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冀教版六年級科學下冊知識點1課、常見的建筑1、 古時候,人類只能住在(洞穴)(草棚)和(樹巢)中。 2、 人們用獸皮做成可移動的(帳篷), 這可能是人類(最早)建造的房屋。 3、 引起房屋變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生產力的發展,建筑技術的進步。4、 建筑技術的進步對人類房屋的發展有什么作用?答:①建筑技術的進步促進了建筑材料的發展。②建筑材料的發展和先進技術的運用又改進了建筑物的結構和功能。③推動人類社會的進步。5、 雖然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的房屋在很多方面有(差別),但它們在構成上都有一定的(層次)。6、 不同地域建筑物的外形和功能與(當地環境)和(人們的生活方式)相適應。2課、巧妙的結構1、(王蓮)是世界上最大的睡蓮科植物。 2、英國建筑師根據王蓮葉子結構設計的展覽廳英國建筑師設計的鋼絲網看臺都是(仿生建筑)。3、趙州橋為什么是拱形的? 答:①增加橋梁的跨度和寬度,便于行船。②支撐力強。4、樓板、立柱為什么做成空心的?答: ①節省材料.②輕巧.③結實.④支撐力強. 5、屋頂或墻體的鋼架結構為什么是三角形的?答:因為三角形有穩定性。 3課、美麗的建筑1、 建筑物的美,一方面表現在它的(自身造型) 和(色彩)上,另一方面還表現在(與周圍環境及功能的協調一致)上。 4課、人體的組成1、 從外部形態上看,人體由(頭)(頸)(軀干)(四肢)組成。 2、 構成人體的基本結構是(細胞)。 3、 與人體一樣,構成其他動物、植物等生命的基本單位是(細胞)。 4、 絕大多數生命體都是由(細胞)構成的。有的結構簡單,只有(一個)細胞;有的結構復雜,由(數億個)細胞構成。人體內的細胞不斷地吸取(氧氣)和(養料),排出(二氧化碳)等廢物,為人體的生命活動源源不斷地提供(物質和能量)。 5、 細胞是怎樣構成人體的? 答:各種人體細胞——各種人體組織——各種人體器官——各種人體系統——人體。5課、消化與吸收1、 什么是消化?答:在消化系統中,大塊食物 被切割、磨碎成小顆粒,然后,被消化液分解成更小的微粒的過程叫消化。2、什么是吸收?答:消化后的營養成分穿過小腸壁進入血液的過程叫吸收。 3、食物在消化過程中要經過哪些器官? 答:口腔—食管—胃—小腸—大腸—肛門。4、消化系統疾病有:腸炎、胃炎、胃潰瘍、胃穿孔、胃酸、肝炎、脂肪肝、齲齒等。 5、我們應該哪些良好的飲食和生活習慣? 答:①不暴飲暴食。②吃東西細嚼慢咽。③少喝酒。④睡前不吃固體食物和甜食。⑤不喝生水⑥少吃涼東西。⑦少吃油膩食品。6課、呼吸與交換1、 我們進行呼吸的過程是通過(吸氣)和(呼氣)兩個動作完成的。 2、 吸氣與呼氣時,自己的胸部是怎樣變化的?答:吸氣時,胸腔向外擴張;呼氣時,胸腔向內收縮。 3、 呼吸的作用:通過呼吸,我們可以將氧氣輸送到體內,并將體內產生的二氧化碳排出體外。 4、 感冒是一種常見的(呼吸道傳染病)。 5、 (適當加快呼吸)能幫助我們獲得更多的氧氣。6、 人在安靜時,平均每分鐘呼吸16次。 7、 哪些因素會影響呼吸系統的健康? 答:大量吸煙、一氧化碳中毒、大氣污染等。 8、 怎樣才能減少呼吸系統的疾病?答: 參加體育鍛煉,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7、循環與運輸1、有我們的身體中,有一套由(血管)組成的遍布全身的(管道)系統,(血液)在這套管道系統中循環流動,完成(物質)的(運輸)。 2、心臟的大小與自己(握緊的拳頭)相似。心臟就像一臺強有力的(泵),將(血液)壓入(血管),推動血液流經(全身各部位),從而將(養料和氧氣)輸送到全身,滿足人體(生長發育)的需要。 