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精彩十天倒計時高中政治易錯易混知識點匯編(必修一至四)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精彩十天倒計時高中政治易錯易混知識點匯編(必修一至四)

資源簡介

精彩十天倒計時高中政治易錯易混知識點匯編(必修一至四)
經濟生活 專題一:生活與消費
1.使用價值是商品特有的屬性,是購買者的目的所在。
(使用價值不是商品特有的屬性,價值才是)
2.商品質量越好,價格越高。
(價值是價格的基礎,使用價值與價值量沒有直接聯系)
3.有使用價值的東西一定有價值,有價值的東西一定有使用價值。
(有使用價值的東西不一定有價值)
4.使用價值不同是不同商品之間能夠交換的原因。
(不同商品之間能夠交換的原因是因為都有價值)
5.價值是使用價值的物質承擔者,二者是不可分割的。
(使用價值是價值的物質承擔者)
6.社會勞動生產率與商品價值總量成正比。
(社會勞動生產率與商品價值總量無關,單位時間內形成的價值總量是一定的)
7.某企業通過技術創新提高社會勞動生產率,使商品價值量減少。
(提高的是個別勞動生產率,商品價值量不變)
8.商品價格下降的根本原因是個別勞動生產率提高。
(商品價格下降的根本原因是社會勞動生產率提高)
9.價值決定價格,商品價值變化,價格一定變化。
(不一定,價格還受供求關系等因素的影響)
10.金銀是商品交換長期發展的產物。
(金銀是自然物,貨幣才是商品交換長期發展的產物)
11.貨幣執行價值尺度和流通手段職能需要的是現實的貨幣。
(貨幣執行價值尺度是觀念中的貨幣)
12.通貨膨脹必須引起物價上漲,物價上漲必然引起通貨膨脹。
(物價上漲不一定會引起通貨膨脹)
13.價值規律是市場經濟特有的規律。
(應該是商品經濟的基本規律)
14.商品供應量與需求量互相制約。
(供求與價格相互制約)
15.等價交換就是指商品的價格與價值相符合。
(價格與價值不一致也是等價交換的形式)
16.價值決定供求,供求影響價值。
(價值決定價格,供求影響價格)
17.等價交換是指每一次商品交換的價格與價值相一致。
(不一定每次都一致,而是經常不一致)
18.價格由購買力決定。
(價格的決定因素是價值,購買力只能影響價格)
19.生產是消費的目的和動力。
(消費是生產的目的和動力)
20.按消費的目的不同,可以分為錢貨兩清消費、貸款消費和租賃消費。
(按消費的交易方式不同分為錢貨兩清消費、貸款消費和租賃消費)
21.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存資料消費將逐步被享受性消費所取代。
(取代說法錯誤)
22.有從眾心理的人,看到許多人在做同一件事情,便不由自主地加入,仿效和重復人家的行為,所以從眾心理不可有。
(盲目從眾才不可取)
專題二:生產、勞動和經營 專題三:收入與分配
1.國有經濟是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基礎。
(公有制經濟是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基礎)
2.公有制的主體地位主要體現在國有經濟在社會總資產中占優勢。
(應該是公有資產在社會總資產中占優勢,國有經濟控制國民經濟命脈)
3.非公有制是社會主義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非公有制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4.勞動者各項經濟權利的基礎是享有平等就業權。
(應該是勞動權)
5.勞動者的權利和義務是相統一的,不可放棄的。
(權利可以放棄)
6.銀行存款利率提高,儲戶的實際收益越多。
(居民的實際收益取決于存款利率和物價漲幅的對比)
7.金融債券具有信用度高、收益高和流通性強等特點。
(應該是政府債券)
8.通過購買社會保險,投保人把風險轉移給保險人,使自己所承擔的風險損失降到最小。
(商業保險)
9.在社會主義制度下,個人消費品分配的基本原則是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
(不能將分配原則等同于分配制度)
10.個體勞動者的分配方式屬于按勞分配。
(按勞動成果分配)
11.私營企業中的工人獲得工資收入屬于按勞動成果分配。
(按勞動要素分配)
12.在我國的分配制度中,按勞分配體現了公平,忽略了效率;按生產要素分配體現了效率,忽略了公平。
(效率和公平是不可分割的)
13.勞動生產率越高,產量越大,效率越高。
(勞動生產率與效率是不同概念)
14.要發揮財政在促進社會事業發展中的作用,關鍵是要增加稅收收入。
(關鍵是發展經濟,調整分配政策,增加財政收入)
15.稅收具有固定性,一旦確定就不能改變。
(固定性是指不經過國家法定程度批準不能隨意改變,而不是不能改變)
16.納稅人是指稅法上規定的最終負有納稅義務的單位或個人。
(直接負有)
17.消費決定生產。
(生產決定消費)
18.公有制的主要實現形式是股份合作制。
(公有制主要實現形式是股份制)
專題四:面對市場經濟
1.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充分發揮宏觀調控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
(市場經濟中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基礎作用)
2.平等性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特征。
(不能將市場經濟的基本特征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特征混淆)
3.市場調節存在自發性、盲目生、滯后性等弊端就是市場調節的局限性。
(市場調節的局限性還包括市場調節不是萬能的)
4.堅持公有制的主體地位是宏觀調控的根本目標。
(宏觀調控的根本目標是堅持共同富裕)
