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2016年《哲學生活》全冊說課稿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2016年《哲學生活》全冊說課稿

資源簡介




人教版《哲學與生活》說課稿
目錄
第一單元生活智慧與時代精神
第一課美好生活的向導
TOC \o "1-3" \h \z \u HYPERLINK \l "_Toc455259023" 1.1《生活處處有哲學》說課稿 1
HYPERLINK \l "_Toc455259024" 1.2《關于世界觀的學說》說課稿 4
第二課百舸爭流的思想
HYPERLINK \l "_Toc455259026" 2.1《哲學的基本問題》說課稿 7
HYPERLINK \l "_Toc455259027" 2.2《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說課稿 9
第三課時代精神的精華
HYPERLINK \l "_Toc455259028" 3.1《真正的哲學都是自己時代的精神上的精華》說課稿 10
HYPERLINK \l "_Toc455259029" 3.2《哲學史上的偉大變革》說課稿 11
第二單元探索世界與追求真理
第四課探究世界的本質
HYPERLINK \l "_Toc455259031" 4.1《世界的物質性》說課稿 13
HYPERLINK \l "_Toc455259033" 4.2《認識運動把握規律》說課稿 16
第五課把握思維的奧妙
HYPERLINK \l "_Toc455259034" 5.1《意識的本質》說課稿 18
HYPERLINK \l "_Toc455259035" 5.2《意識的作用》說課稿 23
第六求索真理的歷程
HYPERLINK \l "_Toc455259036" 6.1《人的認識從何而來》說課稿 24
HYPERLINK \l "_Toc455259037" 6.2《在實踐中追求和發展真理》 27
第三單元思想方法與創新意識
第七課唯物辯證法的聯系觀
HYPERLINK \l "_Toc455259038" 7.1《世界是普遍聯系的》說課稿 28
HYPERLINK \l "_Toc455259039" 7.2《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說課稿 31
第八課唯物辯證法的發展觀
HYPERLINK \l "_Toc455259040" 8.1《世界是永恒發展的》說課稿 35
HYPERLINK \l "_Toc455259041" 8.2《要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說課稿 37
第九課唯物辯證法的實質與核心
HYPERLINK \l "_Toc455259042" 9.1《矛盾是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說課稿 39
HYPERLINK \l "_Toc455259043" 9.2《用對立統一的觀點看問題》說課稿 43
第十課創新意識與社會進步
HYPERLINK \l "_Toc455259044" 10.1《樹立創新意識是唯物辯證法的要求》說課稿 45
HYPERLINK \l "_Toc455259045" 10.2《創新是民族進步的靈魂》說課稿 47
第四單元認識社會與價值選擇
第十一課尋覓社會的真諦
HYPERLINK \l "_Toc455259046" 11.1《社會發展的規律》說課稿 48
HYPERLINK \l "_Toc455259047" 11.2《社會歷史的主體》說課稿 50
第十二課實現人生的價值
HYPERLINK \l "_Toc455259049" 12.1《價值與價值觀》說課稿 51
HYPERLINK \l "_Toc455259050" 12.2《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 55
HYPERLINK \l "_Toc455259051" 12.3《價值的創造與實現》說課稿 57


第一單元生活智慧與時代精神
第一課美好生活的向導
1.1《生活處處有哲學》說課稿
——感悟人生 體驗哲學
一、說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生活處處有哲學》是人教版教材高二政治必修4第一單元第一個框題,是學習哲學的入門框題。設計好這堂課對激發學生學習哲學的興趣尤為重要。因此,本框題在《生活與哲學》中具有不容忽視的重要的地位。
二、說教學目標
根據本教材的結構和內容分析,結合著高二年級學生他們的認知結構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理解:哲學智慧生成于人類的實踐活動。哲學源于人類對世界的追問和思考。哲學是給人智慧、使人聰明的學問。哲學可以使人們正確對待宇宙和人生。
(2)運用:聯系我們的生活和實踐,說明哲學并不神秘,它就在我們周圍的生活和實踐中。
(二)能力目標
(1)提高學生的思維層次,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
(2)通過學習,使學生初步具有用理性和智慧的眼光認識自然、社會和人生的變化和發展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目標
(1)通過學習,使學生喜歡哲學,熱愛哲學,切實體會到生活需要智慧,生活需要哲學。
(2)使學生認同哲學對于人生的意義和價值,認同哲學是一門指導人們生活得更好的藝術,它可以指導人們更好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人們要想生活得有意義和有價值,就不能沒有哲學。
三、說教學的重、難點
根據著高一新課程標準,在吃透教材基礎上,我確定了以下的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哲學就在我們身邊
重點的依據:只有理解了哲學就在我們身邊,學生才不會對哲學陌生,而逐漸試著去嘗試探索。
教學難點:哲學是指導人們生活得更好的藝術。
難點的依據:學生對哲學的作用之前有一定的知識儲備,但沒有系統地概括,因此不易理解。
四、說教學對象
1.學生已有知識和經驗
由于本框題內容與學生生活的關系比較密切,學生已經具有一些的哲理儲備,并且在以前的學習中有加以應用,如寫作中,但沒有系統地概括。因此,可以充分利用學生的知識能力,引導學生系統地學習哲學。
2.學生學習方法和技巧
學生自主學習為主,通過啟發、引導學生討論,讓學生積極參與教學。
3.學生個性發展和群體提高
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個重要目的,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和群體提高是在課堂教學中不可忽視的。本課內容以探究活動為主,在課堂上給學生提供自由活動的空間,讓學生主動參與,積極討論,既活躍了思維,拓展了視野,也增強了自信。另外還要用不同的尺度去合理地評價學生。要使每一位學生認識到自己是能學好的,體會到成功的樂趣。
五、說教學資源的利用和拓展
充分利用多種課程資源支撐起學生的學習活動:如學生身邊的發生的事情、網絡信息、圖片、成語、哲理故事等。
在引導學生思考、體驗問題的過程中,可以使學生逐步學會分析、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樣做既有利于發展學生的理解、分析、概括、想象等創新思維能力,又有利于學生表達、動手、協作等實踐能力的提高,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力求實現教學過程與教學結果并重,知識與能力并重的目標。
也正是由于這些認識來自于學生自身的體驗,因此學生不僅“懂”了,而且“信”了。從內心上認同這些觀點,進而能夠主動地內化為自己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并融入到實踐活動中去,有助于實現知、行、信的統一。
結束:
本節課我根據高二年級學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認知規律,采用直觀教學和活動探究的教學方法,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教師的“導”立足于學生的“學”,以學法為重心,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索的學習,主動地參與到知識形成的整個思維過程,力求使學生在積極、愉快的課堂氛圍中提高自己的認識水平,從而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我的說課完畢,謝謝大家。
1.2《關于世界觀的學說》說課稿
今天我要進行說課的框題是:人教版高中政治生活必修四《生活與哲學》第一課美好生活的向導第二框關于世界觀的學說,本框題適用的是高中二年級的文科學生。
我的說課內容包括以下五個方面:教材地位,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法學法,教學過程
課程標準是教材編寫和教學實施的重要依據,因此我首先對課程標準進行解讀。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對于本框題的要求是:確認哲學是關于世界觀的學問,能夠開啟人的智能。引導學生明白世界觀人人都有,但哲學是系統化、理論化的世界觀。
一、說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框題位于人教版必修四《生活與哲學》第一課 美好生活的向導 第二框 關于世界觀的學說。本單元是整個哲學的邏輯起點,在全書中居于起始位置,起著引領和導入的作用。在學習本框題之前,學生已經從生活入手,初步接觸了哲學,本框題則是從哲學的研究對象和哲學于具體科學的關系中得出哲學的含義。對于高中生對哲學問題是什么有了一個學科專業的解答,可以說本框題是真正的把學生引到哲學的知識殿堂中。
就本課內容來說,對于學生今后逐漸學習中形成一種哲學思維是至關重要的,對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有重要的意義。這一框題對于以后的哲學學習是必不可少的的,也是高考必考的考點。
新課標要求教學過程要以學生為主體,因此我對學生情況進行分析。
學情分析
優勢:學生學習哲學之前已經學過了其他相關的政治知識,對于學習方法和能力已經基本具備了,對于學習哲學,學生也有一定的生活實踐經驗,從生活入手,貼近學生的實際,學生對于哲學問題有一定的分析能力。
不足:學生剛剛接觸哲學生活,哲學的抽象思維沒有建立起來,思辨能力也需要培養,為此對于學習本課哲學意味很濃的知識還是有很大難度的。
解決方法:通過學生生活中的實例,運用從個別到一般,具體到抽象的方法,引導學生從實際生活中的事例感悟深刻的哲學道理。
二、說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標的理念,高中政治應該是知識性和德育性相結合的一門綜合性學科,在教學的過程中,不僅要關注學生對于基本知識的理解和把握,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在學的過程中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滲透一定的價值觀念,從而引導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發生積極的轉變。本教材的結構和內容分析,結合著高中學生他們的認知結構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一)分析哲學是系統化理論化的世界觀
1、界定世界觀的含義
2、舉出相關實例,具體分析世界觀和哲學的關系
3、舉出生活中有關觀念不同導致處事方式不同的實例來類比世界觀不同方法論不同,引導學生明辨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關系
4、解釋哲學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
(二)說明哲學是對自然、社會和思維知識的概括和總結
1、說明具體科學劃分的領域并舉出生活所接觸到的各種學科分屬具體科學的哪個領域。
2、解釋具體科學的學科思維特點。
3、舉出生活中實例,水果和具體的各種水果如蘋果,梨子,香蕉等它們之間的關系,類比得出哲學和具體科學的關系,從而揭示出哲學思維的反思,概括,抽象的特點
4、具體闡釋哲學于具體科學的關系
①舉出恩格斯的名言,解釋具體科學是哲學的基礎,具體科學的進步推動者哲學的發展
②舉出正反兩方面的有關例子(科學的世界觀對于具體科學研究的指導作用和不科學的世界觀對于科學研究的錯誤指導),證明哲學為具體科學提供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指導。
過程與方法
1、通過舉出生活中的具體事例,分析得出世界觀人人都有,并不是每個人都有哲學,引導學生掌握案例分析法。
2、通過舉出觀點指導方法,從而上升到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關系,引導學生學會類比分析的方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
1、從世界觀和方法論統一的角度,引導學生認識到世界觀決定人的思想方法和行動方法,增強學生主動運用科學的世界觀指導自己的生活和實踐的意識和能力。
2、分析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對于具體科學的指導作用,引導學生在具體的學科學習以及將來的研究工作中樹立科學的世界觀,從而培養學生熱愛哲學,運用哲學,學會哲學的思維去看待生活上學習上遇到的問題。
三、說教學的重、難點
根據課程標準和學生的具體認知情況,在吃透教材基礎上,我確定了以下的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1、哲學的含義;
2、世界觀與方法論的關系;
3、哲學與具體科學的關系。
重點的依據:本框題的目的就是要告訴同學們什么是哲學,而要理解哲學的含義,而對于哲學的含義的解釋是通過哲學與世界觀哲學與具體科學的關系中得出的。
教學難點:1、世界觀的含義;
2、哲學的含義。
難點的依據:哲學和世界的含義都是哲學意義的,學生剛剛接觸哲學,并沒有這方面的相關知識,也沒有哲學的抽象思維,因此對于哲學和世界的含義的了解會是學生學習本課難以突破的要點。
四、 說教法學法
教法
哲學作為一門培養學生思辨能力的學科,最重要的是學生通過哲學的學習,能夠將哲學思維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去,通過哲學理論的學習,從而樹立一種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紤]到學生剛剛接觸哲學,能力還是需要慢慢培養,我主要的采取的教學方法還是師生互動,教師引導,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來思考理解。具體采取的教學方法是