3、心率與脈搏的頻率是(一致)的,我們可以通過測(脈搏)來測量心率。 4、心臟每分鐘跳動的次數叫(心率)。測量心率時要保持(平靜)。 5、正常成年人在平靜狀態下的心率是(75)次左右,兒童的心率一般(略高于)成年人。6、心跳加快時血液(流動加快),從而運送到全身的(營養和氧氣)增加。7、心跳加快時,輸送到全身的血液(流動加快),以滿足人體的(需求)。 8、叛國波士頓哈佛醫學院的佐爾醫生發明了(心臟起搏器),挽救了許多患者的生命。 9、1982年,美國(杜布利茲)醫生將JARVIK-7人工心態植入人體內,使病人存活了112天。10、心跳的快慢與哪些因素有關?答:心跳的快慢與運動劇烈程度有關,運動越劇烈心跳越快。8、心理與適應1、人類不僅具備(消化)、(呼吸)、(血液循環)、(身體運動)等重要的(生理功能),而且具有(感覺)、(思維)、(情緒)等重要的(心理功能)。這些心理功能主要是由人體內的(神經系統)實現的。 2、神經系統是由哪些器官組成的? 答:神經系統由腦、脊髓和神經組成。 3、什么叫反應時? 答:從刺激呈現到反應開始之間存在的時間間隔,被稱為反應時。 3、在反應時內,經歷了許多復雜的(心理加工)過程。4、反應時的長短與哪些因素有關?答: ①刺激的強度 ②感覺器官的靈敏程度 ③人對刺激的熟悉程度 ④動作及反應的次數等。 5、什么是錯覺?答: 在某些特殊條件下,我們對刺激的感覺與真實情況并不相同,這就是錯覺。6、(大多數條件下),我們(對刺激的感覺)與(刺激的真實情況)是(一致)的。9、健康成長1、我們的身體雖然是由(不同器官和系統)組成的,但它們在(大腦)和(神經)的指揮與調節下,配合得非常默契。 2、在成長過程中,我們的(身體)和(心理)逐漸發生著一系列(變化),有的階段(變化明顯),有的階段(變化不太顯著)。 3、在青春期(身高)、(體重)、(肺活量)等方面發生了明顯的變化。 4、每個人青春期(開始的年齡)和(結束的年齡)(略有不同),一般為(10歲到20歲),女孩比男孩平均早(2歲) 5、(青春期)是人體生長發育的(第二個高峰期),是從(兒童)走向(成年)的重要階段。 6、要健康、順利地度過青春期,我們需要怎樣做呢? 答:①不挑食,全面、合理地攝取營養物質。②加強體育鍛煉。③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④多和家長、老師交流、商量。 7、當你和異性交往時,需要(掌握分寸)。 10、小池塘 大世界1、什么是生態系統? 答:像池塘這樣,由水草、魚、蝦、水蚤和各種細菌等生物及水、空氣、陽光、溫度、土壤等非生物共同構成的一個相互作用的整體,被稱為生態系統。2、生態系統是怎樣構成的? 答:生物個體 生物種群 生物群落和非生物因素 生態系統。 3、生物的生存離不開哪些外界條件? 答:生物的生存離不開水、空氣、陽光、溫度、土壤等非生物環境。 4、研究生態系統的過程方法是什么? 答:①選點觀察 ②取樣記錄 ③統計整理④展示結果 11、小瓶子 大學問1、什么是生態平衡?答: 在分析生態系統各種生物之間的聯系時,我們發現,有些鳥類吃昆蟲,大多數昆蟲吃植物,植物通過光合作用自己制造營養物質并放出氧氣,土壤里的細菌分解著動植物的尸體。周圍的溫度、土壤、空氣、水分等與生物也有著密切的聯系,形成一個相對穩定的狀況,這就是生態平衡。 2、 當生態系統中某一類生物突然減少甚至消失時,會對生態系統的平衡帶來怎樣的影響?答:生態平衡被打破。 3、由此能得出什么結論,受到什么啟示? 答:生態平衡是大自然經歷了很長時間才建立起來的動態平衡。一旦受到破壞,有些平衡就無法重建了,帶來的惡果可能是靠人的努力而無法彌補的。因此,人類要積極地保護生態平衡,幫助維護這個平衡,絕不要輕易去干預大自然,打破這種平衡。 4、生態系統中的平衡是不變的嗎? 答:不是。生態平衡不是一成不變的,所謂的生態平衡是一種動態平衡,在不同的時期有著不同的平衡。 