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08年高考時事熱點 中日邦交正常化35周年 【熱點材料】2007年9月29日是邦交正常化35周年,國務院總理溫家寶與日本首相福田康夫互致賀電。溫總理在賀電中說:中日兩國是一衣帶水的友好鄰邦,兩國和平共處、世代友好、互利合作、共同發展,符合兩國和兩國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有利于本地區的和平、穩定與繁榮。中國政府將一如既往地堅持中日友好政策,愿與日方一道為全面構筑中日戰略互惠關系,推動兩國關系長期健康穩定發展做出共同努力。剛上任四天的日本新首相福田康夫在賀電中說:35年前的《日中聯合聲明》在兩國間架起了橋梁,其后的《日中和平友好條約》使之成為鋼鐵之橋;在迎來邦交正常化35周年之際,決心與中方加強合作,為構筑“戰略互惠關系”,為亞洲和世界的和平、穩定與發展作出建設性的貢獻。當天,福田康夫還就中日邦交正常化35周年致了賀信。【知識鏈接】(一)從經濟常識角度分析 1.體現了經濟全球化。國務院總理溫家寶與日本首相福田康夫都強調中日雙方共同致力于構筑中日戰略互惠關系,這是是適應經濟全球化的具體表現。 2.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必須面向世界。中日邦交正常化大大促進了雙方和平、穩定與繁榮,充分說明我國實行對外開放,發展對外經濟關系,是我國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必要條件。(二)從哲學常識角度分析 1.正確意識能夠促進客觀事物發展。35年來,中日兩國人民堅持中日友好政策,相互理解、相互支持,成為中日關系發展的重要力量源泉。我們要重視這種精神的作用,推動中日“戰略互惠關系”邁上新臺階。 2.事物是相互聯系的,彼此孤立的事物是不存在的。中日都是亞洲和世界上有重要影響的國家,兩國關系的良好發展不僅是東亞地緣政治穩定的重要因素,也是開放性國際合作的典范。3.事物是變化發展的。中日雙方強調要加強合作、構筑“戰略互惠關系”,這是為推動兩國關系“以歷史為鑒、面向未來”而采取的重大步驟,會推動中日“戰略互惠關系”關系邁上新臺階。4.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關系。當前中日關系正朝著良好的方向發展,但影響雙方關系的一些錯誤社會意識,如參拜靖國神社問題, 教科書問題等,仍未得到根本性的解決,因此,全面構筑中日戰略互惠關系任重而道遠。 (三)從政治常識角度分析1.國家職能由國家性質決定的,國家職能反映國家性質。中國政府一如既往地堅持中日友好政策由我國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性質所決定,又反映了我國工人階級和廣大人民群眾的意志和利益,體現我國的國家性質。2.國際關系的變化是由國家利益和國家力量決定的。中日兩國是一衣帶水的友好鄰邦,兩國和平共處、世代友好、互利合作、共同發展,符合兩國和兩國人民的根本利益。3.和平與發展是當今時代的主題。中日友好和互利合作不僅關系到兩國的發展和利益,也關系到亞洲乃至世界的和平穩定與發展繁榮。4.我國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為世界和平與發展做出了應有的貢獻。5.建立國際新秩序是解決和平與發展的有效途徑。中日兩國關系的發展不僅是地緣政治穩定的重要因素,也是開放性國際合作的典范,有利于推動國際秩序更加完善。 6.我國外交政策的基本點。《日中聯合聲明》、《日中和平友好條約》及溫總理在賀電中肯定的中日交往成果都充分說明了:獨立自主是我國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場;維護我國的獨立和主權,促進世界的和平與發展,是我國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標;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我國對外關系的基本準則;堅持對外開放,加強國際交往,是我國的基本國策。【創新練習】1.溫總理的“中日兩國是一衣帶水的友好鄰邦”觀點體現的唯物辯證法道理是( )A.聯系和發展的觀點 B.量變與質變的觀點 C.一切從實際出發的觀點 D.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觀點2. 中日兩國“和平共處、世代友好、互利合作、共同發展”這主要決定于( )A.當今時代的主題 B.