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政治生活第一單元 公民的政治生活一、我國的國家性質1、憲法對我國國家性質的規定憲法對我國國家性質的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復習提示:國體與政體國體指的是國家性質,我國的國體是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政體是政權組織形式,我國的政體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2、人民民主專政的本質與特點(1)人民民主專政的本質是人民當家作主。(2)我國人民民主專政的最大特點,就在于它與剝削階級掌握的國家政權不同,對占全國人口絕大多數的人民實行民主,對極少數敵視和破壞社會主義事業的敵對分子實行專政。人民民主專政是新型民主和新型專政的統一。3、人民民主的廣泛性和真實性(1)人民民主的廣泛性,不僅表現在人民享有廣泛的民主權利,而且表現在民主主體的廣泛性。(2)人民民主的真實性,表現在人民當家作主的權利有制度、法律和物質的保障,人民能夠自己管理國家,也表現在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廣大人民的利益得到日益充分的實現。復習提示:我國社會主義民主與資本主義民主的區別:第一,階級本質不同。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是人民當家作主,資本主義民主是資產階級當家作主。第二,經濟基礎不同。我國社會主義民主的經濟基礎是生產資料公有制,資本主義民主的經濟基礎是生產資料私有制。4、我國的民主和專政是辯證統一的(1) 民主與專政相互區別、相互對立、民主只適用于人民內部,專政則適用于敵對勢力;(2) 民主與專政相輔相成、互為前提。民主是專政的基礎,專政是民主的保障。復習提示:正確區分人民民主和人民民主專政的特點:(1) 人民民主是指人民享有的民主權利,其特點在于其廣泛性和真實性。(2) 人民民主專政的特點在于它是新型民主與新型專政的統一,最大的特點就在于它與剝削階級掌握政權的國家不同,對占人口絕大多數的人民實行民主,對極少數敵視和破壞社會主義事業的敵對分子實行專政。4、人民民主專政是正義的事情(1)專政的對象是極少數敵視和破壞社會主義事業的敵對勢力和敵對分子。(2)堅持人民民主專政的必要性堅持人民民主專政作為四項基本原則之一,是我國的立國之本,已被寫入我國憲法。堅持人民民主專政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政治保證。(3)改革開放條件下堅持人民民主專政的新要求突出了為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服務的國家職能;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創造良好的國內條件和國際環境;重視法制建設,依照憲法和法律治理國家;發展人民民主,加強民主制度建設。5、我國政府關于人權問題的觀點(1)生存權、發展權是根本而重要的人權; 保護和促進人權,必須從保障人民的生存權、發展權這個環節入手;(2)實現人權的根本途徑是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3)國家主權是一國人民充分享受人權的前提和保障。復習提示: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充分反映了人民民主的真實性二、我國公民的權利和義務1、我國公民享有的政治權利(1)選舉權與被選舉權①選舉權和被選舉權的含義公民依法享有的選舉國家權力機關代表的權利,是公民的選舉權;公民被選為國家權力機關代表的權利,是公民的被選舉權.②選舉權和被選舉權是公民基本的民主權利,行使這個權利是公民參與國家管理的基礎和標志.復習提示:走出對“選舉權”的認識的誤區誤區一:選舉權的主體是全體公民我國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年滿十八周歲的公民,不分民族、種族、性別、職業、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財產狀況、居住期限,都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我國擁有選舉權的主體空前廣泛,但并不是所有公民都有選舉權,屬于下列情況的公民沒有選舉權:A未滿18周歲的公民;B依照法律被剝奪政治權利的人。(3政治自由我國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言論、出版、集會、結社、游行、示威的自由。”(3)監督權我國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對于任何國家機關和國家工作人員,有提出批評和建議的權利,;對于任何國家機關和國家工作人員的違法失職行為,有向有關國家機關提出申訴、控告或者檢舉的權利,但是不得捏造或者歪曲事實進行誣告陷害。”公民的監督權是指公民有監督一切國家機關和國家工作人員的權利。包括批評權、建議權、檢舉權、申訴權、控告權等。復習提示:公民政治權利的相對性: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權利的時候,不得損害國家、集體的利益和其他公民合法的自由和權利。任何政治權利都是相對的、有條件的,是權利與義務的辯證統一。2、我國公民必須履行的政治性義務 (1)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國家的統一、民族的團結是我國順利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根本保證。(2)遵守憲法和法律;憲法和法律是黨的主張和人民意志相統一的體現,是公民根本的行為準則。(3)維護國家安全、榮譽和利益;維護國家安全、榮譽和利益是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的重要保證。(4)服兵役和參加民兵組織。3、我國公民參與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則和主要內容公民參與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則(1)堅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則;平等地享受權利、平等地履行義務、平等地適用法律。