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2011高考歷史不用愁】表1:中國古代政治經濟文化知識點整合表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2011高考歷史不用愁】表1:中國古代政治經濟文化知識點整合表

資源簡介

表1:中國古代政治經濟文化知識點整合表?
朝代
階段特征
政治
經濟
文化
中央
地方
選官
歷史事件
農業
手工業
商業
科技
藝術
思想
冶金業
紡織業
制瓷業
民間手工業
發明
農學
數學
天文歷法
醫學
文學
書法
繪畫
戲曲
遠古
?
禪讓制
?
?
?
最早培植水稻和粟,刀耕火種,土地屬于氏族公社所有。
?
?
?
?
?
?
?
?
?
?
?
圖畫文字
彩陶畫《鸛魚石斧圖》
?
?
夏商周
夏商周三代是中國歷史上的奴隸社會時期。經濟上實行井田制和集體耕作;政治上,國家產生和完善,以宗法制為核心實行王位世襲制和分封制,國家政權帶有濃厚的部族色彩;文化上是青銅文化的繁榮時期,文字逐漸成熟。
王位世襲制
分封制:①內容:把土地和人民分別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讓他們建立諸侯國;諸侯必須服從命令、鎮守疆土、隨從作戰、交納貢賦和朝覲述職;諸侯對卿大夫實行再分封,卿大夫再將土地和人民分賜給士,卿大夫和士也要向上一級承擔作戰等義務。②特點:層層分封、等級森嚴。③作用:加強了對地方的統治,擴大了統治區域。
宗法制:內容:①嫡長子繼承,是大宗;余子分封,是小宗;大宗命令、約束小宗,小宗服從大宗。②作用:保證了各級貴族在政治上的壟斷和特權地位,有利于統治集團內部的穩定和團結。
世卿世祿制
約公元前2070年,禹建夏,世襲制代替禪讓制。
前1046年,武王伐紂。
青銅農具,開溝排水、除草培土、漚制肥料、治蟲滅害等,粟稻黍稷麥桑麻。井田制(內容:一切土地屬于國家;國王把土地層層分封,受封者世代享用,不得轉讓與買賣;同時要向國王交納貢賦;庶民和奴隸在貴族封地上耕種,遭受著殘酷剝削和奴役;耕地十分規整,成方塊狀,形同井字,被稱為“井田”。)
青銅鑄造繁榮(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銅禮器);西周晚期有鐵器。
商朝已有織機,西周能生產斜紋提花織物。
商朝能燒制原始瓷器。
夏商西周時期以青銅鑄造為代表的手工業,由官府壟斷。
商朝人以善于經商著稱。
?
?
?
《夏小正》、殷歷
?
?
甲骨文成熟
?
?
?
春秋戰國
春秋戰國時期是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轉型的大變革時期。經濟上,鐵器和牛耕使用并推廣,小農經濟形成,井田制崩潰,封建土地所有制確立;政治上,分封制和宗法制瓦解,各諸侯國割據混戰,紛紛變法,加強中央集權;思想文化上,出現了百家爭鳴的局面,奠定了中國思想文化發展的基礎。
周王室衰微
分封制瓦解,諸侯士大夫崛起。
二十等爵制(秦國商鞅變法)
前770年,平王遷都洛邑,東周開始。
春秋:齊國管仲改革;前594年,魯國“初稅畝”。戰國:魏國李悝變法;楚國吳起變法;秦國商鞅變法:背景:新氣象、大變革、十字路口。內容:廢井田開阡陌,重農抑商、獎勵耕織,統一度量衡;獎勵軍功,實行“二十等爵制” ,嚴格戶籍制度,實行連坐法,推行縣制, “燔詩書而明法令”;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作用:廢除了舊制度,建立了新制度,發展了經濟,壯大了國力,為統一奠基。
鐵犁牛耕、小農經濟、壟作法、都江堰
?
?
?
民間手工業得以發展。
官府控制商業的局面被打破,商業繁榮。商鞅變法開始推行“重農抑商”政策。
戰國司南
?
?
戰國石申用赤道座標表示800多恒星。
《黃帝內經》在戰國時期問世。
《詩經》、楚辭(屈原《離騷》)
?
