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人教版歷史與社會七年級下8.3《中華文明探源》第一課時教學設計課題 中華文明的曙光單元第八單元學科道德與法制年級七年級下學習目標1.知道中華文明的起源地,了解新石器時代我國農業(yè)發(fā)展的條件、陶器的制作與使用、社會生產關系的變化和古代城市的出現等文明史實。2.通過自主閱讀書本知識,說出中華文明起源的史實;通過閱讀圖表,分析史料,描述我國新石器時代農業(yè)生產發(fā)展的條件、社會生產關系的變化、城市及原始宗教的出現;通過比較討論、合作探究,分析大河文明產生的原因。3. 感受原始文明,體會物質生活的提高促進了人們精神生活的改善,感悟人類文明的起源和傳承。重點中華文明誕生的史實依據。?難點城市與農業(yè)聚落的區(qū)別,大河流域文明產生的原因。教學過程教學環(huán)節(jié)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導入新課展示世界早期文明分布圖。 師:思考:同學們,請觀察下面地圖,說說我們都學過哪些誕生于大河流域的文明?(學生各抒己見)生:古埃及文明、兩河流域文明、古印度文明、中華文明中華文明孕育于中國的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那今天,隨老師一起回到新石器時代,去探尋中華文明的源頭。板書課題中華文明的曙光思考問題,展示答案。 從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出發(fā),激發(fā)學生學習熱情,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引出課題講授新課一、早期農業(yè)1.觀察課本圖8-29,歸納我國的古代文明的遺址在地域分布上的特點?(學生各抒己見) 集中分布在黃河中下游地區(qū)和長江中下游地區(qū)。2.從自然環(huán)境條件分析,遠古時期的長江和黃河的中下游地區(qū)是先民們的重要聚居地的原因以及分別聚集著哪些古代先民?(從氣候、水文、土壤、地形思考)(1)觀察的地圖,說說黃河流域自然環(huán)境條件以適宜的農作物。(學生各抒己見)遠古的黃河中下游地區(qū),氣候適宜,黃土深厚,易于開墾和耕作,大量種植耐旱的粟。由此,北方形成了粟作農業(yè),這種農業(yè)生產模式一直延續(xù)至今。(2)觀察的地圖,說說長江流域自然環(huán)境條件以適宜的農作物。 (學生各抒己見)長江中下游地區(qū)雨量豐沛,水網密布,氣候溫暖。由此,南方形成了稻作農業(yè)區(qū),這種農業(yè)生產模式一直延續(xù)至今。 1.閱讀課本P107-P108,說說手工業(yè)興起的原因及表現?(學生各抒己見)原因:隨著農業(yè)的發(fā)展,手工業(yè)也逐漸興起。表現:陶器是當時人們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具。最初的陶器都很簡樸、粗糙、以實用為主。漸漸地,一些陶器的質地越來越細膩,造型越來越精巧,器表的圖案越來越豐富,體現了高超的制造技術和非凡的審美情趣。2.閱讀課本P107-P108,找出中國文字的萌芽是什么?它最初在哪里被發(fā)現?(學生各抒己見)考古學家在多處新石器遺址中發(fā)現有刻劃符號的陶器,他們推測,這可能是中國文字的雛形。階級分化1.觀察課本P108圖8-32,猜猜這個陶器出現說明了什么?(學生各抒己見)制陶工藝的高超水平2.蛋殼黑陶杯等器具是否所有人都能擁有呢?這說明了什么?(學生各抒己見)只有身份貴重的人才可以使用。意味著階級分化的出現(階級的分化)3.結合良渚遺址出土玉器,想一想,為什么會出現階級分化? (學生各抒己見)生產發(fā)展帶來了剩余產品,社會分工推動了商品交換,原來共同分享資源的公有制慢慢解體,私有制出現了;先前人人平等的社會關系悄然改變,人們因為財富和權力的不同而分化為不同階層。拓展提高同學們,請查閱資料,說說良渚文化了解。良渚文化是一支分布在太湖流域的古文化,距今5300~4000年。