復習提示:這里的“平等”是“司法平等”而不是“立法平等”。(2)堅持權利和義務相統一的原則;在我國,公民的權利和義務的關系;如何堅持權利和義務相統一原則?(3)堅持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國家利益相結合的原則。在我國,國家、集體與公民個人的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我國公民參與政治生活的主要內容(1)行使政治權利,履行政治性義務。(2)參與社會公共管理活動。(3)參加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4)關注我國在國際社會中的地位和作用。復習提示:正確區分“公民與人民”、“權利與權力”1、 公民與人民:公民是與外國人相對應的法律概念,人民則是與敵人相對應的政治概念。2、 權利與權力:權利是一個法律概念,一般指賦予人們的權力和利益,即自身擁有的維護利益之權。權力是一個政治概念,一般是指有權支配他人的強制之力,它總是和服從聯結在一起。三、我國公民政治參與的途徑和方式1、我國的選舉制度及選舉方式(1)我國的選舉制度 我國的選舉制度是根據普遍、平等、直接、協商等原則確立的,是適合中國國情的一種體現民主的選舉制度。建國以來,我國的選舉制度有了很大的發展。(2)我國民主選舉的不同方式①從選民的角度看,有直接選舉和 間接選舉;從被選舉者的角度看,有等額選舉和差額選舉。(不同選舉方式之間的比較)原因:我國是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要采用符合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選舉方式。根據我國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面對人口眾多、幅員遼闊、發展很不平衡的狀況,我國將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采用直接選舉與間接選舉相結合的選舉方式。②直接選舉和間接選舉的適用范圍直接選舉:縣及縣以下的人大代表的選舉、城市的居民委員會選舉、農村的村民委員會選舉等。間接選舉:縣以上的各級人大代表、鄉以上各級政府的組成人員(3)選擇選舉方式的主要制約因素: ①社會經濟制度②物質生活條件③選民的文化水平等等2 、公民參與民主決策的多種方式(1)社情民意反映制度(2)專家咨詢制度(3)重大事項社會公示制度(4)社會聽證制度復習提示:公民直接參與民主決策的方式的比較內容方式依據作用或目的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公民向決策機關反映意見、提出建議電話、信函、傳真、電子郵件、新聞媒體拓寬民意反映渠道,是決策機關進行科學決策的重要前提使決策反映社情民意專家咨詢制度專家學者利用自己掌握的專業知識、相關信息等,對專業性、技術性較強的重大事項進行分析論證論證會、座談會專家、學者的專業知識、相關信息提高決策的科學性、可行性社會公示制度決策機關將涉及公眾利益的各項決策進行公示,讓公民了解后發表意見,建議公示公民享有對涉及公眾利益的決策的知情權,是公民參與民主決策的前提和基礎有利于提高決策的透明度和公眾的參與度社會聽證制度對同公眾毅力密切相關的重大事項,公民充分發表意見,提出建議聽證會決策機關擬定的方案可能存在不足聽證的目的是為了決策利民特別注意“社會聽證制度”,了解聽證會的有關內容。3、公民直接參與民主決策的意義(1)從決策者的角度看: 有助于決策者充分發揚民主,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廣泛集中民智,切實珍惜民力。有助于決策者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決策的出發點和立足點,增強決策的科學性。(2)從公民的角度看: 有利于促進公民對決策的理解,提高落實決策的自覺性,推動決策的實施。 有利于提高公民參與公共事務的熱情和信心,鍛煉參與決策的能力,增強政治責任感。 4、我國的村民自治與城市居民自治及其意義(1)我國基層民主自治的發展 ①實行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是基層民主中公民參與政治生活的重要形式. ②村民委員會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的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是村民民主管理村務的機構。 ③居民委員會是城市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的民主管理機構,是城市居民的自治組織。 復習提示:村民委員會和城市居民委員會的性質是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不是國家機關,不是基層政權組織,不是基層經濟組織,也不是基層社會團體。(2)農村村民自治與城市居民自治的意義 實行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以擴大基層民主,保證人民群眾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創造自己的幸福生活,是社會主義民主最為廣泛而深刻的實踐,也是發展社會主義民主的基礎性工作。 5、我國公民的民主監督權和實施民主監督的合法渠道(1)民主監督權的內容: 批評和建議的權利;申訴、控告、檢舉的權利(2)我國公民依法行使民主監督權利的渠道和方式 信訪舉報制度;(其意義要特別注意) 人大代表聯系群眾制度; 輿論監督制度; 復習提示:隨著政治體制改革的深入和發展,公民直接行使監督權、參與民主監督有了更多更有效的渠道。其中,監督聽證會、民主評議會、網上評議政府等活動,就是近年來出現的民主監督的新形式、新方法。 6、公民要負責地行使民主監督權利 意義:實行民主監督,有利于消除腐敗現象,克服官僚主義和不正之風,改進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工作;有利于維護國家利益和公民的合法權益;有助于激發廣大公民關心國家大事、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出謀劃策的主人翁精神。 