1、講授法:教師通過對知識的系統的講解,學生可以準確、快速的獲得大量的信息。
2、類比分析法
3、案例教學法:通過案例的分析來得出結論,新課標強調課堂要“貼近學生、貼近生活、貼近實際”通過分析生活中的實際案例,使哲學的理論講解中做到淺入深出,步步推進,層層深入。
學法
學生作為課堂的主體,教學的一切活動都是為了學生的更好發展,本著新課標的理念,在培養學生抽象思維能力和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的方面引導學生學會:思考評價法、分析歸納法。
五、說教學過程
1、新課導入:(2—3分鐘)
通過回憶上節課的內容,以舊帶新的方式引出本節課的知識。
導語設計的依據:一是概括了舊知識,引出新知識,溫故而知新,使學生能夠知道新知識和舊知識之間的聯系。二是符合學生的認知心理,使學生明確本節課要講述的內容,以激發起學生的求知欲望。
2、新知研討:(30分鐘)
在講授新課的過程中,我突出教材的重點,突破教材的難點。根據學生的實際、教學設備的情況,我選擇了多媒體的教學手段。這些教學手段的運用可以使抽象的知識具體化,枯燥的知識生動化,乏味的知識興趣化。
(1)哲學是系統化理論化的世界觀,
要講清楚本目的內容,首先是要分析透徹世界觀的含義,我通過和生活結合,抓住含義中的關鍵詞,從而突破這個難點。在講解了世界觀的含義之后,我適時的補充幾個練習,通過學生判斷哪些是世界觀,從而加深學生對于世界觀這個含義的理解,當然,這樣也為接下來學生理解世界觀和哲學的關系以及哲學的含義打下基礎。
在講解世界觀和哲學關系方面,通過學生生活中不自覺的追問世界是否有鬼神的存在來說明世界觀人人都有,通過和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對比,引導學生得出結論,個人的世界觀和哲學還是有區別的,從而分析出世界觀和哲學的聯系和區別。
當學生已經明白世界觀和哲學的關系時,我適時的發問,通過類比觀點和方法來說明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關系,從生活中的實例來步步深入,由淺入深的引發學生思考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關系,從而得出結論,哲學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
在教學的過程中,我不時的對框題題目進行引申,使它的作用更加突出,從而通過標題引導學生對知識進行串聯、積累、加工,從而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
(2)哲學是對具體科學的概括和總結
通過分析教材中對于具體的美德和抽象的美德的關系,來引導學生體會哲學的的思維具有反思,概括的特點,
要從哲學與具體科學的關系中理解哲學,首先必須明確具體科學的劃分。通過學生學習的課程,引導學生對具體科學有一個辨別能力。
哲學和具體科學的關系中,在講解區別過程中,通過生物、物理、政治的知識,學生在知識的融合過程中,體會具體科學和哲學的區別,從而得出哲學是一種反思的科學,是對具體科學的概括總結和升華。在分析區別中,由于這個知識有點抽象,通過舉出哲學家和科學的例子,以及科學家的名言,來引導學生體會哲學和具體科學的關系,引導學生體會樹立正確的世界觀的重要性,從而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
3、課堂小結,強化認識。(2—3分鐘)
通過總結本課的知識,簡單的用三個概念三個關系,簡明扼要的總結出本節課的知識,突出本框題的重難點。其中重點給學生梳理一下哲學的含義,使學生在學習的最后對于哲學有一個全面而準確的理解,強化學生對于哲學的認識。
4、課堂練習
針對高中學生初步接觸哲學,運用哲學思維來分析哲學問題的能力還需要今后的培養,我進行了分層的方式來設計習題,這樣設計一方面符合學生認知的能力,由簡單到困難,一步步的深入,另一方面,在練習的過程中,也可以使學生鞏固基礎知識,使學有余力的學生繼續提高,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情況。
5、板書設計
為了強化教學效果,我會在授課的過程中適時的書寫板書,我的板書設計總的來說是以簡潔明了的形式展示,便于學生一目了然的把握本節課的重難點,也可以建立知識間的聯系,便于學生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
所以我的板書設計是:
二、關于世界觀的學說
(一)哲學是系統化理論化的世界觀
1、世界觀
2、世界觀與哲學(聯系、區別)
3、哲學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
(1)方法論含義
決定
(2)世界觀 方法論
體現
統一

哲學
(2)哲學是對自然、社會和思維知識的概括和總結
1、具體科學
2、具體科學和哲學的關系
(1)區別:
(2)聯系:①具體科學是哲學的基礎,具體科學的進步推動著哲學的發展
②哲學為具體科學提供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指導
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謝謝老師和同學的配合!

第二課百舸爭流的思想
2.1《哲學的基本問題》說課稿
我說課的課題是《哲學的基本問題》,今天我將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法與學法分析、教學過程、板書設計等6個方面對本框進行說明。
一.教材分析,即本課的教學地位和作用
《哲學的基本問題》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材書,《思想政治》必修第4冊,《生活與哲學》第一單元第二課的第一框內容。
本節課的這部分內容,是在第一課對于哲學概念的初步認識的基礎上展開的,根據課標要求本框要掌握的主要內容有:什么是哲學的基本問題以及哲學的基本問題包括哪兩方面的內容、為什么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是哲學的基本問題、哲學基本問題與我們生活的關系。本框知識是第一課的重點,對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說教學目標:
按照新課標要求,結合高二年級學生的認知結構以及心里特征,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使學生明白什么是哲學的基本問題以及這一問題的兩個方面內容。
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比較、分析的能力,抽象思維能力,培養學生初步識別不同哲學派別本質的能力。
情感與價值觀目標:通過對哲學基本問題的分析,明確哲學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在實際工作、生活、學習中自覺堅持唯物主義,反對唯心主義。
三.說教學的重難點:
【教學重點】哲學的基本問題的解釋
【教學難點】為什么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是哲學的基本問題。對于這些重難點的基礎知識,只有搞清楚這些問題,才能保證學生正確地學習下一階段的哲學知識。
四.教法和學法:
本節課的知識抽象,學生又剛進入哲學的大門,因此我確定本節課采用教師啟發、引導、講授,學生自主閱讀、思考、活動探究、討論、總結等教學方法,誘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充分挖掘他們的知識潛能。
學法上,貫徹的指導思想是“把學習的自主權”交還給學生,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因而在教學過程中特別重視創造學生自主參與、合作交流的機會,真正實現從“學會”到“會學”的轉變。本節課在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等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自學、思考、分析歸納探究、總結反思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完成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五.說教學過程:(重點)
1.課題引入:課堂探究導入新課。采用教材現成的探究活動導入新課,既“溫故”又“知新”,還節約了課堂有效時間。
2.講授新課:(20-25分鐘)本課的重難點是關于哲學基本問題的解釋,我引用一個很著名的學生也略知一二的唯心主義觀點的例子(課堂探究1)順利進入本課重要知識點的學習,采用案例教學,激發學生的興趣以及探究問題的欲望,學習哲學基本問題的第一個方面,并用問題和練習形式鞏固知識,強化學生易錯已混知識點;課堂探究2,同樣引用哲學上的著名案例讓學生分析探究思考以及合作交流,學生趣味濃厚,主動深入學習本課知識,達到預期教學目的。此時,本課的重點知識教學完成。關于本課的第二個知識點“為什么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是哲學的基本問題”采用學生自主閱讀、合作交流的方法,歸納總結,完成本知識目標。
3. 課堂反饋、知識遷移(10-15分鐘)
采用學生總結、隨堂練習等形式鞏固本課知識,同時檢驗教學效果。可使學生更深刻的理解教學重點。
4.板書設計:采用直觀板書的辦法。盡可能的簡潔清晰。使學生對知識框架結構一目了然,幫助學生構建本課知識結構。
5.作業布置:留適當的自測題目以及教學案例讓學生做課后練習和思考,檢驗學生對本課重點知識的掌握以及對難點的理解。
2.2《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說課稿
我說課的課題是《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今天我將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重點、難點、教法與學法分析、教學過程六方面對本框教學進行說明。
首先、教材分析,即本課的教學地位和作用
《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思想政治》必修第4冊,治》必修第4冊,《生活與哲學》第1單元第2課的第1框的內容。
本節課的這部分內容,是在第一框《哲學的基本問題》的基礎上展開的,是對基本問題進行深一步探討,探究思維和存在何者為第一性問題的不同回答,是劃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唯一標準。這部分教材分別介紹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以及它們的基本形態,學好本框內容將有助于學生們樹立正確唯物主義的世界觀,避免唯心主義,具有很重要作用。
二、說教學目標(每個說1~2個)
按照新課標教學目標,結合著高二年級學生他們的認知結構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使學生掌握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的基本含義。及其他們的基本形態。
2、能力目標:通過學習使學生初步具有識別不同哲學派別本質的能力。
3、情感與價值觀的目標:使學生自覺堅持辯證唯物主義觀點,自覺反對和批判唯心主義。能堅持用辯證唯物主義觀點認識世界,指導自己的生活和實踐。
三、說教學的重、難點(各說2~3個)
本著高二新課程標準,在吃透教材基礎上,我確定了以下的教學重點和難點
1. 教學重點和難點在于讓學生正確認識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的根本分歧,如何得出堅持馬克思唯物主義的觀點。了解唯物主義的根本觀點,是今后進一步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礎。
為了講清教材的重、難點,使學生能夠達到本節課設定的教學目標,我再從教法和學法上談談:
四、 說教法和學法
我們知道,根據新課改的要求、創新教育的精神和我們政治學科的特點,我確定本節課采用“啟發式”的教學指導思,引導學生積極思維,熱情參與,獨立自主地解決問題。我在采用講授法的基礎上準備配合運用情景設置,提問,集體討論,活動探究等教學方法,并結合運用我本人所擅長的多媒體道具,根據所創設的情境,誘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充分挖掘他們的知識潛能。
 學法上,我貫徹的指導思想是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因而,我在教學過程中特別重視創造學生自主參與,合作交流的機會,真正實現學生從“學會”向“會學”轉變,這節課在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評價、分析歸納、自主探究、總結反思等。這些方法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盡可能讓學生多動腦、多觀察、多思考、多交流、多分析 讓學生在自己的思維的活躍中領會本節課的重點難點
最后我具體來談談這一堂課的教學過程:
五、說教學過程(重點說)
1、 課題引入: 我設計以提問哲學到底是什么?的問題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我設計典型事例,通過學生討論,教師總結的形式,并得出其實哲學就在我們身邊。
2、 講授新課:(35分鐘)通過教材第一目的講解,讓學生明白,生活和學習中有許多蘊涵哲學道理的故事,表明哲學并不神秘總結并過渡:生活也離不開哲學,哲學可以是我正確看待自然、人生、和社會的發展,從而指導人們正確的認識和改造世界。整個過程將伴隨著多媒體影像資料和生生對話討論以提高學生的積極性。
3、課堂反饋,知識遷移。
最后對本科課進行小結,鞏固重點難點,將本課的哲學知識遷移到與生活相關的例子,實現對知識的升華以及學生的再次創新;可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重點和難點,為下一框學習做好準備。
4、板書設計 我采用直觀板書的方法,對本課的知識網絡在多媒體上進行展示。盡可能的簡潔,清晰。使學生對知識框架一目了然,幫助學生構建本課的知識結構。
5、布置作業 我會留適當的自測題及教學案例讓同學們做課后練習和思考,檢驗學生對本課重點的掌握以及對難點的理解。并及時反饋。對學生在理解中仍有困難的知識點,我會在以后的教學中予以疏導。
以上是我對本節課的一些粗淺的認識和構想,因為我本人到現在仍沒有更多的教學經驗,設計上仍有很多不足之處,我會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斷完善和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也感謝各位老師的批評指正 我的說課完畢,謝謝老師!