考古研究表明,在良渚文化時期,農業(yè)已率先進入犁耕時代;手工業(yè)趨于專業(yè)化,琢玉工業(yè)尤為發(fā)達;良渚文化時期墓葬中出土大量的琮、璧,說明墓主人生前大量占有他人的勞動,也正說明了私有制產生和階級的分化,是國家形成的前奏,預示著東方文明曙光的升起。分布于余杭境內的“良渚遺址群”,是良渚文化的中心。良渚遺址群將成為實證中華5000年文明史的圣地。四、古代城市的出現1.觀察下面的圖片,猜一猜:這是什么物件?它的作用是什么?(學生各抒己見)是陶質排水管,是早期城市的排水設施。2.想一想:陶質排水管的發(fā)現,可以推斷出什么?(學生各抒己見)可以推斷在遠古時代已出現了早期城市。公共設施是衡量城市發(fā)展水平的重要標準。3.觀察下面的圖片,說說城市是怎么產生的?(學生各抒己見)農業(yè)技術的提高,人口迅速增長,原始聚落規(guī)模不斷擴大,形成城市。五、原始宗教1.對照圖8-31,說一說以下這些文物是從哪些流域發(fā)掘的。你能從這些圖案中觀察到什么共同的信息?這說明了什么問題?(學生各抒己見)當時已經出現了原始自然、祖先崇拜 (宗教)拓展提高同學們,請查閱資料,說說原始宗教了解。紅山文化 是由距今五、六千年前活動在燕山以北、大凌河與遼河上游流域的部落集團創(chuàng)造的農業(yè)文化。紅山文化全面反映了我國北方地區(qū)新石器時代的文化特征和內涵。其后,在鄰近地區(qū)發(fā)現有與赤峰紅山遺址相似或相同的文化特征的諸遺址,統(tǒng)稱為紅山文化。迄今已發(fā)現并確定屬于這個文化系統(tǒng)的遺址,遍布在遼寧西部地區(qū)的幾近千處。位于遼寧省凌源縣境內的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的發(fā)現,特別是其中的“女神廟”、祭壇、“積石冢”等充分展示了我國北方地區(qū)史前文化的最高成就。專家們由此對中華文明起源史、中華古國史進行了新的思考:把中華文明起源史的研究,從4000年前提早到5000年前;把中華古國史的研究,從黃河流域擴大到燕山以北的西遼河流域。2.觀察下面文物,想一想:它們形態(tài)像什么?(學生各抒己見)龍是原始人的圖騰,是不存在于現實的虛幻生物。龍的傳說是中國民間一個文化倉庫。龍的圖騰是整個中華民族信奉的旗幟。3.這些圖中龍的圖案說明了什么?(學生各抒己見)反映了我國原始社會的圖騰崇拜,對龍的信仰。拓展提高同學們,請查閱資料,述說原始宗教的形式有哪些?自然崇拜:就是對自然神的崇拜,它包括了天體、自然力和自然物三個方面,如日月星辰、山川草木、鳥獸魚蟲、風雨雷電等,這是人類依賴于自然的一種表現,是最原始的宗教形式。 祖先崇拜:是一種宗教形式,在由母系氏族社會向父系氏族社會的發(fā)展過程中,由圖騰崇拜過渡過來。即在親緣意識中萌生、衍化出對本族始祖先人的敬拜思想。 圖騰崇拜:是將某種動物或植物等特定物體視作與本氏族有親屬或其他特殊關系的崇拜行為,原始人相信每個氏族都與某種動物植物或其他自然物有親屬或其他特殊關系,一般以動物居 多,作為氏族圖騰的動物(如熊、狼、蛇……),即是該氏族的神圣標志。不同地區(qū)和國家的人有不同的圖騰崇拜,比如中國人的圖騰一般為龍。 小組討論,展示答案。課前學生分小組完成材料收集,思考相關問題。討論問題,小組展示閱讀材料,討論問題,小組展示查閱資料,回答問題。討論問題,小組展示查閱資料,回答問題。閱讀問題,思考問題,學生各抒己見查閱資料,回答問題。培養(yǎng)學生的讀圖能力和語言組織表達能力。回憶地理知識,同時通過比較,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引導學生思考問題,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能力與語言組織能力。開拓學生的視野,增強學生課外知識。通過史料的補充,讓學生讀懂史料、分析史料,從而得出當時社會出現階級分化的現象,知道什么是“以史導論、論從史出“;通過書本的閱讀,了解階級分化的原因和表現。開拓學生的視野,增強學生課外知識。