戰國帛畫《人物龍鳳圖》《人物馭龍圖》
優伶
孔子:仁、禮、有教無類。孟子:仁政、民貴君輕、性善論。荀子:仁義王道、君舟民水、性惡論。老子:道為本原、清靜無為、小國寡民、運動轉化。莊子:萬物相對、放棄差別。
韓非子:法、術、勢。


秦漢時期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鞏固和初步發展時期,也是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時期。政治上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確立并得到鞏固;經濟上推行“重農抑商”,以農業為基礎的封建經濟初步發展,精耕細作技術日益成熟;思想上由“百家爭鳴”到思想“大一統”,經過改造后的儒家思想成為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科技文化藝術全面繁榮,奠定了中華文明的世界領先地位。
秦:皇帝制、三公九卿。漢:
用近臣擔任尚書令、侍中
秦:郡縣制。
漢承秦制、郡國并行、推恩令
漢:察舉制
前136年,漢武帝正式規定《詩》《書》《禮》《易》《春秋》為“五經”,并設立“五經博士”。
前124年,漢武帝興辦太學。
西漢趙過推廣耦犁,后出現犁壁,東漢推廣到珠江流域。趙過推廣代田法。漕渠、白渠、龍首渠。耕作制度以一年一熟為主。
漢:高爐煉鐵和炒鋼技術,東漢杜詩發明水力鼓風冶鐵工具。
西漢長安東西織室有數千工人。絲綢遠銷歐亞,開辟陸上海上“絲綢之路”,得“絲國”美譽。
東漢燒制出成熟的青瓷。
漢武帝推行貨幣官鑄、鹽鐵酒專賣、官營販運、物價管理、向工商業者加重征稅等,打擊富商大賈。
西漢有紙,東漢蔡倫改進造紙術。
西漢氾勝之的《氾勝之書》
東漢《九章算術》,最早采用十進位值制記數法。
渾儀(是望遠鏡發明前世界上最先進的天文觀測工具)
西漢編定的《黃帝內經》是中醫學的奠基之作。東漢張仲景《傷寒雜病論》提出辯證施治,為中醫臨床學奠基,被譽為“萬世寶典”。
漢賦:司馬相如《子虛賦》《上林賦》、張衡《二京賦》
秦小篆;
漢:隸書盛行
?
?
董仲舒創立新儒學:“春秋大一統”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君權神授”,“天人感應”與“天人合一”;“三綱五常
朝代
階段特征
政治
經濟
文化
中央
地方
選官
歷史事件
農業
手工業
商業
科技
藝術
思想
冶金業
紡織業
制瓷業
民間手工業
發明
農學
數學
天文歷法
醫學
文學
書法
繪畫
戲曲
魏晉南北朝
魏晉南北朝是封建國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時期。北方長期分裂戰亂,少數民族入主中原并被封建化;北方經濟被戰亂破壞,經濟重心開始南移;文學藝術繁榮,儒學受到佛教和道教的挑戰并相互吸收借鑒。
出現三省
?
九品中正制
北魏孝文帝改革:背景:統一北方,開始漢化,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銳。內容:俸祿制、三長制、均田制、新租調制、遷都洛陽、易服裝、說漢話、改漢姓、通婚姻、改籍貫、行漢制、崇儒學。影響:經濟復蘇繁榮,政權封建化加速,民族交流融合,為重新實現統一奠定了基礎。
北方旱田耕耙耱、南方水田耕耙技術。曹魏翻車。
南北朝灌鋼法
?
北朝白瓷
民間手工業遭摧殘
?
?
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
?
?
?
志怪小說,如《搜神記》。
楷書:鐘繇、王羲之;草書:王羲之、王獻之;行書:王羲之《蘭亭序》
士大夫畫:東晉顧愷之《洛神賦圖》《女史箴圖》
?
佛教、道教盛行。儒學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發展。

隋唐時期是我國封建社會的的鼎盛時期。政治上,中央集權制度得到完善,國家統一,國力強盛;經濟上,農業、手工業、商業全面繁榮;思想、科技、文學、藝術等領域全面輝煌,兼容并蓄,領先世界。
三省六部制(中書、門下、尚書三省,分別負責決策、審議和執行,在尚書省下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
?