要求:(1)公民要勇于行使監督權:為了國家和人民的利益 (2)依法行使監督權:要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不能以舉報為名制造事端,干擾監察機關的正常工作,不能圍堵、沖擊國家機關,攔截公務車輛。復習提示:(1)負責任地實行民主監督,是堅持權利和義務相統一原則的要求。公民通過多種形式行使監督權,是人民行使當家作主權利的重要方式,是社會主義民主的具體表現。但公民要遵守法律的規則和程序。(2)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這四種 方式中,民主決策影響著其他“三個民主”。決策是否民主,是對民主選舉質量高低的檢驗;民主決策是民主管理的先決條件,只有民主決策才能科學決策,而科學決策是有效管理的前提;民主決策是民主監督的重點。四、有序地參與政治生活——公民參與政治生活的基本要求 1、有序與無序參與政治的區別(1)是否遵循法律、規則、程序參與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2)是否依法行使政治權利,履行政治義務(3)是否正確處理權利與義務的關系2、有序政治參與的基本要求依法實行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3、有序政治參與的保證一是黨的領導,二是遵循法律復習提示:公民參與政治生活,首先,公民的政治參與要遵循“有序”、“合法”的原則;所謂“有序”是指公民表達政治意愿和要求時,應通過正常的渠道和途徑進行。“無序”地混亂參與,則會嚴重地破壞社會安定和人民生活的穩定。所謂“合法”是指公民參與政治生活必須在憲法和法律允許的范圍內進行。其次,要樹立民主參與意識。再次,要提高民主參與能力。一方面,要認真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及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為民主參與打下理論基礎;另一方面,要積極關注國內外政治事件,提高自己的政治辨別能力、政治敏銳性和政治熱情。最后,要積極參加民主參與實踐。這是樹立民主參與意識、提高民主參與能力的最終落腳點。第二單元 為人民服務的政府一、我國政府的職能和責任1、我國政府的主要職能(1)我國政府的法律地位我國政府是國家權力機關的執行機關,是人民意旨的執行者和人民利益的捍衛者。(2)我國政府的主要職能①保障人民民主和維護國家長治久安的職能;②組織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職能;③組織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職能;④提供社會公共服務的職能。復習提示:轉變政府職能的意義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有效提高政府的行政能力等2 、我國政府的作用一方面,人民的公共生活受到政府的管理。另一方面,人民又享受著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務。我們的政府是便民利民的政府。復習提示:(1) 列舉生活中的實例,評議政府履行職責的表現。我國政府職能的劃分,具有相對性,某些社會經濟現象所體現的職能,可能是一項,也可能是多項,有些職能存在著交叉的關系。(2) 我們要從政府履行職責的依據上來正確理解政府要依法履行職責,政府不能越位、錯位、和缺位,而要到位。(3) 我們要正確認識政府的職責和功能,為相信、支持和監督政府的工作做好思想準備。要特別注意正確理解政府經濟調節職能和國家宏觀調控的經濟手段。 3、我國政府的宗旨和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則為人民服務是政府的宗旨,對人民負責是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則。政府堅持對人民負責原則的基本要求:堅持為人民服務的工作態度;樹立求真務實的工作作風;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工作方法。復習提示:(1) 我們應該從國家性質、政府性質上來理解政府的宗旨和原則。我國是人民當家作主的社會主義國家,我國政府是人民意旨的執行者和人民利益的代表者,決定了我國政府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和對人民負責的基本原則。(2) 我們要列舉生活中的實例,評議政府貫徹和落實對人民負責原則的具體表現,感悟和體會我國政府是人民的政府。(3) 要能夠用具體事實說明我國政府為公民求助或投訴提供多種有效途徑,使我們學會向政府求助或投訴。行政仲裁、行政復議和行政訴訟是公民求助或訴訟的重要法律途徑。 二、政府權力的行使與監督1、政府依法行政的意義和要求1. 政府依法行政的含義:政府及其公職人員行使權力必須依據憲法和法律。2. 我國政府依法行政的必要性和重要意義政府的權力是人民賦予的,憲法和法律是黨的主張和人民意志相統一的體現;依法行政有利于保障人民群眾的權利自由。依法行政是我國政府為人民服務的性質的根本要求。政府依法行政是貫徹依法治國方略、提高行政管理水平的基本要求。政府依法行政,有利于保障人民群眾的權利和自由;有利于加強廉政建設,保證政府及其公職人員不變質,增強政府的權威;有利于防止行政權力的缺失和濫用,提高行政管理水平;有利于帶動全社會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維護法律,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2)我國政府依法行政的具體要求。 ` 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當;高效便民;誠實守信;權責統一 2 、提高政府依法行政的水平(1)途徑:加強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質量,以嚴格規范行政執法行為;建立責權明確的執法體制;堅強行政執法隊伍建設不斷提高執法能力和水平;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堅持科學民主決策。(2)根本途徑:建設法治政府復習提示:區分依法治國、依法行政和依法執政主體不同,依法治國既包含了黨依法執政,又包含了國家機關依法行政;依法行政的主體是政府,依法執政的主體是中國共產黨。