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能力及語言表達能力。開拓學生的視野,增強學生課外知識。引導學生思考問題,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能力與語言組織能力。開拓學生的視野,增強學生課外知識。課堂小結?今天我們學習了《中華文明的探源》第一課時。通過列舉中國境內遠古文化遺存,探尋中華文明的起源和地域特征。列舉表明文字出現,階級、等級和國家形成的實例,知道它們是人類社會進入文明時代的重要標志。總結全文,整體掌握板書中華文明的曙光一、早期農業(yè)二、手工業(yè)興起三、階級分化四、古代城市的出現五、原始宗教突出課文重點,引導學生有條理地掌握課文內容8.3《中華文明探源》第一課時同步練習一、選擇正確的答案寫在括號里。 1.從青海出土的新石器時代的舞蹈紋彩陶盆中我們可以發(fā)現( )①當時制陶業(yè)已達到較高的水平 ②原始人通過歌舞來表達情感 ③原始人的精神生活日趨豐富 ④我國龍的圖騰崇拜由來已久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2.下列有關新石器時代我國早期農業(yè)的史實,表達不正確的是( )A.距今一萬年前后,黃河和長江流域的一些地區(qū)出現了早期農業(yè)B.遠古的黃河中下游地區(qū),氣候適宜,黃土深厚,易于開墾和耕作C.長江中下游地區(qū)雨量豐沛,適宜種植水稻D.北方和南方分別形成了稻作農業(yè)區(qū)和粟作農業(yè)區(qū)3.為制作“中華文明的曙光”主題手抄報,小欣收集了以下圖片,其中符合主題的有( )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4.下列文物的遺跡中,標志著中國開始邁進文明時代的門檻的有( )①舊石器 ②古城中的排水管道 ③祭壇 ④象征權力的玉器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5.被考古界譽為“四千年前地球文明最精致之制作”的蛋殼黑陶杯出土于黃河流域。由此我們可以推斷出( ) A.黃河流域的文明程度要比長江流域高很多B.黃河流域的農業(yè)水平已經非常高C.黃河流域的手工制作水平已經超過了現代D.黃河流域的文明程度相對比較高6.下列不符合黃河流域原始農耕時代居民生活實際的是( )A.飼養(yǎng)豬、狗家畜 B.種植粟等農作物 C.住干欄式房屋 D.住半地穴式房屋7.在長江下游的良渚遺址中,出土了大量的玉器。這些玉器在古代是( )A.權力和地位的象征 B.裝飾用的C.代替貨幣使用的 D.作器皿用的8.下列對古代黃河流域早期城市的認識,正確的有( )①古城由城墻圍起來,城墻僅僅作為城市的管理邊界 ②古城已具有公共設施③古城的布局已具有規(guī)劃的痕跡 ④古城與現代城市已無不同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③9.中華民族的“搖籃”是指( )①長江 ②黃河 ③珠江 ④黑龍江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③10.圖片和文字一樣承載著歷史, 一圖勝千言。下列圖片反映的歷史信息是( ) A.聚族而居 B.原始農業(yè) C.貧富分化 D.采集狩獵二、簡單題。1.從自然環(huán)境條件分析,遠古時期的長江和黃河的中下游地區(qū)是先民們的重要聚居地的原因?2.說說手工業(yè)興起的原因及表現?三、材料分析1.觀察圖片并結合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見下圖。材料二:考古學家在黃河流域發(fā)現了一些距今約5 000年的古城遺址,城里分布著住宅區(qū)、手工業(yè)區(qū)、墓葬區(qū)等;在長江下游地區(qū)距今約5 000年左右的遺址中出土了大量的玉器。(1)材料一中的兩幅圖說明距今約5 000年前,半坡居民已經開始從事什么產業(yè)?這些產業(yè)的產生都離不開什么自然條件?