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件24張PPT。第二次工業革命 1931年10月21日,全美國熄燈哀悼一個人的去世。那天夜晚,連自由女神高舉的火把也熄滅了。“發明大王”愛迪生(美國)“打開電氣時代的領袖”,把“電”的福音傳播到人間的天使。 發明數量多:正式注冊的有1300種著名發明有:電燈、蓄電池、留聲機 、電影放映機 、攝影機、…… 他最偉大的發明:電燈(1879年研制成功耐用碳絲燈泡)他在紐約創建了美國第一座火 力發電廠。愛迪生的實驗室,他的許多電器發明都是在這里誕生的。愛迪生在經過他改進的留聲機旁打盹。為了改進這架留聲機,愛迪生一連五天沒有睡覺。 “Genius is one percent inspiration and 99 percent perspiration.”「一分靈感,九十九分努力」連日連夜的工作累壞了,愛迪生在實驗室的長椅上打盹。科技改變生活! 結合自己一天的生活設想:假如沒有電,我們的生活將是一幅什么景象?法拉第誰發現了電產生的方法? 1831年英國的法拉第發現電磁感應現象,找到了打開電能寶庫大門的鑰匙.可實際使用的發電機 比利時人拉格姆于1870年設計出更高效率的電動機,電力開始被用來帶動機器。電力的廣泛應用(電氣時代)(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最大特點)1876年、美國19世紀晚期、意大利、無線電報電訊發明為迅速傳遞信息提供了方便世 界各地的經 濟、政 治、文化的聯 系進一步加 強科技促進社會進步!1881年12月,中國開通天津至上海的電報服務。李鴻章說:“五年來,我國創設沿江沿海各省電線,總計一萬多里,國家所費無多,巨款來自民間。當時正值法人挑釁,將帥報告軍情,朝廷傳達指示,均相機而動,無絲毫阻礙。中國自古用兵,從未如此神速。出使大臣往來問答,朝發夕至,相隔萬里好似同居庭院。電訊發明德國 奔馳專利1號車(1886)1885年,本茨制成用內燃機驅動的三輪汽車。尾部有一臺單缸四沖程發動機,以汽油為燃料,時速13千米/小時,是第一輛投入實際使用的汽車。 1886年他獲得汽車制造的專利,是德國奔馳汽車公司的創始人,被稱為“汽車之父”。亨利·福特Henry Ford1863.7.30~1947.4.7美國密歇根州韋恩郡史普林威爾鎮福特汽車標志小白兔圖案流水線生產方法,大大提高了勞動生產率,迅速增加產品的數量。它降低了對勞動者的技術要求,可降低生產成本,但勞動強度增加,對工人的身心健康非常有害。因此學生的兩種看法都有片面性,要一分為二地看待流水線。科技是一把“雙刃劍” 1903年,美國的萊特兄弟研制成功世界上第一架飛機,使人類翱翔天空的夢想變為現實。電動(機)生產工具、家用電器、內燃機廣泛應用大型發電廠在各地出現促進了石油開采和提煉電力、石油、汽車、鋼鐵、化學等新興工業興起科技影響生產!“科學的世紀” ——19世紀 重大突破:細胞學說 原子學說 進化學說 人類起源學說 電磁轉換學說 能量守恒學說 完善了熱能轉化為機械動力的理論… …工業革命促使西歐各國認識到科技的重要,大力鼓勵科研。這說明什么?自然科學開始與工業生產緊密結合,科技成為生產力發展的直接動力。(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特點)1900年巴黎世博會電器宮夜景圖思考:為什么電力和內燃機在生產和生活領域會代替蒸汽動力?電動機功效高、污染小、應用范圍大、使用便利。能遠距離輸送,并能按用戶需要科學分配能量,傳遞速度快,傳輸損失小 。電站可建在水源、燃料、交通各方面條件適合的地方,便于集中生產、集中管理內燃機功效高、污染小、能耗小比較兩次工業革命18世紀60年代到19世紀中期(早期階段)19世紀70年代到20世紀初(新階段)蒸汽機的發明和使用(蒸汽時代)電力的廣泛應用(電氣時代)技工:珍妮紡紗機(哈格里夫斯)、水力紡紗機、蒸汽機(瓦特)、蒸汽輪船、蒸汽機車科學家:電動機、電燈、汽車、飛機、電話英國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美國、德國等,后起國家兩次工業革命交叉進行輕工業:紡織業、機器制造業、冶金業、采礦業、建筑業、交通運輸業重工業:電力工業、鋼鐵工業、化學工業、石油工業、汽車工業都大大提高了生產力水平,促進了經濟迅速發展,極大地改變了人類社會的面貌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技進步是推動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緊密結合福特汽車裝配線 20世紀初,美國人亨利·福特采用流水線生產方法,大批量生產汽車,最終成為著名的汽車大王。在福特的工廠內,專業化分工非常細,僅一個生產單元的工序就多達7882種。為了提高工人的勞動效率,福特反復試驗,確定了一條裝配線上所需要的工人數目,以及每道工序之間的所需距離。這樣一來,每個汽車底盤的裝配時間從12小時28分縮短到1小時33分,汽車產量逐年增加。 流水線生產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結束語 世界史的輪廓是“文明人跨過地球表面,在他們的足跡所過之處留下了一片荒漠。” 我們在發展科技的同時,不能破壞自然環境與生態平衡,要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