3、對政府權力進行制約和監督的意義 (1)意義:為了防止權力的濫用,需要對權力進行制約和監督,保證把人民賦予的權力用來為人民謀利益。政府接受監督是依法行政、做好工作的必要保證。 (2)有效制約和監督權力的關鍵,是建立健全制約和監督機制。這個機制,一靠民主,二靠法制,二者缺一不可。 4、我國行政監督體系 (1)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的監督 (2)人民政協的民主監督 (3)新聞輿論和社會公眾的監督 (4)群眾通過法定渠道(行政復議、行政訴訟等)的監督,司法機關的監督,政府系統內部(監察、審計等部門)的監督等多種監督形式。 三、政府的權威 1、政府的權威及其體現(1)政府的權威,是指政府在管理公共事務過程中形成的得到人民認同的威望和影響力。(2)政府的管理是否被人民自覺地認可和服從,這是區別有權威與無權威的政府的根本標志。政府權威的具體體現:①是依法行政的政府②是廉潔、高效、團結合作、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政府③是富有威望和影響力的政府④對社會經濟發展、政治文明、文化繁榮有積極的指導和促進作用 2、我國政府權威的來源和樹立(1)來源政府的權威是通過政府及其公職人員的道德形象、依法行政的態度、能力和水平,履行職責的效果等樹立起來的。 (2)樹立政府權威的要求 ①堅持權為民所用 ②堅持情為民所系 ③堅持利為民所謀復習提示:(1)權力與責任的關系:有權必有責、用權受監督、侵權要賠償。(2)政府權力的行使需要監督。要理解我國建立的行政監督體系,體會政府接受監督的意義,真正認識人民監督政府對國家發展的重要性,培養積極參與民主監督的政治素養。(3)理解政府樹立權威的具體要求:政府應該以德立威、以法樹威、以才增威、以廉生威、以勤出威、以信取威、以情升威。(4) 了解有關加強和改進政府工作的信息,體會我國政府推行依法行政、進行科學民主決策和接受人民監督的重要性。第三單元 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一、我國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1、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設機關的法律地位。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是最高國家權力機關。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是地方各級國家權力機關。2、人民代表大會的職權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是最高國家權力機關。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行使最高立法權、決定權、任免權、監督權。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在我國的國家機構中居于最高地位,其他國家機關都由它產生,對它負責,并受它監督。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是地方各級國家權力機關。3、人民代表的產生。人民代表大會代表是國家權力機關的組成人員。我國各級人民代表大會的代表,由民主選舉產生。4、人民代表的職責人大代表享有審議權、表決權、提案權、質詢權。人大代表應該與人民群眾保持密切聯系,聽取和反映人民群眾的意見和要求,努力為人民服務,對人民負責,并接受人民監督。5、人民代表大會制度(1)含義: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則,由人民選舉代表組成人民代表大會作為國家權力機關,統一管理國家社會事務的政治制度。(2)組織原則:我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組織和活動的最重要的特點,就是國家機構實行民主集中制。民主集中制是在民主基礎上的集中和在集中指導下的民主相結合的制度。(3)基本內容:國家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人民在普選的基礎上選舉代表,組成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作為國家權力機關;由國家權力機關產生其他國家機關,依法行使各自的職權;實行民主集中制的組織和活動原則;等等。復習提示:在我國,一切權力屬于人民,但并不能因此就認為人民就可以直接行使國家權力。人民行使國家權力的機關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人民行使國家權力的方式不是直接的、而是間接的,即通過選舉人民代表,組成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人民統一行使國家權力。人民代表才是國家權力的直接行使者。(4)優越性:①保障了人民當家作主②動員了全體人民投身于社會主義建設;③保證了國家機關協調高效運轉④維護了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復習提示:我國的根本制度是社會主義制度,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5)如何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①堅持黨的領導②堅持依法治理國③加強人大自身的建設復習提示:(1) 如何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復習的重點。(2) 黨的領導與人民代表大會的關系。中國共產黨是執政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我國的人民代表大會要接受黨的領導,黨對人大的領導是政治領導、思想領導和組織領導。同時,黨的意志要上升為國家意志,必須通過法定的程序,即由人大按照法律規定才能把黨的意志上升為國家意志。黨要遵守人大制訂的各項法律。(3) 黨的領導與依法治國的關系。黨是依法治國的領導者,所依的法是人民意志的體現。同時,黨要在憲法和法律的范圍內活動。(4) 依法治國和人民當家作主的關系。依法治國的主體是人民,所依的法是人民意志的體現,目的是維護人民當家作主的地位和權力。