科舉制
?
江東地區出現曲轅犁,后安裝犁評;唐朝有灌溉工具筒車。
?
?
?
民間手工業恢復發展
農村集市貿易發展起來;柜坊和飛錢問世;廣州成為重要外貿港口,設有市舶使;長安、洛陽既是政治中心、軍事重鎮,也是著名的商業中心;唐后期出現“揚一益二”
雕版印刷術;唐末火藥開始應用于軍事。
?
?
?
?
?
?
展子虔《游春圖》
?
儒學家提出“三教合歸儒”的主張,又稱“三教合一”。

節度使、藩鎮割據
?
?
絲織技術以輕盈精湛著稱,吸收了波斯的織法和圖案風格。
唐朝形成南青北白兩大制瓷系統。唐朝起瓷器出國外,遠達歐非。
?
?
唐人揖成《石氏星表》
?
唐詩:初唐:王勃(“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陳子昂;盛唐:高適(“大漠窮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岑參“四邊伐鼓雪海涌,三軍大呼陰山動”,孟浩然(“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王維(“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詩仙李白、詩圣杜甫;中唐:白居易“文章合為時而著,詩歌合為事而作”,諷喻詩。唐傳奇。
楷書: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草書:張旭、懷素;行書:顏真卿
閻立本《步輦圖》、吳道子《送子天王圖》
?
統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
朝代
階段特征
政治
經濟
文化
中央
地方
選官
歷史事件
農業
手工業
商業
科技
藝術
思想
冶金業
紡織業
制瓷業
民間手工業
發明
農學
數學
天文歷法
醫學
文學
書法
繪畫
戲曲

宋元時期是我國封建生產方式的擴展和經濟文化的高峰時期。政治上,封建國家再次由分裂走向統一,封建制度向邊疆擴展,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得到強化和鞏固。經濟上,封建經濟繼續發展并超過隋唐水平,經濟重心南移完成,商品經濟活躍,海外貿易有重大發展。文化上,科技文化藝術出現高峰,儒家思想體系化和思辯化,文學藝術商品化和世俗化,科技有重大突破。
中書門下、參知政事、三司使、樞密使
收兵權、削財權、派文官、設通判
?
王安石變法:
原因:“三冗”“兩積”。
內容:青苗法、免役法、市易法、均輸法、農田水利法、方田均稅法,保甲法、保馬法、將兵法、設軍器監,改革科舉制度、整頓太學、惟才用人。
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北宋積貧積弱的局面。
宋代以后江南地區形成稻麥輪作的一年兩熟制,有些地方一年三熟。宋代出現利用水力的高轉筒車。
?
宋朝絲織品種類繁多,織錦吸收花鳥畫中的寫實風格,圖案生動活潑。
瓷窯遍布全國各地,有五大名窯。
宋代以后民間手工業艱難發展
①宋朝時城市中坊、市界限和“日中為市”的限制被打破,官府不再直接監管交易活動。②城郊和鄉村的“草市”更普遍、四大商業名鎮。③交子。④兩宋時商稅收入成為政府的重要財源,南宋時海外貿易稅收甚至成為南宋國庫的重要財源。
宋代是雕版印刷術的黃金時代,北宋平民畢升發明膠泥活字印刷術。宋朝在軍事上廣泛使用火藥,指南針用于航海。
?
?
?
?
宋詞:
婉約派:柳永《雨霖鈴》、李清照(“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
豪放派:蘇軾(“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子堆雪”)、辛棄疾。
話本
宋代蘇軾
宋代:宮廷畫、風俗畫、畫學。
北宋張擇端《清明上河圖》。
?
?
宋代程朱理學:
二程:天理是萬物本原,把天理和倫理道德聯系,提出“格物致知”的認識論。
朱熹:天理就是三綱五常,人性本來與天理一致, “存天理,滅人欲”, “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陸九淵心學:“心”是宇宙萬物的本原, “心”就是“理”;強調“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反省內心就可得到天理。

中書省
行省、路(宣慰司)府州縣
?
?
?
?
元代黃道婆推廣先進的棉紡織技術。棉紡織產品增多,改變了絲麻棉的紡織品比例。
?
?
