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備考2018】中考科學高頻考點剖析 專題十九 生態系統相關的問題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備考2018】中考科學高頻考點剖析 專題十九 生態系統相關的問題

資源簡介

專題十九 生態系統相關的問題
考點解析☆目標分解
b級目標:說明生物對環境的適應性;概述生態系統的組成、結構與功能。
c級目標:運用生態系統的概念解釋生產、生活中一些實際問題。
目標分解:
①生物對環境的適應
②生態系統的四個組成部分及關系(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
③生態系統在生產、生活中一些實際應用
考點剖析☆聚焦高頻
考點一:生物對環境的適應
1.在缺水的旱季,非洲肺魚深藏在泥洞中進行夏眠,在夏眠時,肺魚不吃不動,通過類似肺功能的鰾來完成微弱的呼吸,直到雨季來臨才破洞而出。肺魚在夏眠過程中(  )
A.?不需要氧氣?????? ???B.?新陳代謝完全停止????????
C.?不能適應旱季環境??? ????D.?體內有機物總量逐漸減少
【答案】D
【解析】夏眠與冬眠一樣都是動物在缺少食物的季節為了生存的自然現象。夏眠也叫“夏蟄“。動物在夏季時生命活動處于極度降低的狀態,是某些動物對炎熱和干旱季節的一種適應。
解:非洲肺魚是最有名的夏眠生物,肺魚在夏季如遇干涸,常藏于泥中進行夏眠,直到雨季來臨時才“復蘇”,這是肺魚對不良環境的一種適應,這 樣利于肺魚躲過干涸環境,有利于種族的繁衍。肺魚在夏眠過程中,肺魚通過類似肺功能的鰾來完成微弱的呼吸,體內有機物總量逐漸減少,故只有選項D正確。
2.非洲鴕鳥和美洲鴕鳥是由共同祖先繁衍而來的,現在兩者差異很大(如圖所示),它們對各自生活環境的適應情況是??? ( ???)
A.?非洲鴕鳥能適應環境,美洲鴕鳥不能適應環境????
B.?美洲鴕鳥能適應環境,非洲鴕鳥不能適應環境
C.?非洲鴕鳥和美洲鴕鳥都能適應環境??????????????????????
D.?非洲鴕鳥和美洲鴕鳥都不能適應環境
【答案】C
【解析】自然界中的生物,通過激烈的生存斗爭,適應者生存下來,不適應者被淘汰掉,這就是自然選擇;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學說,其主要內容有四點:過度繁殖,生存斗爭(也叫生存競爭),遺傳和變異,適者生存。
無論是美洲鴕鳥還是非洲鴕鳥,它們現在的形態結構及生活習性都是長期適應環境的結果,它們都能適應環境.如它們不能適應環境的話,就已經被自然界所淘汰了。
3.柑橘生長的主要環境條件是:年平均氣溫要求15℃以上,l月平均氣溫5℃以上;適宜種植在朝南或東南的向陽處,或具有逆溫層的坡地;有水源可灌溉。請分析回答:
(1)影響柑橘生長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有________? (答出兩個)。
(2)某科技人員想探究海拔高度對柑橘生長的影響,設計了如下的實驗方案,并對實驗結果進行統計。
a.選擇9株柑橘苗,將它們隨機分成A、B、C三組,每組3株。
b.A組種植在海拔高度為150米的朝南坡地,B組種植在海拔高度為300米的朝南坡地,C組種植在海拔高度為450米的朝南坡地。
c.定時進行科學的施肥、灌溉、修剪等日常管理。幾年后,柑橘開始結果。
d.對收獲的果子進行分析比較,統計結果如下表:
產量
個體大小
甜度分析
A組
84千克

不甜、酸味重
B組
102千克
最大

C組
91千克

甜、略帶酸
①從實驗結果初步分析可知,柑橘適宜種植在________。
②上述方案中,有幾處是不合理的,請答出一點:________。
【答案】(1)溫度、水分
(2)海拔高度為300米的朝南坡地;實驗用的柑橘數量太少
【解析】本題為分析題,結合本節知識點對題目進行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1)柑橘生長的主要環境條件是:年平均氣溫要求15℃以上,l月平均氣溫5℃以上;適宜種植在朝南或東南的向陽處,或具有逆溫層的坡地;有水源可灌溉。可見溫度和水分是影響柑橘生長的兩個主要非生物因素。(2)分析該實驗方案,可知實驗對照設置為不同海拔高度。分析實驗結果,可知B組,海拔高度為300米的朝南坡地種植的柑橘果實個體最大最甜,故該環境最適宜種植柑橘。實驗方案中,最不合理之處在于實驗每組只有3株柑橘苗,重復太少,結果可能具有隨機性。
考點二:生態系統的四個組成部分及關系(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
1.某草原生態系統中生活著狐、蛇、鷹等多種生物。圖1是該草原生態系統的食物網簡圖,圖2中的甲、乙、丙各表示植物、草食性動物、肉食性動物三類生物中的一類。以下說法正確的是(?? )
A.?圖1方框中的生物可能是老虎??????????????????????????????B.?圖2中乙對應的生物類別是植物
C.?若人類大量捕殺鷹,短時間內蛇會減少???????????????D.?植物屬于生態系統中的分解者
【答案】 B
【解析】圖2中甲、乙、丙各表示植物、草食性動物、肉食性動物所在食物鏈中各種生物體內有機物總量的相對含量,根據食物鏈中物質流動的特點,植物的含量最多,肉食性動物含量最少,所以甲對應的生物是肉食性動物,乙對應的生物是植物,屬于生產者,丙對應的生物是草食性動物.因此圖2中乙對應的生物類別是植物.若人類大量捕殺鷹,則短時間內蛇和食蟲鳥因失去天敵而大量繁殖,導致鼠、昆蟲的數量減少。
A、老虎是食肉性動物,方框內的是食草動物,故不可能是老虎,錯誤;
B、食物鏈中,生產者最多,所以圖2中乙是植物,正確;
C、若人類大量捕殺鷹,蛇沒有了天敵,短時間內會增加,錯誤;
D、植物屬于生態系統的生產者,微生物屬于分解者,錯誤。
2.(2017·臺州)香港首次在汀角紅樹林發現棲蟹,取名“汀角攀樹蟹”(如圖),為全球新品種。對于汀角攀樹蟹的認識錯誤的是(? )
A.?在生物分類中,它屬于無脊椎動物??????????????????????
B.?在生態系統成分中,它屬于消費者
C.?該紅樹林中所有的汀角攀樹蟹構成一個群落????????
D.?汀角攀樹蟹的棲樹習性是長期自然選擇的結果
【答案】C
【解析】根據生物分類“汀角攀樹蟹”屬于無脊椎動物中的節肢類;生態系統各成分包括生產者(綠色植物),消費者(動物)和分解者(微生物);地球上現存的生物都是適應它們生活的環境的都是自然選擇的結果。
A.在生物分類中,它屬于無脊椎動物,蟹屬節肢類屬于無脊椎動物,A錯誤;
B.在生態系統成分中,它屬于消費者,動物屬消費者,B錯誤;
C.該紅樹林中所有的汀角攀樹蟹構成一個群落,只能稱一個種群,群落應有多種有關系的生物,C正確;
D.汀角攀樹蟹的棲樹習性是長期自然選擇的結果,適應自然才能生活下來,D錯誤。
3.(2017?湖州)3月22日是“世界水日”,浙江省委、省政府向全省發出“剿滅劣V類水”的動員令,推動“五水共治”向小溝、小渠、小溪、小池塘等小微水體延伸.這些小微水體屬于(  )
A.?種群??????????????????????B.?群落?????????????????????????C.?生態系統??????????????????????????D.?生物圈
【答案】C
【解析】生態系統是在一定的空間范圍內,生物與環境形成的一個統一整體.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組成.生物部分包括生產者(植物)、消費者(動物)、分解者(細菌和真菌).非生物部分包括陽光、空氣、水等.
解:小溝、小渠、小溪、小池塘等小微水體,都即包括了環境,又包括了此環境中所有的生物,因此屬于生態系統.
4.(2017·寧波)生態旅游農業是一種新型農業模式。小科進入某生態旅游農場,開始了一天的農場體驗。
(1)該農場可以看成一個生態系統,其中的樹木、花卉、多肉植物等屬于生態系統組成成分中的________。農場內空氣清新,濕潤宜人,堪稱綠色氧吧,主要是由于其中的植物進行________等生理活動的結果。
(2)多肉植物肥厚多汁、憨態可掬,惹人喜愛(如圖)。查資料獲悉:多肉植物大多數生長在干旱的環境中,根系發達。可見生物的________與其生存環境相適應。
【答案】(1)生產者;光合作用、蒸騰作用 (2)形態結構
【解析】生態系統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生物成分包括生產者、分解者和消費者;非生物成分包括陽光、空氣、水分等因素.
解:(1)生產者一般指綠色植物,能進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該農場中的樹木、花卉、多肉植物等屬于生態系統中的生產者.綠色植物進行光合作用可以提高大氣中的含氧量,促進碳氧平衡,綠色植物進行蒸騰作用可以增加大氣濕度,增加降雨量,因此通過光合作用和蒸騰作用可以使空氣清新,濕潤.(2)多肉植物具有肥厚的肉質莖可以儲存大量的水分,提高了植物的保水能力,與干旱的環境相適應.