6、人民代表大會與其他國家機關的關系我國的國家機構包括:國家元首、立法機關、行政機關、司法機關等人民代表大會作為我國的權力機關,在所有的國家機關中處于核心地位,其他國家機關由它產生,對它負責,受它監督。復習提示:1、只能是人民代表大會監督其他國家機關,即其他國家機關不能監督人大。復習提示:2、注意人民代表大會、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不同人民代表大會:是我國人民行使權力的國家權力機關。人民代表大會代表:是國家權力機關的組成人員,代表人民行使國家和社會事務的權力。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則,由人民選舉代表組成人民代表大會作為國家權力機關,統一管理國家社會事務的政治制度。復習提示:3、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和西方議會民主制度的異同(1) 相同點:都屬于代議制。都是由選舉產生的,代表民意的機關來行使國家權力的方式。(2) 本質區別:區別建立的經濟基礎不同行使權力的主體、目的和作用不同組織和運作方式不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社會主義公有制為主體的經濟基礎保障人民當家作主,維護和實現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和意志,為維護社會主義經濟基礎服務民主集中制西方議會制資本主義私有制維護和實現資產階級的利益,協調資產階級內部利益的機構,是維護資產階級私有制的工具三權分立原則復習提示:4、二、我國的政黨制度1、中國共產黨領導和執政地位的確立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執政地位的確立不是自封的,而是歷史和人民的選擇,也是由黨的性質和宗旨決定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它的宗旨。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也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2、中國共產黨的性質、宗旨和指導思想(1)性質: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又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2)宗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3)指導思想: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關于“三個代表”重要思想:①內容:中國共產黨必須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這是對“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②要求: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關鍵是堅持與時俱進。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核心是堅持黨的先進性。“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質是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必須堅持把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復習提示:“三個代表”之間的關系怎么樣?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是基礎,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是發展生產力和實現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條件,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們黨的根本出發點和歸宿,三者共同構成了我們黨的立黨之本、執政之基、力量之源。3、不斷完善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中國共產黨堅持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不斷完善黨的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 4、堅持中國共產黨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的必然性和重要性(1) 只有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才能始終保持現代化建設的社會主義方向(2) 只有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才能維護國家的統一、民族的團結、并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創造穩定的社會環境(3) 只有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才能最廣泛、最充分地調動一切經濟因素搞好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復習提示:(1) 為什么說依法執政是中國共產黨執政方式的核心?從根本上說,這是由我國的社會主義國家性質和中國共產黨的性質決定的。依法執政是中國共產黨執政的基本方式,科學執政、民主執政要通過依法執政體現出來,又要靠依法執政來保證實現。依法執政有利于保證黨始終發揮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2) 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之間有何關系?科學執政是基本前提,民主執政是本質所在,依法執政是基本途徑,要做到科學執政,就必須充分發揚民主;要實現民主執政,就必須有科學的思想、方法和制度;而依法執政則是科學執政、民主執政的保證,三者相互聯系、相輔相成。