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件37張PPT。明確方向 夯實基礎 提升能力 關注熱點------2011年江西省中考歷史研討會資料(二)一、認真研讀《課程標準》和《中考說明》 明確復習方向我們每年的中考命題都是依據《課程標準》和《中考說明》的要求來進行的,尤其是《課程標準》,是我們平時教學和中考命題的基本依據,所以我們的老師必需要認真的研讀。 這樣才能做到心中有數、復習方向明確。《中考說明》中的教學基本要求,實際上為我們劃出了考試范圍:凡“說明”中沒有的內容,就是超范圍的,復習時可以刪去;在“說明”中要求的,要認真復習。這樣復習起來針對性會更強,效果會更佳。 在《課程標準》中對知識的掌握又有不同的要求,有些是需要識記的。如江西省2010的中考題的第一題: 1.在談到道光皇帝(1821-1850年在位)為什么把他的墓修筑得比其他帝王墓都要矮小時,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院龔書鐸教授說:是因為“在他手上打了敗仗丟了土地,沒有面目見先帝”。這里所說的“土地”是指 A.廣州 B.香港島 C.臺灣 D.遼東半島在課標里就有這樣的要求:簡述中英《南京條約》的主要內容 這些凡是在課標里講到要“知道”“了解”“簡述”“列舉”字樣的都是需要了解和熟悉的基本知識、需要在復習的時候全面扎實的讓學生掌握。一、認真研讀《課程標準》和《中考說明》 明確復習方向一、認真研讀《課程標準》和《中考說明》 明確復習方向在《課程標準》中有些是要求考查學生分析理解和運用能力的,在中考題中占有很大的比重。 這也是我們江西去年的中考題:13.(10分)歷史視角——外國人眼中的中國。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回顧歷史】 材料一 (1895年)《紐約時報》評論說:“是日本人打開了世界的眼界,讓人們看到大清帝國真正的無能……清國政體是一個明顯失敗的政體……” 材料二 美國哈佛大學歷史系教授柯偉林說:“中國從1945年開始就已經嶄露頭角了 ……因為到1945年……中國還是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之一。因此,到了1945年,中國至少是一個名義上的大國。” ——以上材料引自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復興之路(上)》 (1)結合所學知識,說說當時日本人是怎樣“讓人們看到大清帝國真正的無能”?(1分) (2)據材料一和材料二,說說在外國人眼中,中國的形象發生了怎樣的變化?(1分)結合所學知識,說說發生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一、認真研讀《課程標準》和《中考說明》 明確復習方向這是該題的前兩個問題,是有關甲午戰爭和抗日戰爭的內容,這就是考查學生理解和運用知識能力的題目,對這兩部分知識在課標中分別有這樣的要求:“簡述《馬關條約》的主要內容,說明《馬關條約》與中國民族危機加劇的關系”; “探討抗日戰爭勝利的歷史意義。”這就要求學生在熟悉基本知識的基礎上,要具有分析理解知識的能力,并運用所掌握的知識去分析材料,解答試題。凡是《課標》中要求學生“理解”“說明”“認識”“分析” “評價”“探討”“體會”等等方面,都是考查學生的分析理解運用知識能力的,在復習的時候就要認真的培養和提高學生的這種能力。一、認真研讀《課程標準》和《中考說明》 明確復習方向在復習時我覺得還應該研究一下歷年的中考試題,找出一定的規律。從近幾年中考命題的指導思想、范圍、題型來看,中考越來越傾向于基礎性、探究性、開放性。這就要求學生摒棄死記硬背,靈活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研究這幾年的中考,我覺得命題主要有兩方面的特點:一、認真研讀《課程標準》和《中考說明》 明確復習方向1、基礎性與能力性并重。我們的中考試題的難易度基本上是50%容易題,30%中檔題,20%較難題。所謂容易題和中檔題,主要是考基礎知識的識記和理解。20%較難題就是主要考查學生對知識和材料信息的理解與運用能力。2、追求熱點性、生活性、材料性、情景性、開放性命題。