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生活與哲學》常用知識點第二單元 探究世界與追求真理(四五六課)第四課 探究世界的本質(物質)第五課 把握思維的奧秒(意識)※1、物質和意識辯證關系原理①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物質的反映。要求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材料②意識有能動作用,人能夠能動地認識世界,意識具有目的性、自覺選擇性和主動創造性;+材料人能夠能動地改造世界,意識對改造客觀世界有指導作用。正確意識對事物發展起促進作用,錯誤對事物發展起阻礙作用。(意識對于人體生理活動具有調節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奮進;萎靡的精神,則會使人悲觀、消沉,喪失斗志。<看材料酌情添加>)要求重視意識的作用、精神力量,自覺樹立正確意識,克服錯誤意識。+材料關鍵詞整理PS:物質決定意識的關鍵詞:根據(依據、依照、按照)……情況,針對……特點,根據……形勢,從……實際出發,立足于……基礎,提出……計劃、方案、戰略;從……中總結教訓,取得經驗、修訂法律、調整政策、調查研究。PS:意識能動作用關鍵詞:在……理論 、思想、方針、政策、精神的指導下,實施……戰略、計劃、方案;PS:強調各種精神意識的重要性(如民族精神、創新意識、誠信意識、科學發展觀、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生態價值觀等等) ※2、規律的知識(人與規律的關系 或 尊重規律客觀性與發揮主觀能動性的辯證關系)①規律是事物運動過程中固有的本質的、必然的、穩定的聯系。②規律有客觀性和普遍性,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要求尊重規律、按客觀規律辦事,不能違背規律,否則必然會受到規律的懲罰。+材料③在客觀規律面前,人并不是無能為力的,人可以在認識和把握規律的基礎上,根據規律發生作用的條件和形式利用規律,改造客觀世界、造福人類。+材料④尊重規律是正確發揮主觀能動性的前提,發揮主觀能動性是認識和利用規律的條件,要求我們把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和尊重客觀規律結合起來。+材料※3、自然界是客觀的(即自然界具有物質性)要求尊重自然、順應自然,學會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材料※4、意識的作用①人能夠能動認識世界,有目的性、自主選擇性、主動創造性。+材料②人能夠能動改造世界,意識對改造客觀世界有指導作用,正確意識對事物發展起促進作用,錯誤意識對事物發展有阻礙作用。要求自覺樹立正確意識、克服錯誤意識。+材料③意識對人體生理活動有調節和控制作用。+材料5、意識活動的特點①意識活動有目的性+材料②意識活動有自覺選擇性+材料③意識活動有主動創造性+材料6、怎樣做到一切從實際出發?①要尊重物質運動的客觀規律,從客觀存在的事物出發,找出事物固有的不是臆造的規律性,以此作為我們行動的依據。 ②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要不斷解放思想,與時俱進,以求真務實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 ③ 要把發揮主觀能動性和尊重客觀規律結合起來,要把高度的革命熱情同嚴謹踏實的科學態度結合起來,做到主觀與客觀具體的歷史的統一。④既反對夸大意識能動能動的唯意志主義,又要反對片面強調客觀條件,安于現狀、因循守舊、無所作為的思想。(宿命論)7、運動與靜止的關系①運動是無條件的、永恒的、絕對的;+材料②靜止是有條件的、暫時的、相對的。+材料③靜止是運動的一種特殊形態,物質世界是絕對運動和相對靜止的統一。+材料反對:形而上學的不變論、詭辯論、相對論第六課 求索真理的歷程(認識論)※實踐的知識(含義+特征+辯證關系)一、實踐的知識(含義+特征+辯證關系) —— 框題范圍:6.1人的認識從何而來1、含義:實踐是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物質活動。2、特征實踐有客觀物質性:構成實踐基本要素是客觀的、實踐過程及結果受規律制約。+材料實踐有能動性:實踐有目的、有意識的活動。+材料實踐有社會歷史性:實踐是一定社會關系中的活動,是歷史的、發展的。+材料3、實踐和認識的辯證關系 (如果“實踐是認識的基礎”作為考察范圍出題,將這四句話,分別論證闡述加材料。)①實踐是認識的基礎。要求實踐第一的觀點。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實踐是認識的發展動力,實踐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標準,實踐是認識的目的。+材料 ②認識對實踐有反作用,正確認識科學理論對實踐有指導作用。+材料二、真理知識(含義+特征+追求過程) —— 框題范圍:6.2在實踐中追求和發展真理1、含義:真理是標志主觀同客觀相符合的哲學范疇,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2、真理的特點(屬性)①真理有客觀性:客觀性是最基本原理,同一對象真理只有一個,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材料②真理有條件性: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適用的條件和范圍+材料③真理有具體性:任何真理都是相對特定過程中來說的,都是主觀與客觀,理論和實踐的統一。+材料3、追求真理的過程(認識發展的過程)①認識有反復性:是有客觀條件限制,一個事物正確認識往往要經過從實踐到認識,再從認識到實踐多次反復完成+材料②認識有無限性:實踐不能發展,人類的認識是無限發展的,追求真理是永無止境的過程。