考點三:生態系統在生產、生活中一些實際應用
1.湖州農民將桑林附近的洼地深挖為魚塘,墊高塘基、基上種桑,以桑養蠶、蠶絲織綢,蠶沙(蠶的糞便)喂魚,塘泥肥桑,從而建成了有特色的桑基魚塘生態系統。2018年4 月 19 日,該桑基魚塘系統被聯合國糧農組織認定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據圖回答下列問題:
(1)由于人為調整了該生態系統中的________結構,使能量較多的流向蠶和魚,發揮了較好的經濟效益。
(2)吃了蠶沙后,魚將蠶沙中的有機物轉變成自身的有機物,這一過程屬于魚的________,其中新合成的有機物一部分用于呼吸作用消耗,另一部分用于________。
(3)若塘中魚群處于幼年時期時,每攝取 100 千克的蠶沙可以使魚群增重 X 千克。當魚群長到成年期時,每攝取 100 千克的蠶沙可以使魚群增重 Y 千克,則 Y________X(選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答案】(1)食物鏈(或食物網)
(2)同化作用;個體生長(或生長發育)
(3)小于
【解析】態系統指在自然界的一定的空間內,生物與環境構成的統一整體,在這個統一整體中,生物與環境之間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在一定時期內處于相對穩定的動態平衡狀態。
(1)該生態系統是人工建立的,特點為調整食物鏈或食物網的結構,使得能量流向更多的營養級,更加充分的利用能量。故答案為:食物鏈(或食物網);
(2)同化作用,是指生物體把從外界環境中獲取的營養物質轉變成自身的組成物質或能量儲存的過程,所以魚將蠶沙中的有機物轉變成自身有機物這一過程稱作同化作用;魚合成的有機物一部分用于呼吸作用消耗,供給生命活動所需能量,另外一部分用于個體生長(或生長發育)。故答案為:同化作用;個體生長(火生長發育);
(3)魚從幼年期長到成年期時,魚由小變大,同時生命活動所需要的能量變多,導致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機物變多,在攝取食物量一定的情況下,成年期的魚較幼年期的魚存儲下來的有機物較少,那么成年期增加的重量則小于幼年期增加的重量;故答案為:小于;
2.當今許多城市建筑出現“屋頂綠化”,它一般分為屋頂花園和植被屋頂兩大類.屋頂花園的植物種類豐富,能夠形成一定層次的植物群落,觀賞性和穩定性高,但對屋頂的承載能力和土壤的要求高.相比之下,植被屋面是屋頂綠化最簡單的形式.植被屋面常選擇一些地被植物種植,種類相對單一,對環境條件要求低,維護成本小.
(1)整個植被屋面是一個生態系統,相對屋頂花園,其成分簡單,所以________能力較弱.
(2)考慮屋頂環境特征,適合屋頂植被的植物應具有的特征是?? ?? .
A.?耐干旱????????????????????????????????????????B.?喜陰濕
(3)下列不屬于屋頂綠化的生態效益的是???? .
A.?改善空氣質量????????????????????????????B.?預防火災????????????????????????????C.?緩解溫室效應.
【答案】(1)自動調節 (2)A (3)B
【解析】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生態系統的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生物對環境的適應、溫室效應和臭氧層破壞造成的影響及其防治.據此解答.
解:(1)生態系統具有自動調節恢復穩定狀態的能力.生物種類的多少與生態系統的調節功能又有一定的關系.生態系統的結構越復雜,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 的途徑越多,其調節能力,或者抵抗外力影響的能力就越強.反之,結構越簡單,生態系統維持平衡的能力就越弱.(2)屋頂陽光充足,水源條件差,所以,考慮屋頂環境特征,適合屋頂植被的植物應具有的特征是耐干旱,故選A.(3)屋頂綠化的生態效益的是改善空氣質量,緩解溫室效應.與預防火災無關,故選:B.
3.(2017?杭州)浙江省提出到2017年底要全面剿滅劣Ⅴ類水。某河流水質原為劣Ⅴ類,氨氮含量高,藻類等浮游植物占主導;經“食藻蟲控藻引導水體生態修復”方法治理后得到改善,主要水質指標達Ⅲ~Ⅳ類,其治理過程如圖甲,治理后存在的部分食物關系如圖乙。
(1)河道修復包含“暴氣充氧”和“活化底泥”等措施,底泥中的需氧微生物在氧氣充足的情況下可將有機物 (CxHyOz)分解為________等無機物;資料顯示,溶解于水的氧氣還能除去水體中的某些有害氣體,如將H2S 轉化為S和H2O,寫出氧氣除去H2S 的化學方程式________。
(2)引入食藻蟲,可減少藻類的數量,從而提高水體透明度;在河床上種植沉水植物,可利用其光合作用釋放氧氣,吸收底泥中的N、P,以改善水質。從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判斷,引入的食藻蟲屬于________。
(3)最后還可適量投放鰱魚、黑魚等生物,從而提高該生態系統的________,寫出生態系統中的一條食物鏈________。
【答案】(1)CO2和H2O;2H2S+O2=2S↓+2H2O
(2)消費者
(3)自動調節能力;綠藻→食藻蟲→鰱魚
【解析】生態系統是指在一定地域內生物與環境形成的統一的整體。生態系統的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陽光、空氣、水、溫度、土壤(泥沙)等;生物部分包括生產者(綠色植物)、消費者(動物)、分解者(細菌和真菌)。
(1)在自然界中的物質循環中,細菌、真菌把動植物的遺體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無機鹽,這些物質又能被植物吸收和利用,進而制造有機物,可見,細菌和真菌對于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等物質的循環起著重要的作用.資料顯示,溶解于水的氧氣還能除去水體中的某些有害氣體,如將H2S轉化為S和H2O,寫出氧氣除去H2S的化學方程式:2H2SO2=2S+2H2O;
(2)生態系統的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陽光、空氣、水、溫度、土壤(泥沙)等;生物部分包括生產者(綠色植物)、消費者(動物)、分解者(細菌和真菌)。從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判斷,引入的食藻蟲屬于消費者;
(3)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自動調節能力,但這種自動調節能力有一定限度,如果外界干擾超過了這個限度,生態系統就會遭到破壞.生物的種類和數量越多,營養結構越復雜,生態系統的自動調節能力越強,為了治理水體,提高該湖泊生態系統的自動調節能力,可以在水中投放一定數量的鰱魚、黑魚,增加生物的種類和數量.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吃與被吃這種關系形成食物鏈,該生態系統的食物鏈是: 綠藻→食藻蟲→鰱魚。
4.地球的“腎臟”——濕地,是富有生物多樣性、多功能的生態系統,它包括自然濕地和人工濕地兩大類。對于凈化水源、蓄洪抗旱等都有重要的作用。如圖是某城市為凈化生活污水而建立的大型人工濕地公園示意圖,請根據所學知識回答問題。
(1)該圖還不能被稱之為生態系統,因為還缺少構成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是 ________。
(2)分析如圖,生活污水中的有機物主要被濕地中的________分解,達到污水凈化的目的;此類生物在濕地生態系統中扮演的角色是________。
(3)一段時間后,管理員還放養了一些魚,以限制藻類及浮游動物的過度繁殖,請寫出該生態系統中的一條食物鏈________。
(4)目前,保護濕地及其生物多樣性最為有效的措施是________。
【答案】(1)非生物部分(或陽光、空氣等)
(2)細菌、真菌;分解者
(3)藻類→浮游動物→魚(或藻類→魚)
(4)建立濕地自然保護區(或建立自然保護區)
【解析】此題是一道基礎知識題,考查的是生態系統的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
解:生態系統是指在一定的地域內,生物與環境組成的統一整體.地球上 最大的生態系統是生物圈,包括地球上所以的生物及其生存環境.生態系統由生物成分和和非生物成分組成.非生物成分包括陽光、空氣、水分、土壤等,為生物提供能量、營養和生存空間.生物成分包括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其中生產者有營自養生活的生物,主要指綠色植物,它們提供光合作用為生物通過營養、能量和氧氣,是生態系統中最基本最關鍵的成分,被稱為“生命之母”.消費者,主要指各種動物,它們提供取食獲得促進了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通過捕食關系形成了食物鏈和食物網,生態系統中的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就是沿著食物鏈和食物網進行的.分解者主要包括營腐生生活的細菌、真菌等,其作用是通過分解動植物遺體中的有機物,促進物質循環.
考點過關☆專項突破
考點一:生物對環境的適應
1.關于生物對環境的適應敘述錯誤的是(  )
A.?生物對環境的適應是有一定限度的???????????????????B.?生物永遠適應環境
C.?生物對環境的適應是普遍現象???????????????????????????D.?生物適應環境則生存,否則死亡
2.下列各種動物結構與生理功能相適應的敘述,錯誤的是(  )
A.?兔牙齒的分化,與植食性相適應????B.?鯽魚有鰓,與水中呼吸相適應
C.?家鴿卵生,與飛行相適應?????????????????D.?蛇體表覆蓋角質鱗片,與減少水分散失相適應
3.夏天,各種樹木枝繁葉茂.而到了寒冷的冬天,槐樹的葉子紛紛掉落,松樹卻依然郁郁蔥蔥.這表明(?? )
A.?松樹、槐樹都適應寒冷的環境?????????????????????????????B.?松樹、槐樹都不適應寒冷的環境
C.?槐樹適應寒冷的環境,松樹不適應??????????????????????D.?松樹適應寒冷的環境,槐樹不適應
4.生物體的結構總是與其功能相適應的,以下敘述你認為不正確的是(??? )
A.?葉肉細胞中含有大量的葉綠體是與制造有機物的功能相適應的
B.?蚯蚓的體壁密布毛細血管是與呼吸功能相適應的
C.?小腸內有大量的腸腺與小腸的吸收功能相適應的
D.?肺泡由單層上皮細胞構成是與氣體交換功能相適應的
5.生物體的結構和功能相適應的實例很多.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肺泡表面布滿毛細血管,有利于氣體交換???????????????????????
B.?烏龜背部有甲,適于水中生活
C.?小腸壁上有無數的小腸絨毛,有利于營養物質的吸收?????
D.?野兔神經系統發達,有利于迅速躲避天敵
6.南美天蛾靜止時用后足將身體吊掛起來,就像著生在樹枝上的地衣。受驚擾時,身體直立并彎曲,同時胸部向兩側膨脹,胸足緊貼胸部,還呈現兩個黑色的眼斑和像鱗片的花斑,極像幼蛇的頭頸。這種現象在生態上叫做________。類似這種現象的動物還有________。(舉一例)
7.仙人掌具有粗大的莖,而葉呈________狀。這種結構有利于它________(填“增大”或“減少”)植物的蒸騰作用,從而能適應在________的自然條件并存活下來。
考點二:生態系統的四個組成部分及關系(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
1.泰順烏巖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溫州市兩大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之一,保護區主要保護珍稀瀕危鳥類-黃腹角雉,還有一級保護動物云豹等共8種;另外保護區內的植物屬于國家一級保護的植物有南方紅豆杉、莼菜等4種。下列有關說法錯誤的是(????? )
A.?黃腹角雉屬于生態系統成分中的消費者???????????
B.?黃腹角雉的細胞無細胞壁,紅豆杉的細胞有細胞壁
C.?自然保護區所有的黃腹角雉是一個種群???????????
