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湘教版小學科學三年級(上冊)期末復習知識點總結1、(英)國科學家(達爾文),經(jīng)過(20多)年的研究,完成了科學巨著(《物種起源》),提出了(生物進化論)。達爾文每發(fā)現(xiàn)一個新的“寶貝”,總要進行細致的(觀察)。這讓他發(fā)現(xiàn)了許多(科學)的秘密。2、不要忘了帶上紙和筆,隨時記錄自己的(發(fā)現(xiàn))或(問題)。3、我們把“寶貝”分為(動物)、(植物)和(其他物品)三類。4、植物標本制作包括:采集、處理、固定、貼標簽。標簽包括:物品名稱、采集人、采集時間、地點。5、李時珍是(明)代(醫(yī)學)家和(藥學)家,他經(jīng)過(27)年寫成(《本草綱目》),在這本書里給植物進行了(分類)。這本書是我國(藥物學)的寶貴遺產(chǎn),對(中醫(yī)藥學)的發(fā)展作出了重大貢獻。6、動物的特征包含:外形、繁殖、生活習性、運動方式等;根據(jù)動物的特征將動物分為:昆蟲、魚類、兩棲類、爬行類、鳥類、哺乳類等。常見的動物如:豬、狗、鴿子、金魚等。7、(霸王花)世界上單朵最大的花。含羞草是一種(草本)植物,用手摸它,它的葉子會(閉合)。捕蠅草是(食蟲)植物。紡錘樹又叫(瓶子樹),樹高30米,樹干直徑5米,樹莖內可儲存2噸水。8、自然界中動物的種類大約有(150萬)種。地球上到處都生長著植物,而且種類(繁多),形態(tài)(各異)。常見的陸生植物如:辣椒、含羞草、菊花、柳樹等;水生植物如:荷花、水葫蘆、浮萍、金魚藻等。9、蚯蚓適宜生活在(陰暗、潮濕)的環(huán)境中,它的身體是(柔軟)的。蝸牛受到外界刺激能夠作出反應,會將身體(縮進殼內)。大熊貓是我國的(一)級保護動物,它的眼圈是(黑)色的,它的食物是(箭竹)。10、(土壤)是指地球表面能夠生長植物的疏松表層,分為(砂質土、黏質土、壤土)三類,砂質土含(砂)較多,保水性(差),透氣性(好);黏質土含(黏土)較多,保水性(好),透氣性(差);壤土含砂和黏土的量(差不多),保水性(居中),透氣性(居中)。11、我們可以用什么方法鑒別土壤?你是如何鑒別的?答:我們可以用(“手捏法“)鑒別三種土壤:手握土壤后,再伸開手掌,土壤散開不能成團的是(砂質土);能捏成團,拋到地上也不會散開的是(黏質土);能捏成團,拋到地上會散開的是(壤土)。12、早在(宋)代,我國就有了(無土栽培)的嘗試。無土栽培是指不用(土壤)栽培蔬菜等作物,而是直接給作物提供(營養(yǎng)液)。13、西瓜和仙人掌適合種在(砂質)土里。適合蔬菜生長的土壤是(壤土)。14、我國古代就認識到(土壤)是可以改良的。不同的(土壤)要采用不同的改良措施。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就使用(肥料)來改良土壤,他們把野草割來(焚燒),或用(水漚)讓它腐爛后變成(肥料),改良土壤。15、2000多年前,我國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著作(《管子》)中描述了不同土壤的顏色、黏度、含砂量等特性,還記錄了各種土壤在不同地區(qū)所適宜種植的植物。16、證明土壤是否有空氣的最簡單的方法是什么?答:把土壤放進水中,看有沒有(氣泡)冒出來。17、土壤的成分有:小石子、(泥土)、(沙)、(水)、腐爛物等。18、分離土壤的方法有:(沉淀法)、(篩選法)、挑揀法等。用(溶解、過濾)等方法來分離土壤中的物體。19、(土壤)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但在很多地方它正受到人為的破壞,如:(非法取土)、(亂倒垃圾)、(植被破壞土地沙漠化)等。水土流失會使土壤變薄,植物生長不良,水源枯竭,河水泛濫成災等。為避免水土流失,保持水土,要保護土壤,如:(植樹造林)、(清除垃圾)、(改良土壤)、(宣傳教育)等。20、蚯蚓對農(nóng)作物生長有哪些益處?答:蚯蚓是“耕田能手”,它在地下穿行,使更多的空氣和水進入泥土,有利于植物生長。蚯蚓是“制造肥料的工廠”,也是“處理垃圾的能手”,它能把垃圾吞食掉,排出無害的肥料。21、水是一種(無色)、(無味)、(透明)的(液)體,有一定的(體積),沒有固定的(形狀)。22、早在公元前(1)世紀,中國就出現(xiàn)了水磨。這一發(fā)明對長時間從事(碾米)勞動的人們來說,是一個大大節(jié)省(勞動力)的裝置。這一事實說明(流動的水有力量)。23、測量水的體積要用(量杯)或(量筒)。量筒上的單位是(毫升),用符號(mL)表示。使用量筒時要輕拿輕放,讀數(shù)要與(水面)齊平。