一般是以知識為落點,追求熱點性、生活性切入,重視材料的引入、情景化設計,關注思維的過程和方法,鼓勵開放性作答。一、認真研讀《課程標準》和《中考說明》 明確復習方向14.(8分)歷史視角——從世博會透視世界。2010年上海世博會舉辦期間,某校九(1)班出了一期以世博會為主題的板報。試結合板報部分內容,探討相關問題。 欄目一:世博大明星經過全體同學投票,以下三項科技成果被評為“世博大明星”。(1)結合“獲選理由’,說說蒸汽機在工業生產中主要發揮了怎樣的作用?(2分)從上述世博會發展歷程中,你認識到人類社會進步的主要推動力是什么?(2分)欄目二:世博大舞臺 1876年,美國在費城舉辦了第一次世博會,通過世博會向世界展示了一個新興工業國家的崛起。在展廳中的千百臺機械轟鳴聲中,美國向世界宣布:“我來了”!(2)聯系19世紀中期以來美國的發展歷程,說說1876年的美國作為“一個新興工業國家” 崛起的主要原因有哪些?(2分)欄目三:世博大看點 2010年的上海世博會展出的太陽能飛機、碳纖維自行車、透明水泥、可發電地板、火山巖網球拍等高科技產品成為本屆世博會的“大看點”。(3)欄目三所列出的這些展品,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今世界關注的全球性問題有哪些?(2分)一、認真研讀《課程標準》和《中考說明》 明確復習方向這還是我們去年的中考題,這個題目充分體現了前面所說的第二個特點,既有熱點性、生活性、材料性、情景性,又有開放性。二、夯實基礎 形成網絡 所謂夯實基礎,并不是指學生僅僅知道一些歷史知識,而是能建構一個整體知識,形成知識網絡。注重專題教學,有助于學生建構知識框架,便于學生從整體把握歷史。 我們在復習時首先要重視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復習的第一階段要重點夯實基礎,全方位對知識進行梳理,決不遺漏中考范圍內的任何一個知識點。 在掌握基礎知識的基礎上,可以教給學生學習方法,如:比較法,就是將一些相關聯的有相同屬性的知識進行歸類、進行比較,讓學生發現其中的異同,從而準確地把握所學的歷史知識。而中考的很多題目都有這種綜合性,把一些相關的知識點組合到一起進行比較,從而考察學生的綜合分析和理解能力。二、夯實基礎 形成網絡 例如在講“第二次世界大戰”時與“第一次世界大戰”進行類比,引導學生從戰爭爆發的原因、性質、作戰的雙方、戰爭的結果等方面進行比較,找出兩次大戰的異同,從而揭示歷史發展的深度。 (2010·貴州銅仁)28.閱讀材料,結合教材探究回答下列問題:材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規模空前,戰場由最初的歐洲擴大到非洲、亞洲、太平洋地區,先后有三十多介國家卷入戰爭。1918年11月,德國投降,歷時四年多的第一次世界以同盟國的失敗而告終。這場戰爭給各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的苦難,參戰各國共死傷三千多萬人,其中被戰爭、饑餓、疾病等奪去生命的超過一千萬。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人類歷史上一場空前的浩劫,幾千萬人失去了生命,無數的財產被毀,第二次世界大戰也徹底改變了世界面貌,影響了世界歷史的發展進程。請回答: (1)一戰的導火線是什么?戰爭開始的標志是什么?(2分) (2)一戰前參加了同盟國集團,戰爭開始后為了自身利益又參加到協約國方面作戰的國家是哪個?中國在一戰中參加哪方作戰的?(2分) (3)一戰是什么性質的戰爭?被稱為“凡爾登絞肉機”的凡爾登戰役說明了什么?(2分) (4)二戰爆發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一戰和二戰比較最大的不同是什么?(2分) (5)二戰給全世界留下哪些歷史啟迪?(答出兩點,切合題意即可)(4分)二、夯實基礎 形成網絡 再如講到資產階級革命時,可以把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美國資產階級革命和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的有關內容進行類比。發散思維法。