5.宏觀調控最主要的任務和目標是增加就業。
(促進經濟增長是宏觀調控最主要的任務和目標)
6.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應該以經濟手段和行政手段為主,發揮宏觀調控的功能。
(宏觀調控要以經濟和法律手法為主)
7.必須鼓勵一部分地區和個人先富起來,通過先富帶動后富,最終達到共同富裕,同步富裕。
(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根本目標,但共同富裕不是同步富裕)
8.我們要堅持以工業化帶動信息化,以信息化促進工業化的新型工業化道路。
(新型工業化是指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
9.科學發展觀的主旨是堅持以人為本。
(科學發展觀的主旨在于更好的發展,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
10.經濟全球化是主要通過生產的全球化來實現的。
(經濟全球化是通過跨國公司來實現的)
11.世界貿易組織的最基本原則是最惠國待遇原則。
(世界貿易組織最重要的原則是非歧視原則,包括最惠國待遇原則與國民待遇原則)
12.經濟全球化使世界各國普遍受益。
(發達國家是主要受益者,發展中國家則面臨更大的挑戰)
13.面對開放的世界,在社會主義現代化經濟建設過程中,必須把改革開放作為自己發展的根本基點。
(社會主義現代經濟建設過程中,獨立自主、自力更生是根本基點)
生活與哲學 專題一:生活智慧與時代精神
1.哲學是科學的世界觀。
(哲學是關于世界觀的學說,哲學有正確錯誤之分,并不是所有哲學都是科學的)
2.哲學決定生活。
(生活決定哲學,哲學反作用于生活)
3.哲學可以使人們正確地看待自然、社會和人生。
(真正的哲學可以使人們正確地看待自然、社會和人生)
4.世界觀是關于世界具體問題的觀點。
(世界觀是關于世界最一般規律、最普遍的問題的看法和觀點)
5.哲學是具體科學的基礎,具體科學指導哲學。
(具體科學是哲學的基礎,哲學是具體科學的指導)
6.世界是物質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觀點。
(實踐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觀點)
7.哲學對社會變革具有決定作用。
(哲學對社會變革具有反作用,人民群眾對社會變革具有決定作用)
8.世界觀是人們對整個自然界的根本看法。
(世界觀是人們對整個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觀點)
9.舊哲學是唯心論,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唯物論。
(舊哲學既有唯物論也有唯心論。馬克思主義哲學實現了唯物論和辯證法的有機統一)
10.哲學都是自己時代精神的精華。
(真正的哲學是自己時代精神的精華)
11.哲學基本問題是思維和存在何者為第一性的問題。
(哲學的基本問題是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
12.唯物主義是正確的,唯心主義是錯誤的。
(唯心主義哲學對人們認識的發展有著或多或少的借鑒意義)
專題二:探索世界與追求真理
1.物質就是萬事萬物的總和。
(物質是從萬事萬物中抽象出來的共同本質和屬性)
2.自然界及其規律是客觀的,社會發展規律和人的思維規律是主觀的。
(任何規律就其內容和作用來說,都是客觀的)
3.意識的形式和內容都是客觀的。
(意識的內容是對物質的反映,內容是客觀的,但在形式上這種反映具有能動性,形式是主觀的)
4.所有正確的意識都是相同的;正確的意識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反映,錯誤的意識、神話、傳說是人創造出來的。
(認識角度、知識構成等差異決定形成的正確意識不盡相同;無論正確意識還是錯誤意識,都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反映)
5.意識促進事物發展。
(不同的意識有不同的反作用)
6.規律是永恒不變的。
(規律是客觀的,物質的,當客觀物質發生變化時,規律也會發生變化;規律存在和作用是有條件的,要在運動中把握規律)
7.只要實事求是,做事情一定能夠成功。
(把尊重客觀規律與發揮主觀能動性相結合)
8.發揮主觀能動性可以認識和改造規律。
(人可以認識利用規律,但不能改造規律)
認識論
1.實踐是人們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動。
(實踐是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一切活動)
2.有用就是真理。
(真理是對客觀事物或其規律的正確認識)
3.任何真理都是客觀與主觀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
(任何真理都是主觀與客觀具體的歷史的統一)
專題三:思想方法與創新意識
1.事物的聯系是普遍的、客觀的、無條件的。
(聯系是有條件的)
2.聯系是客觀的,人們無法改變。
(人們可以根據事物的固有聯系,創造條件建立新的聯系)
3.聯系是普遍的,因此,世界上任何事物之間都存在著相互聯系。
(否認了聯系的客觀性、條件性)
4.整體功能總是大于各個部分功能之和。
(不一定)
5.關鍵部分對整體起決定作用。
(必須在一定條件下)
6.整體與部分的關系即系統與要素的關系。
(這兩對關系不能完全等同,因為整體與部分的關系,只是在“一定意義上”也是系統與要素的關系,即兩對關系都強調整體性原則,都相互依賴等方面,而系統中講的層次性原則等,整體和部分的關系就沒有)
7.任何變化都是發展。
(并非任何變化都是發展,只有前進的、上升的、進步的變化才是發展)
8.新出現的事物就是新事物。新出現的事物必定戰勝舊事物。
(新出現的事物不一定是新事物。判斷新事物的三個標準是:是否符合客觀規律、是否具有強大生命力、是否具有遠大前途。不能只用時間標準來判斷)