元大都——國際性的商業大都會,泉州被譽為當時“世界第一大港”。
?
元代王禎《農書》
?
元代郭守敬制作簡儀,編定《授時歷》。
?
元曲:關漢卿、馬致遠。
元代趙孟頫n元代:王冕《墨梅圖》(文人畫)
元雜劇
?
朝代
階段特征
政治
經濟
文化
中央
地方
選官
歷史事件
農業
手工業
商業
科技
藝術
思想
冶金業
紡織業
制瓷業
民間手工業
發明
農學
數學
天文歷法
醫學
文學
書法
繪畫
戲曲

明清時期是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發展鞏固和封建制度的衰落時期。經濟上,商品經濟空前活躍,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萌芽產生并得到緩慢發展;政治上,君主專制極端強化,對外走向閉關鎖國,使中國逐漸落后于世界;在傳統科技方面出現了一系列總結性的科學著作,思想和文學藝術帶有濃厚的反封建色彩。
廢丞相、設內閣(明朝內閣始終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級的行政機構或決策機構,只是為皇帝提供顧問的內侍機構。閣臣的升降由皇帝決定,職權的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票擬是否被采納最終還得取決于皇帝的批紅)。
廢行省、設三司
八股取士
1380年,明太祖誅殺胡惟庸;同時,裁撤中書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國政務。他還下令,以后不許再立丞相。
明清時期出現風力水車。
?
中央和地方在蘇杭設織造局;清朝絲織品的代表是緞;使用花樓機。
種類豐富,有青花瓷、彩瓷、琺瑯彩等。明宣德年間:青花瓷。瓷都:江西景德鎮。
明代燒制帶阿拉伯文和梵文裝飾圖案的瓷器;清代燒制西餐用具和魚缸等,西方國家稱中國為“瓷器大國”。從17世紀開始,歐洲國家陸續生產瓷器。
明中葉后紡織、制瓷、礦冶等行業中民營手工業超過官營手工業。明朝中后期,江南地區出現資本主義萌芽,清朝繼續發展。
城鎮商業繁榮,農副產品進入市場。出現“商幫”(徽商、晉商)。實行海禁和“閉關鎖國”,對外貿易萎縮。統治者(明太祖、清雍正)固守重農抑商政策,繼續實行專賣,壓制民營商業。
?
明代徐光啟《農政全書》
珠算普及發展,明朝時傳到朝、日、東南亞等地
?
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被稱為“東方藥物巨典”
明清小說:《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記》《紅樓夢》;文言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諷刺小說《儒林外史》
行書:明·文征明
文人畫:明·徐渭《牡丹蕉石圖》
明朝昆曲
王陽明:心外無物、心外無理,致良知、知行合一。
李贄:破除對孔子的迷信、挑戰正統思想。
黃宗羲:抨擊君主專制,提出“天下為主君為客”。
顧炎武:倡導“經世致用”。
王夫之: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是變化的,其發展變化有規律;事物通過考察研究可以認識;靜止是相對的,運動是絕對的,具有樸素的辯證法思想。

康熙:設南書房;
雍正:設軍機處。
(①軍機處的設置,提高了行政效率;②加強了皇權,使君主專制制度發展到頂峰;③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加強,也使我國多民族大一統國家得到鞏固和發展。)
?
?
?
?
?
?
?
?
?
清·鄭板橋《墨蘭圖》
清朝京劇(徽漢合流、同光十三絕
表2:中國近代政治經濟文化知識點整合表
時段劃分
主要線索與階段特征
政 治
經濟與社會生活
文 化
晚清(1840——1912)
?