這種方法的特點是多方面、多角度來認識事物,掌握知識,培養學生的靈活性和應變力。 (2010·四川攀枝花)(7分)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人民為自由而戰,尋求真正的解放。女王的榮光,查理的斷首,都鐫刻著“王在議會,法為習慣”的字樣。材料二:獨立和自由根植于美利堅靈魂深處,為此它不惜與母邦兵戎相見……南北對峙,國家面臨分裂,一位偉大的總統將它從危機中拯救。材料三:革命的烈焰將國王推上了斷頭臺,巍峨的凱旋門見證了拿破侖創造的奇跡……這個民族從不畏懼硝煙和戰火的洗禮,因為他們更愛自由和真理。━━均摘編自《圖說天下》請回答:(1)材料一中“查理的斷首”是指哪件事情?“王在議會,法為習慣”體現了出該國確立了怎樣的資產階級統治?(2分)(2)材料二中涉及到“美利堅”的兩次革命戰爭有什么共同影響? “偉大的總統”的功績是什么?(3分)(3)什么事件點燃了材料三中“革命的烈焰”,從而揭開了這個國家革命的序幕?(1分)(4)上述材料中,三個國家人民共同追求的是什么?(1分)二、夯實基礎 形成網絡 發散思維法也是復習的重要方法。這種方法的特點是多方面、多角度來認識事物,掌握知識,培養學生的靈活性和應變力。比如在講到日本歷史時,我們可以提問:日本歷史上的兩次重大改革是什么?(7世紀中期 大化改新,1868 年的日本明治維新)這兩次改革對日本社會有什么影響?(大化改新,使日本從奴隸社會過度到封建社會,明治維新是日本歷史上的第二次轉折,從封建社會過度到資本主義社會,日本從此走上了對外侵略擴張的軍國主義道路)日本的兩次崛起分別在什么時候?(1868年明治維新后,二戰后,在美國的扶植下重新崛起。)日本崛起給我們的啟示是什么?(發展教育、走科教興國之路、改革開放、引進先進技術等)通過多種問題的提問,引導學生多角度思維問題,在牢固掌握基礎知識的基礎上靈活運用知識,作到舉一反三。二、夯實基礎 形成網絡 第二、二輪復習中,要重點進行專題復習,根據每階段歷史發展特點再整理出若干專題,在專題復習時要注意一方面對復習過的內容,要做到“時習之”,通過“長相思”,做到“勿相忘”。一方面可以根據人物、地點、國家等來確定一些小的專題,把相關的內容進行梳理,讓它們形成一個網絡,縱橫交錯,使基礎知識鞏固的更牢。二、夯實基礎 形成網絡 專題復習需要打破教材的局限性,打破時空的分界,實現知識的重組,把局部的、零瑣的知識整合成整體系統知識,對于初中生來說,專題宜小不宜大。這里以民族復興專題做一個說明。二、夯實基礎 形成網絡專題:中華民族的復興(1)復興的含義:曾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走在世界的前列;近代落后于西 方,被動挨打;中國人開始探索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之路。(2)復興的目標:獨立、民主、富強、統一(尚未實現)、文明、和諧(3)中國復興之路上20世紀的三個世紀偉人及對應的中國的三次歷史巨變: 孫中山:辛亥革命、建立中華民國 毛澤東:新中國成立,走上社會主義道路 鄧小平:改革開放,中國開始進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 中國綜合國力增強二、夯實基礎 形成網絡(4)現狀:體育:從東亞病夫到體育強國; 科技:從近代科技的落后到現代的自主創新:如兩彈一星、863計劃、神舟載人飛船、嫦娥探月工程等; 經濟方面:從民族工業的落后到改革開放后經濟快速發展; 國際地位:從不平等條約到巴黎和會弱國無外交到新中國一系列外交成就的取得,綜合國力大大提高 軍事:不堪一擊,屢戰屢敗,北洋海軍全軍覆沒到抗戰勝利、抗美援朝(5)怎樣實現:堅持中共領導、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改革開放、堅持走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科技創新,堅持科學發展觀。 可用列舉題的形式體現專題內容,以簡代繁。而且專題復習時,及時提醒學生與該專題相關的課本基礎知識,不完全脫離課本。三、提升能力 從容應考我們前面講過,中考除了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外,對學生分析、理解、運用知識的能力也是考查的重要方面,所以在夯實基礎知識的同時,還要依據《課程標準》和《中考說明》,全面提升學生的能力。