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德意志?它在哪里?我找不到那塊地方!” ——席勒(1759-1809) “沒有一個城市,甚至沒有一塊地方,使我們堅定地指出,這就是德國。如果我們在維也納這樣問,答案是,這里是奧地利;如果我們在柏林提出這個問題,答案是,這里是普魯士。德意志在哪里?這個歷史性的問題,拷問著每一顆德意志的心靈。” ——歌德(1749-1832)材料給我們什么信息?德意志處于四分五裂狀態德國統一一、統一前的德國1、政治上:封建割據;由許多君主制小邦組成 長期以來德意志處于四分五裂的狀態,到18世紀后期,德意志全境分布著296個邦國,1000多塊領地,各邦有自己的貨幣制度、自己的關稅和各種工商條例,各邦之間關卡林立。 2、經濟:德意志經濟取得顯著發展;迫切需要統一的國內市場;為了更好的搶占市場和殖民地。統一的根本原因:政治上的分裂嚴重阻礙了德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1848年,法蘭克福會議德意志各邦國最初想通過議會和民主方式實現國家的統一,但是,實踐證明,這條道路在德意志行不通。普魯士的希望在于武力,當代重大問題不是依靠說空話和多數票所能解決的,而是要用鐵和血來解決。武力戰爭奧地利普魯士丹 麥法 國186418661870統一的經過(通過三次自上而下的王朝戰爭)德意志帝國的建立(1871,法國巴黎凡爾賽)德國統一的影響:積極影響:實現了德意志民族長期以來的夢想,結束分裂、割據的局面,對德意志民族的進一步現代化提供了良好的基礎。在統一后的30年內,德國在經濟、軍事、科學方面一躍為世界強國。消極影響:通過鐵血道路實現,奠定了未來德國軍國主義的傳統,同時,德意志民族的民主、自由愿望并未得到充分實現。有道理。教育決定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未來,國際競爭歸根到底是教育的競爭。重視人才的培養,意味著可以在國際競爭中處于戰略主動地位。資料在普魯士,受教育和服兵役一樣被視為公民必須履行的義務,而國家則必須為它的公民提供受教育的機會。免費教育從I9世紀中期就已開始,德意志統一前夕,適齡兒童入學率超過90%。戰勝法國并俘虜了法國皇帝的元帥毛奇曾經說過:“普魯士的勝利早就在小學教師的講臺上決定了。”觀點1德國之所以能夠成為強國,主要依靠武力。觀點2普魯士對教育的重視,才算德國強盛的主要原因。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