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19世紀中葉世界形勢圖(局部)英國1832年議會改革俄國1861年改革美國南北戰爭1861-65年日本明治維新1868年起德國統一1871年意大利統一1870年工業文明沖擊下 ——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1、德國統一的歷史背景是怎樣的?(試從政治、經濟、人民等角度分析,并歸納出根本原因)2、德國統一的道路經過怎樣的變化?3、德國最終完成統一的國家是哪一個邦國?其中做出巨大貢獻的是誰?他主張采取什么方式進行統一?4、德國統一的過程、結果5、德國統一對德國產生了哪些歷史影響?6、請結合俾斯麥的貢獻,評價這位歷史人物奧托·馮·俾斯麥法 國德意志邦聯俄 國沒有一個城市,甚至沒有一塊地方使我們堅定地指出:這就是德國。如果我們在維也納這樣問,答案是:這里是奧地利;如果我們在柏林提出這個問題,答案是,這里是普魯士。 ——歌德(1749—1832)19世紀中期的德國一年有多少天,就有多少個德意志邦國。 ——德國諺語“德意志?它在哪里?我找不到這樣一個國家!” ——席勒(1759—1809)資料:1648年,歐洲各國簽署了《威斯特伐利亞和約》,德意志分裂為314個大大小小的邦國,邦國各自為政,中央權力幾乎不存在,德意志神圣羅馬帝國名存實亡。1806年,德意志神圣羅馬帝國在拿破侖軍隊的入侵下解體。1814年,拿破侖被歐洲各國組成的反法同盟擊敗后,在英國和俄國主導下,由38個邦國組成的“德意志邦聯”成立了,但各邦國在政治上、外交上都有獨立性,不是一個統一的國家。一、統一的歷史條件19世紀中期,德意志還處在嚴重分裂之中。由于政治上長期分裂,人民渴望統一資料1:1835-1845年,普魯士大多數鐵軌是進口的,到19世紀50年代,大多數鐵軌都是德意志制造的。資料2 :1839年德意志制造了第一臺機車,到十九世紀中葉,德意志大多數邦國都發展了機車制造業。資料3:鐵路建設的發展也加速了煉鐵工業的技術進步。普魯士生鐵產量1851年為14.8萬噸,1860年為39.5萬噸,1866年為80.4萬噸統一前,在工業革命浪潮的席卷下德國的經濟取得了顯著的發展 在漢堡的關稅博物館中,陳列著當年德意志各邦國使用的一些貨幣。最多的時候,這片土地上使用的貨幣種類達到過6000種。 除了混亂的貨幣,邦國之間還設立了重重關卡,收取繁重的關稅,從柏林到瑞士,現在不過幾個小時的車程,但在19世紀初,卻要經過10個邦國,辦10次手續,換10次貨幣,交10次關稅,沿途繳納的關稅,甚至超過了所運貨物的價值。 ——《大國崛起》解說詞什么因素成為德意志工業化進程的最大障礙?政治上的長期分裂,嚴重阻礙了德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沒有形成一個統一的國內市場?幣制、度量衡混亂?邦國間設立重重關卡,課以重稅④各自為政沒有一個強大的政權做后盾去進行海外殖民擴張 國內 國外爭奪海外的原料產地和商品銷售市場國家分裂后果統一大勢所趨根本原因不 利統一的原因:19世紀中期,德意志還處在嚴重分裂之中。統一前,在工業革命浪潮的席卷下德國的經濟取得了顯著的發展政治上的長期分裂,嚴重阻礙了德國資本主義的發展 德國統一道路的選擇1848年夏,德意志各邦代表在法蘭克福開會,討論統一問題1849年春,會議通過了一部德意志帝國憲法。(憲法規定了公民的基本權利和自由,并打算推薦一個邦的君主為統一的德意志的皇帝。)選誰好呢一紙空文所以顯然通過議會和民主方式實現國家統一的道路,在德意志行不通。 普魯士 奧地利多民族國家民族矛盾激烈精力:處理國內復雜的民族問題日耳曼民族國內局勢平穩精力:發展經濟;軍事改革;軍火工業“德意志所矚目的不是普魯士的自由主義,而是它的威力......普魯士必須保持它的威力,等待有利時機,這種時機已被錯過好幾次了......當代的重大問題不是通過演說與多數人的決議所能解決的——這正是1848年和1849年的錯誤——而是要用鐵和血。”