9.沒有質變就沒有發展,所有的質變都是發展。
(質變不一定是發展,發展是向上的質變)
10.量變引起質變就是指事物數量上的增減引起質變。
(構成事物的成分在結構和排列上發生變化也能引起質變)
11量變必然引起質變,質變是量變的總和。
(量變必須達到一定程度才會引起質變,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
12.矛盾就是構成矛盾的雙方相互排斥、相互斗爭。
(雙方既對立又統一)
13.矛盾就是事物內部之間對立統一的關系。
(矛盾也包括事物之間的這種關系)
14.任何事物都存在兩個方面,即都有自己的優點和缺點。
(不能將兩點理解為就是優點和缺點)
15.矛盾分析的方法就是指堅持一分為二的觀點,堅持兩點論、兩分法。
(還有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普遍性與特殊性相聯結、兩點論與重點論相統一)
16.矛盾越少越好。
(矛盾的多少是客觀的,就事物的發展來說,不能以矛盾的多少為標準來判斷是好事還是壞事,只能以是否有利于新事物的發展,是否有利于新事物戰勝舊事物來衡量好壞,不能一概認為矛盾越少越好)
17.矛盾的普遍性包含特殊性,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
(普遍性寓于特殊性當中,不能認為矛盾的普遍性包含特殊性)
18.普遍性是特殊性的總體。
(普遍性是從特殊性中抽象出來的)
19.普遍性與特殊性的關系就是整體與部分的關系。
(是共性和個性的關系)
20.只要解決了主要矛盾,辦事情就是能取得成功。
(是必要條件不是充分條件,還要注意次要矛盾)
21.事物的性質主要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主要矛盾決定的。
(主要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決定)
22.抓住了主要矛盾,就堅持了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
(片面理解了兩點論和重點論的關系)
23.事事有矛盾,就是指任何事物之間都存在矛盾。
(事事有矛盾是說每一事物內部都包含著矛盾,而不是說每一事物同所有事物之間都存在著矛盾。兩個毫不相干的事物未處于統一體中,就不能構成現實的矛盾,只有在一定條件下,當它們共處于一個統一體中時,才能構成矛盾關系)
24.任何事物內部都有主要矛盾。
(事物有簡單事物和復雜事物之分。簡單事物內部只包含一個矛盾,矛盾雙方有主次方面之分。復雜事物包含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矛盾,有主次矛盾之分。可見,任何事物都有矛盾的主次方面,但不一定都有主要矛盾)
25.矛盾是推動事物發展的動力,所以,矛盾越多越好。
(矛盾的存在是客觀的。事物包含多少矛盾,矛盾如何推動該事物的發展,這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并不是由人的主觀愿望所決定的。因此,并非矛盾越多越好)
26.發展是新事物全盤否定舊事物。
(是辯證否定或稱“揚棄”)
27.唯物辯證法和形而上學的最根本分歧,就在于是否承認事物的發展。
(是否承認矛盾,是否承認矛盾是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
專題四:認識社會與價值選擇
1.凡是唯物主義都承認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
(歷史唯物主義才是)
2.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因而社會意識能夠決定社會存在。
(社會意識的作用始終是第二位,主張社會意識決定社會存是歷史唯心主義觀點)
3.貫穿人類社會發展始終的矛盾就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
(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是貫穿人類社會發展始終的矛盾)
4.人類社會的基本矛盾的解決主要是通過階級斗爭來實現的。
(在階級社會里,社會基本矛盾的解決主要是通過階級斗爭來實現的)
5.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是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
(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
6.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促進生產力發展。
(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反作用于生產力)
7.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就是改變現在的生產關系。
(改革的性質是社會主義的自我完善和發展,其根本目的就是使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的發展,是上層建筑適應經濟基礎的發展)
8.生產力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
(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
9.價值觀就是指對人生的價值及價值大小的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
(價值觀是人們在認識具體事物價值的基礎上,會形成對事物價值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
10.價值觀對人生與社會起著重大的指導和促進作用。