5、中國特色的政黨制度(1)我國的政黨制度: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是中國特色的政黨制度,是我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2)我國的政黨制度的主要內容:①通力合作的友黨關系:中國共產黨是執政黨,各民主黨派是參政黨,中國共產黨與各民主黨派是親密友黨。中國共產黨是執政黨。這是我國政黨制度的根本前提。②多黨合作的政治基礎: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四項基本原則③多黨合作的基本方針: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④多黨合作的根本活動準則:遵守憲法和法律⑤多黨合作的重要機構:人民政協(3)人民政協的性質和功能:性質: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的重要機構,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具有廣泛代表性的愛國統一戰線組織,是我國政治生活中發揚社會主義民主的重要形式。職能:圍繞團結和民主兩大主題,履行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和參政議政的職能(4)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的優越性有利于推進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有利于促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有利于推動祖國和平統一大業的實現復習提示:(1)中國共產黨的執政地位民主黨派的參政地位:中國共產黨是執政黨,各民主黨派是參政黨。執政和參政不同,但又密切聯系。中國共產黨執政才能確保民主黨派參政,民主黨派參政有助于加強和改進中國共產黨執政,執政和參政都是為了鞏固人民政權,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共產黨必須充分發揮民主黨派的參政議政作用,民主黨派必須支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中國共產黨和各民主黨派在政治上是領導和被領導的關系,組織上相互獨立,法律上地位平等,它們都必須以憲法為根本活動準則。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既要加強和改善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又要發揮民主黨派參政議政的作用。(2)人民代表與人民政協的區別與聯系比較人民政協人民代表大會區別性質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是一種重要組織形式,是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組織,也是發揚社會主義民主的重要形式——不是國家機關是我國人民行使國家權力的機關——是國家機關職能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參政議政立法權、任免權、決定權、監督權聯系都是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表現形式(3)我國人民民主專政、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和黨的領導之間的關系三者分別是我國的國體、政體、領導核心國體決定政體,政體反映國體。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由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性質決定的,并通過它實現人民民主專政的歷史任務。我國工人階級對人民民主專政國家政權的領導,是通過它的先鋒隊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來實現的。黨的主張、政策,通過人民代表大會,成為國家的法律和規定(4)我國的多黨合作不同與多黨聯合執政在我國的多黨合作中,執政的是中國共產黨,中國共產黨是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各民主黨派是參政黨,它們接受共產黨的領導,參加國家政權和參與國家大政方針政策的協商。各民主黨派成員被選為人大代表,在人大、政府擔任領導職務,直接參加國家和社會事務的管理,但是他們不是通過名額分配代表民主黨派在國家機關工作的,不能把民主黨派參政視為執政。三、我國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1、我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2、我國處理民族關系的基本原則(1)堅持民族平等是我國處理民族關系的首要原則;(2)堅持民族團結是我國處理民族關系的重要原則;(3)堅持各民族共同繁榮是我國處理民族關系的根本原則。復習提示: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和各民族共同繁榮之間的關系是怎么樣的?民族平等是處理民族關系的首要原則,民族團結是處理民族關系的重要原則,堅持各民族共同繁榮是處理民族關系的根本原則,這三項原則是互相聯系、不可分割的。民族平等是民族團結的政治基礎,民族平等和民族團結是實現各民族共同繁榮的前提條件,各民族共同繁榮又是民族平等、民族團結的物質保證。3、我國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1)我國民族分布的特點:“大雜居,小聚居”(2)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含義:在國家的統一領導下,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實行區域自治,設立自治機關,行使自治權的制度。(3)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內容:①我國民族自治地方分為自治區、自治州、自治縣(旗)三級。