鐵血宰相俾斯麥鐵血政策依據以上俾斯麥的言論,他主張的“鐵和血”是指采用什么方式統一德國?依靠武力,發動戰爭 奧托·馮·俾斯麥1815年4月1日出生在普魯士大貴族地主家庭。他強暴蠻橫、兇悍粗野,是個意志堅強而又充滿政治智慧的鐵腕人物。 1862年他出任普魯士宰相兼外交大臣后,一方面,在國內排擠議會勢力,推行軍事強國計劃,堅稱要統一德國。另一方面,精心謀劃各種外交策略充分考慮列強的態度和普魯士的對策,通過三次王朝戰爭結束了德意志的長期分裂局面,統一了德國。鐵血宰相俾斯麥 由于普魯士的強大及其所處的有利外交環境,所以在有關德意志統一的各種方案中,普魯士所主張的“小德意志方案”勝出,普魯士也成為統一運動中的主宰力量 。 德意志的統一是自上而下,以普魯士王室為主導,通過俾斯麥的“鐵血政策”而完成的,同時作戰對象是奧地利、法蘭西這樣的王國,因此稱王朝戰爭。 1864年普奧對丹麥戰爭1870年普法戰爭1866年普奧戰爭性質:資產階級性質的自上而下的統一戰爭外交準備: 對丹麥戰爭結束后,俾斯麥展開“多邊外交”活動,孤立奧地利。他深知,統一德意志,就等于破壞歐洲列強在維也納會上安排的歐洲秩序,因而列強不會作壁上觀的。 首先, 穩住英國, 當時英國主要把目光放在美國戰爭后的走向,對大陸事務奉行不干涉政策。此外,英普關稅聯盟使英國獲得了很大的商業利潤,她不想開罪普魯士。 其次,俾斯麥奉行拉攏俄國、討好法國的對外政策。為了拉攏俄國,早在1863年爆發波蘭民族起義時,俾斯麥就曾使普魯士充當俄國鎮壓起義的幫兇,因而得到俄國在普奧戰爭中信守中立的承諾。至于法國, 俾斯麥向拿破侖暗示,只要他在普奧戰爭中嚴守中立,作為補償,普魯士不反對盧森堡并入法蘭西帝國的版圖,并向拿破侖保證,普魯士從來沒有把威尼斯看作奧地利的領地。 最后,與意大利結盟,孤立奧地利。普意結盟后,俾斯麥便故意采取措施激化普奧矛盾,形勢日趨緊張,終于1866年6月普奧開戰。外交準備:對法戰爭的準備階段,主要是利用大國矛盾,與英、俄、意發展關系,孤立法國。 此時歐洲列強的態度對普有利而于法無益。英國認為,法國仍是當時最具與之海上殖民爭霸力量的強敵,而普魯士正是抵制拿破侖法國的重要平衡力量;俄國又是其爭奪中亞地區的主要對手。因此,英國“希望加強中歐(德國)以反對其周邊的兩大強國”。俄國在克里米亞戰爭使沙俄遭到慘敗后,在戰備上已經不能同法國和普魯士軍隊相比。而普相俾斯麥又極力推行媚俄政策。是時, 俄法在東方問題和波蘭問題上的矛盾促使俄國作出有利于普魯士的選擇。由于拿破侖不愿放棄對于羅馬教權的保護,并且法軍于1867年11月擊潰了占領羅馬的志愿軍,意大利對法國極其反感。奧地利還沒有從1866年的戰爭驚恐中恢復過來,而且顧及到俄國的態度,故而只提出了有保留的同法結盟的條件。 在進行了充分的外交和軍事準備后,西班牙王位問題的出現為俾斯麥推動普法沖突創造了機會①保留了君主政體,通過“鐵血道路”實現,奠定了未來德國軍國主義的傳統。②德意志民族的民主、自由愿望并未得到充分實現。這一切都給20世紀德國的發展埋下了隱患。?結束了分裂局面,實現了民族夢想,對德意志民族的進一步現代化提供了良好的基礎?在統一后的30年內,德國在經濟、軍事、科學方面一躍成為世界強國。 德意志統一的影響積極消極在德國統一的歷史進程中,俾斯麥發揮了什么作用? 主張軍事改革,運用外交、軍事等一系列手段,在促成德國統一的過程中發揮了關鍵作用,是德國統一進程的核心人物。資料 俾斯麥上任后不久,在9月29日的議會預算委員會上公開宣布了他的政治觀點,他說:“德意志所矚目的不是普魯士的自由主義,而是它的威力……普魯士必須保持它的威力,等待有利時機,這種時機已被錯過好幾次了……當代的重大問題不是通過演說與多數人的決議所能解決的——這正是1848年和1849年的錯誤——而是要用鐵和血。”德國統一背景19世紀中葉德意志四分五裂阻礙經濟發展民族意識覺醒普魯士成為德意志的領導力量三次“王朝戰爭”√議會和民主方式 ×俾斯麥1871年,德國統一性質影響積極消極 課堂小結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