24、像鹽粒藏在水中的現(xiàn)象叫(溶解)。能溶解在水中的物品有:高錳酸鉀、肥皂、酒精、醋、洗衣粉等;不能溶解在水中的物品有:沙、面粉、食用油等;能加快溶解的辦法有:(加溫)、(攪拌)、切碎等。25、物體在水中有的(浮),有的(沉)。物體在水中受到水向上托的力,這就是水的(浮力)作用。澇鐵牛、曹沖稱象、死海不死等都與水的(浮力)有關。26、我們可以用(增加重量)的方法讓上浮的物體沉下去;用(增大體積)的方法使下沉的物體浮起來。27、地球上雖然有很多的水,但是不能飲用的咸水約占地球水的(97)%,淡水約占(3)%。地球表面的水比陸地(多),但是,地球上可供利用的淡水是非常(有限的),我們要(節(jié)約用水)。28、如何做到節(jié)約用水?答:合理安排用水,廢水重復再利用,采用節(jié)水性設備等。29、地球上水的形態(tài)分為(液態(tài))、(固態(tài))和(氣態(tài))。液態(tài)的水加熱到100℃就變成(氣態(tài))的水,也就是(水蒸氣);液態(tài)的水降溫到0℃以下,會變成(固態(tài))的水,也就是(冰)。30、如果沒有了水會怎樣?答:(水)遍布于地球的每一個角落。(水)把大自然裝扮的更加美麗。(水)使大自然變得生機勃勃。如果沒有水:世界上將不會有生命,不會有云、雨、雪等自然現(xiàn)象,沒有江、河、海等,世界將一片荒涼。31、空氣存在于我們(周圍),空氣是一種沒有(顏色)、沒有(氣味)、沒有(味道)、(透明)、會(流動)的(氣)體。我們都離不開(空氣)。空氣能夠(流動),熱空氣會(上升),風是(空氣流動)形成的。32、空氣沒有固定的(形狀),所以空氣能被(壓縮),如(汽車輪胎、橡皮艇、充氣玩具)等。壓縮的空氣有(彈性),如(充滿氣的皮球一拍就能跳起來)。空氣占據(jù)一定的(空間),如(杯子倒置倒扣入水中,杯底不會濕)。空氣有(重量)。33、中國民間的(走馬燈)是利用(熱空氣上升)作為動力,它的原理和近代燃氣輪機是一樣的。34、空氣中最大的污染是(灰塵),空氣中的灰塵(無處不在), 不同地點空氣中的灰塵含量(不同)。減少空氣中灰塵的辦法:可以(多栽花草樹木)等。35、人體吸入(過量的灰塵)會引起(咳嗽)及(咳痰),大量吸入礦物質粉塵會傷害人的心肺功能,甚至會引發(fā)(塵肺病)。36、我們身邊的物體是用各種各樣的(材料)制作的。37、人們把像棉花這樣,直接來至大自然的材料叫(天然)材料。如:煤、棉花、木材等都是天然材料。38、像塑料這樣,有人類合成制造的材料叫(人造)材料。如:玻璃、陶瓷、橡膠、金屬等都是人造材料。39、不同材料制成的衣服有不同特點:棉布、毛料(暖和),合成纖維(彈性好、耐磨),絲綢(柔軟透氣)。40、完整的研究計劃包括:(研究的問題)、猜想、研究方法、(實驗材料)、實驗過程、(實驗結論)。41、造紙術是我國的(四大發(fā)明)之一,是1900多年前由(東漢)的科學家(蔡倫)發(fā)明的。42、蔡倫造紙的原料是(破布)、(舊魚網(wǎng))、(麻頭)和(樹皮)。蔡倫用抄紙器將紙漿撈起,吸干水分,然后(壓平)、(曬干),一張紙就造好了。現(xiàn)在造紙的材料有(樹皮、麥稈、回收的廢紙)等。43、不同的紙吸水性(不同)。衛(wèi)生紙、報紙、復印紙、牛皮紙中,吸水性最強的是(衛(wèi)生紙)。44、人類生產(chǎn)技術一次又一次的飛躍發(fā)展,(材料)的開發(fā)和利用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45、原始社會人類使用(石刀、石斧)。商周時期使用最多的是(青銅器)。春秋戰(zhàn)國時期,(鐵)被廣泛使用。工業(yè)革命后,(鋼鐵)、(合成纖維)、(塑料)等新型材料被廣泛應用于電器、飛機、汽車等。20世紀中葉,(半導體)材料廣泛應用于廣播、電視、電腦等。46、制造太空船需要各種特殊合金,有的要能耐(高溫)而不(熔化),有的要很(堅硬)。47、地球上可供利用的材料大部分是(有限)的。我們要盡量使用(可再生)的材料,節(jié)約(資源)。48、(觀察)是科學研究最基本的方法之一,幾乎所有的科學研究都離不開(觀察)。49、觀察是多感官、多角度的結合:(眼睛)是看顏色、形狀、大小;(手)摸冷熱、光滑程度;(耳朵)聽聲音;(鼻子)聞氣味;(舌頭)嘗味道。在觀察活動中,我們要學會應用(眼、耳、鼻、舌、手)等多種感官的配合,使我們的觀察更仔細、更全面。50、什么是“白色污染”?如何減少“白色污染”?答:“白色污染”是人們大量使用塑料袋而造成的污染。減少“白色污染”的辦法:自覺少用或不用塑料袋,積極宣傳環(huán)保知識,做保護環(huán)境的小衛(wèi)士。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