第三課時代精神的精華
3.1《真正的哲學都是自己時代的精神上的精華》說課稿
我說課的課題是《真正的哲學都是自己時代的精神上的精華》今天我將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重點、難點、教法與學法分析、教學過程六方面對本框教學進行說明。
首先、教材分析,即本課的教學地位和作用
《真正的哲學都是自己時代的精神上的精華》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思想政治》必修第4冊,驗教科書《思想政治》必修第4冊,《生活與哲學》第1單元第3課的第1框的內容。
本節課的這部分內容,是學生們搞清楚上一課哲學的基本問題的基礎上展開的,本框主要內容是:理解哲學與思想文化以及經濟、政治的關系,哲學與時代的關系。運用這些關系的辯證關系原理,分析說明哲學對社會變革和發展的先導作用。說明真正的哲學都是自己時代的精神上的精華。本框內容著重理解,學好本框對培養學生的時代感和使命感,提高自覺地運用哲學理論觀察、分析和解決社會問題的能力有很重要的作用。
二、說教學目標(每個說1~2個)
按照新課標教學目標,結合著高二年級學生他們的認知結構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讓學生明白哲學來源于時代,又反作用于時代。
2、能力目標:通過對哲學與時代精神關系的思考和學習,培養學生的時代感和使命感,使學生對社會歷史問題的觀察從一般的經驗層面上升到比較深刻的哲學層面,學會自覺地運用哲學理論觀察、分析和解決社會問題的能力。
3、情感與價值觀的目標:通過教學,使學生認識到“抽象的哲學”其實并不脫離時代,真正的哲學恰恰是對時代問題的“理論解答”,是時代精神的精華。引導學生關注時代,關注社會,熱愛生活。
三、說教學的重、難點(各說2~3個)
本著高二新課程標準,在吃透教材基礎上,我確定了以下的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與難點:是如何是學生理解哲學和時代的關系。這個問題也是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關鍵,離開了哲學與時代的關系問題,就無法從整體上把握本課的結構,也無法準確地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實質。另外,看不到哲學與時代的關系,學生就容易把哲學看成是脫離生活、脫離現實的“胡思亂想”,無法理解哲學同樣承擔著重大的歷史使命。因此我把這個問題確定為本講的重點和難點。
為了講清教材的重、難點,使學生能夠達到本節課設定的教學目標,我再從教法和學法上談談:
四、 說教法和學法
我們知道,根據新課改的要求、創新教育的精神和我們政治學科的特點,我確定本節課采用“啟發式”的教學指導思,引導學生積極思維,熱情參與,獨立自主地解決問題。我在采用講授法的基礎上準備配合運用情景設置,提問,集體討論,活動探究等教學方法,并結合運用我本人所擅長的多媒體道具,根據所創設的情境,誘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充分挖掘他們的知識潛能。
 學法上,我貫徹的指導思想是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因而,我在教學過程中特別重視創造學生自主參與,合作交流的機會,真正實現學生從“學會”向“會學”轉變,這節課在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評價、分析歸納、自主探究、總結反思等。這些方法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盡可能讓學生多動腦、多觀察、多思考、多交流、多分析 讓學生在自己的思維的活躍中領會本節課的重點難點
最后我具體來談談這一堂課的教學過程:
五、說教學過程(重點說)
1、 課題引入: 我設計以提問哲學到底是什么?的問題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我設計典型事例,通過學生討論,教師總結的形式,并得出其實哲學就在我們身邊。
2、 講授新課:(35分鐘)通過教材第一目的講解,讓學生明白,生活和學習中有許多蘊涵哲學道理的故事,表明哲學并不神秘總結并過渡:生活也離不開哲學,哲學可以是我正確看待自然、人生、和社會的發展,從而指導人們正確的認識和改造世界。整個過程將伴隨著多媒體影像資料和生生對話討論以提高學生的積極性。
3、課堂反饋,知識遷移。
最后對本科課進行小結,鞏固重點難點,將本課的哲學知識遷移到與生活相關的例子,實現對知識的升華以及學生的再次創新;可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重點和難點,為下一框學習做好準備。
4、板書設計 我采用直觀板書的方法,對本課的知識網絡在多媒體上進行展示。盡可能的簡潔,清晰。使學生對知識框架一目了然,幫助學生構建本課的知識結構。
5、布置作業 我會留適當的自測題及教學案例讓同學們做課后練習和思考,檢驗學生對本課重點的掌握以及對難點的理解。并及時反饋。對學生在理解中仍有困難的知識點,我會在以后的教學中予以疏導。
以上是我對本節課的一些粗淺的認識和構想,因為我本人到現在仍沒有更多的教學經驗,設計上仍有很多不足之處,我會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斷完善和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也感謝各位老師的批評指正 我的說課完畢,謝謝老師
3.2《哲學史上的偉大變革》說課稿
我說課的課題是《哲學史上的偉大變革》今天我將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重點、難點、教法與學法分析、教學過程六方面對本框教學進行說明。
首先、教材分析,即本課的教學地位和作用
一、教材分析
《哲學史上的偉大變革》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思想政治》必修第4冊,治》必修第4冊,《生活與哲學》第1單元第3課的第2框的內容。
本節課的這部分內容,是在第一框《真正的哲學都是自己時代的精神上的精華》的基礎上展開的,本框主要內容有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產生和它的基本特征、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的三大理論成果。學習本框內容對學生來講,將有助于他們正確認識馬克思主義,運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分析解決遇到的社會問題。具有很強的現實指導意義。
二、說教學目標(每個說1~2個)
按照新課標教學目標,結合著高二年級學生他們的認知結構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特征。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大理論成果。
2、能力目標:通過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產生和基本特征的學習,培養學生鑒別理論是非的能力,進而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觀點分析和解決生活實踐中的問題。
3、情感與價值觀的目標:通過教學,使學生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產生有著堅實的階級基礎、自然科學基礎和理論來源,它是人類思想發展的結晶,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激發學生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積極性,幫助他們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三、說教學的重、難點(各說2~3個)
本著高二新課程標準,在吃透教材基礎上,我確定了以下的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和難點在于理解為什么說馬克思哲學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以及實踐的觀點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占有的重要地位。特別是實踐的觀點的重要地位以往的教科書沒有深入討論,新教材把實踐的觀點提升到重要地位是吸收了我國近些年馬克思主義哲學發展的新成果。這一問題既是重點也是難點。說它是難點,就在于以往我們僅僅把實踐和認識聯系在一起,而沒有看到實踐的觀點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它不僅僅是一個認識論概念。
為了講清教材的重、難點,使學生能夠達到本節課設定的教學目標,我再從教法和學法上談談:
四、 說教法和學法
我們知道,根據新課改的要求、創新教育的精神和我們政治學科的特點,我確定本節課采用“啟發式”的教學指導思,引導學生積極思維,熱情參與,獨立自主地解決問題。我在采用講授法的基礎上準備配合運用情景設置,提問,集體討論,活動探究等教學方法,并結合運用我本人所擅長的多媒體道具,根據所創設的情境,誘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充分挖掘他們的知識潛能。
 學法上,我貫徹的指導思想是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因而,我在教學過程中特別重視創造學生自主參與,合作交流的機會,真正實現學生從“學會”向“會學”轉變,這節課在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評價、分析歸納、自主探究、總結反思等。這些方法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盡可能讓學生多動腦、多觀察、多思考、多交流、多分析 讓學生在自己的思維的活躍中領會本節課的重點難點
最后我具體來談談這一堂課的教學過程:
五、說教學過程(重點說)
1、 課題引入: 我設計以提問哲學到底是什么?的問題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我設計典型事例,通過學生討論,教師總結的形式,并得出其實哲學就在我們身邊。
2、 講授新課:(35分鐘)通過教材第一目的講解,讓學生明白,生活和學習中有許多蘊涵哲學道理的故事,表明哲學并不神秘總結并過渡:生活也離不開哲學,哲學可以是我正確看待自然、人生、和社會的發展,從而指導人們正確的認識和改造世界。整個過程將伴隨著多媒體影像資料和生生對話討論以提高學生的積極性。
3、課堂反饋,知識遷移。
最后對本科課進行小結,鞏固重點難點,將本課的哲學知識遷移到與生活相關的例子,實現對知識的升華以及學生的再次創新;可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重點和難點,為下一框學習做好準備。
4、板書設計 我采用直觀板書的方法,對本課的知識網絡在多媒體上進行展示。盡可能的簡潔,清晰。使學生對知識框架一目了然,幫助學生構建本課的知識結構。
5、布置作業 我會留適當的自測題及教學案例讓同學們做課后練習和思考,檢驗學生對本課重點的掌握以及對難點的理解。并及時反饋。對學生在理解中仍有困難的知識點,我會在以后的教學中予以疏導。
以上是我對本節課的一些粗淺的認識和構想,因為我本人到現在仍沒有更多的教學經驗,設計上仍有很多不足之處,我會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斷完善和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也感謝各位老師的批評指正 我的說課完畢,謝謝老師!
