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08年高考時事熱點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新要求 一、熱點材料:“十七大”報告指出:我們必須適應國內外形勢的新變化,順應各族人民過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把握經濟社會發展趨勢和規律,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的基本目標和基本政策構成的基本綱領,在十六大確立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基礎上對我國發展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增強發展協調性,努力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轉變發展方式取得重大進展,在優化結構、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護環境的基礎上,實現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到二0二0年比二000年翻兩番;擴大社會主義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權益和社會公平正義;加強文化建設,明顯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質;加快發展社會事業,全面改善人民生活;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二、知識鏈接:(一)、政治學科:1、經濟學。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新要求體現了社會主義本質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根本目標,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必須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有利于實現共同富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必須加強宏觀調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離不開宏觀調控;加快實現工業化,走新型工業化路子;全面提高人民的消費水平,隨著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發展資料消費、享受資料消費占的比重將越來越大。2、哲學。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物質的反映,這要求我們必須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使主觀符合客觀,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新要求體現了一切從實際出發;意識對物質又具有能動的反作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新要求,符合我國國情和現代化建設的實際,符合人民的愿望,它的提出將極大調動人民建設現代化國家的熱情,加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和發展;體現了系統與要素素的關系,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新要求,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全面發展的整體目標;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新要求,是實現現代化建設第三步戰略目標必經的承上啟下的發展階段,體現了事物的聯系和發展。3、政治學。體現了我國的國家職能(政治職能、經濟職能、文化職能、社會公共服務職能);體現了黨的性質和宗旨,踐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使人民群眾不斷獲得切實的經濟、政治、文化利益;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新要求的提出有利于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新要求有利于提高國家的綜合國力。(二)、歷史學科:《天朝田畝制度》及其評價:1853年,洪秀全在天京頒布了《天朝田畝制度》,它以解決土地問題為核心,內容包括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和社會生活等各方面的改革設想,是太平天國的綱領性文件。其主要內容是:①廢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把土地按人口平分給農民耕種。②建立軍政合一的基層政權——鄉宮制度;③實行一切產品歸“國庫”的平均分配制度。《天朝田畝制度》否定了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反映了農民對土地的渴求和擺脫封建剝削壓迫的迫切愿望,具有反封建的進步性,標志著中國農民戰爭已達到最高峰。但是它所規定的平分土地和“通天下皆一式”的生活方案,又是絕對平均主義的表現,具有違反社會發展規律的落后性和空想性。(三)、地理學科:地形、氣候等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環境形成中的作用,以及對人類活動的影響;人口、經濟和文化發展的區域差異,以及發展變化的基本規律和趨勢;人類所面臨的人口、資源、環境和發展等重大問題,環境與人類活動的相互關系;可持續發展,環境、資源的保護意識和法制意識;保護世界文化遺產的意義;我國人口增長的趨勢,我國的人口政策;我國為解決水資源分布的不均而建設的大型工程(如南水北調);我國中部崛起、西部大開發的地理條件以及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性。三、創新練習:“十七大”報告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具體奮斗目標:實現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到二0二0年比二000年翻兩番。據此回答1~2題。1.比較國民生產總值和國內生產總值,其區別在于A.前者計算的是最終產品價值,后者計算的是勞務價值B.前者以領土為計算范圍,后者以國民為計算范圍C.前者是物質生產部門創造的,后者是非物質生產部門創造的D.前者是以本國居民為計算范圍,后者以領土為計算范圍2.要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目標,最根本的是A.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B.堅持四項基本原則,推動民主政治建設C.大力發展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D.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到二0二0年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實現之時,我們國家將成為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質量明顯改善、生態環境良好的國家,成為人民享有更加充分民主權利、具有更高文明素質和精神追求的國家。據此回答3~7題。3.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A.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全面發展的整體目標B.是與大同世界相對應的理想社會C.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根本目標D.是我國實現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4.最早描述“大同世界”的是A.《詩經》 B.《大同書》C.《天朝田畝制度》 D.《禮記·禮運》5.《大同書》的作者是A.屈原 B.康有為 C.梁啟超 D.洪仁6.上述材料體現的哲理有①事物是相互聯系的 ②事物是發展的 ③要集中精力抓主要矛盾 ④規律是客觀的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7.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必須①基本實現工業化 ②社會保障體系比較健全 ③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明顯提高 ④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④“擴大社會主義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權益和社會公平正義。