(2)材料二中的考古發(fā)現表明這一時期的文明成就與半坡、河姆渡時期相比發(fā)生了什么變化?2.讀圖,回答問題。( 1 )你能從這些文物的圖案中觀察到什么共同的信息?這說明了什么問題?( 2 )根據文物的出土地址你能判斷這些文物是從哪些流域發(fā)掘的?這說明了什么?論述題。材料一:“黃河流失的不是泥沙,而是中華民族的血液。平均每年泥沙流失量高達16億噸,這不是微血管破裂,而是主動脈出血。”黃河是母親河,孕育了中華民族的古老文明……長江流域同黃河流域一樣,是我國古代文明發(fā)祥地之一。長期以來,嚴重的水土流失困擾著長江,使長江染上了兩大重病:面呈黃色——富含泥沙;性情暴躁——洪水泛濫。同黃河流域一樣,植被的嚴重破壞是長江流域水土流失的根本原因。——《母親河,你帶走的是什么?》材料二:中國文明是世界最古老的幾個文明之一。同古代埃及、古代兩河流域和古代印度文明一樣,我國……發(fā)生的文明也是大河流域的農業(yè)文明。它們共同對人類文明作出了奠基性的貢獻。——《世界歷史》結合所學的知識,分析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能夠成為中華文明發(fā)源地的相同原因是什么?8.3《中華文明探源》第一課時同步練習答案選擇題。 1.A解析:本題考查的是舞蹈紋彩陶盆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從青海出土的新石器時代的舞蹈紋彩陶盆中我們可以發(fā)現當時制陶業(yè)已達到較高的水平,同時原始人通過歌舞來表達情感,精神生活日趨豐富,所以①②③符合題意;舞蹈紋彩陶盆與龍的圖騰崇拜無關,所以④不符合題意。故選A。D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我國新石器時代早期農業(yè)發(fā)展的識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新石器時代,我國北方和南方分別形成了粟作農業(yè)區(qū)和稻作農業(yè)區(qū),所以D錯誤。故選擇D。3.D解析: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中華文明曙光的了解。根據所學知識可知,②為玉琮,③舞蹈彩陶盆,④為女神頭像,這些文物都反映了中華文明的起源,所以②③④符合題意。故選擇D。4.B解析:本題考查的是中國開始邁進文明時代的]檻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標志著中國開始邁進文明時代的門檻的有古城中的排水管道、 祭壇、象征權力的玉器,所以②③④符合題意。故選B。5.D解析:本題考查的是對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分析材料可知,材料中沒有涉及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文明程度的對比,所以A不符合題意;蛋殼黑陶杯是手工業(yè)制品,與農業(yè)無關,所以B不符合題意;材料中并沒有說明黃河流域的手工制作水平已超過現代,且本身邏輯也有問題,所以C表述錯誤; D符合題意。故選D。6.C 解析:本題考查的是黃河流域原始農耕時代居民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黃河流域原始居民住半地穴式房屋,所以C符合題意。故選C。A解析: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古代玉器意義的了解。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在長江下游的良渚遺址中,出土了大量的玉器,說明中華民族尚玉之風源遠流長。玉琮上的符號可能是中國文字出現的前奏,玉琮制作精細 ,不是誰都可以擁有, 說明當時已經出現階級的分化,這些玉器在古代是權力和地位的象征。故選擇A。8.D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人類進入文明時代的標志之一城市的概況的識記。 