第二單元探索世界與追求真理
第四課探索世界與追求真理
4.1《世界的物質性》說課稿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世界的物質性》下面我將從以下幾方面展開說課;
一、教材分析
首先是教材的分析;本課是必修四《生活和哲學》第二單元第四課第一框題的內容。本框題的兩部分內容主要是:自然界的物質性和人類社會的物質性;這是馬克思主義哲學最基本的原理和概念,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論基石,也是貫穿全書的的一個基本概念和原理。本課的學習,對學生唯物主義和科學價值觀的形成具有重要價值。
二、學情分析
接下來是學情的分析高二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歷史和自然科學知識,具備一定的抽象邏輯思維,但由于本節課容量大、理論性較強、比較抽象,需要教師發揮引導作用,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和探究。
三、教學目標
基于以上對教材和學生情況的分析,我確立了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技能目標:
識記并理解物質的概念,懂的自然界和人類社會本質上都是物質的,理解世界的真正統一性在于它的物質性;
2、過程方法目標:
運用一定的實例來分析說明世界是物質的。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懂得用客觀的眼光看待問題,增強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勇氣和信心,逐步樹立馬克思主義物質觀。
當我們全面分析了教材、學生并確立教學目標后,就不難理解本節課的重難點了。
四、教學重點
1、物質的概念 2、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物質性
這是由于:物質這個概念是哲學生活的一個基本概念,只有學習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物質性,才能完整理解世界的真正統一性在于它的物質性。
五、教學難點是:人類社會的物質性 .這是由于:相比自然界的物質性,學生在學習人類社會的物質性時容易誤認為人類社會的產生發展是由人的意識決定的,易陷入唯心主義。
六、教學方法
為了講清教材的重難點,使學生能達到預設的教學目標,我確立了以下教學方法
情景教學法:立足生活實際,從生活中取材,創設情景,激發學生的積極性,提高他們理論聯系實際的分析運用能力。
討論法:針對某些提出的問題,組織學生進行討論,促使學生學會在學習中解決問題。
講授法:通過教師對教材有邏輯的分析,引導學生系統掌握知識;
七、學法指導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才是真正的主體,因而在教學過程中我特別重視學法的指導。這節課指導學生的學法主要采取:體驗式學習、交流合作學習、分析歸納式學習。
八、教學過程
下面,我將著重介紹我的整個教學過程環節:
一、導入新課
首先是,導入新課部分。引導學生復習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相關知識,并讓學生回答二者的根本分歧是什么。引出“物質”話題。提問學生究竟什么是哲學上講的物質,為什么說世界的真正統一性在于它的物質性。(通過回憶前面所學知識,順利引導學生對物質概念的關注。)
二、新課講解
下面是講解新課部分
???—、自然界的物質性???
1、物質的含義? (板書)
為了講清楚重點,首先請學生們列舉身邊具體的物質形態都有哪些?對學生談到的物質形態以適當分類,并提問:生活中具體的物質形態是不是哲學上講的物質呢?進一步請同學們思考一下這些具體的物質形態之間的共性是什么?
在此基礎上,由教師精講物質的含義,并多媒體給予呈現
(通過層層設問,深入探究,循序漸進,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教師的講解有助于學生系統理解概念)
接下來多媒體播放視頻《宇宙和地球的形成》,并在視頻結束后展示一組圖片:內容分別為“女媧補天”、“盤古開天辟地”、“上帝創造世界”等,用提問形式完成以下問題:(1)你認為世界是神靈所創造的么?(2)這些說法與視頻中的宇宙生成說有什么區別?
通過學生的回答,教師進行補充詳細講解重點——
2、自然界是物質的(板書)
(通過視頻的播放,激發學生探知欲望,并且情境的再現和問題探究,有助于學生理解重點知識,教師的講解進一步系統消化知識)?下面,為了突破難點的教學,首先,我將播放視頻《人類起源的進程》并引導學生討論人類社會的產生。并繼續設問人類社會既它的構成要素有哪些呢?也就是說人類社會有那幾方面組成呢?并展示圖片大躍進時期的宣傳海報,從而理解生產方式是客觀物質的。教師詳細講解人類社會的物質性,從而突破難點
二、人類社會的物質性(板書)
1、構成要素是物質的(板書)
(這樣設計,深入挖掘探究突破難點的教學,視頻和圖片的運用,有助于學生理解抽象的知識,教師有系統的講解,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下面,自然過渡到 ????2、人的意識的物質性(板書)
請學生思考探究問題:人為什么會有意識,會有思維?總結學生的討論發言,得出結論:人的意識在本質上也具有物質性。
進一步補充講解以下內容:從宏觀的角度,我們可以把整個世界分為三大部分,即自然界、人類社會和人的意識。以此為基礎并提問學生回答以下問題:如何理解世界是物質的,世界的真正統一性在于它的物質性?
(從而對全框知識起到升華拓展的效果)
接下來呢是課堂小結,引導學生根據板書鞏固知識。
(這里我運用的是提綱式板書:這種形式的板書能夠突出課文的重點,便于學生抓住要領、把握內容、加深印象,培養學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布置作業:也就是教學評價環節 設置小論文題:引導學生論述物質和意識的關系(起到拔高拓展的作用,并且為后面的知識學習打下基礎)謝謝大家,我的說課就到這里。懇請大家批評指正。
?板書設計:
世界的物質性
一 、自然界的物質性
1、物質的含義
2、自然界是物質的
二、人類社會的物質性
1、構成要素是物質的
2、人的意識是物質的
模擬上課:二、人類社會的物質性
板書:1.人類社會是物質世界長期發展的產物
觀點爭鳴:(課件展示材料)有人說,自然界的萬事萬物沒有意識,它們的變化發展完全是自發的,如一些河流、山脈、峽谷是自然界地質變化的結果,并不依賴于人的意識。而社會則不同,社會產生之后是人的社會,社會活動是人的活動。人的活動不同于動物,總是由一定思想意識支配的。我們平時總是說,中國走社會主義道路是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正確選擇,是符合中國人民利益,體現了人民的意志。鄧小平是中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總設計師,中國走上現在的路子是鄧小平決定的,他在南海邊畫了一個圈,經濟特區就建立了,他又寫下壯麗的詩篇,中國就實行了市場經濟??梢娚鐣拇嬖谂c發展是依賴人的意識的。
問題探究:同學們覺得這個觀點正確嗎?社會的存在和發展是不是客觀的呢?