D.?整個自然保護區就是一個群落
2.如圖,生態系統中構成一條食物鏈的四種生物的X量分布模型圖,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A??????????????????????????????B.?B?????????????????????????????????C.?C??????????????????????????????????D.?D
3.下列選項最符合如圖圖意的是 (  )
A.?生物群落?????????B.?食物網?????????C.?生態系統的碳循環??????????D.?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
4.與右圖所示生物相關的敘述,正確的是(?? )
A.?該生物是一種桿狀細菌???????????????????????????????????B.?在生態系統中,該生物屬于生產者
C.?該生物依靠呼吸作用貯存能量???????????????????????D.?該生物有細胞核
5.如圖是我國某森林生態系統的碳循環示意圖。箭頭表示碳元素傳遞方向,字母表示碳元素傳遞途徑。下列各項敘述錯誤的是( )
A.?碳元素從植物體流入動物體主要是通過動物攝取食物中的有機物來實現
B.?自然界中存在著的氧、氮、磷等元素的循環也同樣可以用此圖表示
C.?a途徑是通過光合作用實現的b、d、g是通過呼吸作用實現的
D.?碳在生物與環境之間的循環主要是以二氧化碳循環的形式進行
6.在一個生態保護區內,一段時間內,捕食者與被捕食者之間的數量變化如下圖根據圖,下列敘述中正確的是(??? )
A.?捕食者的數量與被捕食者的數量之間沒有必然的聯系???????????
B.?捕食者與被捕食者相互影響,使種群數量發生有規律的波動
C.?捕食者的數量受到被捕食者的控制,但被捕食者數量的變化不受捕食者的影響???????????
D.?被捕食者的數量受到被捕食者的控制,但捕食者數量的變化不受被捕食者的影響
7.某草原生態系統中生活著狐、蛇、鷹等多種生物.請根據圖甲、圖乙提供的信息回答下列問題.
(1)圖甲是該草原生態系統的食物網簡圖,若方框中的生物是兔子,該食物網中含有________條食物鏈.
(2)圖乙中的A、B、C各表示植物、草食性動物、肉食性動物三類生物中的一類,A對應的生物類別是________.
(3)如果人類大量捕殺鷹,則短時間內數量一定減少的動物是________.
8.仔細閱讀下文,參考圖示,回答問題:
在稻花飄香的季節里,我們漫步在田間的小路上,經常會看見飛翔的鳥兒,青蛙在忙著捕食害蟲,偶爾還能遇見在草叢中穿行的小蛇.到了夜晚老鼠的天敵貓頭鷹就會出現在田間的樹上,忠實地守護著這片農田.
(1)在上述農田生態系統中,屬于生產者的是________?.
(2)寫出一條最短的食物鏈________?.
(3)此生態系統的能量最終來源于________?,該能量被儲存在生物體內后通過________?作用釋放出來.
(4)在此農田生態系統中,青蛙的體色多數為綠色,請從達爾文進化論角度分析,這是________?的結果.
(5)如果人們大量捕捉青蛙,會導致________?數量增多,從而破壞了生態平衡,因為生態系統的________?能力是有限的,所以我們應該愛護動物,遵守生態規律,共創和諧家園.
考點三:生態系統在生產、生活中一些實際應用
1.稻—鴨—萍共作是一種新興的生態農業模式,其中紅萍適合生于蔭暗環境,可作為鴨子的飼料,鴨子能吃有害昆蟲并供肥,促進水稻生長。對此模式形成的生態系統,下列認識正確的是(?? ??)
A.?該生物群落由水稻、紅萍、鴨子和有害昆蟲組成?????
B.?水稻和紅萍分層分布,能提高光能的利用率
C.?該生態系統的主要功能是物質流動和能量循環?????????
D.?有害昆蟲作為鴨子的食物,屬于生產者
2.(2016?衢州)在我市某生態農場的稻田里套養大閘蟹,大閘蟹以稻田里的害蟲、螺螄及魚蝦等為食,不但生長快,而且還提高了水稻的品質.為實現“萬元田”目標,又在水塘里種荷養魚、田埂上栽種果樹、大棚內種植草莓,把農場打造成集垂釣、采摘于一體的生態休閑之地.請回答.
(1)該稻田中所有的大閘蟹可以看作一個________(選填“生態系統”、“群落”或“種群”)
(2)該農場生態系統比簡單的農田生態系統不易發生蟲害,是因為生態系統中的成分越復雜,生物種類越多,________就越強,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就越高.
(3)為提高大棚內藍莓的產量,你認為可采取的措施有________(寫出一條即可)
3.某校興趣小組為農民設計了冬季生態型種植養殖模式,如下圖所示。請根據圖回答下列問題:
(1)該種植養殖生態系統,它的生物種類少,成分單一,自動調節能力________(填“較強”或“較弱”)。
(2)牛呼吸作用產生的________可進入蔬菜大棚,提高蔬菜光合作用的效率。
(3)稻草除了作為牛的飼料外,還可與牛糞混合進行發酵,參與發酵的微生物在生態系統的成分中被稱為________。
4.某農科所對稻田養魚進行了實驗研究.他們將4畝稻田分為面積相等的兩塊,插秧后其中一塊放養300條紅包鯉魚(雜食性),另一塊不放魚,其他條件相同.在水稻的孕穗期,科研人員分別在養魚稻田和未養魚稻田進行了相關測定并統計,實驗數據如圖所示:
分析以上實驗信息并回答:
(1)養魚稻田與未養魚稻田的螟蟲株危害率顯著不同,請寫出與之相關的一條食物鏈(包含螟蟲):________.
(2)關于養魚稻田生態系統說法正確的是________.
①稻田中所有的水稻、螟蟲和魚構成了一個生物群落;
②養魚稻田的營養結構比未養魚稻田復雜,因此具有較強的自動調節能力;
③水稻枯紋病的病原體是水稻條紋葉枯病毒,該病毒適應于養魚稻田的生態環境.
(3)養魚稻田生態系統獲得稻谷和魚雙豐收,從能量流動的角度分析,稻田養魚的目的是________.
5.(2017?嘉興)下面是生態系統的碳循環示意圖,請據圖回答。
(1)圖中①表示的生理過程是________。
(2)在生態系統中,物質可以循環利用,而能量只能單向流動。能量只能單向流動的原因是________。
(3)2016年4月22日將是人類歷史上一個意義非凡的 “世界地球日”,一百多個國家在聯合國簽署了全球性的氣候新協議《巴黎協定》,要求于本世紀下半葉實現碳的凈零排放。要降低碳的排放,其重要措施之一是要大量減少途徑________(用圖中序號表示)的碳排放量。
(4)作為簽約國,我國正在大力倡導綠色、低碳的發展與生活方式。我們每個人都應為此做出自己的努力,以下做法符合綠色、低碳要求的是________。(選填序號)
①購物時使用一次性塑料袋 ②選擇自行車、公共交通出行
③拒絕使用一次性筷子 ④交換、捐贈舊的書籍和衣物
6.目前,我市已建成了多處濕地公園,既為市民提供了一個良好的休閑旅游場所,又改善了城市生態環境。請回答:
(1)濕地中的所有生物________(填“能”或“不能”)構成一個生態系統。原因是________。
(2)蘆葦、綠藻屬于生態系統成分中的________。
(3)少量生活污水流入濕地會造成輕度污染,一段時間后濕地可恢復正常,說明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________能力;大量污水流入會使濕地公園變成污水灣并難以恢復,因為生態系統的________。
(4)某學習小組調査了濕地中部分動物的攝食情況:輪蟲主要攝食綠藻,草魚主要攝食綠藻和黑藻,鳙魚主要攝食輪蟲,鱖魚主要攝食草魚和鳙魚。
①依據調查結果判斷,上述生物組成的食物網中有________條食物鏈,其中可作為第三營養級的生物是________。
②若鳙魚增重1kg,從理論上講最多需消耗綠藻________kg。
7.小明發現某社區工作人員向池塘內噴灑某殺蚊液一段時間后,池塘內部分水生動物出現死亡現象。查閱資料發現,該殺蚊液對水生動物具有一定的毒性。已知水草A和水草B對該殺蚊液有一定的降解作用,從而降低毒性。為了比較單獨投放一種水草和混合投放兩種水草對該殺蚊液的降解效果,小明欲利用若干玻璃魚缸、池水、殺蚊液、金魚、水草A和B等進行實驗。老師建議實驗用量的搭配比例為:5升池水:200克水草:5條金魚,每5升池水中殺蚊液加入量為10毫升。
(1)從生態系統組成成分的角度分析,其中水草屬于________,選擇池水而不是蒸餾水進行實驗,是因為池水中含有________,更有利于魚缸中生物的生存。
(2)請結合老師的建議,寫出該實驗的步驟:________。
(3)放5條金魚的目的是________。
專題十九 生態系統相關的問題
考點解析☆目標分解
b級目標:說明生物對環境的適應性;概述生態系統的組成、結構與功能。
c級目標:運用生態系統的概念解釋生產、生活中一些實際問題。
目標分解:
①生物對環境的適應
②生態系統的四個組成部分及關系(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
③生態系統在生產、生活中一些實際應用
考點剖析☆聚焦高頻
考點一:生物對環境的適應
1.在缺水的旱季,非洲肺魚深藏在泥洞中進行夏眠,在夏眠時,肺魚不吃不動,通過類似肺功能的鰾來完成微弱的呼吸,直到雨季來臨才破洞而出。肺魚在夏眠過程中(  )
A.?不需要氧氣?????? ???B.?新陳代謝完全停止????????
C.?不能適應旱季環境??? ????D.?體內有機物總量逐漸減少
【答案】D
【解析】夏眠與冬眠一樣都是動物在缺少食物的季節為了生存的自然現象。夏眠也叫“夏蟄“。動物在夏季時生命活動處于極度降低的狀態,是某些動物對炎熱和干旱季節的一種適應。
解:非洲肺魚是最有名的夏眠生物,肺魚在夏季如遇干涸,常藏于泥中進行夏眠,直到雨季來臨時才“復蘇”,這是肺魚對不良環境的一種適應,這 樣利于肺魚躲過干涸環境,有利于種族的繁衍。肺魚在夏眠過程中,肺魚通過類似肺功能的鰾來完成微弱的呼吸,體內有機物總量逐漸減少,故只有選項D正確。
2.非洲鴕鳥和美洲鴕鳥是由共同祖先繁衍而來的,現在兩者差異很大(如圖所示),它們對各自生活環境的適應情況是??? ( ???)
