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綜合探究七《區域的變化》習題一、基礎練習1.下列說法正確的有( )①口述資料除了傳說外,還有口述歷史②過去的人們遺留下來的實物,稱為文物③實物、照片、歷史小說都屬于第一手資料④歷史資料有文字資料、實物資料、口述資料等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2.下列選項中屬于第二手資料的是( )A.20世紀60年代從錢塘江打撈上來的太平天國時期使用過的大炮B.記錄日軍在侵華戰爭中制造南京大屠殺等罪行的日文版圖書《東史郎日記》C.一位大學教授編著的一本有關南宋都城臨安的歷史書D.不久前公布的有關美軍虐待戰俘的照片3.我們生活的區域在不斷變化,下列屬于區域變化的積極影響的是( )A.人口越來越多 B.交通越來越發達C.環境越來越差 D.“城市病”越來越嚴重4.解決城市交通擁擠最有效、最科學的辦法是( )A.在市中心建立大量停車場B.學校、工廠和機關安排不同的上下班時間C.鼓勵市民使用公共交通工具D.控制和減少小汽車數量,禁止大貨車入城5.探尋區域變化的步驟一般是( )①收集資料 ②分析資料 ③分類整理資料 ④用適當的形式展示成果A.③④①② B.①③②④ C.②③④① D.①②③④6.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來自自己實踐、經歷或直接觀察所獲得的資料,是第二手資料B.一般來說,第一手資料比第二手資料更可靠C.有時尋找第一手資料十分困難,或者根本不可能找到,即便如此也不能用第二手資料D.要了解區域的變化,只要收集第一手資料就可以了7.下列有關區域變化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A.不同的區域,其變化有快有慢,有好也有壞B.同一區域的變化,在不同人的眼里,會產生不同的看法C.對同一區域的變化,人們的想法和觀點應該是一樣的D.通過區域的變化可以感悟生活的歷史進程8.記者小魏在調查該區受災情況的過程中,屬于獲取第一手資料的有( )①到災區拍攝照片 ②查找相關的報道資料和照片③采訪受災群眾 ④到災區實地考察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二、提升練習9.如果我們想要做一個浙江省水質環境的調查,資料的來源可以是( )①關于水域周邊居民的調查訪談 ②檔案館中有關浙江水質的文獻檔案③對浙江水域的實地考察數據 ④根據自己的想象撰寫的調查報告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10.下面小陳同學搜集到的資料中,屬于他家鄉的經濟特征的是( )A.位于太湖之濱,三面臨湖,一面連陸B.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雨水豐沛C.盛產橘子、枇杷、楊梅和白果D.西部山丘綿延,東部地勢平坦11.小胡在假期里和同學一起去北京旅游。他們參觀了故宮博物院,看到了許多明清時期的物品和照片,還通過導游的講解,了解了很多關于故宮的故事。小胡還買了一本介紹故宮趣聞軼事的書。下列小胡對所接觸到的資料的分析中,不正確的是( )A.看到的照片屬于文獻資料 B.擺放的物品屬于文物C.介紹趣聞軼事的書不可全信 D.導游的講解是第一手資料12.事實是事物的真實情況,觀點則是人們對事物的看法。請區分下列描述是事實還是觀點。①我國的首都是北京。 ②學數學真難。③《江南Style》這首歌真好聽。 ④2008年,中國北京舉辦了第29屆夏季奧運會。⑤今天氣溫35攝氏度,好熱呀! ⑥杯子里裝的是可口可樂,它非常好喝。⑦2013年4月20日08時02分,四川省雅安市蘆山縣發生里氏7.0級地震。上述材料中屬于觀點的有____________,屬于事實的有____________。(填寫序號即可)13.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西漢淮南王劉安主持撰寫的《淮南子》中記載了不少古代的神話。材料二: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家喻戶曉,流傳至今。材料三:在秦始皇陵一號兵馬俑陪葬坑第三次考古發掘中,陸續有銅鏃之類的文物出土,還發現了帶有彩繪的戰車的局部。尤其令考古人員興奮的是發現了彩繪俑。(1)上述材料中,哪些是第一手資料?哪些是第二手資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上述材料中,你認為最真實可信的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據考證,戰國時期,秦國平均每個家庭有4個人。唐朝家庭規模較大,據記載公元760年時平均每戶8.79人。