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湘教版小學科學四年級(上冊)期末復習知識點總結1、綠色開花植物的身體一般是由(根)、(莖)、(葉)、(花)、(果實)和(種子)六部分構成。根、莖、葉是(營養)器官;花、果實、種子是(生殖)器官。2、根的作用是(吸收水分、固定植物);莖的作用是(傳送水分和養料、支撐植物身體);葉子有(光合作用)和(蒸騰作用),(光合作用)是制造養料和氧氣;(蒸騰作用)讓根吸收的水從葉散失。3、蘿卜、白薯、山藥屬于(根),馬鈴薯、甘蔗、藕、姜、竹筍、洋蔥屬于(莖),有(儲藏營養)作用。4、動物的構造特征與它的(運動)、(生活環境)、(捕食方式)相適應。5、不同的動物吃不同的食物,根據動物的食性分為(植食動物)(肉食動物)(雜食動物)(腐食動物)。6、生活在淡水中的魚,終生都(不喝水);而生活中海里的咸水魚,則要(經常喝水)。7、象兔子這樣(胎生),靠(吃奶)長大的動物是(哺乳動物)。8、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聲音有(大)有(小),有(高)有(低)。聲音的大小叫(音量),聲音的高低叫(音調),也叫(音高)。9、(音量)是由物體振動的(幅度)決定的,振動幅度越大,聲音就越(強);振動幅度越小,聲音就越(弱)。(音高)是由物體振動的(頻率)決定的,振動的頻率越快,聲音就越(高);振動的頻率越慢,聲音就越(低)。10、聲音是通過物體以(波)的形式,從一個地方傳到另一個地方的。聲音可以通過(固體)、(液體)和(空氣)傳播,聲音在(真空中)不能傳播。所以在月球上,由于沒有(空氣),即沒有可以傳播振動的物質,兩個人即使相隔不遠,也不能互相(通話),必須要使用(無線電設備)。11、音叉是一種(發聲)儀器,用來調試樂器和測試音高。小的音叉發出的聲音(高),大的聲音(低)。12、人的耳朵有一個(膜),當聲音碰到它時它會(振動);耳朵和大腦會把這些振動轉換成(聲音)的感覺。我們的耳朵可分為(外耳、中耳、內耳)。一個振動的物體會使它周圍的(空氣)發生振動,振動的(空氣)到達我們的耳朵,敲打(鼓膜)并使它振動。耳朵中的聽小骨再將振動傳到充滿液體的(內耳),引起液體的振動,液體的振動導致(聽覺神經)的移動—一產生了信號,大腦接受了(聽覺神經)傳過來的信號,我們便感受到了(聲音)。13、樂音是物體(有規律)的振動,噪音是物體(無規律)的振動。14、過高或過強的聲音會對我們的(聽力)產生傷害,(保護聽力)就是要避免我們的耳朵聽到過高或過強的聲音并控制(噪聲)。15、(聽診器)是1816年由法國醫師(林奈克)發明的。16、(信息)是指人們與外界溝通時自己所感知的某種事物的樣子。信息傳遞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17、使用互聯網時應注意(合理控制使用時間)、(控制使用范圍)、(提高警惕)、(不要隨意去網吧)。18、發收電報要經過(編碼—發送—接收—解碼)的過程。19、水在自然界有(液態、固態、氣態)三種存在狀態,水的狀態變化與(熱量)有關。當環境溫度低于0攝氏度,水的溫度下降到0攝氏度時,開始(結冰),從(液體)狀態變成了(固體)狀態。水在結冰過程中,要向周圍(放出)熱量。當環境溫度高于0攝氏度,冰的溫度升至0攝氏度時開始(融化);冰在融化過程中,冰水混合在一起,溫度會長時間保持在(0)攝氏度,直至完全融化成水。冰在融化過程中,要從周圍(吸收)熱量,(熱量)是使水的狀態發生變化的重要因素。水蒸氣遇冷會凝結成(水)。20、為何盛冰的玻璃杯外壁有水珠?答:因為玻璃杯周圍空氣中的水蒸氣,遇冷的杯壁,凝結成看得見很小水滴。21、水的三種狀態(液態的水、固態的冰和氣態的水蒸氣)之間可以(互相轉化)。 (1)在常溫下水變成水蒸氣的過程叫(蒸發)。由于水蒸氣的微粒太小,我們無法看見。(風和加熱能加快水的蒸發)。 (2)水蒸氣(遇冷)變成小水珠的過程叫(凝結)。如云、霧、雨、露是(空氣中的水蒸氣遇冷)形成的: (3)冰的溫度上升變成水的過程叫(融化)。22、水在自然界有各種形態(云、霧、雨、露、霜、雪、冰、水蒸氣…·),即水在自然界同時以存在。水在自然界不斷經歷著三種狀態的(循環)變化,促使水的三態變化的原因是(溫度)的變化。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