,都是紙糊的老虎……不過勉強涂飾,虛有其表。
洋務運動失敗的原因
洋務運動只單純引進西方的器物(先進技術和設備),而忽略了學習先進的制度(資本主義制度),去徹底變革腐朽的封建制度;并且沒有解放人們的思想。
洋務運動失敗說明:
地主階級不能救中國
明清時期
c洋務運動
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工業誕生
時間:19世紀六七十年代
資本主義萌芽
b外商企業利潤的刺激
誘導
a自然經濟逐漸解體
外國資本主義入侵
鴉片戰爭后
1.近代民族工業興起的原因
(1)地區分布不均:
東南沿海地區為主,內地少
(2)行業分布不均:
日用輕工業為主,重工業少
2.近代民族工業的特點:
較小,力量微弱,發展困難重重
(3)規模:
3.近代民族工業的初步發展
甲午戰爭后,清政府為了擴大稅源,解決財政危機,放寬了對民間開辦工廠的限制,中國出現了興辦工業的浪潮。
(1)背景:
(2)影響:
19世紀末,民族資產階級作為新的政治力量開始登上歷史舞臺
談談你對張謇的認識與評價。
張騫是近代民族資產階級中的優秀代表,他出于愛國之心、興辦實業的愛國精神和不懼世俗的勇氣值得欽佩,他也為我國近代民族工業的發展作出了十分寶貴的貢獻。
維新變法運動
第三課 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
第八單元 19世紀中后期的近代中國
甲午中日戰爭后,中國面臨怎樣的形勢?
《馬關條約》
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
宣告洋務運動破產
民族危機空前嚴重
一、背景
時間
地點
代表
目的
結果
1895年
北京
康有為、梁啟超以及各省參加科舉考試的舉人
上書光緒皇帝,反對同日本議和、遷都、請求變法圖強
失敗。揭開了維新變法運動的序幕
二、序幕:公車上書
三、準備:輿論宣傳
1、立學會:組織強學會,定期集會演講,議論時政
資產階級維新派政治團體
2、辦報刊:上海《時務報》、天津《國聞報》
梁啟超:提出學習西方資本主義政治制度——君主立憲制
嚴 復:《天演論》用達爾文進化論闡述變法主張——
變則強,不變則亡
嚴復(1853—1921)
福建侯官人。在《天演論》
中,嚴復以“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生物進化理論闡發其救亡圖存的觀點。政治上主張學習西方的政治制度,實行維新變法以自強保種。
啟蒙思想家
——嚴復
作用:
1、啟發民智、制造輿論
2、廣泛傳播了資產階級的改良思想
3、維新變法的新局面逐漸形成
“若不及時圖治,數年之后,四鄰交逼,不能立國。……即無強敵之逼,揭竿斬木,也可憂危。”
──康有為《上清帝第五書》
康有為如何勸說光緒帝進行維新改革呢?
四、戊戌變法
1. 鞏固封建統治,希望有所作為,不當亡國之君;
2. 通過變法從慈禧太后手中奪回最高統治權;
3. 也有愛國、保國、抵制外強的思想。
1898年6月11日,光緒帝頒布“明定國是”的詔書,宣布“以變法為號令之宗旨,以西學為臣民之講求,著為國是,以定眾向……。”“明定國是”詔的頒布,不僅表現了光緒帝變法的決心,也拉開了震驚中外的“百日維新”的序幕。
1、開始的標志:光緒帝頒布詔書開始變法
類 別 頒布的新法 影響
政治方面
經濟方面
文化方面
軍事方面
P104資料1
有利于具有維新思想知識分子參與政權。
有利于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
有利于西方科學技術的傳播。
2、百日維新的內容
1898.6.11-1898.9.21
P104資料1
P104資料1
P104資料1
有利于提高軍隊戰斗力
戊戌變法的措施是否全面體現了維新派的政治主張?
沒有,它沒有涉及設議院的主張,沒能觸動專制統治的基礎,是很不徹底的
為什么沒有涉及設議院?