A.?非洲鴕鳥能適應環境,美洲鴕鳥不能適應環境????
B.?美洲鴕鳥能適應環境,非洲鴕鳥不能適應環境
C.?非洲鴕鳥和美洲鴕鳥都能適應環境??????????????????????
D.?非洲鴕鳥和美洲鴕鳥都不能適應環境
【答案】C
【解析】自然界中的生物,通過激烈的生存斗爭,適應者生存下來,不適應者被淘汰掉,這就是自然選擇;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學說,其主要內容有四點:過度繁殖,生存斗爭(也叫生存競爭),遺傳和變異,適者生存。
無論是美洲鴕鳥還是非洲鴕鳥,它們現在的形態結構及生活習性都是長期適應環境的結果,它們都能適應環境.如它們不能適應環境的話,就已經被自然界所淘汰了。
3.柑橘生長的主要環境條件是:年平均氣溫要求15℃以上,l月平均氣溫5℃以上;適宜種植在朝南或東南的向陽處,或具有逆溫層的坡地;有水源可灌溉。請分析回答:
(1)影響柑橘生長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有________? (答出兩個)。
(2)某科技人員想探究海拔高度對柑橘生長的影響,設計了如下的實驗方案,并對實驗結果進行統計。
a.選擇9株柑橘苗,將它們隨機分成A、B、C三組,每組3株。
b.A組種植在海拔高度為150米的朝南坡地,B組種植在海拔高度為300米的朝南坡地,C組種植在海拔高度為450米的朝南坡地。
c.定時進行科學的施肥、灌溉、修剪等日常管理。幾年后,柑橘開始結果。
d.對收獲的果子進行分析比較,統計結果如下表:
產量
個體大小
甜度分析
A組
84千克

不甜、酸味重
B組
102千克
最大

C組
91千克

甜、略帶酸
①從實驗結果初步分析可知,柑橘適宜種植在________。
②上述方案中,有幾處是不合理的,請答出一點:________。
【答案】(1)溫度、水分
(2)海拔高度為300米的朝南坡地;實驗用的柑橘數量太少
【解析】本題為分析題,結合本節知識點對題目進行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1)柑橘生長的主要環境條件是:年平均氣溫要求15℃以上,l月平均氣溫5℃以上;適宜種植在朝南或東南的向陽處,或具有逆溫層的坡地;有水源可灌溉。可見溫度和水分是影響柑橘生長的兩個主要非生物因素。(2)分析該實驗方案,可知實驗對照設置為不同海拔高度。分析實驗結果,可知B組,海拔高度為300米的朝南坡地種植的柑橘果實個體最大最甜,故該環境最適宜種植柑橘。實驗方案中,最不合理之處在于實驗每組只有3株柑橘苗,重復太少,結果可能具有隨機性。
考點二:生態系統的四個組成部分及關系(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
1.某草原生態系統中生活著狐、蛇、鷹等多種生物。圖1是該草原生態系統的食物網簡圖,圖2中的甲、乙、丙各表示植物、草食性動物、肉食性動物三類生物中的一類。以下說法正確的是(?? )
A.?圖1方框中的生物可能是老虎??????????????????????????????B.?圖2中乙對應的生物類別是植物
C.?若人類大量捕殺鷹,短時間內蛇會減少???????????????D.?植物屬于生態系統中的分解者
【答案】 B
【解析】圖2中甲、乙、丙各表示植物、草食性動物、肉食性動物所在食物鏈中各種生物體內有機物總量的相對含量,根據食物鏈中物質流動的特點,植物的含量最多,肉食性動物含量最少,所以甲對應的生物是肉食性動物,乙對應的生物是植物,屬于生產者,丙對應的生物是草食性動物.因此圖2中乙對應的生物類別是植物.若人類大量捕殺鷹,則短時間內蛇和食蟲鳥因失去天敵而大量繁殖,導致鼠、昆蟲的數量減少。
A、老虎是食肉性動物,方框內的是食草動物,故不可能是老虎,錯誤;
B、食物鏈中,生產者最多,所以圖2中乙是植物,正確;
C、若人類大量捕殺鷹,蛇沒有了天敵,短時間內會增加,錯誤;
D、植物屬于生態系統的生產者,微生物屬于分解者,錯誤。
2.(2017·臺州)香港首次在汀角紅樹林發現棲蟹,取名“汀角攀樹蟹”(如圖),為全球新品種。對于汀角攀樹蟹的認識錯誤的是(? )
A.?在生物分類中,它屬于無脊椎動物??????????????????????
B.?在生態系統成分中,它屬于消費者
C.?該紅樹林中所有的汀角攀樹蟹構成一個群落????????
D.?汀角攀樹蟹的棲樹習性是長期自然選擇的結果
【答案】C
【解析】根據生物分類“汀角攀樹蟹”屬于無脊椎動物中的節肢類;生態系統各成分包括生產者(綠色植物),消費者(動物)和分解者(微生物);地球上現存的生物都是適應它們生活的環境的都是自然選擇的結果。
A.在生物分類中,它屬于無脊椎動物,蟹屬節肢類屬于無脊椎動物,A錯誤;
B.在生態系統成分中,它屬于消費者,動物屬消費者,B錯誤;
C.該紅樹林中所有的汀角攀樹蟹構成一個群落,只能稱一個種群,群落應有多種有關系的生物,C正確;
D.汀角攀樹蟹的棲樹習性是長期自然選擇的結果,適應自然才能生活下來,D錯誤。
3.(2017?湖州)3月22日是“世界水日”,浙江省委、省政府向全省發出“剿滅劣V類水”的動員令,推動“五水共治”向小溝、小渠、小溪、小池塘等小微水體延伸.這些小微水體屬于(  )
A.?種群??????????????????????B.?群落?????????????????????????C.?生態系統??????????????????????????D.?生物圈
【答案】C
【解析】生態系統是在一定的空間范圍內,生物與環境形成的一個統一整體.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組成.生物部分包括生產者(植物)、消費者(動物)、分解者(細菌和真菌).非生物部分包括陽光、空氣、水等.
解:小溝、小渠、小溪、小池塘等小微水體,都即包括了環境,又包括了此環境中所有的生物,因此屬于生態系統.
4.(2017·寧波)生態旅游農業是一種新型農業模式。小科進入某生態旅游農場,開始了一天的農場體驗。
(1)該農場可以看成一個生態系統,其中的樹木、花卉、多肉植物等屬于生態系統組成成分中的________。農場內空氣清新,濕潤宜人,堪稱綠色氧吧,主要是由于其中的植物進行________等生理活動的結果。
(2)多肉植物肥厚多汁、憨態可掬,惹人喜愛(如圖)。查資料獲悉:多肉植物大多數生長在干旱的環境中,根系發達。可見生物的________與其生存環境相適應。
【答案】(1)生產者;光合作用、蒸騰作用 (2)形態結構
【解析】生態系統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生物成分包括生產者、分解者和消費者;非生物成分包括陽光、空氣、水分等因素.
解:(1)生產者一般指綠色植物,能進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該農場中的樹木、花卉、多肉植物等屬于生態系統中的生產者.綠色植物進行光合作用可以提高大氣中的含氧量,促進碳氧平衡,綠色植物進行蒸騰作用可以增加大氣濕度,增加降雨量,因此通過光合作用和蒸騰作用可以使空氣清新,濕潤.(2)多肉植物具有肥厚的肉質莖可以儲存大量的水分,提高了植物的保水能力,與干旱的環境相適應.
考點三:生態系統在生產、生活中一些實際應用
1.湖州農民將桑林附近的洼地深挖為魚塘,墊高塘基、基上種桑,以桑養蠶、蠶絲織綢,蠶沙(蠶的糞便)喂魚,塘泥肥桑,從而建成了有特色的桑基魚塘生態系統。2018年4 月 19 日,該桑基魚塘系統被聯合國糧農組織認定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據圖回答下列問題:
(1)由于人為調整了該生態系統中的________結構,使能量較多的流向蠶和魚,發揮了較好的經濟效益。
(2)吃了蠶沙后,魚將蠶沙中的有機物轉變成自身的有機物,這一過程屬于魚的________,其中新合成的有機物一部分用于呼吸作用消耗,另一部分用于________。
(3)若塘中魚群處于幼年時期時,每攝取 100 千克的蠶沙可以使魚群增重 X 千克。當魚群長到成年期時,每攝取 100 千克的蠶沙可以使魚群增重 Y 千克,則 Y________X(選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答案】(1)食物鏈(或食物網)
(2)同化作用;個體生長(或生長發育)
(3)小于
【解析】態系統指在自然界的一定的空間內,生物與環境構成的統一整體,在這個統一整體中,生物與環境之間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在一定時期內處于相對穩定的動態平衡狀態。
(1)該生態系統是人工建立的,特點為調整食物鏈或食物網的結構,使得能量流向更多的營養級,更加充分的利用能量。故答案為:食物鏈(或食物網);
(2)同化作用,是指生物體把從外界環境中獲取的營養物質轉變成自身的組成物質或能量儲存的過程,所以魚將蠶沙中的有機物轉變成自身有機物這一過程稱作同化作用;魚合成的有機物一部分用于呼吸作用消耗,供給生命活動所需能量,另外一部分用于個體生長(或生長發育)。故答案為:同化作用;個體生長(火生長發育);
(3)魚從幼年期長到成年期時,魚由小變大,同時生命活動所需要的能量變多,導致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機物變多,在攝取食物量一定的情況下,成年期的魚較幼年期的魚存儲下來的有機物較少,那么成年期增加的重量則小于幼年期增加的重量;故答案為:小于;
2.當今許多城市建筑出現“屋頂綠化”,它一般分為屋頂花園和植被屋頂兩大類.屋頂花園的植物種類豐富,能夠形成一定層次的植物群落,觀賞性和穩定性高,但對屋頂的承載能力和土壤的要求高.相比之下,植被屋面是屋頂綠化最簡單的形式.植被屋面常選擇一些地被植物種植,種類相對單一,對環境條件要求低,維護成本小.
(1)整個植被屋面是一個生態系統,相對屋頂花園,其成分簡單,所以________能力較弱.