+材料③認識有上升性,認識運動是一種波浪式前進或螺旋式上升的過程。要求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在實踐中認識和發現真理,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材料第三單元 思想方法和創新意識(辯證法七八九十)第七課 唯物辯證法的聯系觀(辯證法總特征之一)1、聯系具有普遍性。要求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反對用孤立的觀點看問題。+材料2、聯系具有客觀性。要求我們從事物固有的聯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觀隨意性。人們可以根據事物固有的聯系,改變事物的狀態,調整原有的聯系,建立新的聯系。+材料【ps】:1、如果考題材料中出現“關系到……,關系到……”、“相互制約,相互影響”、“是一個系統工程”、“是一個有機整體”、“正確處理XX、XX和XX的關系”、“統籌……”之類的語言,大都能體現聯系的觀點。 2、這一原理經常應用于分析說明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過程中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正確處理人口、資源、環境與經濟發展的關系、五大新發展理念的統籌;中國共產黨的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的關系等。3、聯系具有多樣性。要求我們要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發展的各種條件,一切以時間、地點、條件為轉移。+材料4、整體和部分辯證關系原理(堅持兩者的統一) 整體和部分是辯證統一的,二者相互聯系、密不可分。①整體居于主導地位,統率著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有的功能。部分是整體的部分,離開了整體,部分就不成其為部分。整體的功能狀態及其變化會影響到部分。要求樹立全局觀念,立足整體,統籌全局,選擇最佳方案,實現整體的最優目標, 從而達到整體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材料(材料要突出整體的功能)②部分處于被支配地位,服從服務于整體。整體是由部分構成,離開了部分,整體就不復存在;部分的功能及其變化會影響整體的功能,關鍵部分的功能及其變化甚至對整體的功能起決定作用。要求重視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發展推動整體的發展。+材料(材料突出部分的功能)5、掌握系統優化方法①系統的基本特征是整體性、有序性和內部結構的優化趨向。②掌握系統優化的方法要求我們著眼于事物內部的整體性,遵循系統內部結構的有序性,注重系統內部結構的優化趨向;(方法論一) +材料③用綜合的思維方式來認識事物。(方法論二) +材料第八課 唯物辯證法的發展觀(辯證法總特征之二)1、發展具有普遍性,其實質是前進的、上升的,要求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樹立創新意識。+材料2、事物發展的總趨勢原理(事物發展是前進性和曲折性相統一原理)事物發展是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一①事物發展的方向是前進的、上升的,要求對未來充滿信心,支持和保護新事物,促使其成長、壯大。+材料②事物發展的道路是曲折的,要求做好充分的思想準備,克服前進道路上的困難,勇敢地面對挫折與考驗。+材料3、事物發展的狀態/形式 (量變與質變的辯證關系)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是量變與質變相統一的①事物的發展總是從量變開始的,量變是質變的必要準備。要求做任何事都要從一點一滴的小事做起,腳踏實地,埋頭苦干,重視量的積累,為實現事物的質變創造條件。+材料②量變達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質變,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為實現事物的質變創造條件。要果斷抓住時機,促成質變,實現事物的飛躍。(或)做事情要掌握分寸,把握火候,堅持適度原則。+材料第九課 唯物辯證法的實質與核心——矛盾觀 ※1、矛盾就是對立統一。要求用一分為二、全面的觀點看問題。+材料(關鍵詞:既…又…,;利弊;……但……;機遇、挑戰;……同時……)※2、矛盾具有普遍性。要求承認矛盾、分析揭露矛盾,積極尋找正確方法解決矛盾。+材料(關鍵詞: 一方面,另一方面╱…但是…╱科學(核技術、克隆技術)是一把雙刃劍╱既相互區別,又相互聯系╱既…又…╱利與弊╱機遇和挑戰、優勢和劣勢、優點和缺點、和而不同╱…變成、轉化為…,╱正視、化解矛盾,面對現實)※3、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材料(若只考該原理,要含義及三點要求)(關鍵詞:因地制宜、因材施教……;量體裁衣、量身定做……;特色;針對……;根據……)【矛盾著的事物及其每一個側面各有其特點。①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材料②同一事物在發展的不同過程和階段上有不同的矛盾;+材料③是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兩個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材料要求具體問題作具體分析。】