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時期(1840年—19世紀60年代)
政治上,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由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的矛盾變為外國資本主義同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與人民大眾的矛盾,中國進入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這一時期中國社會主要體現為“半殖民地”特征,由于新的階級力量尚未產生,農民階級承擔起了民主革命的任務。經濟上,西方列強向中國傾銷商品和掠奪原料,把中國逐漸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中國的封建自然經濟開始解體。思想文化上,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潮萌發。
1840.6—1842.8,鴉片戰爭。
1842年8月,《南京條約》簽訂,中國開始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南京條約》內容:割香港島給英國,賠款2100萬銀元;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處為通商口岸;中國海關收取英商進出口貨物的關稅,由雙方商定等。 1851—1864年,太平天國運動(1851.1 金田起義、永安建制、1853定都天京、北伐西征、1856天京變亂、1864天京陷落)
1853年冬,太平天國頒布《天朝田畝制度》。
內容:根據“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無處不均勻”的原則,規定以戶為單位,不論男女,按人口和年齡平分土地。根據“人人不受私,物物歸上主”的原則,規定每戶留足口糧,其余歸國庫。太平天國想通過這一方案,建立“有田同耕,有飯同食,有衣同穿,有錢同使,無處不均勻,無人不飽暖”的理想社會。評價:《天朝田畝制度》是太平天國的建國綱領。它反映了農民要求獲得土地的強烈愿望,是幾千年來農民反封建斗爭的思想結晶。但是,它體現的絕對平均主義思想,嚴重脫離實際,根本無法實現。
1859年,太平天國頒布《資政新篇》。主要內容:向西方學習,以法治國,官吏由公眾選舉;發展工商業,獎勵技術發明;開設新式學堂等。 1856—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 1858年,清政府與英法兩國簽訂《天津條約》。內容:允許外國公使進駐北京,增開沿海沿江十處通商口岸;賠償英法巨額白銀;允許外國人到中國內地游歷、經商和傳教;外國軍艦和商船可在長江各口岸通航等。
1860年,清政府與英法簽訂《北京條約》。內容:承認《天津條約》有效;增開天津為商埠;割九龍司地方一區給英國;對英、法賠款各增至800萬兩白銀。
鴉片戰爭后,中國自然經濟開始解體。
衣食住行和風俗習慣收到西方的影響。“洋布”“洋裝”漸漸進入中國城市百姓生活。在通商口岸和一些大城市里開始出現西餐館,還有面包房、咖啡店,吃西餐成為有錢人的一種時尚。一些官員和商人也建起歐式洋房或中西合璧的豪宅。
鴉片戰爭期間,林則徐組織編譯《四洲志》《各國律例》等資料。《四洲志》是近代中國第一部系統的世界地理志。林則徐成為近代中國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1842年,魏源編撰《海國圖志》。這是當時介紹西方歷史地理最詳實的專著。魏源在該書序言中,闡述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
時段劃分
主要線索與階段特征
政 治
經濟與社會生活
文 化
晚清(1840——1912)
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的加深(1864—1894年)
在第二次鴉片戰爭的影響下,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為了鎮壓太平天國,清政府與外國列強公開勾結起來,中外基本上維持“和局”。清朝統治集團中分化出洋務派,他們以“中體西用”為指導思想掀起一場“師夷長技以自強”的洋務運動,古老的中國走出了“器物變革”的重要一步。與此同時,民族資本主義產生,出現了早期維新思想。
?
19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洋務運動興起,以“自強”和“求富”為旗號。
19世紀六七十年代,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
原因:外商企業豐厚利潤的刺激,洋務派引進西方先進生產技術的誘導。
代表:上海的發昌機器廠、廣東南海的繼昌隆繅絲廠、天津的貽來牟機器磨坊等。
19世紀70年代初期,洋務派創辦輪船招商局,打破了列強在中國的壟斷局面。
自19世紀70年代起,陸續出現一些中國人自己辦的報刊,主要是介紹時事、發表評論或討論商情。
19世紀80年代初,清政府修筑從唐山到胥各莊的鐵路。外國開始在上海設立電話公司。
19世紀六十年代,洋務派提出“中體西用”、“師夷長技以自強”思想。
洋務派肯定封建制度,強調以封建綱常倫理作為國家安身它命的根本,同時主張采用西方先進科學技術,目的是挽救江河日下的封建統治。
19世紀六七十年代,早期維新派出現。
代表人物:王韜、鄭觀應等。
內容:在經濟上主張發展民族工商業,與外國進行商戰;在文化上主張興辦學校,學習西方自然科學知識;在政治上主張革新,實行君主立憲制度。
早期維新派還沒有形成完整的理論。
時段劃分
主要線索與階段特征
政 治
經濟與社會生活
文 化
晚清(1840——1912)
