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08年高考時事熱點 《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及《職工帶薪年休假條例》出臺熱點材料:2007年11月9日,國家發改委在官方網站刊登國家法定節假日調整方案問卷調查。經過一年多的多方研究、論證、比較,國家法定節假日調整方案已基本形成。此次調整將允許周末上移下錯,與法定節假日形成連休,可形成兩個七天的“黃金周”和五個三天的“小長假”。調整的主要內容包括:國家法定節假日總天數由10天增加到11天;“五一”國際勞動節的假日天數由3天調整為1天;除夕、清明、端午、中秋增設為國家法定節假日;允許周末上移下錯,與法定節假日形成連休等等。此外,國家同步出臺了《職工帶薪休假條例》,按照這一條例,機關、團體、企業、事業單位、民辦非企業單位、有雇工的個體工商戶等單位的職工,連續工作1年以上,就可享受帶薪年休假,休假期間享受與正常工作期間相同的工資收入,這為全面落實職工休假權利提供了法律保障,使廣大職工可以更加人性化地安排家庭及個人活動。2007年12月7日,國務院第198次常務會議便已經通過了關于修改《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的決定,以及《職工帶薪年休假條例》。2007年12月16日,中國媒體公布了這兩個法規的全文。修改后的中國《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以及新出臺的《職工帶薪年休假條例》,從2008年1月1日起施行。法定節假日調整和帶薪休假制度安排充分考慮到了國民旅游需求,體現了社會公平,讓全體公民共享經濟社會發展的成果。創新練習:此次調整將允許周末上移下錯,與法定節假日形成連休,可形成兩個七天的“黃金周”和五個三天的“小長假”。據此回答1—2題:1.國家法定節假日天數的增減引起了一些的聲音,不過根據問卷調查顯示,70%左右的被調查者認為,增加國家法定節假日利大于弊。體現的哲學道理有A、內因是事物發展的根本動力B、意識能夠正確反映客觀事物C、矛盾主要方面決定事物的性質D、客觀隨著主觀形式的變化而變化2、“五一”國際勞動節的假日天數由3天調整為1天,減少2天。這說明①“五一” 黃金周已完成了擴大內需的使命②國家對資源配置起指導作用③國家在不斷健全和完善法定節假日相應的法律法規④不超前消費才是正確的消費觀A、②③ B、①② C、③④ D、②④之所以作出調整是因為現行放假制度也逐步暴露出一些問題,如傳統文化特色仍顯缺乏,節假日安排過于集中,并且休假制度不夠落實等等。回答3-5題:3.今天人們開始反思集中休假、集中出行所造成的種種弊端。分流黃金周即將成為現實。這說明 A、意識能夠反作用客觀事物B、認識不斷深化、擴展、推移C、主觀隨著客觀形式的變化而變化D、知識構成不同,人們的認識必定不同4、現行放假制度逐步暴露出了一些問題,體現的哲學道理是A、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優點和缺點B、矛盾具有普遍性C、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是量變與質變的統一D、具體問題具體分析5、除夕、清明、端午、中秋這些增設的國家法定節假日中蘊涵了我國幾千年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這些傳統文化卻因開發不足,形不成特色產業,反過來還被別國開發利用,甚至占領我國的市場。這啟示我們A要建立健全知識產權,加大對民族文化產業的保護力度 B 要大力發展文化貿易,積極引進具有市場競爭力的文化產品 C 充分挖掘我國文化資源,增強民族文化產業的國際競爭力 D要警惕外來文化滲透,維護國家的文化安全2007年“十一”黃金周期間,全國納入監測的119個直報景區共接待旅游游客1655.3萬人次,同比雖然下降0.5%,但收入卻增長了13.5%。回答6—7題:6、旅游業屬于第三產業的A、流通部門 B、為生產和生活服務的部門C、為提高科學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質服務的部門D、為社會公共需要服務的部門7、近年來,我國旅游、商業、交通、金融等行業的發展,活躍了經濟,促進了假日消費走向成熟。這說明A、生產為消費提供對象B、生產決定消費水平和方式C、社會經濟發展狀況對居民消費起制約作用D、消費是生產的目的國家將同步出臺《職工帶薪休假條例》,規定簽訂了一年以上的勞動合同的勞動者都有帶薪休假的權利。這為全面落實職工休假權利提供法律保障,使廣大職工可以更加人性化地安排家庭及個人活動。回答8—9題:8.我國公民作為勞動者,依法享有的權利是①取得勞動報酬 ②獲得勞動安全、衛生 ③完成勞動任務 ④提高職業技能 ⑤享受社會保險 ⑥休息休假A.①②③④ B.①②⑤⑥ C.②③④⑤ D.②④⑤⑥9.維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勞動者自身不僅要有自我保護意識,也需要來自政府和社會的支持。這體現的哲學原理是A.矛盾既有普遍性,又具有特殊性B.既要重視內因,又不能忽視外因C.物質對意識具有決定作用 D.矛盾的主次方面在一定的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10、材料一: 1999年,針對當時國內有效需求增長乏力的狀況,國務院對原有的法定節假日安排進行了調整,形成了春節、“五一”、“十一”三個連休7天的長假。這種休假安排,為拉動內需、促進經濟增長做出了積極貢獻。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經濟社會的進一步發展,現行制度存在的弊端和問題表現出來:傳統文化特色仍顯缺乏、節假日安排過于集中、休假制度不夠落實等。材料二:調整的主要內容包括:國家法定節假日總天數由10天增加到11天;“五一”國際勞動節的假日天數由3天調整為1天;除夕、清明、端午、中秋增設為國家法定節假日;允許周末上移下錯,與法定節假日形成連休等。同時,國家將同步出臺《職工帶薪休假條例》,規定簽訂了一年以上的勞動合同的勞動者都有帶薪休假的權利。(1)簡要回答法定節假日調整和帶薪休假制度規定的經濟意義。