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表3:中國現代政治經濟文化知識點整合表時期主要線索與階段特征政? 治經濟與社會生活文? 化民主法制建設祖國統一對外關系經濟建設社會生活(衣食住行、社會風俗、大眾傳媒)思想科技文化教育過渡時期(1949——1956)政治上,革命任務從新民主主義革命轉變為社會主義革命,國家性質由新民主主義國家轉變為社會主義國家;民主與法制建設開始起步。經濟上,通過三大改造消滅私有制,經濟基礎由多種經濟成分并存過渡到以社會主義公有制為主體;實施“一五”計劃,優先發展重工業,工業化建設開始起步。階級關系上,剝削階級被逐步消滅或改造,社會主要矛盾轉變為先進的生產關系與落后的生產力的矛盾,人民內部矛盾取代階級矛盾。文化上,毛澤東思想繼續探討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問題,科學技術和文學藝術領域出現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繁榮景象。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召開,《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通過。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954年9月,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召開,《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頒布。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不再代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職權。1956年,中國共產黨提出與民主黨派實行“長期共存,互相監督”的方針。?新中國成立后,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針,毛澤東形象地把它概括為“另起爐灶”“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和 “一邊倒”。在建國后的第一年里,就同蘇聯等17個國家正式建立了外交關系。1950年初,簽訂《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1953年12月,周恩來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1954年,中國參加日內瓦會議。1955年,中國參加萬隆會議,提出“求同存異”方針。1949——1952年,恢復國民經濟。1953年,中國開始實行第一個五年計劃。鞍山鋼鐵公司三大工廠、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沈陽機床廠和飛機制造廠等先后建成投產。1953——1956年,三大改造。1956年,中共召開八大,制定正確的路線。1950年,中央政府制訂《婚姻法》,實行婚姻自由和一夫一妻制。新中國成立后,先后建成寶成、蘭新等鐵路,加強了內地與西北、西南地區的溝通。新中國成立后,《人民日報》《紅旗》等黨報黨刊成為黨的主要輿論工具,其他類型的報刊有《光明日報》《文匯報》等。工農生活和革命戰爭題材紛紛被搬上銀幕,成為電影主題。從20世紀50—70年代,勤儉節約、無私奉獻,是中國社會風尚的主流。由于物資比較匱乏,許多生活必需品要憑票證計劃供應。1956年,毛澤東發表《論十大關系》。1949年底,第一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召開,將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改變為沿著社會主義方向前進的新中國的人民教育。1956年,毛澤東提出“雙百”方針。老舍的話劇《茶館》,郭沫若的歷史劇《蔡文姬》,楊沫的長篇小說《青春之歌》等,都是貫徹“雙百”方針以后的出色作品。時期主要線索與階段特征政? 治經濟與社會生活文? 化民主法制建設祖國統一對外關系經濟建設社會生活(衣食住行、社會風俗、大眾傳媒)思想科技文化教育全面建設時期(1957——1966)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曲折前進,一波三折(1956—1957“探索”、1958—1960“挫折”、1960—1965“調整”),科技和教育事業突飛猛進。???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會議提出“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全國開展“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1959—1961年,我國出現了建國以來最嚴重的經濟困難。中共中央對國民經濟實行“調整、鞏固、充實、提高”方針。(從1962年起,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到1965年,國民經濟調整任務基本完成。)1958年,北京電視臺開始試播,標志中國電視業的誕生。1957年,毛澤東發表《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問題》的講話。歷史地位: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的第一次歷史性飛躍的理論成果,是中國共產黨取得中國革命勝利的理論武器,也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思想根源。在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毛澤東思想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1964年,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中國自行設計制造的中近程導彈試驗成功。1965年,人工合成牛胰島素在中國首次實現。進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確定了全面發展的教育方針。在發展全日制學校教育的同時,建立起半工半讀的學校教育制度。“文革”時期(1966——1976)“文革”是“左”傾錯誤發展到以階級斗爭為綱的結果,是黨史上“左”傾錯誤占統治地位時間最長和危害最大的時期。政治上,個人崇拜盛行,民主法制被破壞殆盡;“文革”后期,我國的外交局面有了重大突破。經濟上,國民經濟受到嚴重影響,損失慘重。思想文化領域,許多知識分子受到了傷害,文藝園地百花凋零,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研究也受到很大影響。1967年1月,王洪文等非法奪取上海黨政各級領導權。1969年,劉少奇被迫害致死,成為新中國歷史上最大的冤案。?1971年10月, 新中國在聯合國合法席位恢復。1972年2月, 尼克松訪華。1972年秋, 田中角榮訪華,中日簽署建交聯合聲明。?“文革”后兩年里(1968年)損失的工農業總產值超過一千億元。1971年,周恩來主持中央日常工作,著手恢復調整國民經濟。1975年,鄧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提出全面整頓的思想。??1966年夏,高考制度被廢止。王蒙的小說《組織部新來的青年人》,艾青的寓言詩《蟬的歌》,昆曲《李慧娘》和電影《北國江南》《早春二月》等,都受到政治批判。1970年,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70年代初,高等院校開始招收“工農兵學員”。1973年,袁隆平選育出雜交水稻新品種——南優2號。徘徊時期(1976——1978)??????1977年,高考制度恢復。1978年5月,《光明日報》發表《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掀起了關于真理標準的討論。1978年底,鄧小平發表《解放思想,開動腦筋,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講話,成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理論的宣言書。時期主要線索與階段特征政? 治經濟與社會生活文? 化民主法制建設祖國統一對外關系經濟建設社會生活(衣食住行、社會風俗、大眾傳媒)思想科技文化教育改革開放后(1978—— )經濟上,進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實行改革開放,經濟建設成就舉世矚目。政治上,加強民主與法制建設,祖國統一大業取得突破進展,對外關系上致力于維護世界與周邊和平環境,保障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順利進行,中國的國際地位空前提高,國際影響力大大增強。思想文化上,科技、文藝、教育事業欣欣向榮,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成果顯著,先后出現了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的法制建設方針。從1979年開始,全國人大加緊全面立法工作。