(2)考慮屋頂環境特征,適合屋頂植被的植物應具有的特征是?? ?? .
A.?耐干旱????????????????????????????????????????B.?喜陰濕
(3)下列不屬于屋頂綠化的生態效益的是???? .
A.?改善空氣質量????????????????????????????B.?預防火災????????????????????????????C.?緩解溫室效應.
【答案】(1)自動調節 (2)A (3)B
【解析】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生態系統的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生物對環境的適應、溫室效應和臭氧層破壞造成的影響及其防治.據此解答.
解:(1)生態系統具有自動調節恢復穩定狀態的能力.生物種類的多少與生態系統的調節功能又有一定的關系.生態系統的結構越復雜,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 的途徑越多,其調節能力,或者抵抗外力影響的能力就越強.反之,結構越簡單,生態系統維持平衡的能力就越弱.(2)屋頂陽光充足,水源條件差,所以,考慮屋頂環境特征,適合屋頂植被的植物應具有的特征是耐干旱,故選A.(3)屋頂綠化的生態效益的是改善空氣質量,緩解溫室效應.與預防火災無關,故選:B.
3.(2017?杭州)浙江省提出到2017年底要全面剿滅劣Ⅴ類水。某河流水質原為劣Ⅴ類,氨氮含量高,藻類等浮游植物占主導;經“食藻蟲控藻引導水體生態修復”方法治理后得到改善,主要水質指標達Ⅲ~Ⅳ類,其治理過程如圖甲,治理后存在的部分食物關系如圖乙。
(1)河道修復包含“暴氣充氧”和“活化底泥”等措施,底泥中的需氧微生物在氧氣充足的情況下可將有機物 (CxHyOz)分解為________等無機物;資料顯示,溶解于水的氧氣還能除去水體中的某些有害氣體,如將H2S 轉化為S和H2O,寫出氧氣除去H2S 的化學方程式________。
(2)引入食藻蟲,可減少藻類的數量,從而提高水體透明度;在河床上種植沉水植物,可利用其光合作用釋放氧氣,吸收底泥中的N、P,以改善水質。從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判斷,引入的食藻蟲屬于________。
(3)最后還可適量投放鰱魚、黑魚等生物,從而提高該生態系統的________,寫出生態系統中的一條食物鏈________。
【答案】(1)CO2和H2O;2H2S+O2=2S↓+2H2O
(2)消費者
(3)自動調節能力;綠藻→食藻蟲→鰱魚
【解析】生態系統是指在一定地域內生物與環境形成的統一的整體。生態系統的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陽光、空氣、水、溫度、土壤(泥沙)等;生物部分包括生產者(綠色植物)、消費者(動物)、分解者(細菌和真菌)。
(1)在自然界中的物質循環中,細菌、真菌把動植物的遺體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無機鹽,這些物質又能被植物吸收和利用,進而制造有機物,可見,細菌和真菌對于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等物質的循環起著重要的作用.資料顯示,溶解于水的氧氣還能除去水體中的某些有害氣體,如將H2S轉化為S和H2O,寫出氧氣除去H2S的化學方程式:2H2SO2=2S+2H2O;
(2)生態系統的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陽光、空氣、水、溫度、土壤(泥沙)等;生物部分包括生產者(綠色植物)、消費者(動物)、分解者(細菌和真菌)。從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判斷,引入的食藻蟲屬于消費者;
(3)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自動調節能力,但這種自動調節能力有一定限度,如果外界干擾超過了這個限度,生態系統就會遭到破壞.生物的種類和數量越多,營養結構越復雜,生態系統的自動調節能力越強,為了治理水體,提高該湖泊生態系統的自動調節能力,可以在水中投放一定數量的鰱魚、黑魚,增加生物的種類和數量.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吃與被吃這種關系形成食物鏈,該生態系統的食物鏈是: 綠藻→食藻蟲→鰱魚。
4.地球的“腎臟”——濕地,是富有生物多樣性、多功能的生態系統,它包括自然濕地和人工濕地兩大類。對于凈化水源、蓄洪抗旱等都有重要的作用。如圖是某城市為凈化生活污水而建立的大型人工濕地公園示意圖,請根據所學知識回答問題。
(1)該圖還不能被稱之為生態系統,因為還缺少構成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是 ________。
(2)分析如圖,生活污水中的有機物主要被濕地中的________分解,達到污水凈化的目的;此類生物在濕地生態系統中扮演的角色是________。
(3)一段時間后,管理員還放養了一些魚,以限制藻類及浮游動物的過度繁殖,請寫出該生態系統中的一條食物鏈________。
(4)目前,保護濕地及其生物多樣性最為有效的措施是________。
【答案】(1)非生物部分(或陽光、空氣等)
(2)細菌、真菌;分解者
(3)藻類→浮游動物→魚(或藻類→魚)
(4)建立濕地自然保護區(或建立自然保護區)
【解析】此題是一道基礎知識題,考查的是生態系統的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
解:生態系統是指在一定的地域內,生物與環境組成的統一整體.地球上 最大的生態系統是生物圈,包括地球上所以的生物及其生存環境.生態系統由生物成分和和非生物成分組成.非生物成分包括陽光、空氣、水分、土壤等,為生物提供能量、營養和生存空間.生物成分包括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其中生產者有營自養生活的生物,主要指綠色植物,它們提供光合作用為生物通過營養、能量和氧氣,是生態系統中最基本最關鍵的成分,被稱為“生命之母”.消費者,主要指各種動物,它們提供取食獲得促進了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通過捕食關系形成了食物鏈和食物網,生態系統中的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就是沿著食物鏈和食物網進行的.分解者主要包括營腐生生活的細菌、真菌等,其作用是通過分解動植物遺體中的有機物,促進物質循環.
考點過關☆專項突破
考點一:生物對環境的適應
1.關于生物對環境的適應敘述錯誤的是(  )
A.?生物對環境的適應是有一定限度的???????????????????B.?生物永遠適應環境
C.?生物對環境的適應是普遍現象???????????????????????????D.?生物適應環境則生存,否則死亡
【答案】B
【解析】A、生物對環境的適應是有一定限度的,當環境發生巨大變化時,有些生物就不能適應環境而被淘汰.如魚生活在池塘里,與水生環境相適應;當嚴重干旱,池塘的水消失了,魚就不能適應環境了,A正確;
B、生物只能適應一定的環境,環境在不斷改變,雖然生物也在不斷進化,但是當環境發生巨大變化時,有些生物就不能適應環境而被淘汰.因此生物適應環境,不是永遠適應環境,B錯誤.
C、適者生存,生物必須適應環境才能生存,如沙漠上的植物必須耐旱才能生存,而需水較多的水蓮在很難成活.北極熊生活在寒冷的北極,皮下有厚厚的脂肪層,可以保持體溫,減少熱量的散失,與北極寒冷的環境相適應,生物度環境的適應是普遍現象,C正確;
D、在漫長的生物進化過程中,由于自然選擇的作用,適應環境的就生存下來,不適應的就被淘汰,即適者生存,不適者被淘汰,D正確.
故選B.
生物對環境的適應是普遍存在的.現在生存的每一種生物,都具有與環境相適應的形態結構、生理特征或行為.但并不是生物能適應所有的環境,當環境的變化超出了生物的適應能力,生物就會滅絕.這就是適者生存,不適者被淘汰.
2.下列各種動物結構與生理功能相適應的敘述,錯誤的是(  )
A.?兔牙齒的分化,與植食性相適應????B.?鯽魚有鰓,與水中呼吸相適應
C.?家鴿卵生,與飛行相適應?????????????????D.?蛇體表覆蓋角質鱗片,與減少水分散失相適應
【答案】C
【解析】(1)哺乳動物的牙齒具有門齒、臼齒和犬齒的分化.(2)魚的呼吸器官是鰓.(3)鳥類適于飛行的特征:前肢變成翼,有大型的正羽,排成扇形,適于飛行;身體呈流線型,可以減少飛行時的阻力;體內有氣囊,輔助肺完成雙重呼吸,可以供給充足的氧氣.
解:A、兔的牙齒有門齒、臼齒的分化,門齒切斷食物,臼齒磨碎食物,與植食性相適應,A正確.
B、鯽魚有鰓,是魚的呼吸器官,吸收水中的溶解氧,與水中呼吸相適應,B正確.
C、家鴿家鴿卵生,與飛行無關,C錯誤.
D、蛇體表覆蓋角質鱗片,減少體內水分散失,與陸生環境相適應,D正確.
3.夏天,各種樹木枝繁葉茂.而到了寒冷的冬天,槐樹的葉子紛紛掉落,松樹卻依然郁郁蔥蔥.這表明(?? )
A.?松樹、槐樹都適應寒冷的環境?????????????????????????????B.?松樹、槐樹都不適應寒冷的環境
C.?槐樹適應寒冷的環境,松樹不適應??????????????????????D.?松樹適應寒冷的環境,槐樹不適應
【答案】A
【解析】生物對環境的適應是普遍存在的.現在生存的每一種生物,都具有與環境相適應的形態結構、生理特征或行為.
解:生物必須適應環境才能生存,如沙漠上的植物必須耐旱才能生存.寒冷的冬天,槐樹紛紛落葉,可以降低蒸騰作用,減少因進行蒸騰作用的熱量散失,避免因溫度過低而凍傷甚至凍死,因此槐樹冬天落葉,是植物對冬季寒冷環境的一種適應.松樹的葉細如針,葉的氣孔較少,而且氣孔深陷表皮下,葉的表面還有一層蠟質保護,因此蒸騰作用非常弱,可以減少熱量散失,適應冬天寒冷的環境.