如通過重組、整合歷史事件發展的縱橫聯系,揭示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明確歷史發展趨勢,提高分析、概括、綜合等歷史思維能力。學習歷史有一句話,叫“死去活來,得意忘形”(即超越對知識的死記硬背,能靈活運用,得其真意而忽略細枝末節)。復習時要善于尋找線索,善于聯想,由此及彼,以期形成一個洋洋大觀的有機知識體系。三、提升能力 從容應考歷史史料(包括名人名言、歷史圖片、詩歌、口號標語、歌曲等)的運用,使試題具有了很強的的可讀性、趣味性,盡管它們大多數是教材中的原圖或者是相類似的材料,但依托這些“舊”材料創造出的是新情景,學生在做題時必須借助于已有的知識和具備的能力,開動腦筋對這些材料重新組織、加工、整合,盡量避免了死記硬背得高分的現象發生,一定程度上考查出了學生的綜合能力。三、提升能力 從容應考(2009·蘇州)讀“全國農民家庭人均 純收入抽樣統計曲線圖”,從圖上看出, 全國農民家庭人均純收入(抽樣份數: 18529戶)從1978年到1982年呈現上升 趨勢,出現這種趨勢的主要原因是(??? )? A.農村土地改革? B.大躍進運動? C.人民公社化運動 D.農村逐步實行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解析】本題考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時間及其產生的積極意義。圖片的出現增加了試題的信息含量,很好地考查了學生收集信息和處理信息的能力。A發生在1950—1952年,B與C發生在1958年,D開始于1978年底、1979年初,單從時間上判斷就可知選D,再進一步結合其意義就更加確定無疑了。三、提升能力 從容應考在平時的復習中,要進一步加強史料教學。史料的靈活運用,可使課堂顯得生動而有活力,加強了歷史的真實感,因此通過搜集圖片、文字、實物等,加強史料教學,增強歷史教學的直觀性,從而避免“大而空”的說教式教學模式,學生學得積極有趣,復習也變得不再枯燥乏味。三、提升能力 從容應考 中國是世界的一部分,中國與世界是一個密不可分的整體,將中國史與世界史結合起來考查,歷來是命題者常用的一種方法,2010年的各地中考有關這一模式的試題更是層出不窮,選擇題中有之,非選擇題中更是比比皆是。中國史與世界史的有機結合,在對照和比較中考查了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我們在進行復習時,要注意將中國與世界史上的相關事件聯系起來復習 。三、提升能力 從容應考 (2009·襄樊)【謀思變法改革】?材料一 政治方面,“廢藩置縣”,加強中央集權;經濟方面,允許土地買賣,引進西方技術,鼓勵發展近代工業;社會生活方面,提倡“文明開化”,即向歐美學習,努力發展教育。???????????? ──選自人教版教材九年級上冊?材料二 《馬關條約》簽訂的消息傳到北京,正在北京參加科舉考試的康有為和梁啟超,邀請各省參加科舉考試的舉人,聯名上書光緒帝,反對同日本議和,請求變法圖強。???????????????????????????? ──選自人教版教材八年級上冊?三、提升能力 從容應考請回答:?(1)材料一是日本明治維新的主要內容,其中體現其性質的是哪一方面的內容??(2)明治維新對日本有哪些積極影響??(3)材料二反映的是歷史上的哪一事件?從材料中可以看出維新派的目的是什么??(4)不論是變法還是改革,對該國的歷史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由此你得到了什么啟示??【解析】本題將中日兩國歷史上同時期的資產階級改革放在一起進行考查,戊戌變法與明治維新一敗一成,相互對照即可得出啟示,一定程度上又提升了學生認識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三、提升能力 從容應考如何提高學生的應考能力和答題能力也是在復習時要注意到的。我認為要做到以下幾點:1、考試時要平心靜氣。2、仔細審題。3、合理分配時間。4、規范答題,落實“一齊四化”。“一齊”即書寫左對齊;“四化”即序號化、工整化、要點化、層次化。