公民政治參與有序擴大。依法治國基本方略深入落實,全社會法制觀念進一步增強,法治政府建設取得新成效。基層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務能力顯著增強”。據此回答8~9題。8.《禮記·禮運》提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與依法治國的區別是?A.法制是否完善 B.專制還是“法治”的區別C.專政與民主的區別 D.“法制”與“法治”的區別9.上述材料表明A.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起來B.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C.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D.任何組織和個人都不允許有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我們必須適應國內外形勢的新變化,順應各族人民過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把握經濟社會發展趨勢和規律,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的基本目標和基本政策構成的基本綱領,在“十六大”確立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基礎上對我國發展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據此回答10~11題。10.上述材料體現了A.不同事物具有不同的特點B.矛盾貫穿于每一個事物發展過程的始終C.復雜的事物中矛盾是不平衡的D.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的發展階段上具有不同的特點11.“十七大”在“十六大”確立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基礎上對我國發展提出新的更高要求。這一認識體現的哲理是A.抓主要矛盾 B.堅持兩點論C.發展觀點 D.體現了共性和個性的統一二、非選擇題12.“十七大”報告指出:“我們已經朝著十六大確立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邁出了堅實步伐,今后要繼續努力奮斗,確保到二0二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今后五年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我們要堅定信心,埋頭苦干,為全面建成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打下更加牢固的基礎”。經濟常識的有關原理分析今后五年怎樣才能為全面建成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打下更加牢固的基礎?13.材料一:《歌唱南泥灣》:“好地方來好風光,到處是莊稼,遍地是牛羊,陜北的好江南”。然而,長期以來,由于向荒山要糧、戰爭及管理等原因,使南泥灣生態環境嚴重惡化。?材料二:“十七大”報告指出:“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關系人民群眾切身利益和中華民族生存發展。必須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放在工業化、現代化發展戰略的突出位置,落實到每個單位、每個家庭。要完善有利于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法律和政策,加快形成可持續發展體制機制。落實節能減排工作責任制”。(1)南泥灣位于我國的_____地形區。適于當地發展的農作物是_____。延安現在適于發展的第三產業是_____。(2)抗戰時期,南泥灣為何能成為“陜北的好江南”?三五九旅的做法與明朝初期恢復經濟的哪一項措施相似?(3)用唯物辯證法的原理說明應怎樣正確評價大生產運動?(4)結合材料二指出我國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的哲學道理。四、參考答案:1.解析:此題考查國民生產總值和國內生產總值的比較,注意“國民生產總值”是以本國的居民為計算范圍,不包括外國居民創造的產值。國內生產總值以領土為計算范圍,包括外國居民在本國創造的產值。答案:D2.解析:此題主要考查學生對十七大報告內容的掌握情況。答案:A3.解析:小康社會不是與大同社會相對應的理想社會。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根本目標是共同富裕。而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是提倡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然后帶動后富。所以BCD都應排除。答案:A4.解析:此題考查歷史知識,最早描述大同社會是在《禮記·禮運》中,講禹以前的社會是大同社會。在那時,“天下為公,選賢與能”。答案:D5.解析:此題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人物及其著作的識記能力。答案:B6.解析:本題從哲學角度考查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理解。“三步走”戰略體現了聯系和發展。六個“更加”體現了發展的觀點。“集中力量”體現了抓主要矛盾。答案:D7.解析:此題考查對十七大的理解和掌握。根據十七大報告的論述應選A。答案:A8.解析:此題考查法治與人治的區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描述的是君主制的統治,它實行的是人治、特權。依法治國崇尚的是法治。答案:B9.解析:十七大報告把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答案:C10.解析:“集中力量,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這是實現現代化建設第三步戰略目標”說明不同的階段任務和目標不同,體現了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的發展階段上具有不同的特點。答案:D11.解析:“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主要體現了發展觀點看問題。答案:C二、非選擇題12.解題思路:此題以“十七大”新提法為背景,考查今后五年怎樣才能為全面建成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打下更加牢固的基礎,涉及到一系列經濟問題和措施。試題主要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和對黨的“十七大”報告的理解能力。答案:(1)落實科學發展觀,增強發展協調性,努力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2)擴大社會主義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權益和社會公平正義;(3)加強文化建設,明顯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質;(4)加快發展社會事業,全面改善人民生活;(5)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13.解題思路:此題主要考查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試題從政治、歷史、地理三學科分別設置問題,涉及到黃土高原的產業發展,大生產運動,全面的觀點,可持續發展等知識點,具有較強的綜合性。答案:(1)黃土高原 谷子 旅游業(2)共產黨開展大生產運動,開荒種田,改變了南泥灣的面貌。駐軍屯田。(3)事物是一分為二的,要用全面的觀點看問題。大生產運動度過了嚴重的經濟困難,奠定了抗日戰爭勝利的物質基礎,但也破壞了生態環境。(4)事物是普遍聯系的,又是客觀的,事物也是變化發展的,要求我們堅持用聯系和發展觀點看問題。在經濟建設中,我們要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處理好經濟建設與人口、資源、環境的關系,做到生產力不斷發展,生態環境得到改善,資源利用效率顯著提高,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推動整個社會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實現國民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