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答好政治選擇題的四步曲 選擇題因為它的答案的確定性,和評卷較少人為因素干預,又稱為客觀題。是政治考試的一種重要題型,分值一般占到總卷面的一半左右。筆者參考了部分資料介紹,請教大量的選擇題做的比較好的學生,對選擇題題型進行了分析發現做好選擇題沒有一用就靈的竅門,不過有幾個步驟和在步驟中應注意的問題,倒是希望對大家有益。 首先我們要弄清選擇題是怎么考的。選擇題由二部分構成:題干和題肢,基本要求是題干和題肢相符合,這既是做選擇題最重要的原則也是制定答案的基本原則。本文主要想談一談這四個步驟中應注意的問題。 做好選擇題應遵循四步曲: 一、讀懂題干。 這是常識,但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步驟。通常表現在對題干粗略一看,還一知半解時,就開始看題肢,一旦對選項拿不準時,再回頭看題干。不僅浪費了時間,還會造成越分析越糊涂。 所謂弄清題干就是要通過閱讀,弄題干中心思想。要在讀題時聯想學過的原理,概括出題目的中心大意。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抓住中心詞和中心句。這是理解題意的關鍵。如: 例題一:通過對若干國家經濟史的統計分析發現,隨著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收入分配呈現平均化的趨勢,這說明。(2000年高考.單選題) A、經濟的增長會自動導致收入分配的改善 B、經濟的增長會自發實現公平與效率的結合 C、市場經濟使收入分配日益平均化 D、經濟的發展是改善收入分配的基本途徑 這里面的關鍵詞就是"經濟發展","收入提高"、"收分配平均化"。題肢設計也必然是以此為信息鏈。再如: 例題二:某地蘋果喜獲豐收后,直至來年初仍有一大半賣不出去。果農起初認為果樹種植太多,超出了市場需求,但后來發現其它地區的優質蘋果卻以高價暢銷。這一事實使他們認識到:市場不是不需要蘋果,而是不需要品種和質量差的蘋果。從以上材料可以看出,市場經濟條件下(1997年高考.單選題) A、信息是重要的市場資源;B、競爭使商品優勝劣汰;C、供求關系決定商品價值;D、生產決定需求 這里的關鍵詞應是"認識到"。這個"認識到"后的結論往往是我們答題的信息來源。關鍵句是"市場不是不需要蘋果,而是不需要品種和質量差的蘋果" 只有養成搜索關鍵詞和關鍵句的習慣,在做題時思路才能迅速的進入試題中去 第二、長題干要讀短--概括大意;短題干要讀長--精析內涵。如下面這一道題: 例題三:地處高海拔山區的某貧窮山村,為了脫貧致富興辦了多家企業均告失敗。村領導汲取教訓,結合本村的優勢,決定種植既有市場需要又適合在高海拔山區生長的經濟作物,結果取得了成效,幾年來村民收入穩步提高,摘掉了貧困的帽子。這個事例表明,要發展農村經濟必須(200年高考題.單選題) A、適應市場需要,發揮比較優勢;B、擴大經濟作用的種植面積;C、加大投入,改善交通通訊條件;D、堅持無工不富的指導思想 通對材料閱讀,可以對農村經濟發展思路做出這樣的表述:"面向市場,因地制宜"。對應的選擇項,就很容易找到了。再如: 例題四: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是我國當前最大的政治。(2000年高考題.單選題) A.國家政權建設是我國當前政治的核心問題B.階級矛盾和階段斗爭只是在一定范圍內長期存在C。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符合我國人民的根本利益D.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就是政治建設 在這一道題中,題干不長,但是內容豐富。它包括:現代化建設內容、政治的內涵、現代化建設與政治的關系等信息。深刻、準確的把握題干,才能在選擇題肢中不被迷惑。只這樣,面對大量信息才能不迷失方向,面對有限的信息才能從容不迫。 二、抓住設問中的引導詞。 所謂"引導詞"就是,題中決定和影響對題意理解和決定著答題方向的詞語,它是將題干和題肢有機聯系起來的部分。主要存在于題干的設問中:如"這說明"、"由此可見"、"因此"、"根本原因是"、"對???,我們可以這樣理解"、"下列說法不符合題意的是""下列說法錯誤的是"等。這些詞語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決定了我們在答題時,如何判斷題干和題肢的關系;決定了題肢對題干的依存度。