從宋朝開始到明清時期,由于商品經濟的發展,強調家族制度的法律日漸松弛,家庭規模開始縮小。進入20世紀以后,大家庭進一步解體,家庭向小型化發展。(1)請你說說中國家庭發生了怎樣的演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這種家庭的演變說明了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調查你的祖輩和父輩,完成下面的問題。(1)了解他們的少年時代都有哪些媒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他們當時接觸最多的是哪種媒體?你接觸最多的媒體是哪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比較一下你和長輩們獲得信息的途徑是否存在差異。如果有,請分析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區域的變化》 習題答案1.【答案】B2.【答案】C3.【答案】B4.【答案】C5.【答案】B6.【答案】B7.【答案】C8.【答案】B9.【答案】A10.【答案】C【解析】經濟特征與物產有關,而A、B、D項都是自然特征。11.【答案】D【解析】導游講解的很多關于故宮的故事,并不是第一手資料,因為這些并不是導游親身經歷12.【答案】②③⑤⑥ ①④⑦13.【答案】(1)第一手資料:銅鏃、有彩繪的戰車的局部、彩繪俑;第二手資料: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淮南子》。(2)秦始皇陵出土的文物(銅鏃、有彩繪的戰車的局部、彩繪俑等)。14.【答案】(1)小家庭——大家庭——小家庭 (2)秦國時期的小家庭到唐朝時的大家庭,說明了從戰國到唐朝,農業經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家族制度也得到了不斷的完善。宋明清時期到現在家庭規模的變化說明了商品經濟得到發展,強調家族制度的法律日漸松弛,逐步瓦解。15.【答案】(1)報紙、廣播、電視電影、書籍等(2)他們接觸最多的是廣播,我接觸最多的是電視和互聯網。(3)存在差異。原因:長輩們生活的那個時代經濟還不發達,技術也還比較落后,許多媒體還未得到普及。現在,科技發達了,經濟發展了,人們的生活富裕了,許多媒體都能走進尋常百姓家。/人教版歷史與社會七年級 綜合探究七區域的變化 教學設計課題綜合探究七 區域的變化單元七學科歷史與社會年級七年學習目標知識和技能1.能夠區分第一手資料和第二手資料,能夠知道它們對于判斷論述的不同價值.2.能夠區分事實和觀點,并據此分析材料。過程與方法1.運用具體材料,說明本地區今年來所發生的變化,并對其進行評價。2.從學習材料中提取相關信息,完成探究區域變化的學習任務,并總結出區域變化的特點以及人類活動對區域變化的影響。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通過聯系本地區域發展事例,增加熱愛家鄉的意識,關注歷史,關注現實生活,珍惜現實生活。2.通過分析區域的變化,體會到人類活動必須與自然環境相協調的道理,自覺樹立可持續發展的觀念。重點學會區分第一手資料和第二手資料以及事實和觀點。難點1.綜合運用多種方法,對自己身邊區域的變化進行分析和評價。教學過程教學環節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導入新課感受生活的變化,我們認識到:在人類共同的歲月中,每個人年生活在一定的時同段。正如同在人類共有的地球上,每個人都生活在一定的區域里。無論是社區、家鄉還是國家,每個區城都有自身發展的歷程感受區域的變化,就是感受生活的時空。讓我們從幾個區域變化的故事中,繼續探究生活的時空,進一步感悟生活中的歷史進程。觀察松花江畔的變遷 引入新課講授新課一、如何了解區域的變化1.區域在不斷地變化我們可以通過哪些內容來感受區域的歷史變化?觀察幾幅圖片視頻:樓蘭古國我們生活在不同的區域,或許會有一個共同的感受——區域在不斷地變化。人口的遷移、環境的變遷、交通的發展……都會讓我們感到區域的變化。如何了解區域的變化?我們了解區域的變化,要依據各種各樣的資料,或者來自自己實踐、經歷所獲得的資料,或者從當事人或目擊者那里轉述得來的資料。運用一定的途徑和方法如上網查閱、閱讀書籍、訪問老人、實地調查、新聞報道 、搜集資料、參觀博物館等2.了解區域的變化需要借助的資料前者是第一手資料,后者是第二手資料。例如,我看見某處發生火災,這是第一手資料;我聽別人說或者通過各種媒體知道某處發生火災,都屬于第二手資料。一般來說,第一手資料比第二手資料更可靠。資料:第一手資料和第二手資料的區別資料類別第一手資料第二手資料資料來源自己的實踐、經歷或直接觀察所獲得的資料從當事人或目擊者的轉述得來的資料表現形式原始文件、檔案、信函、日記、回憶錄、照片、文物古跡和其他實物傳說、后人寫的歷史著作、口述資料和神話故事等特點原創性。