※4、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辯證關系矛盾普遍性與特殊性相互吸引、相互聯結。①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過特殊性表現出來,沒有特殊性就沒有普遍性。②特殊性離不開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沒有的。③二者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要求我們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導下,具體分析矛盾的特殊性,不斷實現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共性與個性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材料(關鍵詞:試點……擴展經驗,借鑒外地經驗……;典型示范;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解剖麻雀”、抓好典型;先試點后推廣;一般號召和個別指導相結合;結合本地區本部門的具體實際貫徹落實中央精神,借鑒他人(他國)成功經驗;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民主與集中;抽樣調查;中央的理論、原則、方針指導與地方的特殊性、靈活性…….※5、主次矛盾的辯證關系主要矛盾處于支配地位,起決定作用,次要矛盾處于從屬地位,二者相互依賴,相互影響,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要求辦事情著重把握主要矛盾,抓重點,恰當處理好次要矛盾,學會統籌兼顧,堅持兩點論與重點論的統一。+材料(關鍵詞:中心,重點,關鍵,集中力量,核心,突出問題,突破口,首要(問題)、抓中心、重心、重中之重、第一(要務)、根本途徑、主題……) ※6、矛盾的主次方面的辯證關系矛盾的主要方面處于支配地位,起主導作用,事物的性質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決定。二者相互排斥,相互依賴,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要求看問題著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主流,同時不忽視支流,堅持兩點論與重點論的統一。+材料(關鍵詞:主導,主流,主體,利弊,總體,總的,辯方向,識大局,認清形勢,大于,強于,性質,本質,成績,不足,好壞,優劣,挑戰與機遇……) 7、同一性和斗爭性的關系同一性和斗爭性是矛盾的基本屬性① 矛盾的斗爭性是指矛盾雙方相互排斥、相互對立的屬性。同一以差別和對立為前提,沒有斗爭性就沒有矛盾雙方的相互依賴和相互貫通,事物就不能存在和發展。+材料②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雙方的相互依賴、相互貫通。斗爭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為同一性所制約,沒有同一性(就沒有矛盾統一體存在),事物同樣不能存在和發展。+材料③ 矛盾雙方既對立又統一,由此推動事物的運動、變化和發展。+材料8、矛盾是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矛盾的對立統一推動事物的變化和發展。第十課 創新意識與社會進步——辯證否定觀 ※1、辯證否定觀辯證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是事物發展的環節和聯系的環節;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辯證否定的實質是“揚棄”。要求樹立創新意識和辯證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做到不唯上,不唯書,只唯實。+材料※2、辯證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小范圍考察時,要展開括號中內容)辯證法的革命批判精神,本質是批判的、革命的、創新的。要求破舊立新。(即密切關注變化發展著的實際,敢于突破與實際不相符合的成規陳說,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觀念;注重研究新情況,善于提出新問題,敢于尋找新思路,確立新觀念,開拓新境界。)+材料※3、創新的作用(創新是民族進步的靈魂)①創新推動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材料②創新推動生產關系和社會制度的變革+材料③創新推動人類思維和文化的發展+材料④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也是一個政黨永葆生機的源泉。+材料4、關于“創新”(1)為什么創新?(創新的理論依據/哲學依據)①發展具有普遍性,其實質是事物的前進和上升嗎,是新事物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要求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樹立創新意識。+材料(辯證法)②辯證否定觀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發展自己,是聯系的環節,是發展的環節,其實質是“揚棄”。+材料(辯證法)③辯證法的本質是批判的、革命的、創新的,要求破舊立新。+材料(辯證法)④創新推動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推動生產關系和社會制度的變革,推動人類思維和文化的發展。