(科學的、正確的價值觀才對人生與社會起著重大的指導和促進作用)
11.符合事物的發展規律、符合人類的根本利益是衡量價值觀正確與否的兩個標準。
(這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二者互相結合,共同構成正確價值觀的評價標準)
12.衡量一個人的人生價值,首先看他在物質方面對社會的貢獻,其次看他在精神方面對社會的貢獻。
(衡量一個人的人生價值既看物質貢獻,也看精神貢獻,把二者區分開來是錯誤的)
13.人民群眾是指一切對社會歷史發展起作用的人們。
(只有對社會歷史發展起推動作用的人們才是人民群眾)
14.自覺遵循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就能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
(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必須堅持真理,遵循社會存在的客觀規律,同時還要自覺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
15.人們在改造主觀世界的同時也改造著客觀世界。
(改造客觀世界是改造主觀世界的基礎,改造主觀世界又影響改造客觀世界)
政治生活 專題一:公民的政治生活 專題二:為人民服務的政府
1.人民民主專政的本質是公民當家作主。
(人民與公民不能等同,人民一定是公民,但公民不一定是人民)
2.在我國公民的權力和義務是相統一的。
(權利與權力不是一回事)
3.選舉權和被選舉權作為我國公民的基本政治權利,其主體是全體公民。
(并不是所有公民都有。憲法規定,要年滿18周歲,而且依照法律被剝奪政治權利的人除外)
4.選舉權就是選舉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的權利。
(是選舉權力機關代表的權利,即選舉人大代表的權利)
5.享有權利才是人民當家作主的體現。
(人民享有權利和履行義務都是當家作主的體現)
6.公民享有的權利都是一樣的。
(錯的,如全國人大代表享有人身特別保護權和言論特別保障權,并非人人都有)
7.公民先履行義務,后享受權利。
(權利和義務作為法律關系是同時產生而相對應存在的)
8.村民委員會是村民民主管理村務的國家機關。
(村民委員會和居民委員會都不是國家機關)
9.中國共產黨代替國家行使政府職能。
(政黨不能代替國家行使政府職能)
10.政府有管理經濟的職能,所以,政府可以直接干預經濟活動。
(政府不可以直接干預經濟活動,而是宏觀調控,間接引導經濟活動)
11.合理行政就是合法行政。
(都是依法行政的具體要求,有聯系,但兩者不能混淆)
12.在政府民主決策過程中,堅持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對少數人的意見不予考慮。
(少數服從多數原則、尊重少數的原則都是在民決策過程中應堅持的原則)
13.有效制約和監督權力的關鍵是發揮人民民主對權力的制約和監督。
(有效制約和監督權力的關鍵是建立健全制約和監督機制。一靠民主,二靠法制)
專題三: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 專題四:當代國際社會
1.我國是人民當家作主的國家,所以人民能直接行使國家權力。
(人民代表是國家權力的直接行使者,不能說我國人民能直接行使管理國家的權力)
2.國務院可以制定行政法規,國務院也是立法機關。
(國務院作為最高國家行政機關,可以依法制定有關行政法規,但不是立法機關)
3.中國共產黨要依法行政,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中國共產黨是依法執政,政府才是依法行政)
4.各民主黨派和中國共產黨是領導與被領導、監督和被監督的關系。
(中國共產黨和民主黨派在政治上是領導與被領導的關系,各民主黨派和中國共產黨相互監督)
5.人民代表大會享有最高立法權、最高決定權、最高任免權、最高監督權。
(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享有最高立法權、最高決定權、最高任免權、最高監督權)
6.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會。
(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人民代表大會是國家權力機關)
7.在我國,宗教活動受到法律的保護。
(正常的宗教活動才受到法律的保護)
8.我國的宗教性質已發生了根本轉變。
(新中國成立后,我國的宗教發生發根本的變化,但宗教的性質仍然是唯心主義)
9.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我國的一項根本政治制度。
(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我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10.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地方是在中央政權的統一領導下的特別行政區。
(民族區域自治地方是中央領導下的地方行政區域,不是特別行政區)
11.依法執政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
(依法治國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
12.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最根本的就是要堅持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的有機統一。
(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最根本的就是要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