古代城市與現代城市有不相同的地方,所以④排除;古城由城墻圍起來,城墻既是城市的管理邊界,也是城市御設施,①是錯誤的。運用排除法,正確答案是②③,即D。9.A解析:本題考查的是學生多中華文明起源的掌握。黃河與長江是我國文明的發(fā)源地。B解析:本題考查的是原始農業(yè)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石斧、骨耜都是原始農業(yè)生產的工具,所以B符合題意。故選擇B。二、簡單題。1.答:遠古的黃河中下游地區(qū),氣候適宜,黃土深厚,易于開墾和耕作,大量種植耐旱的粟。長江中下游地區(qū)雨量豐沛,水網密布,氣候溫暖。由此,南方形成了水稻作農業(yè)區(qū),這種農業(yè)生產模式一直延續(xù)至今。解析:本題考查的對我國遠古農業(yè)的了解。2.答:原因:隨著農業(yè)的發(fā)展,手工業(yè)也逐漸興起。表現:陶器是當時人們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具。最初的陶器都很簡樸、粗糙、以實用為主。漸漸地,一些陶器的質地越來越細膩,造型越來越精巧,器表的圖案越來越豐富,體現了高超的制造技術和非凡的審美情趣。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手工業(yè)興起的原因及表現的掌握。材料分析(1)農業(yè)和漁業(yè)。這些產業(yè)的產生都離不開河流。 原始的聚落規(guī)模不斷擴大,逐漸向城市邁進,同時人們分化為不同的社會階層。解析:(1)本題考查的是半坡居民的有關知識。材料-中甲圖栗、菜籽的出土說明半坡居民已經開始從事農業(yè) ;骨質箭頭、魚叉、魚鉤的出現,說明半坡居民已經開始從事漁業(yè)。農業(yè)和漁業(yè)的產生和發(fā)展都離不開河流。 ( 2 )本題考查的是對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分析材料并結合可知,黃河流域相比之前的半坡、河姆渡時期,原始的聚落規(guī)模不斷擴大,逐漸向城市邁進,同時人們分化為不同的社會階層。2. (1 )這些圖案可能都表示宗教形式。新石器時代中華大地上出現了原始的宗教。 C O11 ( 2 )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這說明了黃河和長江流域是中華文明的發(fā)祥地。解析:本題選用四幅文物圖片,考查學生的觀察能力與獲取信息的能力,讓學生產生合乎情理的假設與聯(lián)想,并從中學會取證的方法,培養(yǎng)論從史出的思維品質。從玉器和龍虎塑堆都有龍的形象說明中華民族對的龍 (圖騰)的崇拜,舞蹈紋彩陶盆中五個跳舞的小人,他們的舞姿協(xié)調一致,看來他們正在歡慶豐收,正在祈盼下-年也能夠風調雨順,使他們過上幸福生活。這表現出他們對自然的崇拜。女神頭塑的發(fā)掘說明有巫師專門宗教活動。這些都說明了新石器時代中華大地上出現了原始的宗教。四、論述題。大河流域自然條件優(yōu)越,水源充足,適合農作物的種植和生長,有利于人類開始定居生活,所以人類文明主要發(fā)源于大河流域,中國也不例外,長江和黃河孕育了中華文明。長江和黃河是中華文明的發(fā)源地,孕育了古老而燦爛的中華文明,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中華文明的發(fā)源地了解及考察學生歸納總結能力。 課件31張PPT。8.3 中華文明探源第一課時人教版 七年級下冊世界早期文明分布圖新知導入思考:同學們,請觀察下面地圖,說說我們都學過哪些誕生于大河流域的文明?古埃及文明、兩河流域文明、古印度文明、中華文明新知導入 中華文明孕育于中國的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那今天,隨老師一起回到新石器時代,去探尋中華文明的源頭。新知講解 中華文明的曙光1.觀察課本圖8-29,歸納我國的古代文明的遺址在地域分布上的特點?