學生討論、回答略。
教師總結:社會發展并不是隨心所欲的。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它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統一,生產力和生產關系都是客觀的。生產力是客觀的物質力量,生產力的實體要素是勞動者、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都是物質的。不同時代有不同的勞動者,各時代具有各自代表性生產工具和勞動對象。這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人們不能隨心所欲地選擇生產力,每一代人面對的都是業已形成的生產力水平,都只能在原有生產力水平上起步,且原有生產力水平總是限制著下一步生產力水平提高的幅度,這同時也說明生產力的發展要受諸多因素的制約,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我們制定每年經濟增長速度為9%左右,如果明天就要使生產力高度發達,產品極大豐富能行嗎?肯定不行。選擇什么樣的生產關系,也不依賴于人的意識。1958年,中國曾想過渡到共產主義,結果導致全國性大饑荒,現在我們意識到我國還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說明生產關系的選擇不能隨心所欲,它是由生產力發展水平決定的。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生產力是客觀的,生產關系也是客觀的,五十年代,中國的生產力水平十分低下,農村更是以手工工具為代表的生產力水平,與超前的生產關系怎能相適應?生產關系不適應生產力的發展,就會阻礙生產力的發展。
大家再進一步思考,我國現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是不是中央領導人隨心所欲制定的?“三個有利于”是不是鄧小平頭腦一熱就提出來了呢?顯然都不是,基本經濟制度的實施,“三個有利于”的提出都具有必然性,是符合規律的,不依賴于人的意識,具有客觀性。還有地理環境,每個國家的地理環境都是客觀的,只能在這個客觀的環境下發展;人口因素包括人口的數量和素質,都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人們不能隨心所欲地選擇,所以構成社會的地理環境、人口因素和生產方式等都是客觀的,社會的發展也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
板書:2.人類社會在本質上是一個客觀的物質體系,構成社會物質生活條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環境、人口因素和生產方式,這三者都是客觀的物質要素
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統一。生產力是客觀的物質力量,生產力的實體要素勞動者、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都是物質的。生產關系是客觀的經濟關系,它包括生產資料所有制關系、人們在生產中的地位和相互關系、產品的分配關系等,它們都是物質關系,具有物質性。人們既不能隨意選擇生產力,也不能隨意選擇生產關系。
課堂小結
自然界是物質的,人類社會的產生、存在、發展及其構成要素都具有客觀的物質性,人的意識是物質世界的產物,它是在勞動中伴隨人和人類社會一起產生的??傊澜绲恼嬲慕y一性在于它的物質性。

4.2《認識運動把握規律》說課稿
一、本框在教材體系中所處的地位
“認識運動 把握規律”這一框是高二哲學第四課第二框。要分析本框在教材體系中所處的地位,首先要從本節內容在整個第二課所處的地位談起。本節主題是講述唯物辯證法的第二個總特征,事物是運動變化發展的。而這節內容是第一節內容(事物是普遍聯系的)的引申和深化,又是第三節內容(事物變化發展是有規律的)的過渡環節和中介。因此,本節在本課的內在結構中,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本框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為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也是本節內容的邏輯起點。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一個原理:事物是運動的,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
(2)理解兩個概念:運動和靜止。
(3)把握三個關系,聯系和運動、物質和運動、運動和靜止。
(4)反對兩種錯誤觀點:離開物質談運動的唯心主義觀點和離開運動談物質的形而上學觀點。
2.能力目標
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實際,側重培養學生四方面的能力。
(1)從五種運動運動形式的具體實例中,歸納出一般哲學觀點的概括能力。
(2)學習分析物質和運動關系時所運用的辯證分析能力。
(3)通過學習運動和靜止關系內容,培養辯證思維能力。
(4)通過正反兩種觀點的對比,提高辨別是非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樹立馬克思主義的科學運動觀。
(2)在理解哲理觀點中培養愛國主義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三、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
本框的教學重點是物質和運動的關系。因為這是本框的中心思想,就是講述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而理解這個中心的關鍵,是懂得物質和運動的關系。只有明確物質是運動的物質,運動是物質的運動,物質和運動是不可分割的,才能理解運動為什么是物質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屬性,也才能完成本框的教學目標,使學生樹立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的運動觀。
2、難點
本框的教學難點有兩個:一是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二是靜止是運動的一種特殊狀態。
第一個難點難在:(1)為什么把運動看成是物質的根本屬性?除了運動以外,物質還有哪些屬性,它們和運動的關系怎樣?(2)第一課講了物質的唯一特性是客觀實在性,本框又提出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疤匦浴迸c“屬性”是什么關系?高二學生初學哲學容易把二者混淆在一起。
第二個難點難在:學生容易把握形象思維,但缺乏辯證思維能力,對于運動是什么,靜止是什么,容易區分,但卻認為,運動就是運動,靜止就是靜止。這里提出靜止是運動的一種特殊狀態,動中有靜,靜中有動,難以理解和把握。
四、學生學情分析
哲學是比較抽象的東西,而高二學生只是容易把握形象思維,卻缺乏一定的辯證思維能力,因此對哲學有關知識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難。如果教師只是采用單一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則會使學生對自己喪失信心,對政治課失去興趣。
五、教學方法和手段
1、教學方法
針對教學特點和學生實際,依據現代教育理論,我采取激趣、設疑、自讀、引發、精講等策略。
激趣即創設情感,激發興趣?!皼]有求知欲的學習,就像沒有翅膀的鳥兒”。而求知欲又往往與興趣有著密切的關系。教育學家夸美紐斯說過:“興趣,是創造一個歡樂和光明教學環境的主要途徑?!毙睦韺W家皮亞杰認為:“興趣,是能量的調節者,它能支配內在動力,促進目標的實現?!笨鬃右舱f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边@些名家名言都告訴我們,興趣是激發學生積極主動地思考和活動的前提條件。針對教材內容,我采取的激趣方法有:
(1)語言激趣。教學是語言的藝術。政治課的吸引力、說服力、感召力主要來自教師的語言魅力。在本節課教學中,我除了力爭做到語言的精練、準確,更注重采取多種語言形式,如:詩歌、成語、俗語、諺語、寓言、謎語、故事等,耐人尋味,幽默風趣,使學生始終興趣盎然。例如:
謎語:人(小時四條腿,長大兩條腿,老了三條腿),說明了人的一生始終處于運動變化之中。(導入時用)
詩歌:“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坐地日行八萬里,巡天遙看一千河”(講運動的五種基本形式及一切事物都是運動時用)
成語、俗語:“滄海桑田”、“穩如泰山”、“生命在于運動”、“流水不腐,戶樞不蠹”。(講物質離不開運動)
寓言:《壇經》:“時有風吹幡動,一僧曰:幡動;一僧曰:風動;慧能進曰: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批判形而上學離開運動談物質、唯心主義離開物質談運動)
名人名言:赫拉克利特:“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克拉底魯:“人甚至連一次也不能踏進同一條河流”。(講運動和靜止的關系)
(2)手段激趣?,F代化手段使教師改變單一的利用語言、板書等形式,提高到集
聲音、圖片、動畫于一體,化靜為動、化難為易、化抽象為直觀,對于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激發學生的興趣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本節課教學中,我采取了多媒體教學與傳統教學相結合。如在講“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運動的”,打出一組畫面:①自然界運動變化;②動植物的生長過程;③香港政權交換儀式;④人對微觀世界認識的發展。在講“物質與運動關系”這一重點時,打出動畫系列《刻舟求劍》。在講靜止是運動的一種特殊狀態這一難點時,打出生活畫面《列車上的動與靜》。形象生動的畫面,不僅大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更是解決了重點,突破了難點。
(3)情境激趣。創設情境,可以激發學生的主體參與意識,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加深學生對課本知識的理解。為此,我設計故事型的“模擬法庭”,讓學生學做“法官”來斷案,這樣既體現學生活用書本知識的能力,也鍛煉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4)設疑:即設置問題,引發思維。心理學研究成果表明,學生思維是否活躍,除了與學習知識的目的、興趣有關外,主要取決于他們是否有解決問題的需要。如在講運動與靜止的關系時,我采取逐層遞進設置問題的辦法,一步步調動學生的思維向預定目標前進。第一步以生活畫面的形式(列車上男孩看書),引出靜止的話題;第二步設置問題引申出靜止的兩層含義;第三步再設置問題闡明運動是絕對的、靜止是相對的道理。
(5)自讀即圍繞問題,自主探究。“21世紀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識丁的人,而是不會學習的人?!币虼?,“設疑”后的自讀,是“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生動體現。
(6)引發,即引發討論,橫向交流。通過討論,大家各抒己見,相互啟發,相互激勵,碰撞出思想的火花,達到“心有靈犀一點通”的境界。如“人能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的討論。
(7)精講即精講點撥,釋疑解難。現代教育理論一方面強調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另一方面也重視發揮教師的積極性。課堂活動的主動性、合理性、有效性的實現還有賴于教師的講。精講就要求教師的講授內容精要,分析精辟,語言精彩、節奏精練、點撥精當。從內容上看,本節課精講主要有三處:一、運動的含義;二、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三、靜止是運動的特殊狀態。
2、教學手段
多媒體輔助教學。
六、教學過程
第一步:創設情景,用“謎語”導入新課。使學生置身于教學內容的情景之中,產生繼續探究的強烈愿望。
第二步:運用直觀、形象的畫面將教學目標問題,喚起學生參與欲望,驅使學生去思考,去自讀。
第三步:引導學生相互討論,實現學生之間的橫向交流。
第四步:教師依據反饋信息,給予重點講授、提示點撥、搭橋鋪路。
第五步:設置故事型的模擬法庭,開展討論,在高潮中結束新課。
第六步:總結概括,深化知識,形成網絡。
康德(1724-1804)是德國著名哲學家自然界的規律是由人們的悟性規定的

第五課把握思維的奧妙
5.1《意識的本質》說課稿
教材版本:新課標人教版高二政治必修4第五課第一框。
  學情分析
  本課既是對上節課知識“物質”理解的深化和延伸,又是理解下一框知識“意識的作用”的前提和依據。學生對物質的初步認識為這節課的學習打下了良好的知識基礎,學生迫切想了解意識這種神奇的現象。本節課涉及到許多生物學和社會學等方面的知識,既枯燥乏味,又抽象難懂,關鍵在于教師的引導及學生自己的思索。只要學生積極思維、樂于探索,就能及時升華實現認知的飛躍,獲得正確的情感價值取向,從而增強他們豐厚的哲學底蘊,培養崇高的人文情懷。
  設計思路
  本課主要從三個角度來把握意識的本質:從起源來看,意識是物質世界長期發展的產物;從生理基礎來看,意識是人腦的機能;從內容來看,意識是客觀存在的主觀映象。其中,“意識的本質是客觀存在在人腦中的反映”是本課學習的重點,“宗教是客觀世界在人們頭腦中虛幻和歪曲的反映”是本課學習的難點。在課件設計構思中要做到匠心獨運,體現生活現象、文字材料、圖片、音像與教學內容的和諧性,體現動態傳達與靜態呈現的一致性,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理念,讓學生在充滿情趣的教學氛圍中充分體會到探究的樂趣、知識的魅力、應用的價值,使我們的哲學教學在科學精神和人文價值的交融中更具生命力和社會意義。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正確理解任何意識都是人腦對客觀存在的反映。
  能力目標:通過設計有利于學生思維的教學過程,培養學生抽象思維和分析概括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通過關于宗教本質的教學,進一步進行無神論的教育。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意識的本質是客觀存在在人腦中的反映。
  教學難點:宗教是客觀世界在人們頭腦中虛幻和歪曲的反映。
教學方法:主要采用情景討論法和活動啟發式教學。
  教學過程
  一、意識是物質世界長期發展的產物(起源)
  有人做過這樣一個實驗:在火中放置一個香蕉,人用杯子從附近的水缸中取水滅火后拿出香蕉來吃,猩猩很快學會了。當人把水缸放到猩猩經常玩耍的小河對面時,人們發現猩猩并沒有從身邊的小河中取水滅火,而是走過小橋,從水缸中取水,再走回來滅火。我們可以從這個實驗看出,猩猩并不知道小河的水和水缸的水都是可以滅火的,對它來說,有用來玩耍的水,還有用來滅火的水,二者是不一樣的。猩猩只是機械地模仿人,其智力水平仍然屬于高等動物的感覺和心理,并不是意識。黑猩猩和人都屬于高等動物,為什么只有人具有高級的反應形式——意識呢?人的意識是某個神賜予人類的嗎?
