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第6節 摩擦力【要點整理】當一個物體在另一個物體表面上運動時,在兩個物體的接觸面上回產生一種阻礙物體 的力,這種力叫做摩擦力。摩擦力的方向與物體相對運動的方向 。摩擦力的大小跟 和 有關。壓力越 ,接觸面越 ,摩擦力越大。3、可以通過增大 或增大 來增大摩擦,減小摩擦的方法,一是減少 ,二是使接觸面更 ,也可以用 來減少摩擦。【例題講解】1、下列現象跟摩擦力無關的是( )A.在軸承部位涂潤滑油 B.針尖做得很尖C.下雪天在馬路上撒沙子 D.鞋底有粗糙的花紋解:A、在軸承部位涂潤滑油,是通過使接觸面脫離減小摩擦,故A不合題意;B、針尖做得很尖,是在壓力一定時,通過減小受力面積來增大壓強,與摩擦力無關,故B符合題意;C、下雪天在馬路上撒沙子,在壓力一定時,通過增大接觸面的粗糙程度來增大摩擦力,故C不合題意;D、鞋底有粗糙的花紋,在壓力一定時,通過增大接觸面的粗糙程度來增大摩擦力,故D不合題意。故選:B。下列實例中,為了減小摩擦的是( )A.足球守門員戴有防滑手套 B.運動鞋的底部制有凹凸不平的花紋C.雪天汽車輪胎上安裝防滑鏈 D.磁浮列車運行時車身與軌道間形成間隙解:A、足球守門員戴有防滑手套,在壓力一定時,通過增大接觸面的粗糙程度來增大摩擦力,故D不合題意;B、運動鞋的底部制有凹凸不平的花紋,在壓力一定時,通過增大接觸面的粗糙程度來增大摩擦力,故B不合題意;C、雪天汽車輪胎上安裝防滑鏈,在壓力一定時,通過增大接觸面的粗糙程度來增大摩擦力,故C不合題意;D、磁浮列車運行時車身與軌道間形成間隙,是通過使接觸面脫離來減小摩擦力;故D符合題意。故選:D。3、用5N的水平拉力使木塊在水平桌面上做勻速直線運動。若用6N和4N的水平力分別拉水平桌面上的木塊,此時木塊受到的摩擦力分別是( )A.6N和4N B.6N和0N C.5N和4N D.5N和0N解:(1)木塊受到5N的拉力在水平面上做勻速直線運動,木塊在水平方向上受到拉力和滑動摩擦力作用,這兩個力是一對平衡力,大小相等,所以滑動摩擦力大小f滑=F1=5N。(2)當拉力增大為6N時,木塊對水平面的壓力不變、接觸面的粗糙程度不變,所以滑動摩擦力不變,大小還是5N,此時拉力大于滑動摩擦力,木塊將做加速運動。當用4N的水平力拉水平桌面上的木塊時,此時拉力小于5N(即小于滑動摩擦力),此時木塊將處于靜止狀態,受到的是靜摩擦力,此時靜摩擦力和拉力是平衡力,大小相等,則f靜=F3=4N。綜上分析可知,選項ABD錯誤,C正確。故選:C。4、探究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時,做了以下的三個實驗:回顧課堂上的實驗過程回答問題:(1)該實驗的原理是什么? 。(2)拖動木塊應做什么運動? 。(3)實驗一、二為什么要用同一木塊?實驗可得出什么結論? 。(4)實驗一、三為什么要用同一水平木板?實驗可得出什么結論? 。解:(1)(2)只有沿水平方向拉著物體做勻速直線運動,物體在水平方向上受到平衡力的作用,根據二力平衡,拉力大小才等于摩擦力的大小。該實驗的原理是二力平衡;(3)根據控制變量法,實驗一、二中,用同一木塊,目的時控制壓力相同,由圖知,壓力相同時,接觸面越粗糙,壓力越大;(4)實驗一、三要用同一水平木板,目的是控制接觸面粗糙程度相同,由圖知,在接觸面粗糙程度相同時,壓力越大,滑動摩擦力越大。故答案為:(1)二力平衡;(2)沿水平方向做勻速直線運動;(2)控制壓力相同,壓力相同時,接觸面越粗糙,壓力越大;(4)控制壓力相同,壓力相同時,接觸面越粗糙,壓力越大。5、如圖所示是小明“探究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的實驗,銅塊和木塊的大小和形狀完全相同,實驗時彈簧測力計拉著物體沿水平方向做勻速直線運動。(1)該實驗的實驗原理是 。