②民族自治地方設立自治機關,自治機關是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會和人民政府,在行使一般地方國家機關職權的同時,享有和行使自治權。③自治權是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內容。自治權是自治機關根據本地方實際情況貫徹執行國家法律、政策,自主地管理本民族自治地方內部事務的權力。4、我國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優越性:(1)有利于維護國家統一和安全;(2)有利于保障少數民族人民當家作主的權利;(3)有利于發展平等、團結、互助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4)有利于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蓬勃發展。復習提示:民族區域自治區與特別行政區的異同,民族區域自治區特別行政區不同點設立的地區不同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港、澳、臺地區自治程度不同有一定的自治權享有高度自治權社會制度不同堅持社會主義制度保持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解決的問題不同為了解決民族問題,實現少數民族群眾當家作主,管理本民族地區事務的愿望為了解決歷史遺留問題,實現祖國和平統一,共同點二者都享有高度自治權,都是中央政府統一領導下的地方行政區域民族區域自治也不同于聯邦制:我國的民族區域自治是以國家統一為前提的,民族區域自治區是單一制國家的地方行政區域;聯邦制除聯邦中央政府外,各成員國按聯邦憲法的規定,還有自己的立法機關和行政機關。5、我國的宗教政策(1)宗教都有愛國傳統,都倡導服務社會、造福人群。(2)實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務,堅持獨立自主自辦的原則,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注意:①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內涵②國家保護正常的宗教活動③我國宗教堅持獨立自主自辦的原則④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復習提示:(1)如何理解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要注意三點:第一,要注意不是宗教與社會主義相適應,而是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第二,要明確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并不是要求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眾放棄宗教信仰,而是要求他們熱愛祖國、擁護社會主義制度、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遵守國家的法律、法規和方針政策;要求他們從事的宗教活動要服從和服務于國家的最高利益和民族的整體利益;支持他們努力對宗教教義做出符合社會進步要求的闡釋;支持他們與各民族人民一道反對一切利用宗教進行危害社會主義祖國和人民利益的非法活動,為民族團結、社會發展和祖國統一多做貢獻。第三,宗教能夠做到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這是因為,在社會主義制度下,宗教狀況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廣大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眾是擁護社會主義制度的,同中國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在黨和國家全面貫徹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條件下,能夠做到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2)區別宗教組織與邪教組織(3)區別宗教信仰與迷信活動第四單元 當代國際社會一、國際社會的成員1、主權國家(1)產生:是一種歷史現象,不是從來就有的,是階級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2)構成要素:人口、領土、政權和主權(3)國家最重要的要素——主權。它是一個國家統一而不可分割的最高權力,是一個國家的生命和靈魂。國家主權具有兩方面的特性:對內表現為國家最高權力的至高無上性;對外表現為國家最高權力的獨立性。復習提示:主權和人權不是一回事第一,人權和主權是有區別的。人權是指一個國家公民的權利,它包括經濟、政治、文化、教育等權利。生存權和發展權是最基本的人權。主權是國家的生命和靈魂,是國家存在的最主要因素。國家主權不受侵犯。第二,國家主權對實現人權有決定性作用,主權是人權的前提和基礎,一個國家的主權是該國家享有人權的前提;人權是主權的體現。因此,“人權高于主權”是錯誤的。一些西方國家以所謂“人權高于主權”為借口,侵犯別國主權,干涉別國內政,推行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人權高于主權”是強權政治的翻版。(4)主權國家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基本權利:獨立權、平等權、自衛權、管轄權基本義務:不侵犯別國、不干涉他國內政、和平解決國際爭端2、國際組織(1)含義:若干個國家或社會團體為特定目的,通過條約或協議建立的有一定規章制度的團體。其形成和發展反映了生產力發展的要求,也表明了人類交往頻繁和面臨的問題日益復雜。(2)分類:按成員性質:政府間國家組織和非政府間國家組織按地理范圍:全球性國際組織和區域性國際組織按職能范圍:一般性國際組織和專門性國際組織3、聯合國(1)產生:聯合國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取得勝利的產物。1945年10月24日,《聯合國憲章》生效,聯合國宣告成立。