  1.意識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產物。
  物質通過自身的發展產生意識,經歷了漫長的歷史過程。它經歷了由無機物的反應特性→低級生物的刺激感應性→高級動物的感覺和心理→人的意識的產生這樣幾個基本階段。
  第一階段是無生命物質的簡單反應形式。
(圖片:自然界的“巖石風化”、“水中映月”、“空谷回音”、“踏雪留痕”等現象。)
  地球上最早存在的無機物,盡管還沒有感覺、意識,但都具有簡單的反應形式。這是一種機械的、物理的、化學的反應過程,是沒有選擇性的、完全被動的反應形式。
  第二階段是低級生物對外界刺激的感應特性。
(圖片:1.變形蟲受到食物刺激,就會接近食物,把它吸入體內;2.用手觸摸含羞草的葉片,葉片卷起;3.向日葵總是面向太陽的方向。)
  應激性和反應特性的區別是具有了為了維持其生存而趨利避害的選擇性,這就表現了一定程度的主動性,從此掀開了地球進化歷史上新的一頁。
  第三階段是高級動物的感覺和心理。
(圖片:1.蚯蚓沒有眼睛,卻能感受到光線的明暗,是因為它的身體擁有感光細胞。2.響尾蛇的兩眼已經退化,可是它卻能在夜間捕食,因為它的眼睛和鼻子之間有一塊皮膚,能感受紅外線輻射。3.蝙蝠可以在1米范圍內發現同人的頭發絲一樣細的鐵絲,這是借助于長在兩耳上的超聲波探測器。)
  動物的感覺是一種較高級的反映形式,它大大提高了動物適應復雜多變的環境的能力。
  問題探究一:
 ?。?)談談你所熟悉的動物有哪些復雜的心理反應。
  高等動物的心理不僅包括感覺、表象、情感,甚至還有簡單的分析和判斷。
 ?。?)動物的心理為什么不能發展為人的意識?
  動物心理不能發展為人的意識,其根本原因是它們缺少意識賴以產生的物質器官——人腦。
  2.意識是社會的產物
  但是在意識的演變過程中,為什么偏偏只有人類的感覺、心理等才被稱為“意識”呢?
  勞動不僅為意識的產生提供了需要,而且還提供了可能。在勞動過程中由于協同動作的需要,“已經到了彼此間有些什么非說不可的地步了”,于是就產生了語言。語言的產生,使大腦能夠用詞來概括各種感覺材料,進行抽象思維活動,并使人類獲得了交流思想的工具,從而推動了人類意識的發展。
  (多媒體展示案例):20世紀20年代,美國社會學家曾報告說,有一個叫安娜的私生女,被她的外祖父慘無人道地關在樓頂的一間房里,不讓她見人,不讓她接觸社會,每天只給她送一些食物和水。當人們發現安娜時,她已經6歲了,既不會說話,也不會走路,更不會使用餐具吃食物。科學家們為了使安娜適應社會生活,付出了不少努力,但收效甚微。4年半后,安娜不幸早逝。在她死前僅學會了很少詞語,但從未說出一個完整的句子,更談不上有正常人的意識。無獨有偶,19世紀初某國有個王子,幼年時被人綁架,囚禁在一間直不起身的黑屋子里,直到17歲被釋放,從未接觸過人。后來雖然經宮廷老師盡心盡力的教育,智力仍然不及常人。死后解剖發現,他的腦溝很簡單,大腦甚至沒有覆蓋小腦,連類人猿都不如。這兩件事告訴我們:只有當人類生活在一定的社會環境中,客觀存在才能通過人的實踐作用于人腦并形成對客觀存在的反映,這才有了意識。如果脫離社會實踐,不參加任何社會活動,就不會形成人的意識。
  二、意識是人腦的機能(生理基礎)
  問題探究二:
 ?。?)有沒有一種高等動物的腦在復雜性上超過人腦?
  高等動物雖然也有一定的心理反應,但是其大腦無論是在重量、構造,還是在機能上,都要比人腦簡單。因此,人腦與高等動物的腦有著本質的區別。高等動物腦的復雜性不會超過人腦。
  (2)動物的腦在機能上有沒有可能達到人腦的水平?
  在腦的機能上,人腦機能包括運動區、感覺區、語言區,能夠形成一定的網絡系統,而動物腦則沒有語言區,這是因為動物缺乏社會性的勞動。因此動物腦在機能上不可能達到人腦水平,不會形成意識。
  (多媒體展示:1.人腦結構圖 2.大腦的內部結構圖 3.人腦功能分區圖。)
人腦由大腦、小腦和腦干三部分組成,位于顱腔內。大腦由兩個大腦半球組成,其表層是灰質,也叫大腦皮層,厚度約2-3㎜,里面是白質,由神經纖維組成。大腦左半球接受來自人體右邊的感覺信息,并控制人體右邊的一切活動,如語言、書寫、計算等等;大腦的右半球接受來自人體左邊的信息并控制左邊的活動,像描述空間結構、臨摹等活動。左右兩半球既有分工,又有千絲萬縷的聯系與協作,它們之間由2億多根及其細微的神經纖維連接起來,以協調左右兩邊的功能。如果大腦皮層受到損傷,人會變成什么樣?
  (多媒體展示案例):1848年的一天下午,在新英格蘭卡文迪什小鎮附近的采石場里,年輕領班菲尼亞斯?蓋奇用一根長1.5㎝、直徑為3㎝的鐵棍將巖石上孔洞里的炸藥搗實,以便爆破。不料,鐵棍與石頭摩擦打出的火星竟點燃了孔里的炸藥。剎那間一聲巨響,鐵棍從孔內發射出來,正好從蓋奇的左眼下射入,穿透頭蓋骨,從頭頂飛了出去。幾個月后,蓋奇的創傷奇跡般地愈合了。然而,他卻從此變成了一個喜怒無常、談吐粗俗、不能按自己意圖辦事的怪人。待蓋奇死后,醫生們解剖了他的顱腦,發現大腦皮層的額葉與邊緣葉之間的大部分腦組織都損傷了。因此,人們推測:蓋奇性格的改變是由于大腦額葉與邊緣葉的連結被切斷了。前蘇聯曾經有一位著名的物理學家朗道,幼時聰明被人稱為“神童”,12歲進入大學,同時學習兩個系的課程,他對物理學的研究做出了貢獻,于1962年獲諾貝爾獎金。一天,他突遇車禍,腦部受到嚴重損傷,失去了記憶和思考能力。雖然經過搶救又活了6年,但從此再也不能進行科研了。這兩個例子說明了人腦是高度發達的物質系統,是意識活動的物質器官,意識是人腦的機能。
  在2005年春節聯歡晚會上,中國殘疾人藝術團表演的舞蹈《千手觀音》之所以帶給人們視覺的享受和心靈的震撼,不僅僅是因為舞蹈本身的華美,更在于參加這個舞蹈表演的全部都是聾啞演員。在無聲的世界里,她們用優雅曼妙的舞姿、炫目的造型,將《千手觀音》這個千古流傳的神話演繹得天衣無縫、燦爛至極,給人們帶來純凈至美的藝術享受,體現著追求光明、戰勝困難的人類精神。這21雙充滿神韻的玉手,婀娜多姿的千變萬化,是怎樣配合得猶如出自一人之手的?
  生:(觀察、思考、討論)訓練時,為了看清舞蹈動作,她們對著鏡子練習,因為鏡中可以見到等大的實像;聽不見聲音,她們就將身體緊貼在音箱上,來感受音樂的節奏。在演出現場,有藝術團的4位手語老師分別位于舞臺的四角進行指揮,演員們通過看指導教師的“手語”來完成復雜的舞蹈動作。
  提問:既然人腦是產生意識的物質器官,意識只是人腦特有的機能,是否有了人腦,就一定會產生意識呢?
 ?。ǘ嗝襟w展示案例):1920年,在印度加爾各答東北地區,人們??吹揭环N神秘的動物出沒于森林。一到晚上,有兩個四肢走路的怪物尾隨在四只大狼的后面。后來一隊獵人進山打死了狼,在狼窩里發現并捕獲了兩個與狼嬉戲相處的裸體女孩,交給了當地米德納布爾孤兒院院長辛格大主教。辛格給他們分別命名為卡瑪拉和亞瑪拉,大的約8歲,小的只有兩歲,她們進孤兒院時具有狼的特征:每天晚上隔一定時間就要像狼一樣嚎叫,專吃生肉,喜歡啃骨頭,用舌頭舔水,沒有感情。饑餓時找食,吃飽時就休息,晝睡夜出,靠四肢爬行,小的亞瑪拉過了一年就死了,大的卡瑪拉在別人攙扶下站了起來,但教她獨自站立竟用了四年的時間,學習語音成效更小,7年后才會四五十個詞并勉強學會幾句話。1929年死于尿毒癥,年約17 歲,但智力只及一般三四歲的孩子。狼孩的故事說明了什么?
  說明人腦是意識的物質器官。但有了人腦不一定產生意識。要產生意識,除了有人腦,還必須參與社會實踐,通過實踐使各種客觀存在作用于人腦。
  三、意識是客觀存在的主觀映象(本質)
  1.意識的內容是客觀的
  (多媒體展示案例):世界上沒有從來不做夢的人。夢境的場面盡管五花八門,但它的素材在客觀世界都能找到。這些素材給人留下深刻印象,在睡眠時以夢幻的形式剪接組合再現出來。俗話說:“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就是這個道理。有趣的是,有人可以在夢中發表演說、寫作文、計算數學難題,甚至解決了科學難題。德國化學家奧古斯特夢見一條蛇正在吃自己的尾巴,身體形成一個大環。這個夢使他靈感頓發:苯分子的原子事實上呈大環形,而不是原先看到的直線結構。這一發現被視為整個有機化學領域最重要的成就之一。英國詩人科里茲有一天因思維欠佳打瞌睡。夢幻之中詩句竟如泉水一般涌現出來??评锲濗@醒后伏案疾書,一口氣寫了80行詩。誰知這時不速之客造訪,夢中萌發的詩意消失殆盡。其后無論他怎樣努力,這下半篇詩也未能寫成。《紅樓夢》中的香菱進大觀園后拜林黛玉為師學習作詩。她茶飯無心,坐臥不定,挖心搜膽,耳不旁聽,目不旁視,但做出的前兩首詩都不合格。她不畏艱難,日夜苦吟,并在林黛玉、薛寶釵的點撥下,終于在夢中做出了一首連林黛玉都沒能“縐出來”的歌詠月亮的好詩來。
  生:(先讀第一首詩)“月掛中天夜色寒,清光皎皎影團團。詩人助興常思玩,野客添愁不忍觀。翡翠樓邊懸玉鏡,珍珠簾外掛冰盤。良宵何用燒銀燭,晴彩輝煌映畫欄。”這首詩用鏡子、盤子、蠟燭來比喻、襯托月亮,感覺很俗氣。
  師:林黛玉也是這樣認為的。林黛玉的評論:“意思雖然有了,只是措詞不雅,皆因為你看的詩少,被它縛住了,把這首丟開,再做一首,只管放開膽子去做。”
  生:(讀第二首詩)“非銀非水映窗寒,試看晴空護玉盤。淡淡梅花香欲染,絲絲柳帶露初干。只疑殘粉涂金砌,恍若輕霜沫玉欄。夢醒西樓人跡絕,余容猶可隔簾看?!边@首詩用花香、露珠、金粉、銀霜這些優美文雅的詞語營造出一個朦朦朧朧、如夢似幻的境界,感覺比第一首詩有進步。(全體同學鼓掌表示贊賞和鼓勵。)
  師:分析得非常到位。大家來看看薛寶釵是怎么說的?薛寶釵的評論:“不像吟月了,月字底下放一個‘色’字倒還使得,你看句句倒是月色。這也罷了,原來詩從胡說來,再遲幾天就好了?!?