(2)運用普遍聯系的原理說明這次法定節假日調整和帶薪休假制度安排的依據。11、材料一:期待著節假日過得更從容、更輕松的新的法定節假日調整草案征求意見稿于11月9日正式面向社會公布。根據國務院公布的國家法定節假日調整草案,調整的主要內容包括以下三點:①國家法定節假日總天數增加1天,即由目前的10天增加到11天。②對國家法定節假日時間安排進行調整:元旦放假1天不變;春節放假3天不變,但放假起始時間由農歷年正月初一調整為除夕;“五一”國際勞動節由3天調整為1天,減少2天;“十一”國慶節放假3天不變;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增設為國家法定節假日,各放假1天。③允許周末上移下錯,與法定節假日形成連休。 材料二:11月9日,人民網、新華網、國家發展改革委網站以及新浪網、搜狐網等網站都將國家法定節假日調整草案放在頭條顯著位置。網友對方案表現出極大的熱心,紛紛投票,踴躍留言 針對方案的一些細節,網友們提出了建議。自9日上午方案公布到21時30分,已有約51萬人參加投票,網友留言也達到12576條。大多數網友對國家調整法定節假日持肯定態度,對草案表示支持。根據上述材料請回答: (1)通過網絡等形式向全社會公開征求國家法定節假節調整草案的意見體現了政治生活的哪些道理?(6分) (2)請你從經濟生活的角度談談這次國定節假日的調整將會帶來哪些影響? (6分) (3)我們不能忽略,由于多種因素所限,還有相當一部分社會群體的意見沒有充分見諸報端或者網絡,比如廣大中小學生。在最近以來關于假日調整的相關報道和評論中,很少看到中學生表達自己的意見和想法。隨機采訪了幾名中學生,他們連調整國家法定節假日這件事情還都不知道,更不用說上網發表意見、填寫網絡調查表。如果在探討法定節假日如何調整、安排時,數以億計的中小學生的缺席,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 請你從文化生活方面就這次增設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為國家法定節假日發表自己的看法。(6分)參考答案:1、C 2、A 3、C 4、B 5、C 6、B 7、C 8、B 9、B 10、(1)這次法定節假日調整方案的初步出臺和帶薪休假制度的初步安排,充分考慮到了國民旅游需求,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與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階段相適應,有利于經濟的又好又快發展;有利于弘揚和傳承民族傳統文化;體現了社會公平,讓全體公民共享經濟社會發展的成果。(2)①世界上的事物是普遍聯系的,任何事物都與周圍的事物相互聯系著。②對勞動著個人來說,假日休息、休假及假日消費是自己的權利。③對國家來說,要從整體上把握事物的聯系。要把整個國民經濟看成一個普遍聯系的整體,根據實際條件來制定法定節假日方案和帶薪休假制度,用經濟、法律、行政等宏觀調控手段來協調假日經濟發展。既要讓全體公民共享經濟社會發展的成果,又要使法定節假日調整方案和帶薪休假制度與經濟社會發展階段相適應。11、1)①通過網絡等形式向全社會公開征求意見是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進步與發展。②體現了國家機關作為人民利益的捍衛者與執行者,堅持對人民負責,尊重民意、集中民智,反映民心,順乎民意,尊重人民群眾生活習慣與傳統習俗。③體現了民主集中制的原則,有利于國家機構決策的民主與科學。④體現出國家機關執政為民,以人為本的理念,體現了人民政府是利民便民的政府,代表了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⑤有利于國家機關認真履行文化職能,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推進和諧社會建設。(2)①國定節假日的調整有利于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有助于優化消費結構,提高人們的精神消費水平。②國定節假日天數的增加一方面反映了我國經濟實力的增強,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促進“假日經濟”的發展,從而推動國民經濟的發展。③國定節假日的調整與增加,將會對勞動者休息權等權利的保障與落實起到更好的作用。④有利于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體現社會公平,讓全體公民共享經濟社會發展的成果。⑤國定節假日的調整,尤其是“五一”長假的改變,在一定程度上對旅游經濟產生一些不利影響。⑥國定節假日的調整,傳統節假日的增加,對交通運輸等方面也會帶來一定的影響。(3)①傳統習俗是指在一定的社會群體中約定俗成、世代相傳的風尚、禮節和習慣。傳統習俗與民族節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達,對人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產生持久的影響。②增設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為國家法定節假日是對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一種有效方式。③使我國傳統文化有了一定的載體,有利于弘揚和傳承民族傳統文化,關系到綿延幾千年的中華文化的發揚光大。④有利于實現民眾盡情分享民族“文化空間”的心愿,也是真正意義上貼近百姓的愿望和情感。⑤對于弘揚民族精神,保持民族特色,增強民族凝聚力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⑥更重要的是,傳統節日蘊涵豐富的人文精神,浸透了以人為本、和諧共融的理念,把傳統節日調整為國定節假日對于打造和諧社會、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具有深遠意義。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