鳥瞰大河流域新知講解一、早期農業(yè) 集中分布在黃河中下游地區(qū)和長江中下游地區(qū)。2.從自然環(huán)境條件分析,遠古時期的長江和黃河的中下游地區(qū)是先民們的重要聚居地的原因?(從氣候、水文、土壤、地形思考)鳥瞰大河流域新知講解(1)觀察的地圖,說說黃河流域自然環(huán)境條件以適宜的農作物。遠古的黃河中下游地區(qū),氣候適宜,黃土深厚,易于開墾和耕作,大量種植耐旱的粟。由此,北方形成了粟作農業(yè),這種農業(yè)生產模式一直延續(xù)至今。粟 粟:俗稱小米,原產于中國北方黃河流域,中國古代的主要糧食作物。粟適合在干旱而缺乏灌溉的地區(qū)生長。新知講解(2)觀察的地圖,說說長江流域自然環(huán)境條件以適宜的農作物。新知講解長江中下游地區(qū)雨量豐沛,水網密布,氣候溫暖。由此,南方形成了水稻作農業(yè)區(qū),這種農業(yè)生產模式一直延續(xù)至今。水稻:人類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耕種與食用的歷史都相當悠久。水稻起源于地處亞洲亞熱帶地區(qū)的中國長江下游地區(qū),后逐漸向西向南傳播,中世紀引入歐洲南部。新知講解粟(粟作農業(yè)區(qū))水稻(稻作農業(yè)區(qū))新知講解半坡—粟河姆渡—稻新知講解 1.閱讀課本P107-P108,說說手工業(yè)興起的原因及表現?二、手工業(yè)興起原因:隨著農業(yè)的發(fā)展,手工業(yè)也逐漸興起。表現:陶器是當時人們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具。最初的陶器都很簡樸、粗糙、以實用為主。漸漸地,一些陶器的質地越來越細膩,造型越來越精巧,器表的圖案越來越豐富,體現了高超的制造技術和非凡的審美情趣。新知講解 2.閱讀課本P107-P108,找出中國文字的萌芽是什么?它最初在哪里被發(fā)現?半坡遺址出土的陶器上的陶文 考古學家在多處新石器遺址中發(fā)現有刻劃符號的陶器,他們推測,這可能是中國文字的雛形。新知講解三、階級分化 1.觀察課本P108圖8-32,猜猜這個陶器出現說明了什么?制陶工藝的高超水平蛋殼黑陶器皿是山東龍山文化特有的標志性陶器,也是我國古代制陶藝術的巔峰之作。蛋殼黑陶杯“黑如漆,亮如鏡,薄如紙,硬如瓷。”被考古界譽為“四千年前地球文明最精致之制作”。 2.蛋殼黑陶杯等器具是否所有人都能擁有呢?這說明了什么?只有身份貴重的人才可以使用。意味著階級分化的出現(階級的分化)鳥瞰大河流域新知講解玉琮 3.結合良渚遺址出土玉器,想一想,為什么會出現階級分化? 玉琮也是權勢和財富的象征。玉琮于墓葬中出土時有如下特征:墓葬規(guī)格高,規(guī)模大,隨葬品較豐富;墓主人多為男性;琮常于壁伴出,一些墓中有殉葬人的現象。良渚出土的三叉形玉器生產的發(fā)展帶來了剩余產品社會的分工推動了商品交換公有制解體私有制出現因財富和權力的不同分化為不同的社會階層國家家庭新知講解拓展提高 良渚文化是一支分布在太湖流域的古文化,距今5300~4000年。考古研究表明,在良渚文化時期,農業(yè)已率先進入犁耕時代;手工業(yè)趨于專業(yè)化,琢玉工業(yè)尤為發(fā)達;良渚文化時期墓葬中出土大量的琮、璧,說明墓主人生前大量占有他人的勞動,也正說明了私有制產生和階級的分化,是國家形成的前奏,預示著東方文明曙光的升起。分布于余杭境內的“良渚遺址群”,是良渚文化的中心。良渚遺址群將成為實證中華5000年文明史的圣地。 同學們,請查閱資料,說說你對良渚文化的了解。鳥瞰大河流域新知講解四、古代城市的出現1.觀察下面的圖片,猜一猜:這是什么物件?它的作用是什么? 陶質排水管,是早期城市的排水設施。2.想一想:陶質排水管的發(fā)現,可以推斷出什么?可以推斷在遠古時代已出現了早期城市。公共設施是衡量城市發(fā)展水平的重要標準。鳥瞰大河流域新知講解平糧臺古城遺址排水溝 寬闊的街道和隱蔽的排水溝3.觀察下面的圖片,說說城市是怎么產生的?農業(yè)技術的提高人口迅速增長原始聚落規(guī)模不斷擴大城市公共設施是衡量城市發(fā)展水平的重要標準新知講解新知講解五、原始宗教牛河梁女神廟遺址出土的女神頭塑牛河梁女神廟遺址舞蹈紋彩陶盆你能從這些圖案中觀察到什么共同的信息?