只有抓住了引導詞才能實現題干和題肢有機結合。 三、對號入坐要仔細。 前面兩個步驟雖然重要,最后的結果還要選擇符合題意的答案。方法無非是兩種:直選法和排除法,我們對此都比較熟悉。但一定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答非所問。 一般來講,只要是不應該選題肢,都是答非所問。但是容易導致選擇失誤的是這樣一種情況:題肢本身正確,但不是題干要求的選項,這類題目注要考察學生審題是不是認真。如: 例題五:針對經濟技術合作問題,江澤民主席在對亞太經濟合作領導人與亞太經濟合作組織工商咨詢理事會代表的講活時,發表了培養具有國際商業頭腦和全球化經營戰略的企業家、提高企業經營管理水平、提高企業創新能力等三點看法。這說明:(不定項選擇題) A.發展經濟技術合作,通過消化、吸收和創新,才能形成本國更高的生產能力 B.任何國家都必須在不斷的加強與各國的經濟技術合作中求得生存和發展 C.發展經濟技術合作,提高企業經營水平和技術創新能力,是發展本國經濟的基本戰略 D.面向國際市場提高人才與企業素質,是世界經濟國際化的客觀要求 此題的中心句是江澤民講話的內容,包括兩層意思:"具有國際商業頭腦和全球化經營戰略的企業家""提高企業經營管理水平、提高企業創新能力"。所以可以對江澤民的話進行概括:"對企業經營者和企業的素質提出了要求"。這樣一來,盡管ABC選項都本身都正確,但卻不符合題干的意圖,因此不能選。 2.以錯對錯 題干本身是錯誤的或荒謬的,題肢的設計符合題干中某個荒謬的觀點,但本身是錯誤的,這個題肢也應選。這一類題雖不多,但也應引起重視。 3.偷梁換柱。 對已有的原理用于題干或題肢時改變一些條件,主要是通過"添枝加葉"--增加條件或限制語;或者是"缺斤短兩"--減少條件或限制語,以考察學生對概念或原理把握的是否準確。 例題六:我國商業保險 A.是把分散的社會資金集中起來,用于補償自然災害造成的損失的措施 B.是針對商業風險進行投資 C.保障范圍的大小與繳納保險費用成正比 D.參加保險的費用由個人、國家、社會共同負擔的 其它如"聲東擊西"--設問和題干的材料設計幾乎沒有關系。題肢只與設問有關。"正話反說"---通常題目考察正確的認識,但這里問你錯誤的看法。 可見,以上的選擇題的干擾方法沒有什么特別,只要細心都可以應付。 四、排除干擾巧檢查。 對于一些有疑問,但又拿不準的題目,可以采取"代入法"進行。即將題肢和題干用設問中的引導連接為一體,形成一句話。看一看這句話是人不是語句通順。 例題七:當今世界政治風云變幻,經濟競爭十分激烈,伴隨著我國對外經濟關系的發展,一些西方國家在同我國進行經濟合作的同時,也在極力的兜售資產階級的世界觀和生活方式,對我國進行分化和西化。因此,我國在發展對外關系時 A.要大膽的吸收發達國家一切有用的東西;B.要堅決抵制資本主義腐朽的東西;C.要發揚愛國主義精神,反對崇洋媚外;D.不能采取閉關鎖國的政策 D項的選擇是錯誤的,從正面思考不易理解。這里的引導詞是"因此",所以這我們可以這樣驗證:(資本主義國家)在極力的兜售資產階級的世界觀和生活方式,對我國進行分化和西化,"所以",我國在發展對外關系時,不能采取閉關鎖國的政策。如果還不能確認,可以再反過來,上句話可以這樣改動:(我國之所以)不能采取閉關鎖國的政策,是因為(資本主義國家)在極力兜售資產階級的世界觀和生活方式,對我國進行分化和西化。一個改動,就可以發現,這個說法很別扭。把A項這樣驗證,同樣會得出這樣的結論。而B和C就很通順。 一般來講,只需要一次代入,就可以使思路清晰起來。此外:A"表明"B可以換成B"會導致"A。這個過程看起來復雜,實際上思考中只需要十幾秒或更少時間。重要的平時是養成這樣的習慣。 后記: 選擇題考察的內容也不外乎三部分:識記、理解、運用。近年的考試中理解、運用的比重增加,很少看到識記的題型,識記已經滲入了理解和運用中。我們做每一道政治選擇題都是運用已用的知識,對題干提供的材料、信息進行分析、甄別、遴選。可見,選擇題也是考察我們學生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考察我們處理信息的能力。因此技巧始終是技巧,不能代替基本功。 要想解答好選擇題,首先要在平時的學習中注意準確把握概念和原理,概念和原理的理解是選擇題主要考察內容,否則巧媳婦難為無米之炊。第二,養成好的習慣:做題習慣,如建立錯題本,或在資料中對不同難度的題做不同的標記,對反復出錯的題進行重點為分析;總結選擇題的干擾方法和做題的好經驗的習慣;好的邏輯思維的習慣,好的思維不是老師教出來的,而是練出來的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