5、北京大興留民營村維持生態平衡,大力發展(生態農業),被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正式確認為(中國生態農業第一村) 6、生態系統中有(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 7、 什么是生態系統中的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 答:①生產者:在生態系統中,能利用陽光制造營養供自己和其他生物生長的植物被稱為生產者。 ②消費者:人、牛、豬等不能自己制造食物,以其他生物為食的各種動物被稱為消費者。 ③分解者:能分解動物的排泄物、尸體或腐爛植物的細菌等微生物,被稱為分解者。 8、生態系統中死去的動物和植物為什么會腐爛?答:因為被細菌分解了。 9、動植物腐爛對生態系統有什么作用?答: 動物和植物腐爛后的營養物質被植物吸收,促進了生態系統的平衡發展。 10 什么是生物圈? 答:地球表面所有的校小的、較簡單的生態系統組成了一個最大的、最復雜的生態系統,就是生物圈 。11、 除了生物圈之外,地球上還有(水圈)(大氣圈)(巖石圈)等其他圈層。 12、(生物圈)是所有圈層交會的大生態系統。 13、 人和生物圈有著怎樣的聯系?答: 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的家,它為人類提供了生存的基本條件。 12、小行為 大環境1、(美國)科學家曾模擬地球上的生物圈,建造了一個名為(“生物圈2號”)的建筑。2、“生物圈2號”試驗用事實告訴我們, (地球)才是人類和其他生物(惟一) 的家園。 13、浩瀚的宇宙1、無論你居住在地球上的哪個地方,都能看到(銀河系)。2、仰望天空,看到一條長長的白色光帶,那就是(銀河系)。3、從(地球)上看,銀河系是一條(滿是星星的帶子);從(宇宙)中看,銀河系像一個(不斷旋轉的大鐵餅);從(側面)看,銀河系像一個(織布的梭子)。4、銀河系由大約(500億顆恒星)、(2000億顆行星)組成。 宇宙中存在著(幾十億、上百億)銀河系那樣的星系。5、科學家把(所有的空間)以及其中的萬物叫做(宇宙)。 6、科學家用(光年)表示星球之間的距離。1光年就是光在(一年內)所 “走”的距離,大約(10萬億千米)。7、中國民間牛郎織女的故事,反映了人類對(星際航行)的向往。 14、探索宇宙1、在北京建國門的古天文觀象臺有一個巨大的銅球引人注目,那就是(渾天儀),這表明(500多)年以前,中國人就已經用一些儀器來觀測太陽、月球和星星了。2、(意大利人伽俐略)是世界上第一個用(望遠鏡)觀測(恒星和行星)的天文學家。 3、(射電望遠鏡)轉動它的(巨耳)對準天空,就能接收到來自遙遠(宇宙)的各種電波。 4、千萬不要用望遠鏡觀察(太陽),否則會(傷害眼睛)。 5、你知道哪些宇宙探測器?答: ①麥哲倫太空探測器。②哈勃太空望遠鏡。③射電望遠鏡。④天文觀測站。⑤宇宙飛船。⑥太空空間站。⑦人造衛星等。 6、(麥哲倫太空探測器)圍繞著(金星)運轉。7、1990年發射的(哈勃太空望遠鏡),圍繞著(地球)運轉,它能觀測(宇宙的深處),比地球上(任何望遠鏡)看得(更遠)。8、(火箭)是中國人在(一千多年前)發明的,當時使用的燃料是(火藥)。現在人們用(煤油或液態氫)作為火箭的燃料。用來(發射)衛星等宇宙探測器。9、我國(明朝)一位名叫(萬戶)的人試圖用(火箭)使自己飛上天,但他沒有成功,并獻出了生命。為紀念這位先軀者,國際天文學聯合會把(月球背面)的一座(環形山)命名為(萬戶)。10、(明朝)發明了(一窩蜂火箭)。11、用氣球模擬實驗研究火箭的動力時發現,氣球中的空氣(向下)噴出,氣球(向上)飛出,氣球靠(空氣的反沖)力量前進。 12、哪些因素影響火箭的飛行? 答:①火箭本身的材料、動力和工藝。②外界氣候、環境等。13、中國航天的創始人是(錢學森)。