光緒帝并不同意改革政體;維新派力量相對較小;維新派具有妥協性和軟弱性等
變法最終失敗.戊戌變法持續103天,因此又稱“百日維新”。








五、變法的結局:
戊戌政變時,以慈禧太后為首的封建頑固派大肆
捕殺維新黨人,維新志士譚嗣同、康廣仁、林旭、
楊深秀、楊銳、劉光第6人于1898年9月28日在北京
慘遭殺害,史稱“戊戌六君子”。
結果
維新運動興起時聲勢浩大,變法運動得到了光緒皇帝的支持,但卻只持續了短短的103天,它失敗的原因是什么?
客觀:1、頑固派勢力的強大(根本)。
2、寄希望于無實權的皇帝,
主觀:3、資產階級本身的妥協性和軟弱性
4、脫離人民群眾
變法對中國近代社會的影響:
1、掀起了近代中國第一個思想解放的潮流,對中國人民的覺醒和進步起到了顯著的作用;
2、它以中國民族資產階級初次登上政治舞臺為特征,稱為中國資產階級領導的民族革命的前奏。
影響
性質:既是一場思想解放運動,又是一場資產階級的改良運動。
啟示?
資產階級的改良道路不能救中國,要救中國,必須進行革命,推翻清朝的統治,仿效西方建立民主共和制度。
文化教育革新
第八單元 19世紀中后期的近代中國
第三課 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
一.近代西學的廣泛傳播
近代西學的傳播,極大地改變了中國人是思想觀念,對社會發展產生重要影響
廣學會
1.報紙的起源
各色報紙
二 近代報刊和新式出版業的蓬勃發展
報刊進入人們的生活
鴉片戰爭后,外國人在中國創辦外文報紙。
洋務運動中,中國人自辦報紙開始出現。
甲午戰爭后(19世紀末,辦報出現高潮。
《申報》是近代歷史上最著名的報紙,被喻為“近代史的百科全書”。
2.報紙在近代中國的出現
在中國近代的許多重大政治活動中,人們都把創辦報紙作為最主要的宣傳工具;
3.《申報》的異軍突起
《申報》創刊號
時間:1872年
地點:上海
人物:外國商人
作用:它的辦報形式都為后來的報紙多繼承,是中國大眾傳媒的先驅。《申報》前后刊行78年之久,對近代中國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地位:“中國近代史的百科全書 ”
上海申報報館
19世紀末
時間:1897年
人物:夏瑞芳等
地點:上海
機構:商務印書館
地位:商務印書館后來發展成為近代中國最大的集編輯、印刷和發行為一體的出版企業,與北京大學一起被譽為中國近代文化的“雙子星座”。
意義:近代新式出版業的蓬勃發展,為開啟民智、普及知識、傳播文化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1898年百日維新時創辦
1912年改名為北京大學。
中國近代第一所國家建立的最高學府。
三、廢科舉、興學堂
京師
京師大學堂舊址 
北京大學西門 
京師大學堂的開辦
京師大學堂的開辦
誕生 ——1898年開辦,1912年改為北京大學
地位
影響
——是中國近代第一所國家建立的高等學府,是全國的最高學府,也是全國的最高教育行政機關。
——他所倡導的辦學思想和辦學原則對中國近代教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傳統的私塾
1901年開始,清政府陸續頒布了一些改革科舉和興辦學堂的諭令和章程。
1904年,清政府頒布《奏定學堂章程》,下令在全國推行新式教育制度,標志著中國近代教育體制的確立。。
課程安排
說說現在學校設置的課程,哪些是清末課程中有的,哪些是沒有的。
1.科舉制廢除的背景
科舉制開始實行的時間
科舉制是封建時代選拔人才的重要制度,科舉考試在中國延續了一千多年,為什么要廢除呢?
以八股取士的科舉考試日益成為禁錮讀書人思想才智的桎梏
隋朝
2.科舉制的廢除
科舉制是怎么被廢除的呢?