20世紀80年代初, 鄧小平提出“一國兩制”構想。1982年,全國人大通過了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1982年,中國共產黨確立了與各民主黨派“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的方針。198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頒布。1979年元旦,全國人大常委會發表《告臺灣同胞書》,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統一祖國的方針。海峽兩岸實現真正停火。1982年,撒切爾夫人訪問中國,鄧小平就香港問題與她會談。1984年12月,中英雙方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正式簽署了關于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1979年, 中美正式建交。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把黨的工作中心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的戰略決策。1978年,安徽、四川一些農村開始實行包產到組、包產到戶的農業生產責任制。不久,在全國普遍實行以家庭承包經營為主要形式的責任制。1979年,我國在深圳、珠海兩地試辦“出口特區”。1980年,將出口特區定名為“經濟特區”,深圳、珠海、汕頭和廈門經濟特區建立。1983年,中央決定撤銷人民公社,建立鄉、鎮政府;撤銷生產大隊,建立村民委員會。1984年,中國開始為城市為重心的經濟體制改革。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中心環節,是增強企業活力,把企業搞活。在管理體制上,實行政企分開,簡政放權,使企業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社會主義商品生產者和經營者。在所有制上,變單一的公有制經濟為以公有制經濟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在分配上,實行以按勞分配為主、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1984年,國家決定開放天津、上海、福州、廣州等14個沿海港口城市。1985年 國務院決定開辟沿海經濟開放區。?1978年底,十一屆三中全會把黨和國家工作的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改革開放從此揭開序幕。1982年,在中共十二大上,鄧小平明確提出,要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中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路,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20世紀80年代,鄧小平提出 “三個面向”的教育指導方針。黨和國家大力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制定了《義務教育法》。20世紀80年代初,中共中央提出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以“五講”“四美”為內容的精神文明建設開展起來。1983年,中國成功研制出第一臺每秒運算速度上億次的計算機——“銀河一I號”。文藝領域出現了以反映“文革”為主題的“反思文學”“傷痕文學”,以及以改革實踐為主題的文學作品,還有反映豐富的社會生活的戲劇、電影,如《許茂和他的女兒們》《被愛情遺忘的角落》改革開放后(1978—— )經濟上,進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實行改革開放,經濟建設成就舉世矚目。政治上,加強民主與法制建設,祖國統一大業取得突破進展,對外關系上致力于維護世界與周邊和平環境,保障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順利進行,中國的國際地位空前提高,國際影響力大大增強。思想文化上,科技、文藝、教育事業欣欣向榮,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成果顯著,先后出現了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民主法治與建設1998年,第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祖國統一1987年,臺灣當局允許臺灣居民赴大陸探親,海峽兩岸長期隔絕的狀態被打破。1990年,臺灣成立海峽交流基金會。1991年,大陸成立海峽兩岸關系協會。1992年,海基會與海協會達成“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重要共識,這就是“九二共識”。1997年7月1日, 香港回歸祖國。1999年12月20日, 澳門回歸祖國。2005年,中國國民黨主席連戰訪問大陸。國際關系2001年,亞太經合組織第九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上海合作組織成立。經濟建設1988年,設立海南省,劃出海南島設置海南經濟特區。1990年,中央決定開發開放上海浦東。1992年初,鄧小平發表視察南方談話,除了論述社會主義的本質、姓“資”姓“社”的標準等問題外,還提出要搞好社會主義的市場經濟。??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召開提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1997年,中共十五大進一步完善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提出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到21世紀初,我國社會主義商品市場體系基本建立。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社會生活1987年,中國基本解決了溫飽問題。改革開放后,電視逐漸普及。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后,中國電影走向輝煌。1994年,中國正式接入互聯網。1995年,國家在城鎮啟動了“安居工程”,讓中低收入的職工能以較低價格買到合適的住房。到“九五”期末,中國的鐵路營運總里程已躍居亞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2003年,上海開通了第一條商業性磁懸浮列車線路。到2003年末,中國擁有的固定電話和移動電話數量躍居世界第一位。思想1987年,中共十三大系統提出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確定 “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第一次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主要內容作了系統概括。1992年初,鄧小平發表視察南方談話。圍繞“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個根本問題,他指出,社會主義的本質就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判斷各方面工作的是非標準應是“三個有利于”,即是否有利于發展社會主義的生產力,是否有利于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1997年,中共十五大把鄧小平理論作為黨的指導思想寫入黨章。 指導意義:鄧小平理論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的具體實際結合,繼承和發展了毛澤東思想,是引導中國人民進行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旗幟。 2001年,江澤民闡述了“三個代表”思想的內涵。 2002年,“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在黨的十六大上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寫入黨章。指導意義:“三個代表”思想進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創造性的回答了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的問題。科技文化教育90年代,實行“科教興國”戰略,實施“211工程”計劃。到20世紀末,我國已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和掃除青壯年文盲。2001年,袁隆平獲得中國國家最高獎項——“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2003年,中國“神舟5號”飛船載人航天成功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