按分值、用學科術語答題,語言要簡煉、準確。 四、關注熱點 學以致用 歷史學習的目的之一就是科學地評價歷史,正確地認識現實,關注現實,服務社會。在歷史復習中,要重視將歷史知識與社會重大時政和社會熱點問題相結合,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我們關注的時政熱點可以是一定時期內值得關注的事情,也可以是一年甚至近期的事件,還有就是周年事件。復習中要重視歷史事件與現實的結合,注意歷史的時代性,重視歷史的借鑒作用,做到學以致用。四、關注熱點 學以致用今年的時政熱點有哪些,我進行了一些分類整理,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1、本年度出現的熱點 中考考查的時政熱點一般為上年5月至當年4月期間的國內外重大新聞,所以我們整理的時政熱點應該是這段時間內的,反映國內外重大新變化、新情況、新問題的內容。比如:上海世博會、廣州亞運會、朝鮮半島局勢問題、中東問題、最近的日本大地震等,另外今年還是十二五計劃實施第一年,這些都是我們要關注的重大問題。四、關注熱點 學以致用2、具有長效價值的重大社會熱點 一些與我們的生存環境和國計民生相關的、在人類社會發展進程中引起普遍關注的、具有重大影響的長效價值的社會熱點問題,更應引起我們的關注。如人口問題、能源問題、資源與生態環境問題、科技發展與社會進步、社會和諧發展與世界全球化等。四、關注熱點 學以致用3、周年性歷史事件中考所關注的周年性歷史事件,往往是在歷史上具有重大影響,關系到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命運的問題。因此,逢五、逢十、逢百的周年性事件應引起我們的極大關注。另外,近年來中考對社會熱點問題的考查具有一定的“瞻前顧后”性,所以在備考2011年中考時,不僅要關注在2011年達到周年的事件,也不能忽視2010、2012年的具有周年性的重大歷史事件。 因此,在復習中要引導學生多總結這些熱點問題,在掌握這些知識點的基礎上,再擴展延伸相關聯的內容和情景,加以強化訓練。四、關注熱點 學以致用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北京時間2011年3月11日13時46分,日本發生了里氏9.0級的大地震。日本警察廳3月26日宣布,截至當地時間當天21時,11日發生的日本大地震及其引發的海嘯已確認造成10489人死亡、16621人失蹤。這次地震還引發了嚴重的核泄漏危機。本次地震對日本乃至整個世界都將產生重大影響,面對大地震,世界各國都伸出援助之手,中國政府迅速派出救援隊參與救援,同時援助了大量物資。 材料二 《日本沉沒》這樣一部預言日本末日到來的作品,能在日本舉國上下引起那么大的轟動,產生如此強烈的共鳴,說明了日本人超常的憂患意識。正如日本一家報紙在解釋這種現象時說的那樣:“它準確地抓住了日本的社會現象”。日本?人已經養成這樣一種習慣:凡事都從最壞的方面去考慮……四、關注熱點 學以致用(1)根據所學知識,請你說說在歷史上日本由于“超常的憂患意識”所做的兩件具有重大影響的大事(正反各舉一例)并分別說明它們的影響。(2)這次的核泄漏還造成中國的搶鹽風波,而日本是世界上唯一遭受核打擊的國家,請問這次核打擊是在哪次戰爭中?這次戰爭后,日本經濟得到了高速發展,請問原因是什么?對我國經濟發展有什么啟示?(3)地震后大家對日本表示深切的關心和同情,但是由于歷史的原因,網絡上也有些不理智的觀點,甚至是叫好聲。你認為“歷史的原因”是什么?如何正確看待這種現象?五、轉變學生觀念 師生給力創輝煌學生觀點:①開卷考試不用記憶 ②答案書上資料中找得到 ③資料比課本好 ④見題就翻書我的觀點:①開卷考試需要熟悉和理解 ②開卷考試仍需要思考 ③課本比資料更為重要 ④平時測試時做選擇題不翻書五、轉變學生觀念 師生給力創輝煌在要求學生轉變觀念的同時,我們教師也應該做到幾點:①高度重視,認真負責②作業、試卷積極批改,及時講評③做好階段總結,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④熱愛關心學生,多找學生談心,做學生的朋友謝謝各位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