這說明了什么問題?當時已經出現了原始自然、祖先崇拜 (宗教)拓展提高 紅山文化 是由距今五、六千年前活動在燕山以北、大凌河與遼河上游流域的部落集團創(chuàng)造的農業(yè)文化。紅山文化全面反映了我國北方地區(qū)新石器時代的文化特征和內涵。其后,在鄰近地區(qū)發(fā)現有與赤峰紅山遺址相似或相同的文化特征的諸遺址,統(tǒng)稱為紅山文化。迄今已發(fā)現并確定屬于這個文化系統(tǒng)的遺址,遍布在遼寧西部地區(qū)的幾近千處。 同學們,請查閱資料,說說原始宗教了解。牛河梁出土的玉龍豬拓展提高位于遼寧省凌源縣境內的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的發(fā)現,特別是其中的“女神廟”、祭壇、“積石冢”等充分展示了我國北方地區(qū)史前文化的最高成就。專家們由此對中華文明起源史、中華古國史進行了新的思考:把中華文明起源史的研究,從4000年前提早到5000年前;把中華古國史的研究,從黃河流域擴大到燕山以北的西遼河流域。2.這些圖中龍的圖案說明了什么?新知講解安徽含山出土的新石器時代玉器 反映了我國原始社會的圖騰崇拜,對龍的信仰。龍虎堆塑內蒙古翁牛特旗出土的新石器時代玉器(3)反映了什么問題?(1)說一說這些文物是從哪些流域發(fā)掘的。(2)你能從這些文物的圖案中觀察到什么?黃河流域、長江流域和遼河流域等地,共同孕育了光輝燦爛的中華文化。這些地區(qū)的考古發(fā)現,證實中華文明的起源及發(fā)展具有多元一體的特征。拓展提高 自然崇拜:就是對自然神的崇拜,它包括了天體、自然力和自然物三個方面,如日月星辰、山川草木、鳥獸魚蟲、風雨雷電等,這是人類依賴于自然的一種表現,是最原始的宗教形式。同學們,請查閱資料,述說原始宗教的形式有哪些? 祖先崇拜:是一種宗教形式,在由母系氏族社會向父系氏族社會的發(fā)展過程中,由圖騰崇拜過渡過來。即在親緣意識中萌生、衍化出對本族始祖先人的敬拜思想。拓展提高 圖騰崇拜:是將某種動物或植物等特定物體視作與本氏族有親屬或其他特殊關系的崇拜行為,原始人相信每個氏族都與某種動物植物或其他自然物有親屬或其他特殊關系,一般以動物居 多,作為氏族圖騰的動物(如熊、狼、蛇……),即是該氏族的神圣標志。不同地區(qū)和國家的人有不同的圖騰崇拜,比如中國人的圖騰一般為龍。 課堂總結 ?今天我們學習了《中華文明的探源》第一課時。通過列舉中國境內遠古文化遺存,探尋中華文明的起源和地域特征。列舉表明文字出現,階級、等級和國家形成的實例,知道它們是人類社會進入文明時代的重要標志。中華文明發(fā)祥地長江流域黃河流域早期農業(yè)遼河流域文明的標志 原始宗教、 巫師、大型祭壇、神廟、東北牛河梁女神廟和女神頭像、龍骨堆塑、 手工業(yè):文字:社會分化:早起城市的出現:原始宗教的產生: 蛋殼黑陶杯、舞蹈彩陶紋盆、玉器刻畫符號蛋殼黑陶杯、玉器河南平糧臺古城、 文字的雛形、階級的分化、城市的出現和原始宗教的產生都是( )的標志。文明起源而龍的信仰則突出了( )的特點。中華文明板書設計中華文明的曙光上21世紀教育網 下精品教學資源作業(yè)布置 1.課后,查找相關資料,了解更多中華文明的發(fā)展。 2.完成同步練習,預習下一節(jié)課的知識。謝謝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中小學教育資源網站 有大把高質量資料?一線教師?一線教研員?歡迎加入21世紀教育網教師合作團隊!!月薪過萬不是夢!!詳情請看: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人教版歷史與社會7年級下冊8.3《中華文明探源》第1課時教學設計.doc 人教版歷史與社會7年級下冊8.3《中華文明探源》第1課時試卷.doc 人教版歷史與社會7年級下冊8.3《中華文明探源》第1課時課件.ppt..ppt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