(2)性質:當代國際社會中最具代表性的世界性、政府間的國際組織(3)宗旨: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促進國際合作與發展(4)聯合國及其會員國應遵循的原則(5)聯合國的作用:既發揮積極作用,也有局限性(6)中國與聯合國:中國作為聯合國的創始國和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之一,一貫遵循聯合國憲章的宗旨和原則……積極參加聯合國及其專門機構有利于世界和平與發展的活動,在一系列全球問題上發揮重要作用,對世界和平與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二、處理國際關系的決定性因素1、國際關系及其決定因素(1)國際關系的含義:國家之間、國際組織之間、國家與國際組織之間的關系。其中最主要的是國家與國家之間的關系。(2)國際關系的內容:是多方面的,有政治關系、經濟關系、文化關系、軍事關系等。(3)國際關系的形式:是多樣的,其中,基本形式是競爭、合作和沖突。(4)對國際關系起決定作用的因素:國家利益。 國家間的共同利益是國家合作的基礎,而利益的對立則可能使國家間發生分歧或引起摩擦乃至沖突。(5)影響國際關系的重要因素:國家力量它是主權國家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是捍衛本國利益,實現國家目標和影響別國的能力,是衡量一個國家在國際社會中的地位、作用和影響的重要尺度。復習:提示:(1) 國家利益是國家生存和發展的權益,是制約國際關系的決定性因素,是人們正確觀察和判斷國際政治現象的一個重要依據。明確這一點對于理解我國的外交政策、捍衛我國國家利益有積極的作用。(2) 國家力量是主權國家制定發展戰略的重要依據,國家力量大小強弱,直接導致其國際地位的高低和影響力的大小。(3) 國家利益和國家力量的變化導致各個主權國家對外政策的變化。2、維護我國的國家利益(1)我國的國家利益的主要內容:包括安全利益、政治利益、經濟利益。(2)我國是人民當家作主的社會主義國家,國家利益與人民的根本利益相一致。維護我國的國家利益就是維護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具有正義性和正當性。三、世界政治經濟發展的基本趨勢1、時代的主題(1)當今時代的主題:和平與發展(2)解決和平與發展問題的主要障礙(威脅和平與發展的重要根源):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3)維護和平、促進發展的有效途徑: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復習提示:如何理解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的存在是和平與發展的障礙?霸權主義,是指大國不尊重弱小國家的主權和獨立,蠻橫地對別國進行干涉、控制和統治,推行侵略擴張政策,謀求一個地區或世界霸主地位的行徑。強權政治,是指超級大國以強凌弱,肆意干涉別國內政,任意侵害他國利益的政策和活動。核心思想:強權就是真理。根本原因:最大限度地攫取利潤,追逐利益。要維護世界的和平與發展就必須堅決地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2、世界多極化在曲折中發展(1)世界多極化的發展趨勢 目前,世界正在形成若干個政治經濟力量中心:美國、歐盟、俄羅斯、中國、日本等大國和國際組織在國際社會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世界走向多極化,是時代進步的要求,符合各國人民的利益。伴隨著多極化進程,國際競爭越來越激烈。(2)抓住機遇迎接挑戰 多極化進程中國際競爭的新特點:國家間既合作又競爭、要共處與合作,不要對抗與沖突已經成為越來越多國家的共識。 當前國際競爭的實質:以經濟和科技實力為基礎的綜合國力的較量。3、中國政府關于建立國際新秩序的主張◇政治上互相尊重,共同協商,而不應把自已的意志強加于人;◇經濟上相互促進,共同發展,而不應造成貧富懸殊;◇文化上相互借鑒,共同繁榮,而不應排斥其他民族文化;◇安全上相互信任,共同維護,樹立互信、互利、平等和協作的新安全觀,通過對話和合作解決爭端,而不應訴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脅。四、我國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1、我國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標、宗旨、立場我國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1)基本目標:維護我國的獨立和主權,促進世界的和平與發展(2)基本立場:獨立自主(4)宗旨: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復習提示:外交是內政的繼續和延伸,國家性質決定其外交政策的性質,外交政策是國家性質和國家利益在對外關系中的反映。我國是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既消除了我國屈從于外國侵略,奴役的社會根源,也消除了對外侵略的社會根源,這決定了我國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2、我國對外關系的基本準則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的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3、我國的外交成就及其原因(1)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外交成就(2)原因:①我國經濟不斷發展,綜合國力不斷提高,②我國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4、我國堅持走和平發展的道路堅決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永遠不稱霸。(1) 走和平發展道路,取決于各種條件(2) 中國的和平發展途徑:要經歷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全體人民的共同努力,基點主要放在自己的力量上;必須建設符合我國國情并反映時代特征的現代化國防。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