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也是一個政黨永葆青生機的源泉。+材料(辯證法)⑤認識有反復性、無限性和上升性,要求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在實踐中認識和發展真理,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材料(認識論)⑥物質決定意識,一切從實際出發;規律客觀性與人的主觀能動性關系要求解放思想、與時俱進。+材料(唯物論)(2)如何創新?①辯證否定觀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發展自己,是聯系的環節,發展的環節,其實質是揚棄。+材料②創新是對既有理論實踐突破,要創新就要批判、要發展。+材料③密切關注變化發展著的實際,敢于突破與實際不相符合的成規陳說,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觀念;注重研究新情況,善于提出新問題,敢于尋找新思路,確立新觀念,開拓新境界。+材料第四單元 認識社會和價值選擇(歷史唯物主義/唯物史觀十一、十二)第十一課 尋覓社會的真諦——社會歷史觀11.1社會發展的規律(1、2、3、4)+11.2社會歷史的主體(5) ※1、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①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是社會存在的反映,社會存在的變化發展決定社會意識的變化發展。要求從社會客觀實際出發想問題、辦事情+材料②社會意識有相對獨立性,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有反作用,先進的社會意識促進社會發展,落后的社會意識阻礙社會發展。要求樹立正確的社會意識,克服錯誤的社會意識。+材料 (社會發展的基本矛盾和基本規律2+3)※2、生產力與生產關系①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②生產關系反作用于生產力,當生產關系適合生產力發展狀況時,它對生產力發展起推動作用;當生產關系不適合生產力發展狀況時,它對生產力的發展起阻礙作用。要遵循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的規律。+材料※3、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①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②上層建筑反作用于經濟基礎,當上層建筑為先進的經濟基礎服務是,它就促進生產力發展,推動社會進步;當它為落后的經濟基礎服務時,則束縛生產力的發展,阻礙社會進步。要遵循上層建筑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的規律。+材料※4、與“改革”相關①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是非對抗性的矛盾,可以通過社會主義的自我發展、自我完善加以解決。②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自我發展的過程。③改革根本目的是使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的發展,使上層建筑適應經濟基礎的發展。④改革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強大動力。+材料5、群眾觀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的主體,是歷史的創造者,人民群眾是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要求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材料第十二課 實現人生的價值——價值觀※1、價值觀的導向作用價值觀對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動有重要導向作用,是人生的重要向導。要求我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材料※2、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就必須堅持真理,遵循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走歷史的必由之路;自覺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把人民群眾的利益作為最高的價值標準。+材料※3、人生價值(是什么?(1)+(2);怎么辦?(3))(1)人生價值包括兩個方面:人的價值就在于創造價值,在于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社會價值);(2)社會對個人的尊重和滿足(自我價值),對一個人的價值的評價主要看他的貢獻。+材料(3)要求在勞動和奉獻中創造價值;在個人與社會的統一中實現價值;在砥礪自我中走向成功。+材料①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需要頑強拼搏、自強不息的精神;+材料②需要努力發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個人素質;+材料③要有堅定的理想信念和正確價值觀的指引。+材料實踐認識(唯物論)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