清朝
隋朝
中國歷史上
延續1300多年的
科舉制度結束
1904年,清政府頒布《奏定學堂章程》,建立新式教育體制。
1905年,清政府宣布停止一切科舉考試。
建立
完善
發展
廢除
隋朝
唐朝
明朝
清朝
(1905年)
廢科舉
3.科舉制廢除的意義
科舉制度的廢除,斷絕了人們對科舉功名的追求,有力推動了新式學堂的發展步伐,促進了一個具有新思想、新觀念的知識分子群體的出現,這一措施大大促進了近代教育的發展。
結識近代中國最早
“開眼看世界”的人
綜合探究八
第八單元 19世紀中后期的近代中國
一、沉睡美夢——“西學東漸”尋蹤
1、含義:
明朝以來
利瑪竇
《坤輿萬國全圖》
《幾何原本》
利瑪竇與徐光啟
影響:西學東漸對中國的天文學、數學、地理學等許多方面產生了積極影響。
①晚清封建社會晚期——危機四伏
②西方資本主義崛起——侵略擴張
③鴉片戰爭——驚醒志士,萌發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潮
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歸納這一態度轉變的原因:
二、夢之驚醒——鴉片戰爭后的“西學東漸”
◇同樣都是“西學東漸”,但同以往相比,源于西方的工業文明是怎樣進入中國的?
不是通過知識分子和平傳播到中國的,而是伴隨著武力進入中國的。
鴉片戰爭后,一些思想家開始重新審視當時的中國與世界
三、夢醒時分——開眼看世界
《四洲志》是林則徐主持編譯的一部世界地理著作,簡要敘述了世界四大洲(亞洲、歐洲、非洲、美洲)30多個國家的地理、歷史和政治狀況,是近代中國第一部相對完整、比較系統的世界地理志書。
中國近代“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1、林則徐
事跡:
設立譯館,翻譯書籍,組織編譯《四洲志》
2、魏源
事跡:
編寫《海國圖志》,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的主張,即學習西方的長處,以抵抗西方的侵略。
《海國圖志》是中國近代第一部較為詳盡介紹西方的著作,全方位地描述了世界各國的地理、歷史、政治、經濟、軍事和科技等各種情況。
西方國家比中國先進的科學技術
“是書何以作 曰:為以夷攻夷而作,為以夷款夷而作,為師夷長技以制夷而作。” “夷之長技三:一戰艦,二火器,三養兵練兵之法。”
——《海國圖志·敘》
結合書本P109-110 容閎的事跡思考:
容閎醞釀了一個教育計劃是什么?
為什么容閎要實施這個計劃?
容閎的計劃推行了不到10年就夭折了,你如 何評價清政府的行為?
資料: 總理衙門(外交部)鑒: 近悉貴國將召回在美國學習之留學生,…我們作為學生的教師、保護人或朋友,對此消息深感遺憾。……這些青年大都勤懇學習,品德高尚 …正當這些青年即將通過勤奮的學習獲取豐碩的成果的時候,政府卻將他們召回,我們對此深深感到遺憾… 耶魯大學校長波特 ——摘自容閎《西學東漸記》
3、容閎
事跡:
促請清政府派譴官費留學生
自主探究
結合書本P110-111郭嵩燾的事跡思考:
郭嵩燾出任駐英公使后,守舊勢力的反映如何?
《使西紀程》內容是什么?此書的結局如何?
你如何評價當時國內守舊勢力的行為?
資料
郭嵩燾指出:中國“以評論西人長處為大戒”“以考求洋情為恥”。“一意反手關自已大門”“此為最害事”。
3、郭嵩燾
事跡:
①出任駐英公使,成為近代中國首任駐外使臣。②以《使西紀程》為名刊行。
◇梳理近代中國人“開眼看世界”的作為,這對我們今天走向世界有什么啟示?
人物 主要事跡 林則徐 設立譯館,翻譯書籍,組織編譯《四洲志》
魏源 編寫《海國圖志》,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
容閎 促請清政府派遣官費留學生
郭嵩燾 出任駐英公使,刊行《使西紀程》
時刻保持憂患意識,清醒認識中國與西方的差距,以開放的心胸接納先進事物。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清涧县| 巫溪县| 南通市| 璧山县| 灌云县| 什邡市| 翁牛特旗| 栖霞市| 资兴市| 萨嘎县| 昌都县| 贞丰县| 呈贡县| 镇远县| 广饶县| 图木舒克市| 万全县| 随州市| 大连市| 阜城县| 东山县| 和政县| 凯里市| 杭州市| 威海市| 醴陵市| 济源市| 金湖县| 泊头市| 滦平县| 麟游县| 南丹县| 清新县| 锡林郭勒盟| 东宁县| 汉源县| 临洮县| 开原市| 嘉祥县| 明溪县| 辉县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