4.生物體的結構總是與其功能相適應的,以下敘述你認為不正確的是(??? )
A.?葉肉細胞中含有大量的葉綠體是與制造有機物的功能相適應的
B.?蚯蚓的體壁密布毛細血管是與呼吸功能相適應的
C.?小腸內有大量的腸腺與小腸的吸收功能相適應的
D.?肺泡由單層上皮細胞構成是與氣體交換功能相適應的
【答案】C
【解析】(1)光合作用的場所是葉綠體;(2)蚯蚓沒有專門的呼吸器官,它們依靠體壁與外界進行氣體交換.蚯蚓的體壁能夠分泌粘液,使體壁始終保持濕潤,以保證正常的呼吸,同時減少與土壤的摩擦;(3)小腸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場所;(4)肺位于胸腔內,左右各一個,共五葉,左二右二,是呼吸系統的主要器官,也是氣體變換的場所.據此解答。
A、葉是綠色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光合作用的場所是葉綠體,與葉的功能相適應,葉肉細胞內含有大量的葉綠體,故A正確;
B、蚯蚓呼吸的是空氣中的氧氣.氧氣先溶解在體壁的粘液里,然后滲透到體壁內的毛細血管中的血液里,血液中的二氧化碳也通過體壁排出體外.因此蚯蚓的體壁密布毛細血管是與呼吸功能相適應的,B正確;
C、小腸是消化食物和吸收營養物質的主要器官;與小腸的消化功能相適應,小腸長約5~6 m,小腸長約5~6 m,小腸內具有腸液、胰液和膽汁等多種消化液;小腸內壁有環形皺襞,皺襞上有小腸絨毛,增大了消化食物的面積;即小腸內的腸腺是與消化功能相適應的而不是與吸收功能相適應,故C錯誤;
D、肺泡是進行氣體交換的主要部位,①肺泡數量多,增加了氣體交換的效率;④肺泡外面包繞著豐富的毛細血管和彈性纖維;③肺泡的壁和毛細血管壁都很薄,只有一層上皮細胞構成,這些特點都有利于氣體交換.故A正確;
5.生物體的結構和功能相適應的實例很多.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肺泡表面布滿毛細血管,有利于氣體交換???????????????????????
B.?烏龜背部有甲,適于水中生活
C.?小腸壁上有無數的小腸絨毛,有利于營養物質的吸收?????
D.?野兔神經系統發達,有利于迅速躲避天敵
【答案】B
【解析】本題考查的是生物體的結構和功能相適應的實例,可以從結構特點和功能方面分析
解:A、肺的功能定位是肺泡,肺泡數量多,外面纏繞著豐富的毛細血管和彈性纖維,肺泡壁和毛細血管壁都由一層上皮細胞構成,這些特點有利于肺泡與血液之間進行氣體交換.故不符合題意.
B、陸生動物一般都有防止水分散失的結構,如龜的甲、昆蟲的外骨骼和蛇的細鱗等.因此烏龜背部有甲,可以減少水分的散失適于陸生,而不是適于水中生活,故符合題意.
C、小腸是消化食物和吸收營養物質的主要場所,小腸很長,長約5~6m,小腸內壁有環形皺襞,皺襞上有小腸絨毛,增大了消化和吸收營養物質的面積.因此小腸壁上有無數的小腸絨毛,有利于營養物質的吸收,故不符合題意.
D、兔的神經系統是由腦、脊髓和神經組成的,大腦特別發達,對外界多變的環境做出及時反應,還有四肢比較發達,便于逃避敵害,適應陸地復雜的環境.所以野兔神經系統發達,有利于迅速躲避天敵,故不符合題意.
6.南美天蛾靜止時用后足將身體吊掛起來,就像著生在樹枝上的地衣。受驚擾時,身體直立并彎曲,同時胸部向兩側膨脹,胸足緊貼胸部,還呈現兩個黑色的眼斑和像鱗片的花斑,極像幼蛇的頭頸。這種現象在生態上叫做________。類似這種現象的動物還有________。(舉一例)
【答案】擬態;竹節蟲
【解析】一種生物模擬另一種生物或模擬環境中的其它物體從而獲得好處的現象叫擬態
一種生物模擬另一種生物或模擬環境中的其它物體從而獲得好處的現象叫擬態,由題中信息“南美天蛾靜止時用后足將身體吊掛起來,就像著生在樹枝上的地衣。受驚擾時,身體直立并彎曲,同時胸部向兩側膨脹,胸足緊貼胸部,還呈現兩個黑色的眼斑和像鱗片的花斑,極像幼蛇的頭頸”南美天蛾分別模擬了地衣和蛇的頭頸,這種現象就是擬態。擬態的動物還有竹節蟲等。
7.仙人掌具有粗大的莖,而葉呈________狀。這種結構有利于它________(填“增大”或“減少”)植物的蒸騰作用,從而能適應在________的自然條件并存活下來。
【答案】刺;減少;干旱缺水
【解析】仙人掌是生活在沙漠中的植物,沙漠環境干旱少水,生活在這種環境下的仙人掌在結構上與別的植物有著明顯的不同,它的結構是適應環境的變化。仙人掌適應沙漠環境的結構主要有發達的根,為減弱蒸騰作用葉變成針刺狀,莖綠色粗大,能儲存營養。
仙人掌具有粗大的莖,而葉呈刺狀。這種結構有利于它減少植物的蒸騰作用,從而能適應在干旱缺水的自然條件并存活下來。
考點二:生態系統的四個組成部分及關系(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
1.泰順烏巖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溫州市兩大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之一,保護區主要保護珍稀瀕危鳥類-黃腹角雉,還有一級保護動物云豹等共8種;另外保護區內的植物屬于國家一級保護的植物有南方紅豆杉、莼菜等4種。下列有關說法錯誤的是(????? )
A.?黃腹角雉屬于生態系統成分中的消費者???????????
B.?黃腹角雉的細胞無細胞壁,紅豆杉的細胞有細胞壁
C.?自然保護區所有的黃腹角雉是一個種群???????????
D.?整個自然保護區就是一個群落
【答案】 D
【解析】種群指在一定時間內占據一定空間的同種生物的所有個體。
A、黃腹角錐屬于鳥類,胚胎發育方式是卵生,而云豹是哺乳動物,胚胎發育方式是胎生,A正確;
B、黃腹角雉是動物細胞無細胞壁,紅豆杉是植物細胞有細胞壁,B正確;
C、自然保護區所有的黃腹角雉可以看作是一個種群,C正確;
D、生物群落是指具有直接或間接關系的多種生物種群的有規律的組合,具有復雜的種間關系,整個自然保護區不是一個群落,D錯誤.
2.如圖,生態系統中構成一條食物鏈的四種生物的X量分布模型圖,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A??????????????????????????????B.?B?????????????????????????????????C.?C??????????????????????????????????D.?D
【答案】C
【解析】在生態系統中的生物成分之間通過能量傳遞關系存在著一種錯綜復雜的普遍聯系,這種聯系象是一個無形的網把所有生物都包括在內,使它們彼此之間都有著某種直接或間接的關系,這就是食物網的概念。
A、有機物含量,在生態系統成分中,生產者最多,消費者越高等越少;食物鏈為:丁丙乙甲;故A正確;
B、個體數量,生產者最多,越高等的生物越少;食物鏈為:丁丙乙甲;故B正確;
C、DDT含量,有毒的物質會隨著食物鏈的進行,而逐漸積累,越高等的生物,有毒物質越多,食物鏈為:甲乙丙丁;故C錯誤;
D、生物體內含有的能量,以生產者最多,因為隨著食物鏈的進行,能量會散失一部分;食物鏈為:丁丙乙甲;故D正確;
3.下列選項最符合如圖圖意的是 (  )
A.?生物群落?????????B.?食物網?????????C.?生態系統的碳循環??????????D.?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
【答案】D
【解析】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而生物部分由生產者(植物)、消費者(動物)和分解者(細菌、真菌)組成.非生物部分由陽光、空氣、土壤、水分等.
食物鏈是生態系統中生物之間由食物關系而形成的一種鏈狀結構,各食物鏈相互交織形成食物網.
據此可以解答本題.
解:A、生物群落是在一定地域內所有生物的總和,而圖中出現的太陽屬于非生物部分,所以A不符合題意;
B、食物鏈構成食物網,但食物鏈只包含生產者和消費者,不包括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質與能量,所以,B不符合題意;
C、生態系統的碳循環要有生產者、消費者通過呼吸作用將有機物變成無機物歸還到大氣中,用于碳循環,所以C不符合題意;
D、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包括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質與能量,所以D符合題意.
4.與右圖所示生物相關的敘述,正確的是(?? )
A.?該生物是一種桿狀細菌???????????????????????????????????B.?在生態系統中,該生物屬于生產者
C.?該生物依靠呼吸作用貯存能量???????????????????????D.?該生物有細胞核
【答案】D
【解析】(1)該生物是蘑菇;(2)真菌在生態系統中屬于分解者;(3)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能夠自己制造有機物,存儲能量;呼吸作用是分解有機物,釋放能量;(4)真菌是原核生物。
A、該生物是蘑菇,屬于真菌,有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故A說法錯誤,不符合題意;
B、蘑菇的基本結構有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沒有葉綠體.因此不能進行光合作用,必須依靠現成的有機物維持生活,蘑菇能分解稻殼、棉籽殼的有機物維持生存,因此在生態系統中是分解者,故B說法錯誤,不符合題意;
C、蘑菇依靠呼吸作用釋放能量,故C說法錯誤,不符合題意;
D、蘑菇的基本結構有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沒有葉綠體,故D說法正確,符合題意。
5.如圖是我國某森林生態系統的碳循環示意圖。箭頭表示碳元素傳遞方向,字母表示碳元素傳遞途徑。下列各項敘述錯誤的是( )
A.?碳元素從植物體流入動物體主要是通過動物攝取食物中的有機物來實現
B.?自然界中存在著的氧、氮、磷等元素的循環也同樣可以用此圖表示
C.?a途徑是通過光合作用實現的b、d、g是通過呼吸作用實現的
D.?碳在生物與環境之間的循環主要是以二氧化碳循環的形式進行
【答案】B
【解析】理解掌握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的概念,并掌握它們在物質循環中的作用。①生態系統中的物質在不停的循環流動,物質循環是帶有全球性的,在生物群落與無機環境間物質可以反復出現,反復利用;②綠色植物利用光提供的能量,在葉綠體中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了淀粉等有機物,并且把光能轉化成化學能,儲存在有機物中,這個過程就叫光合作用;③活細胞利用氧,將有機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將儲存在有機物中的能量釋放出來。供給生命活動的需要,這個過程叫作呼吸作用。
A、碳元素在植物體內以含碳有機物的形式被動物攝食,并使得能量流入動物體內,A正確;
B、物質循環示意圖主要從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關系出發,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釋放氧氣;呼吸作用吸收氧氣,釋放二氧化碳,體現了綠色植物在維持自然界中的碳-氧平衡的作用.B錯誤;
C、由圖形分析已知,a表示植物的光合作用、b表示植物的呼吸作用、d表示動物的呼吸作用、g表示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呼吸作用),C正確;
D、碳在生物群落與無機環境之間的循環主要是通過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以二氧化碳的形式進行,D正確。
6.在一個生態保護區內,一段時間內,捕食者與被捕食者之間的數量變化如下圖根據圖,下列敘述中正確的是(??? )
A.?捕食者的數量與被捕食者的數量之間沒有必然的聯系???????????