  生:(讀第三首詩)“精華欲掩料應難,影自娟娟魄自寒。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輪雞唱五更殘。綠蓑江上秋聞笛,紅袖樓頭夜倚欄。博得嫦娥應借問,緣何不使永團圓!”這首詩語言很樸實,但意境很深遠。我雖然讀過《紅樓夢》這本書,也看過電視劇,但我閱歷太淺,說不出詩中所包含的深刻內涵。
  師:賈寶玉的評論:“這首不但好,而且新巧有意趣,可知俗語說的‘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br/>  2.意識的形式是主觀的
  意識是人腦對客觀存在的反映,意識是不是僅僅是人腦對客觀存在原原本本的反映呢?
  “龍、鳳”是中華民族的象征,是炎黃子孫的兩大主要圖騰,但地球上從來就沒有出現過“龍、鳳”,那么“龍、鳳”的觀念又是從何而來的呢?原來,“龍、鳳”的觀念最早產生于原始社會的圖騰崇拜。當時人們為了表明自己祖先的強悍,就從他們日常所接觸到的各種動物身上取材,逐步創造了“龍、鳳”的形象。我們可以在現實生活中找到龍、鳳的原型,是由于龍、鳳的形象是人腦對龍、鳳的原型加工改造的結果。所以說,意識是人腦對客觀存在的能動反映。
  (多媒體展示“龍、鳳”圖解)
世界上根本不存在鬼神,人們頭腦中仍然有鬼神觀念。鬼神觀念是否是對客觀存在的反映呢?玉皇大帝的外貌酷似漢人;釋迦牟尼的外貌酷似印度人;上帝耶穌的外貌酷似西方人。可見,人是按照自己的形象去創造神的,宗教觀念可以在客觀世界找到某種原型。鬼神觀念是意識的一種,只不過是對客觀存在歪曲、虛幻的反映,是一種錯誤的意識。
  人們關于未來的正確判斷和預測,都是對客觀事物作出的一種超前的反映。正確思想的科學預見性,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一種極為重要的反映形式。
 ?。ǘ嗝襟w展示:中國人飛天夢想的實現)
  1999年11月20日,中國第一艘無人試驗飛船發射成功。短短的七八年的時間,中國航天人走完了發達國家三、四十年所走過的路。2001年1月10 日、2002年3月25日、2002年12月30日,中國又先后三次成功發射神舟二號至神舟四號無人飛船,每次都有新的突破。2003年10月16日,我國第一位宇航員楊利偉乘神舟五號載人飛船繞地球14周后從太空安全返回,中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獲得圓滿成功。繼俄羅斯和美國之后,中國成了世界上第三個將人類送入太空的國家。2005年10月12日,航天員費俊龍和聶海勝搭乘神舟六號載人飛船發射升空,標志著中國完成了第一次真正意義上有人“參與”的載人飛行。2008年9月25日,航天員翟志剛、劉伯明、景海鵬搭乘神舟七號載人飛船發射升空。北京時間9月27日下午4點59分,翟志剛成功出艙,實現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太空行走,標志著我國從此成為繼美俄之后世界上第三個獨立掌握空間出艙關鍵技術的國家。我國航天事業的發展充分體現出人類在探索世界的實踐活動中,人的意識能正確反映事物的狀態、屬性和規律,從而指導人的實踐活動,達到預期的目的。
  課堂小結:
  什么是意識?從起源看,它是物質世界長期發展的產物;從生理基礎看,它是高度發達的物質系統——人腦的機能;從內容看,它是客觀存在的主觀映象。

5.2《意識的作用》說課稿
我說課的課題是《意識的作用》今天我將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重點、難點、教法與學法分析、教學過程六方面對本框教學進行說明。
首先、教材分析,即本課的教學地位和作用
《意識的作用》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思想政治》必修第4冊,第4冊《生活與哲學》第2單元第5課的第2框的內容。
通過上一課的學習,學生們已經明白意識的本質是人腦對客觀物質的反映,在此基礎上,本框開始學習哲學的作用。本框教材共設計了三目:即人能夠能動地認識世界、人能夠能動的改造世界及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學好本課將有助于學生逐步樹立辯證唯物主義的意識觀,并對下一階段的教學打下基礎。
二、說教學目標(每個說1~2個)
按照新課標教學目標,結合著高二年級學生他們的認知結構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掌握意識的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作用以及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原理
2、能力目標:通過學習意識作用的原理,得出對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原理的學習,讓學生明確正確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的途徑,培養學生具有理論和實際相結合、發揮主觀能動性和尊重客觀規律結合、高度的革命熱情和嚴謹踏實的科學態度相結合的能力。
3、情感與價值觀的目標:通過對客觀規律性和主觀能動性辯證關系的認識,讓學生們保持良好的精神風貌和旺盛的斗志,積極投身于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偉大實踐中去,增強學生們自覺貫徹和執行黨的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的自覺性。

三、說教學的重、難點(各說2~3個)
本著高二新課程標準,在吃透教材基礎上,我確定了以下的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和難點在于意識對改造客觀世界具有指導作用以及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對這兩個知識的理解和掌握,需要學生擁有良好的抽象思維能力,而且意識的指導作用對于樹立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為了講清教材的重、難點,使學生能夠達到本節課設定的教學目標,我再從教法和學法上談談:
四、 說教法和學法
我們知道,根據新課改的要求、創新教育的精神和我們政治學科的特點,我確定本節課采用“啟發式”的教學指導思,引導學生積極思維,熱情參與,獨立自主地解決問題。我在采用講授法的基礎上準備配合運用情景設置,提問,集體討論,活動探究等教學方法,并結合運用我本人所擅長的多媒體道具,根據所創設的情境,誘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充分挖掘他們的知識潛能。
 學法上,我貫徹的指導思想是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因而,我在教學過程中特別重視創造學生自主參與,合作交流的機會,真正實現學生從“學會”向“會學”轉變,這節課在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評價、分析歸納、自主探究、總結反思等。這些方法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盡可能讓學生多動腦、多觀察、多思考、多交流、多分析 讓學生在自己的思維的活躍中領會本節課的重點難點
最后我具體來談談這一堂課的教學過程:
五、說教學過程(重點說)
1、 課題引入: 我設計以提問哲學到底是什么?的問題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我設計典型事例,通過學生討論,教師總結的形式,并得出其實哲學就在我們身邊。
2、 講授新課:(35分鐘)通過教材第一目的講解,讓學生明白,生活和學習中有許多蘊涵哲學道理的故事,表明哲學并不神秘總結并過渡:生活也離不開哲學,哲學可以是我正確看待自然、人生、和社會的發展,從而指導人們正確的認識和改造世界。整個過程將伴隨著多媒體影像資料和生生對話討論以提高學生的積極性。
3、課堂反饋,知識遷移。
最后對本科課進行小結,鞏固重點難點,將本課的哲學知識遷移到與生活相關的例子,實現對知識的升華以及學生的再次創新;可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重點和難點,為下一框學習做好準備。
4、板書設計 我采用直觀板書的方法,對本課的知識網絡在多媒體上進行展示。盡可能的簡潔,清晰。使學生對知識框架一目了然,幫助學生構建本課的知識結構。
5、布置作業 我會留適當的自測題及教學案例讓同學們做課后練習和思考,檢驗學生對本課重點的掌握以及對難點的理解。并及時反饋。對學生在理解中仍有困難的知識點,我會在以后的教學中予以疏導。
以上是我對本節課的一些粗淺的認識和構想,因為我本人到現在仍沒有更多的教學經驗,設計上仍有很多不足之處,我會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斷完善和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也感謝各位老師的批評指正 我的說課完畢,謝謝老師!
