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三單元 明清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歡迎來到歷史課堂第三單元第四單元第三單元 明清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明朝的統治,包括:明朝建立、強化皇權、改科舉、經濟的發展等。那么,明朝的對外關系怎樣?鄭和塑像戚繼光塑像學第15課 明 朝 的 對 外 關 系了解鄭和下西洋、戚繼光抗倭的史實;理解鄭和下西洋的意義與戚繼光抗倭的反侵略斗爭的性質;知道葡萄牙攫取在澳門的居住權的史實。鄭和下西洋路線圖第15課 明 朝 的 對 外 關 系一、鄭和下西洋鄭和像 明初,把今文萊以西的東南亞和印度洋一帶海域及沿岸地區稱為“西洋”。第15課 明 朝 的 對 外 關 系一、鄭和下西洋鄭和像 15世紀初,明朝經濟逐步繁榮,國力 ,成為當時世界上的 。(明成祖)自學導讀①閱讀本框題第1自然段??? 提高明朝在國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國富強”,同時用中國的貨物去換取海外的奇珍。雄厚強國 鄭和的船隊先后到達亞非 多個國家和地區,最遠到達 和 。第15課 明 朝 的 對 外 關 系一、鄭和下西洋鄭和下西洋路線圖時間:次數:范圍:1405—1433年7次自學導讀②讀本框第2.3段正文?????30非洲東海岸紅海沿岸亞洲洲非第15課 明 朝 的 對 外 關 系一、鄭和下西洋鄭和下西洋路線圖亞洲洲非 所到之處,訪問當地的首領,贈送物品,表達通好的意愿,同時與當地居民進行交易。船隊回國時,一些國家還派出使者隨行來到中國。友好之行:第15課 明 朝 的 對 外 關 系一、鄭和下西洋早半個多世紀次數 多船數 多人數 多船只大鄭和寶船(模型)范圍廣時間之長,規模之大,堪稱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壯舉。地位:第15課 明 朝 的 對 外 關 系一、鄭和下西洋時間之長,規模之大,堪稱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壯舉。地位:意義:增進了中國與亞非國家和地區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來;開創了西太平洋與印度洋間的亞非海上交通線,為人類的航海事業作出了偉大貢獻。第15課 明 朝 的 對 外 關 系二、戚繼光抗倭中國古代稱 為倭國。元末明初,日本的一些 和 ,組成海盜武裝集團,被時人稱為“倭寇”。 中期,倭寇對中國沿海的武裝搶劫日益猖獗,無惡不作,時稱“倭患”。自學導讀③讀本框第1.2段正文????日本武士奸商明朝第15課 明 朝 的 對 外 關 系二、戚繼光抗倭(原因)“倭患”危害嚴重 戚繼光組織了一支訓練有素,紀律嚴明,能征善戰的“戚家軍”。1561年,在臺州九戰九捷,平定了浙東地區的倭患。此后,戚繼光又率軍進入福建、廣東地區,先后消滅了兩地的倭寇,(結果)使東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戚繼光像戚繼光像第15課 明 朝 的 對 外 關 系二、戚繼光抗倭影視片段戚繼光塑像第15課 明 朝 的 對 外 關 系二、戚繼光抗倭戚繼光塑像性質 戚繼光領導的抗倭戰爭是(一場反侵略的戰爭), 他是我國歷史上一位偉大的民族英雄。 倭寇殺居民,劫財貨,無惡不作,威脅到沿海地區民眾生命財產和國家安全,因此,戚繼光領導的抗倭斗爭是正義的民族自衛戰爭。第15課 明 朝 的 對 外 關 系二、戚繼光抗倭 不追求個人名利、以國家和民族安危為己任的愛國情懷。第15課 明 朝 的 對 外 關 系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門的居住權澳門澳門背景:從16世紀開始,一些歐洲殖民者,相繼來到我國沿海地區,進行侵略活動。時間:1553年第15課 明 朝 的 對 外 關 系15世紀初明朝中期國力雄厚鄭和下西洋友好交往國力減弱戚繼光抗倭戰爭沖突葡萄牙攫取澳門居住權第15課 明 朝 的 對 外 關 系1.明朝時,鄭和能夠實現7次下西洋壯舉的主要原因是 ( ) A.海外交通發達 B.國力雄厚 C.指南針的應用 D.造船技術高超2.鄭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 ( ) A.獲取黃金 B.開拓殖民地 C.提高明朝在國外的地位和威望 D.發展對外貿易BC第15課 明 朝 的 對 外 關 系3.寫下“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豪邁詩句,立志報效祖國的明代抗倭名將是 ( ) A.鄭和 B.戚繼光 C.鄭成功 D.俞大猷4.戚繼光賦詩明志:“遙知百國微茫外,未敢忘危負歲華。”詩中的“危”指 ( ) A.東北地區遭到入侵 B.臺灣被殖民者強占 C.新疆地區遭到侵略 D.東南沿海倭患嚴重BD第15課 明 朝 的 對 外 關 系5、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自永樂三年奉使西洋,迄今七年,所歷……三十余國,涉滄溟十萬余里,觀夫海洋,洪濤接天,巨浪如山,……而我之云帆高漲,晝夜星馳,涉彼狂瀾。……”(1)該材料反映的是哪一個歷史事件?說明其起止時間。(2)材料中“奉使西洋”,最遠到達哪里?(3)這一事件有何歷史意義?(一點擊可) 增進了中國與亞非國家和地區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來。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鄭和下西洋 1405——1433年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15明朝的對外關系.pptx 戚繼光抗倭.wmv 鄭和下西洋.wmv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