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1894—1901年)
甲午中日戰爭與《馬關條約》的簽訂是帝國主義列強對中國的侵略進入新階段的標志。這一時期,列強經濟侵略轉向以資本輸出為主,同時在政治上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辛丑條約》的簽訂標志著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在此期間,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獲得初步發展。隨著民族危機的加深,民族資產階級登上政治舞臺,傳播資產階級維新思想,進行了戊戌變法。
1894.7—1895年初,甲午中日戰爭。
1895年4月,中日簽定《馬關條約》(割遼東半島、臺灣及附屬島嶼、澎湖列島給日本;賠償日本軍費二億兩白銀;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商埠;日本可以在中國通商口岸投資設廠,產品運銷中國內地免收內地稅)。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1894年,孫中山建立中國第一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團體興中會。
1898年,戊戌變法。
內容:政治上,鼓勵官民上書言事,精減機構,裁汰冗員;經濟上,鼓勵發展農工商業,獎勵發明,編制國家預算和決算,興辦郵政;文化教育上,改科舉,廢八股,設立大中小學堂和專門學堂,準許創辦報館學會,翻譯外國書刊;軍事上,建立新式軍隊。
意義:愛國救亡、發展民族資本主義、思想啟蒙。
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1901年9月,《辛丑條約》簽訂(清政府賠償各國白銀共4.5億兩,分39年還清,本息合計9.8億兩,以關稅和鹽稅作抵押;在北京東交民巷設立“使館界”,界內不許中國人居住,各國駐兵保護;拆毀北京至大沽的炮臺,準許各國派兵駐守北京到山海關鐵路沿線的戰略要地;懲辦義和團運動中參加反帝斗爭的官員,永遠禁止中國人成立或參加反帝性質的組織;改總理衙門為外務部,位居六部之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形成。
甲午戰后,民族資本主義得到初步發展。
原因:甲午戰后,列強爭相向中國輸出資本,進一步瓦解中國的自然經濟。清政府為擴大稅源,解決財政危機,放寬對民間辦廠的限制。
戊戌變法時的維新派,主張“斷發易服”“廢止纏足”,并改革傳統的婚姻制度。
19世紀90年代初,維新變法思想發展, 代表人物有康有為、梁啟超、嚴復。
康有為借助經學的外衣, 否定君主專制統治, 宣傳維新變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代表作有《新學偽經考》《孔子改制考》。
梁啟超發表《變法通議》,抨擊封建專制制度的危害和頑固派的因循守舊,宣傳伸民權、設議院、變法圖存的思想。
嚴復指出封建君主皆為“大盜竊國”,主張國家屬于人民,王侯將相是人民的公仆。
舊民主主義革命的高潮(1901—1912年)
以《辛丑條約》的簽訂為標志,清政府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民族矛盾與階級矛盾合流,清政府成為一切矛盾的焦點。晚清最后十年,清政府進行了“新政”和“預備立憲”。與此同時,資產階級組建革命政黨,傳播民主革命思想,進行了辛亥革命,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實現了20世紀中國第一次歷史性巨變。
1905年8月,中國同盟會成立(以孫中山提出的“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為政治綱領,是近代中國第一個統一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發。
性質:辛亥革命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偉大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歷史意義:它推翻了清王朝,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起資產階級共和國,使人民獲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權利。從此,民主共和觀念逐漸深入人心。辛亥革命推翻“洋人的朝廷”,客觀上打擊了帝國主義侵略勢力,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創造了條件。
1912年春,中華民國成立《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頒布。
內容:中華民國主權屬于國民全體;國內各民族一律平等;國民有人身、居住、財產、言論、出版、集會、結社、宗教信仰等自由;國民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確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權分立的政治體制。約法特別規定實行責任內閣制,內閣總理由議會的多數黨產生。總理可以駁回總統的意見;總統頒布命令須由總理副署才能生效。
意義:這部約法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部資產階級性質的民主憲法,具有反對封建專制制度的進步意義。
1912年2月12日,宣統帝退位,清朝覆滅。
時段劃分
主要線索與階段特征
政 治
經濟與社會生活
文 化
中華民國(1912——1949)
?