14、(1970年4月24日),(長征一號運載火箭)把(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送入太空。15、人造地球衛星1、(1957年10月4日),(前蘇聯)制造發射了人類歷史上第一顆(人造衛星)。2、我國(1970年10月24日)成功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 3、到1998年底已經有(35顆)國產衛星上天遨游。4、人造衛星具有(科學實驗)(通信)(導航)(偵察)(氣象預報)(資源勘測)(天文觀測)等多種用途。 5、人造地球衛星繞地球飛行而落不下來,這是(因為地球的引力)。6、用乒乓球和棉線模擬人造衛星的運動時得出什么結論? 答:棉線越長,乒乓球受力越小;乒乓球質量越大,受力越大;轉動速度越大,乒乓球受力也越大。 7、同步衛星從地面上看,它好像靜止在空中不動,用相對運動的原理怎樣解釋?答: 同步衛星就是衛星運行的速度與地球的自轉速度剛好一樣,都是24小時旋轉一周,這樣從地球上看,衛星就像是靜止在地球的上空。16、在太空中生活1、(前蘇聯人)(加加林)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在(太空中)飛行的宇航員。 2、(“和平號”)空間站是當今世界上(最大)(飛行時間最長)的空間站。也是第一家(太空工廠)。3、目前,美國、日本、俄羅斯和其他幾個國家正在攜手建造一個繞(地球)轉動的空間站。 4、(2003年2月1日),美國哥倫比亞號航天飛機在結束“科學研究之旅”重返地面的途中爆炸。5、(2003年10月15日)上午9點,我國獨立設計和研制的第一艘(載人)飛船(“神舟”五號)在(酒泉)發射成功。 標志著中國是世界上(第三個)有自主能力將航天員送入太空的國家。17、走近科學家1、列舉你所知道的科學家的名稱 張衡、袁隆平、居里夫人、牛頓、阿基米德、愛因斯坦、愛迪生 2、我們要學習科學家的哪些科學精神?答: 刻苦學習、忘我工作、善于探索、勇于創新、堅持真理、不唯權、一絲不茍、實事求是、不唯權、不唯上等。 3、1769年(法國人)制造了第一輛(三輪蒸汽汽車)。 4、1886年(德國人)制造了(四輪汽車)。 5、1908年(美國人)制造了(T型福特)汽車。18、科學學習回顧1、在科學課中我們進行了哪些類型的探究活動? 答:①觀察與實驗 ②計劃與實施 ③閱讀與思考 ④設計與制作等。 2、盡管探究活動有著不同的類型,但是科學探究的基本過程是(一致的)。 3、說說科學探究的基本過程是什么。答: ①提出問題 ②猜想、假設與預測 ③制定計劃 ④觀察、實驗、操作或搜集整理信息 ⑤ 思考與結論 ⑥ 表達與交流。4、 科學課中學到了哪些技能?答: ① 觀察 ②記錄 ③預測 ④分類 ⑤對比實驗 ⑥設計與制作 ⑦建立模型⑧信息搜集和整理 ⑨表達與交流等。 5、 利用多種圖表整理信息 :①曲線圖 ②柱狀圖 ③扇形圖 ④概念圖實驗題: 地球同步衛星真的是靜止在空中不動嗎?請你設計一個實驗來驗證自己的想法。我的假設:同步衛星不是靜止不動,而是因為它的速度與地球的自轉速度一樣。我所用的材料:木棒、繩子、火柴棍、塑料球(直徑10厘米以上)、乒乓球我用( 乒乓球 )來模擬衛星,用( 塑料球 ) 來模擬地球。實驗過程:在塑料球上扎一個孔,把木棒插入孔中。在塑料球的側面和乒乓球上各扎一個小孔,將火柴棍系在繩子兩端,并將兩根火柴分別送入乒乓球和塑料球的小孔內。拉緊繩子,手握木棒使“地球”旋轉起來,觀察“衛星”有什么變化?實驗現象:看到在“地球”旋轉過程中,“衛星”也在繞“地球”轉。模擬實驗結論是:同步衛星就是衛星的運動速度與地球的自轉速度剛好一樣,即是24小時轉一圈,所以在地球上看同步衛星就像是靜止在地球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