13.各國的外交政策都是由本國的國家利益和人民利益決定的。
(各國的外交政策都是各國的國家性質、國家利益決定的)
14.聯合國大會是唯一有權采取行動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的機構。
(聯合國安理會唯一有權采取行動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的機構)
15.國家力量相同是國家間合作的基礎。
(共同的國家利益是國家間合作的基礎)
16.國家利益是國家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
(國家力量是主權國家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
文化生活 專題一:文化與生活 專題二:文化傳承與創新
1.文化作為一種精神力量,對人類社會的發展產生著深刻的影響,所以任何文化的發展對社會的發展都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并非任何文化都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只有先進的、健康的文化才起到促進作用,反動的、腐朽沒落的文化則起到重大的阻礙的作用)
2.經濟是基礎,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經濟所決定,意味著文化與經濟的發展是同步的。
(經濟是基礎,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經濟所決定,但并不意味著文化與經濟的發展是同步的)
3.西雙版納的植物王國屬于文化現象。
(文化是人類社會特有的而不是自然具有的)
4.每個人所具有的文化素養,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自發形成。
(文化素養也不是后天自發形成的,而是通過對社會生活的體驗,特別是通過參與文化活動、接受知識文化教育而逐步培養出來的。文化素養的形成,離不開生活、實踐和教育)
5.對待外來文化就是排斥。
[①對待外來文化的正確態度是三點:吸收(取其精華)、批判(去其糟粕)、創新(洋為中用)。②對待外來文化必須反對兩種錯誤的態度;全盤肯定和全盤否定]
6.處在一定的文化環境中就一定能形成較高的文化素養 。
(處在一定的文化環境中有利于形成一定的文化素養,但人們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響,往往是自覺學習、主動感悟文化熏陶的過程)
7.世界文化全球化趨勢的出現,必然弱化民族文化的多樣性。
(沒有民族的文化就無所謂世界文化。多元的世界文化才能使世界更加豐富多彩,充滿生機與活力)
8.在世界文化出現全球化趨勢的今天 ,對那些失傳的古老民族文化,沒有必要進行搶救和保護,應當順其自然地讓它們被歷史淘汰。
(獨特文化傳統的文化保持,是“和而不同”的基礎,文化遺產是人類社會發展的見證,是人類文明的重要載體,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歷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標志)
9.世界文化就是各國文化的總和。
(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國家的文化共同構成的)
10.承認世界文化的多樣性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礎。
(尊重和保存不同的民族文化,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礎)
11.大眾傳媒的發展將會促使舊的傳媒的消失。
(大眾傳媒已成為文化傳播的主要手段,但并不意味著舊的傳媒的消失)
12.人口遷徒是文化傳播的一種手段。
(人口遷徙是文化傳播的一個重要途徑,大眾傳媒是現代文化傳播的主要手段)
13.傳統思想,對人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產生持久的影響,是傳統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傳統習俗,對人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產生持久的影響,是傳統文化的基本表式之一。傳統思想對今天中國人的價值觀念、生活方式和中國的發展道路,具有深刻影響)
14.傳統建筑被稱為民族精神的火炬。
(傳統建筑被稱為凝固的藝術,是展現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標志。傳統文藝被稱為民族精神的火炬,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15.文化創新在一定條件下可以離開社會實踐。
(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源泉)
16.文化創新的淵源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文化創新的淵源是傳統文化和外來文化中的一切人類文明的優秀成果;文化創新的源泉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17.文化創新的積極作用就是不斷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
(不科學。文化創新還有另一個積極作用,即文化創新促進民族文化的繁榮)
18.發展先進文化是文化創新的根本目的。
(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文化創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檢驗文化創新的標準所在)