B.?捕食者與被捕食者相互影響,使種群數量發生有規律的波動
C.?捕食者的數量受到被捕食者的控制,但被捕食者數量的變化不受捕食者的影響???????????
D.?被捕食者的數量受到被捕食者的控制,但捕食者數量的變化不受被捕食者的影響
【答案】B
【解析】理解生態系統具有自動調節能力,正確理解生物之間的捕食關系引起的生物數量的變化從圖中可以看出被捕食者增加、捕食者也增加;捕食者的增加又導致了被捕食者的減少,被捕食者的減少,從而又使捕食者減少.
A.捕食者的數量與被捕食者的數量之間沒有必然的聯系,有圖可知兩者數量之間存在一定的關系,A錯誤;
B.捕食者與被捕食者相互影響,使種群數量發生有規律的波動,從圖中可以看出被捕食者增加捕食者也增加;捕食者的增加又導致了被捕食者的減少,被捕食者的減少,從而又使捕食者減少,從而使種群數量發生有規律的波動,B正確;
C.捕食者的數量受到被捕食者的控制,但被捕食者數量的變化不受捕食者的影響,從圖中可以看出被捕食者會隨捕食者數量的變化而變化,C錯誤;
D.被捕食者的數量受到被捕食者的控制,但捕食者數量的變化不受被捕食者的影響,從圖中可以看出被捕食者大量減少后捕食者數量也減小,兩者是有聯系的,D錯誤
7.某草原生態系統中生活著狐、蛇、鷹等多種生物.請根據圖甲、圖乙提供的信息回答下列問題.
(1)圖甲是該草原生態系統的食物網簡圖,若方框中的生物是兔子,該食物網中含有________條食物鏈.
(2)圖乙中的A、B、C各表示植物、草食性動物、肉食性動物三類生物中的一類,A對應的生物類別是________.
(3)如果人類大量捕殺鷹,則短時間內數量一定減少的動物是________.
【答案】(1)5
(2)肉食性動物
(3)昆蟲
【解析】(1)食物鏈反映的是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吃與被吃的關系,所以食物鏈中不應該出現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鏈的正確寫法是:生產者→初級消費者→次級消費者…注意起始點是生產者.(2)生態系統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生物成分包括生產者(綠色植物)、消費者(動物)和分解者(細菌、真菌).(3)物質、能量沿著食物鏈流動逐級遞減,營養級越低,獲得的物質越多,生物的數量越多.(4)生態系統具有自我調節功能,但這種功能是有限度的,若外來干擾超過了這個限度,生態平衡就會失調.
解:(1)方框中的生物以植物為食,而狐以方框中的生物為食,因此方框中的生物可能是兔子.在一個生態系統中,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存在一種吃與被吃的關系,叫食物鏈,圖示甲中的食物鏈有5條,分別是:植物→鼠→蛇→鷹;植物→昆蟲→食蟲鳥→鷹;植物→鼠→鷹;植物→鼠兔子→鷹;植物→兔子→狐.(2)根據食物鏈中能量流動的特點,植物的含量最多,肉食性動物含量最少,若圖乙中A、B、C各表示植物、草食性動物、肉食性動物三類生物中的一類,所以A對應的生物是肉食性動物,B對應的生物是植物,C對應的生物是草食性動物. (3)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生物成分包括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動物不能進行光合作用,必需直接或間接以生產者為食物,因此圖中所有動物統稱為消費者,圖中植物屬于生產者,所以尚缺少的生物成分是分解者.如果人類大量捕殺鷹,則短時間內蛇和食蟲鳥因失去天敵而大量繁殖,會造成昆蟲的數量一定減少.
8.仔細閱讀下文,參考圖示,回答問題:
在稻花飄香的季節里,我們漫步在田間的小路上,經常會看見飛翔的鳥兒,青蛙在忙著捕食害蟲,偶爾還能遇見在草叢中穿行的小蛇.到了夜晚老鼠的天敵貓頭鷹就會出現在田間的樹上,忠實地守護著這片農田.
(1)在上述農田生態系統中,屬于生產者的是________?.
(2)寫出一條最短的食物鏈________?.
(3)此生態系統的能量最終來源于________?,該能量被儲存在生物體內后通過________?作用釋放出來.
(4)在此農田生態系統中,青蛙的體色多數為綠色,請從達爾文進化論角度分析,這是________?的結果.
(5)如果人們大量捕捉青蛙,會導致________?數量增多,從而破壞了生態平衡,因為生態系統的________?能力是有限的,所以我們應該愛護動物,遵守生態規律,共創和諧家園.
【答案】(1)稻、草、樹(寫出其中兩個即可得分,寫一個不得分?)
(2)草→鼠→貓頭鷹(或稻→鼠→貓頭鷹)
(3)太陽(光能或其他符合題意即可);呼吸
(4)自然選擇
(5)害蟲;自動調節
【解析】(1)生態系統的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陽光、空氣、水、溫度、土壤(泥沙)等;生物部分包括生產者(綠色植物)、消費者(動物)、分解者(細菌和真菌).
(2)生產者指的是綠色植物.它們利用光能,通過光合作用,把無機物制造成有機物,并將光能轉化為化學能儲存在有機物中.
(3)食物鏈反映的是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吃與被吃這種關系的,所以食物鏈中不應該出現分解者.食物鏈的正確寫法是:生產者→初級消費者→次級消費者…注意起始點是生產者.
(4)達爾文認為,生物的生存斗爭不僅包括生物種內的斗爭、生物種間的斗爭,還包括生物與無機環境之間的斗爭.在生存斗爭中,凡是生存下來的生物都是適應環境的,而被淘汰的生物都是對環境不適應的,這就是適者生存.
(5)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自動調節能力,但這種調節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當外界因素的干擾超過了這種限度時,生態系統就會遭到破壞.
考點三:生態系統在生產、生活中一些實際應用
1.稻—鴨—萍共作是一種新興的生態農業模式,其中紅萍適合生于蔭暗環境,可作為鴨子的飼料,鴨子能吃有害昆蟲并供肥,促進水稻生長。對此模式形成的生態系統,下列認識正確的是(?? ??)
A.?該生物群落由水稻、紅萍、鴨子和有害昆蟲組成?????
B.?水稻和紅萍分層分布,能提高光能的利用率
C.?該生態系統的主要功能是物質流動和能量循環?????????
D.?有害昆蟲作為鴨子的食物,屬于生產者
【答案】 B
【解析】生態系統就是在一定的空間和時間內,在各種生物之間以及生物與無機環境之間,通過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而相互作用的一個自然系統。由概念可知生態系統的結構包括生態系統的成分和營養結構(食物鏈和食物網);生態系統的主要功能是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
A、 生物群落應該包含所有的生物,水稻、紅萍、鴨子、有害昆蟲以及一些起分解作用的微生物,故錯誤;
B、水生植物紅萍(適于蔭蔽環境),其與水稻分層分布,有利于充分利用光能,提高光能利用率,故正確;
C、該生態系統的主要功能是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故錯誤;
D、昆蟲和鴨子都是消費者,只有綠色植物才是生產者,故錯誤。
2.(2016?衢州)在我市某生態農場的稻田里套養大閘蟹,大閘蟹以稻田里的害蟲、螺螄及魚蝦等為食,不但生長快,而且還提高了水稻的品質.為實現“萬元田”目標,又在水塘里種荷養魚、田埂上栽種果樹、大棚內種植草莓,把農場打造成集垂釣、采摘于一體的生態休閑之地.請回答.
(1)該稻田中所有的大閘蟹可以看作一個________(選填“生態系統”、“群落”或“種群”)
(2)該農場生態系統比簡單的農田生態系統不易發生蟲害,是因為生態系統中的成分越復雜,生物種類越多,________就越強,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就越高.
(3)為提高大棚內藍莓的產量,你認為可采取的措施有________(寫出一條即可)
【答案】(1)種群
(2)自動調節能力
(3)適當增強光照強度
【解析】①生態系統是指在一定地域內生物與環境形成的統一的整體.生態系統的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②在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的數量雖然在不斷地變化著,但是在一般情況下,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的數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對穩定的.這說明生態系統其有一定的自動調節能力.理解生態系統的自動調節能力及光合作用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
解:(1)該稻田中所有的大閘蟹,它們是生活在同一地點的同種生物形成的群體,可以看做一個種群.(2)一般情況下,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的數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對穩定的.這說明生態系統其有一定的自動調節能力.生物種類越多,營養結構越復雜,自動調節能力就越強.(3)要想提高大棚內藍莓的產量,就需要提高光合作用,增加有機物的制造,可以適當增加光照強度或適當增加二氧化碳的濃度.
3.某校興趣小組為農民設計了冬季生態型種植養殖模式,如下圖所示。請根據圖回答下列問題:
(1)該種植養殖生態系統,它的生物種類少,成分單一,自動調節能力________(填“較強”或“較弱”)。
(2)牛呼吸作用產生的________可進入蔬菜大棚,提高蔬菜光合作用的效率。
(3)稻草除了作為牛的飼料外,還可與牛糞混合進行發酵,參與發酵的微生物在生態系統的成分中被稱為________。
【答案】(1)較弱
(2)CO2
(3)分解者
【解析】生態系統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生物成分包括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生產者主要指綠色植物,能夠通過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為自身和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物質和能量;消費者主要指各種動物,在促進生物圈中的物質循環起重要作用;分解者是指細菌和真菌等營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它們能將動植物殘體中的有機物分解成無機物歸還無極環境,促進了物質的循環。
(1)在一般情況下,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的數量和所占的比例總是維持在相對穩定的,即生態平衡,這說明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自動調節能力,生態系統中生物的種類和數量越多,食物鏈和食物網越復雜,自動調節能力就越強,該種植養殖生態系統的生物種類少,成分單一,自動調節能力較弱.
