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一單元歡迎來到歷史課堂 隋唐時期:繁榮與開放的時代第三單元第四單元第一單元 隋唐時期:繁榮與開放的時代《西游記》描述的是什么故事?唐僧西游取經的故事 唐僧西游到哪里取經?你知道唐僧的原型是誰嗎?第4課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了解遣唐使和鑒真東渡、唐與新羅的交往、玄奘西行等史實。第4課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一、遣唐使和鑒真東渡2010年上海世博會第4課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一、遣唐使和鑒真東渡目的:什么是遣唐使?遣唐使學習中國的先進文化?概況:遣唐使有十幾批,最多的一次有500多人。跟隨來華的還有很多 和 等。??自學導讀①閱讀本框題第1自然段留學生留學僧第4課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一、遣唐使和鑒真東渡目的:學習中國的先進文化概況:遣唐使有十幾批,最多的一次有500多人。跟隨來華的還有很多 和 等。留學生留學僧第4課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一、遣唐使和鑒真東渡影響:遣唐使(留學生、留學僧)把唐朝先進的制度、天文歷法、文字、典籍、書法藝術、建筑技術等傳回日本,對日本社會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日本參照漢字創制日本文字建筑樣式第4課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一、遣唐使和鑒真東渡唐朝與日本的文化交流中,最有影響的人物是鑒真。第4課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一、遣唐使和鑒真東渡唐朝與日本的文化交流中,最有影響的人物是鑒真。東渡經歷:前5次沒有成功,辛勞過度而雙目失明。第6次終于抵達日本。貢獻:在日本傳授佛經,還傳播中國的醫藥、文學、書法、建筑、繪畫等,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貢獻。?第4課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一、遣唐使和鑒真東渡唐招提寺第4課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二、唐與新羅的關系自學導讀②閱讀本框題正文部分完成表格新羅派使節和留學生到唐學習新羅商人來中國經商,新羅物產居唐朝進口首位新羅仿唐建立政治制度,采用科舉制選拔官吏新羅引入了中國的醫學、天文、歷算等朝鮮音樂傳入中國第4課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三、玄奘西行玄奘西行求法(郵票)唐朝高僧第4課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三、玄奘西行時間:目的地:玄奘西行與回國路線圖??自學導讀③閱讀本框題正文部分貞觀初年天竺第4課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三、玄奘西行過程:玄奘西行路上不畏艱險,歷經磨難“不至天竺,終不東歸一步!寧可就西而死,豈能東歸而生!”經過4年的長途跋涉到達天竺。他遍訪天竺的名寺,研究佛法,曾在佛學最高學府那爛陀寺游學,成為遠近聞名的佛學大師。那爛陀寺遺址貞觀后期,玄奘攜帶大量佛經回到長安。第4課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三、玄奘西行時間:目的地:自學導讀③閱讀本框題正文部分貞觀初年天竺貢獻:①攜帶大量佛經回到長安,此后主持 工作,為中國 的發展作出重大貢獻。②他口述的 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貴文獻。《大唐西域記》玄奘東歸譯經(郵票)譯經佛教???第4課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鑒真與玄奘有什么共同之處? 玄奘西行求法(郵票)都生活在唐朝,都是僧人。都對唐與鄰邦的友誼和文化交流做出重大貢獻。都為完成自己的使命,歷盡艱辛。都具有不畏艱險和百折不撓的精神。第4課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今天的中國正處于改革開放,經濟高度發展時期,我們能從唐朝的對外交往中得到什么啟示?以史為鑒合作探究一個國家只有強盛才有輻射力和吸引力,才可能得到別人的尊重乃至仰慕。堅持對外開放,相互交流,共同進步。各國均有所長,應多向他國學習。第4課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來往日本遣唐使來華新羅使節來唐朝鑒真東渡日本玄奘西游天竺雙向交流兼容并蓄特點1.唐朝時,日本遣唐使來中國的主要目的是 ( ) A、傳播先進的日本文化 B、求取佛教經義 C、加強兩國間的友誼 D、學習中國的先進文化第4課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D2.唐代鑒真6次東渡弘揚佛法,終于成功,他東渡的國家是 ( ) A、天竺 B、波斯 C、新羅 D、日本D第4課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3.為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突出貢獻,不畏艱險到天竺取經的唐朝著名高僧是 ( ) A.空海 B.鑒真 C.玄奘 D.阿倍仲麻呂C4.唐朝對外貿易中,物產居唐朝進口首位的國家是 ( ) A.新羅 B.日本 C.天竺 D.大食A學第4課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C5.唐朝的開放與包容、兼收與并蓄,成就了唐文化的多元與輝煌。下面能佐證當時中外文化雙向交流的是 ( ) ① 和親結盟 ② 鑒真東渡 ③ 玄奘西行 ④ 遣唐使來訪 A. ①②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第4課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6.識讀下列圖片,回答問題。圖1 《西游記》劇照圖2 鑒真塑像(1)圖1 中唐僧的原型是哪位歷史人物?我們可以從他身上學習到什么優秀品質?(2)圖2 人物是哪朝的高僧?他東渡日本有何意義?玄奘 頑強的毅力和不畏艱險的精神。唐朝 傳播中國文化,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 卓越貢獻。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4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pptx 弘法大師.mp3 西游記片頭曲.mp3 遣唐使船.wmv 鑒真東渡.wmv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