北洋政府時期(1912—1928)
舊民主主義革命的沒落(1912—1919年)
政治上,北洋軍閥統治中國,政治黑暗,政局動蕩,軍閥混戰,民不聊生;資產階級領導的舊民主主義革命逐漸走到盡頭。經濟上,一戰期間,中國資本主義出現了短暫的春天。思想文化上,激進民主主義者進行新文化運動,使人們的思想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馬克思主義開始傳入中國。
?
1912——1919年,民族工業出現了“短暫的春天”。原因:辛亥革命為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掃除了一些障礙;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獎勵發展實業,激發了民族資產階級投資近代企業的熱情;群眾性的反帝愛國運動的推動;一戰期間,歐洲列強忙于戰爭,暫時放松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 表現:輕工業發展得快,紡織業和面粉業發展最快;出現一批著名的實業家:張謇、周學熙、榮氏兄弟。 辛亥革命以后,孫中山結合中西樣式設計的中山裝,受到新派人士的歡迎。民國時期,政府頒布剪辮易服和廢止纏足等法令。在大城市里,婚喪儀式由繁瑣愚昧,改為簡約文明。
1915年,陳獨秀創辦《青年雜志》,新文化運動開始。內容:新文化運動提倡民主與科學,反對專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影響:沖擊了封建思想的統治地位,解放了人們的思想尤其是青年人的思想;知識分子受到民主科學的洗禮,為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創造了條件。
1918年,李大釗發表《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馬克思主義開始傳入中國。后相繼發表《庶民的勝利》和《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等文章
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崛起(1919—1927年)
隨著無產階級登上政治舞臺和中國共產黨誕生,新民主主義革命揭開了序幕;國共第一次合作進行了國民大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軍閥在中國的統治。
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歷史意義:五四運動是一次徹底地不妥協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運動。在運動中,青年學生是先鋒,工人階級是主力軍。從此,一些具有初步共產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開始走上同工人相結合的道路,把馬克思主義傳播到工人中去。五四運動成為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1921年7月中共“一大”召開,標志著中國共產黨誕生。內容:大會通過了黨綱,確定黨的名稱為“中國共產黨”,黨的奮斗目標是用革命軍隊與無產階級一起推翻資產階級政權,建立無產階級專政,消滅資本家私有制;黨的中心工作是組織工人階級,領導工人運動;成立黨的中央機構——中央局,選舉陳獨秀為書記。1923年,中共“三大”決定與中國國民黨合作。1924—1927年,國共兩黨第一次合作。1925年,廣州國民政府成立。1926年,北伐戰爭開始。1927年初,國民政府由廣州遷往武漢。
1920年,中國首條航線北京—天津航線開通。
20世紀20年代以后,中國電影迅速發展,并走向成熟
1919年五四運動后,李大釗為《新青年》主編《馬克思研究專號》。李大釗的《我的馬克思主義觀》,比較全面地介紹了馬克思主義。 1924年,舊三民主義發展為新三民主義。新三民主義的民族主義,有兩方面含義:一為中國民族自求解放;二為中國境內各民族一律平等。民權主義則指民權為一般平民所共有,凡真正反對帝國主義之個人及團體,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權利。民生主義指平均地權,節制資本,實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 從中共創建到大革命(1921——1927),毛澤東撰寫了《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提出堅持無產階級對民主革命的領導權和依靠農民進行革命斗爭的主張。
時段劃分
主要線索與階段特征
政 治
經濟與社會生活
文 化
中華民國(1912——1949)
?