(2)比較甲、乙兩圖,可得到的結論是 。(3)圖乙、丙中銅塊和木塊疊在一起的目的是為了使 相同。(4)若物體做減速直線運動,彈簧力計讀數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摩擦力。(5)實驗時,小明先在豎直方向上對彈簧測力計調零,然后用彈簧測力計拉著物體沿水平方向做勻速直線運動,則測出的摩擦力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實際摩擦力。(6)圖丁是對實驗進行的改進方案,請簡單評價方案改進后的優點 。解:(1)只有沿水平方向拉著物體做勻速直線運動,物體在水平方向上受到平衡力的作用,根據二力平衡,測力計示數才等于摩擦力的大小;(2)比較甲、乙兩圖,接觸面粗糙相同,乙中壓力越大,彈簧測力計示數越大,滑動摩擦力越大,故得出:在粗糙程度相同時,壓力越大,滑動摩擦力越大;(3)實驗中對支持面的壓力大小等于物體的重力,把木塊和銅塊疊加在一起是為了控制壓力大小相同;(4)因接觸面粗糙程度不變,壓力大小不變,故摩擦力大小不變,若物體做減速直線運動,則拉力變小,故彈簧測力計讀數小于摩擦力;(5)彈簧測力計使用時要進行調零,在豎直方向上對彈簧測力計調零,在水平方向上使用,因為在豎直方向上由于彈簧自身重力,彈簧要比在水平方向上要長,調零指針指在零刻度線的上方,導致測量結果小于摩擦力;(6)圖丁中,物體靜止,物體受到的測力計拉力與木板對其施加的摩擦力為一對平衡力,故測力計靜止,方便讀數(或木板不用做勻速直線運動)。故答案為:(1)二力平衡;(2)在接觸面粗糙程度相同時,壓力越大,滑動摩擦力越大;(3)壓力大小;(4)小于;(5)小于;(6)測力計靜止,方便讀數(或木板不用做勻速直線運動)。【同步練習】基礎篇1.如圖,籃球表面布滿顆粒和紋理主要是為了( )A.增大摩擦 B.輕便省力 C.增大壓強 D.節省材料2.隨著低碳理念的不斷深入,自行車成為綠色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下列有關自行車,為了減小摩擦的是( )A.輪胎表面制有凹凸不平的花紋 B.給車軸加潤滑油 C.剎車時用力捏閘 D.車把處有橡膠套3.如圖所示的實例中,為了增大摩擦的是( )A.行李箱下的輪子 B.勻速行駛的北京S1線磁懸浮列車 C.瓶蓋上的花紋 D.給自行車車軸加潤滑油4.如圖甲,小明用4N的力把重2N的粉筆擦壓在豎直黑板上靜止,壓力方向沿水平方向向左(圖乙)。此過程粉筆擦羊毛面和黑板接觸,羊毛面比背面木殼粗糙。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黑板對粉筆擦的摩擦力為4N B.壓力保持不變,若木殼摔掉一小塊,則黑板對粉筆擦的摩擦力不變 C.改用木殼與黑板接觸,其他條件不變,則黑板對粉筆擦的摩擦力將減小 D.若壓力增大到6N,黑板對粉筆擦的摩擦力不變5.如圖所示用彈簧測力計拉動運動鞋在粗糙程度不變的水平地面上向右做直線運動,以下說法中正確的是( )A.使彈簧測力計內的彈簧伸長的力是運動鞋受到的摩擦力 B.地面對運動鞋的支持力和運動鞋的重力是一對相互作用力 C.若彈簧測力計的示數為 3N,此時運動鞋受到的摩擦力不一定為 3N D.如果拉力大小改變,摩擦力大小也會改變6.如圖所示,質量為1千克的物體壓在豎直的墻面上,當壓力F逐漸增大的過程中,物體最終靜止在墻面上,在此過程中,物體受到摩擦力f的大小與時間t的關系是( )A. B. C. D.7.如圖所示,手握著瓶子處于豎直靜止狀態,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瓶子處于靜止狀態,所以瓶子不受摩擦力作用 B.手握瓶子的力越大,瓶子所受的摩擦力就越大 C.瓶子受到手的握力和重力是一對平衡力 D.瓶子受到豎直向上的摩擦力8.