證據直接,準確性、科學性強,可靠性強。具有實證性、生動性和可讀性的優點資料間接,準確性、可靠性相對較低資料1 星宿海的變化(閱讀教材)第一手資料?【小李的考察】第二手資料?【聽說、查找、采訪】資料2 泗安鎮的巨變(閱讀教材)第一手資料?【小吳的調查】第二手資料?【偶然了解、電視報道、村民告訴】上面的資料分別反映了區域哪些方面的變化?【環境變化、生產生活變化、物產變化】二、如何看待區域的變化1.不同的區域,其變化有快有慢,有好也有壞。即使是同一個區域的變化,在不同的人眼里,也會產生不同的看法。2.看待變化要以事實為依據得出結論在了解了區域的變化之后,我們又該如何去看待(評價)這種變化呢?我們要區分事實和觀點。事實是事情的真實情況,觀點則是人們對事物的看法。如圖:事實是校園暴力普遍存在觀點是有人認為這是善良教育的缺失。資料3 北京交通的變化視頻:北京的交通的變化首都北京是一座古老的城市,但她充滿生機與活力,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發展著,交通狀況就是反映這些城市演變的一個縮影。20多年前,上班上學時,大家要么來公交車,要么騎自行車或者步行。小轎車離普通人的生活很遙遠。現在,很多人都開上了私家車北京地鐵線路四通八達,去哪兒都很方便。上面對北京交通況的描述,哪些屬于對事實的描述,哪些屬于觀點?對于星宿海和泗安鎮的變化,你有什么看法?【(1)星宿海的變化,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為原因,但主要是人為原因(2)泗安鎮的村民敢于解放思想,打破常規,注重發展地區優勢】三、說說周邊區域的變化選擇一個你感興趣的區域,搜集資料,寫一篇報道。為你的報道取一個標題,要能鮮明地體現區城變化的特色。說明資料的來源,如調查訪談,文獻檔案或實地考察等。選取區域變化的實例,進行事實描述,最好能配上圖片等資料。對區域的變化進行評價,說明你的觀點。寫反映有關區域變化的報道時應注意:一、是要有合適的標題;二、是要說明資料的來源;三、是選取區域變化的實例,進行事實描述最好配上圖片等資料;四、是要進行評價,亮出觀點。學以致用:對于我們身邊私家車越來越多這一變化,你有什么看法?【私家車越來越多反映了我們物質水平在不斷提高,給我們的出行帶來了極大的方便但是它也帶來一系列的問題:如交通堵塞、交通事故、尾氣排放越來越多,導致空氣污染。】歸納:探究區域的變化需要哪些步驟?【1.通過各種途徑收集資料調查訪談、文獻檔案或實地考察等2.分類、整理、分析資料將資料歸類,辨別屬于哪種類型的資料,判斷資料的可信度并分析其包含的信息。3.書寫歷史說明事物的歷史沿革,并簡要分析其發生變遷的原因(科技進步、經濟和社會發展、思想變化……)等方面內容。】通過事例了解區域的不斷變化知道如何了解區域的變化了解區域的變化需要借助的資料分清第一手資料和第二手資料資料分析知道如何看待區域的變化知道看待變化要以事實為依據得出結論分析資料根據要求寫一篇報道。了解書寫歷史時要注意的問題學會根據某一事件談看法進行歸納整理出示事例,引導分析介紹如何了解區域的變化區分第一手資料和第二手資料引導資料分析介紹如何看待區域的變化引導區分事實和觀點指導分析資料布置要求,說一說周邊區域的變化介紹書寫歷史時要注意的問題引導從多方面談看法引導歸納課堂練習1.日常生活中,我們了解區域變化的有效途徑主要有( )①通過自己親自實踐,實地調查研究②可以通過當事人或目擊者轉述得來③可以通過各種媒體知道情況④通過小道消息得來的資料A. ①②③ B. ①③④C. ①②③④ D. ②③④2.某班同學開展“中國近代交通變遷”的歷史探究學習,有兩首《詠火輪車》的竹枝詞引起了大家的興趣。“輪隨鐵路與周旋,飛往吳淞客亦仙。他省不知機器巧,艷傳陸地可行船。”“火車當日達吳淞,女伴遨游興致濃。今日司空都見慣,滬寧來去也從容。”(1)這兩首竹枝詞記述的是中國近代哪一種交通工具運行時的情景?(2)該交通工具的出現在中國近代產生了哪些積極影響?(寫出兩條即可)【 (1)火車。(2)促進了交通運輸業的發展;提高了人們的出行速度;有利于人口的流動;促進了商品的流通;有利于鐵路沿線及周邊地區經濟的發展;有利于知識、信息的傳播;有利于鐵路沿線城市的興起。】習題訓練知識應用與理解課堂小結/知識小結總結概括板書//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綜合探究七 區域的變化(習題).docx 綜合探究七 區域的變化(教案).docx 綜合探究七 區域的變化(視頻:北京的交通變化).wmv 綜合探究七 區域的變化(視頻:樓蘭古國).mpg 綜合探究七 區域的變化(課件).ppt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