國民政府時期(1927—1949)
國共十年對峙時期(1927—1937年)
政治上,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并逐步在形式上統一全國;共產黨獨立領導革命,并逐步探索出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革命道路;中國革命重心逐漸從城市轉向農村,革命中心從南方轉移到北方;隨著日本對中國侵略的加深,中日民族矛盾逐漸上升為主要矛盾。經濟上,民族工業得到較快的發展。思想上,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國情相結合的毛澤東思想初步形成。
1927年4月,蔣介石在上海發動反革命政變。1927年7月,汪精衛在武漢發動反革命政變。1927年8月,南昌起義。1927年9月,毛澤東領導秋收起義。1927年10月,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創建。1931年,日本制造九·一八事變。1931年冬,中華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江西瑞金召開,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成立,制定了憲法大綱,定都瑞金;選舉毛澤東為臨時中央政府主席,朱德為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1934—1936年,紅軍長征。1935年1月,遵義會議召開。內容:糾正博古等人的“左”傾軍事路線錯誤,肯定毛澤東的正確軍事主張;選舉毛澤東為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軍事指揮權。意義:結束了“左”傾錯誤在中央的統治,事實上確立了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成為黨的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
20世紀二三十年代,中國的服裝是五花八門,有人穿西服,有人穿粗布大衫,還有人穿旗袍,學生裝在青年人中成為文化教養的象征,而仿照歐洲風格的裙子也流行于大城市中。在30—40年代,誕生了一批蜚聲海內外的進步影片。 1927——1936年,民族工業較快發展。原因:國民政府基本完成國家統一;開展“國民經濟建設運動”,鼓勵發展工業、農業和交通運輸業。表現:無論是原來較為發達的棉紡織業和面粉業,還是新興工業部門都有較大發展;制成的堿除滿足國內需要外,還出口日本和朝鮮半島;國民生產總值逐年增長,增長速度創歷史最高紀錄。
大革命失敗后(1927——1936),
毛澤東提出
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
的革命思想,
以及“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等理論。
抗日戰爭時期(1937—1945年)
政治上,國共合作,結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分別在正面戰場和敵后戰場跟日本帝國義進行斗爭。經濟上,由于日本野蠻的經濟掠奪和戰爭的破壞,國民政府實行戰時政策和官僚資本的壓榨,民族資本日益萎縮。思想上,毛澤東思想最終形成,并被確立為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1937年8—11月,淞滬會戰。1937年12月,南京大屠殺。1940年下半年,百團大戰。1982年初—1945年初,遠征軍入緬作戰。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國主義投降。抗戰勝利的歷史意義:是中國人民一百多年來第一次取得反對帝國主義侵略的完全勝利。它大大增強了全國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中國的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人民的抗戰,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了重大貢獻。中國的國際地位得到提高。
續表
時段劃分
主要線索與階段特征
政 治
經濟與社會生活
文 化
?
中華民國(1912——1949)
?
國民政府時期(1927—1949)
人民解放戰爭時期(1945—1949年)
政治上,國共內戰,新民主主義革命走向全國勝利,黨的工作重心開始從鄉村轉移到城市。經濟上,民族工業陷入絕境。思想上,毛澤東思想得到發展,開始探討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問題。
1945年,重慶談判,《雙十協定》簽署。
1946年,全面內戰爆發。
1947年,內蒙古自治區成立。
1948年秋,開始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
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
1949年4月,渡江戰役。
1949年4月23日,解放軍占領南京,國民政府覆滅。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基本勝利。
歷史意義:標志著中國一百多年屈辱和分裂的歷史從此結束,人民企盼已久的獨立、統一的新中國即將誕生。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是具有世界意義的偉大勝利。它改變了世界政治格局,壯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會主義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壓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爭的士氣。它也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勝利,是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普遍原理與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的毛澤東思想的勝利。
解放戰爭時期,民族工業陷入絕境。
原因:美國的經濟掠奪;官僚資本的大肆壟斷;苛捐雜稅增加,通貨膨脹。
1949年,毛澤東在七屆二中全會上提出黨的工作重心從鄉村轉移到城市,提出促進革命取得全國勝利的方針,規定了革命勝利后黨在政治經濟外交方面的基本政策,以及中國由農業國轉變為工業國、由新民主主義轉變為社會主義的總任務。
1949年,發表《論人民民主專政》一文,豐富并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國家學說。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博湖县| 新蔡县| 洛宁县| 枞阳县| 灵川县| 蓬溪县| 西吉县| 合阳县| 会昌县| 奉化市| 报价| 夹江县| 山西省| 陇川县| 绥芬河市| 绥中县| 永城市| 时尚| 敦化市| 乌拉特后旗| 海安县| 昌邑市| 大邑县| 景泰县| 孟连| 宁化县| 巴林左旗| 高青县| 明水县| 科技| 桂阳县| 许昌市| 依兰县| 新闻| 衡东县| 额尔古纳市| 策勒县| 北宁市| 昆山市| 武功县| 康定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