如圖是一個小朋友玩滑板車時的情景,若滑板車做勻速直線運動,則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滑板車底部安裝有輪子是為了減小摩擦 B.人和車滑行的速度越快,他們的慣性越大 C.若滑板車所受外力突然消失,滑板車將做勻速直線運動 D.人對滑板車的壓力和滑板車對人的支持力是一對相互作用力9.如圖,水平桌面上疊放的A、B兩個物體,在水平方向力F1和F2的作用下,以共同的速度v一起向右勻速運動,拉力F1=5N,F2=3N.那么物體B的上下表面所受到摩擦力的大小分別為( )A.5N,8N B.5N,3N C.0N,3N D.5N,2N10.如甲圖所示,小明用彈簧測力計水平拉木塊,使它先后兩次沿水平木板滑動相同的距離(設木板各處粗糙程度相同),乙圖是他兩次拉動同一木塊得到的距離隨時間變化的圖象。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木塊兩次受到的拉力一樣大 B.木塊第二次比第一次運動的速度大 C.木塊第一次受到的摩擦力大 D.木塊第二次受到的摩擦力大提高篇11.如圖所示,疊放在一起的物體A和B,在大小為F的恒力作用下沿水平面做勻速直線運動,則下列結論中正確的是( )A.甲、乙兩圖中物體B所受摩擦力大小均為F B.甲、乙兩圖中物體A均受到地面對它的摩擦力大小均為F C.甲圖中物體A受到地面對它的摩擦力為0,物體B受到的摩擦力為F D.乙圖中物體A受到地面對它的摩擦力為F,物體B受到的摩擦力為012.張明同學用50N的力將重30N的物體壓在豎直墻面上,然后用20N的力豎直向上拉物體,物體靜止不動,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物體受到豎直向下20N的摩擦力 B.物體豎直方向上只受到重力和拉力的作用 C.物體受到豎直向上30N的摩擦力 D.物體受到豎直向上10N的摩擦力13.如圖所示,小明用不計重力的彈簧測力計拉著一物塊A以0.1m/s的速度在水平地面上勻速前進,則物塊受到的滑動摩擦力的大小為 N;當A以0.2m/s的速度在該地面上勻速前進時,A受到的滑動摩擦力 (填“變大”、“變小”或“不變”);若在物塊A上方疊加同樣大小的物塊,并以0.2m/s速度在該地面上勻速前進時,A受到的滑動摩擦力 (填“變大”、“變小”或“不變”)。14.自然界中的物質具有很多基本屬性。如圖所示為現代撐竿跳的過程簡圖,運動員使用的撐竿具有很好的 ;在握竿前,運動員會在手掌心中涂抹上白色的鎂粉,這是為了 (選填“增大”或“減小”)手與竿間的摩擦。15.如圖所示,三個相同的物體疊放在一起,當B受到6N的水平拉力時,三個物體起向右勻速運動,則A與B之間、B與C之間的摩擦力分別為 N和 N。16.如圖所示是利用彈簧測力計測量滑動摩擦力的示意圖,圖中物體重50N.小明發現當彈簧測力計的示數是15N時,物體恰好能做勻速直線運動。由此可知該物體受到桌面的滑動摩擦力是 N.當小明改用20N的拉力拉著物體在桌面上加速運動時,它受到的滑動摩擦力 (選填“等于15N”“大于15N小于20N”“等于20N”“等于50N”)17.如圖甲所示,物體甲重40N,被50N的水平壓力F甲壓在豎直墻壁上保持靜止,如圖乙所示,物體乙重60N,在35N的水平拉力F乙作用下,沿水平桌面勻速向右運動,則物體甲受到的摩擦力f甲為 N,物體乙受到的摩擦力f乙為 N。18.在“探究二力平衡條件”的實驗中,小華的探究裝置如圖1甲所示,他將系于輕質硬紙片兩端的細線分別跨過左右支架上的滑輪后,在兩線末端掛上鉤碼。通過觀察硬紙片在什么條件下會保持運動狀態不變來研究二力平衡的條件。(1)將細線兩端各掛一個50g的鉤碼,松手后紙片保持靜止狀態,在其中左端鉤碼下再加掛一個50g的鉤碼后,紙片向左加速運動,說明力的 對物體平衡有影響。