兩國的國家利益C.國際關系的發展變化 D.兩國的社會制度3、1972年中日關系恢復正常化的原因有①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 ②中美關系改善的影響 ③日本經濟發展的需要 ④兩國人民的要求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4、當前,影響中日關系的核心問題是A.國家利益問題 B.靖國神社問題 C.臺灣問題 D.意識形態問題5、35年來, 中日雙方貿易每年都大幅度增長。下列關于中日貿易增長的觀點中,不正確的是( ) A. 中日經濟的互補性 , 促進了雙方貿易的增長B. 中日貿易增長建立在平等互利的基礎上C. 中日貿易發展中 , 我國要最大限度地追求順差 D. 發展中日貿易符合雙方利益6、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 日中兩國在地理上是無法遷移的“一衣帶水”的鄰邦。不論今后國際形勢如何變化,日中關系對兩國而言乃為最重要的雙邊關系之一卻是不會改變的。35周年這個關頭對兩國而言只是一個途經點,但同時也是重新思考日中關系重要性的良好時機。我將繼續重視兩國間的對話,并愿意致力于構筑日中“戰略互惠關系”。——摘自2007年9月29日福田康夫就中日邦交正常化35周年的賀信材料二:中日兩國是一衣帶水的鄰邦,有著悠久的傳統友好的歷史。兩國人民切望結束迄今存在于兩國間的不正常狀態。戰爭狀態的結束,中日邦交的正常化,兩國人民這種愿望的實現,將揭開兩國關系史上新的一頁。日本方面痛感日本國過去由于戰爭給中國人民造成的重大損害的責任,表示深刻的反省;日本方面重申站在充分理解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提出的“復交三原則”的立場上,謀求實現日中邦交正常化這一見解,中國方面對此表示歡迎。中日兩國盡管社會制度不同,應該而且可以建立和平友好關系。兩國邦交正常化,發展兩國的睦鄰友好關系,是符合兩國人民利益的,也是對緩和亞洲緊張局勢和維護世界和平的貢獻。 ——?摘自1972年9月29日《中日聯合聲明》(1)、材料一體現了哪些哲學道理?(2)從政治學角度請你談談對材料二的看法。【參考答案】1、注意“唯物辯證法”,因此C排除,B、D未體現。故選A。2、國家利益是主權國家制定和推行對外政策的依據,是對外活動的目的。“和平共處、世代友好、互利合作、共同發展”,符合兩國和兩國人民的根本利益。故選B。3、①②③④分別從不同角度分析了中日兩國關系恢復正常化的原因。故選D。4、注意“核心”二字,故選B。5、注意逆向思維“不正確”, “我國要最大限度地追求順差”錯誤,故選C。6、本題以“1972年9月29日《中日聯合聲明》”和“福田康夫就中日邦交正常化35周年的賀信”為載體,從哲學、政治學來考察學生的理解、分析、綜合能力。要防止審題失誤和材料、理論“兩張皮”現象。(1)問要注意“哲學”角度,要從材料提取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聯系和發展的觀點、量變與質變的關系和內外因的辨證關系等哲學道理。(2)問要注意從《中日聯合聲明》的材料中提取相關的“政治學”道理。答:(1)。“日中兩國在地理上是無法遷移的一衣帶水的鄰邦”體現了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原則;“日中關系對兩國而言乃為最重要的雙邊關系之一卻是不會改變的”、“愿意致力于構筑日中戰略互惠關系”體現了用聯系和發展的觀點看問題;“35周年這個關頭對兩國而言只是一個途經點,但同時也是重新思考日中關系重要性的良好時機”體現了量變與質變的關系和內外因的辨證關系原理。(2).A、國家性質決定國家的對外政策。我國是人民民主的社會主義國家,這就決定了我國的外交政策是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提出了“復交三原則”正體現了這一點。B、國家利益和國家力量決定國際關系的變化。“兩國邦交正常化,發展兩國的睦鄰友好關系,是符合兩國人民利益的”正說明了這一點。C、我國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再以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決定國家關系的親疏,努力與一切國家發展友好合作關系。“中日兩國盡管社會制度不同,應該而且可以建立和平友好關系”是這一點的具體體現。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