19.文化創新來自作者的靈感,文化工作者是文化創造的主體。
(文化創新來源于社會實踐,不是作者的靈感;人民群眾是社會實踐的主體,也是文化創造的主體)
20.文化創新的根本途徑是繼承傳統,推陳出新與面向世界,博采眾長。
(這是文化創新的基本途徑,文化創新的根本途徑是社會實踐)
21.文化創新注意的問題主要是交流、融合。
(文化創新注意的問題主要是繼承傳統,又體現時代精神)
22.文化創新表現為時代精神注入傳統文化的努力之中。
(文化創新表現為傳統文化注入時代精神的努力之中)
專題三:中華文化與民族精神 專題四:發展先進文化
1.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得益于漢字和史學典籍的延續。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還得益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異和兼收并蓄)
2.中華文化是中國這一古老土地上孕育的文明,因此各地區文化都是相同的。
(不同區域的文化,長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鑒、相互吸收,既漸趨融合,又保持著各自的特色)
3.中華文化呈現多種民族文化的豐富色彩,民族不同,民族文化的色彩也就不同。
(中華各民族的文化,既有自己的民族特性,又有中華文化的共性,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進,各族人民對共同擁有的中華文化有認同感和歸屬感)
4.愛社會主義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
(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
5.擁護祖國統一,是新時期愛國主義的主題。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擁護祖國統一,是新時期愛國主義的主題)
6.經濟建設是我國當前所有工作的中心,一切活動都要圍繞經濟建設展開,弘揚民族精神會影響經濟建設的。
(弘揚民族精神不會影響經濟建設,反而有利于經濟的發展和綜合國力的提高)
7.中華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綿延數千年的優秀文化傳統之中,所以,中華民族精神是不變的。
(民族精神會隨著時代變化而不斷豐富)
8.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就必須抵制外來文化的影響。
(兩者并不矛盾,但要正確對待外來思想文化的影響,既要注意借鑒世界各國人民創造的先進文明成果,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長處,又要警惕外來腐朽文化的影響)
9.中華文化就是中國各民族的文化。
(不能這樣認為,中華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華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的特性)
10.中華民族精神的全部內涵歸納為以愛國主義為核心,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
(這是中華民族精神的基本內涵)
11.流行文化代表著主流文化,就是經典文化
(流行文化并不代表著主流文化,經典文化可以是流行的,但流行的并不一定是經典)
12.我國堅決抵制,依法取締“法輪功”,體現了我們嚴厲打擊落后文化的決心。
(“法輪功”是腐朽文化,腐朽文化與落后文化是不同的)
13.“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引領中國先進文化前進方向的永不褪色的旗幟。
(馬克思主義是引領中國先進文化前進方向的永不褪色的旗幟)
14.精神文明建設規定著文化建設的性質和方向,是文化建設的靈魂。
(思想道德建設規定著文化建設的性質和方向,是文化建設的靈魂)
15.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是以為人民服務為原則的。
(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是以集體主義為原則的,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的)
16.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以發展教育、科學、文化事業為目標。
(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目標是培育“四有公民”)
17.學生階段主要是提高知識文化修養,思想道德建設是以后的事。
(此觀點錯誤,加強思想道德修養,能促進知識文化修養提高)
18.我國人民的共同理想是共產主義理想。
(共同理想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理想是最高理想)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阿城市| 布拖县| 罗定市| 弥渡县| 枣强县| 廊坊市| 襄汾县| 张掖市| 蕲春县| 通河县| 巍山| 滨海县| 攀枝花市| 衡东县| 阿合奇县| 句容市| 高青县| 泽普县| 黔东| 金坛市| 古田县| 樟树市| 丹江口市| 平利县| 民乐县| 大足县| 婺源县| 丰镇市| 博湖县| 鄂州市| 高阳县| 阿坝县| 盐城市| 北海市| 集安市| 定陶县| 磐安县| 安吉县| 灵丘县| 和顺县| 吉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