  
第六課求索真理的歷程
6.1《人的認識從何而來》說課稿
各位評委老師,下午好!我說課的框題是:《人的認識從何而來》,說課的程序是說教材——說教學方法——說教學過程三個環節。
一、說教材:2min
1、教材地位和作用:在學習本框題之前,學生們已經學習了唯物論當中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系原理,為過渡到本框題的學習起鋪墊作用。從地位看,實踐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哲學認識論首要的基本的觀點,是區別于其他舊哲學的根本特點。所以學好該框題為后面唯物辯證法的學習打下了理論基礎,
2、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了解實踐的含義、基本形式;理解實踐的特點;掌握實踐是認識的基礎。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運用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原理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價值觀目標:讓初步確立科學的實踐觀,用實踐的觀點指導自己的學習和生活,讓知識服務于實踐。
3、重難點
(1)重點:實踐是認識的基礎。
(2)難點:實踐的含義及其特點。
二、說教學方法:1min
1、直觀演示法:利用圖片、水果試吃等手段進行直觀演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活動探究法:通過創設情景等活動形式引導學生獲取知識,活躍課堂氣氛。
3、集體討論法:提出問題,組織學生進行集體和分組討論,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的精神。
三、說教學過程(最重要,應占說課環節的一半以上時間,15min)
1.新課導入:
  通過播放“中國雜交水稻畝產900公斤自主創新”的新聞報道視頻,提問學生:袁隆平院士在雜交水稻上的技術試驗是一種什么活動?創設情境,以激發起學生的求知欲。從而引出本框題的學習和對“實踐”概念的介紹。
2.講授新課:
  (1)實踐的含義:
運用講授法,讓學生理解實踐的含義,實踐是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物質性活動。注意3點:一是人為主體;二是對象為客觀世界(包括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三是物質性活動,具有直接現實性,必然引起客觀對象的變化,區別于動物適應自然的本能,也區別于純粹的思維活動。
  判斷題:(鞏固提升)
1.實踐是人們改造世界的物質性活動。
2.實踐是人們改造自然界的一切活動
 ?。?)實踐的基本形式:
判斷:下列活動中哪些是實踐活動?(加強對實踐的理解并簡單介紹實踐的三種類型)
1、蜜蜂筑巢 動物本能
2、學生討論數學題的解題方法 純粹思維活動
3、農民種莊稼 生產實踐(最基本形式)
4、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 變革社會的實踐
5、科學家繪制人類基因組圖譜 科學實驗活動
6.老師講課 教育實踐
  發現學習法,讓學生了解實踐的三種基本形式。【注意】基本不等于全部
(3)解決知識點:實踐的特點(難點)
 ?。▽嵺`的特點是本課的難點,用農民種莊稼的案例把實踐的三個特點貫通起來講解,以幫助學生對該知識點的理解和把握)
1. 演示探究材料:農民種莊稼
  教師設問:
○1 “農民種莊稼”的實踐中又哪些要素構成?
○2這些要素有什么特點?
○3在種莊稼的過程中要不要遵循一些客觀規律?
  教師歸納:這一實踐活動由農民、土地、種地的工具和手段三個要素構成,很明顯這三者的特點是客觀性;一定要遵循客觀規律,不然收成一定不好,由這兩點我們可以看出,實踐的第一個特點是客觀物質性。
  教師設問:
  ○4農民種莊稼是盲目的還是有目的計劃的?
  教師總結:農民種莊稼是有目的有計劃,比如種莊稼是自己吃還是拿來賣;這塊地今年種不種,種什么,都是農民自主決定。從這里我們不難看出實踐的第二個特點是主觀能動性。
  教師設問:
  ○5農民是怎么學會種地的?現在的農民種地和過去有沒有不同?
  教師歸納:(1)通過向他人(農業專家學習技術,eg:袁隆平的雜交水稻技術成果運用于農業生產當中)學習,處在一定的社會關系中,這說明實踐具有社會性;(2)肯定不同,比如生產工具,奴隸社會是石器,封建社會是鐵器,而現代社會是大機器生產,不同的歷史階段所使用的生產工具不同,從以上兩點我們可以得出實踐的第三個特點是社會歷史性。
  通過運用教學資源,尤其是引導學生通過現實生活中的例子結合分析,層層創設情景提問,啟迪學生的思考,激發學生興趣。
  講完實踐的概念、基本形式和特點的內容,PPT進行課堂內容的小結,并用選擇題形式進行課堂演練。
  ?。?)實踐是認識的基礎(重點):
 實踐是認識的來源:
  運用直觀教學法,事先準備兩個蘆柑和兩個(假的)砂糖橘,讓全體學生猜測哪種水果比較甜。讓男女生各一名嘗試味道。把答案寫在紙條上,老師公布答案。要求老師的預設結果與學生說法一致。通過直觀案例引起注意,豐富教學內容,更好的理解知識內容,增強教學效果。得出結論,eg:毛澤東的原話,“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變革梨子,親口吃一吃?!?br/>  設置討論題:
觀點1:認識的來源只有實踐一個;
觀點2:認識的來源有多個:直接經驗(親身參與實踐活動)與間接經驗(知識的學習和傳遞)。認識的來源于獲取認識的途徑是源與流的關系!
  讓學生區分認識的來源與途徑,二者具有本質區別??!啟發學生:讀書要與實踐相結合。
  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比較好理解):
  展示照片:南朗站新型的和諧號輕軌火車跟老式綠皮火車作比較,引出結論。見教材內容標示!又如中國經過改革開放與經濟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不斷深化和發展,創設了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等等。
  實踐是認識的唯一標準
走近真理:觀點碰撞
 用權威人士觀點檢驗?多數人的觀點檢驗?客觀事物自身檢驗?實踐來檢驗?
提問: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
  經過討論交流,培養學生與他人合作學習和溝通的良好品質,也鍛煉了學生綜合能力、語言組織歸納表達能力。
  展示學習過的物理學內容:伽利略的“比薩斜塔”實驗,證明了:兩個鐵球同時落地。得出結論:實踐是檢驗認識正確與否的唯一標準。(因為這點理解起來有點難,所一教師要適當的講解)
 A、一種認識是否是真理不能由這一認識本身回答
 B、客觀事物自身也不能回答認識是否正確地反映了它
 C、實踐是聯系主觀與客觀的橋梁。人們把認識和實踐的結果對照,相符合,認識就正確。
實踐是認識的目的和歸宿:
走進社會:(課本P46歸國博士案例)
從這個故事中我們可以得到什么啟示?得出結論:實踐是認識的歸宿和目的。啟發學生學以致用,eg:紀中的學生研究地溝油簡易檢測方法(靈活利用身邊的教學資源)。
【板書設計】實踐是認識的基礎(板書)
  投影:逐步展示本課知識結構圖。學生通過回憶,讓學生有直觀的認識,學習內容一目了然。
1.實踐是認識的來源。
2.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
3.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
4.實踐是認識的目的和歸宿。
【課堂演練】:做個別練習題,對知識點加以鞏固。
(5)【知識推展】實踐與認識的辯證關系:(見教材)
原理:圖示內容,實踐是認識的基礎(來源、動力、唯一標準、目的和歸宿),認識對實踐具有反作用,體現為雙重性:正確的認識和科學的理論對認識起重要指導作用,錯誤的認識與不科學的理論會把實踐引向歧途。
方法論要求:a/樹立實踐第一的觀點,自覺參與實踐活動;b/重視認識的反作用,重視科學理論對實踐的指導作用。
(6)【布置作業】
四、教學反思兼結束語1min:
  將本課的哲學知識遷移到與生活相關的例子,哲學教育生活化!以上是我對本節課的一些粗淺的認識和構想,也希望各位老師的批評指正 。我的說課完畢,謝謝各位評委老師!

6.2《在實踐中追求和發展真理》
我說課的課題是《在實踐中追求和發展真理》今天我將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重點、難點、教法與學法分析、教學過程六方面對本框教學進行說明。
一、教材分析
首先、教材分析,即本課的教學地位和作用
《在實踐中追求和發展真理》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思想政治》必修第4冊《生活與哲學》第2單元第6課的第2框的內容。
通過上一框的學習,學生們已經掌握實踐的基本概念,在此基礎上,本框講授哲學和實踐的關系。本框教材共設計了三目:即真理是客觀的、真理是具體的有條件的以及追求真理是一個過程。通過學習真理論的內容,使學生形成正確區分和判斷真理與謬誤的能力,具有很強的指導意義。也為下一單元的學習打下基礎。
二、說教學目標(每個說1~2個)
按照新課標教學目標,結合著高二年級學生他們的認知結構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掌握真理的具體性
2、過程與方法的目標:通過學習真理論的內容,形成正確區分和判斷真理與謬誤的能力,
3、情感與價值觀的目標:引導學生樹立追求真理的永恒信念,確信追求真理要與時俱進,把在實踐中認識和發現真理,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作為我們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三、說教學的重、難點(各說2~3個)
本著高二新課程標準,在吃透教材基礎上,我確定了以下的教學重點和難點教學重點和難點在于如何全面理解“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對于這個知識點的理解需要學生擁有很強的抽象思維能力。正確理解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對于學生樹立正確世界觀,堅持真理,以及對以后內容的學習都具有很重要的作用為了講清教材的重、難點,使學生能夠達到本節課設定的教學目標,我再從教法和學法上談談:
四、 說教法和學法
我們知道,根據新課改的要求、創新教育的精神和我們政治學科的特點,我確定本節課采用“啟發式”的教學指導思,引導學生積極思維,熱情參與,獨立自主地解決問題。我在采用講授法的基礎上準備配合運用情景設置,提問,集體討論,活動探究等教學方法,并結合運用我本人所擅長的多媒體道具,根據所創設的情境,誘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充分挖掘他們的知識潛能。
學法上,我貫徹的指導思想是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因而,我在教學過程中特別重視創造學生自主參與,合作交流的機會,真正實現學生從“學會”向“會學”轉變,這節課在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評價、分析歸納、自主探究、總結反思等。這些方法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盡可能讓學生多動腦、多觀察、多思考、多交流、多分析 讓學生在自己的思維的活躍中領會本節課的重點難點
最后我具體來談談這一堂課的教學過程:
五、說教學過程(重點說)
1、 課題引入: 我設計以提問哲學到底是什么?的問題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我設計典型事例,通過學生討論,教師總結的形式,并得出其實哲學就在我們身邊。
2、 講授新課:(35分鐘)通過教材第一目的講解,讓學生明白,生活和學習中有許多蘊涵哲學道理的故事,表明哲學并不神秘總結并過渡:生活也離不開哲學,哲學可以是我正確看待自然、人生、和社會的發展,從而指導人們正確的認識和改造世界。整個過程將伴隨著多媒體影像資料和生生對話討論以提高學生的積極性。
3、課堂反饋,知識遷移。
最后對本科課進行小結,鞏固重點難點,將本課的哲學知識遷移到與生活相關的例子,實現對知識的升華以及學生的再次創新;可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重點和難點,為下一框學習做好準備。
4、板書設計 我采用直觀板書的方法,對本課的知識網絡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永新县| 泌阳县| 郴州市| 泸水县| 达州市| 阳原县| 合水县| 天全县| 阿合奇县| 鄂尔多斯市| 晴隆县| 阿拉善左旗| 康保县| 泰兴市| 南宫市| 寿光市| 濮阳县| 攀枝花市| 顺义区| 浙江省| 灵山县| 合山市| 怀集县| 民县| 东乌珠穆沁旗| 沂源县| 彩票| 甘德县| 遂昌县| 山西省| 马尔康县| 沾化县| 琼结县| 安远县| 新乡市| 祁连县| 余江县| 新绛县| 灵璧县| 耿马| 上高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