(2)在細線兩端各掛50g的鉤碼,將硬紙片扭轉一下,使紙片的一邊與桌面平行,放手后紙片 (選填“能”或“不能”)保持平衡,這樣做的目的是用于探究不在同一直線上的兩個力對物體平衡的影響;(3)在做這個探究實驗時,小陽將木塊放在水平桌面上,設計了如圖乙所示的實驗裝置,你認為 的設計更好一些(選填“小華”或“小陽”),其主要原因是 。19.如圖所示是小南“探究滑動摩擦力與什么因素有關”的實驗過程:(1)該探究要用彈簧測力計拉著木塊在水平方向作 運動,根據 原理,可知此時摩擦力與拉力大小相等。(2)小南分析甲、乙兩實驗,發現F1<F2,得出結論: ,分析 兩實驗,說明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接觸面粗糙程度有關。(3)下表是另一組同學小明記錄的數據,由表中信息可知,小明探究了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 的關系;當彈簧測力計示數為4.0N時,木塊所受的摩擦力大小是 N,木塊開始滑動時受到的摩擦力 (選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勻速運動時受到的摩擦力。拉力大小F/N 0~3.4 3.5 3.3木塊平放 靜止 開始滑動 勻速運動木塊側放 靜止 開始滑動 勻速運動(4)小南在探究后反思:操作中不能保證勻速拉動物體,所以彈簧測力計的示數并不穩定。經老師引導后,將實驗裝置改成如圖丁所示,當他用力拉動木板向右水平滑動,木塊很快處于靜止狀態,此時彈簧測力計的示數 木塊受到的摩擦力(選填“大于”、“小于”或“等于”)。當木板的運動速度增大時,彈簧測力計的示數 (選填“增大”、“減小”或“不變”)。20.在“探究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因素”的實驗中,小英做了如圖甲所示的三次實驗,用到了一個彈簧測力計、一個木塊、一個砝碼、兩個材料相同但表面粗糙程度不同的長木板,實驗中第1次和第2次用相同的長木板,第3次用表面更加粗糙的長木板。(1)同組的小芳發現小英在第一次實驗中出現圖乙的操作,操作中的錯誤是 ,糾正錯誤后,應拉動彈簧測力計使木塊做 。(2)比數1、2兩次實驗,是為了探究 對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影響。(3)比較 (填實驗序號)兩次實驗,是為了探究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接觸面粗糙程度的關系。(4)剛開始小英做第1次實驗時控制不好力度,拉力隨時間變化的圖象如圖丙所示,木塊的速度隨時間變化的圖象如圖丁所示,則木塊在第7s時的摩擦力為 N。(5)小芳同學將實驗方法進行了改進,實驗裝置如圖丁所示:將彈簧測力計一端固定,另一端鉤住木塊,木塊下面是一長木板,實驗時拉著長木板沿水平地面向右運動,實驗中長木板 (選填“需要”或“不需要”)做勻速直線運動。此時木塊受到的摩擦力方向 ,大小為 N。(6)小芳在作圖戊實驗時,拉動木板沒有及時停下來,當木塊有七分之一滑出木板表面的時候,摩擦力大小為 N。 參考答案:【要點整理】相對運動、相反壓力的大小、接觸面的粗糙程度、大、粗糙壓力、接觸面的粗糙程度、壓力、光滑、滾動代替滑動【同步訓練】A; 2.B; 3.C; 4.D; 5.C; 6.B; 7.D; 8.B; 9.D; 10.A; 11.B; 12.D; 13.2.8;不變;變大;14.彈性;增大;15.0;6;16.15;等于15N;17.40;35;18.大小;不能;小華;用小卡片做實驗,減少了摩擦力對實驗的影響;19.勻速直線;二力平衡;在接觸面粗糙程度相同時,壓力越大,滑動摩擦力越大;甲丙;受力面積大小;3.3;大于;等于;不變;20.彈簧測力計未沿水平方向拉動;勻速直線運動;壓力;圖2、3;3;不需要;水平向右;2.8;2.8;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