(2)綠色植物在葉綠體里,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轉化成儲存能量的有機物,并且釋放出氧氣的過程,叫做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是指在細胞的線粒體里,在氧的作用下,把有機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時釋放能量的過程,牛呼吸作用產生的二氧化碳進入蔬菜大棚,提高蔬菜光合作用效率;
(3)生態系統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生物成分包括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生產者主要指綠色植物,能夠通過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為自身和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物質和能量;消費者主要指各種動物,在促進生物圈中的物質循環起重要作用;分解者是指細菌和真菌等營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它們能將動植物殘體中的有機物分解成無機物歸還無機環境,促進了物質的循環,稻草除了作為牛的飼料外,還可與牛糞混合進行發酵,增加土壤肥力,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發酵的微生物在生態系統的成分中被稱為分解者.
4.某農科所對稻田養魚進行了實驗研究.他們將4畝稻田分為面積相等的兩塊,插秧后其中一塊放養300條紅包鯉魚(雜食性),另一塊不放魚,其他條件相同.在水稻的孕穗期,科研人員分別在養魚稻田和未養魚稻田進行了相關測定并統計,實驗數據如圖所示:
分析以上實驗信息并回答:
(1)養魚稻田與未養魚稻田的螟蟲株危害率顯著不同,請寫出與之相關的一條食物鏈(包含螟蟲):________.
(2)關于養魚稻田生態系統說法正確的是________.
①稻田中所有的水稻、螟蟲和魚構成了一個生物群落;
②養魚稻田的營養結構比未養魚稻田復雜,因此具有較強的自動調節能力;
③水稻枯紋病的病原體是水稻條紋葉枯病毒,該病毒適應于養魚稻田的生態環境.
(3)養魚稻田生態系統獲得稻谷和魚雙豐收,從能量流動的角度分析,稻田養魚的目的是________.
【答案】(1)水稻→螟蟲→紅包鯉魚
(2)②
(3)使能量更多地流向對人類有利的生物
【解析】生態系統是指在一定地域內生物與環境形成的統一的整體.生態系統的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陽光、空氣、水、溫度、土壤(泥沙)等;生物部分包括生產者(綠色植物)、消費者(動物)、分解者(細菌和真菌).
解:(1)食物鏈的起始點一定是生產者(綠色植物).食物鏈通常寫成“甲→乙→丙→…”的形式,由被吃的生物指向吃它的生物,線段不能代替箭頭.稻田中存在的食物鏈:水稻→螟蟲→紅包鯉魚.(2)稻田中所有的水稻、螟蟲和魚構成了不同的生物群落,①錯誤;生態系統生物越多,營養結構越復雜,自動調節能力越強,養魚稻田的營養結構比未養魚稻田復雜,因此具有較強的自動調節能力,②正確;水稻枯紋病的病原體是水稻條紋葉枯病毒,該病毒通過一些害蟲傳播,養魚稻田內的魚可捕食部分害蟲,③錯誤;故選②.(3)生態系統的物質和能量沿著食物鏈、食物網傳遞,能量流動逐級遞減,稻田養魚這樣可以使流向螟蟲的能量再流向鯉魚,使能量更多地流向對人類有利的生物.
5.(2017?嘉興)下面是生態系統的碳循環示意圖,請據圖回答。
(1)圖中①表示的生理過程是________。
(2)在生態系統中,物質可以循環利用,而能量只能單向流動。能量只能單向流動的原因是________。
(3)2016年4月22日將是人類歷史上一個意義非凡的 “世界地球日”,一百多個國家在聯合國簽署了全球性的氣候新協議《巴黎協定》,要求于本世紀下半葉實現碳的凈零排放。要降低碳的排放,其重要措施之一是要大量減少途徑________(用圖中序號表示)的碳排放量。
(4)作為簽約國,我國正在大力倡導綠色、低碳的發展與生活方式。我們每個人都應為此做出自己的努力,以下做法符合綠色、低碳要求的是________。(選填序號)
①購物時使用一次性塑料袋 ②選擇自行車、公共交通出行
③拒絕使用一次性筷子 ④交換、捐贈舊的書籍和衣物
【答案】(1)光合作用
(2)大部分能量在流動過程中以熱的形式散失
(3)④
(4)②③④
【解析】本題考查了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及能量流動,意在考查學生的理解和應用的能力,試題難度中等。圖中①光合作用;②捕食;③分解者分解;④為能源的燃燒,據此分析。
(1)圖中①表示的生理過程是光合作用;
(2)能量只能單向流動的原因是大部分能量在流動過程中以熱的形式散失;
(3)要減少碳的排放,重要的過程是減少燃料的燃燒,圖中表示這一過程是④;
(4)符合綠色、低碳要求的是②選擇自行車、公共交通出行③拒絕使用一次性筷子 ④交換、捐贈舊的書籍和衣物,使用一次性塑料袋會污染環境,故①不能選。
6.目前,我市已建成了多處濕地公園,既為市民提供了一個良好的休閑旅游場所,又改善了城市生態環境。請回答:
(1)濕地中的所有生物________(填“能”或“不能”)構成一個生態系統。原因是________。
(2)蘆葦、綠藻屬于生態系統成分中的________。
(3)少量生活污水流入濕地會造成輕度污染,一段時間后濕地可恢復正常,說明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________能力;大量污水流入會使濕地公園變成污水灣并難以恢復,因為生態系統的________。
(4)某學習小組調査了濕地中部分動物的攝食情況:輪蟲主要攝食綠藻,草魚主要攝食綠藻和黑藻,鳙魚主要攝食輪蟲,鱖魚主要攝食草魚和鳙魚。
①依據調查結果判斷,上述生物組成的食物網中有________條食物鏈,其中可作為第三營養級的生物是________。
②若鳙魚增重1kg,從理論上講最多需消耗綠藻________kg。
【答案】(1)不能;生態系統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
(2)生產者
(3)自我調節;自我調節能力是有限的
(4)3;鳙魚、鱖魚;100
【解析】生態系統包含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生物成分又包括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生產者是指能夠進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機物多為植物,它是能力轉換和物質傳遞的起點。消費者是直接消耗有機物的各類動物,是能量轉換的中間步驟。分解者負責將有機物轉換成無機物,完成物質循環,多為生態系統中的微生物。食物鏈的起點是生產者,同時也是第一營養級,第一消費者屬于第二營養。食物鏈的能量流動是逐級遞減的,像重金屬和農業之類難以代謝的物質則會通過食物鏈富集起來。
(1)生態系統是指一定區域范圍內的生物和其生活環境的總和。因此不能屬于一個生態系統,因為缺少非生物成分。
(2)蘆葦、綠藻能夠進行光合作用能夠制造有機物,因此屬于生產者。
(3)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自我調節能力,但是生態系統的能力是有限的。
(4)①根據題中描述,食物鏈有綠藻輪蟲鳙魚;黑藻草魚鱖魚;綠藻草魚鱖魚 。可以看出出于第三營養級的是鳙魚和鱖魚。
②食物鏈能量流動是逐級遞減的,每一級只有大概10%-20%的能量能夠流入到下一級。求最多需要則用10%進行計算。如果鳙魚增重1kg,則輪蟲增重1Kg除以10%等于10kg,綠藻增重10kg除以10%等于100kg。
7.小明發現某社區工作人員向池塘內噴灑某殺蚊液一段時間后,池塘內部分水生動物出現死亡現象。查閱資料發現,該殺蚊液對水生動物具有一定的毒性。已知水草A和水草B對該殺蚊液有一定的降解作用,從而降低毒性。為了比較單獨投放一種水草和混合投放兩種水草對該殺蚊液的降解效果,小明欲利用若干玻璃魚缸、池水、殺蚊液、金魚、水草A和B等進行實驗。老師建議實驗用量的搭配比例為:5升池水:200克水草:5條金魚,每5升池水中殺蚊液加入量為10毫升。
(1)從生態系統組成成分的角度分析,其中水草屬于________,選擇池水而不是蒸餾水進行實驗,是因為池水中含有________,更有利于魚缸中生物的生存。
(2)請結合老師的建議,寫出該實驗的步驟:________。
(3)放5條金魚的目的是________。
【答案】 (1)生產者;大量的營養物質
(2)①取3個相同的玻璃魚缸,分別加入5升池水,標為甲、乙、丙。
②選擇15條大小相近的健壯金魚,隨機平均分成3份,分別投入甲、乙、丙魚缸中。
③在甲、乙、丙三個魚缸中分別加入生長良好的200克水草A、200克水草B、100克水草A和100克水草B。
④向三個魚缸分別加入10毫升殺蚊液。
⑤將三個魚缸放在光照充足的同一地點。
⑥每天定時觀察各魚缸中魚的活躍程度,持續觀察幾周并記錄。
(3)避免實驗的偶然性,使實驗更具有說服力
【解析】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陽光、空氣、水、溫度等,生物部分由生產者(植物)、消費者(動物)和分解者(細菌、真菌)組成。
(1)生態系統中植物屬于生產者,故水草屬于屬于生產者;“從生態系統組成成分的角度分析,選擇池水而不是蒸餾水進行實驗”,是因為水池中含有大量的營養物質 ,“更有利于魚缸中生物的生存”;
(2)“結合老師的建議”,寫出該實驗的步驟: ①取3個相同的玻璃魚缸,分別加入5升池水,標為甲、乙、丙。?②選擇15條大小相近的健壯金魚,隨機平均分成3份,分別投入甲、乙、丙魚缸中。?③在甲、乙、丙三個魚缸中分別加入生長良好的200克水草A、200克水草B、100克水草A和100克水草B。④向三個魚缸分別加入10毫升殺蚊液。⑤將三個魚缸放在光照充足的同一地點。⑥每天定時觀察各魚缸中魚的活躍程度,持續觀察幾周并記錄;
(3) 放5條金魚的目的是 : 避免實驗的偶然性,使實驗更具有說服力 。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郸城县| 石阡县| 榕江县| 黄骅市| 海淀区| 额敏县| 甘南县| 宁南县| 开平市| 灵川县| 衡南县| 湖口县| 康保县| 晴隆县| 泰兴市| 阿瓦提县| 榕江县| 光山县| 灯塔市| 英德市| 英吉沙县| 八宿县| 塘沽区| 上饶县| 枝江市| 沅陵县| 石阡县| 陆川县| 三台县| 嘉禾县| 宜阳县| 泗洪县| 定襄县| 融水| 两当县| 双流县| 迁西县| 遵义县| 乌拉特后旗| 宜兴市| 惠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